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的英译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文物英译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为参照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文物英译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为参照

2018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8第35卷第9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5㊀No 9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文物英译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㊁上海博物馆等为参照戴㊀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ꎬ武汉430205)摘㊀要:文物翻译应坚持民族性原则㊁简洁性原则㊁信息性原则㊁准确性原则及统一性原则ꎮ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的藏品名翻译中存在诸多问题ꎬ如不应该的误译㊁不合理的省译㊁未加注释的音译㊁译名不统一以及译名不够简洁等ꎬ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ꎬ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 ꎮ关键词:博物馆ꎻ英文网站ꎻ翻译ꎻ文物ꎻ湖北㊀㊀收稿日期:2018-07-20㊀㊀作者简介:戴㊀薇(1990-)ꎬ女ꎬ湖北石首人ꎬ助教ꎬ硕士ꎬ英语文学翻译ꎮ中图分类号:K873ꎻH315.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18)9 ̄0115 ̄04㊀㊀一㊁引言作为我国省级博物馆的佼佼者之一ꎬ湖北省博物馆是外国人了解荆楚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ꎮ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荆楚文化及华夏文明ꎬ湖北省博物馆开通了英文网站ꎬ并将重要藏品以英文译介给外国游客ꎬ为对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ꎮ但笔者认为ꎬ就目前的英译而言ꎬ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ꎮ本文将聚焦于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的文物英译名ꎬ研究其英译中的各种问题ꎬ并以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大型博物馆的英文网站为参照ꎬ以资借鉴ꎮ二㊁文物英译的原则在文物翻译的原则方面ꎬ国内学者进行了诸多探讨ꎮ例如ꎬ师新民就曾提出了文物英译的四原则:民族性原则㊁简洁性原则㊁信息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ꎮ[1]其中ꎬ民族性原则指的是翻译要体现民族特色㊁反映特有的民族内涵ꎮ简洁性原则是指文物译名应言简意赅ꎮ信息性原则指的是要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ꎮ而回译性原则则要求文物的英语译名在形式和结构上尽量与中文名称相近ꎮ针对师新民提出的回译性原则ꎬ有学者颇有异议ꎬ郦青㊁胡雪英认为文物英译的目标读者为国外参观者ꎬ因此能否回译不应作为原则ꎬ否则会造成死译语盲目音译ꎮ并就此提炼出新的四原则:即信息明确㊁行文简练㊁语法规范㊁译名统一ꎮ[2]其中 译名统一 原则指的是ꎬ不但同一博物馆内相同译名须统一ꎬ相同文物在不同博物馆的译名也应统一ꎮ笔者认为ꎬ这两种提法各有优劣ꎮ郦青与胡雪英的研究对师新民的探索做了有益补充ꎬ但却忽略了第一条民族性原则即民族文化内涵的保留ꎮ综合二者ꎬ笔者认为文物英译应遵循五原则:民族性原则㊁简洁性原则㊁信息性原则㊁准确性原则及统一性原则ꎮ三㊁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中藏品名英译的诸多问题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ꎬ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㊁研究和展示机构ꎮ其中㊁曾侯乙编钟㊁越王勾践剑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及郧县人头骨化石等藏品享有极高的知名度ꎬ而在大型文物节目«国家宝藏»中511大放异彩的云梦秦简同样让世人惊叹ꎮ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荆楚文化ꎬ湖北省博物馆开通了英文网站ꎬ对于馆藏的诸多精品加以英文译介ꎬ成为对外推介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ꎮ不过ꎬ仔细考察馆内藏品名的英译ꎬ并将其与上海博物馆及国家博物馆等的英文网站对比ꎬ笔者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ꎮ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应该的误译相对而言ꎬ这种情况出现较少ꎬ但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以避免ꎬ并且绝不应该出现的ꎮ例如ꎬ在 bronzeware(青铜器) 名录中ꎬ我们发现 邓公乘鼎 的英文名居然是 SpringandAutumnPeri ̄od ꎬ而 曾仲斿父壶 同样采取了年代代替名称的做法ꎬ译为 LateWesternZhouDynasty ꎬ令人费解ꎮ首先ꎬ这两个名词固然难翻ꎬ但并非不可译ꎮ即使采用音译ꎬ译为 DengGongChengDing(foodvessel) ꎬ亦未为不可ꎻ其次ꎬ这种以英文年代权做英文名的做法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所有藏品名英译中尚属孤例ꎬ可见其并非是湖北省博物馆约定俗成的译法ꎻ再次ꎬ在其他博物馆的藏品名英译中我们也未见此种译法ꎮ综合以上因素ꎬ基本可以认定这是误译ꎮ除了此类错误外ꎬ另外一种错误则是理解错误ꎮ同样在 