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以康乾盛世为中心,本课的三个子目一脉相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促使康乾盛世出现并延续,而疆域的开拓与奠定则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表现;但康乾盛世之中也埋藏着危机,并于盛世后期逐渐显露,使清王朝对内遭遇起义,对外渐趋落伍。

2.在单元脉络上,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则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在知识体系上,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清前期至中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最后的篇章。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4.在教育教学上,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预设为福州市区高一学生。

1.知识储备:福州市区的学生大部分具有比较扎实的初中历史知识储备。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仅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

2.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近年来清宫剧热播使多数学生对清史有所了解,且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较感兴趣。

3.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4.外部条件:福州市区高中普遍装有基本多媒体设备,支持PPT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知道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通过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乾隆47年的清朝版图,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疆域的开拓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分析盛世危机并进行横向比较,认识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

2.在分析史料、神入历史、填写表格及阅读地图的过程中,锻炼材料分析能力、归纳梳理能力,培育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清朝故步自封与世界变化发展的横向对比,理解保持开放心态、顺应世界潮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中的危机

教学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表格归纳法

板书设计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军机处

帝王的家法奏折制度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文字狱

家法下的盛世:开疆拓土,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高度集权、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盛世中的危机

人地矛盾、吏治腐败→贫富悬殊→农民起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帝王的生活1.播放动画《雍正行乐图》,提问:画中的雍正过着怎

样的生活?

2.展示材料1,表明《雍正行乐图》内的一切都是雍正

的幻想;引出材料2:雍正的父亲——康熙帝的诉苦。

材料1: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

之娱。——(清)爱新觉罗·昭梿

材料2: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

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清)康熙帝

请学生根据材料1、2进行推论与思考:

①康熙帝与雍正帝的生活状态如何?

②为什么两位皇帝会陷入这种生活状态?

③真的是因为“无人怜恤”,才导致皇帝们面临这种局

面吗?

观看动画并回答:

悠闲自在。

阅读材料并回答:

①辛苦劳累。

②政务繁杂,

无人分担。

带着对问题③的思

考进入本课的学

习。

通过有趣的

导入和层层

深入的问题

链,引起学生

学习本课的

兴趣。

一、帝王的

家法展示材料3,请学生回答导入部分问题③

材料3: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

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请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既然“乾纲独断”使皇帝疲惫不

堪,又为什么要将其作为家法?

(提示:政策的制定需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原因)

(一)还原历史情境

问题1:清初的民生状况如何?(民生)

带领学生回顾课本第75页最后一段:

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

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

根据材料3,

回答问题③:

不是没人愿意帮皇

帝分忧,而是皇帝

将“独断”作为家

法,不愿分权。

制造矛盾,

设置悬念,

推进教学。

了解历史情

境是理解历

史人物行为

与思想的重

要前提,因此

需重视对清

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关键词: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清朝、农民军余部、明朝残余势力、20多年的激烈战斗

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①:人民疲惫

问题2:统一全国之后,清朝是否就此安定?(军事)

请学生根据课本第78页的相关内容,填写“清前期军事斗争情况表”空白部分。

清前期(1644-1735)军事斗争情况表

年号在位时间事迹

顺治1644-1661 打击农民军余部和南明诸政权

康熙1661-1722 1683年,远征台湾,大败郑氏;

康熙前期,打击沙皇俄国入侵势力,

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

17世纪后期,远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雍正1722-1735 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

总结:康熙帝即位后,并没有满足于全国的统一,而是开始四处征伐;雍正帝更是子承父业,继续远征。

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②:开疆拓土

问题3:百姓们如何看待雄心勃勃的清朝?

材料4:满洲衣冠满洲头,满面春风满面羞。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腹心事满腹愁。

——傅山《八满诗》材料5: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材料6: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清)徐述夔《一柱楼诗》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③:反满思潮

(二)理解历史决策

过渡:至此,我们已经基本还原了皇帝们作出“乾纲独断”决定时的历史情境。那么,针对清初三大社会背景,皇帝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又如何加强了“乾纲独断”?

