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
完整版菌种筛选方法
菌种筛选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升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局部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存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1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暮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 Gibberella fujikuroi )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2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响,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5.6.1 o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升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5.6.1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预防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1)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 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响产生颜色的化合物.2)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外表,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响.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水平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3)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 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 透明圈的大小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水平.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淀粉酶、产蛋白酶或产酸水平的大小.4)生长圈法利用一些有特别营养要求的微生物作为工具菌,假设待别离的菌在缺乏上述营养物的条件下,能合成该营养物,或能分泌酶将该营养物的前体转化成营养物,那么,在这些菌的周围就会有工具菌生长,形成环绕菌落生长的生长圈.该法常用来选育氨基酸、核昔酸和维生素的生产菌.工具菌往往都是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5〕抑制圈法待筛选的菌株能分泌产生某些能抑制工具菌生长的物质,或能分泌某种酶并将无毒的物质水解成对工具菌有毒的物质,从而在该菌落周围形成工具菌不能生长的抑菌圈.例如:将培养后的单菌落连同周围的小块琼脂用穿孔器取出,以预防其它因素干扰, 移入无培养基平皿,继续培养4-5天,使抑制物积累,此时的抑制物难以渗透到其它地方,再将其移入涂布有工具菌的平板,每个琼脂块中央间隔距离为2厘米,培养过夜后,即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了琼脂块中积累的抑制物的浓度上下.该法常用于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工具菌常是抗生素敏感菌.由于抗生素分泌处于微生物生长后期,取出琼脂块可以预防各菌落所产生抗生素的相互干扰.典型的例子是春雷霉素生产菌的筛选,见图5.6.2 .3摇瓶培养法摇瓶培养法是将待测菌株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三角瓶培养液中,振荡培养,然后,再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摇瓶与发酵罐的条件较为接近,所测得的数据就更有实际意义.但是摇瓶培养法需要较多的劳力、设备和时间,所以,摇瓶培养法常用于复筛. 但假设某些突变性状无法用简便的形态观察或平皿快速检测法等方法检测时,摇瓶培养法也可用于初筛.初筛的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只做一次发酵测定,从大量菌株中选出10-20%较好的菌株,淘汰80-90%的菌株;而复筛中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培养3瓶,选出3-5个较好的菌株,再做进一步比较,选出最正确的菌株.4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上述一般的筛选菌株方法的处理量仍是很大的,为了从存活的每毫升106左右细胞的菌悬液中筛选出几株高产菌株,要进行大量的稀释别离、摇瓶和测定工作.虽然平皿快速检测法作为初筛手段可减少摇瓶和测定的工作量,但稀释别离的工作仍然非常繁重.而且有些高产变异的频率很低,在几百个单细胞中并不一定能筛选到,所以,建立特殊的筛选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例如营养缺陷型和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有它们的特殊性,营养缺陷型或抗性突变的性状就象一个高效别离的"筛子",以它为筛选的条件,可以大大加快筛选的进程并有效地预防漏筛.在现代的育种中,常有意以它们作为遗传标记选择亲本或在DNA中设置含这些遗传标记的片段,使菌种筛选工作更具方向性和预见性.本节还将简单介绍其它一些特殊变异株的筛选方法.4.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经诱变处理后的菌悬液在筛选前一般应先进行诱变后培养,以促使变异细胞发生别离,预防出现表型延迟现象,筛选出不纯的菌株.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包括浓缩、进一步检出和鉴别营养缺陷型等步骤.1〕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诱变后的细胞群体中大局部存活菌是野生型,而营养缺陷型占的比例相当小,这对别离是很不利的,所以,应该淘汰大量的野生型,以到达浓缩营养缺陷型的目的.常用的浓缩方法有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差异杀菌法和饥饿法等.2〕进一步检出所需缺陷型浓缩后的菌液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较大,但并非全部都是.并且营养缺陷型中也有不同的类型,还需要进一步检出所需要的营养缺陷型.这样就需要采用逐个检出法、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给法等方法进一步检出所需要的营养缺陷型.3〕营养缺陷型的鉴定获得的营养缺陷型菌株还应进一步确认其生长的所需物.菌株较少时,可用生长谱法,假设菌株较多时,常采用组合补充培养基法4.2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相比照拟容易,只要有10-6频率的突变体存在,就容易筛选出来.抗性突变株的筛选常用的有一次性筛选法和阶梯性筛选法两种手段.1〕一次性筛选法一次性筛选法就是指在对出发菌株完全致死的环境中,一次性筛选出少量抗性变异株.噬菌体抗性菌株常用此方法筛选.将对噬菌体敏感的出发菌株经变异处理后的菌悬液大量接入含有噬菌体的培养液中,为了保证敏感菌不能存活,可使噬菌体数大于菌体细胞数.此时出发菌株全部死亡,只有变异产生的抗噬菌体突变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被裂解而继续生长繁殖.通过平板别离即可得到纯的抗性变异株.耐高温菌株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意义在于它可以节约冷却水的用量,尤其是在夏季,并能减少染菌的时机. 耐高温菌株所产生酶的热稳定性较高,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工艺过程.耐高温菌株也常采用此法筛选.将处理过的菌悬液在一定高温下处理一段时间后再别离.