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对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仍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高中必修Ⅰ第二章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必修Ⅰ第二章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为导入,通过展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出现季风气候?”让学生思考并猜测气压带和风带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兴趣后,我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解答。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对世界各地气候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提高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我也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设置课后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4.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明白得解。

3、使学生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阻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摸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缘故。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阻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明白得。

专门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样学生较难明白得。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阻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阻碍的缘故。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如此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什么缘故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摸索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准确地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其形成原因。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提问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主动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我会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他们对于气象现象的看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为基础,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知识回顾]
什么是热力环流?
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
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 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导入]
热力环流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那么在全球范围 内,也存在着受热不均的情况,因此也存在着大气运动。这种全球性的
【板书】 过
理想环流(图 1)
假设条件: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程 【过渡】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3、太阳直射赤道
实际上赤道与两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 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 而形成了另外一种环流。
接下来我们先打破第 2 条假设,来看一下大气运动。
风带、气压 带的季节移 动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学 难 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
原理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到实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
设 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北半球的三圈环流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南半

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使 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
【活动】

请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下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这样,全球就形成了 7 个气压带。 7 个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 6 个风带。
【探究】7 个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2.2气压带微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 ]1.认识三圈环流地影响要素,气压带、风带地名称与散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地成因、季节挪动规律.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大气环流(1) 观点:① ________________ 地大气运动,它反应了大气运动长期间地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 ________地纬度差别,造成高低纬度间地④ ________,驱遣大气不停地运动、输送和互换热量 .2.三圈环流地形成随和压带、风带地散布(以北半球为例,以以下图 )(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地⑤________和⑥ __________ 共同作用地结果.构成: a⑦________、 b⑧ ________、c⑨ ________.(2)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气压带: A ⑩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E? 带,风向为 ? 风风带F? 带,风向为 ? 风G? 带,风向为 ? 风3.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1)原由:太阳直射点随 ? ________而南北挪动 .(2) 挪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________,冬天偏南 .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研究资料教材 P33图 2.9 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地热力环流,教材P34图 2.10 地球上地气压带微风带 .“ 二战” 期间,日本开释地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地,造成美国西部丛林大火,惹起美公公众惊慌 .1.假定地球表面是均匀地,也不考虑地球自转地影响,全世界地热力环流会如何?2.假如地球自转,南、北半球地气压带微风带是如何形成地?3.气压带微风带地散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点?【考例研究1】读以下图,达成以下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该图表示北半球 ______季时地大气环流状况,判断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地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 ____________ ,原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________________.为何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C 与 D 之间形成地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 ,该气压带是 ________原由形成地 .研究点二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研究资料教材 P35图 2.11 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 .1.读图剖析,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有什么规律?2.若黄赤交角变成0°,气压带、风带还会挪动吗?【考例研究2】7 月份主要散布在北半球, 1 月份主要散布在南半球地气压带是()A .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巧学速记 ]1.图解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以北半球为例 )全世界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能够分为四步来看:第一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单圈闭合环流,是在单调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作用下形成地 .如图 1 所示:第二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力地共同作用下形成地,如图 2 所示:图 2第三步:气压带与风带地纬度散布,如图 3 所示:图 3注: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第四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运动——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挪动,如图 4 所示:图 4特别提示 (1) 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形成地低、高气压,称为热力型气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 因为气流运动造成地气压称为动力型气压.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涨、气压降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高升,如副热带高气压带.2.图示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地挪动气压带、风带地形成和散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地.实质上,在地球公转地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挪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现象.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要点点总结我地反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是考察地要点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常和日夜长地季节挪动短地变化联合起来出考题课前准备区①全世界性地有规律②均匀③太阳辐射④热量差别⑤受热不均⑥地转倾向力⑦低纬环流⑧中纬环流⑨高纬环流⑩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高气压带 ? 东北信风 ? 东北 ? 流行西风 ? 西南 G? 极地东风 ? 东北 ? 季节变化偏北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地状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环流.2.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影响要素①太阳辐射惹起地高、低纬度之间地冷热差别,是大气环流产生地根来源因.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产生地直接原由和原动力,加上地转倾向力地存在,促成了“三圈环流”地形成 .(2)形成3. (1) 气压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2)风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考例研究1(1)冬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2) 多 A 地流行西风,降水许多(3)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轻于 D 气流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分析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北半球应是冬天.A 地处流行西风带,降水较多 .B 地是东北信风带,干燥少雨.C 是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地暖轻气流,因此碰到来自极地地冷重气流 D 时向上爬升 .C 与 D 之间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动力原由形成地.研究点二1.因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地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挪动,惹起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偏北,冬天偏南.2.若黄赤交角变成0°,则太阳一直直射在赤道上,气压带微风带不挪动.考例研究2C[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地挪动而挪动,北半球大概是夏天北移,冬天南移.在南北半球之间挪动地气压带只有赤道低气压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细风带(第 1 课时)授课方案一、课标解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时内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表示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搬动规律。

” “绘制”要修业生运用地理画图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在理解知识基础上,学会运用图像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过程和地理成因,“说出”要修业生能基于图像基础进步行思想活动,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搬动规律。

二、教材解析《气压带细风带》内容可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三圈环流平和压带、风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为后续学习和商议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平和候的影响打下基础,并对理解后边洋流的形成、分布有重视要的意义。

因此本课时内容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重视点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学情解析在本节课从前,学生已经基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大气运动的各种“力”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季风、海陆风等相关知识经验,可以解析一些简单环流模型和现象。

但必修 1 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而在必修 1 中“气压带细风带”自己亦拥有必然的难度,加之学生画图技术、空间思想能力、图文变换能力等宽泛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依旧较弱,因此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求的掌握三圈环流的空间形态,理解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分布等知识可能感觉困难。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大气环流的看法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会制作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型。

