档案史料中的民族记忆

合集下载

人体记忆中的历史-最新资料

人体记忆中的历史-最新资料

人体记忆中的历史一、溯源――神秘而古老的纳西族(一)一个曾经游牧于高原上的古老民族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位于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是现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这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纯朴、聪慧的民族。

纳西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古代居住在河湟一带古羌人的一个支系“越西羌”,后因多种原因,这支人马向南迁徙到四川盐原县一带后,被改称为“摩沙夷”。

公元8世纪左右,这支人马又向南迁徙、扩展到云南北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在丽江一带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以游牧、畜牧为主。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支人马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互融合并兴旺起来,成为了今天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纳西民族。

纳西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普遍信仰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他们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在其艰苦、漫长的历史发展和进程中,曾经创造过自己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

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绚丽多姿的神话、史诗、叙事诗,以及大型器乐组曲、大型壁画及山歌民谣等民间艺术。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族人至今尚能演奏。

(二)原始牧猎文化的历史变迁历史告诉我们,纳西先民经历过很漫长的狩猎游牧生活。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先民们只会通过狩猎手段直接从大自然获得食物资料。

到了秦汉至魏晋时期,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当时的纳西族成为了一个“随畜迁徙”的游牧民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西人民的放牧狩猎生活逐渐被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所代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不再依赖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

于是牧猎时代渐渐远去,不过这些历史的变迁都篆刻在了纳西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中。

“凝固的历史,鲜活的记忆”

“凝固的历史,鲜活的记忆”

“凝固的历史,鲜活的记忆”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一部由无数个瞬间构成的宏大史诗,而这些瞬间,往往都被凝固在了各种载体之中,成为了不朽的记忆。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无论是在书籍、雕塑、绘画还是博物馆中,都以各种形式凝固了下来,成为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些凝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鲜活的记忆,是激励着后人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凝固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古代文明的瑰宝,还是近代历史的印记,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它们凝固的历史一直被世人所赞叹,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悠远,也记录着古代文明的繁荣。

而世界上的埃及金字塔,希腊的卫城,法国的百年宫等,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这些凝固的历史不仅仅是见证着过去的辉煌,更是在激励着后人们传承文明,创造未来。

凝固的历史是一份鲜活的记忆。

历史事件和人物,凝固在雕塑、绘画、博物馆之中,他们以各种形式和内容,生动地展现着曾经的风采和影响。

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让后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又如,世界上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展品,无论是埃及艳后的石棺,还是希腊神庙的浮雕,都以充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历史,也激励着他们对未来的构想和奋斗。

凝固的历史具有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呈现了过去的荣辱成败,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沉沦,它承载着无数的决策、抉择和智慧,成为了后人们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中国的红色文化,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迹,每一个革命烈士、英雄模范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强盛,勇往直前,砥砺前行。

不可忘却的民族记忆概要

不可忘却的民族记忆概要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讲: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 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 土抗战之责!"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 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中正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 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 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 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 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做事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 复之地。”
当时日军明确地提出"速战速决",以少数精兵在短期 内歼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际舆论预测:中国的海军在一星期之内就会失去 战斗力,空军只能支持一个多月,而陆军最多可以 维持6个月。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甚至得出结论:"贫困、凌辱和夭 亡,是中国人仅有的前途"。
面对前所未有的灭亡威胁,中华民族给出的答案是:
1937年清明时节,国共两党共祭黄 帝陵,毛泽东手书《祭黄帝陵文》: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 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 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日军轰炸后的废墟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即将开赴战场的国军士兵们从民国政府 的妇女部长手中接过慰问衣物的场景,
仔细观察之下不难发现即使是这些属于精锐的部队的精壮士 兵们,他们的普遍身高也不及面前的这两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 秀,他们脸上也尚未褪去稚嫩之色,换做现在他们也许正伏案 书桌准备高考的冲刺,也许正在篮球场上打出完美的快攻,也 许正在酒吧里欢度长夜……

五十六民族记忆(硬核记住56名族,一个都不能少)

五十六民族记忆(硬核记住56名族,一个都不能少)

