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洋中脊

合集下载

大洋中脊的名词解释

大洋中脊的名词解释

大洋中脊的名词解释大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是指由于地壳不均匀增厚造成的一系列海底构造现象。

中脊是一个隆起区域,它从大洋边缘向深处延伸,到达大洋盆地的中心。

其轴部岩层较薄,两翼则渐次加厚。

自然界大洋中脊一般呈环形排列。

大洋中脊一般分布在全球大洋地壳上部,为裂谷发育最强烈的区域。

因此,它是地球上构造变动最剧烈和沉积作用最强的地方。

大洋中脊不仅为大陆裂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而且也是大陆裂解、火山喷发以及板块运动的重要场所。

这一构造格局对地球的整体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什么是大洋中脊国际上普遍认为大洋中脊的形成与大陆裂解有关。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大西洋中脊上,研究表明大西洋中脊主要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随后在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等中脊上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实验,揭示了大洋中脊的主要成因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造成的。

而在大西洋中脊中没有找到相应的证据,也就是说在大西洋中脊上没有板块俯冲作用的证据。

2、大洋中脊有哪些性质?3、大洋中脊如何分类?4、大洋中脊带分布的地理意义?4。

大洋中脊是怎样形成的?1、大洋中脊是怎样形成的?大洋中脊在大洋边缘和大陆裂谷之间穿过,其特点是沿一条深断裂发展起来的,轴部为较年轻的结晶岩石,两翼为结晶岩层的地质年代不同,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造成的。

在板块俯冲的同时,地幔物质也随着上涌。

结果,在大洋边缘构成一系列裂谷,同时在大洋中脊轴部形成海底扩张中心,随着地幔的物质继续上涌,使得海底进一步扩张,并在中脊轴部形成一个向下弯曲的超高压力脊,这就是大洋中脊。

2、大洋中脊如何分类?大洋中脊可分为裂谷型和海底扩张型两种。

裂谷型中脊,中脊轴部被裂谷所围绕,裂谷顶部的岩石圈向中脊轴部俯冲,形成的背斜构造。

其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东非裂谷、大西洋中脊轴部裂谷、红海裂谷、中美洲裂谷等。

裂谷型中脊中轴的主要沉积物是黏土和页岩,其周围则是白垩纪地层。

海底扩张型中脊,中脊轴部位于洋盆内,在海底扩张作用下,洋盆逐渐变浅,沉积物由红海向外陆地区逐渐减少,白垩纪地层出露面积也越来越大。

洋中脊分段性研究..

洋中脊分段性研究..

洋中脊分段性探讨摘要随着深海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关于洋中脊构造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洋中脊分段性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发现,不同的大洋中脊具有不一样的扩张速率,同时都具有分段性特征。

大洋中脊分段性可划分为4个等级,1级间断是转换断层,可使洋中脊错断距离大于30km,长度可达1000km左右,寿命达10Ma;2~4级间断主要变为叠覆扩展中心、斜向剪切带、火山间隔和横向段错等,这些间断出现在转换断层之间,使洋中脊错位的距离较1级间断逐渐减少,且2~4级区段的长度也越来越小,存在的寿命也逐步缩短,至4级区段时,洋中脊区段长度一般小于10km,存在的寿命也缩短至100~10000a。

不同学者对大洋中脊分段性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也以大西洋为例,叙述了大西洋洋中脊的分段拓展过程。

关键词:大洋中脊;分段性;分段拓展0 前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深海地质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关于大洋中脊的构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洋中脊的分段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3],研究发现,不同大洋的洋中脊具有不同的扩张速率,它们被转换断层和非转换断层分割成了长度不等的许多段,尤其是大西洋洋中脊的分段特别明显[4]。

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差异较大,最慢速率可小于12mm/a,而超快速扩张脊的速率可达500mm/a。

但是无论是哪种扩张脊,都具有分段性特点,分段机制也均与洋中脊的扩展、叠接、跃迁或废弃及死亡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拓展、叠接过程又可受到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和控制[5]。

Macdonald等[2]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洋中脊分段结构及其层次性,他们在综合分析快速扩展洋中脊(东太平洋)和慢速扩展洋中脊(印度洋和大西洋)分段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洋中脊走向上的不同规模和样式的间断,将洋中脊分段性划分为4级(见图1)。

