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精)

合集下载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 的活力和机会,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小结
苏联的社会 经
工业 工业化 农业 集体化
主义建设 济
(斯大林) 管理 计划管理
政治 肃反运动
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 过度集权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 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 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
后的农业国变成 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
5、评价:①为维护苏联 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
定经济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取得成就的原因:
说说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 2、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大力发展教育。 4、牺牲农业,从农业吸收工业化资金。
提高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 历史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要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预习检测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 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年起)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精制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精制课件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
苏联பைடு நூலகம்
增长660%
德国
增长31%
美国
增长20%
英国
增长13%
法国 欧洲不到第7%一 世界第二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 2 )措施: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7年) ( 3 )成果: 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强国
2.含义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有 何利弊?
(特点: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
小组合作:苏联模式评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 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蹩脚巨人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比较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 1921—1925年
内容
作用 (意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帮助苏维埃政府渡过 了难关;但影响农民 的积极性。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大企业国有,小企业可私营 3.实行自由贸易
这笑话说明什么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 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 岁!”。

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苏联模式——影响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 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 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 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材料二: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 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 吉尔
3.苏联模式——影响
材料: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 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 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一、列宁建设社会主义
1.实施新经济政策
请你简单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920年底,战争终于胜利结束了,我因战功卓著升为连长了。 但是父亲来信说,现在村里闹饥荒,农民拒绝交余粮甚至闹出了 暴动;城市工人罢工不断。他想不通,战争都胜利了,还实行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干什么?我们军队里也不太平,听说喀琅施塔得 水兵都叛乱了。我的部下也蠢蠢欲动。
苏联的军工厂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也为苏联军民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苏联模式——影响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轻工业
18.4 6.2
21.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成就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D
5、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 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这段话突出地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 C.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 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
C
6、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 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弊端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农 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效益低下。 评价 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 (作 力的发展,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 用) 消极影响:从长远看,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 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第10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开始 内容 重点 成就 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 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 弊端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曾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电综合建筑。1941年,为了抵挡 德军的入侵,大坝被炸毁。
意义
弊端
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土地法令》的推行
C
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项 目 英 国
时间
18世纪 60年代 到1840 年 1928年 到1937 年
开始时的 重点部门 轻工业(棉 纺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0课斯⼤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课斯⼤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应学⽣⽤书第20~21页)*⼀、⼯业化1.背景:1924年1⽉,列宁逝世,斯⼤林继续领导苏联⼈民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时间:从1926年开始,⽤了不到10年时间。

3.⽅针:优先发展重⼯业。

4.成就:苏联⼯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业强国。

5.影响(1)积极影响:为维护苏联的经济独⽴和国防安全奠定了经济基础。

*(2)消极影响:使国民经济⽐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年底,苏联发⽣粮⾷收购危机。

2.⽬的:把技术落后、经济分散的⼩农经济改造成采⽤先进技术和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农业。

3.时间:从1929年中开始,到1932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4.弊端:由于超越客观条件许可,违背⾃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追求“⼤⽽公”,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产⽣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三、五年计划1.形式: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实⾏严格的计划领导和管理。

2.时间: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3.作⽤:国民经济计划化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政府状态⽽⾔,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4.弊端:苏联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动⼒和活⼒,经济效率、效益低下,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四、肃反运动1.导⽕线:1934年的基洛夫被刺案件。