哈萨克族、哈尼族、土族、土家族、
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布朗族、布依族、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高山族、朝鲜族、水族、满族、 傣族、白族、俄罗斯族
壮族、汉族、纳西族、羌族、 达斡尔族、蒙古族、仫佬族
景颇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基诺族、 裕固族、毛南族、 珞巴族、
保安族、维吾尔族、东乡族、锡伯族、 藏族、傈僳族、仡佬族

保卫保东西卫仓里搁东西仓里搁
保维东锡藏傈仡
独龙族、门巴族、阿昌族、苗族、 回族、京族、畲族、
佤族、瑶族、侗族、黎族、 拉祜族、撒拉族、赫哲族、
普米族、彝族、怒族、柯尔克孜族
双双哈土她不饿,高潮水满逮白鹅。 壮汉拿枪打孟母,惊得乌鸡羽毛落。 保卫东西仓里搁,独门阿苗回京舍, 瓦窑洞里拉撒喝。仆役怒客!
哈萨克族、哈尼族、土族、土家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布朗族、 布依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高山族、朝鲜族、水族、满族、傣族、白族、俄罗斯族。 壮族、汉族、纳西族、羌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仫佬族 景颇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基诺族、裕固族、毛南族、 珞巴族、 保安族、维吾尔族、东乡族、锡伯族、藏族、傈僳族、仡佬族 独龙族、苗族、阿昌族、门巴族、回族、京族、畲族、 佤族、瑶族、侗族、黎族、拉祜族、撒拉族、赫哲族、 普米族、彝族、怒族、柯尔克孜族

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

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

南省档案局在《关于广泛收集民族历史档案和历史资料的
28
意见》第二条中提出其收集范围以来,无论是国家档案 文等都对民族档案作了科学阐释。由于民族档案文献
局或是各民族地区档案局等,都未出台专门的民族档案 遗产的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机制,许
文献征集规范,而原有征集办法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民 多档案干部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和类型缺乏认
集数量少以及缺乏规范性等问题,究其深层原因,具体 有民族档案、古籍、文物、史料等的多元性,[10]除档案馆
如下:
外,多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文
(一)政策法规的不明确性
化馆和史志办等单位收藏。征集主体众多一是不利于
自 1960 年 8 月,国家档案局首次提出民族档案收 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科学保护。尤其是许多征集单位
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都积极地开展征集工作,在取得初 救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在“任务分解表”中提出了“(1)反
步成绩的同时,仍存在如下问题:
映和记载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文化的西双版纳傣文的教材
(一)征集工作尚未全面开展
和声像资料;(2)反映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文化的贝叶经、
自 1960 年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 《贝叶经全集》100 卷、棉纸经及其制作工艺的文字、声像
集整理工作的问题以来,西部部分国家档案综合馆把 并不具备保护条件,缺乏档案馆所具有的专门保护库
这项工作通过政策法规的方式,列入档案馆工作范 房、专业设备与必要的保护技术,不利于珍贵民族文化
(卷),口传古籍有 4 万余种,除已征集和寺庙保管外,散 反映寺庙、宗教团体活动的历史档案资料;(3)反映民族起
存于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仍有 7 万余册(卷)。[3]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白族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白族

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白族白族是云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先进的一个少数民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白族总人口为185.81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81.03%。

云南白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其次是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等。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现试行拉丁字母白族文字方案。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大理海东白族妇女服饰服饰。

白族传统服饰,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外罩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

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穿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

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

已婚妇女挽髻,包头。

居住和饮食。

住房,在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院落类型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饮食,在坝区则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副食主要是各种蔬菜和鱼、肉、禽、蛋;在山区主食玉米、荞子、马铃薯等杂粮,蔬菜副食较少。

白族喜好酸、冷、辣口味的食物。

白族人民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三道茶”更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

白族绕三灵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传说观音大士开辟了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每逢这个时期,都要远道而来聚会,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等。

后来三月街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绕三灵:盛大的绕三灵会是大理白族人民最隆重的民族民间歌舞活动,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举行。

这种活动的来由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

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

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作者:华林石敏杨娜吴雨遥来源:《北京档案》2017年第02期摘要:西部民间和相关单位散存有大量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就其征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对其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征集对策。

关键词:民族记忆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征集作为民族记忆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不仅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艺、宗教和民俗等诸多方面,而且在类型上也显示出民族档案文献的多样性与特色性。