1.文字狱

简要讲述康熙二年“明史狱”始末,并展示材料7、8:材料7: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根据课本,

填写表格。

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百姓将清朝的统治

视为异族统治,充

满反抗情绪。

初社会背景

的分析。

通过自主梳

理史实与填

写表格,锻炼

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与

归纳梳理能

力。

史料研习法,

锻炼学生的

材料分析能

力。

在理清清初

三大社会背

景之后,学生

再阅读课本,

就会发现历

史人物的行

为与思想很

大程度上都

是由当时的

历史情境决

——(清)徐骏《无题》材料8: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分析文字狱的作用:压制汉人民族意识,遏制反清舆论,巩固清朝统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文字狱代表着清统治者加强对臣民言论及思想的“独断”。

2.军机处

请学生根据材料9思考军机处诞生的原因。

材料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展示故宫平面图,请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地位差异,解释军机处与内阁的职能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军机处的建立代表着清统治者加强对军务及重要决策的“独断”。

3.奏折制度

(1)解释清初社会背景与奏折制度诞生之间的联系:

①康熙、雍正的赋税政策:休养生息,减免赋税。

②开疆拓土的消极影响:军事消耗,旷日持久。

提问:减免赋税,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开疆拓土,又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日益剧增。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如何答:开疆拓土的事

实和军机泄露的可

能要求皇帝加强对

军务的管控,由此

诞生了军机处。

答:军机处位于养

心殿外,内阁大堂

则位于午门旁。军

机处由皇帝直接监

督,起草或处理机

要文书;内阁则只

负责处理一般文

书。军机处的最高

决策者是皇帝。

思考问题。

定的,部分在

现在看来匪

夷所思的措

施(如捕风捉

影的文字狱)

在当时的历

史情境下具

备合理性。有

了这样的认

知,学生就能

够避免简单

地用现在衡

量过去,从而

更好地理解

历史人物,进

行历史解释。

平衡?

③知识拓展:清初的低俸制。

例析低俸制与奏折制度的联系:低俸制的施行导致了官员“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局面的出现。乾隆年间,官员赵璟曾分析知县的俸禄,发现知县一个月的俸禄只够用五六天,如果没有另外的收入,便需忍饥挨饿余下的二十几天。生计的压力逐渐导致官员间贪风盛行,但如此一来,便与清廷“休养生息,减免赋税”的目的背道而驰。由此,清廷开始严查贪官污吏,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信息传递效率以及信息独享性的追求推动了奏折制度的产生。

(2)结合图片,分析奏折制度的作用: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便于皇帝独享信息;便于皇帝与官员进行秘密协商;皇帝可直接对接多个官员,编织监督网络。

清代红漆皮奏折匣与雍正皇帝御批奏折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奏折制度表明清统治者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独断”,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三)归纳总结

将“独断”作为家法,是皇帝们基于清初三大社会背景做出的决策:人民的反清情绪要求皇帝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开疆拓土过程中军机泄露的可能要求皇帝加强对军务的控制,遏制贪风、安抚人民则要求皇帝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在这些要求下,皇帝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又反过来加强了“独断”。在这一过程中,皇权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君主专制由此得到了加强。结合材料,分析奏

折制度的作用,理

解奏折制度加强了

皇帝对信息渠道的

“独断”。

归纳总结,理解君

主专制在康雍乾时

期得到加强。

通过对清初

社会背景与

皇帝对应措

施的分析,突

破本课第一

子目要点:理

解康乾盛世

时期,君主专

制得到加强。

二、家法下

的盛世过渡:对“独断”家法的坚持使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

令行禁止。由此,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如鱼得水、励

精图治,开创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1.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勾勒康乾盛世概况:政治上,清

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政局;文化上,乾隆帝主持修

纂了《四库全书》等“御纂诸书”;民生上,城市里商

人云集、货物琳琅,全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总数的1/3;

疆域上,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

与巩固。

速览康乾盛

世,给学生一

个盛世的整

体印象,随后

将学生的关

注点引向康

乾盛世时期

的疆域开拓,

2.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乾隆47年的清朝版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提问:康乾盛世时期,清朝采用了哪些军事、政治手段进行疆域开拓与巩固?

