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存在着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以及其变迁凸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对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详细介绍。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有贤良制、仕官制和举贤制等。

其中,贤良制是指通过品德和才能来选拔官吏,被认为是儒家的选官原则;仕官制则是指通过参加考试来选拔官吏;举贤制是指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官吏。

2.秦汉时期:秦朝及汉朝的选官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

在秦朝初期,选官主要依据家世和功勋,后来逐渐转向以举荐为主。

汉朝则加强了士人选拔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博士等职位。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对混乱,任人唯贤的原则逐渐减弱,世族势力增强。

晋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和试贤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金榜制等。

4.隋唐时期:隋朝及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以贡举、明经、会试和殿试为主要选拔方式。

唐朝的选官制度以科举为核心,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经典模式。

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尚书、御史等官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等级体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的选官制度有所变革,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进士、秀才等考试科目,并加强了考试的形式。

元朝的选官制度延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些,例如增设举人、贡生等。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变化不大,仍以进士科为核心,但明代有明经科和廷试,清代有解元科和生员解试。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选官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这些选官制度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选拔有才干和品德的官员来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在不同朝代中有所变化,但其中常见的方式包括考试选拔、推荐选拔和家族世袭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在科举制度中,由于考试重点以经义为主,容易形成官僚主义,官员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考试的限制,一些人才可能没有机会得到发展和利用。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古代选官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在选择政府官员时采取的一种制度。

这个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黄帝时期的世袭制、夏商周时期的世袭与举荐相结合的制度、秦汉时期的举荐制与制度正规化、以及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

在黄帝时期,政府官员的继任是通过家族世袭来决定的。

由于当时政权主要由黄帝的后裔掌握,因此他们的后代也成为官员的主要人选。

然而,在这个阶段,政府官员的地位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而非他们的才能和能力。

夏商周时期是世袭制与举荐制结合的时期。

在夏朝时,政府将官职世袭给国家创始者的后代,但也允许国君举荐卓越的人才来担任高级官职。

而到了商朝,政府则更加强调世袭制度,国君通过将官职世袭给亲属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周朝的建立则带来了一些变化,虽然世袭制依然存在,但举荐制度也逐渐得到重视。

周朝的国君会选聘有才能的民众来担任政府官职,以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

秦汉时期是选官制度的重要转折点,政府开始积极推行举荐制度并系统化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立了官僚制度,并推行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各级官员都需要通过举荐才能担任。

这种制度在汉代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政府有专门的官员负责选拔和任命合适的人选。

通过这种制度,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才干,而非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

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逐渐取代其他的选官制度成为主要形式。

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

这种制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公开、公正、公平地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首要标准。

科举制的实行使得政府的官员选拔更加开放和公正,促进了社会上人才的激发和发展。

总体来说,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被概括为从世袭制到举荐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优化政府的管理和运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朝代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方法 地方举荐
中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荐
选官标准
德、才——德—— 门第族望
才——门第
科举制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自由报考
考试成绩(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 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 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1、产生原因: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 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 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 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 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3、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 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 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 碍社会进步。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 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 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 ,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一个运行数百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选官制度及其演变趋势:1. 秦代:秦始皇采用了严密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

他设立了校书郎、太史令、御史、郎中等职位,并通过笔试和面试来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尚未完全体现公平公正,往往更多地侧重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2. 汉代:汉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选拔官员的推荐制度,称为“举孝廉”。

这一制度通过各地官员推荐有才能和品德的人选来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开始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在选官过程中增加了民众和官员的参与。

3. 隋唐: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崭露头角。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举行考试以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规范、公正,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古代选官制度的代表。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人才得到更多发挥。

4. 宋代:宋代改革了科举制度,引入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规定。

例如,推行了户口县科举,即县级考试,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选官竞争中。

然而,这一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考试内容过多,导致奢侈浪费和贪污行为的发生。

5. 明清:明代实行井田制度,每个井田的户主要参加农业生产,而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这导致明代选官制度的落后和僵化,往往以世袭官位和官员身份的荣誉为主要标准。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虽然仍然存在,但其选拔过程中开始出现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

总的来说,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侧重皇帝个人喜好到推崇人才和综合素质,从重贵族世家到加大民众和官员的参与,从相对封闭僵化到更加公正规范。

然而,古代选官制度并未能完全摆脱腐败和不公等问题,这也成为后来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发展的动力。

古代选官制度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考点1.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

3.夏、商、周时代采用世卿世禄制。

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贵族子女可以世袭爵位,成为政府官员。

4.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5.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6.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7. 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8.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9.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10.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是察举制度的正式开端。

