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监察官员或机构
朝代 秦朝 汉朝 监察官员或机构 职能
御史大夫
御史府
监察百官 中央: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
中央
地方
督察院— 监察御史 事中 按察使司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监督六部业务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明清 “科道” 六科给
(补充)2、谏议机构
情景材料
察举制
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 拔人才的制度。看德行、才 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
察访
考试 见习 任用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世卿世禄: 西周 血缘
魏晋 九品中正:
门第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 战国 军功
汉朝 察举征辟:
孝廉
特点: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课堂设问一
我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的?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朝代 机构 职能
隋唐 宋朝
清朝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门下省 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 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谏院
谏议机 构取消
独立的谏官机构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 纳 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 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 材料二: 纳了。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 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 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央行政体制
选官用人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
重点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谏议制 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及评价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朝代 秦朝 西汉武帝 东汉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中朝 尚书台 决策,与丞相制衡 取代三公的权力 权力分配未定型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血缘 军功 品行 才学
东汉末年、魏晋 才能→ →门第
隋唐时期
趋势: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平、公正。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监察官员或机构
朝代 监察官员或机构 职能 监察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秦朝 汉朝
御史大夫
御史府
六科给 事中
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
监督六部业务
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 行监督
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 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 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 低效现象。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 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 制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第一、在中央官制方面:分工明确,并且有效 地分割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第二、选官制度方面: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方 式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第三、监察谏议制度:有效维护了官僚制度的 廉洁和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 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 选官原则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才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影响: 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旳延续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960年陈桥 兵变,建 立宋朝
北宋中央集权旳加强
目旳:处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
课标要求:
第3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旳 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旳特点。
第4课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旳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旳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旳确 立和演变
理论:战国韩非旳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发展: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 地主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旳社会政治力量,参加政权。③隋
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旳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隋初士族没落,根据门第选官制度已经 不适应政治和社会旳需要
形成:隋文帝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内容、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内容。
(2)理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一分为二地评价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伟大创举,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2)通过学习,认识到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与进步的过程,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重难点】1、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2、难点:科举选官制度的影响,一分为二地评价监察谏议制度。
【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选官制、监察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进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那么,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从汉至元的官制,隋唐确立下来的科举选官制,秦汉至明清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又怎样认识与评价这些制度?此为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通过第2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不可转移、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来说,就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地使使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避免皇权旁落。
因此,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样,皇帝就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一点在第2课的郡县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那么从汉至元的君主又该如何处理?一、从秦至明中枢权力的变化1、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科举考试图》宋『学法指导』本课所提到的措施中哪些属于加强皇权,哪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多角度认识科举制度;辩证、全面的分析监察谏议制的得失。
『预习填空』一.中央行政体制(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 秦朝实行制,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2.汉武帝建立“”,与三公抗衡。
3.隋唐:实行制⑴机构:三省指(负责起草诏令,有决策权)、(封驳审议,有谏议权)、(负责执行)。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⑶作用:①提高了,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4. 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_ _”。
前者掌管行政权,其长官为,后者掌管军政;“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_。
5.元朝:废除,实行,只设,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6.明朝:废丞相,相权归六部。
设内阁。
7.清朝:设军机处1。
234((2人们思想。
(3)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指对进行监督的制度。
秦、汉两代中央有度达到高峰。
2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
隋唐的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3.评价:(1)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杜绝。
(2)积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的需要,又反映了的变化。
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核心突破』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执行机构:尚书省——执行
吏 户
礼
工
刑
兵
吏部 中书省
草拟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礼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法律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刑部 工部
门下省
审议
政事堂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相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有了哪些 变化?这种变化又有什么进步意义和影响?