请学生阅读本课第二子目,填写表格“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地区军事手段政治手段

台湾远征台湾,

大败郑氏

在台湾设府,

隶属福建省

中俄东部边界围攻俄军据点

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确定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蒙古族地区远征噶尔丹,击

败准噶尔部;平

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立盟、旗两级

统治单位

新疆维

吾尔族

地区

委派伊犁将军

西藏册封佛教格鲁派领袖;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法规

4.请学生阅读《清朝形势图(1820年)》,在地图上找出清朝疆域的“八至”。

强调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5.根据《清嘉庆廿五年(1820年)总督巡抚辖区图》,介绍清朝的行政区划:巡抚辖区、总督辖区、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以及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宜的机构:理藩院。根据课本内容填写

表格,从军事手段、

政治手段两方面梳

理康乾盛世时期清

朝疆域的开拓与巩

固情况。

读图,找出清朝疆

域在东、南、西、

北、东南、西南、

西北、东北八个方

面的边界。

通过观察中

华人民共和

国地图与乾

隆47年的清

朝版图,直观

地突破本课

第二子目要

点:清朝国家

疆域的奠定

具有重要历

史意义。

在亲手标记

的过程中锻

炼学生的读

图能力,加深

学生对“南海

诸岛、台湾以

及包括钓鱼

岛在内的附

属岛屿是中

国版图一部

分”的印象。

过渡:在康乾盛世之下,清朝的政局、疆域、文化、城市、人口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对此,有人毫不吝惜地赞叹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这样一个盛世的出现,似乎多亏了“乾纲独断”——然而,倘若我们细看这盛世,会看到什么呢?读图,了解清朝的

行政区划及理藩院

的设置,理解清朝

在整体上巩固疆域

的措施。

设置悬念,

准备转折。

三、盛世中

的危机新课讲授:三、盛世中的危机

1.政局:空前稳定

材料10: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

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

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

《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提问:同学们从材料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氛围?

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政治氛围?

2.文化:《四库全书》等“御纂诸书”

材料11:乾隆帝亲自发起的修纂《四库全书》活动,实

际上是一场无孔不入的查书禁书毁书运动。据统计,10

年间,共毁书24次,凡538 种,计13862 部之多。

——王安东《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

材料12:若见有诋毁本朝之书,或系稗官私载,或系诗

文专集,应无不共知切齿,岂有尚听其潜匿流传,贻惑

后世者。——《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提问:同学们从材料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

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独断”的家法导致了政治氛围的

僵化与文化氛围的压抑。

随后,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僵化与压抑或许

对于如日中天的康乾盛世而言是瑕不掩瑜,但随着盛世

的落幕、皇帝的更替,这样的家法是否还能够继续适用

于清朝?继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之后,那些年幼登基

的皇帝、能力不足的皇帝,在失去了谏臣与谏言之后,

又该如何治理庞大的帝国?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实际

上为清朝埋下了一颗能力与权力不匹配的定时炸弹。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政治氛围僵化,臣

子不过是皇帝的附

庸。原因:奏折制、

军机处的存在使皇

帝大权独揽。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①氛围:文化氛围

压抑,《四库全书》

的纂成实际上是查

书禁书毁书运动结

束的标志。

②原因:为压制汉

人民族意识,控制

臣民思想,文字狱

贯穿康乾盛世。

深入思考。

与前文的“速

览康乾盛世”

