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理论依据为探究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2.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保持与学生互动的同步。
3.注重板书的视觉效果,使用不同颜色、加粗等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2.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
(2)通过学习康乾盛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了解清朝危机,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与挫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清朝的建立和发展。
(2)康乾盛世的表现。
2.生生互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堂活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海报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一个与清朝建立相关的故事——例如“顺治皇帝登基之谜”或“康熙皇帝智擒鳌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清朝历史的兴趣。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氛围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创设生动的历史情景。例如,在讲解康乾盛世时,展示清朝宫廷画、民间风俗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这一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在探讨闭关锁国政策时,学生可以分成支持派和反对派,进行辩论;在分析康乾盛世的原因时,学生可以分组研究不同方面的因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注重过程,关注个体
在本案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反思与评价。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知行合一,提升素养
本案例将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育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认识到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现实,培养他们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悬念法、情境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一幅康乾盛世的宫廷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画描绘了哪个时期的场景?大家觉得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接着,提出问题:“清朝前中期为何会出现康乾盛世这样的繁荣景象?这种繁荣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危机?”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聚焦:盛中显衰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三、清朝前中期的危机望远:以史为鉴四、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的启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陈旭麓的一段文字材料导入: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

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

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教师:这是陈旭麓先生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那你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课前发布导学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一,展示部分学生课前所写内容,并作点评。

任务一:概述你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谈一谈:用一个词形容你印象中清朝前中期是什么样的,并说出史实依据。

形容:史实依据:课前完成任务一。

本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第20课已有所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

任务一由学生于课前完成,教师课前收上来,检验学生初中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解;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并说出史实依据,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概括并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

一、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1、2,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概括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材料1: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信息一:信息二:信息三:2.反映了清朝前中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小结】特征1.鼎盛研读材料1、2,提取信息,思考回答任务二的问题。

让学生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材料2: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农民起义形势图(该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填充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二版,第42页)问题:1.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信息一:信息二:2.反映了清朝前中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小结】特征2.危机显现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教师:利用时空定位,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地图和表格,梳理清朝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特点。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

可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

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张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处在中国传统社会末期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前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后面两个子目内容的政治和制度背景,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主要叙述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具体内容。

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主要讲述了古代传统王朝中后期常出现的人口压力和社会动乱,以及所面临西方列强新的潜在威胁。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形象化思维特征显著,喜欢观察和记忆,但分析和思辨能力有待提升。

