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孔子学做老师》、《论语》有感

合集下载

关于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3篇《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中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跟孔子学当老师》(中卷)

(中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跟孔子学当老师》(中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四书五经中《论语》的开篇。

初中时,课本注解告诉我,‘学习了知识或者技能,然后经常的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么?’而现在更为人们所认可的,就是‘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是也很愉快吗?’中卷“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中,讲到关于作者妻子对其讲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中,遇见的两位很厉害的老师,喜欢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

所谓“学”,好像也有很多种解释和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这是生活中榜样的“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生活中的“学。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是教师工作中的“学。

”无论哪种“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师者,人之模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每一位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就如雷贯耳的教导。

记得在准备《落叶树和长青树》这节活动时,我准备了一些问题询问班里的孩子们。

“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问题刚刚抛出,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喜欢春天,因为阳光很暖和,有的说喜欢夏天因为可以吃冰淇淋……班级黄美莉老师举手示意,想要分享自己的讲述,也给予孩子一种表达分享的方法。

她说,“我喜欢春天,因为小花都开了;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漂亮的裙子;我喜欢秋天,因为水果蔬菜都成熟了;我喜欢冬天,因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我喜欢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因为他们都很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自此以后,孩子喜欢的季节更加多样,表达也更丰富,每个孩子的表述都不单单只是一个季节,喜欢的原因也变得更加多样。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一个简单的示范,带来的影响何其深远。

浅谈跟孔子学教学的启发和认识

浅谈跟孔子学教学的启发和认识

浅谈跟孔子学教学的启发和认识小学部田小霞通过认真学习闫合作老师写的《跟孔子学教学》一书,我深受启发,因为作者对孔子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为自己未来的课堂教学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也为我实施新课程指明了方向。

我就结合孔子的学法来谈谈自己的启发和认识吧。

《跟孔子学教学》一书中谈及孔子一贯提倡“学”与“思”的结合的:“视思明”,“听思聪”,“言思忠”,——阅读、聆听、说话,中间都有一个“思”字。

可以说,孔子是十分留意思维教学的。

他那句名言:“死读书,不思考,那是糊涂虫;只会胡思乱想,不去用功读书,那是大懒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他提倡“学习要动脑筋”总其成的纲目。

孔子还提倡学生在课后进行切磋讨论,互相探讨问题的。

谈起学生的学习时,他有一句话:“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我最担心的就是学生课后不进行讲习、不讨论)”他不单只是提倡学生进行讨论,还给学生提出了讨论与探讨问题时应有的风度。

那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问题不要任由自己去主观臆测,不要主观认定的结果必然会怎么样,不要主观地以为自己的意见必然是绝对正确的。

孔子提出的四个不要都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的。

当然也可以从正面去理解,那就是:看问题要重视客观根据,要重视客观的因果关系,要以客观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还要服从客观真理。

简单说来就是:看问题、讨论问题,要尊重客观、防止主观。

其实,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对讨论还是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的教学法,主要也是围绕着如何启发学生动脑筋方面去论述的。

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

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

老师们经常爱拿这句话教育学生:“你们要好好温习功课啊!”殊不知孔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教师说的,因为“温故而知新”接着应该是个逗号,后面还有半句:“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讲为师的条件的。

假如我们要活学活用的话,那就是不要一篇课文、一个教案、十年一贯制!照孔子的意思,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教师应该在“温故而知新”方面给学生作示范。

跟孔子学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跟孔子学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受到巨大撞击 和在极寒中被冰冻了20多分钟的机长西 蒙,居然在医院里被救活了过来,而且 在3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 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 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后怕的 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 机长被丢下,他百分百会被卷入机翼上 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 谁也救不了!
学会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 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 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 其一,做人要重视“仁德”。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 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 仁者特别亲近。以上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 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 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 时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 对于自己的言论忽然红遍网络,褚 树青对媒体说:“在不少人看来,乞丐 和拾荒者是肮脏丑陋的,也是低智商的。 但我认为,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 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 这样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 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 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他们 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 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 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 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 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 性。

