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和对策

合集下载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生活的儿童。

长期的家庭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现了厌学现象,这既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一、厌学原因1. 缺乏家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激励,缺乏家长的指导和引导,这会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

2. 生活环境差农村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中,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他们可能面临缺乏课外读物、习题辅导等教育资源,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难以被激发。

3. 学习动力不足由于长期的家庭分离,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较低。

没有父母的督促和鼓励,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

4. 家庭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缺乏良好的教育水平,他们很难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指导和辅导。

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二、对策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对子女学习的重视,帮助他们更好地担负起教育责任。

2. 提供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让孩子们有一个能够倾诉心声的渠道,助力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增加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各种学校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增强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4.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要加强沟通,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档案和相关信息管理系统,让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5. 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留守在乡村的未成年儿童。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数百万,这些孩子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他们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1、教育资源不足众所周知,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是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

即使有学校,也普遍教师少、师资差和教学条件差,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加之,留守儿童无人照顾,无人督促学习,容易因为缺乏交流和激励而放任自流。

2、文化环境差由于家庭未能给予适当的教育和照料抚养,留守儿童往往很难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

很多孩子只能沉沦于电视和网络的诱惑之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容易堕落为丧失心灵价值底线的人。

3、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常常会出现孤独、抑郁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自卑、逃学、厌学等状况,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我们必须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并建立全面的农村教育体系。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科技,提供开放式在线教育课程,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打造出一套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和实际生活情况的教育体系,重视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让留守儿童得以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2、建立心理辅导与丰富课余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尤其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可以开设儿童热线等形式的心理疏导机构,建立起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例如形式多样的文化社团、文艺小组、体育活动和社区义工团等等,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既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又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的投入需要得到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支持。

这就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从业者的教育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减轻教师教育工作负担,全面提高教师工作和教学效果。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和社会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只有我们集中精力、创新思路,引入多元化、全方位、整合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从全面、投入、入木三个层面开展工作,才能够真正切实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者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长时间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照看而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的一类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教育上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展开讨论。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家庭教育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而爷爷奶奶等长辈由于文化水平的不足和身体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甚至会出现厌学、自闭、攻击等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通常是偏远、落后的地方,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和教师的水平有限,教学条件落后。

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着困难,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父母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需要加强对爷爷奶奶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保障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关爱和教育。

二、心理疏导及关爱关怀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疏导工作,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爱心义工、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也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关怀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水平,建设更多的教学设施,改善学习条件。

可以开展“送教上门”、“网络课堂”等教育项目,帮助留守儿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四、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可以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学习等方面的保障,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留守儿童学业调查报告3篇

留守儿童学业调查报告3篇

留守儿童学业调查报告3篇第1篇留守儿童学业问题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学业问题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三、父母关注学业的情况堪忧四、学业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仅占21.89%,绝大部分学生学业情况堪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留守儿童成绩合格率很低,很多的学生的成绩都显示为c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的成绩为a等。

84.75%的学生在英语科目很吃力,主要是男留守儿童,数学主要为女生,约占整个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女生的90.4%。

五、厌学思想比较的突出六、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有敌对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比较害怕老师的占87.4%,害怕家长询问自己成绩的43.3%,对老师或者家长找自己谈论学业问题表示紧张或者讨厌的占89.2%,讨厌父母给老师打电话的占27.6%。

对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不满意的占36.9%,表示和老师与家长发生过冲突的占20%。

其中就有三个男孩因为在学生和老师发生冲突辍学。

七、学习习惯差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以上现象和问题,我们都表示了忧虑,我们一直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找到一些改善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呢?调查分析: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无法在学业上给孩子帮助,无法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务。

更别提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

一些家长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

留守儿童厌学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厌学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厌学问题论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子女却不得不留在家乡的农村,因而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被迫与父母分离,与祖父母、亲戚或家政人员一起居住的孩子。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众多,其中之一是厌学问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原因1.1 缺乏亲子关系和家庭支持留守儿童通常缺乏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和家庭支持。

由于长时间分离,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而这种无形的干预对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至关重要。

1.2 孤独感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缺乏依靠和情感交流。

这种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进而抵触学习。

此外,孤独感还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厌恶。

1.3 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不充分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学校来说相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这样的教育条件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解决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可能方案2.1 加强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父母应该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关怀。

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情绪变化,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父母还应提供适当的教育指导,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2.2 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乡村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师,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3 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

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和教材,改善教师待遇,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厌倦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厌倦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厌倦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厌倦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教育引导、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家庭经济困难导致
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设施和教师水平的落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其次,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
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政府可以投资建设农村学校,提供先进
的学习设施和教材。

同时,可以通过资助和奖励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
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补习班,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兴趣。

第三,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
动力,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校可以
组织文艺、体育、科技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和方式,使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同时,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的学习成
绩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四,提高学校教师的水平和热情。

农村学校往往教师水平不高,教
学质量不稳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
们的教学能力和热情。