相呼应,给出

材料,由学生

来分析看似

繁荣的盛世

下隐藏的危

机,锻炼学生

的材料分析

能力;不断强

调“结合所

学”,要求学

生反复回想

第一模块所

学内容,进行

知识的串联,

从而认识到

清朝统治者

针对清初社

会背景采取

的措施是多

柄双刃剑,这

些措施在酿

造盛世的同

时也为盛世

埋下了危机。

为突破本课

第三子目要

点“康乾盛世

后期,清朝的

统治危机初

显”打下铺

3.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材料13: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1)提问: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提示:与赋税政策、低俸制有关)

(2)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出处:该材料为于乾隆后期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所述。由此转入康乾盛世时期清朝与世界的横向对比:

①物质对比:中国农民的日常饮食vs 18世纪英国汉普君农场普通雇工食谱

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差距的原因:人地矛盾导致乾隆年间粮食人均占有量历代最低,而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②制度对比:乾隆帝谕旨vs乾隆年间世界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制度差距的原因:认知偏差。清统治者将加强专制作为立国之本,而西方世界却已爆发革命,将统治者关进法律的笼中。

4.康乾盛世后期,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吏治腐败、贫富悬殊导致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结合图片,简要讲述白莲教起义与天理教起义。

①白莲教起义爆发于四川、湖北、陕西边境等地,历时近十年,共占领和攻破了清政府204个州府县衙,导致清政府耗费白银两亿多两对其进行镇压。

②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直捣北京皇宫,直到现在,隆宗门上还留有天理教射出的箭头。

6.尽管国内危机渐显,对外,清朝仍自诩天朝上国。

材料14:已有旨传谕杨应琚,令以已意晓谕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人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著署两广总督李侍尧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贸易事上谕》

提问: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休养生息,减免赋

税导致人口激增,

土地不足;低俸制

的持续存在导致贪

风难禁,吏治腐败。

最终造成农村贫困

落后,城乡贫富悬

殊。

从物质、制度两个

方面进行康乾盛世

时期清朝与世界的

横向对比,了解这

一时期清朝与世界

的差距。

了解白莲教起义与

天理教起义对清朝

统治造成的冲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由材料可知,1757

年,乾隆下旨:往

后只许番商在广州

收泊交易。

垫。

横向对比,了

解史实,弥补

学生知识体

系上的缺漏,

为有关“世界

变化对中国

影响”的问题

思考打下基

础。

讲述农民起

义史实,表明

自乾隆后期

起,清朝内部

已危机显露,

与后文清朝

对外的妄自

尊大形成鲜

明对比,增加

教学冲击力

与起伏感,激

发学生思考

意愿。

与上文的中

西方横向对

比相呼应,学

生能够较轻

松地回答问

题,即学生已

认识到世界

变化发展而

简要解释广州十三行的唯一性与其职能。

简述英国先后派出两个使团使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的史实:

①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清朝回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②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清朝回应: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提问:由此可见,清统治者对外国持怎样的态度?结合本课所学,你认为清统治者为什么会持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否合理?坚持这样的态度将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总结:清朝不仅严格约束外商来华,而且严厉禁止本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态度:妄自尊大,

不屑一顾。

原因: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带来的政

治、文化僵化导致

清朝无法像唐朝一

样开放包容。

不合理,坚持这样

的态度势必导致落

后于世界潮流。

理由:康乾盛世时

期清朝与世界在物

质与制度上的横向

对比。

中国故步自

封将导致的

危机,由此化

解本课难点。

此外,本难点

的化解还意

味着学生已

基本了解康

乾盛世后期

清朝或内隐

或外显的统

治危机,由此

突破本课重

点。学生在总

结中潜移默

化地树立正

确的国家发

展观。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梳理本课知识。跟随教师进行知识

梳理。

构建本课知

识脉络。

课后思考课后思考

展示材料:

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

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

现的时候。——陈宏达《饥饿的盛世》

作业:

