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选读整理版

古代文论选读整理版

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一、单选题1、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他提出“养气之说”,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崇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影响了后世文气论。

2、庄子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解衣般礴”式的文艺创作,也是其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的佐证。

3、墨子主要文论观是:“非乐”论和“三表”法。

韩非子:“以功用为之的彀”。

4、《尚书》的“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的纲领”。

5、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发愤抒情”诗论主张的是伟大诗人屈原。

6、“黼黻之美,在于杼轴”出自刘安的《淮南子》。

7、扬雄对诗赋的基本评价意见是“劝百风一”。

8、提出文为世用、文贵诚实、文贵独创、文贵自然等一系列文论主张的是王充。

9、儒家诗教崇尚“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出自《礼记·乐记》。

10、《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诗歌的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可以观,朱熹注为“考见得失”,具有认识作用。

11、《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

在魏晋南北朝完全可以和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比美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一书特点是体大虑周。

刘勰谈论文学想象主要用到神思。

刘勰认为体指体貌、风格。

13、关于文学欣赏,朱熹提出“玩味”、“涵泳”说。

14、古代最早的一部品诗的诗歌理论著作是钟嵘的《诗品》。

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最高是曹植。

钟嵘主张自然美,提出了滋味说。

15、“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16、李白所追求的诗歌艺术理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18、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明确提出诗歌的“意境”概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举例(一):(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完美排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完美排版,自考必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中文本科《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復習資料舉例(一):(莊子的)“虛靜”說[提出]“虛靜”說是中國古代有關創作構思的理論。

“虛靜”,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極大地發展了老子的“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坐忘”就是“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內涵]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響]莊子的“虛靜”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提出]這是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裏提出來的關於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的說法。

《陽貨》篇記載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內涵]興,指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憤,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則是人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強團結的作用;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

[影響]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是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對後來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孟子的)“知言養氣”說[提出]這是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提出來的,篇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內涵]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具有高尚道德品質而形成的一種崇高的精神氣質蘊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辭。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第一节诗言志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的概况?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那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先秦时期指有史以来至秦王朝建立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性质特点和先秦时期文学的历史现状是相呼应的。

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时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的认识;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当中,由于当时的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于是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的文学理论阐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主张“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奠定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封建社会正统文学观。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道家很少直接谈论文学,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述美与道的关系。

总之,儒家的文学理论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道家的文学理论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墨家的墨子主张文学要“尚用”“尚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和标准。

儒道互补,为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尚书•舜典》中关于“诗言志”的片段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歌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现的、抒情的。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是互相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统一和谐的美,就能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才。

◆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庄子》简况。

《庄子》52篇,今存33篇。

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A. A. 《艺概》B. B. 《沧浪诗话》C. C. 《岁寒堂诗话》D. D. 《石洲诗话》正确答案:B2.“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A. A. 冲淡B. B. 典雅C. C. 纤秾D. D. 绮丽正确答案:C3.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A. A. 情采篇B. B. 体性篇C. C. 原道篇D. D. 丽辞篇正确答案:B4.“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A. A. 李贽B. B. 袁宏道C. C. 周敦颐D. D. 曹雪芹正确答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

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11.“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

正确答案:清空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解释“知人论世”。

(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要充分论证孟子说这句话的语境,以及这句话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阐释钟嵘“物感说”这一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第一节先秦文论概述及古代文论的萌芽《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二、“诗言志”《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美刺”《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四、“陈诗观风”《吕氏春秋·音初》: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故曰:乐为之观也深矣。

(审音知人)《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弥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这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宣泄作用;讽谏作用)季札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yōng》、《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

墨家“尚质” “尚用”“非乐”“言有三表”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冈师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一一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内容有: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一“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一一“先质后文” “文质彬彬”3、重视“中和”之美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一一“尽善尽美”三、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一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一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 "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一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一一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三表”说一一"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周易》观物取象2、孔子兴观群怨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庄子心斋坐忘5、汉代文论1、孔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

‛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总的看来,孔子把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是一种素朴的说法,带有很大的相对性,暂不必一一地去确定四者的界限,重要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它,抓住孔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

这可说是孔子所开创的中国美学的一贯传统。

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孟子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孟子在自己‚仁政‛思想基础上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能否要看到‚与民同乐‛。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第一章先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

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容有: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主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三、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在修养。

四、荀子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

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

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

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

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第三节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

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

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

《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西汉]司马迁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

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

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答:“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

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答: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

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

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

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3、总结“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

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