同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
学校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厌倦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家
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习环境、激发
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水平和加强社会关爱,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
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亲分离,缺乏充分的关怀和照料,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本文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等方面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他们的学习体验。

一、家庭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厌学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法与父母亲共同生活,往往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和孤独。

其次,家庭环境的不完善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些留守家庭的条件较为简陋,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再者,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留守儿童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降低,易生懈怠情绪。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厌学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资源和师资力量,一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

其次,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缺乏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情绪。

再者,由于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辅导措施,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社会关注对留守儿童厌学的影响社会关注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投入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领域,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改善农村小学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支持,鼓励父母亲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再者,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学习体验。

首先,学校应提供更加友善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增加课外活动、文体娱乐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原因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看,父母只在节假日才能回乡看望。

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面临学习困难。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问题,这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通常比较复杂,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资源,往往自理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生活贫困,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究长期与父母分离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不仅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支持度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也与学校的教育支持度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这样的情况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困难难以解决。

因此,提高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度,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十分关键。

四、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往往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

在家庭教育方面,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这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祖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

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学习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家庭的监督和鼓励,许多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部分孩子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等现象。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长期的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障碍,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5、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和节假日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导致他们只能留在农村。

3、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4、社会关爱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关爱机制和措施,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1、强化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委托监护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

2、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3、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由亲朋好友、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人口冲击与滞胀的分析及政策建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交流的日益紧密,人口现象日渐突出,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变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了影响,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口冲击和滞胀。

一、人口冲击人口冲击是指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导致的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迅猛,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程度持续上升。

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许多地区面临着人口压力增加的问题。

人口冲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压力增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造成压力。

首先,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许多城市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紧张。

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之间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恶化和社会不稳定。

(二)资源短缺人口的增多,不仅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也会增加资源的消耗。

随着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资源匮乏的局面。

这也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社会不稳定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使得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这就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还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自私自利、社会不和谐和不平等现象增多,随之带来了社会和平稳定的问题。

二、滞胀问题滞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度、流通是迅速、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问题加剧,而经济增长缓慢的一种处境。

过度的货币供应和消费能力不足是滞胀问题的主要根源。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现代的理论经济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和物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涉及的问题。

滞胀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物价上涨物价的上涨是滞胀的主要表现,由于货币供应过度,导致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加剧,物价水平不断攀升,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和消费能力下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分析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被托付给他人抚养和照顾的青少年群体。

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变大。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临时监护人,大部分的监护人有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友临时担任,这些临时监护人往往会因为精力或者责任不明确的原因往往会存在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疏导,防范照顾缺失等种种问题[2]。

由于在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和学习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1)学习兴趣较低,成绩平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主动自觉且持久的学习方式。

缺失了父母的教育监管,许多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得到很好的辅导,长时间的挫败感就会影响儿童学习的劲头;而临时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由于不是孩子的直系亲属,只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疏于对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3];同时很多留守儿童还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较为薄弱。

这对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非常不利。

(2)心理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留守,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会阻碍和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隔阂。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看到同学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时,容易产生一种羡慕、缺乏依赖和委屈难过,甚至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所差别。

如果临时监护人也疏于关注孩子的各种精神需求,很多孩子就会自卑心加剧,变得不合群、孤僻甚至性格抑郁,一些儿童甚至会产生憎恨和仇视父母、社会的畸形心态[4]。

(3)缺乏人身安全的保障受地理空间因素的制约,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或者安全监护往往力不从心。

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几点思考陈立平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四缺的具体表现1、心理缺“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

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学习生活上也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

2、学习缺“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

据社会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

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

据统计,近几年来,12-15岁儿童在外打架斗殴的占在校学生的15%。

有人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学习缺“导”,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很难得到学校教育更多的补偿。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办法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既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

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 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心理。

2. 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 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由于监护责任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解决办法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激发留守儿童的上进心。

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关爱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心理上给予正确的疏导,使他们感觉到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在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比如,学习方面,老师上课多提问,作业面批,课后多辅导;生活方面,常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吃住问题和营养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乏家庭支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家庭陪伴时间不足,没有人关心和教育他们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动力不高。

2. 缺乏学习资源: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低下,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困难和不乐观的态度。

3. 学困现象普遍: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很多留守儿童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加上缺乏监督和引导,产生了厌学情绪。

对策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通过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让父母更加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与激励。

2. 改善学校教育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强化师生互动和班级管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开展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解决他们厌学的心理问题。

5. 加强社区合作和资源整合: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起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对他们的综合帮扶,包括学习辅导、心理咨询等。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加强家庭支持与教育、开展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助留守儿童改变厌学状态,重拾学习动力,实现良好的学业发展。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由亲属照顾的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导致他们的生活和成长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厌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1.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陪伴孩子成长。

这种长期的分离会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影响孩子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性。

2. 缺乏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和关爱,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感。