bronzeware(青铜器) 名录中ꎬ 长木柄铜匕 被想当然地译成了 BronzeDaggerwithlongwoodenhandle ꎮ根据Merriam-WebsterDictionary的解释ꎬ dagger 的意思为 asharppointedknifeforstabbing ꎬ也即中文的 匕首 之意ꎮ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ꎬ但是结合网站上的配图可知ꎬ该器物并非匕首ꎬ而是类似于勺子ꎮ再查看«新华字典»ꎬ 匕 除了可指 匕首 ꎬ在古代常用来指勺㊁匙之类的取食用具ꎬ如 先主方食ꎬ失匕箸 ꎮ由此可见ꎬ此处译为 dagger 为明显的误译ꎬ应译为 BronzeSpoonwithlongwoodenhandle ꎮ这些误译违背了准确性原则ꎮ如果译者稍微细致一点ꎬ自然可以避免ꎬ十分可惜ꎮ2.不合理的省译除了误译以外ꎬ省译亦屡见不鲜ꎮ省译指的是对源语种的某些词语根本不译ꎮ[3]省译并非不能采用ꎬ但若使用不当ꎬ亦值得商榷ꎮ例如ꎬ在青铜器这一类别中ꎬ 短颈圆肩壶 直接译为 BronzeWare ꎮ BronzeWare 也即青铜器ꎬ既未点明该器物的形状ꎬ亦未说明器物的功用ꎬ缺乏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ꎬ违背了翻译的信息性原则ꎬ虽译尤为未译ꎬ不如译为 short-neckedround-shoulderedpot ꎮ又如ꎬ在金银器这一类别中ꎬ 金法戒 译为 goldring ꎬ省略了其背后的佛教文化ꎮ这枚金法戒出土于钟祥市梁庄王墓的法器匣中ꎬ为佛教法器ꎮ敦煌文书«太子道成经»中也有揭示戒指与佛教文化的联系ꎮ[4]因此ꎬ翻译为 goldring 固然不错ꎬ但外国游客难以知道其佛教法器的作用ꎬ违背了民族性和信息性原则ꎬ不如后面以括号注释其功能 Buddhistinstrument ꎮ3.未加注释的音译音译(transliteration)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ꎬ而音译加注也是文化翻译时首选的翻译方法之一ꎬ有助于保存源语文化信息ꎮ[5]但是ꎬ需要注意的是ꎬ倘若只是单纯的音译ꎬ没有加注ꎬ容易让读者一头雾水ꎬ无助于理解原文ꎮ有学者指出ꎬ第一次英译新名词时ꎬ最好加上注释ꎬ而且不能滥用ꎬ如果到处都是音译名词ꎬ会让读者十分吃力ꎮ[3]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英文网站中ꎬ我们发现ꎬ藏品名的英译多采取了未加注释的音译ꎬ笔者认为是不太妥当的ꎮ以 鼎 的翻译为例ꎬ 鼎 是我国古代典型的青铜器ꎬ是商周时期贵族人家重要的饪食器ꎬ在诸多大型博物馆中都有馆藏ꎮ在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中陈列的十件青铜器中ꎬ有五件与鼎有关ꎬ分别为 鼎钩 ㊁ 牛鑐鼎 ㊁ 豕鑐鼎 ㊁ 邓公乘鼎 与 小口鼎 ꎬ译者大多音译为 Ding ꎬ如 Dinghook ꎬ NiuxuDing ꎬ ShixuDing 等ꎮ虽有配图ꎬ但依然让读者不解ꎮ对于 鼎 的翻译ꎬ不同博物馆的处理方式并不一致ꎬ如故宫博物院的英文网站将 颂鼎 译为 SongDingTripod ꎬ而上海博物馆则将 史颂鼎 译为 ShiSongDing(foodvessel) ꎮ虽然都是音译ꎬ但不约而同采取了加注形式ꎮ故宫博物馆采用的是文内加注ꎬ而上海博物馆则采用括号加注ꎮ一个点明了 鼎 的形制ꎬ一个阐释了 鼎 的功用ꎬ比单纯的音译更加明确ꎮ笔者认为ꎬ上海博物馆的翻译更为可取ꎮ首先ꎬ鼎并非全为三足ꎬ亦有四足ꎬ即为方鼎ꎬ tripod 并不适用ꎻ其次ꎬ网站上本有配图ꎬ其形制611一目了然ꎬ无需一定要在翻译中体现ꎻ再次ꎬ上海博物馆的译文表达了鼎的功用ꎬ更能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ꎮ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ꎮ例如ꎬ在玉器的翻译中ꎬ 玉璧 译为 JadeBi ꎬ金银器中 金爵 也直接翻译为了 GoldJue ꎬ都是单纯的音译ꎬ未加注释ꎮ不如参考上海博物馆的做法译为 JadeBi(ritualdisk) ꎬ GoldJue(winevessel) ꎮ由上可知ꎬ大量未加注释的音译容易妨碍理解ꎬ违背了翻译的信息性原则ꎮ翻译时建议采用音译加注的形式ꎬ在音译名后面以括号简单注明器物的功用ꎮ4.译名不统一前文提到ꎬ有研究者提出 译文统一 的翻译原则ꎬ要求不但同一博物馆内相同译名应统一ꎬ不同文物在不同博物馆译名也应统一ꎮ笔者认为ꎬ前者必须达到ꎬ后者应酌情达到ꎮ就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的翻译而言ꎬ两者都有欠缺ꎮ例如上文提到的 鼎 ꎬ在网站内部的翻译并不统一ꎬ一共出现了三种情况:分别是 Ding ꎬ tripod 以及以朝代英文名代替的误译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统一译为 Ding(foodvessel) ꎮ此外ꎬ在漆木器的翻译中ꎬ也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的现象ꎮ两种器物在中文网站中都是 漆木盒 ꎬ仅是式样稍有差异ꎬ但在英文网站中则出现了两种译文ꎬ分别为 lacquerware 和 lacquerbox ꎬ违背了统一性原则ꎮ再者ꎬ在与其他博物馆译名统一方面ꎬ虽难以完全做到ꎬ但亦应尽力而为ꎬ尤其是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ꎮ以陶瓷器中常见的术语 釉 为例ꎮ釉色是陶瓷的重要特征ꎬ目前已有较为固定的翻译方法ꎬ即以 颜色+glazed 的结构进行翻译ꎬ如 黄釉 译为 yellow-glazed ꎬ 釉下彩 译为 under ̄glazed ꎬ 釉里红 译为 underglazedred ꎮ[6]湖北省博物馆的英文网站并没有采用这一惯例ꎬ而是将 米色釉碗 译为 Beigeglazebowl ꎬ 釉里红 译为 Under-glazered ꎬ 黄釉云龙纹盘 译为 Yellowglazeplatewithclouddragondesign ꎮ这样的翻译不能算作典型的误译ꎬ因为在外国网站中ꎬ我们确实能发现这种用法的存在ꎮ但是ꎬ就翻译的统一性而言ꎬ最好还是应采用国内通行的翻译方法ꎮ此外ꎬ笔者认为ꎬ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 的翻译也值得商榷ꎮ英文网站对应的译名为 TheSwordofGoujian ꎮ首先ꎬ笔者考察了其他国内博物馆英文网站上的译名ꎬ未发现前面加定冠词的情况ꎻ其次ꎬ相似藏品 吴王夫差矛 的翻译为 SpearofFuchai ꎬ也没有定冠词ꎮ此处ꎬ尽管越王勾践剑稀世罕有ꎬ仍应遵循惯例译为 SwordofGoujian ꎮ5.