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
决策与执行分离 职能更加完善, 分工更明确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汉代中央官僚机构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由随待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 书 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 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 令 中 侍
侍
常
御 太 史 由朝廷官僚组成 相 大 尉 夫
丞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九
卿
隋唐: 三省六部制
1、背景:
朝代 机构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隋唐 门下省 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 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宋朝 谏院
高中历史政治历程第一单元第3、4课时笔记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2.宋朝:分相权:“ 中书门下” — -- 行政、枢密院—军事、“ 度支、盐铁、户部” —--财政3.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二 .选官制度1、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宋元科举制度:隋文帝:开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作用: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三,监察与谏议1. 秦朝“ 三公” 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 汉武帝: A. 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B.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隋唐时期正是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4..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5..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
监察的按察使司.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西汉:刘邦建立,于公元前 202 年,定都长安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汉景帝:前 154 年,采纳贾谊、晁错(《削藩策》)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结构】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表现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监察与谏议制度评价【课前回顾】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内容和影响【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2、西汉:中朝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和六部的职责:(2)特点:分工明确。
(3)作用:a 分工明确,b 完整的相权c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4、宋代:二府三司制(1)二府: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5、元代: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1、原因:2、演变过程:(1)战国时期:秦和汉初:(2)汉武帝时期: 选官标准:德行评价:(3)东汉末年: 选官标准:家世门第(4)隋唐时期:A 原因:旧的门第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B 选官标准:学识能力C 作用:(5)明清时期:八股取士3、思考:选官制度的启示?(三)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1)秦朝:(2)汉朝:中央地方(3)明清:——顶峰A 中央:B 地方:2、谏议制度——目的: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1)隋唐:(2)宋代:(3)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原因:3、评价:(1)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2)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常设政治制度,二、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评价)1、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内容: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 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吏、户、礼、兵、刑、工 贯彻各种 ②六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别负责_________ 政令 _______,处理日常事务。
(3)作用:
办事效率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__________。 完整的相权 ②____________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3.演变: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书门下”负责行政; 枢密院 财政 ______负责军政;“三司”负责_______。 中书省 (2)元代:只设________,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特点?
提示: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 准趋向公开、公正。 ②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 科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思路分析】对科举制看法的回答应区分不同时期分阶段分析, 既要看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随着君主 专制的强化,科举制日益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而产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左图为科举制中殿试的场景。封建 的统治者在建立官僚制度的同时, 也建立了一套相应的选官用人制 度。从战国开始,打破了西周以来 的“世卿世禄”制,先后实行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唐 时科举制的实行不仅促进了官僚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并为以
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人才保障。
【易错提醒】 元朝“中书省”≠唐朝“中书省”。 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职权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 机构,元朝的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的尚书省职能类
似。
【图说历史】宋代的三省制示意图。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
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宰相是泛称,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
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枢密院始设于中唐时期,宋太祖沿袭此制,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
当时,赵普为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
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
李与赵一起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也归人中书省。
元初本拟采用三省制。
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
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高呜的建议,以中书省代替三省。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用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⑵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中国是加强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格局混战的原因是什么?⑴汉--王国问题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王国问题的原因:“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膨胀对抗中央,汉景帝时出现。
2.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平叛、武帝集权)汉武帝地方: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分封列侯归郡守统辖,分割王国势力)集权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措施中央:设中朝分割相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皇权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
⑵唐—藩镇问题及宋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1.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唐在边境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实质就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为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宰相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方式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改变重武轻文的局面;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并由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兵权行政上削实权: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避免了武将作乱又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中央集权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弊: 但造成了“三冗”、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26张PPT)
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
度是(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6、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
立起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世卿世禄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征辟制
7、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
的改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 )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D.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的过程中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 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 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影响: 元中后期,宰相权力过大,内部争权, 政局不稳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 军国大事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 议处理。直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 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
你能否从结果上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 制演变的总趋势做一简要评价?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选官制度:
• 西周——世卿世禄 • 战国、秦——军功授爵 •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 • 东汉末、魏晋——九品中正制 • 隋、唐——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
• 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 础,原因是( )
•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 方式
•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 与相权的矛盾。
朝代 秦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制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
二、选官制度 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问题解析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皇,河帝南的尹田烦歆掌恼握之了察选举官六名取孝廉才的名额,当权的贵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①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②以三公为中心的中枢权力体系;③彼此独立, 史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④相互牵制,分化事权,加强皇权;⑤诸卿分管国家
和皇家事务,家国一体;⑥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损益 西汉武帝建立中朝 东汉形成尚书台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高考真题:
• 2017年三卷:
•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B
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 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 ,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在中 央官制、科举 选官制度、监 察制度等方面 的重要建树, 体现了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 成熟。
三省六部制
成熟
人才基础 维护公平公正
选官制度
监察制
特点:1)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当堂巩固】(每题4分) 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 )
史料链接
大雁塔 唐朝统治者组 织新科进士, 在京城长安参 加曲江国宴, 并在大雁塔题 名 ,大雁塔成为 当时考中进士 者题名以显荣 耀之处.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 孟郊《登科后》
材料三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
三、监察与谏议
课堂设问:我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监察
制度的?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秦汉时期 为了保证官 僚队伍的廉 洁和效率而 设立
獬豸xiè zhì,古代传说中能 辨别忠奸的神兽,所以在古代, 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四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 赵嘏(gu)
——王定保《唐摭(zhi)言· 述进士上》
课堂设问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
①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 的机会 ②打击了士族门阀制度,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 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⑤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⑦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标准
出身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名望 才能—门第
军功爵制 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学识、才能
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情景材料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 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 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问题探究】 隋唐、北宋时期,丞相制度的变 化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 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元代:
一省制
皇 帝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影 响
?