其中,1级间断是转换断层,使洋中脊的错位距离大于30km,1级洋中脊区段的长度可达1000km左右,存在寿命为10Ma。

洋中脊研究综述

洋中脊研究综述

洋中脊研究综述摘要:在海洋中最显著的地形特征就是洋中脊系统,而人们对洋中脊的研究也是从简单到复杂。

本文主要通过对洋中脊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整理,主要从洋中脊的研究进展、类型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洋中脊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洋中脊,玄武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海洋盆地地图显示,它们最显著的地形特征就是洋中脊系统,其顶部平均高出相邻洋底1000-3000米。

这些洋脊贯穿所有主要的海洋盆地,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

除了太平洋洋脊外,它们基本都出现在海洋的中部,形成了一个个海底山脉,在洋脊中部达到最高海拔,并向两侧对称倾斜。

从地形上看,它们的长度各不相同,太平洋洋脊比其他洋脊更宽,构造活动更频繁。

洋中脊系统的一种罕见的陆地形态表现出现在冰岛,冰岛的中部地堑就是大西洋洋中脊的延伸。

在海底地图上,海底被数百个断裂带切割,这些断裂带形成一个进平行的条纹图案,这些断裂经常横穿并偏移洋脊轴线。

这种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通常会在洋脊两侧延伸很长的距离,在某些情况下会在整个洋底延伸直到大陆边缘。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地质学家都相信大陆和海洋盆地是永久性的。

然而,1962年,H.H.Hess在一篇经典论文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大洋地壳性质和起源的思考,并建立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海底扩张或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洋中脊(或构造板块边缘)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在该边界处海洋岩石圈(洋壳+部分上地幔)是由地幔二辉橄榄岩在狭窄的上升流区中经历绝热减压的部分熔融而产生的。

部分熔融导致玄武岩岩浆的形成,它通过拉伸裂缝注入到洋脊轴只有几公里宽的狭窄地带。

通过火山作用,其有时以枕状熔岩的形式出现,但大部分岩浆在岩脉内凝固,并在更深处形成层状侵入体。

由此产生的新岩石随后以每年1-10 cm的速度通过海底扩张的连续过程从洋脊向两侧运移[1]。

由于地球的大小基本上是恒定的,如果在俯冲带的其他地方消耗等量的物质,新的岩石圈只能在大洋中脊处形成。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庞大的山脉系统之一,它环绕地球,使得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是由大洋地壳构成的。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可以说明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是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壳演化。

大洋中脊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大洋中脊处,地壳不断产生并向两侧扩张,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地幔中的热物质上升,形成新的地壳并向两侧移动,使得大洋中脊不断扩张。

因此,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可以说明对象是地球的动态演化过程。

其次,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是地球地壳的构造特点。

大洋中脊位于大洋底部,是陆地地壳与海洋地壳交界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它具有特殊的厚度和岩浆的运动特点。

在大洋中脊处,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约为陆地地壳的一半左右。

同时,大洋中脊是岩浆运动的主要地区,岩浆从地幔上升并喷发到地表,形成新的地壳。

因此,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可以说明对象是地壳构造的重要特点。

最后,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说明对象是地球岩石圈演化的记录。

大洋中脊的地壳中保存了地球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地质信息。

岩石圈中的岩石可以被研究,从而了解地壳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包括板块运动、地壳扩张、岩浆喷发等。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地球演化的历史和机制非常重要,也对于理解地球其他地区的地质现象有重要意义。

因此,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可以说明对象是地球岩石圈演化的重要记录。

总之,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能够说明对象是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演化、地壳构造特点、地热资源分布和岩石圈演化的重要指示物。

