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沉鱼落雁旁征博引B. 风和日丽滔滔不绝举世闻名C. 落英缤纷一举两得水落石出D. 碧空如洗青出于蓝息息相关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太冷,我穿了三件衣服,还是冻得直打哆嗦。
B. 他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得益于他的刻苦努力。
C.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D.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篮球打得好,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湖面如同一面明镜,倒映着远处的青山。
B. 他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C. 那山峰像一位巨人,静静地屹立在那里。
D.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了整个房间。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的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B.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D.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5. 下列各句中,句式结构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篮球打得好。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C. 我不仅喜欢看书,而且喜欢写作。
D. 这篇文章不仅论据充分,而且论证有力。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很努力。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篮球打得好。
D. 他很聪明,也很勤奋。
7. 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语言生动形象。
B. 他这个人很自私,总是只考虑自己。
C. 这件事他已经尽力了,不能再苛求他。
D. 他的成绩提高了,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8. 下列各句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篮球打得好。
B. 虽然天气很冷,但他还是坚持去锻炼。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2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百舸.(ɡě)给.予(gěi) 彷.徨(pánɡ)惆怅.(chànɡ)B.方遒.(qiú) 颓圮.(pǐ) 芳菲.(fēi) 跫.(qióng)音C.浪遏.(â) 跂.而望(qǐ) 跬.步(kuì) 漫溯.(shuò)D.虔.诚(qián) 慰藉.(jì) 深邃.(suì) 勒.紧(lēi)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上阙碣石仓桑风华正茂B.坚苦春帷窗扉金壁辉煌C.沉缅眷恋急燥引吭高歌D.漂泊诽闻跫音欢呼鹊跃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D.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父辈、祖辈不仅爱读伟人毛泽东的诗词,而且青年人也喜欢毛泽东诗词中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61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
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
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如果零和思维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展。
但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就是因为人虽然免不了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始终是“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基调。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生动反映出粮食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政权的危亡。
毛泽东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曾发表诸多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和号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多部著作中论述农业问题。
坚持粮食生产是农业劳动的基础。
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他形象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权中的各项工作比作建造大厦,他说“以前我们往往一边在奠立大厦的基础,一边又在做圆屋顶和各种装饰”,“我们今后一定要更多地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主要方面,用在奠定基础上,用在最难解决但我们还能解决的最普通的任务上”。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他认为发展农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新生政权。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从古至今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代表着国家经济,农业发展决定着国家命运。
中华优秀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的“食为政首”“以农为本”思想理念为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尚书·洪范》中讲到治国理政的八项要务,其中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
《管子》认为,保障粮食生产是维持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粮食储存丰富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
即“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并要求全民参与粮食生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食为政首”思想的汲取。
汉景帝站在农民立场上重视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
他认为,“雕文刻楼,伤农事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学段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填在答题栏内,否则不给分。
一,单选题(30分)1.下列各项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遏制(è)遒劲(qiú)膝盖(qī)B.彷徨(páng)彳亍(chù)颓圮(pǐ)青荇(xìng)C.长篙(hāo)漫溯(sù)荆棘(jīng)糯米(nuò)D.火钵(bō)冰屑(xuè)忸怩(nì)凌侮(wǔ)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竞争苍茫寂寥万户侯B.惆怅太息凄婉河泮C.斑斓笙萧坍塌结彩D.典压峥嵘寥廓叱骂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句是()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1 / 8D.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①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②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③波光里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
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①反复②拟人③暗喻④夸张B. ①反复②拟人③借代④夸张C. ①排比②比喻③借代④反问D. ①排比②比喻③借喻④反问7.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 8A.吉祥物是一个骑车的卡通造型。
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高一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共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溺.(nì)召.唤(zhāo)慰藉.(jiè) 面面相觑. ( qù )B. 百舸.(gě)炽.热(chì)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g)C. 句读.(dòu) 吮.吸(yǔn)跬.步(kuǐ) 浪遏.飞舟 ( è )D. 灰烬.(jìn) 不啻.(chì)摇曳.(yè) 自愿自艾.(à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甄别暄响按部就班真知灼见B. 藐视消谴出类拔粹入不敷出C. 惆.怅犄角锲而不舍怙恶不悛D. 峥.嵘寂漠至高无上再接再厉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伤害)..方遒(指挥,斥责)戕害B.只是一条钝汉..(美好、健壮)..尔(指反应迟钝的人)翅膀甫健C.峥嵘..(这里指盛衰)..岁月稠(山势高峻)谁主沉浮D.粪土..(拾,捡)..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摭拾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他最近在去年所写的杂文,拟将被删削的、被禁止的,全部加进去,另行出版。
⑵我认为,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⑶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⑷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而挺拔地凸现了。
A.收集必需珍惜简捷 B.搜集必需珍视简洁C.收集必须珍视简洁 D.搜集必须珍惜简捷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不法书商假出版社之名疯狂盗版,主编决定向法院起诉,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
B. 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披肝沥胆....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C.国内汽车产业红红火火,汽车改装行业随之亦方兴未艾....。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新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新高一语文月考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将个体的人湮没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