前面学习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边疆的措施,对理解本节的部分内容会有帮助,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提高。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表现,并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通过奏折史料文本分析奏折制度的影响,从而理解清朝君主专制(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通过地图等资料,认识清朝强化边疆管理的措施及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比较18世纪中西历史发展,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5.能够通过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和厘清鼎盛与危机的联系,认识到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事物的本质,增强建设富强祖国的决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君主专制的强化二、现代疆域的奠定三、统治危机的初显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新课通过土尔扈特东归的故事导入新课,并简要介绍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选自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本课内容主要围绕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进程,探讨其鼎盛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了我国古代历史与近现代历史,为后续学习近现代史奠定了基础。
5.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讲授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以一个与清朝建立有关的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如顺治帝登基、康熙帝平定三藩等,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通过对比分析法,讲解康乾盛世的表现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在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处进行精讲,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实施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设计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通过历史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清朝前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中国清朝前中期历史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清朝的建立背景及其初期统治特点;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的主要政绩及其对清朝发展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3.清朝前中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4.清朝前中期所面临的内外危机及其原因;
5.清朝前中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接着,我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为主线,详细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政绩及其对清朝发展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3.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和借鉴;
4.鼓励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原因和教训;
1.通过播放与清朝前中期历史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
2.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清朝后期危机的成因和影响。
3.结合历史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场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而且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例如,“清朝为何会出现繁荣鼎盛?”、“贪污腐败如何导致国家危机?”等。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展示清朝版图和乾隆皇帝的画像,引发学生对清朝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表现,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成就,以及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清朝后期出现的危机,如贪污腐败、闭关锁国、民生凋敝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力求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清朝版图和乾隆皇帝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清朝的繁荣与危机,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清朝有哪些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间有何联系?”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培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清朝前中期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康乾盛世的表现及其成因。
2.了解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扩展与民族政策,认识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3.掌握清朝前中期的对外关系,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贸易状况,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状况,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例如,通过展示康乾盛世的地图、经济发展数据、文化成就等,让学生感受清朝前中期的繁荣景象。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参与热情。
-例如,让学生扮演清朝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名流等角色,从不同角度分析康乾盛世的成因及其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例如,通过分析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事件,探讨清朝在文化领域的政策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授历史学习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逻辑推理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通过总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清朝前中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了解国家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清朝鼎盛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和地图,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清朝前中期的繁荣与辉煌。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思考、提问、合作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从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事件及其影响。
2.掌握清朝鼎盛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成果以及对外交内外因素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在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教学中,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清朝从顺治到乾隆年间的历史变迁,探讨国家繁荣与危机并存的辩证关系。本案例以《明清史》为基础,通过分析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清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以及潜在的危机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责任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8.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清朝前中期的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幅清朝鼎盛时期的地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扩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前中期的疆域达到了我国的哪个历史巅峰吗?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请学生绘制一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和人物,并简要说明其对清朝历史发展的影响。此项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强化对历史时间的敏感度。
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5.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述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强调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强调清朝前中期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写作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
2.讨论和互动环节可能因学生积极性不高而导致冷场。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在课前提供预习资料,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估知识掌握情况。
2.组织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
4.课后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讨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清朝前中期的盛世景象,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清朝前中期会出现盛世景象?这一时期又存在哪些危机?”激发学生的思考中期历史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观看和记录。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习效果;拓展教学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如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的产生。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清朝前中期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史观。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小组讨论:针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成一份关于清朝前中期历史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清朝宫殿、民间风情等图片,让学生对清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后,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顺治皇帝登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建立初期面临的困境以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的。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朝前中期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清朝建立与康乾盛世
3.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2)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3)清朝鼎盛时期的原因及面临的危机。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教师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情境。
(2)制作一份关于清朝前中期历史的宣传册,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图表等,展示清朝的辉煌成就及面临的危机;
(3)策划一次关于清朝前中期历史的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讲座、展览等,提高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查阅资料,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较为肤浅,需要进一步深化。此外,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尚不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培养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要求涵盖清朝前中期的各个方面,并在课后互相交换问卷进行测试。
7.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清朝前中期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分析文章,字数在600字左右。
8.请同学们关注清朝前中期的历史遗迹、文物等,选择一处感兴趣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或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字数在800字左右。
3.创设情境,组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与清朝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或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强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在认知特点上,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进行问题探究和课堂讨论。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我国历史充满兴趣,但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澄清。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治腐败、贪污浪费等行为的危害,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5.强调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
2.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和论证能力,但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时,仍需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清朝鼎盛与危机的话题感兴趣,但可能对史料阅读和解读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课后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如查阅相关史料、撰写小论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知识。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在学习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设计系列问题,如“清朝鼎盛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促进国答问题,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清朝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在知识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加强。此外,他们对国家兴衰、社会矛盾等复杂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但可能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清朝鼎盛与危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
-提问:“请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清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
3.揭示新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说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深入了解清朝是如何走向鼎盛,又面临了哪些危机。”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重点讲述康乾盛世的国家治理、农业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学生能够阐述清朝的文化政策和成就,如编纂《四库全书》、科举制度的完善等。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对清朝鼎盛时期的国家治理、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进行综合评述。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籍摘录等资料,分析清朝的疆域扩展和民族政策。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利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究、讨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历史课题的研究。在小组合作中,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承担不同的研究任务,共同完成课题研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通过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如“清朝前中期为何会出现鼎盛局面?”“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引发课堂讨论。
3.回顾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明朝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4.军事方面:讲述清朝前中期的军事状况,如战争、边防、军事制度等,让学生认识清朝前中期的军事力量。
5.鼎盛与危机:阐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朝前中期的发展规律。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制度”、“清朝前中期的经济发展”等。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阶段特征】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民族关系: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知识结构】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总体特点: 、、在位时期,以勤政著称,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1)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

(2)特点: 。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变化:(1)军机处:①设立: 时,在皇帝寝官旁边设立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2)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1、总体特点: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2、东南——统一台湾:(1)郑成功收复合湾:1662年,郑成功驱殖民者,收复。

(2)台湾府设置: 1683年,清朝在台湾设,隶属。

3、东北——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两国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西北——击败蒙古准格尔部:(1)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2)清军与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为盟长、旗长。