研究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洋中脊

重力均衡在 “ 搞鬼” , 地形越 高 , 岩石密度 越低 , 反 之 亦 然 。洋 中 脊 轴 部 区 域 地 幔 较 热 、 密度 较低 , 支撑洋壳处 于高位 : 远 离洋脊 , 岩石 变冷 , 密 度变大 , 逐 渐下沉 , 一 升 一 沉 孕 育 出新 的 山 脉 。 随 着
板 块 不 断扩 张 , 新 的 山脉 层 出 不 穷 , 老 的山脉 向两侧移动 , 逐 渐下沉变矮 , 最 终形成海盆 。
我 们 都 知 道 陆 地 上 最 长 的 山脉 是 位 于 南 美 洲 西 部 的 安 第 斯 山脉 , 长约 8 9 0 0千 米 。 但 是 , 里 说地 球上最长 的山脉 , 恐 怕很少 有人知 晓。 因为它 隐匿在深海 , 只有把 所有 的海水 抽干 , 我 们
能看 到它 , 它就 是洋中脊——分布 在大洋中央 的山脊 。
地球上 第一条 洋中脊是什 么时候出现 的呢? 我们不得 而知 。 但我们 知道 , 洋中脊是 有生命周
期的 , 它有新 生 , 也会消亡 。 在板块 刚开始张裂 时 , 洋 中脊还未 “ 露面 ” , 可 能 会 发 育 成 东 非 大 裂 谷 那样的 巨型裂谷 。随着扩 张持续 进行 , 洋 中脊由 “ 幼年 ” 逐 渐发育成 “ 青壮年 ” , 就 像
如中 印 度洋脊 、 智 利 洋脊 、 加拉 帕格 羹 洋脊等 。
陆 地 上 的 山 脉 多 由 板 块 挤 压 形 成
洋 中 脊 恰 恰 相 反 ,它 形 成 于板 块 拉 张
洋中脊 是板块 的扩张 中心 , 洋中脊轴
两 侧 的 板 块 受 拉 力 或 推 力 的 作 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侧移 动 , 洋 中 脊 下 部 的 地 幔 上 升 发 生

百科知识精选洋中脊

百科知识精选洋中脊

中文名:洋中脊英文名:Oceanic Ridge别名:Mid-Oceanic Ridge别称:洋中脊、中脊、中央海岭、洋隆成因:地幔对流上升定义: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形态结构洋中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总长约6.4万公里,宽1500~2000公里,高出洋底约3公里,其露出洋面以上的部分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复活节岛等。

洋中脊在地形上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峰脊和线状谷地组成,中央是一条线状地堑,称轴部裂谷,内部为新鲜的枕状玄武岩覆盖,其上几乎没有沉积物,伴生有大量走向总体与裂谷长轴一致的裂隙,显示地壳正在遭受伸展作用(见图)。

轴部裂谷以高20~40米的近直立断崖与两侧高地为界。

海底取样表明,洋中脊均由玄武岩组成,并具有与洋盆大致相同的地壳结构,但洋壳的厚度更薄。

地幔在洋中脊上涌,并且存在一地震纵波速度偏低的异常上地幔,使中脊下面的莫霍面变得不明显。

成因在地球的建造和演变过程中,有大量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疯狂地轰击着我们的地球,这些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尺度大到数十千米、数百千米,小到数十厘米、数厘米,甚至更小者就是那弥漫于太空的砾石砂尘颗粒。

这些小天体在长达千百万年、甚至数亿年向地球轰击的过程中,逐渐地建造出来了陆地、山脉、山峰和陆性岛屿,小天体带来的水冰融化形成了海洋。

在小天体对地球狂轰乱炸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建造大陆的过程中,与大陆相对的大洋被撞开了大裂缝,地下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形成了大洋中脊。

在长期的轰炸过程中,大洋中脊又多次地向两侧扩张,形成了海底扩张壮丽景观。

特点洋脊具有以下特点:地震非常多、由非常年轻的玄武岩组成、有高的热流、厚的地壳、重力值高于正常值(参看Isostasy[地壳均衡])。

如今已经证明,离开洋脊向大陆方向,大洋盆地地壳的年龄越来越老。

这一点支持了大多数地质学家的一个信念,即洋脊系统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过程中的扩展的中心。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又称大西...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又称大西...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又称大西...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在地貌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

1 简介大西洋洋中脊(又称大西洋中洋脊;英文:Mid-Atlantic Ridge)是一个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底的山脉,横跨大西洋及北冰洋。

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纬87度(距离北极333公里)伸延至南纬54度的布韦岛。

大西洋中脊的最高点突出海面,形成海岛。

大西洋洋中脊为全球洋中脊(Mid-ocean ridge)系统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认为与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离板块边缘(divergent boundaries)把板块分开。