译名不够简洁这里需要说明是ꎬ简洁并不意味着字数少ꎬ而是要在完整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ꎬ语言简明扼要ꎬ不出现罗嗦重复的信息ꎮ整体而言ꎬ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的藏品名英译语言较为简洁ꎬ但也不乏罗嗦重复的译名ꎮ如在漆器这一类别中ꎬ 漆木樽 被译为 lacquerwoodwinegoblet ꎮ该译名极为啰嗦ꎮ首先ꎬ wood 多余ꎮ lacquer 本来就可以指代漆器ꎬ而漆器是一种表面涂漆的木质装饰品ꎬ已经包含了 wood 的含义在内ꎮ因此ꎬ 漆木勺 ㊁ 漆木盘 等直接译为 lacquerspoon 和 lacquertray 即可ꎮ故宫博物院同样采用了这种翻译法ꎬ如将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 译为 BlackLacquerBowlwithGold-Traced Longevity Characters ꎮ其次ꎬ wine 也是多余ꎮ goblet 本意就是酒杯ꎬ无需再加上 wine ꎮ综上所述ꎬ 漆木樽 的翻译违背了简洁性的原则ꎬ应译为 lacquergoblet ꎮ6.大量藏品未译笔者研究发现ꎬ和中文网站中的藏品数量相比ꎬ英文网站中的藏品数量明显少得多ꎮ这本也无可厚非ꎬ上海博物馆及国家博物馆等的英文网站也只是选择性地翻译了部分藏品ꎮ某些藏品由于重要性不强ꎬ翻译难度过大ꎬ或是与其他藏品性质重复ꎬ因此译介的必要性不高ꎬ也就没有出现在英文网站中ꎬ这是可以理解的ꎮ但是ꎬ如果和其他重要博物馆进行纵向比较ꎮ我们可以发现ꎬ湖北省博物馆英文网站省略未翻的展品数额过大ꎮ以青铜器为例ꎬ湖北省博物馆中文网站共展示了89件青铜器ꎬ而英文网站中只有10件ꎬ译介的比例仅为11.2%ꎮ同样是青铜器ꎬ上海博物馆中文网站共展示了110件ꎬ而其英文网站中译介了69件ꎬ译介比例为62.7%ꎮ明显高于湖北省博物馆ꎮ不过ꎬ湖北省博物馆的译介比例并非最低ꎮ711以陕西博物馆为例ꎬ其中文网站共展示有200件藏品ꎬ而英文网站只译介了12件ꎬ译介比例仅为6%ꎮ笔者认为ꎬ大量藏品未译违背了翻译的民族性原则ꎮ湖北省博物馆的英文网站可以进一步扩大译介的比例ꎬ以达到更好的推介效果ꎮ四㊁结语湖北省博物馆开通英文网站ꎬ对馆内珍贵文物进行英文推介是 荆楚文化走出去 的重要举措ꎬ值得肯定ꎮ其翻译并无严重的语法问题ꎬ但同时我们应看到ꎬ问题依然存在ꎬ违背了文物翻译的民族性㊁简洁性㊁信息性㊁准确性㊁统一性等原则ꎬ需要进一步改进ꎮ具体建议是:(1)扩大文物译介的范围ꎻ(2)语言进一步简洁ꎻ(3)对于文化空缺的专有名词采用音译加括号解释其功能的方法ꎻ(4)纠正不应该的误译ꎻ(5)保持网站内部译法统一并向国内通用的翻译惯例看齐ꎮ参考文献:[1]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ꎬ2007ꎬ20(3):61-62.[2]郦青ꎬ胡雪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 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ꎬ2011ꎬ24(3):46-49. [3]肖耀田.零翻译 不可或缺的翻译手段之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4(4):114-116. [4]李芽.中国古代戒指文化小考[J].服饰导刊ꎬ2014ꎬ3(4):17-22.[5]代绍荣ꎬ许芳ꎬ李欣.谈音译或直译加注与保存原语文化信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2(1):70-72.[6]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ꎬ2001ꎬ14(4):10-13.责任编辑:陶㊀晖OnTranslatingtheNamesofCulturalRelicsintheEnglishWebsiteofHubeiMuseumUsingtheExamplesofPalaceMuseumandShanghaiMuseumasaReferenceDAIWei(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ꎬWuhan430205ꎬChina)Abstract:PresentlyꎬmanyfamousmuseumsinChinahavelaunchedtheirEnglishwebsitestointroducethemajorcollectionsinEnglish.Howeverꎬbehindthistranslationfervortherearealsomanyproblems.ThispaperfirstdistillsfiveprinciplesinthetranslationofculturalrelicsꎬnamelytheethnicityprincipleꎬconcisenessprincipleꎬinformationprincipleꎬcorrectnessprincipleandconsistencyprincipleꎬthenitdrawsuponexperiencesfromotherprestigiousmuseumsinChinaꎬsuchasthePalaceMuseumandtheShanghaiMuseumꎬandpinpointstheproblemsinthetranslationofnamesforculturalrelicsintheEnglishwebsiteofHubeiMuseumꎬsuchasincorrecttranslationꎬunreasonableomissionꎬunannotatedtransliterationꎬlackofconsistencyꎬaswellaslackofconciseness.Itishopedthatlessonscouldbedrawnandwecanbettercommunicateourtraditionalculturetotheoutsideworld.Keywords:museumꎻEnglishwebsitesꎻtranslationꎻculturalrelicsꎻHubei811。