教学设计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

依据以上教学理念与本课课标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康乾盛世,知道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及危机显现的表现,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通过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感受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范围,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在概括和梳理康雍乾时期强化或完善政治管理制度措施的基础上,全面、辨证、客观地分析康乾盛世,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阴影所带来的危机,感悟历史对今天的启迪。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清朝的政治形态、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乾盛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确定,体现了清朝的鼎盛;强化君主专制、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体现了清朝的危机。

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并依此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埋下的危机教学难点:认识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军机处设立使皇权达到顶峰、清朝的疆域、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学生还不具备通过史料去辨证分析康乾盛世,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等能力。

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史料,强化历史解释。

【教学方法】1.创设历史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康乾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大致范围及意义,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清朝形势图”的运用和两张地图的对比,一下就直观明了,不言而喻。

同理“1820年世界大事记(节选)”材料的加入,极为自然顺利地突破“康乾盛世埋下怎么的危机”这一教学重点。

2.以问题为引领,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设计如何突破本课重点时,呈现“正反”两类史料,以史实为依据,层层递进问题推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史料,强化历史解释,理解康雍乾时期的盛世及隐藏下的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

以康乾盛世为中心,本课的三个子目一脉相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促使康乾盛世出现并延续,而疆域的开拓与奠定则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表现;但康乾盛世之中也埋藏着危机,并于盛世后期逐渐显露,使清王朝对内遭遇起义,对外渐趋落伍。

2.在单元脉络上,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则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在知识体系上,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清前期至中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最后的篇章。

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4.在教育教学上,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预设为福州市区高一学生。

1.知识储备:福州市区的学生大部分具有比较扎实的初中历史知识储备。

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仅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

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

2.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近年来清宫剧热播使多数学生对清史有所了解,且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较感兴趣。

3.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4.外部条件:福州市区高中普遍装有基本多媒体设备,支持PPT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知道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通过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乾隆47年的清朝版图,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疆域的开拓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分析盛世危机并进行横向比较,认识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

2.在分析史料、神入历史、填写表格及阅读地图的过程中,锻炼材料分析能力、归纳梳理能力,培育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清朝故步自封与世界变化发展的横向对比,理解保持开放心态、顺应世界潮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康乾盛世中的危机教学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教学方法教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表格归纳法板书设计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军机处帝王的家法奏折制度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文字狱家法下的盛世:开疆拓土,奠定现代中国版图高度集权、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盛世中的危机人地矛盾、吏治腐败→贫富悬殊→农民起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帝王的生活1.播放动画《雍正行乐图》,提问:画中的雍正过着怎样的生活?2.展示材料1,表明《雍正行乐图》内的一切都是雍正的幻想;引出材料2:雍正的父亲——康熙帝的诉苦。

材料1: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清)爱新觉罗·昭梿材料2: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清)康熙帝请学生根据材料1、2进行推论与思考:①康熙帝与雍正帝的生活状态如何?②为什么两位皇帝会陷入这种生活状态?③真的是因为“无人怜恤”,才导致皇帝们面临这种局面吗?观看动画并回答:悠闲自在。

阅读材料并回答:①辛苦劳累。

②政务繁杂,无人分担。

带着对问题③的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有趣的导入和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帝王的家法展示材料3,请学生回答导入部分问题③材料3: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请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既然“乾纲独断”使皇帝疲惫不堪,又为什么要将其作为家法?(提示:政策的制定需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原因)(一)还原历史情境问题1:清初的民生状况如何?(民生)带领学生回顾课本第75页最后一段: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根据材料3,回答问题③:不是没人愿意帮皇帝分忧,而是皇帝将“独断”作为家法,不愿分权。

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推进教学。

了解历史情境是理解历史人物行为与思想的重要前提,因此需重视对清朝灭亡。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关键词: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清朝、农民军余部、明朝残余势力、20多年的激烈战斗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①:人民疲惫问题2:统一全国之后,清朝是否就此安定?(军事)请学生根据课本第78页的相关内容,填写“清前期军事斗争情况表”空白部分。