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互相分离,在南大西洋则有南美洲板块及非洲板块互相分离。

由于她们的分离作用仍然持续,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东西方向成长。

2 发现1850年,在大西洋下有山脊的推论首先由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提出。

1872年,大西洋洋中脊在挑战者号科学考察(Challenger expedition)期间被发现。

查尔斯·怀韦尔·汤姆生(Charles Wyville Thomson)带领一班科学家上船在研究未来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的位置时,发现大西洋中央的海底高度有大幅的升高。

[1]1925年,声纳证明了此山脊的存在。

[2]1950年,布鲁斯·查尔斯·希森(Bruce Charles Heezen)、威廉·莫里斯·尤因(William Maurice Ewing)、玛丽·萨普(Marie Tharp)及众人合力制作的全球海底地图。

地图揭示出大西洋中央的山脊有着奇怪山谷与山脊的水深测绘(bathymetry),[3]中央山谷的地震活动活跃,同时亦是很多地震的震央(epicentre)。

大洋中脊构造

大洋中脊构造

大洋中脊构造大洋中脊构造胡经国(yuanzi16)本文全文目录一、海底扩张㈠、概述㈡、支持海底扩张的证据㈢、大洋地壳二、大洋中脊㈠、洋中脊构造地貌㈡、洋中脊结构1、洋中脊地球物理结构2、洋中脊地质结构3、洋中脊岩浆房4、洋中脊底辟构造㈢、洋中脊地震㈣、关于洋中脊的几点认识三、转换断层1、转换断层的特征2、转换断层类型下面是正文一、海底扩张㈠、概述1、海底新发现与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H.Hess)和地球物理学家迪茨(R.S.Dietz),于1961-1962年,提出了大洋成因假说。

该假说认为,又大陆裂谷拉张加宽而形成大洋。

大洋中的这个裂谷即洋中脊继续向两侧扩张时,深部软流圈高温融融岩浆就会沿着洋中脊上升形成新洋壳;继之新的熔浆又会沿着新洋壳上升活动形成更新的洋壳;从而,洋盆不断从洋中脊向两侧扩张,故此称为海底扩张。

洋中脊是地球和太阳系最长的火山脉。

2009年,首次观测到洋中脊深海火山喷发。

2、海洋学发展的原因①、军事需求;②、结合军事作基础研究;③、探测仪器的发展。

⑴、基础研究大洋中脊→大洋断裂带→海底峡谷和海底平原→大洋海沟和岛弧→海山和平顶山重力测量→磁场测量→地震研究→热流研究→地质年代学研究⑵、海洋测量仪器的发展声呐海深记录仪→海洋磁力仪→海洋重力仪→海洋地震仪→热流海底探针→海底取样器㈡、支持海底扩张的证据1、五个方面的证据⑴、海底地磁学(水平),沉积物、岩石磁学(垂直)⑵、海底火山,洋中脊⑶、转换断层⑷、地球物理异常、地震等⑸、年代学2、全球海底扩张速率快慢的定义半速快速>5.0cm/yr5.0>中速>2.5cm/yr2.5>慢速>1.0cm/yr1.0>超慢速3、洋中脊地形剖面(图略)a:大西洋中脊(扩张速率1~2cm/yr)b:东太平洋洋隆210N剖面(扩张速率5~9cm/yr)c: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剖面(扩张速率>9cm/yr)V:活火山带宽度约为1公里F:裂缝张开宽度小于5公里T:活断裂的宽度20~40公里㈢、大洋地壳1、洋壳3个地震层根据地震波速特征,大洋地壳可分为3个地震层:层1——大洋沉积层该层纵波波速在2.0km/s以内,为不同程度石化的大洋沉积物,主要为硅质岩、粘土和石灰岩等。

洋中脊名词解释

洋中脊名词解释

洋中脊名词解释洋中脊是指断面的最大厚度与相应地层或区域的最小厚度之比值。

用来反映区域构造活动强弱、水动力环境变化、地壳增生和剥蚀强度的特征,也是划分活动性大陆边缘的重要标志。

1。

地质时代洋中脊在地史上划分为不同时代,即从太古宙到新生代。

它们有明显的界线,如前寒武纪太平洋洋底的洋中脊就是由西伯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引起的,其大洋岩石圈以一套富含铁镁质的硅铝质大洋沉积岩(简称硅铝质岩)为特征。