请结合具体史实,试着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课后思考。检验本课学

习成果:学生

是否能自主

搜集史事,并

基于史实进

行一定程度

的历史解释。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答案】观点正确,史实充实,阐述恰当 【解析】 【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材料所提供的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这些人物,如张骞,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等人的事迹,一一说明其对历史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用相关人物的活动说明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总、分、总的层次,确保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和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曾提出“太和”观念。“和”就是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平衡状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用“和”的概念阐发各自的思想,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高占祥《文化力》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就“文化与和谐”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儒家思想体现出和谐精神。 阐述:①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及“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都体现出和谐精神;②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和谐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可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张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处在中国传统社会末期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前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后面两个子目内容的政治和制度背景,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主要叙述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具体内容。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主要讲述了古代传统王朝中后期常出现的人口压力和社会动乱,以及所面临西方列强新的潜在威胁。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形象化思维特征显著,喜欢观察和记忆,但分析和思辨能力有待提升。前面学习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边疆的措施,对理解本节的部分内容会有帮助,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提高。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表现,并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通过奏折史料文本分析奏折制度的影响,从而理解清朝君主专制(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通过地图等资料,认识清朝强化边疆管理的措施及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 怀)。 4.能够通过比较18世纪中西历史发展,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5.能够通过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和厘清鼎盛与危机的联系,认识到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事物的本质,增 强建设富强祖国的决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现代疆域的奠定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讲述清朝从鼎盛到危机时期的概况,从而认识清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等社会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掌握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难点:多角度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794年的10月26日,很冷,乾隆在乾清宫举行了一场寿宴,提到清朝的宴席,最有名的是满汉全席,据说满汉全席每一个席面有三百多道菜,细细品尝每道菜至少需要三天三夜,那么当时真正的清朝皇宫的宴席究竟是怎样的?清朝的日常宴席是不是一直如此奢侈?觥筹交错间,这场耗资巨大的寿宴对清朝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位曾踌躇满志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为何最终会纵情于声色犬马之间,而又给紫禁城带来了怎样的阴霾?寰宇四海之内,清朝何以由如日中天的极盛一下子跌到了积贫积弱乃至长期挨打饱受凌辱的深渊,这两者落差的转换是从何处而来?又从何时开始?今天,我们就以清宫的各种宴席为话题来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从中寻找答案。 师:举例你认为的盛世? 生: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师:为何这些时期符合你心中的盛世标准?描述你心中的盛世是怎样的? 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 师:康雍乾时期为何被称为盛世?它符合哪些标准? 生: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讲授新课】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师:那么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开创了盛世的康熙皇帝日常吃的宴席是怎样的?形容一下?极尽奢侈?那么康熙皇帝每天具体吃饭是怎样的情形?材料中是如何描述的? 展示材料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 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清朝的政治形态、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康乾盛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确定,体现了清朝的鼎整;强化君主专制、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体现了清朝的危机。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预设:政治开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康雍乾时期,皇帝勤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及巩固,因此被称为“康乾盛世”。 二、新课教学 1、盛世之辉煌 (1) 固疆拓土,莫定版图①梳理康雍乾时期,疆域得到开拓和巩固的史实。课堂活动:在这样一个辽阔的疆域内,多个民族同生存、共生。那么,如此广阔的疆域,在清朝前中期是如何拓展巩固的呢?请根据地图和课本第二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的内容。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总结清王朝在地方治理方面的特点。 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 借助其上层人物维持统治;重视少数民族的事务,中央设专门机构;通过抗击侵路、打击分裂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清王朝通过对东北、西北、西南与东南多方位的经营与管辖,逐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过渡: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在经济方面也颇有建树。 (2) 传统经济的繁荣列表反映清朝经济状况。 (参考如下)