就西部国家综合档案馆征集工作而言,由于对民族档案缺乏全面认识,并且受政策法规、征集经费不足等现实因素影响,还存在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

对此,分析西部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征集建议,对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记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民族档案工作始于建国初期。

为抢救民族历史档案,1960年8月,国家档案局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少数民族档案工作问题。

得益于西部得天独厚的民族条件和地理环境,西部各民族地区保存有丰富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

如据新疆民宗局统计,新疆民间散存民族档案文献有15000多册(件),其中各地清真寺和相关机构收藏约11319册(件)。

[1]截至2008年,蒙古族纸质文献和口述档案总量达15000多种,其中文书档案12万多件,收藏范围涉及全国10个省市,内有大量蒙古族文献散存民间。

[2]据2014年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统计,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有10万余册(卷),口传古籍有4万余种,除已征集和寺庙保管外,散存于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仍有7万余册(卷)。

[3]为抢救这些珍贵的民族档案文献,西部许多民族地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都积极地开展征集工作,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仍存在如下问题:(一)征集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自1960年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至今,许多国家综合档案馆尚未开展民族档案文献征集工作。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各民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众多方面,世代传承不辍,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量。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处于基础地位,有着文化凭证作用、文化媒介作用、文化教育作用。

①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结果。

口述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为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民间文化遗存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各种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口述档案的内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遗存,它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相生相长,水乳交融,始终处于流动、辐射、兼收并蓄并发展传播中。

伴随着民族文化这一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民族档案得以积累,并成为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传承纽带。

历史事实证明,民族档案和民族文化始终处于相生相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

“民族档案作为记忆的载体和见证,只有与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②为此,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进行档案范畴内的物化,即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各少数民族用固定的语言、言传口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老仪式、音乐舞蹈、创世史诗、叙事长诗、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化遗存。

按内容划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③:一是历史口述档案。

即土司、毕摩、巫师、民间艺人等掌握传承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口碑档案,其内容涉及到民族迁徙,家族源流,地方政权设置,官员的历任状况、功勋业绩、配偶子女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等。

二是文艺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神话、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等民间文艺,这些重要的文艺成果有的已经整理出文字材料,但仍然有大量的文艺珍品散存在民间艺人之中。

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

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

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承载着人类过去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

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留下了许多文化传承和固化下来的社会记忆。

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化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社会所拥有的、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文化价值观、文化符号等文化现象,而集体记忆则是指一群人共同的记忆体系,包括记忆的过程、维护和共享。

历史文献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记录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来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同时也可以作为群体和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具体来看,历史文献在文化记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文献可以保存和传承文化价值观。

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这些记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和价值取向,可以作为人们学习、借鉴、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参考,从而对当前的文化共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历史文献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人们交流和沟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语言,是社会集体认同和文化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文献中保存并传递了各种文化符号和经典名著,如《诗经》、《论语》、《礼记》等,这些文献不仅是文化符号的象征,更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再次,历史文献可以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重要产物,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人们认同历史、崇尚文化、弘扬文明的具体体现。

历史文献中对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保证了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人们研究和发掘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最后,历史文献可以弥补记忆的缺失。

人们每天都会有许多记忆的遗失和漏失,这会使得群体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历史文献的记录和保存,可以为这些遗失和漏失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从而为群体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填补了这些记忆的空白。

国庆日志重温历史追寻民族记忆

国庆日志重温历史追寻民族记忆

国庆日志重温历史追寻民族记忆国庆日志:重温历史追寻民族记忆国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十月一日,中国人民庆祝国庆节,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庆节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不仅因为它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繁荣,更因为它提醒我们珍惜自由和奋斗的历程。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历史演变,中国的国庆日庆祝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是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强大。

每位参与阅兵的士兵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他们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通过观看阅兵仪式,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威严和实力,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无数英勇的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精神。

除了阅兵仪式,国庆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和花车游行等。

在升国旗仪式上,数以万计的人们聚集在广场上欢庆国庆,他们高唱国歌,向着国旗庄严行礼,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在花车游行中,各式各样装饰华丽的花车在大街小巷中游行,陈列着祖国各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国庆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反思时刻,使我们有机会回顾国家的历史,缅怀先烈的付出。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纪念馆和举行悼念仪式等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国家的繁荣背后有无数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这样的反思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现状,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对国家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国庆期间,很多人选择出游,犒劳自己一番。