荆楚文化外译词条

荆楚文化外译词条

荆楚文化外译词条荆楚文化的定义荆楚文化是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历史文化,区别于华北和华南地区的文化特点。

荆楚文化主要包括语言、艺术、习俗、建筑、饮食等方面,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汇地。

荆楚文化的历史1.战国时期–荆楚地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领土,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荆楚地区积极参与战国时期的各项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毛诗流派的兴起–荆楚地区是毛诗流派的兴起地,毛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诗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3.文人墨客的活动–荆楚地区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如屈原、刘备、曹操等。

–这些文人墨客以才华出众、思想独特而著称,为荆楚文化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荆楚文化的特点1.语言–荆楚地区有独特的方言,如荆州话、咸宁话、襄阳话等。

–这些方言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有所差异。

2.艺术–荆楚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如楚剧、楚画、楚文化等。

–楚剧是荆楚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雄浑激昂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3.习俗–荆楚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吃粽子。

–这些习俗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4.建筑–荆楚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如汉阳造、楚风楚韵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

5.饮食–荆楚地区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口味偏重。

–荆楚菜系有很多特色菜,如葱爆羊肉、过油肉等。

荆楚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艺术表现–荆楚文化对现代艺术表现产生了深远影响。

–荆楚地区的艺术形式及元素在当代艺术中得到广泛运用。

2.旅游经济–荆楚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3.传统价值观念–荆楚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家庭观念、诚信观念等。

4.文化交流–荆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024年度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度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在传递文化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如何确保其准确性与文化性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实现其精准翻译和有效传播。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含义和信息,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特色、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特定文化的词汇。

这些词汇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体现。

三、英译策略探究(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的相对一致性。

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其英文对应词汇相对明确,可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书法”(calligraphy)等。

(二)意译法意译法侧重于传达原文的实质意义而非形式。

对于一些难以找到完全对应英文词汇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如“功夫”可译为“gongfu”(martial art skill),同时也需要辅以解释性文字来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音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是将汉语词汇音译为英文后,再辅以解释性文字来解释其含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太极”(Tai Chi)等。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汉语词汇的独特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四)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既可以通过归化的方式使其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可以通过异化的方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色彩。

例如,“龙”在英语中可以译为“dragon”,但同时也要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含义。

四、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一)历史文化类词汇翻译案例“孔孟之道”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楚辞》英译研究——以《国殇》与《橘颂》为例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楚辞》英译研究——以《国殇》与《橘颂》为例

第38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〇l. 38 No.1 2018 年 1 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 2018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楚辞》英译研究—以《国殇》与《橘颂》为例钱梦雨,刘浩(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楚辞》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英译《楚辞》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要一环。

研究《国殇》与《橘颂》的英译方法,《楚辞》中的传统文化意向与价值取向在翻译过程中的传达与阐释得到了较为全面且细致的展现。

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典籍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方法,这种翻译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楚辞文化在国内的传承与传播,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楚辞》英译;典籍英译;传统文化;《国殇》;《橘颂》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6873(2018)01 -0069-04收稿日期:2017-10-20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文化产业视阈下江苏语言服务业路径研究”(L-HZW16001)。

作者简介:钱梦雨(1993 —)女,安徽宣城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刘浩(1966 —),男,安徽全椒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 -6873.2018. 01.014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现阶段掀起的国学热潮让中国文化典籍成为焦点,《楚辞》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楚辞》英译是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国门、走 向世界的重要一环,《楚辞》等传统文化典籍的输出不仅可以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同时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负载荆楚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翻译策略探究

负载荆楚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翻译策略探究
意 义往 往 不 能 从 组 成 成 语 的各 个 词 汇 的 意 义 中推 测 出来 。从 结构 上看 , 成语是经受 时间的考验 , 是 千锤百炼形 成 的, 其 各
个 组 成 部 分 都 是 固定 不 变 的 , 不 能 随意 更 动 。根 据 《 中 国成 语 大 辞典 》 统计表明 , 成 语 故 事 中 涉及 “ 楚 国” 、 “ 楚人 ” 的特别多 , 达 一 百 多条 。 先 秦 时期 跨 度 长达 两 千 多 年 , 其 中 大 大小 小 的 国 家 有一百多个 。 而 来 自楚 国 、 楚 人 的成 语 占 了几 近 三 分 之 一 ,