对此温度敏感的细胞被大量杀死,残存的细胞那么对高温有较好的耐受性.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水平较高,也适宜提升发酵醪浓度,提升醪液酒精浓度.而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株具有积累甘油的性能, 可用于甘油发酵.耐高酒精度、高渗透压的菌株也可分别在高浓度酒精或加蔗糖等造成的高渗环境下一次性筛选获得.2〕阶梯性筛选法药物抗性即抗药性突变株可在培养基中参加一定量的药物或对菌体生长有抑制作用的代谢物结构类似物来一次性筛选,大量细胞中少数抗性菌在这种培养基平板上能长出菌落.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无法知道微生物究竟能耐受多少高浓度的药物, 这时,药物抗性突变株的筛选需要应用阶梯性筛选法.由于药物抗性常受多位点基因的控制,所以药物的抗性变异也是逐步开展的,时间上是渐进的,先是可以抗较低浓度的药物,而对高浓度药物敏感,经"驯化"或诱变处理后,可能成为抗较高浓度药物的突变株.阶梯筛选法由梯度平板或纸片扩散在培养皿的空间中造成药物的浓度梯度,可以筛选到耐药浓度不等的抗性变异菌株, 使暂时耐药性不高, 但有开展前途的菌株不致于被遗漏,所以说, 阶梯性筛选法较适合于药物抗性菌株的筛选,特别是在暂时无法确定微生物可以接受的药物浓度情况下4.3组成酶变异株的筛选许多水解酶是诱导酶,只有在含有底物或底物类似物的培养环境中,微生物才会合成这些酶类,所以,诱导酶的生产不仅需要诱导物,而且受到诱导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分解产物的影响.能迅速利用的碳源〔如葡萄糖〕往往会引起酶合成的减少,诱导物有时又比较昂贵.这些都可能造成这些水解酶工业生产的波动以及生产本钱提升.如果限制这些酶合成的调节基因发生了变异,诱导酶就可能转变成组成酶,它的合成与细胞的其它组织蛋白一样, 不再需要诱导物的存在.由诱导型的出发菌株诱变筛选出组成型变异株对于水解酶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的筛选方法有恒化器法、循环培养法和诱导抑制物法.1〕恒化器法恒化器常被用于微生物的"驯化".在培养基中添加不能起诱导作用的低浓度底物,接入处理后的菌悬液进行培养,此时出发菌株由于不能被诱导,无法合成有关的诱导酶而不能分解该底物,从而生长速率极慢,而群体中少数组成型变异株那么可合成有关的酶, 分解利用该底物,生长速率较快.为了提升组成酶变异株的优势,即它在群体中的比例,可以应用恒化器培养技术.随着恒化器培养中不断参加新鲜基质而逐渐增大组成酶变异株的优势,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做进一步的纯化别离.2〕循环培养法利用不含诱导物的培养环境和含有诱导物的培养环境进行交替循环培养待别离的菌悬液,从而使组成酶变异株得到富集.当接种到不含诱导物而含有其它可利用碳源的培养基中时,两种类型菌株同样能较好地生长,但在此环境中组成型突变株已能合成有关的水解酶,而诱导型菌株就不能合成.进而将它们转接入含诱导物的培养基中时,变异株能迅速利用诱导底物进行生长繁殖,而诱导型出发菌株需经历一个诱导合成酶的阶段,两类菌株的生长就不同步了,随着循环交替培养的继续,组成酶变异株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3〕诱导抑制剂法有些化合物能阻止某些诱导酶的合成,如a-硝基苯基-&岩藻糖昔对大肠杆菌的3-半乳糖昔酶的诱导合成有抑制作用,称为诱导抑制剂.当在诱导物和诱导抑制剂同时存在的培养环境中培养待别离菌群时,诱导型菌株不能产生诱导酶, 无法正常生长,只有组成型变异株能够利用底物进行生长繁殖.4.4高分子废弃物分解菌的筛选随着石油化工和塑料工业的开展,各种高分子包装废弃物日益增多,这些"白色污染"在自然界很难被消化而进入物质循环.设法选育能分解利用这些高分子材料的微生物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这些高分子材料大多是不溶于水的,直接别离具有分解功能的微生物很困难.为此,有人设计了阶段式筛选法,首先寻找能在与聚乙二醇结构相似的含两个酰键的三甘醇上生长的微生物,接着,诱变筛选能分解聚乙二醇的变异株;或者筛选能以乙二醇、丙二醇为碳源的菌株, 继而诱变筛选出能利用聚乙二醇等物质的变异株.这种由简单的聚合物单体入手逐级筛选高分子废弃物分解菌也许是一条有效的筛选思路.4.5无泡沫菌株及高凝聚性菌株的筛选有些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从而造成发酵液满溢,增大了染菌的时机,使发酵体系反响不均匀,也有可能引起某些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丧失,如蛋白酶变性失活.为了预防泡沫的产生,常常需通过牺牲发酵液的装量或参加大量的消泡剂来消除泡沫的不利影响.发酵过程产生泡沫是菌体代谢、培养基和发酵工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菌种是产生泡沫的关键,选育无泡沫或少泡沫菌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泡沫问题.有人用气泡上浮法筛选出了无泡沫的酒精酵母.将变异处理后的菌悬液接种入生长培养基中, 培养器皿的底部放置无菌压缩空气喷口,培养过程中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形成鼓泡,易产生泡沫的酵母菌会随泡沫而除去,留下的是不易产生泡沫的变异菌株;也有人用苯胺蓝染色法进行筛选,将经过变异处理的菌悬液经培养后涂布在含葡萄糖3%、酵母膏0.5%、苯胺蓝0.005%的平板上培养4天,出发菌株呈浅蓝色,变异菌株因细胞壁成分和结构改变造成与染料结合力改变,少泡沫的变异菌株呈深蓝色.啤酒发酵和单细胞蛋白培养都希望由凝聚性较好的酵母菌株担任发酵菌种,以便于啤酒的澄清和保持良好的风味,以及单细胞蛋白的收集.采用上述的泡沫上浮法也可以除去不易凝聚的细胞,通过改变鼓泡速度的调节,可以获得具不同凝聚性的菌株.。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方法在食用菌类的栽培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方法,帮助农民和菌农在栽培实践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初步筛选初步筛选是在菌种的基本特性和生态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的目的是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条件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合特定环境的菌种。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初步筛选方法:1.形态特征观察:不同菌种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如子实体形状、颜色、纹理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区分不同的菌种。
2.生理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检测菌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如生长速度、产孢量、适应温度等,来评估其适应性和品质特征。
3.病原性检测:某些食用菌类可能存在病原菌种,对于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病原性检测,确保栽培过程中不会受到病害的侵害。
二、实验室筛选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可以将具备潜力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筛选。
实验室筛选主要是通过在控制环境中观察并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品质特征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实验室筛选方法:1.菌株培养:将初步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适当的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菌丝密度等,并记录相应指标。
2.菌株诱导:通过不同的诱导方法,如添加特定营养物质、调节温度湿度等,评估菌株的产孢能力和产香特性。
3.品质评估:将菌株进行品质评估,如食用价值、口感、营养成分等,以确保选出的菌种符合市场需求。