旅游不仅能够放松身心,还能够增加我们对祖国的了解。

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广袤和多样性。

可以到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参观古迹,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也可以到一些自然景区,欣赏大自然的奇观和壮丽。

在旅行中,我们也会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加深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国庆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好时机,许多人选择回家与家人欢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家庭是我们的庇护所和港湾,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最深刻的亲情和温暖。

祖国的故事传承着民族的记忆

祖国的故事传承着民族的记忆

祖国的故事传承着民族的记忆祖国,是我们生活的起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

她的故事,一直在我们心中传承着,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民族的记忆。

一、远古的故事远古时代,祖先们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他们在草原上狩猎,在江河边耕种,他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这些故事被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在长江流域,我们看到了黄帝的传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祖国的象征。

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征程,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北方草原,我们听到了成吉思汗的传说,他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他的征程遍布欧亚大陆,他的故事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在南方海岸,我们聆听着岭南文化的传承,那里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它们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力和热情。

二、革命的故事近代以来,祖国经历了艰难的革命岁月。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热血青年们为了救国救民,勇敢地走上了战斗的道路。

我们听到了南京长江大桥上的炮声,那是辛亥革命的呼啸声,它撕裂了封建社会的帷幕,给予了中国人民新的希望。

我们见证了遥远的辛亥之后,祖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斗争,在鲜血和牺牲中,一群群无名的英雄浴血奋战。

这些故事记录了一个个平凡人的英勇事迹,他们的名字或许已经被遗忘,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燃烧。

三、建设的故事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

祖国的故事再度展开了新的篇章。

我们看到了祖国的辉煌变化,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祖国的儿女们努力奋斗,将梦想和希望融入每一个角落。

我们走近了改革开放的故事,这是祖国走向现代化的新篇章。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繁荣的大街小巷,我们感受到了快速发展的脉搏,我们被勃勃生机所感染,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四、未来的故事祖国的故事永远在继续,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将不断书写新的故事。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将始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记忆与档案

民族记忆与档案

民族记忆与档案
任汉中
【期刊名称】《湖北档案》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记忆在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
的学者认为“记忆是智慧之母”;现代科学进一步指出“记忆是生存进化之本”。

“记忆是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民族,记忆就是历史,记忆就是生命。

是否具有健全的记忆,是衡量个人和群体精神状况和精神素质的一个标尺。

”世界上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任汉中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云南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研究 [J], 华林;成灵慧;王柳
2.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问题研究 [J], 华林;石敏;杨娜;
吴雨遥
3.民族记忆抢救的彝族俐侎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研究 [J], 吴雨遥;成灵慧
4.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藏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体系构建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档案
馆为例 [J], 华林; 邱志鹏; 杜其蓁
5.基于民族记忆传承的纳西族档案资源优化建设研究 [J], 梁思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的记忆”作文导写及例文(原创)

“民族的记忆”作文导写及例文(原创)

“民族的记忆”作文导写及例文孙义泉文题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你可以没有故乡的记忆,但不能没有民族的记忆。

要求:根据你的理解,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的关键词是“民族的记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的民族有太多的伤痛,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的血泪。

可写作我们的历史观,我们要铭记过去,以史为鉴,让世人牢记苦难,热爱和平。

可写作我们面对民族记忆的态度,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点滴,我们不忘过去,不是充满仇恨,而是冷静地面对过去,正视历史,正视屈辱。

我们记住过去的苦难,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

面对民族的记忆,我们应该选择真实地传承,而不是扭曲歪曲,过去的痛苦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动力。