引 言
所谓典故性成语 , 指 的 是 出 自历 史 事 件 、 寓言 、 神话 、 传 说 等 的成语 , 其特点是源远 流长 , 有 较 浓 厚 的 民族 色 彩 , 在 民 间 广 泛 使 用 。成 语 有 两 个 重 要 特 征 : 一 是 语 义 的统 一性 , 二 是 结 构 的 固定 性 。 成语 在语 义上 是 一 个 不 可 分 割 的 统 一 体 , 其 整 体
我们大量列举了源于荆楚文化的成语翻译实例讨论了典故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在实际翻译中应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语义对等但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只使用某一两种手段而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得其义传其神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
负 载 荆 楚 文 化 内 涵 成 语 典 故 翻 译 策 略 探 究
石 诗
兴 趣. 二、 根 据 学 生实 际 。 适 当 整 合教 材 , 构 建 高 效 课 堂 新课程标准 下 。 教 师 教 的 方 法 与 学 生 学 的方 式 均 发 生 了
者 了 解 了 我 国 某 些 传 统 的 比喻 方 式 和 文化 内 涵 。汉 语 中有 不 少 成 语 可 以采 用 直 译 法 进 行 翻译 。 例 如 , “ 百 发百 中” 翻 译 成 s h o o t w i t h u n f a i l i n g a c c u r a c y ” : “ 班荆 道故 ”翻译成 “ s q u a t o n t h e g r a s s a n d c h a t o f o l d t i m e s ” : “ 名列 前茅 ” 翻译 成 “ b e a mo n g t h e b e s t o f c a n d i d a t e s ” : “ 人莫予毒” 翻译 成 “ n o o n e d a r e s t o h a r m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
关 键 词 :湖 北 省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外 宣英 译
中 图 分 类 号 :H3 1 5 . 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9 0 0 4 ( 2 0 1 7 ) 0 3 一 ( ) 0 6 8 — 0 2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 U N E S C O ) 在《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公 约 》 中将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1做 了以下 定 义 : “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 是指 被 各 群体 、 团体 、 有 时 为个 人 所视 为其文 化遗 产 的各 种 实践 、 表演 、 表 现形式 、 知识 体 系结 构 、 技能及其{ j { 、 ; 属 的T 具 、 实 物、 T 艺 品和 文化场 所 ” 。 …“ 非 物质 文 化遗产 ” 中文 简称 “ 非遗” 。众 所周 知 , 五 千年 文 明 史 中 , 勤 劳 智 慧 的 中华 民族创 造 了灿 若 群星 、 异 常珍 贵 、 独 具 特 色 的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现在 , 中 国号称 “ 非遗第 一 大 国” 。我 国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实 际 发掘 、 传 承 和
摘 要 :湖北是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 的发祥地 , 极其珍 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 、 种类繁 多。文章概述 了湖北非物 质 文化遗 产外宣英译现状 ,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其存在 问题的原 因, 最后提 出了几点建议 : 政府部 门组织 引导 , 高校培养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翻 译 人 才 , 开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英 语 资 源 网站 以 及 组 建 专 业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语 料 库 等 。

文物翻译策略及湖北文化“走出去”

文物翻译策略及湖北文化“走出去”

文物翻译策略及湖北文化“走出去”作者:刘晋斯李雯筑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5期【摘要】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

本文从文化翻译和文化“走出去”角度考虑文物翻译,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研究文物翻译的策略,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文本类型文化传播归化和异化【Abstract】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Guided by Reiss’s text typology,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n cultural relics in a view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stepping-ou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Key words】text type; culture communic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而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通过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博物馆看成民族文化对内继承以及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

操纵视角下荆楚文化法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操纵视角下荆楚文化法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4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3期总第878期No.23,2021Total of 8781引言:荆楚法语外宣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非合作的日益加深,湖北与世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发频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荆楚文明的源远流长,向世界呈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外宣翻译则架起了荆楚文化与国际舞台的桥梁,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有助于我们打造经济共赢、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自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交以来,湖北与法国在经济、教育、文化及地方交往上均有广泛合作。

1998年10月10日正式开设的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也是法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三个总领事馆,目前武汉已有两千多法国侨民,在鄂注册的法国公司已达128家,武汉也因而成为法国在华投资最多的城市。

然而在鄂法不断加深的高频率交流合作中,外宣法语翻译仍旧存在很大不足,目前的外宣仍以英文为主,适当提高法语外宣水平与能力有助于我们向法语区国家展示荆楚形象,减少跨文化交流屏障,更好地与法国甚至许多非洲法语区国家建立起沟通桥梁,在传递荆楚文化的同时,为双方的交流合作提供便利。

2翻译操纵理论简介自上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经历了快速发展,从功能翻译理论到翻译操纵理论再到语料库翻译理论等,诸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外宣翻译的方法,其中操纵翻译理论对中国文化外宣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巴斯奈特(Susan Bassett )及勒菲弗尔(André Lefèvre )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的概念,翻译不再是纯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行为[1],因而奠定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自此,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及修辞理论朝文化转向,促使了西方翻译理论中文化学派的形成。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跨国交流中,如何将这些负载着浓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准确、恰当地翻译成英文,一直是翻译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些词汇,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和信息,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独特性: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历史、传统、习俗等。

2. 语义丰富性:这些词汇往往蕴含多层含义,不仅包括字面意义,还包括引申义、比喻义等。

3. 语境依赖性: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英译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直译加注是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特色。

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词汇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同时加上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可以直译为“dragon”,同时加上解释性文字说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2. 意译策略对于一些无法直译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策略,即根据词汇的语义和语境,用英文中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含义。

例如,“四面楚歌”可以意译为“being surrou nded by difficulties”,以表达其困境和压力的含义。

3. 音译加注释策略音译是一种将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化为英文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词的音韵特色。