三、田间试验筛选在实验室筛选的基础上,可以将具备潜力的菌种进行田间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其适应性和产量表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田间试验筛选方法:1.不同栽培基质试验:在不同的栽培基质条件下,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并比较其差异,筛选出适应性较强的菌种。
2.不同环境条件试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观察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表现,并评估其适应性。
3.病害抗性试验:将选出的菌种进行病害抗性试验,观察其在病害侵害下的表现,确保选出的菌种能够在实际栽培中抵御病害。
四、市场验证筛选在经过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筛选后,仍需进行市场验证以确定最终的菌种选择。
优质菌种鉴别三法
优质菌种鉴别三法食用菌菌种同作物蔬菜的种子一样,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甚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
因此,识别、鉴定菌种的优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看1.看菌种瓶(袋)培养料周围或表面是否有红、黄、黑、绿等异常斑点或片块若存在以上任何一种现象,都说明该菌种已被杂菌侵染(香菇、滑菇等产生色素的品种除外),该菌种不宜再用。
2.看菌种瓶(袋)是否被打开过,瓶(袋)外表有无破损凡已打开过或有破损的菌种都有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所以这样的菌种不宜再当菌种使用,只能用于出菇。
3.看菌种瓶(袋)标签上的日期是否过长菌龄过长的菌丝会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若再做菌种接入培养基后,菌丝萌发慢,菌丝质量差,抗杂菌能力减弱。
菌种中既有发满瓶(袋)的,又有未发满瓶(袋)的(在同一次制种的前提下),这是由于制种的先后和装料的松紧不一致造成的,是允许的,这种情况说明该菌种的时间还不算长,可以挑选早发满菌丝的瓶(袋)先用。
若所有的菌种都已发满,且发现有的菌丝已长出瓶(袋)口,或有的培养料已失水离开了瓶(袋)壁,或有大量的小籽实体出现,都说明该菌种的菌龄已过长,不宜再作菌种使用。
菌种瓶(袋)中的培养料尚未发满菌丝,但已出菇的菌种也不宜再作菌种用。
这种菌种多是由于将母种无限度地转管或将原种当母种、生产种当原种转瓶(或袋)造成的,此情况下的菌种由于菌丝生活力弱,吃料慢,周期长,若继续当菌种使用则会严重影响成品菇的产量和质量。
4.看菌种的茵丝是否洁白、粗壮菌丝粗壮、洁白、浓密,且培养料的颜色由深变浅者为优良菌种;菌丝稀疏,上稀下密或上密下疏的菌种均属不正常情况,不宜再当菌种使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食用菌中不同种类的菌种在外观上也有差异,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香菇菌丝常有褐色色素产生,气生菌丝较少;平菇气生菌丝则异常繁茂,常能充满容器;滑菇菌丝洁白度差,常有黄褐色色素。
所以在选用菌种时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和培养优化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和培养优化方法食用菌类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通过合适的菌种筛选和培养优化方法,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常用的菌种筛选和培养优化方法。
一、菌种筛选方法1. 菌丝体观察法通过裸眼观察菌丝体的外貌特征,如菌丝色泽、菌丝密度等,来评估菌株生长状况。
根据菌丝体观察结果,选择生长良好、色泽正常的菌株进行培养。
2. 产菌量测定法通过培养不同菌株,比较其产菌量的差异,选择产量较高的菌株。
可以使用培养皿或培养瓶来进行产菌量的测定,然后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菌株。
3. 菌丝活力检测法通过菌丝体的活力检测来评估菌株的生长状态。
可以使用染色剂或生理活性试剂对菌丝进行染色或处理,观察其变化情况。
活力高的菌丝通常呈现健康状态,适合用于食用菌类的栽培。
二、菌种培养优化方法1. 培养基配方优化通过调整培养基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和浓度,以达到最适宜菌株生长的效果。
优化培养基可以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菌量,并改善食用菌的品质。
2. 温度和湿度控制食用菌类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这两个因素。
不同菌种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根据菌种的特点进行合理调节。
3. 光照条件调控有些食用菌类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菌丝扩散和子实体形成。
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可以优化菌种的培养效果。
4. 氧气供应管理氧气是食用菌类生长的必需气体之一,良好的氧气供应有助于菌株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可以通过调节通气量、增加曝气设备等方式来改善菌种的氧气供应情况。
5. pH值调控食用菌类对培养基的pH值有一定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菌株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监测和调控pH 值,保持其在适宜范围内。
通过以上菌种筛选和培养优化方法,可以为食用菌类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不同的食用菌类可能需要针对其特点和生长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方法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花脸香蘑优良菌株筛选
表 2 供试 各菌 株 菌 丝 生长 情 况 与 颜 色
编 / 间 00 嘉 m-时,0 . 菌长 污率 号(. 霉呐长 d. 0 … 一 cd 弓 l ) 5 1 丝势 / 染 %
1 . 试 验 地点 试验 在 南 平市 农 科 所进 行 。 2 1 . 供 试 培 养基 配 方 3 母 种培 养 基 ( 马铃 薯 综 合 培 养 基 C D P )配方 : A , 马铃 薯 2 0gL 蔗 糖 2 / , 酸 镁 1 L 磷 酸 o / , Og 硫 L .g , 5/
囊
蝼 《
育种 化 I
# 锄
噍 胡登
21( 0 1 2)
花 脸 香 蘑 优 良 菌 株 筛 选
黄水 珍
( 建 省 南 平 市农 业 科 学研 究所 , 建 南 平 34 0 福 福 5 2 0)
关 键 词 花脸 香 蘑
菌 株 筛 选
收 , 去鲜 菇 中的菇 根 、 削 污泥 , 定 各 菌 株子 实 体 产 量 , 后 累 测 最 计 整 个 生 育 期 各 菌 株 产 量 并 计 算 出 各 菌 株 的 生 物 学效 率 , 生 物 学 效 率= 子实 体 鲜 重/ 培料 干料 中) l 0 ( 栽 x O %。
均 达 3 .%,另 外 除 S 、4菌 株 问 生 物学 效 率 差 异 极 不 显著 08 3S 外 , 他 菌株 间都 存在 极 显 著 差异 。 其
表 3 供 试 菌 株 发育 期 比较 菌株 满袋 差 异显 著性 现蕾 差异 显著 性 采收 生 物学 差 异显 著性 期/ 00 0叭 期/ 0 5 .1 期 , 效率/ 0 5 .1 d . 5 . d . 00 0 d % . 0O 0
香菇高产胞外多糖优良菌株的筛选
菌 株筛 选高 产胞外多 糖 的研 究未 见报 道 。
液体 培养 基 : 黄豆粉( 沸水煮 3 0 ai r n后 4层 纱 布 过滤 ) 2 O g・ L _ 。 , 葡 萄糖 2 0 g・ L ~, 酵母 1 0 g・
L~ , KH2 PO4 5 0 mg ・L_。 , Mg SO4・7 H2 O 5 0 mg ・
菇 产业 的可持 续发展 [ 2 ] 。 安 徽省是 我 国香菇 栽培 面 积 最大 的省份 之一 , 但 现有 的香菇 种质 资源有 限 , 无
