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
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
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就是她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瞧得很透彻,所以她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她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她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就是古代的乐师,她就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瞧不到,所以她会注意去听,所以她的音感就比较好,但就是也未必如此。
但就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她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她说您弹得不错了,您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她的技巧。
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她弹。
她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就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您换一首曲子吧,我教您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老师只好让她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她的心意了,但就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老师就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就是周文王,还会就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老师就避开她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就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她可以提早毕业了,她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她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瞧到一个年轻人,一瞧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就是子路。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二,政治方面。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写道:“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这里,孔子用的是反意,指出智不应用在满足个人的私利上。这样的智,不值得推崇。当然,这是今人的理解。孔子的本意恐怕是在推崇宁武子的这种大智若愚。
现在梳理一下孔子对仁的阐释就会发现,仁,围绕着礼转,还是重在个人修身方面。人面对物质世界,会有许多需求和欲望,要想满足自己,势必会引起利益纠纷。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制自己——从需求角度上看,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平息纷争,从而为自己换来好的名声。这样做如果不是出自本性的话,还是功利化的一种体现。
(1)至正。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作为从政者,处处起带头表率的作用,即严于律己,处处要以身作则。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总结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启发学生。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教育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地进行教育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3. 注重人伦关系:孔子强调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他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亲近而和谐的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为爱: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培养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要以关怀和爱心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挚关怀。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为师之道强调教师的品德修养、个体差异的关注、人伦关系的建立、教育为爱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对教育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当代看来,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典型。
孔子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治班有方的班主任老师,并且从弟子对其的尊爱与评价中,我还可以看出孔子更是一名成功的、人敬人爱的、有智慧的班主任的典型。
下面就从《论语》中汲取孔子为师之道对当代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所传之道1.仁:仁者爱人如果说《论语》中有什么思想可以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而“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从政治上来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和谐社会。
孔子和弟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充满爱意与互敬的情境为我们当今的班主任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治班根本。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学生”当然是其职责的根本。
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家”的万玮:“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个吧。
”他还特别说明:“感化、温情、慈爱仍然而且永远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流方式” 。
特级名师于漪:“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
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2.礼:如何爱人中国自古追求“礼仪之邦”。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周代严格有序的礼制被破坏,孔子试图通过“礼”的恢复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孔子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
”礼即现在的“法”,或制度,规范。
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爱人。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目标的共同活动;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4.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拜项橐为师
孔子拜项橐为师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夫子被说的无言一对,身旁的子路也感到不是滋味。
孔夫子仰天长叹一声,便俯身谦和地对项橐说:“我当拜你为师!”。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高中课文《师说》原文《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课文《师说》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就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励志_关于孔子的名言
关于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摘抄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5、有教无类。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名言精选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5、巧言令色,鲜矣仁!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迁怒,不贰过。
10、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名言经典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可以为师矣的为的意思
可以为师矣的为的意思可以为师矣的为是指成为、作为。
为指成为、作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就可称为老师。
可以为师矣的出处出处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原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以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之阳,见者以为狂。
孔子曰:“回也,吾道非狂也,吾志在道,行在仁。
夫道者,非一日之功,非一岁之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仁者,非一事之善,非一时之利,积德成仁,而天下归心。
吾之道,以道为师,以仁为本,以礼为行,以智为明。
道、仁、礼、智,四者备,而天下归之。
”译文:昔日,孔子曾在太山之南游览,有人见之,以为其行为狂放。
孔子说:“颜回啊,我的道并非狂放,我的志向在于追求道,行为在于实践仁。
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年之劳,积累善行,成就德行,自然会得到神明的认可。
仁,不是一桩善事,也不是一时的利益,积累德行,成就仁爱,天下之人都会心悦诚服。
我的道,以道为师,以仁为本,以礼为行,以智为明。
道、仁、礼、智,四者俱全,天下之人自然归附。
”注释:昔者——昔日,从前。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
之阳——山的南面,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
见者——见到孔子的人。
以为狂——认为孔子行为狂放。
回也——颜回,孔子的弟子,以仁德著称。
吾道非狂也——我的道并非狂放。
吾志在道——我的志向在于追求道。
行在仁——行为在于实践仁。
夫道者——道,这个字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想或道德理念。
非一日之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非一岁之劳——不是一年之劳。
积善成德——积累善行,成就德行。
神明自得——自然会得到神明的认可。
仁者——仁,这个字在这里指的是仁爱、仁德。
非一事之善——不是一桩善事。
非一时之利——不是一时的利益。
积德成仁——积累德行,成就仁爱。
天下归心——天下之人都会心悦诚服。
吾之道——我的道。
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即以道为学习的榜样。
以仁为本——以仁为本,即以仁为根本。
以礼为行——以礼为行,即以礼为行为准则。
以智为明——以智为明,即以智慧为明智。
四者备——四者俱全。
而天下归之——天下之人自然归附。
此段文言文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仁、礼、智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12句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语》12句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之道展开全文01#为师之道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请教如何行仁。
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
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
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而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
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