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同时加上注释来解释其含义和文化背景。

文化翻译策略概念析出与分类探究

文化翻译策略概念析出与分类探究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的探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准确 性。同时,翻译实践也是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 化对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的研究,探究更加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及加强汉 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多样性:文化遗产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历史、艺术、科学、宗教和文 化等,具有多样性。
3、传承性:文化遗产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是代代相传 的。
4、价值性: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宗教或文化价值,是 人类宝贵的财富。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 法:
概念析出
文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采用一系列 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巧,以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 受性。文化翻译策略不仅语言的转换,还重视文化的传递和适应。在当今翻译领 域中,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分类探究
2、科学规划和管理: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保护的目标、 措施和责任主体,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专业技术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保护工 作的科学水平和技术含量。
4、社会参与和宣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化遗产是指历史、艺术、科学、宗教或文化价值的重要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包括历史遗迹、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社会风俗、传统技艺等。这些遗产不仅反 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智慧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 源和精神寄托。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富有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词汇表达,为全球的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中,汉语文化负载词,即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更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和抽象性等特点。

这些词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成语、典故、俚语等,其含义往往超越了词汇本身,涉及到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常用的翻译策略之一,对于一些具有明确含义和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尊贵的象征,可以直译为“dragon”。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并不等于完全照搬,而是要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词的文化色彩。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含义抽象、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是根据原词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可以翻译为“to laugh at a man for his little faults while having more of the same”。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词的含义,同时也便于国外读者理解。

3. 音译法音译法是将汉语词汇按照音节或音调进行翻译的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色、富有地域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茶”可以音译为“cha”,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又方便了国外读者的记忆。

4. 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性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词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方法。

对于一些含义复杂、难以理解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四书五经”可以翻译为“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which are important tex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荆楚文化进行需求分析,探讨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荆楚文化进行融入,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

本文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旅游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绪论荆楚文化是指湖北省和湖南省的文化,其中包括了荆州的地区文化、楚地的地区文化两个部分。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强烈的兴趣。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旅游英语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荆楚文化和旅游英语教学展开研究,通过对荆楚文化的需求分析,探讨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荆楚文化进行融入,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

二、荆楚文化的需求分析1. 外国游客的需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旅游。

这些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不仅能够欣赏中国的自然风光,还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体验中国的风俗习惯。

在荆楚地区,外国游客往往会对楚地的楚文化和荆州的荆文化产生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旅游英语了解荆楚文化的相关知识。

2. 本地居民的需求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英语更好地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向外国游客介绍本地的文化和历史,增加自身的文化自信。

他们希望在学习英语的也能够了解本地的荆楚文化,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旅游英语教学的需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于真实的语境和实用的表达更感兴趣。

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英语学习,能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而通过融入真实的文化元素,如荆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为今后的国际交往打下基础。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旅游英语学习需求的增加,旅游英语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背景下,荆楚文化作为湖北省传统文化的代表,涵盖了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等元素,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荆楚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

目前,虽然在国内外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引入荆楚文化元素,但是针对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和实践性研究相对欠缺。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设计实践性研究,以期为提升旅游英语教学质量和促进荆楚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需求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荆楚文化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和体验的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学生对荆楚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二、分析学生在学习旅游英语时对荆楚文化的需求,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三、探讨如何通过荆楚文化元素的融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四、通过实践性研究,验证需求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为旅游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方向和建议。

通过此研究,旨在为旅游英语教学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促进荆楚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传承。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开展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荆楚地区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重要的能力,而荆楚文化作为湖北地区的代表性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荆楚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性探讨,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地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传递的效率。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二是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成语、习语、俚语等;三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1. 直接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对应词。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也有相应表达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和谐”(harmony)、“儒家”(Confucianism)等。

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直接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原文的含义,用英语表达出相似的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望子成龙”(expecting the child to become a dragon)等。

通过意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3. 音译加注策略音译加注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音译为英语,同时附加解释或注释。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或历史背景的词汇。

例如,“功夫”(Kung Fu)等。

通过音译加注,可以保留原文的语音特点,同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四、实例分析以“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为例,这四个词汇在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表达,但在翻译时需要加上“of ancient China”等修饰语,以明确其来源和文化背景。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4776-荆楚文化与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4776-荆楚文化与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

荆楚文化与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深度融合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传统的高校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比例上的不足必然会造成学生无法获取对等的文化积累。

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只是单向的文化流动,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荆楚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凝聚成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把荆楚文化融入到本地高校英语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改,构建多模态、多维度、开放的英语专业课程,1.2 课题界定荆楚文化:“荆”,就是牡精,“楚”是指灌木。

古语用“荆楚”一词表示荒芜之地。

随着历史的演进,楚的概念渐渐地衍变和扩张,兼有地域、民族和国家三种概念。

荆楚文化被归纳为“五种精神”、“六大支柱”、“十种文化”。

“五种精神”是: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会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即崇尚武术、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诚信,即追求和谐、为政以德、重在承诺的守信精神。

“六大支柱”是:老庄哲学、屈骚文学、乐舞艺术、丝织与刺绣、青铜冶炼、髹漆工艺;“十种文化”为远古文化、神龙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现代文化。

英语校本课程: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高校英语教师自愿、自主并与校教研部门合作开展的,以国家英语课程、地方英语课程的校本转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本研究将“荆楚文化与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界定为以文化认同理论和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由校教研部门牵头,课程专家与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本区域对荆楚文化的地缘优势,将荆楚优秀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到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的规划、构建、实施、评价和体系完善的过程之中。

跨文化交际领域下荆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文本研究

跨文化交际领域下荆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文本研究

跨文化交际领域下荆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文本研究跨文化交际领域下荆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文本研究1.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三十多年来,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了许多项目,也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湖北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因素等影响,目前湖北对外宣传资料包括景区介绍、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俗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其翻译质量与水平仍亟待提高。