11.“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描述的就是察举制的内容。

12.察举的科目和方式:一类是常科,如孝廉为岁举,秀才(茂材)在西汉为特举,东汉定为岁举;二类是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等。

孝廉科是汉代察举中最重要的科目,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

1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因为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录用。

但是由于士族势力强大,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所凭准则仅限于出身门第,而造成这种现象。

14.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

15.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一、西周至春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

贵族子弟通过继承权和血缘关系获得官职,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稳定性和忠诚度,但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公平性。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袭制度逐渐瓦解。

各国开始重视实用人才,因此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允许外来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三、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考试和考察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的限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使得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中央进行考试和考察后录用。

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大族对九品中正制的控制越来越严重,使得普通人难以进入官场。

五、隋唐至清末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和竞争选拔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公平性和广泛性,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和有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限制了人才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从世袭制度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然而,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性和广泛性、促进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仍然是古代选官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发展演变(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

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并且世代享有采邑与封地。

当时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世官制的建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流行风尚。

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人新制度。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与养士制。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

尤其是商鞅变法,在选官方面施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沉重地打击了宗法贵族的势力。

“士”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政治上具有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官员的主要来源。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秦统一后,在全国各地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军功地主与法家人物成为了主要的官僚来源,酿成了秦代苛酷的政治风格,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二世而亡。

(五)两汉时期(公元前202~220年):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⑴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它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

从周天子逐层类推,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权力体系。

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变法世卿世禄被军功爵制取代。

2.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从此之后有军功的授予爵位,官吏也必须从有军功爵的人里挑选。

每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按爵位等级规定占田亩数,奴婢数量和服装要求。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3.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但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出自任子或貲选,就是推举自家子弟或者花钱买官。

这样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于是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廉孝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正式确立。

除举孝廉为主要取士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取士。

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一般在郎署供职,然后再逐渐迁升。

4.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5.科举制,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时开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

制举是皇帝临时开科的考试,登科即可授予官职。

武则天时曾设武举。

宋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防止考官徇私考生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誉录。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以下是具体的演变过程:商朝时期,商王任命贵族成员担任官职,这种制度被称为"据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主要是由血缘关系和贵族身份决定的。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周王权威下降,官员的选拔逐渐由京官(有正式官职的官员)转变为地方的诸侯。

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了丞相制,即选聘丞相来管理国家政务。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守秩官、郡守和县令等官职,通过选拔和委任来任命官员,并从各个地方中选取人才服务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

初期,政府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后来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汉武帝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即依照官员的资历和表现,被分为九个等级。

后来,汉宣帝进一步改制,设置了九卿、六部、三公等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朝和唐朝时期,继承了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是推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隋炀帝和唐太宗在进一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的,其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并且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且有了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

尤其是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更加严格和细致,评价制度更加合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可以参加乡试、省试、制举等多个层次的考试,最终成为官员。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由据官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对官员选拔过程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不断追求。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1.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在唐朝开始,到清朝废除。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重视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后来的中国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任用制度:此制度在唐朝以前非常常见。

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皇帝的偏好和信任。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推举制度:推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举荐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另一种是民选制度,即由人民通过选举决定官员。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民主化的体现。

4. 功绩选拔制度:某些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也实行过以功绩为选官标准的制度,即通过评定官员的战功或政绩来决定他们的晋升。

这种制度强调官员的实际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官员过分急功近利或为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些是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家族背景和政治氛围等。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3、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标准:孝廉
背景: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1)察举制:主要是根据皇帝的诏令,依据 一定的科目,由地 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并通 过考察授予一定官职的选官制度。(从 下而上) (2)征辟制:包括征召、辟除。前者是皇帝 对特殊人物的直接 任命;后者是高级官员直 接任命属吏的方法。(从上而下) 标准:孝廉 评价:
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解 析】据材料“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 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 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 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可知,唐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科举制为平民 参政提供了机会,不能说明阻断了豪族入仕途经,且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答 案】D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解 析】据材料“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唐宗室子弟 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可知唐朝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左右科举 考试的录取结果,故选C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庶矛盾,排除A项; 【答 案】C
积极 影响
消极 影响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制度 世卿世禄
战国、秦、西汉初
军功爵制
汉武帝
察举征辟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Leabharlann 九品中正隋唐 明清
科举制 科举(八股取士)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八股文
1、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

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改革,其间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选官制度。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的总结梳理:
1. 周朝时期
周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制为主,即将贵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传承给下一代,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主。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基本上取消了世袭制,而采用了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制度。