*2.时间:1934年底~1938年。

3.特点:肃反运动扩⼤化,制造了⼤量的冤假错案。

4.后果:⼲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进⼀步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强化了对斯⼤林的个⼈崇拜,影响了⼴⼤⼈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5.对斯⼤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1)成就:⼯业⽣产和教育事业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国防⼒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导学】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成就?答案: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目录
背景介绍
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俄中幻灯片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俄中幻灯片 13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 俄中两国的工业化在统筹兼顾的力度、 资金技术来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 第一,两国工业化过程中统筹兼顾的力度有 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有着极其鲜 明的军事备战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军 事工业是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他一 切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为保证社会扩大再 生产的顺利进行,毛 泽东也明确表示必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 料的生产。要保证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 长,工业化就必须以 重工业建设为重点, 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这一点必须肯 定”。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二 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第二,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进程。 进程。斯大林始终将前苏联的工业 化速度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联 系在一起,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系在一起 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前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前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并提出“ 并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由于实施了 的外交政策,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的外交政策 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156个项目工程外 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 进国外技术。 进国外技术。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 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更生的意义,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更生的意义 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国的工业化目标。 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放的大门向 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世界打开之后 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巩固,稳定政治形势。③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策转变启示:
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②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③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④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⑤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运动。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①有所好转。②工业改革没有使企业获行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成效不大。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学生识记)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①调动了的生产积极性,使俄国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C.一定限度内发展商品经济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
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
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 史论结合,
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 提高学生理
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 解史料的能
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 力。
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
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
3
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材料四 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 力,到 1939 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 87%。城市普及了七年 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 明确: 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为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 (2)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 业化积累资金,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 到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6.列表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延展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通过实施集体化农业和推动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并分析其影响与启示。

一、集体化农业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民分散经营、粮食供应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政府提出了集体化的理念,并开始大力推行农村集体化改革。

集体化农业的核心是将农民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农庄,实行社会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体化农业的推行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并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经济支持。

其次,苏联政府实行农业机械化,引进大规模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计划和管理,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

二、工业化的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化。

苏联政府通过发展工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苏联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苏联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

政府推行了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等行业。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进步,苏联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影响与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对苏联国家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集体化和工业化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

农业集体化使农民从原来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共同体,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其次,集体化和工业化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实力。

集体化农业增加了农业产量,缓解了粮食和物资供应的问题。

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平,为苏联在国际上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是苏联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是苏联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是苏联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 外部环境: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处于军备竞赛时期,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敌对压力,尤其是来自德国的威胁。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苏联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加强国防实力。

2. 内部经济状况:苏联经济体系在革命后迅速发展,但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陷入了一定的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这种危机,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重工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3. 思想信仰:苏联在起初的共产主义思想中强调革命与社会基础变革的重要性,而重工业的发展能够真正推动社会基础变革,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因此被当做一项重大的革命任务。

苏联重工业发展对国家和经济的影响有:1. 建立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提高国家安全形势。

在二战期间,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让苏联在与德国的战争中具备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和产能优势,有效地支撑了苏联的军需品制造和战争生产。

2.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工人队伍,这些投资和人力的需求引领了苏联经济逐渐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3.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重工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形成了苏联独特的经济体系和企业文化。

苏联重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这种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和权威管理方式,让苏联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成为苏联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体而言,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强化国家安全和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同时也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济体系。

重工业的发展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国家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了国家安全能力苏联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安全防御能力。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

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工业情况是钢: 19万吨生铁: 11万吨石油: 920万吨煤炭: 870万吨砂糖: 5.1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纸:几乎为零电力:几乎为零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钢: 420万吨生铁: 420万吨石油:920万吨煤炭: 2910万吨砂糖: 134.6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纸:19.7万吨电力: 19.4亿千瓦时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

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1、粮食税制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

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单项选择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成为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文章,是毛泽东发表的()。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纪念孙中山先生》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这句话表明中国共产党()。

A.找到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C.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探索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3.《论十大关系》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其中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B.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D.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

A.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B.区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C.走工业化道路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这表明:()。

A.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B.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C.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错误的D.重工业和基础建设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6.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

A.根据马列主义现成理论建设B.根据本国的情况自己建设C.依据苏联的建设经验建设D.依据东欧国家的经验建设7.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

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 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

20实际20 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 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

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样,代表城市资本主义成分的私营工商业租让制企业和小手工业已基本被取消。

<二>充分调动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为了使全社会树立“以空前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斯大林和联共(布特别注意通过激发民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和调动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

最典型的是20—30 年代被反复宣讲的“不做资本主义的附庸论”和“落后挨打论”斯,大林在十四大上谈到必须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时指出“如果我们停留在只输入装备和机器而不能自力生产装备和机器的发展阶段上,那我们就不能担保我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品”①,因此,他号召人民把全部思想和意图都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

次年,斯大林开始强调发展重工业,认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经济上的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②这样在斯大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人民都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中。