2。

发育位置地质学家把洋中脊分布在大陆裂谷带上的洋中脊,称为裂谷型洋中脊,又根据洋中脊两侧地壳的相对运动,将洋中脊分为推覆型和增生型两类。

推覆型洋中脊以新西兰东部为典型代表。

从20。

20万年以来,新西兰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现洋中脊在继续活动的证据。

增生型洋中脊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南部为典型代表。

这里正处于印度-澳洲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边界,地壳强烈隆起和火山活动频繁,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群分布区。

3。

形成条件洋中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弱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有关。

从形成过程看,洋中脊有两种基本类型:①在大洋中脊扩张形成的早期阶段,区域构造运动很强烈,大洋岩石圈普遍遭受强烈的火山喷发作用,因而形成了火山岩系列,并发育了规模巨大的深海沟和弧后盆地,这类洋中脊称为火山型洋中脊;②在大洋中脊扩张阶段末期和大洋开始封闭阶段,区域构造运动逐渐减弱,由于该区已成为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洋壳保持稳定,所以主要是深海沟和弧后盆地发育,这类洋中脊称为稳定型洋中脊。

4。

分布特点大洋中脊主要分布在大洋中部,少数可延伸到大陆边缘。

由于大洋中脊地区的地壳比较稳定,洋中脊的两侧是大陆坡或岛弧的一部分,常有大陆溢流和深海沟发育,构成了大陆-大洋的边界。

5。

洋中脊分布的规律10。

大洋裂谷的特点大洋裂谷系位于大洋中脊的裂开部位,一般是一个大洋中脊被切穿一次的部位。

11。

洋中脊资源洋中脊资源主要指陆架石油和天然气及煤炭、铀、铁、铜等矿产资源。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

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总长约8万公里,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

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一、大洋中脊的发现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进行环球考察,发现北大西洋中部有一条巨型海底山系。

但直到1925-1927年间,通过法国“流星号”调查船的回声测深,才确定了整个大西洋底纵列着一条长达17000公里的大洋中脊。

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大洋都有大洋中脊存在。

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成为环球山系。

二、大洋中脊的构造特点大洋中脊亦称中央海岭。

脊顶水深大多为2000-3000米,但有少数火山成因的山峰露出海面成为岛屿。

脊顶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的相对高度多在2-3公里左右。

中脊宽度一般可达1000-2000公里,其宽度变化很大,最宽的可达3000-4000公里,窄者不过数百公里。

洋中脊的地形相当复杂,在纵向上呈波状起伏的形态。

大致平行于中脊的走向,有一系列岭脊和谷地相间排列。

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填平成小块台地。

岭谷起伏的幅度,一般在中脊顶部附近较大,随着远离脊轴而幅度渐减,这主要是沉积物充填程度增大的缘故。

在中脊顶部,沉积层较薄甚至缺失,顶部的地形异常崎岖;向两翼,沉积层厚度逐渐增大,地形渐见平缓;延至洋盆底部,可出现深海平原地形。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轴部,一般有裂谷从中脊轴部切入。

裂谷顺着中脊的走向展布,两侧为裂谷山脊,从后者至裂谷底发育深约1.2公里的倾向谷内的崖壁。

裂谷宽约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超过几公里。

这种张性断裂作用造成的山谷,显示洋底地壳蒙受了巨大的拉张作用。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四大洋深处的神秘

四大洋深处的神秘

四大洋深处的神秘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其中最深的地方则位于四大洋的深处。

这些深海区域隐藏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秘密,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四大洋深处的神秘。

一、大西洋深处的神秘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洋之一,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观。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西洋中脊,它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延伸了约2.5万公里。

大西洋中脊是地壳板块分裂的地方,从中脊上冒出的岩浆形成了新的地壳,使得地球不断扩张。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地球表面正在不断变化的景象。

此外,大西洋深处还有许多海底火山和热液喷口。

这些火山和喷口喷发出的岩浆和热水中富含各种矿物质,吸引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各种奇特的生物,如热液喷口周围的巨大蠕虫和热水中的热水蚌。

这些生物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宝贵的研究对象,它们的存在也证明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

二、太平洋深处的神秘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洋,它的深处同样充满了神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里亚纳海沟,它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深度达到了约11公里。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地球表面最接近地心的地方。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壳板块碰撞的地方,地壳板块在这里相互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地壳变形。