4.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内容】 通 过 了 解 明清 时期 统 一全国 和经略边 疆 的 相 关举措 ,知 道 南海诸 岛、 台 湾以及包括 钓鱼岛 在 内 的 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 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 4 单元第 14 课。 本课共 3 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共 5 段。第 1 段整体上介绍康乾盛世和君主专制加强,第 2 段介绍三个皇帝的 勤政。第 3 段介绍密折制度,第 4 段介绍军机处,第 5 段介绍文化控制。 疆域的奠定共 7 段,第 1 段介绍清朝疆域的意义,第 2 段介绍台湾收复,第 3 段介绍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 4 段介绍清朝对蒙古和新疆的治理,第 5 段介绍清朝对西藏的治理,第 6 段整体介绍清的边疆治理政策, 第 7 段介绍疆域的范围和内地的督抚制度。其中台湾、蒙疆、西藏初中教材都有详细介绍,只有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段内容是高中新增的。 统治危机的出现共 3 段,第 1 段笼统地介绍出现统治危机,第 2 段介绍内部危机,第 3 段介绍外部危 机。 本课相关内容集中在初中部编七下 18 和 20 课。 【教学立意】 立意一:盛世下的危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苏轼《晁错论》 先介绍清的盛世,盛在哪里(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盛的原因(人事上的——勤政,制 度上的——避免了历代王朝衰亡的宦官、外戚、女主、宗王、权臣、藩镇、农民起义、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等问题),以及盛世下的整个社会的自满所隐藏的巨大危机。 立意二:方向比努力重要 清朝皇帝勤政却不能避免清的衰亡。 【教学目标】 能够了解起居注、实录等不同种类的史料并能从提取有关清代历史发展的有效信息(史料实证),能 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清朝历史发展的情况(时空观念),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能从历 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皇帝这份工作怎么样? 学生可能答爽,也可能答辛苦,在此基础上,问实际上皇帝这份工作怎么样呢,我们不妨听听当事人 怎么说的。 教学新课: 一、最高权力的集中出示材料