中书省
归入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思考:在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元代为什么要实行 一省制呢?
2016/12/5
1.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 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 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 最准确的一项是 ( ) D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2.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 哪一矛盾的结果? D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从中看到中央行政体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 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选官制度 5、隋唐至清 科举取士 魏文帝曹丕
1、西周 世卿世禄
选官制度
4、魏晋 九品中正制
3、汉朝 2、战国、秦、汉初 “肤柔骨脆,不堪步行, 察举 体羸气喘,不耐寒暑” 军功授爵 征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养士制度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 程、意义。
隋 文 帝
隋 炀 帝
唐 太 宗
宋 太 祖
1、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 2、宋朝:二府三司制 3、元朝:一省制 (1)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2)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为提高行政效率。 (3)评价: 虽提高行政效率,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 贵专权,内乱频繁。
“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 二、选官制度 5、隋唐至清 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 能戒其怠惰。”
朝代 秦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背景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总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 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
元朝: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三、监察与谏议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2、区别概念: 监察监督的是百官, 谏议监督的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御史大夫 监察 汉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宋 通判 明清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 (顶峰)“科 六科给事中 道” 按察使司 谏议 隋唐 地方 门下省 谏 院 宋
2.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中 尚 书 令 朝 侍 中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
朝 太 尉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卿
决策机构
有事上报
朝代 秦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背景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 中书省→门下省 家要在关中一带修 →皇帝→尚书省 建一项大型水利工 →工部 程,运作程序应该 是怎样的呢?
萧何拜相
见君不趋 称臣不名 剑履上殿
集权,再集权
“宰相” 权力之大 以武安侯(田)蚡为 丞相,……当是时,丞 相入奏事,坐语移日, 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 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汉武帝)乃曰 : “君除(任命)吏已尽 汉武帝 未?吾亦欲除吏 。” (前156年- ——《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 前87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选官的依据: 战国、秦、 血缘和门第转变为能力 军功爵制 西汉初 选官的方式: 汉武帝 察举制 推选转变为考试 东汉末、魏晋 (逐渐规范化和模式化) 九品中正 南北朝
隋唐 明清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 八股文
獬豸 xièzhì 是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 兽,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 人言知人性。
明 太 祖
清 世 宗
金榜题名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唐代文人学士登科之乐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堪嗟,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轻, 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为普通人提供了什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管理模式平民化和精英化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 考场
“老死于文场而无恨。”——胡适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 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 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 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4、评价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 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 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 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治;
二府三司制
元
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帝 二府 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中 书 门 下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 2、宋朝:二府三司制 (1)构成: ①中书门下(行政) 二府 ②枢密院(军政) ③财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2)作用: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 现“冗官”局面。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 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在魏征与唐太宗合 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 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材料二: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 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 卓、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 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层 出不穷。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 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 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 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 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 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 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 门。
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BC三个方案的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1、西周 世卿世禄
4、魏晋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 战国四公子 养士制度 信陵君 孟尝君 3 、汉朝 2、战国、秦、汉初 平原君 春申君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 受上爵......宗室非有军 功论,不得为属籍。明 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 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 家次。 ——《史记· 商君列传》
二十级:彻侯 十九级:关内侯 十八级:大庶长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六级:大上造 赐田(顷) 20 19 赐宅(亩) 180 171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始终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 地方的矛盾; 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 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趋势)。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 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 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易形成小集团
3、汉朝 (1)背景: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 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2)方法:察举制:从下而上 征辟制:从上而下 (3)评价: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 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 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四级:不更 三级:簪袅 二级:上造 一级:公士 4 36 3 27 2 18 1 9
二、选官制度 5、隋唐至清
1、西周 世卿世禄
4、魏晋
选官制度
2、战国、秦、汉初 3、汉朝 察举 军功授爵 征辟 养士制度
汉武帝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 壁画《举孝廉图》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 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 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 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 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 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 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鸡。
选官 制度 地方 制度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央 官制
监 察 制 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发展完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5、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原因: 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 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内涵(p11): 科举,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 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历程:隋朝开创——唐朝完善—— 明清发展(八股取士) ★ (4)特点: 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 (5)作用: 积极:①②③ 消极: ①明清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从汉到元
明--清
第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及其演变
■选官制度
■监察与谏议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秦: 三公 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 1)构成:三省、六部 2)作用: ①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 权。
朝代 秦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