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桥之美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桥之美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美的常识。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4)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5)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预习要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3、达标练习(1)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①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②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③“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形似字组词①销()俏()峭()削()②峻()竣()俊()骏()③孤()弧()狐()瓢()④魅()魄()魏()魁()(3)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驻足:极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答:(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答:2、问题展示(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答:(2)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答:(3)比较: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3、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4、拓展交流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
(200字左右)参考答案达标练习(1)①协同②和谐③诗境(2)①销毁;俏丽;陡峭;削弱②险峻;竣工;俊俏;骏马③孤立;弧形;狐狸;瓢泼④魅力;魄力;魏国;魁梧(3)停止脚步。
驻,停留。
用尽目力(远望)。
《桥之美》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桥之美》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12、《桥之美》导学案编制时间:10月20日编制:陈绍根审核:八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理解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zhù()足xiāo()魂媒介()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3、在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5、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家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服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材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唱歌,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查找喧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分。
三、扩展学习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推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知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试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洁,由于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由于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状况呢?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桥之美导学案
12.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走进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
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
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
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
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
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
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12.桥之美》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12.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知识要点】一、资料助读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1938年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他油画作上的签名。
大学毕业后,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
1950年回国并任教于中央美院。
吴冠中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4.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及答案
12、《桥之美》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课堂探究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6、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桥之美》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 品析语言,感悟意境。
3. 欣赏美景,陶冶情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你认为中国石拱桥的美在什么地方吗?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作者简介:吴冠中。
三、初读课文感知桥美1. 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认为桥之美美在何处?2. 请你依据总分总的结构,将文章划分为三段,并说说理由。
3. 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4.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细读研究,品味桥美1. 为了把“桥之美”的审美原则说明清楚,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什么方法?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说明这个审美原则的?2. 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3. 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4. 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五、精读讨论,赏析桥美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你喜欢的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是因为景物描写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用“我喜欢桥,美在,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再小组合作交流。
136温馨提示:分析时可以从修辞,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美,也可从景物描写或景物中的意境体会美。
示例:(1)江南水乡的石桥。
(2)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
——江淹的《别赋》(3)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4)苏州的宝带桥。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
(6)铁索桥。
(7)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
六、拓展延伸1.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图片写一写青岛栈桥。
2.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七、达标检测八、作业1、把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认真地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的体会,背过自己喜欢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2*桥之美【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举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1.举例子的特征: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先从道理上讲,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标志:例如,以什么为例,如等标志性词语。
4.格式:举________例子,更真实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的________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以其本身的美给人联想。
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勾勒,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煞.风景(shā) 魅.力(mèi) 销.魂(xiāo) 颐.和园(yí)驻.足(zhù) 纤.细(xiān) 前瞻.后顾(zhān) 孕.育(yùn)险峻.(jùn) 点缀.(zhu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2《桥之美》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芦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石桥天水间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重点研读1、读第四段,说一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示例赏析:第1,2句。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桥之美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
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
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第4、5、6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7、8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桥之美》导学案
《桥之美》导学案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4.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导入新课:1.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知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写在下面。
四、研读赏析,揣摩品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赛课导学案_9
《桥之美》教案教材分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罗贯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换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句赏析法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查阅有关“桥”的诗词。