2.【答案】D【解析】原文说魏晋士人“厌世不厌生,求生而不得”,所以不能表现对生命的淡漠。
3.【答案】C【解析】“无序的时代背景使得魏晋士人具有了精神的自由”,于文无据。
4.【答案】B【解析】B项的“下”,攻下的意思。
5.【答案】C【解析】“侣”“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6.【答案】A【解析】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7.【答案】C【解析】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8.【答案】A【解析】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9.【答案】C【解析】不是“埋下伏笔”。
10.甲:曹操乙:孔子11.我满怀惆怅得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12.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13.(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最是一年好春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1)【答案】BC【解析】(B3分,C2分,E1分)(A项原文说《时代周刊》认为,而非作者;D 核心网络、业务运用和无线电接入领域提出了2800多项提案,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光纤等领域提交了1300多项提案;E项少了一个“最规范”。
)(2)①豪迈大气。
任正非以2万多元资本注册华为公司,并使华为公司一跃成为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公司;②强毅执着。
尽管最初困难重重,任正非仍坚持不懈,在强大的精神支撑引领下,将华为带向了世界;③敢于冒险。
面对当时国内程控交换机技术基本空白的状况,任正非敢于孤注一掷,将资金全部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④重视合作创新。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高一语文(通用)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因为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点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即使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因为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持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语文学科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
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
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
《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
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
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
”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
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
”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
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岳麓山( lù ) 寥廓( kuò ) 上阕( què ) 遒劲(jìng )B、沁园春( qìn ) 长篙( gāo ) 漫溯( sù ) 青荇( xìng )C、佚之狐( yì ) 碾米( niǎn ) 谒见( yè ) 目眩( xuàn )D、飨士卒( xiǎng )鲰生( zhōu ) 颓圮( pǐ ) 彘肩( zhì )2、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A、矫健凌侮牌匾金壁辉煌B、荆棘瓦菲峥嵘揠苗助长C、忸怩谄媚箫瑟夜谰人静D、苍桑百舸濡缕轻歌慢舞3、下列语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C、某市玩六he彩被骗者仅记录在案的就已成百上千,被“码主”卷走资金几百万元。
如今,地下“六he彩”东山再起,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D、阿富汗重建资金匮乏,困难重重,捉襟见肘,临时政府呼吁国际社会,解冻前塔利班政权的海外资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而且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B、诗人非常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C、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
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到每盎司290美元以上,直逼“9.11”事件时创下的历史高位。
D、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真是天作之he的好地方。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1、2、3、9、10、11、16、17、18题涂在机读卡上,其他题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上交。
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方睡狮”考辨智效民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
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
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
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
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
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
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
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
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
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模块测试题特别提示:1.若发现抄袭者、雷同卷,全卷判0分。
2.全卷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6分)一、选择题(8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A. 混.(hùn)合蓓.(péi)蕾撺.(cuān)掇B. 祈.(qí)祷榫.(zhǔn)头胆怯.(qiè)C. 火钵.(bō) 颓圮.(pǐ) 剜.(wā)肉补疮D. 比较.(jiào) 弄.(lòng)堂绯.(fēi)闻轶事2.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2分)A.江畔稍纵既逝訇然茕茕孑立B.厮守山居秋暝寥落九州攸同C.恶耗卓有成效缧绁汀上白沙D.祗台金樽绮筵修葺做客他乡3、下列成语试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从做球员到当教练,郎平的业绩之辉煌、资历之深厚、经历之丰富,是目前国内一线教练们无法比拟的,她此次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可谓深孚众望....。
B.禽流感事件发生以来,禽类养殖业首当其冲....,.全国肉鸡和鸡蛋市场需求骤然减少,雏鸡和活鸡销售严重受阻,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C.光盘行动,是民间组织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就餐打包,“光盘”离开,如此上行下效....,逐步形成了节俭的好风气。
D.在实际生活中拙于交往的人,多精于事业。
他们不善应酬,只想着把工作干好。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潜心钻研,挖井见泉,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快乐男生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B.昨天,央视国际网站新闻频道首页出现了主持人海霞亮相《新闻联播》的报道,报道还配发了海霞的视频链接。
C.诗人踏上故土,听到年轻的姑娘们还在弹唱古老的“断念歌”,还在跳着古典时期的舞蹈时,感到这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
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瞪目。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钱内。
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
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
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
“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
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答。
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圈滑市偿、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
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
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
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
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流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材料三:(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
“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京,南京侯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至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至没见过她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至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至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至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闰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至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