因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外宣翻译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对外宣误译实例进行溯因,提出湖北外宣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异化与归化策略,并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完成湖北外宣翻译的根本任务,取得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传播荆楚文化。

这对于荆楚文化的对外传播,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

作为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起步较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对国内非遗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专项出版物也较为少见。

2008年,由福建省文化厅主编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于2011 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面对从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名录所列的丰富文化项目,仅有两部英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译出版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调查发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的售价不低于405 元,较高的书价也抑制了其传播和推广。

在文献成果的研究方面,翻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研究十分缺乏。

在“中国知网”输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以前鲜有提及,2010年以后有上升趋势,主要从顺应论、功能语境、生态翻译学、多元共生、图示理论、传播学、西方修辞学等不同角度来探讨“非遗”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翻译准则,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荆楚文化外宣文本与国外文化外宣文本对比研究

荆楚文化外宣文本与国外文化外宣文本对比研究

荆楚文化外宣文本与国外文化外宣文本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2-06-13T05:42:55.6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2月4期作者:陈小丽[导读] 通阅资料发现,国内翻译专家鲜有针对荆楚文化及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而外宣文本在荆楚文化对外传播中恰恰占据相当关键的地位。

陈小丽武汉文理学院 430345摘要:通阅资料发现,国内翻译专家鲜有针对荆楚文化及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而外宣文本在荆楚文化对外传播中恰恰占据相当关键的地位。

本文从语篇衔接与连贯性、文化与语篇结构、语篇修辞模式三个层面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前提下,明晰了荆楚文化外宣文本英译的原则,并从语场、语旨、语式、话语、语篇和语类六个方面对湖北荆楚文化外宣文本英译和英语国家文化外宣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荆楚文化;国外文化;外宣文本;篇章对比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兴起并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一大批学者开始从各自不同的文化研究角度切入翻译研究。

Holz-Manttari(1984)用“跨文化合作”来指翻译;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是文化交融;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并建议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抛弃他们的“唯科学主义”的态度,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单位,把文化纳入翻译理论研究中来。

德国功能学派的学者们则是从文本的功能和类型出发,提出了更加实用的翻译原则。

通过对国内篇章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现象、文化与语篇结构和语篇修辞模式三个方面。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性分析郑素(2018)在《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篇章衔接手段》一文中以Francis Bacon的Of Study及王佐良的汉译本为例,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其衔接手段,研究了篇章衔接在英汉语际转换中的内在规律;张欢(2017)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的指称衔接手段,对比了生活的实际对话或者某段文本的对话描述的英汉差异;李英垣(2013)以篇章为视阈来审视与研究文学翻译,探讨文学翻译的篇章连贯重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楚文化的英译策略研究摘要:荆楚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为外宣文本及其他资料英译最为关键的目标之一,是荆楚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本文在阐述文化翻译观及多种体裁文本翻译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前提下,从普遍性错误和典型性错误两大层面探析荆楚文化英译存在的阻碍与困境,并以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结合荆楚文化的特质,针对荆楚文化的英译提出简化、深化、重构、省略和增加五大翻译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湖北荆楚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

关键词:荆楚文化;存在问题;英译策略;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Nida和Newmark对翻译中所涉及到文化因素作了分类并探讨了相关的翻译策略。

英国学者Susan Bassnett作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将翻译看做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其与Andre Lefevere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两人更正式提出了“文化翻译观”这一理论,提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翻译结束了对语言学和对比文学的从属地位,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

而中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讨论,包括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等,具体而言,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对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介绍杨仕章的《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之统一》、高凤平的《文化翻译观与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彭小波的《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等文章对文化翻译观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说明;孙红梅的《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之对比浅析》、刘晓玲的《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等文章将文化翻译观与其他翻译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二)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多种体裁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中国期刊网上的检索数据显示,文化翻译观指导下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裁:(1)徐珺(2008)、严晓江(2013)、覃秀红(2015)等学者对包括论语、楚辞在内的多种经典译作的分析;(2)程丽华(2012)、廖为群(2010)、胡红云(2008)、陈开富(2012)等学者对公示语翻译的分析;(3)穆正礼(2013)、王茜(2011)、王晓(2014)、姚洁(2010)等对电影片名和字幕翻译的分析;(4)关于广告用语(邹雪娇,2012、包通法,2002等)、旅游景点(李娟,2015、唐燕,2014、刘安洪,2014、王晓路,2012等)、诗歌(王学勤,2009、赵博,2011、黄琦,2015等)等其它类型的文本翻译分析。

(三)对译家翻译思想的实证研究众多学者结合文化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从不同角度对鲁迅(刘亚军,2011、张继文,2009、吕汝茵,2012等)、林语堂(陈文杰,2015、李立平,2007、张季红,2016等)、张培基(严丽,2012)、王佐良(杨馥榕,2013、张永喜,2013、吴文安,2013、曹芳,2013等)、钱钟书(胡德香,2006、朱秀芳,2015等)、许渊冲(林蔚,2011、周方衡,2015、王凤霞,2008等)等翻译家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读。

综上,国外学者偏重于文化翻译观及其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偏重于多种体裁文本的翻译策略和对译家翻译思想的实证研究。

但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学者针对荆楚文化及外宣翻译展开相关研究。

在当前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异军突起的形势下,本文所探讨的跨文化导向的荆楚文化翻译策略,顺应这一新的翻译研究趋势,且以实际语料所做出的、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翻译策略,将为荆楚文化外宣文本之英译策略。

二、荆楚文化英译存在的阻碍与困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湖北作为该轴线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对于荆楚文化的对外传播尤为看中,但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因素,依托荆楚文化形成的景区景点、风俗画册、古迹楹联等的外宣文本与解说差强人意,英语应用错误、翻译不规范等问题频现。