老师:查阅桥的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桥。
(放幻灯片)解说1:悬挂两端的铁索桥解说2:雄伟的长江大桥解说3:美观、具有现代感的桥解说4:古代诗人笔下的桥解说5:现代诗人徐志摩留恋的康桥解说6:接下来我们欣赏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中的虹桥总之形形色色的桥给了我们很多的美感,这些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现代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三)、上课内容1.基础整合解说:我们在欣赏桥之美的同时,先要关注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答案: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1二、《桥之美》学习目标:一、积存词语,流畅、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二、把握作者喜爱桥的缘故,把握文中的事例。
3、体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故意蕴的语言。
学习进程:前置作业一、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二、说明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课堂探讨一、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二、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多数喜爱桥”,作者本人也是如此,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的地址,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恍如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愉快的气。
为何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何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6、不管是木桥仍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何说“形与色”的乐曲?当堂检测(一)、积存与运用一、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二、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艺术形式处置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不时划断陡坡。
八年级上12.桥之美导学案
《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会解释文中生字词,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熟悉文中的事例,提高审美能力。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了解小品文及作者吴冠中;2、或注音或解释词语:煞()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着重()前瞻后顾( ) 纤细( ) 轮廓( )魅力:纤细:着眼:驻足销魂:苍茫:孕育:笼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并设计文章结构示意图。
二、能力提升4、在其所描述的画面中,作者主观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为什么喜欢?5、作为一篇著名的小品文,文中富有诗意的描述性文字和准确的说明性文字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你能品一品本文生动形象与简练准确兼具的语言之美吗?三、拓展延伸6、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这样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同学们试着体会体会身边的美——哪怕是一片落叶、一阵秋雨、一抹晚霞、一弯新月......写个片段与同学们分享!上课流程一、展示有关文中桥的图片导入;二、查工具书,展示基础知识1;三、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展示基础知识2;四、快速阅读课文,展示基础知识3;五、理解课文内容,展示能力提升4及课堂检测2;七、品析文中语句,展示能力提升5及课堂检测3;八、全班学生自由展示拓展延伸6及课堂检测4。
课堂检测1、根据句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⑴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⑵方、圆之间相处(hé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⑶“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阅读课文第四段,然后填空。
这一段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
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十二桥之美【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
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某某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
一九四二年毕业于某某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
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
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
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
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12 《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分析欣赏语言。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方法】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导语: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煞()纤()细驻()足前瞻()后顾点缀()2、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是一篇_______,作者是______,是个___家。
作者有关:2、朗诵课文至少两遍,画出你喜欢的句段。
二、自主学习(上课后,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交流筛选有价值的文学常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三、合作探究(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指导朗诵课文(范读和自主朗读相结合)。
2、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相互订正,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发言)(二)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但作者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请在课文中找出这句最关键的话,写下来:2、重点品读课文第四段,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之美呢?请用“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概述本段中提到的桥之美.(1)(2)(3)(4)3、第四段中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走进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谐.()点缀.()煞.风景()孕.育()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2、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3、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4、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
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齐读这句话)五、合作探究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六、精读品析:(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
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明确: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
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赏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学生展示后全班齐读这几句)(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明确: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明确: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又和谐统一。
归纳:(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桥与密密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2)江南细柳下的石桥——桥石与细柳刚柔相济之美(3)宽阔水面上的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之美(4)广西等地的风雨桥——桥与险峰、激流配合的安闲、对照之美小结:以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品甘霖。
以上四个例子中的桥以及后面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它们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这些关键作用作用构成了桥之美。
(5)根据我们对上面一些例子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桥之美,美在哪里?明确: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那么,这个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明确方法:个别例子——抽象规律七、拓展延伸: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
(可以问一个拓展问题)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云外的校园不是很美吗,那是因为注意了建筑物与绿化的协调、配合。
我们这一堂课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欣赏艺术的方法是多样的,介绍艺术规律的文章也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重复与变化》、日本当代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美学论文《米罗斯的维纳斯》。
小结:大千世界,可谓精彩纷呈、千姿百态,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艺术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之中的美和艺术之中的美!板书设计桥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江南石桥细柳拂丝长桥卧龙湖水苍茫风雨桥飞泉瀑布画中桥街头市集桥环境教学反思《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要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具体操作如下:(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
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反馈检测:一、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二、形似字组词1.销()俏()峭()削()2.峻()竣()俊()骏()3.孤()弧()狐()瓢()4.魅()魄()魏()魁()三、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粗的字1.驻足:2.极目:3.煞它风景: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四、阅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
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