这里的地壳变形也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地球内部的力量正在不断塑造着地球表面的景象。

此外,太平洋深处还有许多海底山脉和海山。

这些山脉和海山是地壳板块分裂和碰撞的结果,它们的存在也证明了地球表面的不断变化。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地质历史正在被书写着。

三、印度洋深处的神秘印度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洋之一,它的深处同样蕴藏着许多神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洋中脊,它是地球上最长的中脊之一,延伸了约6.5万公里。

印度洋中脊是地壳板块分裂的地方,从中脊上冒出的岩浆形成了新的地壳,使得地球不断扩张。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地球表面正在不断变化的景象。

此外,印度洋深处还有许多海底火山和热液喷口。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摘要】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此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在地幔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于是形成轴部高两翼低的巨大海底山系.长时间后,再变成另外的样子.Ridge axis is the center of the sea floor spreading, hot mantle materials along the ridge axis rising new oceanic crust is being formed, so the ridge at the top of the heat flow value is very high, frequent volcanic activities. Ridge uplift terrain is actually under the ridge of the material thermalexpansion results.Driven convection in the mantle under【关键词】大洋中脊,洋中脊成因(一)全球洋中脊:大西洋中脊的山峰呈锯齿形,大致与东西两海岸线平行(上图中部)。

从大西洋靠近北极圈的冰岛出发,向南延伸经大西洋的中部,弯曲延伸到南极附近的布维岛,差不多从地球的最北端,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南端,呈“S”型,长达约16 000公里,平均宽度约1 500~2 000公里不等。

这条高山巨大的规模,远远超过世界陆地上的任何山脉。

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分布(上图东部)。

西南的一支绕过非洲南端,与大西洋中脊连接起来;东南走向的一支绕过大洋洲以后,与东太平洋中脊的南端相衔接。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

3 、浊流与浊积岩
浊流(turbidity current)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高密度 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是一种重力流。 发育部位和条件:未固结的颗粒沉积物(物质基础),
斜坡(部位),地震、风暴(诱发因素)。
浊积岩沉积序列-鲍马序列
a段:递变层理段(块状 层或粒序层) b段:平行层理段 c段:水流波痕纹理段或 变形层理段 d段:水平层理段 e段:块状泥岩段
三、新生大洋盆地的内部单元
大洋盆地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在洋壳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
括洋中脊和深海盆地沉积区。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面积
的45%,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大洋中脊(mid-oceanic ridge)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 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 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一、沉积盆地分类
根据两大类地球动力学引起不同的沉降原因,沉积盆地可
划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
一种是以板块离散活动和构造拉张为主的裂谷型盆地。最
初是由于地壳减薄而发生沉降,以后由于热散失沉降随着 时间而加强,最后由于沉积负载增加,通过挠曲而使沉降 进一部扩大。
另一种是由于板块会聚活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的造山型盆地。

大西洋型由于扩张过程受强烈阻挡,故在洋脊附近 发育大量纵向断裂,在CCD线以上,沿断裂附近形成大量 小型沉积盆地。
大洋中脊沉积物特征:
1 、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有的部位甚至缺失,向两坡
方向对称式逐渐增厚。 2、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m。 3、洋底沉积物的年龄不超过侏罗纪。
现代大洋底部主要深海沉积物类型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

中洋脊概述中洋脊发现中洋脊分布中洋脊形态裂谷与断裂带地壳结构地震和火山活动中洋脊热流•重力和磁异常•中洋脊成因•大洋中脊在各大洋的特点[编辑本段]中洋脊概述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

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

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长达8万公里,面积约1.2亿公里2,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

其脊部通常高出两侧洋盆底部1~3公里,脊顶水深多为2~3公里,少数山峰出露于海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等。

洋中脊常被一系列与其正交或斜交的断裂带错开(称断错带),其中大西洋中脊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带(Romanche gap),东西错动距离达1000多公里。

沿断裂带有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

在大西洋和印度海中脊的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呈纵向分布的中央断裂谷地。

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岩浆上升和地震,水平断裂(转换断层)广布。

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

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组成的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扩张的半速度(即每边速度)多为1~5厘米/年。

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

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总长约8万公里,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

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编辑本段]中洋脊发现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中,利用测深锤测量深度,已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脊。