其 中 4株为 香菇 的栽 培品种 , 分别来源 于安徽 舒城 、 上海 市 、 浙 江 省 和 福 建省 , 1 6株 为采 集 于 安 徽 皖 南 山 区和大别 山区 的野 生香菇 菌株 供试 菌株 编号 、 来 源详见 表 1 。
表 1 供 试 香 菇菌 株 来 源 及 生 态 类 型
菌株 编 号 来 源 生 态类 型菌 株 编 号 来 源 生 态类 型
法 满 足市 场 需求 , 对香 菇 优 良菌 种 的需 求 量不 断 加
大。 安 徽省 的香菇野 生种质 资源 较为 丰富 , 具 有研 究 和开 发野 生 高产菌 株 的 巨大潜 力 , 其 野 生 资源 主要 分 布 于皖西 大别 山和皖南 山 区[ 4 ] 。当前 香菇 研究 中 有很 多关于 高产菌 株 的报道 [ 5 。 ] 。 刘 振 钦等 在吉林 省 多地采 集野 生香菇 菌株 , 通 过分 离 、 筛选、 出菇试 种 , 选 育 出香菇 9 1 0 1为优 良的高产 菌株 , 为下 一步 的优
1 材 料 与 方法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2 — 1 0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 高校 自然科 学研 究 一 般 项 目“ 蔬 菜有 害生 物 菜青 虫重 要 病 原 真 茵 玫 烟 色棒 束 孢 高毒 力 菌株 的 筛选 及 其 田 间 应用评估” ( KJ 2 O l 2 B 2 1 8 ) ; 安 徽 省 质 量 工 程 校 企 合 作 实践 教 育基 地 项 目“ 食 品 技 术 人 才 实训 中心 ” ( 2 0 1 3 s j j d 0 3 6 ) 。
菇的菌种分离技术实验
菇的菌种分离技术实验香菇 Lentinus edodes (Berk.) Sing, 别名冬菇、花菇、香菌、厚菇等。
在真菌分类学上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门、蘑菇目、口蘑科、香菇属。
在我国的江西、浙江、湖北、广东、四川、云南、海南、台湾等省均有分布。
香菇迄今为止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
香菇是世界性消费的菇类,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食,不但具有清香味鲜的独特风味,而且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袋栽香菇,能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是今后一个阶段香菇发展的方向。
香菇栽培均以纯丝接种,亦先制备纯菌种。
菌种有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两大类。
根据香菇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制成液体培养基,再加入一定量固化剂如琼脂等,即可制成固体培养基。
一、试验原材料野生香菇、PDA培养基、CPDA培养基、刀、剪、镊子、玻拌等。
二、试验方法1、培养基的制作(1)、配方A 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8~20g,水1 000ml,pH ~6配方B 综合培养基(CPDA基),PDA加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VB1 5~10mg、琼脂18~20g,水1 000ml,pH ~6(2)、配制方法选择质量好的马铃薯,去皮,挖去芽眼,削掉青绿部分。
切成蚕豆小块称取马铃薯,加水1 000ml,煮沸并保持30min,然后用4层纱布过滤,滤汁内加入琼脂和葡萄糖,在文火上使琼脂融化,加水补足到1 000ml,调pH至~6。
趁热将此汁液装入试管中,每支试管装10~15ml。
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外面再用双层报纸包扎,以防棉塞受潮,将试管放入高压灭菌锅中,在121℃/30min,灭好菌后,将试管摆成斜面,待培养基冷却后凝成斜面即为斜面培养基。
2、接种室及接种用具的消毒将无菌室内紫外灯及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灯打开照射30min,然后将室内的风扇及超净工作台上的风扇打开通风30min。
利用遗传技术筛选优质蘑菇菌株的研究
利用遗传技术筛选优质蘑菇菌株的研究蘑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为了满足人们对蘑菇的需求,蘑菇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筛选优质蘑菇菌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利用遗传技术筛选优质蘑菇菌株已成为了蘑菇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基因分析技术来找出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并利用细胞培养和杂交等手段将其扩大繁殖。
对于想要进行蘑菇遗传研究的人来说,首先要掌握的是蘑菇的基因组序列。
蘑菇基因组由许多不同的基因序列组成,其中有些控制着蘑菇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些则控制着蘑菇的营养成分含量。
通过对基因组的分析,可以找到影响蘑菇特性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和筛选优质菌株奠定基础。
在了解了蘑菇的基因组序列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菌株筛选。
菌株筛选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菌株的基因进行检测和评估,二是对菌株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这两个步骤,可以找到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并进一步繁殖和培育。
具体来说,第一步需要利用PCR等技术检测蘑菇的基因组序列。
通过PCR扩增所需的基因片段,可以给出该片段的长度和序列信息。
然后,将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将结果与已知的蘑菇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就可以确定其基因序列是否存在变异。
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找到具有特定基因类型的菌株,如抗病、高产等。
第二步则需要对具有特殊基因型的菌株进行特性研究。
这一步骤需要多个实验室技术的支持,如形态学分析、营养物质含量检测、遗传转化和细胞培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具有优质特性的菌株。
当然,外面的环境也会对蘑菇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因此,在进行蘑菇筛选时需要特别注意生长环境的控制,以减少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生产上,也需要对蘑菇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保证菌株生长的最佳状态。
总之,利用遗传技术筛选优质蘑菇菌株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工作,它需要掌握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花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11.
75% 。135
1 和 9015 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 46% 和 45% ;
另外子实体菌柄细短、盖厚,花纹明显,子 实 体 质 量 好 且 花 菇 率
高。综合 6 个菌株生 物 学 效 率 和 商 品 性 状,
135
1 菌株适宜在
项目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花菇;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产量
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记录。
菌丝生长速度(mm/d)= 菌 落 表 面 起 始 线 与 终 止
/菌丝生长天数(
线之间直线距离(
mm)
d)。
1.
2.
2 转 色
在菌袋发满菌丝后 5~7d 脱袋,控制温度 15~22
1 材料与方法
℃,