读孔子论语 做四有好教师

读孔子论语 做四有好教师

读孔子论语做四有好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好老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呢?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细细揣摩之下,我发现无论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标准,还是《论语》中的教育思想,都把“德智”放在首位。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的车轮把我们载到21世纪的今天,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艰巨任务,祖国对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事业。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铺路石”,歌颂的就是这种献身精神。

为此,虽然我参加工作已有二十几年,但总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想起前两年班内转来的两个学生如今的变化,我是颇有感触。

两个学生同样遭受了被原班级老师和同学所歧视的经历,原因是他们学习成绩差。

开始我也是不想收这样的学生的,毕竟成绩是考核老师的依据之一,但后来被家长的眼泪打动了,他们不想孩子一直生活在那样终日受歧视的环境里。

我也是母亲,哪个母亲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

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和同学们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后,他们由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变得活泼可爱,成绩也很快的追到了班级平均分。

由此我不禁想:一个道德缺失的人怎么来教育人呢?这样的教师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

跟孔子学当老师 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 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年来更是争谈《论语》。

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作品少见,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

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

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就是从教师的视角来解读《论语》。

作者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描摹了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阐述了蕴含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就是爱,就是专注,就是彼此扎根的师生情谊,就是通达人世、响彻人间的文化之旅。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

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

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

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

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

这是用西方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来与孔子进行类比。

的确他们两位古人之间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就说在对待教学的态度方面,两位圣者都有虽是异国之人,但却是“殊途同归”的结果。

那就是一种对教育的纯粹之情,一种对教育的痴迷之心,一种对教育的九死未悔的执着。

“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孔子有的,我们有吗?”这是书中的第一、第二篇的标题,颇有古人问天的意味。

在知识经济年代,我们拥有的物质条件,在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孔子的“孤独”的精神,我们有吗?我们有的,应该说,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绝境,因而我们没有发现或发掘出自己的精神潜力。

《论语》读书心得15篇_1

《论语》读书心得15篇_1

《论语》读书心得15篇《论语》读书心得1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

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

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

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

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

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论语》读书心得2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4篇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4篇

跟孔子学当教师4篇跟孔子学当教师4篇跟孔子学当教师1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华,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

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繁忙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

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决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

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

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人”。

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

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教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考虑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考虑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

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跟孔子学当教师2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教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决和沉着,跟孔子学当教师。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 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1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
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许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教化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才智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学问时,能有新体会。新发觉, 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3页 共27页
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
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化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 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孔子还主见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 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学问、品德修养、忠诚 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 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 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德达到了“仁”的 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 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 的特长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擅长提出问题,很多伟人都喜 爱问个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 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学问,就 会有新的发觉、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意于一知半 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经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 讲完,我早已得意忘形地在心里说,这么简洁还用讲吗?可是做 题的时候才发觉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 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探讨作 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 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 爸爸笑话,他指责我读书不专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 实在令人惭愧。颜回“闻一知十”,擅长举一反三,将老师的学 说不断发展下去。

教师论语读后感

教师论语读后感

教师论语读后感《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教师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教师论语读后感篇一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

《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

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再次范错误,这样就会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关键是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你及时发现错误或者别人给你指出错误,你能悬崖勒马,知错就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

大教教心 _刘良伟

大教教心 _刘良伟

大教教心——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武胜县嘉陵小学刘良伟孔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

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视为儒学的经典,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的真谛。

有幸拜读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为事,为学。

书中的‚大教教心‛‚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一直萦绕耳边。

作为为人师者,读此书,受益匪浅。

朱熹认为,‚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而周博士也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教心‛,正所谓‚大教教心‛。

教‚仁心‛,首先自己应有一颗‚仁心‛。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学生的爱心……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而孔子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

‛孔子正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三千弟子。

从孔子身上使我意识到,良好的品德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础。

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致敬。

教育不只是言语之间知识的传授,教育者如果光靠言语来说教,那只能是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人格的影响。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心灵相通,‚以心教心‛。

