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
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的故事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以超 越;孔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 自行断绝跟日月的关系,那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 他不自量而已。”
【评析】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 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 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评析】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 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 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 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选文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食,一瓢饮 (名词,喝的东西,水),在陋(形容词,狭小,简陋)巷,人不堪 (动词,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介词,用)礼, 其言不让(动词,谦让),是故[所以]哂之。唯(语气词,无实义) 求则非邦也与(通“欤”)?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见方[指 面积]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 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 理国家要用礼乐来施行,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 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 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 所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 事,这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像公西华这样的人如果只 能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又能做大的赞礼呢?”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当仁,不让于师》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二课。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孔子在艰难的处境中,坚守人生的目标,胸怀天下苍生,执着于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百折不挠的悲壮,还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都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则主要表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透过学生对他的评价,以及孔子与学生的相处、交往的生活片段,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孔子的师者风采,让我们全面客观的认识了个性鲜明的孔子形象。
第三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孔子“仁”的学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仁”的内涵和要义,以及践行“仁”的方法。
第五篇是《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孔子的“义利观”。
第六篇是《有教无类》,摘取表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相关片段,充分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第七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取有关学习真意的相关片段,让大家了解孔子的学习观。
这七篇文章都是颇有代表性的语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教材选文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和爱国兴学传统教育、和新高考测试要求是一致的。
要培养学生文本研读能力,要体悟孔子的人格精髓,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哪儿,这是我思考的重点。
文言?人物形象与精神?文化?作为专题性的选修教材,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走近先贤,领略其不朽风采,学习其思想内容,所以其重点应该放在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充实精神、丰富情感、提升人格方面,当然文言字词还要兼顾,因为忽视了基础,一切全是空谈。
基于此,我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思想、形象特点、人格魅力的挖掘上。
《当仁,不让于师》总共选取了13个语段,它们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孔子作为老师的风采,让我们更切身、客观、全面地认识“万世师表”孔子的形象,感受到他的伟大亲切与可爱,而不是偶像化、脸谱化。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选读当仁,不让于一、学习目标:1.翻译文句,领会弟子对孔子的尊敬之情,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疏通文脉:第1则到第13则阐述孔子的师生关系。
则是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
则表现孔子的个性魅力。
9.10.11.12..13则表达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
三.翻译选文5 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评析】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选文1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说明他不自量而已。
”【评析】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比照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选文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
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亊,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
从“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老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是不错。
但是,只要是行仁义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和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之事,就要自觉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它人。
理当不受任何外来事物的阻碍,阻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仰或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选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当仁,不让于师原文与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与译文【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评析】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
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
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关键词: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个话我们也听得很多,也有一个成语叫「当仁不让」,这话就是出自于这章。
根据《论语集解》引的孔安国的批注说,孔子的意思是说,遇到行仁之事的时候,这个不可以让于师,这是讲行仁很紧急的原因。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落水儿童,你跟你的老师在一起,你就不需要再请示老师,赶快就下水救儿童,这叫『当仁,不让于师』。
紧急关头不需要客气,这时候也不需要礼让了,自己就一马当先,当仁不让。
刚才提到的竹添光鸿《论语会笺》里面的意思,说这个「不让」就是不后,不在人后。
这是描述他勇于行仁的那种状态,连他的老师我们也不能在其后。
老师这是讲圣贤的老师,他们行仁,我们跟着老师后面我们不能落后,要勇猛的、精进的力行仁道。
这个意思也讲得很好。
我曾经在二00三年,这是说话七年前,有一次跟我们老恩师出访日本,参加一个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的会议。
茶余饭后跟师长在闲聊的时候,我就谈出自己的一个看法。
因为我自己觉得跟着恩师在一起,很多老恩师的决定,我并不能够看得出来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有时候就跟不上,这是智慧不够。
因此我就说,「师父,现在我们没有智慧,所以最好不要自己去想问题,不要自己去决定事情,决定肯定会有错误。
就什么样?反正师父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这样对不对?」因为我想着反正听话,老实听话,一切就是师父叫我们做我们就做,师父没让做的咱们就不做。
我想很多人都认同我这个观点。
可是老恩师听到我这个话,笑了一下,说不对。
我这一听就有点心里起了疑情,为什么老恩师说不对?可是他也没跟我再说下去,给我这么一个悬念,让我自己去参。
所以他对我的教学法也比较特别,很多人跟他在一起,他可能就解释给他听,但是他对我很少解释。
所以虽然我跟他在一起时间很多,可是真正讲话的时间倒并不多。
多半是我问问题的时候,他的答复又是非常的简短,就像刚刚这样的,就说两个字「不对」,剩下你自己回去参。
当仁不让于师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 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 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 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 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 办法了。”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 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表修饰
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 知,言不可不慎也。夫 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 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斯:就 道:通“导”,引导 绥(随): 安抚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和:团结协力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诗 经》 六艺: 1、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2、即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拉 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 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 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益友”。他 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 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 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 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 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 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 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 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 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 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孔子,名_丘,字_仲_尼,儒_家_学派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_想_家_、_教_育_家和_学_者。
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
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是指在面对某项任务或责任时,应当毫不犹豫地主动去担当起师傅的角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当有敬畏之心,勇于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并以身作则,给予他人榜样和引导。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仁不让于师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学习、成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指导。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他人。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当仁不让于师意味着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群。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医疗健康领域还是其他行业,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在关心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当仁不让于师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要求我们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同时也要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之当仁不让》