RH 维持在 75%~85% ,增 加 通 风 次 数、通 风 时 间
和喷水次数等,诱导菌棒正常转色。
DOI编码: 10.
16590/
cnk
i.
1001
4705.
2019.
12.
149
j.
中图分类号: S646.
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705(
2019)
12
0149
03
香菇(
Len
t
anu
sedode
s Be
rk.
S
i
ng)在 正 常 生 长 发
育条件下遇到低温、干 燥、温 湿 差 等 逆 境,菌 盖 表 皮 开
园艺实验室、黔西县 大 关 镇 贵 州 水 西 谣 食 用 菌 种 植 专
业合作社基地和三都县周覃农业园区进行。
1.
1.
2 菌棒培养料
春栽香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
料 ,分别从 菌丝 长势 、农艺性状 、产量等方面对 菌株进行综合评价 ,旨在为下一步的生产 和育种 研 究 奠 定基 础 。
压灭菌2 h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杂木屑7 8 %、麸皮
2 0 % 、石 膏粉 1 %、蔗 糖 1 %,含水 量 6 0 %左右 ,分
装 入3 3 c m ̄1 7 c m菌袋 ,在 1 2 1℃下高压 灭菌2 h 。 栽 培 料 配 方 :木 屑 8 1 % 、麸 皮 1 8 % 、石 膏
食 用 菌
Ve g e t a b l e s 2 0 1 4 . 1 2
春栽香菇优 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
李为 民,刘 杰 ,张九玲 ,李 军 ,肖 艳 ,李世华 ,田继成
( 十堰市农业 科学院食 用菌研究所 ,湖北 十堰 4 4 2 0 0 0)
摘 要 :选择 1 3 个 春栽香 菇 品种 ,分别 从菌 丝 生
L0 9 、L1 1 、L1 2 这6 个 菌 株 产 量 表 现 较 差 ,生 物
由表 4 可 见 ,1 3 个香 菇 菌 株 产 量有 较 大 差 异 ,表 现 最 好 的是 LO 1 和 Ll 3 两 个 菌 株 ,生 物 学 转 化率分别达到6 5 . 4 %和6 4 . 2 %;L 0 4 产量 表现尚 可 ,生物学转化率 为5 7 . 3 %;L 0 2 、L 0 5 、L 0 7 、
采用 1 7 c m ×5 8 c m×0 . 0 0 6 c m的聚 乙烯 香
菇 专用 折 角袋 ,每棒 平均 装料 1 . 5 k g( 折合 干
料 )。机械 拌料 ,机 械装 袋 ( 内套 内膜 袋 ),
常 压 灭 菌 ,塑 料 棚 半 开 放 式 接 种 ,单 面 等 距 接 4 眼 ,菌种 封 口 ,外 套外 膜 袋 。 1 . 3 . 2 茵棒 培 养及转 色、越 夏 管理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有高营养价值且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食品,其种类繁多,包括蘑菇、平菇、香菇等等。
在菌类的栽培过程中,菌种的筛选与培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一、菌种筛选技术1. 菌种的来源菌种的来源可以是野生蘑菇或作为食材被普通人采集得到,也可以是从已经获得成功菌种的栽培菌种中分离得到的。
对于野生菌种,应确保其种类、品质和健康状况。
对于已经被栽培成功的菌种,可以选择优质的菌种进行分离和培养。
2. 菌种的筛选方法菌种的筛选方法主要包括测定生物特性和生理特性两个方面。
对于测定生物特性,可以通过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菌盖的形状、植物病害的抵抗力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对于测定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和产孢期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3. 菌种的保存与传承筛选出合适的菌种后,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保存和传承,以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低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体氮冷冻保存等。
二、菌种培养技术1. 培养基的选择菌种的培养需要使用适宜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有玉米粉培养基、米糠纸培养基、麦麸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提供菌种所需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2. 培养环境的控制菌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适宜的培养环境条件可能有所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以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3. 消毒和无菌技术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消毒和无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培养器皿和培养基中的有害微生物,以保证培养环境的洁净。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和无菌室的使用,可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4. 菌种的转接和保存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需要将菌种进行转接以获得更多的菌丝或孢子。
转接操作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转接后,可以将菌种进行保存,以备下一次使用。
总结: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是确保高质量食用菌产品的重要环节。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标准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标准食用菌类的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活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中,菌种的选择对于栽培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标准。
一、可食用性首先,菌种的可食用性是筛选标准的关键因素之一。
食用菌类包括蘑菇、竹荪、松茸等,它们必须被确认为安全可食用的菌种。
在进行筛选时,需要了解菌种的毒性和食用部位是否有害。
只有经过专业鉴定认定为可食用的菌种,才能进一步考虑其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二、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菌种对于栽培条件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食用菌类对于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在菌种筛选时,需要考虑到所栽培食用菌类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并选取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菌种。
这样可以保证菌种在栽培过程中的活性和生长效果,同时提高栽培的成功率。
三、经济效益食用菌类的栽培除了满足人们对食用需求外,还需考虑其经济效益。
因此,菌种的生长速度、产量以及商品化程度都是衡量其经济效益的指标。
在筛选菌种时,应注重选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菌种,从而提高栽培过程中的效益。
同时,考虑菌种的商品化程度,如是否易存储、易运输等,以确保将栽培的食用菌顺利地推向市场。