1925~1927年间,德国“流星”号用电子回声测深法对大西洋中脊进行了详细的测绘。

20世纪30年代末,又相继发现了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脊。

世界地理第11篇:三大洋中脊

世界地理第11篇:三大洋中脊

世界地理第11篇:三大洋中脊一.时间地理系列世界地理第1篇:地球自转和昼夜先后世界地理第2篇:地方时差和时区时差世界地理第3篇:夏令时和实行夏令时国家世界地理第4篇:据代表性地区区时推算全球时差世界地理第6篇: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世界地理第7篇:昼夜长短和四季更替二.运动地理世界地理第8篇: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结构世界地理第9篇:地壳运动理论之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世界地理第10篇:地壳运动理论之板块构造理论和3大边界类型一.什么是大洋中脊简单的来说,就是海底山脉,被称为海底的脊梁,一般位于大洋的中部,也就是大洲中间,所以叫大洋中脊,也叫海岭。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原本是一整块大陆,在地幔上涌的地方,地幔不断冷却,堆积成山脉,并且推动两边的陆地分裂,最终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分裂格局,而大洲和大洲之间就是海洋。

整个地球主要有三个大的海岭,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海岭。

大洋中脊二.三大海岭1.大西洋中脊【位置】:大西洋中部,平行于美洲和欧洲非洲海岸线。

【长度】:16000公里。

【形状】:s形。

【高度】:评论高度2000米。

【串珠】:部分海岭高度太高,露出水面,形成小岛,大西洋中脊串珠有冰岛,亚速尔群岛,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流放地,英国属地)。

【速度】:5-10cm速度往东西生长。

【相连】:在冰岛北部深入北冰洋,在非洲南部和印度洋中脊相连,然后转入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2.东太平洋海岭【位置】:太平洋东南部。

【形状】:丿。

【高度】:2000-3000之间。

【速度】:6cm。

【相连】:在新西兰和南极洲中间和印度洋中脊相连,在加利福利亚湾入口处消失,和圣安德列斯断层相连。

3.印度洋中脊【位置】:印度洋中部,分为东西北三支。

【形状】:入字形。

【相连】:东部在新西兰和南极洲中部和东太平洋海岭相连,西部在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中间和大西洋中脊相连,北部在亚丁湾附近和东非大裂谷的中脊相连。

【产生】:印度洋中脊分支,产生印度洋,同时产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缝合线。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中脊的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中脊的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大洋中脊的地理知识点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也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

在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其主体从北冰洋起,经大西洋、印度洋至东太平洋,一直延伸到阿留申深海盆地附近。

总长度超过80000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3%,可与全球大陆面积相比,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貌单元,又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大洋中脊往往高出深海底6000-8000米,但其顶部与海面的距离颇不一致,有时甚至突出海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

中脊地形比较复杂,脊顶上覆盖的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崎岖不平,纵向呈波状起伏形态,横向呈岭谷相间排列。

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向下切人的深度1-2千米,宽数十至100多千米。

中央裂谷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沿裂谷带有广泛的火山活动。

大洋中脊系统并非完全连贯,而是常被转换断层切割成小段,相邻段落的中轴位移通常数十至100千米,最大长可达750千米,高峻的平行峰脊分布在裂谷两侧,地势相当陡峭崎岖。

另有次一级岭脊与谷地相间排列,并与中脊走向平行延伸,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

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随着沉积层逐渐增厚,地形起伏也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

所以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横向断裂带(又称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最突出的特征。

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火山活动频繁。

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冰岛海脊露出水面的结果。

在地幔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

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

洋中脊构造地貌与演化过程

洋中脊构造地貌与演化过程

洋中脊构造地貌与演化过程摘要:大洋中脊可以抽象的认为是指贯穿整个海洋的一些列山脉,整合所有面积加起来约占海洋的三分之一,研究海洋地质构造活动必然需要研究大洋中脊,其对于整个海洋的构造活动的演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洋中脊的宏观概念、构造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给读者对于洋中脊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洋中脊;构造特征;分段性;演化过程一引言如今在大众的认知世界里,板块构造学说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此学说当中,大洋中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后,大洋中脊是如何形成的,多数人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学术界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认知。