究其根本,湖北当局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政策,荆楚文化现有译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且仅关注已有具体问题,从上到下对文化性翻译研究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

另有,虽在荆楚文化英译时参考外宣译文,然借鉴效果反馈和后续修订贯彻不到底。

一言以概之,荆楚文化英译由于上述种种缘由,存在诸多阻碍与困境,可总结为普遍性错误和典型性错误。

(一)荆楚文化英译存在普遍性错误作为华夏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黄鹤楼、归元禅寺、湖北荆州三国文化古迹等人文景观更是彰显其文化内涵的最佳抓手。

然而,对彰显荆楚文化的各类文物古迹、古籍传说等的翻译文本错误多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

荆楚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类、精神价值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需借由实体的书籍、建筑物、碑刻等体现,现今讲这些文物保护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文化景区,但景区标识牌或公示牌常存在明显的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

譬如,“往荆州北路”普遍被译为“To JINGZHO UNorth Road”,需注意“荆州”是地处地名,正译为“To Jingzhou North Road”。

再如,“旅游服务中心”普遍被译为“Tourism Service Center”或“Tourist Service Center”,需考量“Tourist”是否需用复数。

其二,不符合英语规范。

现阶段,为促进文化型景区或博物馆的知名度与游览满意度,宣传手册或画册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值得关注的是,高等级的旅游景区的手册或画册一般为中英文对照形式,此类文本翻译时常留存不符合英语规范的阻碍。

譬如,“归元禅寺2001年成为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被译为“Guiyuan Templeturninto one of the first 4A tourist scenic spots in 2001”,其中“turninto”不如“became”更为直观简洁和表达原意。

其三,信息真空错误或信息误导错误。

荆楚文化外宣文本或文化输出英译中未充分关注跨文化交际原则,常采用直译、汉语拼音等形式,致使楚地历史文化内涵和荆楚文化特色难以整整意义上被传扬和理解。

譬如,襄阳古城外宣材料中有云“襄阳古城与昭明台、仲宣楼、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现译为“Xiangyang ancient city is integrated with zhaomingtai, Zhongxuan tower, Drum Tower, Xiangyang moat and other historical sites”,所有的历史古迹全部采用直译方式,外国受众仅当他们为地理坐标物,而不明白各处的由来或文化内涵。

其四,译名不统一。

荆楚文化英译中由于并未统一规范文化俗语或惯用语的翻译标准,致使同一词汇或景点出现不同的翻译。

譬如,“太庙”之常用英译有二,分别为“The ancestral shrine”和“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经常混用。

再如,文化俗语“瑞雪兆丰年”的翻译,“Auspicious snow heralds a good year”、“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Snow Mega years”等多种译法同时出现于同一或不一外宣材料中,易使得接触荆楚文化不多的外国受众“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荆楚文化英译存在典型性错误荆楚文化外宣文本或其余外宣材料在定位上,更多的是属于“呼唤型”功能文本,即其主要作用为传递信息和诱导行为,即应当将荆楚文化特色的信息充分展示于译文中,并依托外宣翻译的不同需要及资料的不同侧重点,选取合适的翻译手法与词汇。

譬如,武汉东湖景区中“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被译为“Xingyin Pavilion is famous far and wide, and Li sao monument is known as three wonders”,译文中未突出“行吟阁”取自《楚辞·渔父》中“行吟泽畔”的历史渊源,也未彰显景区文化内涵标志的地位。

再如,襄樊古隆中景区中“躬耕田”被译为“Plow in person fields”或“Gonggong(self-toiling)Fields”,其中“plow”和“toil”均为浅显的含义“耕犁”、“辛勤劳动”,未将诸葛孔明躬耕处及人物宁静致远又寻求时机一统国家的心境展示出来,无法达成荆楚文化输出的宗旨。

另有,值得关注的是,荆楚文化外宣翻译中需关注政治性误译和语用错误的问题。

譬如,楚国领土中“领土”一词译为“territory”,若加了定冠词成为“theterritory”则含义全变。

再如,荆楚人民喜爱品茶,“红茶”应被译为“blacktea”而非“redtea”。

三、荆楚文化的英译策略荆楚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为文化英译最为关键的目标之一,为荆楚文化走向世界开设窗口。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差异显著,采用一对一的逐词翻译往往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令人费解,有时甚至背离原文意思。

遂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结合文化翻译理论、荆楚文化的特点,针对荆楚文化的翻译提出简化、深化、重构、省略和增加五种翻译策略,以提高荆楚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荆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简化策略简化的翻译策略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文化词语和固定搭配居多,且枯燥难懂的篇章,即去掉荆楚文化那有疏离感的外壳再进行翻译。

总体来说,荆楚文化英译简化策略可分为整体结构简化、简化替代、取核心意义简化、以常见词替代简化、去除原文无绝对实在意义的用词等五种形式,具体英译中可五选其一或其多。

譬如,“让荆楚文化创新之树枝繁叶茂”若译为“Let the branches of Jingchu cultural innovation flourish”显得不伦不类,可将其简化为以形容词表达原义,即译为“Makin gJingchu culture keep innovation thriving”。

再如,“建国后,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三座城门新开。

”本句缺少主语“荆州”,若将主语补充则整体句长拉长,且译句顺序亦需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三座城门”转换为主语,译为“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three new built gates were the new east gate, the New South Gate andthe new north gate were newl y opened”。

(二)深化策略一般而言,荆楚文化外宣文本之深化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透彻地理解原文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进而使译文在深层次上达到对应。

换言之,深化策略更关注的是文化性信息的挖掘与输出,使得整体翻译“形神兼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