(4)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搬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设计两种问题情况(地球均质与不自转,均质与自转),让学生商议由单圈环流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采用板画(动画)和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搬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气压带和风带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气压带和风带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源: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在单圈环流基础上强调地球有自转,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引导示范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要点提醒:1、形成前提: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二组假设)2、三圈环流类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问题:南半球有三圈环流吗?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完成导学案【重点画图】部分,同时找一小组同学黑板展示南半球三圈环流情况图。

要求:①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南北纬90°。

②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③画出各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__》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__》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考点同步解读本节在第二章起关键作用,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影响贯串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天文教学进程中,位置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构成〞是基础知识,在本节中重点引见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构成进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讨论下一局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中心素养聚焦为了增强先生的主体看法,留给先生充沛思索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协作、探求、活动法为主,先生探求和教员点拨相结合,小组协作探求和团体探求协作相结合。

由假定到验证,引导先生观察思索,打破教学难点,也让先生初步掌握假定一推理一验证的地文迷信方法。

并且经过〝效果导学〞方式展开教学,强化先生的〝效果看法〞和注重天文学习才干的培育。

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指点先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散布表示图,从中剖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育和提高先生绘制原理构成表示图的天文技艺。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停止解释,增强先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构成和散布的了解。

3.使先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进程与方法1.经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育先生的空间思想才干。

2.经过对海陆散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剖析,让先生读图思索气压带、风带的散布规律和缘由。

3.应用成因剖析法引导先生探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先生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2.培育先生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散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散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表示图的绘制与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空中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西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笼统,普通先生较难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缘由。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课题:气压带和风带 __1101指导老师:__课时:第二章第二节 __授课时间:35分钟联系方式: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本节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既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学情分析]本节涉与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知识和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其在近地面和高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其所生活空间的空气运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降低了学习本节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以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2.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概括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3.学生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各个气压带的成因,并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属性特点.4.观察动画并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5. 学生能够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与其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具应用]课件和投影仪[课时安排]35分钟[教学流程]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新课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一、大气环流与意义[引入] 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知道,典型的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今天我们首先要想学习的是第一种——三圈环流.在学习三圈环流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PPT展示热力环流示意图〔A点受热,B、C点冷却〕,设问:如果A点换成赤道,B、C点换成极地,那么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探究活动一.板书二、三圈环流首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请同学们完成书上P33页图2.9[学生讨论回答]略.投影仪打出图片教材图2.9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由于两级地区比较冷,赤道地区比较热,由此,赤道地区做上升运动,两极地区做下沉运动,形成了单圈环流.板书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学生: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问:同学们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略.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第二步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地表均一③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讲解:图一,赤道到北纬30度范围内师问:我们先以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也就是赤道到北纬30度范围内的环流为例,赤道地区由于受热,空气做什么运动?生答:上升运动师问:对,那么此处会形成什么气压带?生答:低气压带师问:也就是书上所说的赤道低压带.那么到高空之后,空气一部分向北移,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什么风?生答:西风师问:在30度的上空空气堆积下沉,使得在30度形成什么气压带?生答:高气压带师问:对,我们看到课本上,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副热带高压带.图二,北半球范围内师问: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空气做什么运动?生答:上升运动师问:那么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带?生答:赤道低压带师问:赤道高空气流一部分北上,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然后在30度附近做下沉运动,这样就在30度附近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于是在北纬30度与赤道之间就存在着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 ,形成什么风?生答:东北风师问: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东北信风.那么同样的道理,在极地地区,空气做什么运动?生答:下沉运动师问:很好,于是在极地地区就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然后一部分气流南下,和30度处北上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带?生答:副极地低气压带.师问:回答的很好.这样在30度和60度之间也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在中纬度地区就形成了什么风?生答:西风师问: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盛行西风.在北纬90度和60度之间同样也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了?生答:极地东风.师问:非常正确.那么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生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板书]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备注: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请同学回答.师问:刚刚我们讨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自学书上P34、35,思考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试画出全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上台画出全球示意图,其他人在草稿纸上画〕〔老师巡视,提示同学们注意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尤其注意在画风向的时候注意地转偏向力〕〔三分钟〕带领同学们一起检查黑板上板书的示意图.[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师问:注意,南北半球都有盛行西风,那么它们是否有什么差别呢?生答:风向不一样师问:对,北半球盛行的是西南风,北半球盛行的是西北风.同样的,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也有相似的差别.师问: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讨论一下.请同学回答.答案由PPT展示.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自行消化.〔老师下去给同学们做指导,提醒大家不要死记硬背,注意结合气压梯度力以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进行分析记忆〕第三步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地表均一③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启发提问]我们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之后,那么它们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探究活动,假设地球自转,地表均一,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师问:我们先看第一幅图,这幅图显示的是太阳直射赤道,全球低压带风带还是南北对称分布,当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北回归线的位置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答:向北移动师问:对,这是赤道低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再看第三幅图,当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南回归线的位置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答:向南移动.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动,同样的副热带高压带也发生了南移.师问:看完了这三幅图同学们想,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到底对全球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影响呢?下面老师将通过一个动画为大家展示.〔分别展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不同时期气压带风带位置〕通过这样一个展示相信大家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板书 3.假设地表均匀,在地转偏向力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作用下,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练习]1、PPT展示题目,带领同学们进行分析.题目:〔1〕30-40度之间的气压带的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2〕该气压带整体北移还是南移?北移,原本副高的位置应该是在北纬30度附近〔3〕此时北半球是什么季节?夏季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有用信息.[课堂小结]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课后作业]PPT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