高中历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1.课文内容:本课共设计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版图的奠定”、“统治危机初显”,本课各子目之间联系较为紧密,逻辑清晰。前两部分指向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而最后一个子目则指向清朝的危机。相应的逻辑关系是前两目的内容为后一目的内容埋下伏笔,两者间形成对比和矛盾。清王朝的强盛是中国历代王朝所不及的,但是这一强盛仍然属于农业文明的强盛,此外,伴随着国力的强大,危机也纷至沓来,统治者未能及时解决内部危机,并且逐渐固步自封,忽略了对外交流,这是导致清朝中后期危机丛生的重要原因。 2.单元结构: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上承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作为中国古代发展的新的至高点而备受推崇;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本课中的“清朝前期的鼎盛表现、军机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清政府管理边疆的举措及闭关锁国概念”,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不够,无法辨证看待康乾盛世背后潜伏的危机以及梳理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深入认识疆域奠定的意义。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历史能力,尝试通过史料有理有据地认识、解释历史现象。并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主动将历史智慧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清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从世界视角看清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中外对比下潜藏的危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清时期清代中国疆域的奠定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2、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与世界差距。 难点: 1、近现代不同时期对康乾盛世的评价。 2、反思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请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今日中国的发展进言献策。 板书设计 明清时期清代中国疆域的奠定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晚秋晴日——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一、帝国沉浮(自主学习)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承接明清以前的古代中国,从疆域和君权两个方面,前三个单元和本单元第一课都有涉及;另一方面的盛世危机,为接下来第五单元的中国近代史埋下了伏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通史来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 2、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本课的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康乾盛世、军机处、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等。高中课堂如何处理这些知识点,本课教学设计中将初中所学的非重点内容一带而过,不做过多重复,对于重点内容如军机处等将通过史料深入了解,通过剖析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君权达到顶峰。力争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停留在记忆和感性认知方面,因而对于初中接触过的重点内容,应当补充史料,侧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在史料分析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概念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从而体会到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清朝疆域及其边疆治理的措施,理解清朝中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 2.掌握分析史料和归纳总结等基本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养成学生宏观的历史视野和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强化边疆治理的措施、军机处 2、教学难点:康乾盛世下的危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万国来朝》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引出盛世观念,直应标题。并介绍图中来朝的国家还有“英国、法国、荷兰”等,为本课的结尾埋下伏笔。同时分析鼎盛的概念入手,展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一方面养成通史思维,另一方面提出问题:康乾盛世为何能称为鼎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2、盛世之国 探究一:清代版图 展示唐、元、明、清四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对比当今中国的版图,得出结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本部分大多数内容初中均学过,所以简略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清代的版图并不是最为辽阔,为何能担得起“鼎盛”二字?从而引出清代之边疆治理。 探究二:古代边疆治理 教师依次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下四段史料: (1)旗是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由蒙古王公充任。盟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征税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教学设计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运用地图等形式明确清朝版图的奠定。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客观评价。 2:运用教材相关史料,在了解清朝危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危机对中国造成的深刻影响。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新发展的表现。(奏折制度的形成、军机处) 2.清朝巩固疆域的举措。 3.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初显。 难点: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新发展的影响。 2.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周武《论康乾盛世》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清代奏事过程:部分官员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给皇帝,皇帝直接批红、返回给官员。 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第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赵翼《檐曝杂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魅力中国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件+教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魅力中国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件+教案】精品实用教学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 面的基本情况,了解鼎盛时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分析鼎盛背后的 内因和外因,认识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 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 2、清朝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 1、清朝鼎盛时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2、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通过PPT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 期的基本情况,以及鼎盛时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和经济 落后的原因,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导入课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讲授(30分钟) 通过PPT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鼎盛时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同时,讲解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3、分组讨论(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和经 济落后的原因,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汇报讨论成果(15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讨论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通过汇报 分享和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5、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概括和总结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让学生对清朝前中 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 1、测验法:在本节课结束后,通过测验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清 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的了解程度。 2、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 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态度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讲态度、参与度,考察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品质素养。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四、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5、家国情怀: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方法以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过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聚焦:盛中显衰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三、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望远:以史为鉴 四、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的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陈旭麓的一段文字材料导入: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 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 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 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教师:这是陈旭麓先生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那你对这个 历史阶段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课前发布导学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一,展示部分学生课 前所写内容,并作点评。 任务一:概述你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 谈一谈:用一个词形容你印象中清朝前中期是什么样的, 并说出史实依据。 形容: 史实依据: 课前完成 任务一。 本课的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 下册第18课、第20课 已有所学习,有一定的 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 任务一由学生于课前 完成,教师课前收上 来,检验学生初中该部 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 否能形成全面系统的 理解;设计用一个词来 形容并说出史实依据, 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 生概括并形成整体认 知的能力、论从史出的 能力。 一、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1、2,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概括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1: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 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 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200余年间世界白银 产量一半流入中国……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 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信息一:信息二:信息三: 2.反映了清朝前中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小结】特征1.鼎盛 研读材料 1、2,提 取信息, 思考回答 任务二的 问题。 让学生结合材料,联系 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 材料信息,培养学生概 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导入】 《盛世滋生图》局部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威廉·亚历山大画笔下的北京西直门 【设计意图】通过国人和西方人两种不同的视角看待当时的历史,紧扣课题中的“鼎盛” 与“危机”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初步感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盛世之疆——疆域的奠定 介绍康熙帝在1708年举国之力历时10之久,绘制完成《康熙皇舆全览图》。学生根据初中学习内容和课前预习回答:为什么康熙帝会在1708年谕令进行全国测绘?在1708年之前,康熙帝在在帝国版图的开拓与巩固中已经取得哪些成就?然后逐步讲解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措施。 1.东南:台湾问题及措施 郑成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 ——连横《台湾通史》 康熙:台湾属国土一方,理应于我大清管辖之下,若不收归,恐再为外夷所侵,故必须进取。 2.东北:抗击沙俄