斯大林在20—30年代多次阐述的“落后挨打论”在强化苏联人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激励人民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献身于工业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1年在一次演讲中斯大林说: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

”③斯大林从沙皇俄国的历史中片面的选取部分事实来论证他的必须以最高速度发展重工业,否则就会挨打的观点这样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很快就转化成了工业化的建设动力。

<三>充分利用国家权威斯大林和联共(布在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激励的同时也充分运用了国家政权的权威,发挥了国家在集中和调配资源以及加快工业化建设进度方面的作用。

由于苏联原来工业落后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需要大笔的资金积累,但是苏联已经摒弃了英美等国家由轻工业为重工业自发积累资金的道路,当时又不可能从殖民地掠夺也无法得到国外贷款,所以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只能在国内解决。

国内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高积累,这种高积累主要是通过“挖”农民,促进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和严格控制城市消费等方式实现的。

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是从农业及农民中获取资金积累的最好方式,因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可以按劳从集体农庄得到大体均等的生活保障,农民就可以在基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93页②《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第112页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37页本上无商品货币关系起作用的状态中从事生产和消费,国家就可以通过非商品交换的形式强制实现资金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转移的方法是严格规定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数量以及国家按低价收购农产品和按高价出售工业品即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中向农民收取“超额税”此,外,国家还以低价收购农民义务交售之外的剩余农产品,农民在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中的损失愈大国家则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越多。

严格控制城市居民消费也是保证高积累的重要手段。

从20年代末到30 年代前半期苏联为发展重工业而放慢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生产,使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加上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食品和日用必需品供应严重紧张,国家于是从1929 年起开始对城市居民实行定量配给销售制,使城市消费水平急剧下降。

<四>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苏联采取了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动员居民义务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从1928年起,国家采取以上方法吸收的居民资金在苏联预算收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另外,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中,国家也强制从地主、富农中获得大量资金。

<五>提高计划指标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苏联在进行高积累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计划指标。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时,苏共(布党内许多人以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战争日益临近,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快发展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步伐。

于是从1929 年底到1932年“一五”计划原定指标不断被拔高,在斯大林看来,为了在苏联取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克服“有最先进的苏维埃制度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政权”同“工业技术过分落后”的矛盾,而要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赶上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与先进技术。

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四、工业化完成的影响积极影响<一>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苏联人民沿着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不断探索前进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苏联从1928 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经过12 年的时间便将工业生产的绝对量从1913年占世界第五提高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技术上苏联工业实现了大跨越,30 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当时任何一种产品的三四个国家之一尤其是重工业有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二>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的结构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工业使得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85.1%,1931年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量比1913年的增长了9 倍。

至此,苏联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许多过去没有的部门如机床制造业、航空工业、重化学工业等都建立了起来。

在实现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有2000 多万人由农村地区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928年的18%到1940年的32%。

以上这些都表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推行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缩小了苏联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这为以后苏联的发展奠定了较雄厚的无知和技术基础,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也留下了很多隐患。

消极影响苏联为“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斯大林时期不顾经济平衡,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优先,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上使消费服从生产,不重效益而一味强调速度,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靠不断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来保证增长,以求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一条在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压力下走出的非平衡、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一>非平衡经济发展非平衡经济发展集中表现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进而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和生活必需品业发展缓慢满足不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得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效益而一味强调速度,注重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另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浪费, 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三>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苏联自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企业就中断了同市场的联系,农村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也受到严格管理,造成每个企业和集体农庄的生产劳动只是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与市场发生联系参与市场竞争。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被国家的计划所取代,经济核算和物质调拨都不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国家计划基础之上,货币也失去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经济意义只充当结算符号。

<四>牺牲农民的利益苏联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采取强硬手段实现全盘农村集体化,这完全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采取的手段使众多农民和牧民遭受了苦难与死亡。

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太多。

为了实现工业化,不惜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过分强调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同时这些也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五、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厉行节约、紧缩消费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部门齐全的工业国,为国防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

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和国防化是相当有效的。

但是苏联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长期失调,造成国民经济结构紊乱,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仍在低水平低质量中徘徊,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极大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