”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也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02#为师之德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解读: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传不习乎?”教给弟子的东西,如果不能亲身实践印证过,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吗?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典故: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像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2]。
孔子拜师主要内容
孔子拜师主要内容上孔子曾拜老子为师,那孔子拜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孔子拜师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
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
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
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
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
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答复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
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管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快乐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慨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就主动跟他说,你看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子路认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
我不用学习,就是一个人才,孔子并未放弃,就对他说,那么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前面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立刻懂了孔子意思,先天的特长加上后天的磨练,就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
立刻拜师。
但是子路拜师之后,孔子增加了烦恼,这个学生除了所谓的作战,基本的政治之外,对于艺术方面不太有兴趣,孔子教学生是全方位的。
子路弹瑟,孔子都听不下去,说怎么会有这种学生呢?我收这种学生真是倒霉,居然讲这样的话,害得门人不敬子路。
由这段话知道,门人本来很尊敬子路,一方面他是老大哥,另一方面,他很凶。
门人不敬子路,孔子一看,同学之间还是要维持伦理,所以就说子路不错了。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这就是“登堂入室”的由来。
孔子收了子路作学生之后,在很多方面对他不是很满意,但是至少有一点孔子非常开心,觉得自从子路当孔子学生之后,没有人敢公开批评孔子,因为子路非常敬爱教师,谁要批评孔子,子路就过来问你,你说什么?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从这个例子看得出来。
但是你收了这么多学生,你到底要怎么教,这不是一两个个案就行了,你需要整套理论的。
否则的话,你每天应付个别的同学,那是非常辛苦的事。
三、有关“学习”的三个特色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
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对于传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我们任何人讲一句话,你学中文,他学英文,文字里面就有传统。
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你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学好。
第二个,学习思考相配合。
【案例】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
其中之一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日本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因为都是从亚洲去的,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
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孔子。
他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忽然变得那么开心,他说我知道孔子,我说你知道什么呢?他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你怎么突然讲日文呢?他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
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日本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你怎么会这句话呢?他就很骄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看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
当时,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在台湾,他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
一面念,一面批评。
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他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
所以我当时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样的推崇,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
学习跟思考,要同时注意,学习而不思考,学了半天就忘记了,也不能实践。
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习一定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所以学习与思考配合的话,就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了解了以后,你才愿意去实践,所以学跟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与今天重新结合。
第三个特色,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
除了学传统之外,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学的时候要去思考,反省之后有一种自觉的觉悟。
孔子教学的时候提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鲁哀公是鲁国的国君,他问孔子,你学生那么多,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渊,并总结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一个是知,一个是行,一定要配合。
很多时候都是不停地迁怒造成很多复杂的情况,而人的过失来自于他的性格。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看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所以不要怕看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你反而要担心,因为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可怕的举动。
就是因为你平常没有注意到他有什么过失,他的过失正好显示出来,他的生命有什么特质,你才可以去帮他的忙,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把“知”跟“德行”配合。
这六个字完全是德行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就一定要记得这些观念,学习的三个重点,这三个掌握住了以后,就看孔子怎么做教师了。
四、孔子为师的独到之处孔子能够学不厌,教不倦,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教师。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
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他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他一样。
1.孔子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常常会比来比去。
他有两个学生,都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
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
而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
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他,教师,听到该做的事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是不是同意。
后来冉有就问:教师,听到该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
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教师,同样的问题,教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他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他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是求,他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他走快一点。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学生当然是有他性格上的特质。
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
那学生就问他,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他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度与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是办法。
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
最好是中庸之道。
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2.性格各异的四位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第一位柴,孔子说柴愚笨,高柴为什么愚笨?因为他是很孝顺的学生。
妈妈过世以后,他哭得眼睛流血。
所以孔子说这样是愚笨的行为。
孝顺归孝顺,身体还是要保重。
你还要照顾下一代。
所以孔子教学生,孝顺很好,但是任何情感都要“发而皆中节”,不要忘了生命还有其他方面要照顾。
●第二位曾参。
“参也鲁”的“鲁”代表他反应比较慢,人比较老实,称为鲁钝,曾参年纪很轻就去上课。
聪明的学生,容易有自己的花样,把教师教的那一套都忘记了。
越是老实的学生,就把他全部学会,后来传《大学》传《孝经》的,都是曾参。
●第三个由就是子路,是位勇士,喭就是粗野。
任何事情都比较大而化之,比较粗糙,这个学生当然有他可爱的地方,孔子到处讲学,很多时候都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帮助百姓。
他也很感叹,他曾经两度想移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前面木筏做比喻,后面就是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因为一般的木材你无法去度过大海,这样讲的话,就比喻推到比喻,这对子路这个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的宽容。
孔子很有幽默感的,●第四个叫做子张,子张的特色是特别年轻,在《论语》上场的这些学生里面,最年轻就是子张,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了48岁。
但是他虽然年轻但是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就是子张作代表。
动不动,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奋斗,他人又长得高大漂亮,所以同学们都对他不是很满意,他人缘比较差,像这些学生,孔子说,子张,太高傲了。
3.孔子的教学态度●第一个,深刻了解学生的需求,性格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