‚大教‛包含的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有育人的含义,而育人是重要的。

子路是最不好学的一个,但也是孔子最贴心的弟子。

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有自己的优点,他天真无邪,待人真诚,因此,虽然子路琴弹的不好,但孔子还是用言语加以鼓励。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是传统名篇,被收录高中语文课文中。

文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反映了孔子的育人态度、育人方法、育人思想和目的,对当代教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理想教育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出发,以《论文·侍坐》为例,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教育教学评价一、“孔门言志”对理想教育的启发(一)“孔门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

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或是阐发精妙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各言其志。

为什么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日总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了解到弟子正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是以开展了这场“立志教育”。

批评他们“不吾知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希望他们“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路的理想是通过训练民众勇敢使国家强大;冉有讲的是让人民富足起来;公西华希望能通过文化礼仪来治理国家;而曾晳的理想是百姓生活安乐。

四位学生的言志虽无对错之别,但有高下之分。

(二)理想教育的缺失孔子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奔波一生,在教育中当然期望着弟子能习得思想的精髓,在未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

而如今我们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又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们又在表达怎样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去问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说的最多的一定是职业理想。

因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往往不是从内在的提升出发,而是以分数和升学为目的,是以孩子们的理想也是从自己未来的归宿和发展出发,却很少提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又或是素质理想。

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选择依旧很迷茫,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内卷竞争让他们来不及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育才分校张秋玲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

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

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

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

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

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

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

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

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

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

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

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二、天赋有别,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孔子,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读后感400字作文

《孔子》读后感400字作文

《孔子》读后感400字作文《孔子》读后感400字作文1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许多人都读过孔子的作品。

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也尊重他的品行。

我也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就是《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的是孔子去曲阜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虽然研究学问孔子不比老子差,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去拜老子为师。

老子也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我读了这篇__,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也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我想: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会有很好的品行和学问。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要谦虚的多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绝不能骄傲。

以前我上课有时有一点开小差,写字马虎,阅读不认真,读了《孔子拜师》以后,我决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有人帮我指出时,我要虚心接受,不能再动不动就不耐烦。

老师教育我们很辛苦,她的心思全部花在我们身上,像老子一样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

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长大了也像孔子一样,做个远近闻名的老师。

《孔子》读后感400字作文2今天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被孔子好学、谦虚、尊师和老子惜才、不惜一切只为传授知识的精神深圳地感动和启发,这篇课文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做人的品行,孔子拜师尊读后感涂庆之。

课文中,把孔子年轻时为了求学,不畏千里、不畏饥饿,不畏酷暑,只为到洛阳拜名师----老子,而行走千里,花时百日,终于见到梦寐以求的老子。

老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古代有名俗话说:“人生七下古来稀。

”高龄的老子竟然在洛阳城外站着迎候孔子的到来,表现了他对年轻人求学的心情理解和赞同,当他们两相见时,孔子虚怀若谷,一点儿也不骄傲,听了孔子的一番话,老子就决定收孔子为学生。

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如饥似渴地学习,老师也把自己毕生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这名好学生。

因为孔子勤奋好学,学问越来越深,当他年长时,据说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也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孔子》读后感1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把教育从官府带到民间;他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数十载,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他曾谈及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年幼到古稀,都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臻于完善的境界。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发展,以促进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知名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汉洲的专著《向孔子学做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学习、研究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好教材。

近期,粗略的阅读了本书,学到很多。

书中上篇中,探讨为师之道时,首先就提到孔子是一个潇洒的人!一个人要想拥有潇洒的人,首先得学会幽默。

教师也是凡人,难免有让学生不满的地方(如年龄、长相、衣着、举止),学生也会有些微词,这时就看你如果对待。

你过分认真,难免找气生,气出了病,医药费还得自己掏;你以幽默对待之,反而“退一步天高地阔”。

可见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有时候,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这时,作为我们老师,也不妨请幽默来帮你的忙。