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1)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2)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等一手史料,知道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具体内容、本次疆域边界确定的方式、清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感悟清朝统治者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过渡提问:对准平叛暂时告一段落后再次回到《康熙全览图》,我们发现还有许多空白的区域,为什么? 思考: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和特点有哪些? 材料一自我朝入主中土, 君临天下,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 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 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雍正《大义觉迷录》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二课,上承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的至高点和著名盛世而备受推崇;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奏折制、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等基本史实,即康雍乾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盛世保障”;第二目意在说明清朝所作出的疆域巩固和开拓的过程(包括台湾、西藏、西北边疆等主要方向),以及这一过程产生的推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的历史性意义等“盛世表现”;最后一目意在表现看似强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内忧外患正蕴含着史无前例的“盛世隐忧”。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康乾盛世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民族复兴范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 1.优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初中阶段对于康乾盛世的大致表现, 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康乾盛世也有很大的话题热度,学生对于本课内容学习兴趣非常大;在本课中用了较大篇幅展现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过程,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容易被家国情怀所感染。 2.不足:学生对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真正历史人物差别认识不足;关于盛世下 暗含的危机,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3.对策: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多维评价、全面评价,避免偏颇;提 供多种材料,提醒学生甄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发展、开放、进步的信念。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雍正朋友圈”直观了解清朝统治政策;通过中西对比历史大事进度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辩证地看待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影响; 2.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阅读相关材料,理解清王朝国家版图奠定的重大意义; 3.通过了解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历程,感悟盛衰之鉴,树立理想,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二、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梳理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完成表格内容。 清朝君主专制 强化的表现 威胁”与“措施”部分。 主要威胁措施东南 东北 西北 北部 西南 中央 内地 (三)自主阅读第三子目的内容,概括当时清朝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内部与外部)

三、问题思考 (一)分组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给出你的理由。 (二)结合课本内容与材料,思考清朝治理边疆的特点与意义。 材料: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 (三)分组讨论,分析清政府为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影响? (四)反思清朝在面对危机的对策,给我们现在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作业布置】 1.(2022·湖南·高考真题)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2.(2021·重庆·高考真题)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朝开拓、巩固边疆的具体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3.认识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分析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自主预习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3)文字狱: 二、疆域的奠定 (1)收复: (2)管理: (1)雅克萨之战: (2)《尼布楚条约》: (1)平定: (2)管理: (1) (2) (3)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 ) 皇帝军机大臣 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 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咸丰 同治五至六人 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 3.右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用以纪念币面中的主人公( ) 4.下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 条约》 1762年设伊犁将军 1684年设立台湾府 从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 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在疆域和君主专制的发展,以及在这盛世下孕育的危机。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深入浅出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君主专制的发展以及盛世下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康乾盛世”是君主专制是如何发展到顶峰的?从而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学生能够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朝疆域统一的过程。 (三)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为何盛世之下会出现危机。 (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对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学生能够掌握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版图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的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对中华领土具有认同以及归属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 2.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二)难点 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 2.康雍乾时期清朝疆域奠定的过程。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学习特点 学习者为高一的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的史料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处于初步建立的状况,并且对于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的能力较低。另外,本课程还含有大量有关于地理的内容,这对于刚刚地理入门的高一同学来说,较难理解掌握。 (二)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的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六、教学策略(方法) 支架式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那同学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哪些盛世吗? 学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师:这些盛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等。 教师:清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PPT展示康雍乾三人的图像以及在位时间)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教师:大家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有看到课前阅读的这段材料,大家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吗?有没有觉得皇帝这份职业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学生:康熙帝工作非常辛苦。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 二次备课【课前导习】 1、通过学习清朝前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认 识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的经济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至 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是中国版图的一部 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展示预习】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加强 (1)皇帝独断大政:康雍乾三位皇帝都以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 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_____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 ①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 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 了,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设置军机处 ①设立: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指派 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 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_____,对文化造成严重的 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东南版图的奠定——收复和统一台湾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殖民者,收复台湾。 (2)台湾府的设立: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

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巩固西北边疆——管理蒙古、新疆 (1)平定准噶尔叛乱 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被称为漠西蒙古。 ②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③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____ _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④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4)对新疆的管辖: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边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册封制度:清初,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被清廷册封以“”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派遣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__ 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辖权。 5.边疆统治的特点 (1)机构设置:清朝专设_ 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对于边疆地区采取_ 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6.清朝的疆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