【原文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 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
【注释】 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 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 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 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 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 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 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 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 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
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 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把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握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文
写孔子问志。
意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
划 也”):
分
写弟子述志。
层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次
写孔子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 同?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 (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
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 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 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 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 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
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当仁不让于师的感悟作文

当仁不让于师的感悟作文
当仁不让于师的感悟。
哎呀,说到“当仁不让于师”,这话儿听着就提气!不就是说嘛,有时候啊,就算是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对。
咱们得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盲目跟从。
记得有次上课,老师讲了个什么观点,大家都点头附和,我却觉得哪儿不对劲。
想了好久,我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跟老师提了出来。
那一刻啊,心里真是又紧张又兴奋。
结果老师笑了笑,说我这观点挺有意思,值得大家思考。
我当时就乐了,心想,哈哈,看来“当仁不让”还真没错!
其实啊,我觉得“当仁不让”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不是说咱们要跟老师对着干,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样,咱们才能学到真东西,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都应该“当仁不让”。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这样,咱们才能活得更真实,更有意义。
就这样吧,反正我觉得“当仁不让”是个好词儿,值得咱们都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
就这样,咱们一起加油,一起进步吧!。
当仁,不让于师

•
予所否者:我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其言不让:谦让 是故哂之:因此
(三)特殊句式——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古代汉语的否定 古代汉语的疑问 句中,代词作宾语, 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 宾语,宾语前置。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与之
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的志向彼此 不全相同,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即 “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 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 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在 于文教德化方面;政治目的,不过在于求得 富强康乐。一幅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图含 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 “吾与点也!”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闲居,平时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
轻率急忙
夹
春秋时一辆兵车, 配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
指军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 bì )等到 夫子哂之。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 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当仁,不让于师》讲解解析

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
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
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
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B.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
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C.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
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D.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
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 假如……的话。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 十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 怀疑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 逼得孔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 誓,保证自己没干,否则就 让天厌弃我吧,让天厌弃我 吧(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 法)。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 性格特点?。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 答案:C • 解析:“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饮
鸩止渴”:鸩,浸过鸩鸟羽毛的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 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后患。“叹为观止“中的“观止”指看到了尽 头。后用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这 三个成语都符合所在的语境。而“当仁不让”是指对于应做之事 要勇于承担而不推诿。“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题中明星们是 在争夺一种奖项,而不是勇于承担一种责任和履行一种义务,用 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因此选C。
《当仁不让于师》讲解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 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 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 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 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 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 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 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 良、敦厚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
精品课件
【译文】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
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 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 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 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 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 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 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 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 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 难以踵从的。
精品课件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精品课件
端木赐
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 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 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 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 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 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 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 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 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 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 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 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 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当仁 不让于师作文

当仁不让于师作文当仁不让于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师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师者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启蒙者,引导者,甚至是朋友。
师者的责任是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当我们谈到师者时,我们总是会说,“当仁不让于师”。
师者,是教育者的代名词。
他们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是培养人才的栋梁。
师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
他们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
正是因为师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在中国古代,师者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孔子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达了师者的使命,也表达了师者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在古代,师者被尊为“先师”,被视为圣贤。
而在当今社会,师者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
他们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学生眼中,师者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师者不仅在教学上给予学生指导,更在品德上给予学生榜样。
他们言传身教,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正是因为师者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受益,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师者的责任重大,但他们从不退缩。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学生的成长。
正是因为师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说,“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道出了师者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师者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是培养人才的栋梁。
正是因为师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在我们的生活中,师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是培养人才的栋梁。
师者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启蒙者,引导者,甚至是朋友。
师者的责任是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当我们谈到师者时,我们总是会说,“当仁不让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是孔子所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的时候,不应该避让,而应该勇敢地去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师生关系的的看法。
他认为,在师生关系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性,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灌输知识。
因此,学生应该勇敢地追求仁德,而不应该在老师面前避让。
总结起来,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
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