其中,汉朝的科举制度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其被后世称为'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制度,对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石文书资料的大量出土,使得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当时的选官制度采用了'举贤良、试文武'的模式,即先进行举荐,然后再进行考试,最后根据考试成绩来确定选官的归属。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在汉朝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对于参加考试的人员进行统一的选拔和考试,最终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这种制度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5.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选官制度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以考试为核心,从而选拔出具有相应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民主,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为今天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中国古代各朝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选官制度
1. 嘿,你知道吗,在先秦时期啊,那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呢!就好像一个家族一直霸占着官位,代代相传,这不是很不公平嘛!比如那些贵族子弟,啥都不用干就能当官,而普通百姓哪有机会呀!
2. 到了汉朝,察举制出现啦!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珍珠一样,地方官去举荐人才。

像卫青不就是这样被发掘的嘛,要是没有这个制度,他可能就被埋没了呀!
3. 哎呀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可有意思啦!把人分成那么多等级来选官,这不是有点太死板了嘛!就好比把人放在不同的盒子里,贴上标签,这多不合理呀!
4. 哇塞,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那可真是了不起呀!这就像给了所有人一把打开官场大门的钥匙,甭管你是穷是富,都能去试试。

范进中举不就是个典型例子嘛,为了科举那是拼了老命呀!
5. 唐朝的科举还不断完善呢,增加了好多科目。

这不就是给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嘛,就像一个大商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供人选择。

6. 宋朝的时候,科举更是火热呀!好多人都挤破脑袋想通过科举当官。

就像一场激烈的比赛,大家都拼命往前冲。

7. 元朝的选官制度也有它的特点呢,不过相对来说没那么突出啦。

但也不能忽视呀,就像一颗小星星,虽然不太亮,但也有它的存在意义。

8. 明朝的科举那可是严格得很呢!那八股文,可难倒了不少人呀!这不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想跨过去可不容易。

9.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就像一件衣服,稍微改改款式,但本质还是那件衣服。

10. 你看,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选官制度多有趣呀,它们就像一部历史的画卷,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风貌。

我觉得呀,科举制真的是影响深远,给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呢!。

古代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

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选官制度。

这些制度的演变和,直接反映了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将就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更早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清晰。

夏朝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颁发金印状元、立卜辟闾等。

状元是夏朝的最高官员,由夏王授予金印,代表皇权。

卜辟闾则是指皇帝通过卜筮来选定下级官员。

2.商朝:商朝的选官制度主要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来确定官员身份。

商朝的最高领导者是君王,其下有各级官员。

这些官员一般是由领地上的贵族子弟担任的,官职可以世袭。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选官制度的王朝,也是最早使用乡试制度的朝代之一、周朝的选官制度主要分为乡试、京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州县通过考试选拔具备基本才能的人才。

京试则在王都进行的考试,选取更高级别的官员。

最后殿试是在宫殿内进行的考试,选拔最高级别的官员。

这种三阶段的选拔制度为后来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秦朝:秦朝的选官制度主要通过中央集权体制来确定官员。

秦朝的最高领导者是君主,其下有诸侯、郡守等官员。

这些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无需考试。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王朝。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通过考试选拔具备基本才能的人才,会试是在王都举行的考试,选取更高级别的官员,殿试则是在宫殿内进行的考试,选拔最高级别的官员。

6.隋朝:隋朝的选官制度基本延续了汉朝的科举制度。

除了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外,隋朝还增设了举荐制度,允许有才能但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被举荐为官员。

7.唐朝:唐朝的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进一步。

唐朝设置了县试、府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选拔具备不同级别的官员。

府试改为省试,使选拔更加精细化。

8.宋朝:宋朝的选官制度也实行科举制度,但与唐朝相比,进行了进一步和完善。

宋朝首先设置了州试,选拔县级官员,然后是府试,选拔府级官员,最后是殿试,选拔最高级别的官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1、秦代选官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官由郡守、县令任命,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由皇帝直接任命,九卿由三公任用推荐。

2、汉代选官制度:设立太尉、三公、九卿,并设置尚书、侍中、中书令等官职,官员除皇帝委任外,也有由考试选拔的制度。

此外,汉武帝初创的乡试制度也开始运用,即开设乡试,选拔有才华的人才。

3、唐代选官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分为三级:进士、举人、解元。

由于考试选拔的官员不易被贿赂,科举成为了唐代选官制度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4、宋代选官制度:设立了制科、殿试、诸科等考试,选拔人才进行官员任用。

初唐时政府还设立了制置三司,由三个宰相负责掌管,掌握重权,起到了振兴秦朝朝廷的作用。

5、明代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设立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并设立了理学、经学、经义等科目,从而综合考察官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和实际表现。

6、清代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八股文、四书五经等文化考试,考试中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品行,符合礼仪、廉洁和谦虚的基本要求。

此外,清代还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补贴制度,如文官补贴、官员财物阳历补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