四、病虫害抗性菌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栽培的成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病害和害虫常常影响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在筛选菌种时,应特别关注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选取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菌种,可以有效减少栽培过程中的损失,并降低使用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量。
五、食味特性菌种的食味特性也是筛选的参考因素之一。
食用菌类的口感和香味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菌种的味道和风味是决定其市场认可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筛选菌种时,需要进行试验和品尝,选取具有良好风味和口感的菌种。
综上所述,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标准涵盖了可食用性、适应性、经济效益、病虫害抗性和食味特性。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各项因素后,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菌种进行栽培,以确保食用菌类的健康生长与产量的提高。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食用菌是具有高营养价值且广受喜爱的食材之一,其栽培过程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对于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食用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以帮助菌农们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一、菌种筛选方法1. 分离筛选法:分离筛选法是通过将采集到的食用菌基因组进行分离,然后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
具体操作如下:a. 从野生食用菌菌丝体中取样,分离培养在适当的寒冷培养基上。
b. 筛选出菌丝体生长迅速、形态规整、产菌量较高且同种菌丝生长速度一致的菌株。
2. 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是通过将菌种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筛选出具有高效发酵能力的菌种。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营养液,如玉米浓缩汁或蔗糖溶液等,将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b. 培养一段时间后,筛选出产酶量高、生长活跃的菌株。
二、菌种培养方法1. 固态发酵法:固态发酵法是将菌种与固体基质混合培养,使其在固体基质上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固体基质,如木屑、麦秸等,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其湿润。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体基质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以利于通气。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2. 液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是将菌种直接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利用菌体在液体中的悬浮状态进行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如麦芽汁、蛋白胨液等,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
b. 控制适当的温度、pH值和通气条件,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高产的食用菌菌体或菌液。
3. 固液混合培养法:固液混合培养法是将菌种和液体培养基进行混合,使其同时在固态基质与液体中繁殖和生长。
具体操作如下:a. 在适宜的固体基质上添加适量的液体培养基。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液混合培养基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产量较高的食用菌。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植物性蛋白质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食用菌的品质,科学家们积极开展了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
菌种筛选是指通过对食用菌种群的调查、采样和鉴定,从中筛选出优质的菌种,并进行培育与繁殖的过程。
这里的优质菌种是指具有高产、快速生长、抗病性强、耐各种环境胁迫、品质优良的菌种。
菌种筛选的主要步骤包括样品的采集、种类的鉴定、生理学性状的测定、抗性等级的评定和性状考察等。
通过菌种筛选,选育出的优质菌种能够增加食用菌的产量和抗病能力,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很多食用菌繁殖主要依靠子实体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存在传代性变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繁殖体培养技术成为食用菌菌种繁殖的重要手段。
繁殖体培养是利用菌丝体培养或体细胞培养技术,直接培养和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结构体繁殖体。
通过繁殖体培养,可以保持菌种的遗传稳定性,提高菌种的繁殖速度和数量,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除了菌种筛选和繁殖体培养,遗传改良技术也是提高食用菌品质和繁殖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
遗传改良技术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两种方式。
传统育种是利用食用菌自然交配和选择的原理,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改良菌种的性状。
传统育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但由于食用菌自交不易和反复选择的特点,实际应用范围有限。
而基因工程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直接改变食用菌的基因组,进而改善菌种的性状。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改良效率,但涉及到基因的改变和转入,存在一定的伦理和安全风险。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是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菌种筛选,可以选育出具有高产和抗病能力的菌种,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繁殖体培养,可以保持菌种的遗传稳定性和繁殖能力,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怎样识别食用菌优良菌种
怎样识别食用菌优良菌种
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食用菌栽培的成败,在购买菌种时一定要注意识别规格和质量。
现将识别优质菌种的方法介绍如下:查形出售的菌种瓶(袋)要完好无损,口部包扎严密;棉塞清洁、干燥、松紧适宜,有弹性;菌柱紧贴瓶壁,上部内壁允许有少量凝结水,下部不能有积水,瓶壁与培养基之间不许有胶质物。
观色通过菌种瓶(袋)观察内部菌丝,优良菌种的菌丝应是茁壮洁白,上下均匀一致,无花斑;不许有红、绿、黑、黄等异色孢菌下落(有色素的特殊品种除外)。
鼻闻打开1—2瓶(袋)的棉塞闻其气味,优良的菌种应具有特殊的菌种芳香,没有酸臭等异味。
触摸优良的菌种在敲瓶或破袋进行接种时,菌块应完整一致,具有弹性;掰成小块时,碎末小,无渗出液,菌丝里表一致。