A.L.Wegener对此提出了离极力的假说,简单的来讲就是地级附近存在一种离极力,可以将地壳撕裂开来,从而形成大洋中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大洋中脊形成的影响因素还有可能是地球角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惯性力。

但是无论上述哪种观点正确,我们都能确定的是,大洋中脊的形成一定与构造运动有着密写的关系。

二洋中脊构造地貌1.洋中脊简介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有着相同成因和相似的特征的海底山脉系列,它还被成为中隆或中央海岭等,洋中脊是世界上长度最长、宽度也最宽的环球性的洋中山系。

洋中脊在四个大洋中的规模形态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大西洋中呈现“s”形,在印度洋呈现“入”字行,分为三岔口。

2.洋中脊构造特征地球上所有的大洋中脊总长度加起来,可以达到八万公里,面积之和可占到海洋总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可见其范围之大,对于海洋中的构造运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板块的构造模式进行分析,其中洋中脊的顶部位置标示出了海底扩张轴线,该轴线属于分离型的板块边界。

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1]。

洋中脊还有个别称叫做活动海岭,是因为其洋中脊地区经常发生火山活动。

在洋中脊的附近一带大部分普遍形成了洋中脊地震带,不过一般不会发生地壳震动所引起的大型的地震以及海啸。

大洋中脊的名词解释

大洋中脊的名词解释

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称东太平洋海隆。

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轮廓平行(图2)。

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连接,北端分别经浅海或海湾潜伏进大陆。

大洋中脊轴部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约1~3公里,脊顶水深一般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岛。

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断裂带两侧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阶。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的裂谷夹峙于两侧裂谷山脊之间。

至脊翼区,随着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呈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洋中脊
作者:田小森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3年第01期
自然课上老师会说,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生活着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和聪明伶俐的海豚。

其实,除了这些为海底世界带来蓬勃生机的动植物以外,它们赖以生存的海底环境也时刻上演着有趣的故事。

洋中脊便是其中的一位主角。

就像陆地上有雄伟的高山和幽深的峡谷一样,海底的地势也高低起伏,有海山、海槽和海底平原等。

在海底扩张论述中常提到“洋中脊”一词,顾名思义,“洋中脊”就是海底突出来并像山脊一样蜿蜒连续的海底山脉。

你可别小瞧了这条海底的“山脊”,它们在科学家的眼里可是意义非凡。

正是有了这条位于海洋相对中央部分的洋中脊的存在,才有了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的物质交换,并帮助我们找到很多地表本身所罕有的物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长时间不施加任何肥料的耕地很快就会变得贫瘠,而如果附近有一座火山爆发的话,这些洋洋洒洒的火山灰将为这片土地提供多种的矿物成分而使土地依然肥沃。

海底的洋中脊就好比这些连成线状的“火山”,它能够将地球内部的各种矿物成分带到地球表面,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储存在海底,等到人们需要时便可以去那里开采。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恭喜你,正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我们来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烧杯里盛上多半杯清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的中间部分,等到清水开始翻腾时,仔细看看,这里都发生了什么?没错,大量的气泡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地方形成,并带着它附近的水一同快速上升,聚集到顶部时,又被下面快速涌起的水挤到两边去,回流到底部,开始等待下一次加热。

这不正是我们脚下的地球所发生的事情吗?地球内部有炎热的地幔快速上升,在洋中脊那里溢出到地壳以外,遇到海水后又快速地冷却凝结成坚硬的岩石。

洋中脊下部一直有炎热的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它们挤开之前冷却的岩石将新的物质带到地表。

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如果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下去,那岂不是一直有新的物质从地球内部带出来,而它们不断向周围挤占空间,这一定会使得海洋底部向两边移动啊!没错,这也是洋中脊的重要作用之一——它不但把地球内部的东西带出了地表,还使得热带鱼和海豚居住的地方一直处在一种缓慢移动的状态中。

到底有多么缓慢呢?例如大西洋,它所在的洋壳需要两亿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完全全地更新一次(即把位于大西洋中部的洋中脊推向两边的海岸)!虽然这看起来实在太慢了,但正是这漫长的移动,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

那些高山海岸都与洋中脊的扩张有着莫大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关于洋中脊的故事,你对它有着怎样的印象呢?不妨拿起画笔,把你想象的洋中脊画出来,寄给小编们,比比看谁画得更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