议论文要写出自己的观点态度,结合历史现实进行论述;散文可选择动人心魄的场景事件表达自己的感悟感情。

不管哪种文体,都要写得真挚深刻。

例文民族·记忆·前行杨扬窗外,停着一只可爱的麻雀,它在窗台上左一下右一下,磨了磨它的小嘴。

爸爸说,这只麻雀勾起了他的童年故乡的记忆。

我自小生活在城市,无法知道爸爸记忆里的趣事。

爸爸说,你们这一代,可以没有故乡有记忆,但不能没有民族的记忆。

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成长的根。

记住苦难,我们珍惜和平。

我的记忆里没有炮火,但我的记忆里有民族的伤痛。

看着影视里的战争场面,我常常感到窒息。

激烈的战斗,壮烈的牺牲,别管是敌是我,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有一群亲人。

一个人死了,他的生命终结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没有了。

从古到今,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战争让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希望。

为保卫家园而血洒沙场是悲壮可歌的;为侵夺土地而殒命异域是可恨可怜的。

我不禁愤怒起来,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没有就没有战争。

牺牲,是令人可惜的,但失去家园是可悲的。

当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用他们的错误伤害了善良的世界人民,更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伤痛。

档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档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档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档案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变迁情况,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档案中记录的历史事件、文化活动、社会变迁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的历史发展变迁,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此外,档案中记录的各种历史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档案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它能够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

档案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宗教、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以及民族传统的习俗、风俗、礼仪等,这些档案的记录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民族文化的重要信息。

此外,档案还可以揭示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变迁,从而更深入地探索民族文化的内涵。

档案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档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档案可以保存民族文化遗产,比如古代文字、古代文献、古代图片、古代音乐、古代舞蹈等。

档案可以记录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另外,档案还可以提供研究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比如古代文字的解读、古代文献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档案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是档案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档案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档案中的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此外,档案中的文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档案还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档案中的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此外,档案中的文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

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

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历史的长河中点点滴滴的智慧,塑造出中国五千年的大地文明,但历史不仅塑造文明也逐渐遗失传承。

当传承不再拥有,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也将不复存在。

1、活着的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也因如此许多“活着的宝藏”自此失传,2016年9月在济南召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

九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价为“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受到山东省及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森邦农业也承担起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延续民族之魂的责任。

2、民族的记忆人们希望从老传统中寻找到新力量,希望寻找一种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同。

至于非遗九制传承是如何研制的我们无从考究,但记忆的传说更让传承具有了神秘色彩。

传说孙思邈一百多岁时,还到处游玩。

一天傍晚,他来到一个河边小村,见一老妇人左手捏着一只蜻蜓,右手捂着屁股大哭。

孙思邈见老人年龄比自己还大,就上前劝慰:“老人家,为何大哭?”老人说:“爷爷打我。

”孙思邈大吃一惊:“那你多大年纪了?”老人说:“我刚过完365岁生日,因为贪玩,忘了吃熟地茶,所以挨打。

”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孙思邈好奇问到:“能否告诉我,什么是熟地茶?”老人说:“就是炎黄时期传承下来的熟地茶。

我们春天用来和胃降火,夏天用来降温除烦,秋天用来滋阴去燥,冬天用来补血驱寒。

每日上午必须吃一碗,今天忘了喝,所以挨一顿揍!”孙思邈感慨万千,本以为自己够高寿,却没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于是就向老人家要了一包熟地茶。

根据前人对九蒸九晒熟地黄的研究以及地黄的特性,结合平生所学研制出了九蒸九晒熟地黄的炮制工艺。

根据药食同源的特性,孙思邈将九蒸九晒工艺普及到人们日常养生当中。

据说,因为常吃熟地黄,孙思邈又多活了四十多年,直到一百四十多岁才无病而终。

3、九制工艺的守护人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

禹州是夏朝之都和大禹治水的精髓之地,几千年来遵循古法炮制和传统工艺。

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

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

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
黄项飞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不仅仅是档案馆中的现有记录,抑或史学家笔下的教科书,她也是大众的记忆聚汇。

二战后,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资料的调查工作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

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应该以口述档案这一“活历史”的形式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立体记忆。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黄项飞
【作者单位】晋江市档案局,福建,晋江,36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
【相关文献】
1.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 [J], 黄项飞
2.社群口述档案记忆建构的路径研究r——基于Kids社群口述项目记忆建构经验的思考 [J], 廖倩文
3.社会记忆建构视角下的口述档案归集范式探析——以深圳城市建设与管理口述档案工作为视点 [J], 左春玲
4.村民群体性口述:村级档案中的民间集体记忆——基于《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1938—2014)》 [J], 刘晓丽
5.口述档案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实践探索——以河北援鄂医疗队抗疫口述档案采集为例 [J], 刘慧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史料中的民族记忆
作者:汪悦樊成柱
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04期
在黄山市档案馆,档案史料中的民族记忆让我们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一份珍贵的日本投降书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