记得有次代4.3班主任,下午午读还没开始,我就去班里了,还没进班门就看到__X跟__支起架子来,看来已经战斗了一会儿了,好多孩子围在周围,有几个孩子看到我来了,对着他们喊“琳琳老师来了,别打了!”我没说话,两个主角看到我站在讲台上,也慢慢地放下来,互相斜视着,气还没消,我招呼孩子们都坐下,大家也都安静下来,我便说“看来我错过了一场精彩的搏击战啊!地方有点小,那得多施展不开呀!我还没呐喊助威呢!”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哄堂大笑了,两个孩子也低下头笑起来,我话锋一转,开始教育起来,其实这种方法大家都会用到,只是不会次次用,更多的时候会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雷霆,先劈头盖脸的来一顿批再说,自己生气不说,其实效果未必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向孔子学做老师》、《论语》有感这个夏天不算太热,人也不是很困乏,整理旧物,突然发现了一本能勾起我许多回忆的书——《向孔子学做老师》——那是我刚毕业第一年在淮安工作,参加新教师培训时校长送我的。

回想起第一年工作时的情境,感慨颇多,也许是因旧情,我又将它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我想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向孔子学做老师》,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做一名教师的问题,只是以孔子善为人师的诸多良法为示范教我们如何去做教师。

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他们的预言也许是真的,因为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们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什么呢?以下是我读此书并结合以前读《论语》的一点感想,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浅见,仅作管中窥豹而已。

一、学习孔子的奋斗精神孔子出生之时,其父年事已高,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孔子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孔子立志学业,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七岁那年,孔子的母亲去世。

也就在那一年,把握朝政的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拒之门外。

孔子失去了本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地位,他只能靠自己了。

为了养家糊口,孔子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畜牧的小吏。

据孟子说,孔子将仓库和牛羊畜牧管理的很好,账算得很细,牛羊茁壮成长。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的学问已经小有所成,开始招收弟子了。

纵观孔子从懵懂到为人师的这一段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身处困顿之境并没有自暴自弃,对自己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卑微,也能态度认真地做出成绩。

《论语·子罕》篇中,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道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他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天生的,是他奋斗的结果。

所以,学习孔子应该了解一个走下神坛的真实的孔子。

孔子在为人师之后依然认真求学。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求学的那种虔诚,他并不是固步自封的人,他主张“君子不器”。

晚年的孔子依然好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周易》……读《周易》,韦编三绝。

”现在我们提倡“终身学习”,其实孔子早就以身示范。

二、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及方法1.有教无类。

什么叫做有教无类呢?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做了几年的班主任,我对孔子提出这一思想十分赞赏,为两千五百年前的人而有教育公平的思想而喟然长叹!两千五百年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说贫富差距,就说贵贱吧。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孔子能够抓住历史的时机,开始创办了私学。

他不仅教官家子弟像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还教像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不仅教中原人士,还教被当时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感到耻辱,因为我们早就背离了这种教育的公平,不是进步了而是退不了。

我经常在办公室听一些老师在聊天,在交流哪个班级好,哪个班级差,哪个班的谁谁就不要理他。

如果教育仅仅沦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我想这样的教育苍白无力,因为教育是改变人的活动。

无论学生多么顽劣,我们总应给他提供一个改正的机会,否则我们也可能无意间成为助纣为虐的人。

当然,我们也应该反观自己是不是为了那一两个目标生而让全班同学陪读,是不是为了人情而过分优待,是不是对某些学生还有很大的成见……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既然我们是教师,我们有义务去践行有教无类的思想。

2.因材施教《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是最能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证。

相对于有教无类的思想,因材施教则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教育对象不同,教法也就不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从来不搞一刀切,而是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教的时候也就游刃有余,不像我们很多人教了学生一学期竟然连学生的名字都不知道,何谈因材施教?想一想,有时候我们只是代替了麦克风的功能。