看包装出售的菌种必须贴有质量合格标签,标签上要有品种名称、级别、接种日期和生产单位等。
无标菌种一般是无证生产,伪劣产品的可能性很大。
购买菌种时要向出售者索取发票,以便发生问题时进行交涉。
- 1 -。
花菇135-1、939和9015菌株品比试验
花菇135-1、939和9015菌株品比试验
叶春兰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通过对寿宁县3个花菇当家种(135-1、939和9015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135-1花菇率可达80%以上,烘干率26%,菇形佳、品位高,商品性较好;939子实体粗蛋白含量24.3%,多糖含量74 mg/ml,粗脂肪含量2.92%,营养品质优于另两个菌株.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叶春兰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35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花菇菌株品比筛选试验报告 [J], 包著勤
2.代料花菇菌株939高产栽培技术 [J], 翁埔垣
3.代料花菇菌株品比试验 [J], 吴学谦;吴庆其
4.花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J], 徐彦军; 李昌俊; 肖军; 陈金棒; 张松
5.香菇939菌株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多糖产量比较 [J], 申进文;王淑敏;戚元成;高玉千;梁振普;邱立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香菇优良菌株的筛选田云霞;汪威;武绍启;李文彬;刘绍辉;张小岚;练长春【摘要】为方便企业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下经营管理,支持香菇产业实现生产工业化、栽培标准化、产品安全化、消费追溯型的目标,寻求适宜高产栽培的香菇菌种,以昆明市香菇主产区5个当家品种为材料进行优良菌株筛选.结果表明,低温品种庆科20较适宜进行高产栽培.【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香菇;高产栽培;菌种筛选【作者】田云霞;汪威;武绍启;李文彬;刘绍辉;张小岚;练长春【作者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5200【正文语种】中文发展食用菌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产业之一。
但随着世界贸易壁垒的出现,产品标准化和安全性成为阻碍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的关键,同时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引领农民增收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成为该产业快速发展的主流。
香菇是我国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在众多人工栽培品种中,种植规模位居第三,也是我国传统食用菌出口产品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但受其生长特性的限制,无法做到工厂化生产出菇,并且只能进行季节性栽培,根本满足不了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需要。
从目前国内5个香菇当家品种中,筛选出适宜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并进行周年化栽培,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菌种支持。
1.1 供试材料供试菌株:供试菌株概况见表1。
培养料配方:阔叶杂木屑70%,麦皮25%,黄豆粉2.5%,石膏粉1.5%,红糖1%。
香菇菌株的dsRNA检测
香菇菌株的dsRNA检测摘要:采用dsRNA检测技术对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收集的68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dsRNA存在程度检测。
结果显示,52个菌株检测到dsRNA,16株(其中7株是野生菌株)没有检测到dsRNA;根据电泳图谱,可将香菇的dsRNA分为6种类型。
关键词:香菇;dsRNA;电泳图谱在正常生物组织体内的RNA(包括mRNA、tRNA和rRNA)是来自该生物基因组DNA转录过来的具有局部双螺旋结构的单链线形RNA分子。
dsRNA是大部分RNA病毒(除逆转录病毒如艾滋病病毒HIV及乙肝病毒HBV等)在复制过程中都需要经过的阶段,是RNA病毒存在的表现形式,而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本身就是dsRNA形式[1]。
1979年MORRIS 和DODDS 成功地将dsRNA技术用于植物病毒和真菌病毒的研究[2]。
目前,dsRN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或类病毒病的诊断、病毒的分类和比较、病毒卫星RNA的检测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3]。
如已有dsRNA技术用于研究食用菌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4]、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5]、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6]等病毒的报道,USHIYAMA于1977年从香菇(Lentinula edodes)类病毒粒子中检测到dsRNA[7]。
本实验采用dsRNA技术,对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部分库存香菇菌株进行检测,探测dsRNA在香菇中的存在程度。
1.1供试菌株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选择68株香菇菌株,其中52株为常规栽培菌株,8株为野生菌株,另外8株是从有病毒病症状的子实体或菌袋中分离的菌株,具体见表1。
天达300为由河南农业大学邱立友教授提供的带毒平菇菌株,作为阳性对照。
1.2菌丝体培养参照郭树凡等[8]方法,将在PDA斜面上培养2周的菌丝用接种耙耙碎,接入装有100 mL液体培养基(玉米粉2%,豆饼粉2%,KH2PO4 0.1%,MgSO4 0.1%,pH 自然)的250 mL三角瓶中,于25 ℃,120 r/min摇床培养7 d后,纱布过滤收集菌丝,菌丝经无菌蒸馏水冲洗数次后,用滤纸吸干水分,于-70 ℃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 , 质 变 劣 等 , 响 了 菇 农 生 产 花 菇 的 积 极 性 与 花 菇 菇 影 产 业 的 发 展 。为 了 筛 选 出 适 合 我 区 “ 高 一 优 ”代 料 栽 两 培 的 花 菇 优 良新 菌 株 ,于 1 9 ~ 1 9 9 8 9 9年 度 花 菇 栽 培 产 季进 行 了 2 O个 菌 株 区 域 栽 培 筛 选 试 验 ,现 将 结 果 报 道
试 验 ,基 本 方 法 同 上 ,生 产 时 间 为 :1 9 年 1月 2 99 0日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供 试菌 株 . ( 自 上 海 农 科 院 ) 0 ( 自福 建 省 菌 种 站 ) 引 ,9 8 引 ,冬 菇 1 号 、 秋 菇 1号 ( 自福 建 省 食 用 菌 协 会 ) 引 、茶 良 、 岐 阜 2 1 特 撰 、森 7 1 0、 0 、椿 农 ( 日本 引进 ) 、华 香 6 从 、L 号 与 3号 ( 自福 建 省 农 业 区 划 所 ) 保 存 菌 株 : 1 5 引 。 3、 99 91 3 、 0 5系 我 县 主 栽 品 种 , 由本 所 保 存 ,以 1 5为 对 3
蓄 蓑c芋 菇 篝 毒 质 霉 曩
第 一 次品 比栽 培 试验 。1 9 9 7年 1 1月 2 8日把 供 试 的各
试 管 母 种 扩 接 , 2月 1 日接 原 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8年 1月 3 l 5 19 0日接
收 稿 日期 :2 0 一O — 2 01 3 1 作 者 简 介 :陈 明 忠 . 男 . 1 7 9 0年 出 生 . 农 艺 师 .