3. 家庭环境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比较贫困,缺乏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4. 学业成绩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学习动力较低,导致学业成绩较差,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家庭重视子女的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3. 加强心理疏导对于留守儿童产生的焦虑和孤独感,应该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和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和关爱孩子的成长。

5.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加强心理疏导、加强家校合作以及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被留在乡村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关爱和教育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现象。

对留守儿童的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1. 缺乏家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期无人陪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导致其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情绪。

2. 缺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熏陶,缺乏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引导,容易形成对学习的消极态度,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3. 生活环境单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生活环境单一的状态,缺乏外界的刺激和活动,生活乏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4. 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质量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对学习的不感兴趣情绪。

二、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对策1. 完善家庭关爱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庭关爱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并鼓励父母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减少其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培养出一批懂得关心孩子、沟通孩子、引导孩子的家长,提高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参与度,提升其学习兴趣。

3. 丰富生活环境通过组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如体育锻炼、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科普知识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也需要留守儿童自身的努力,通过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克服困难,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疏导策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明显严重。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耐心、决心和对留守儿童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

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厌学的孩子会越来越少,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一、给予更多关爱。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

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直至其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

二、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

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不与别人攀比,去除自卑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聪明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三、开展课外活动。

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自家庭及其他地方获得的负面感知和情感,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形成向师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一定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留守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四、经常沟通家长,教给方法。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

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

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

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减低“杀伤力”,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2)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

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和对策
作者:张艳辉
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5期
摘要当前,在城乡结合的特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赚钱。

随之而来的是孩子放在辅导托管机构,造成我区的留守儿童队伍庞大。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着从学校、学生、辅导托管机构三者互动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城乡结合;校外辅导;托管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46-01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处于城乡结合的特殊地区,在这个特殊的地区里亦产生了特殊的教育现象,那就是我们这个区的留守儿童队伍庞大,校外的辅导托管机构更是应运而生,遍地开花。

我作为本区的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造成我区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愛
根据观察和调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周托,经常是周五下午被接回去洗洗澡,换洗一下衣服,周日下午就又被送到了所在的辅导托管机构,因此,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生活时间就是在校外辅导托管机构渡过的。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和精神上极度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胆怯自卑,再加上在感情和情绪上不能得到疏导和排泄,从而造成生活和学习上的不自信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习压力大,作业量增多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压力日渐增大,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布置的作业也相对增多。

而留守儿童回到辅导托管机构后,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辅导班老师额外布置的作业。

为了孩子们“提高”成绩从而提高辅导机构的声誉,及便于日常孩子们的纪律管理,辅导班的老师大都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直到所有的孩子都把作业完成,最后统一在老师的带领下洗漱睡觉。

所以学习压力增大和作业无限的增多也是我区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的根本原因。

三、课外生活的单调、沉闷、枯燥、机械、重复
我区留守儿童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而到了所在的辅导托管机构就是写作业吃饭和睡觉,基本上连玩耍的时间和权利也没有了。

到了周末由于很多孩子是在亲戚家,所以在生活上也很少
有丰富的活动等。

日复一日,长期单调、沉闷、枯燥、机械、重复的生活,所有的这些都使留守儿童产生了的厌学情绪。

在长期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减轻厌学情绪的一些对策,希望能为城乡结合学校的教师在降低学生厌学率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改善。

(一)对于留守儿童不仅要充满爱心,还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毋容置疑,一个好的教师或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那么对留守儿童更要如此。

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我们教师首先要把真诚的爱融入到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后进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时在性格上表现冷漠,桀骜不驯,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更需要爱也更渴望爱。

所以只要你以真诚的态度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孩子们就一定能感受到。

其实孩子们向我们要求的并不多,对他们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句夸奖,甚至一个抚摸都能让他们无比的欣喜,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与家长勤沟通、勤互动、增强家校配合
同家长的沟通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面谈。

我尽可能地争取家长回来的一切机会和家长联系面谈,在和家长面谈之前我会先把孩子的表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列一个提纲,这样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把孩子之前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性格、心理等变化如实告诉家长,以便找出原因,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

二是通过现代化的交流工具软件,比如电话、QQ、微信等等进行交流。

有了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而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也总是会主动的和我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实现家校互动,家校配合。

(三)和留守儿童所在的辅导托管机构加强合作联系,减少不必要的作业,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
比如可以和辅导托管机构合作,让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书集中起来,成立图书角,在学校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在辅导托管机构作业完成之后可以完成学校布置的阅读作业。

这样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也让孩子增大阅读量,扩大了知识和眼界,对于辅导托管机构而言也方便了对孩子们的管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四)让留守儿童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发动其他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体会到集体能给予的关怀和力量,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温暖。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鼓励帮助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参加了演讲、科技大赛、征文大赛、书法绘画、六一表演等,孩子们很多获得了奖,无疑这使他们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而有效地消除和减轻了厌学情绪。

如何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飞翔在明媚蓝天下,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用爱心去浇灌留守儿童的心田,那么就一定能让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绽放奇光异彩、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