3.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论语》中有很多讨论式教学的例子,比如《论语·先进》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给每位弟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他只是循循善诱、重点点拨。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在当下依然被大力推广,我们有时觉得又是一项新的改革,其实它只是古老的延续,比如我们现在推广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导学”“合作探究”等都是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

4.学思结合“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

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

以上就是孔子所议论的“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倒认为,“学”是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横向的;“思”是消化吸收、追求真理,纵向的。

光学习不思考,是囫囵吞枣,要消化不良的;光思考而不学习,是坐井观天,要固步自封的。

所以,我们要吃饭,但是也要考虑消化的问题。

三、学习孔子推己及人的魅力我想从《论语》中这样几处来加以说明。

第一处是《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第二处是《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第一处和第二处是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魅力对社会的影响。

可以看出,孔子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他不在其位之时,别人认为他不治理国家了,而他却不那么看,他认为守孝道并推孝道于国政就是在治理国家。

孔子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打算到中原以外的地方去,有人告诉他说那儿条件很差,他却认为自己是君子,是可以使万物因己而生辉的。

因此,刘禹锡在《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个人,无论当他身处何种境地,都要追求自身的修养来改变他人与社会,这就是君子。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像太阳一样用自身的光和热来照亮和温暖他人。

做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不能够推己及人,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相信我们改变不了社会。

四、学习孔子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孔子所处的已经是一个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的时代。

他的理想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再造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春秋争霸的时期,诸候各为其政治野心而勾心斗角,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为他们攻城略地的军事家,并非一个如何让人心归顺的政治家。

他们的目的是如何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私欲,而不是去再造一个太平盛世。

这对他们太遥远,而且也无必要,他们已经是处于社会上层,又如何会考虑平民百姓的死活。

所以孔子颠沛流离,从未找到一个真心赞同他的理想志同道合的君主。

即便有人偶尔要用孔子,也因为孔子触犯的是大多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被再用。

在孔子的周围,永远充满着明刀暗箭,时刻预备着把孔子打倒在地。

孔子虽可四年而使鲁国大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并走到了从政生涯的顶点成为鲁国的大司寇。

在内,他因要恢复礼治,所以发起了堕三都的计划,虽然成功的堕去两都,但因为大臣们的抵制,这个计划最终功亏一匮,并引起了这些大臣们的不满;在外,鲁国的日益强大,必然构成对他国的威胁,这些诸候又怎能眼看鲁国坐大而不顾?一个美人计便离间了孔子与鲁定公的关系,再加上朝臣们的有意抵制,孔子孤掌难鸣,眼看理想已不可能在此地实现,便只好转而别去。

孔子周游列国,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远行。

在宋国,国君的夫人叫南子,南子希望以接见名声好的孔子来抬高自己,但南子早已声名狼藉。

孔子也希望通过这次接见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但他不为外人所理解,就连跟他已久的子路都反对他这样做。

对别人的不解,孔子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他绝对不是别人想的那样,因为他是君子,他赌咒发誓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在匡地,匡人看到孔子的身形很像鲁国的阳虎,误以为孔子就是鲁国的阳虎。

以前,鲁国的当权者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匡人对阳虎恨之入骨。

匡人于是将孔子等人拦住,把他们围困起来。

匡人的围困越来越紧急,孔子的弟子们都感到很害怕。

孔子鼓励弟子们说:“自从周文王去世以后,周朝的礼乐道统不都集于我一身吗?上天要是毁灭这种礼乐道统,就不当让我们这些后死者负起传承这种礼乐道统的责任。

上天要是不毁灭这种礼乐道统,匡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也许孔子有点自大,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自信。

在陈蔡被困绝粮,弟子疾病,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的时候,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很不高兴地去见孔子,问:“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安慰他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让我想起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种旷达超脱的胸襟,那种执著不屈的精神让人喟叹。

自陈去蔡,孔子师徒迷了路,让子路询问渡口。

隐士长沮、桀溺一起耕田,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