清前期(1644-1735)军事斗争情况表年号在位时间事迹顺治1644-1661 打击农民军余部和南明诸政权康熙1661-1722 1683年,远征台湾,大败郑氏;康熙前期,打击沙皇俄国入侵势力,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17世纪后期,远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雍正1722-1735 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总结:康熙帝即位后,并没有满足于全国的统一,而是开始四处征伐;雍正帝更是子承父业,继续远征。

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②:开疆拓土问题3:百姓们如何看待雄心勃勃的清朝?材料4:满洲衣冠满洲头,满面春风满面羞。

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腹心事满腹愁。

——傅山《八满诗》材料5: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

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材料6: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清)徐述夔《一柱楼诗》总结清初社会背景③:反满思潮(二)理解历史决策过渡:至此,我们已经基本还原了皇帝们作出“乾纲独断”决定时的历史情境。

那么,针对清初三大社会背景,皇帝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又如何加强了“乾纲独断”?1.文字狱简要讲述康熙二年“明史狱”始末,并展示材料7、8:材料7: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根据课本,填写表格。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百姓将清朝的统治视为异族统治,充满反抗情绪。

初社会背景的分析。

通过自主梳理史实与填写表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梳理能力。

史料研习法,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在理清清初三大社会背景之后,学生再阅读课本,就会发现历史人物的行为与思想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境决——(清)徐骏《无题》材料8: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分析文字狱的作用:压制汉人民族意识,遏制反清舆论,巩固清朝统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文字狱代表着清统治者加强对臣民言论及思想的“独断”。

2.军机处请学生根据材料9思考军机处诞生的原因。

材料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展示故宫平面图,请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地位差异,解释军机处与内阁的职能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军机处的建立代表着清统治者加强对军务及重要决策的“独断”。

3.奏折制度(1)解释清初社会背景与奏折制度诞生之间的联系:①康熙、雍正的赋税政策:休养生息,减免赋税。

②开疆拓土的消极影响:军事消耗,旷日持久。

提问:减免赋税,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开疆拓土,又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日益剧增。

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如何答:开疆拓土的事实和军机泄露的可能要求皇帝加强对军务的管控,由此诞生了军机处。

答:军机处位于养心殿外,内阁大堂则位于午门旁。

军机处由皇帝直接监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则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军机处的最高决策者是皇帝。

思考问题。

定的,部分在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措施(如捕风捉影的文字狱)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具备合理性。

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就能够避免简单地用现在衡量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进行历史解释。

平衡?③知识拓展:清初的低俸制。

例析低俸制与奏折制度的联系:低俸制的施行导致了官员“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局面的出现。

乾隆年间,官员赵璟曾分析知县的俸禄,发现知县一个月的俸禄只够用五六天,如果没有另外的收入,便需忍饥挨饿余下的二十几天。

生计的压力逐渐导致官员间贪风盛行,但如此一来,便与清廷“休养生息,减免赋税”的目的背道而驰。

由此,清廷开始严查贪官污吏,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信息传递效率以及信息独享性的追求推动了奏折制度的产生。

(2)结合图片,分析奏折制度的作用: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便于皇帝独享信息;便于皇帝与官员进行秘密协商;皇帝可直接对接多个官员,编织监督网络。

清代红漆皮奏折匣与雍正皇帝御批奏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奏折制度表明清统治者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独断”,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三)归纳总结将“独断”作为家法,是皇帝们基于清初三大社会背景做出的决策:人民的反清情绪要求皇帝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开疆拓土过程中军机泄露的可能要求皇帝加强对军务的控制,遏制贪风、安抚人民则要求皇帝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在这些要求下,皇帝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又反过来加强了“独断”。

在这一过程中,皇权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君主专制由此得到了加强。

结合材料,分析奏折制度的作用,理解奏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信息渠道的“独断”。

归纳总结,理解君主专制在康雍乾时期得到加强。

通过对清初社会背景与皇帝对应措施的分析,突破本课第一子目要点:理解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二、家法下的盛世过渡:对“独断”家法的坚持使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令行禁止。

由此,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如鱼得水、励精图治,开创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1.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勾勒康乾盛世概况:政治上,清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政局;文化上,乾隆帝主持修纂了《四库全书》等“御纂诸书”;民生上,城市里商人云集、货物琳琅,全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总数的1/3;疆域上,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与巩固。

速览康乾盛世,给学生一个盛世的整体印象,随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康乾盛世时期的疆域开拓,2.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乾隆47年的清朝版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