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医学教案

第一章高原医学概论

一、由于高原环境具有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气候干燥,紫外线强等特有的环境特点,高原环境对高原居民的健康影响很大,部分人群出现急性和慢性高原性疾病,给高原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改善人类在高原地区的健康水平,促进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高原地区的建设,我们研究、诊治和预防高原病。对开发高原,建设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原的定义

高原-----一词无明显的定义,有人曾描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称为“高原”。

地理学角度----海拔在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而面积又比较辽阔的高地。

医学角度----海拔3000M以上,产生明显生物效应(机体反应)的地区。

三、四种海拔高度目前国际上,根据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时出现的生理反应,划分为四个海拔高度:

1、中度海拔: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当人体进入此高度时,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如呼吸和心率轻度增加,运动能力略有降低、肺气体交换基本正常,很少发生高山病。

2、高海拔:高度在2500---4500米之间,多数人进入这个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增加,头痛、食欲不振、睡眠差、运动能力明显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90%,甚至发生高山病。

3、特高海拔:高度在4500---5500米之间,进入这个高度时缺氧症状进一步加重,动脉血氧饱和度<80%,运动和夜间睡眠期间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进入此海拔时应采用阶梯式或阶段性适应,否则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严重的急性高山病。

4、极高海拔:高度在5500---8844米之间,进入这个高度的只有探险登山运动员,逗留时间也很短。进入此高度时机体的生理机能呈进行性紊乱,常失去机体内环境自身调节功能,出现极严重的高山反应,显著的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动脉血氧饱和度70%---60%之间。常常需要额外供氧。

四、高原病的定义

1、人类与高原斗争的核心是缺氧,当人体暴露于低氧环境时,体内产生一系列代偿调节,如增加肺通气量、加快心率、提高肺动脉压等机制建立新的代偿机制,适应低氧环境。

2、高原病:是指人体对低压、低氧环境产生失习服,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或机体紊乱,并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五、西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

1、高原医学与高原上的各种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

3、西藏的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4、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包括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族及僜人和夏尔巴人等。

5、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海拔3658米,人口约20余万,她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拥有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因此,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一)地形西藏全境多为高原和高山峡谷,山脉绵延,纵横交错。高原及高山峡谷地形占全区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余为高原宽谷区。

二)西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1、低压缺氧,空气稀薄

2、寒冷、干燥及强风

3、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4、水沸点低(80 ℃)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拉萨的年平均气温是8℃,泽当8.2℃,昌都7.6 ℃,察隅11.6 ℃,被称为“西藏江南”。

那曲-2.1 ℃。有所谓“年无炎夏,日有四季”之称。

❖辐射强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透明度就越大,对紫外线的吸收就减少,加上雪的反射有助于紫外线强度的增加,这就增加阳光的灼烧效应,因而高原上的皮肤较黑。

思考题

1、海拔在多少米以上才称为高原?何谓高原病?

2、世界上哪个国家是高原分布最广的?

3、高原地区气候有何特点?

第二章高原生理

概述:

习服---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调节,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生存的过程。叫习服。

习服与适应的区别:

1、习服:是人和动物暴露于低氧环境后,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是可逆的,即人体对高原习服是后天获得的。

2、适应:则为高原世居人或动物经过世世代代自然选择所获得的,具有遗传特性。

第一节高原生理习服

多数人进入高原后,经过几天或几周建立一系列代偿机制,机体内部代谢水平与外环境取得一致,达到充分习服。

少数人进入高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服后,人不能到达有效的习服而导致各种急慢性高山病,即失习服。

人体对高原环境的习服与失习服主要取决于肺的通气、弥散、血液循环的氧运输、组织弥散及细胞摄氧等氧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转。

人体的呼吸功能包括外呼吸、气体运送、内呼吸三个部分。

整个呼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肺换气合称外呼吸,组织换气成为内呼吸。通常所称的“呼吸”,一般是指外呼吸。

低氧对肺通气和弥散的影响

肺通气:

1、肺通气:肺与外界大气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气体进出肺的过程。气体的流动像液体一样,有赖于压力差的推动。

2、肺通气量的增加是氧运送的系统第一关,也是关键的一步。肺通气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

3、正常人高原缺氧所引起的过多通气是呼吸深度(潮气量增加)的增高,而并非呼吸频率增快。

4、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吸入气量与呼出气量大致相等像潮水的涨落一样,故名,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约为400—600ml。

5、通气量增加的生理意义:将大气与肺泡氧分压的梯度减小,动脉血氧分压增加,组织缺氧减轻。

适宜的通气对维持足够的肺泡通气和组织摄氧,保证人体在高海拔地区能够有效的生活和工作起重要作用。

6、海拔在3000米以下时,血氧饱和度降低不大(90%以上),缺氧并不明显,此时低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大,可代偿。海拔在5000米以上时,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80%--90%),出现严重缺氧,未经习服的人靠吸入空气就会失去知觉,必须吸入纯氧。

肺的弥散能力

1、肺的弥散(肺换气)能力:是指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交换的能力。遵循气体的弥散定律,气体由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弥散。

2、肺弥散能力受肺的表面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分压差、气体向液体弥散的速率及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

3、低氧对肺弥散能力的影响因素:

(1)弥散面积增加:在低氧环境中,肺总量、功能残气量及残气量容积都比平原地区高,这样肺保持在较高的膨胀状态,从而增加肺表面积,扩大了肺内气体交换面积,有助于氧的弥散。

(2)改善通气与血流(V/Q)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由于肺重力的作用,两肺尖部的血流量明显低于肺底部,因此肺尖部存在着明显的V/Q失调,造成了部分生理性死腔,使气体交换面积缩小。

当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后,由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及肺动脉高压,使双肺尖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使肺内的V/Q比值分布趋向更均匀,从而提高肺弥散能力。

低氧循环的影响

循环是氧运输系统的第二梯度,在低氧习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体循环:初到高原后,低氧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促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低氧对循环的影响

1、肺循环∶肺循环由右心室、肺动脉和肺小动脉、毛细血管床、肺静脉和肺小静脉等组成。

2、当人快速进入高原后,由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迅速升高,是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性代偿反应。

3、肺动脉压的适当升高可克服因重力作用引起的双肺尖部通气/血流分布不均,从而改善V/Q比值,提高摄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