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在市档案馆特展室内,放置着一份当年日本投降书(高仿品)。

在档案袋内,装着当时投降书的全文、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及历史照片资料。

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是由我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王郭培捐赠给市档案馆的。

王郭培介绍,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邀参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时,连战将日本投降书(高仿品)敬赠给习近平总书记。

据他介绍,这份日本投降书(高仿品)是南京市政府的负责人到黄山来时,将它作为纪念品送给黄山管委会的。

“当时我的儿子负责接待,也得到一份,他觉得我比较喜欢这方面资料,对历史等比较感兴趣,于是就把这份日本投降书送给我。

”收到这份日本投降书之后,王郭培有了一个想法,他觉得这份资料很珍贵、很有意义,“如果放在我家中,这个资料所发挥的影响会比较小,放在市档案馆保存价值和社会效果会更大。

”于是,王郭培选择在2017年12月3日国耻日当天,将这份日本投降书赠送到了市档案馆。

王郭培说,这份日本投降书记载了当年日军投降的历史,意义重大,不仅填补市档案馆抗战相关文件的空缺,对市档案馆馆藏是个极大地丰富,展出之后,对学生、青年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国人之骄傲,镇倭之宝物,希望后人能牢记历史、珍视和平。


《徽州日报》记载可歌可泣往事
根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日报》于民国21年10月10日创办于休宁县属屯溪镇。

董事长章锡骥,社长曹霆生。

该报属民营,民国38年停办。

在市档案馆中,保存着部分《徽州日报》原件。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张春平时负责编辑整理徽州历史及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资料,去年,张春花了大半年时间,将新中国成立前所有《徽州日报》上的标题录入文档,于他而言这段历史他比较熟悉,对有些事件印象则相当深刻。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徽州日报》标题的整理,可以看出当时在徽州,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张春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徽州日报》是由伪政权控制,但在当时的报纸新闻中,记载了很多报道,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共产党员的品质气节。

张春回忆说,有些报纸原文叙述,共产党员在被抓捕过程中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有些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他的印象中,这样的报道有好几起,阅读时,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根据各地县志及相关资料记载所作不完全统计显示:整个抗战期间,从1937年至1944年1月,日机轰炸徽州的绩溪、屯溪、休宁、歙县、黟县、祁门、太平等地达80次以上,先后出动飞机260架次以上,炸死903人,伤420人,有70人外逃失踪,数以千计的房屋被炸毁。

日机无差别轰炸的目标既针对党政机关、抗战军队,兵站、后方医院,又滥炸商号、人口聚集的居民区民居,给徽州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而在日军轰炸屯溪等地之后,屯溪、休宁等地都有捐款捐物,或是组织慰问团、义卖团,报纸上得到过体现。

翻阅《徽州日报》旧档,当时的报纸中不乏捐款、捐物、义卖等报道,比如在民国28年的报纸中,就有《掩饰军事失利寇机肆虐太平郎溪凶残手段适足增我抗敌情绪》《救济难胞募捐游艺会》《雷鸣剧社捐款百元救济难民》《某院伤愈将士抗战情绪极为高涨又有数十人请求归队当地人士开大会欢送》等多篇报道,都表达出了日军轰炸屯溪等地之后,徽州人民团结一致,强烈的抗日情绪。

不断激发参观者爱国爱乡情怀
目前该馆馆藏总计237243卷、234707件。

档案馆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从馆藏中筛选出百余件实物、纸质档案进行集中展示。

依托黄山档案展示馆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了中央档案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片展、城市记忆工程图片展、抗日战争档案图片展等;组织开展了“抗战歌曲说唱会”“道德讲堂”等活动。

市档案局与教育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设青少年档案体验第二课堂,每年有近千余名中小学师生走进档案馆,参观档案馆展厅,观看抗战主题宣传视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發展成就等,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举办的各种形式主题展览,年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达5000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