维普资讯
8
福 建农 业科 技
20 0 2年 第 2期
花 菇 优 良 菌 株 筛 选 试 验
陈 明 忠 龚 翔 叶 乃波 邱 寿
( .寿 宁县 食 用 菌 研 究 所 3 5 0 ; 1 5 0 0
摘 要
2 .宁德 农 校 食 用 菌 室 )
新 优 杂 交 菌 株 ;9 0 8 1是 本 所 1 9 9 7年 进 行 多 孢 分 离 、配 对 杂 交获 得 的新 菌 株 .90 8 3由 我 县 栽 培 变 异 株 分 离 获
得 。
2 结 果 与分析 2 1 19 . 9 8年 度结 果 2 o个 花菇 菌 株经 过 1 9 9 8年度
利用 征 集 的 2 O个 花 菇 菌 株 , 1 9 于 9 8年 和 1 9 9 9年 进 行 区 域 栽 培 试 验 , 果 表 明 : 8 3和 9 0 结 90 8 1两
菌 株 具 有 优 质 、高 产 、抗 逆 性 强 、适 应 性 广 和 花 菇 率 高 等 特 点 ,可 替 代 我 区 已退 化 的 主 栽 种 1 5菌 株 .值 3 得 大面积 推 广 。 关 键 词 香 菇 菌 株 花 菇 率 品 比 试 验
气 ”增 氧 培 养 ; 6月 2 7日翻 堆 同 时 放 “ 气 ” 养 菌 筒 。 大 培 菌 筒 培 养 期 做 好 发 菌 、转 色 、料 筒 等 生 长 情 况 观 察 与 记 引 进 菌 株 : 香 1 、 香 1号 与 8号 苏 号 申 录。 9月 2 7日 上 架 出 菇 管 理 , 收 期 保 持 6个 月 ,并 记 采 录 好 出菇情 况 、产 量等 。 19 9 9年 1月 至 2 0 0 0年 3月 进 行 第 二 次 品 比 栽 培
表 1 第一 次 品比 试验 结果
12 培 养基 质 .
一级 种培 养 基 为 P DA 配 方 。 、 级 二 三
种 培 养 基 为 : 木 屑 7 、 皮 2 、 与 石 膏 各 1 。 杂 8 麸 O 糖 菌 筒 栽 培 料 配 方 : 木 屑 8 、 皮 1 、 与 石 膏 各 杂 O 麸 8 糖 1 .含 水 量 控 制 在 5 左 右 。 O 1 3 试 验 方 法 每 个 菌 株 都 在 相 同 菌 龄 与 相 同 配 方 下 . 进 行 区 域 栽 培 对 比试 验 。1 9 9 7年 冬 季 至 1 9 9 9年 春 季 为
我 县 是 全 国 闻 名 的 “ 菇 之 乡 ” 近 年 来 随 着 花 菇 栽 花 。 培 技 术 的 提 高 及 栽 培 面 积 的 扩 大 , 现 了 主 栽 种 1 5菌 出 3
株 种 性 退 化 现 象 ,导 致 菌 筒 烂 筒 时 有 发 生 , 量 明 显 下 产
生 产 种 。 以 上 各 级 种 接 种 后 均 置 于 2 ~ 2 2 5C F恒 温 培 养 ,观 察 记 录 菌 丝 生 长 情 况 。1 9 9 8年 3月 2 5日开 始 制
接 生 产 种 , 3月 1 日制 作 菌 筒 , 9月 2 日上 架 出 菇 管 8 0 理 。 二 次 品 比试 验 的 菌 株 是 第 一 次 试 验 综 合 评 分 后 初 第
步 筛选 出的 l O个 优 良 菌 株 . 采 收 期 也 保 持 6个 月 。
照菌 株 。 纯性 复 壮菌 株 : 3— 提 1 5 2系本 所分 离提 纯复 壮 。
如下 :
( 料 高 度 4 m 左 右 ) 装 0c 。经 常 压 灭 菌 、冷 却 、 种 后 按 接
我 县 花 菇 生 产 的 常 规 工 艺 进 行 管 理 . 用 单 因 索 随 机 设 采
计 ,3 重 复 ,每 个 处 理 栽 培 2 次 O筒 。4月 2 日查 菌 并 同
时 刺 4个 对 称 孑 增 氧 培 养 ; 5月 1 日疏 堆 同 时 放 “ L 0 中
课 题来源 :福建 省科技 厅 资助 项 目 ( 8 9 一z一1 8 的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