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辨析

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辨析

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辨析摘要:1.古代文论的概念与特点2.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3.古代文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4.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的辨析5.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正文: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特点古代文论是指我国古代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它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逐渐发展壮大,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古代文论伴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2.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古代文论包括诗、词、赋、论、辩、说等文体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以及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

3.理论实践相结合。

古代文论强调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相互促进,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诸子百家: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以诸子百家的学说为主,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对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念和标准。

2.汉朝:汉朝时期,文学批评开始独立发展,出现了《毛诗序》、《楚辞章句》等作品,对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评论和解释。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文学批评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家和著作,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

4.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评论家和著作,如元代的杨雄、明代的李贽、清代的纪昀等。

三、古代文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古代文论和文学批评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古代文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文学批评则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代文论。

四、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的辨析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辨析。

古代文论偏重于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而文学批评则更注重对作品的评价和解读。

但二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五、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虽然古代文论和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于古代社会,但它们对现代文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荀子的文论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征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

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

……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

明道、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诗》言其志也;《书》言其事也;《礼》言其行也;《乐》言其和也;《春秋》言其微也。

2、发乎情、止乎礼仪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3、乐和同,礼别异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管,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总结:儒家的文论观是一种工具主义文论观,它是与政治与教化分不开的,主要强调的是诗歌、音乐等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比如向上匡正君主,向下教化百姓,其最终目的是社会走向一个“和”的境地。

二、道家及其文论1、有关道家的一些知识。

A.战国时代的道家讨论“天道”的,以“阴阳家”为代表。

讨论语言的,以“名家”为代表。

讨论哲理,分析宇宙、社会与人的存在的,以老、庄为代表。

2、《老子》的道论道的三种意义:A、“道”在《老子》那里是一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本原,它无形、无名,却是一切有形有名事物的起源和基础。

B、“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道路,在冥冥之中它指导着运行,类似于“规律”。

C、道有说话的意思。

《道德经》中有关道的论述摘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的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综合性;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分散性: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评论,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

除《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薮》等少数著作,古代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段:或见之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等。

直觉体验性: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方式。

这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西方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

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都是讲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

(中医阴阳调和望闻问切西医检查科学)隐喻性:在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

这又与中国哲学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达。

中国哲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洞达道体。

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道的必要手段,弄不好也可能是横在道与接受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XXX《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XXX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论语》的“XXX”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

"”提出了“XXX”说。

“XXX”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论语》“诗可以怨”说XXX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XXX),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XXX、XXX、XXX、XXX、XXX、XXX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先秦时期1.诗言志①“诗言志”这种观念最早是在《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的,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左传》中记载,到战国时代,这一说法就比较普遍了。

②“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先秦时期对于“志”的理解比较狭隘,因此所谓“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③中国古代“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这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做是对现实的摹仿和再现,是很不同的。

2.孔子①“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文学的美学作用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②“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管意图。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③“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

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

3.孟子①“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属于文学理论批评,但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②《孟子•公孙丑上》中“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任意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

③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选段一、毛诗序(节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典论·论文(节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三、诗品序(节选)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四、与元九书(节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五、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六、人间词话(节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1)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遂:(2)落笔倏作变相倏:(3)定则也则:2.解释下列句子中“独”的不同意思(1)独画之乎哉(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有独见之明(4)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下列句子(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译文:(2)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代文论名句

古代文论名句

古代文论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和审美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追求。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论名句:1. 孔子的文论名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表达情感和志向的重要性。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孔子认为学习诗歌是提高言辞能力的基础。

2. 庄子的文论名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庄子·逍遥游》)庄子认为说话的人没有罪过,而听话的人应该足够警惕。

3. 韩愈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

”(《原道》)韩愈认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承载和传播道德和哲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韩愈阐述了教师的作用和重要性。

4. 柳宗元的文论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吴常侍论文书》)柳宗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和现实。

5. 王安石的文论名句:-“文章欲传天下,必须自其厚。

”(《答陈正甫书》)王安石认为文章要传遍天下,必须首先内容丰富深刻。

6. 朱熹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道以育人。

”(《四书集注》)朱熹认为文学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7. 曹丕的文论名句:-“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曹丕认为文学创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业。

8. 陆机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道以济时。

”(《文赋》)陆机认为文学是传达道德和拯救时弊的工具。

这些名句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1、诗言志:《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中提到的“诗以言志”主要是指赋诗以言志。

在《尚书·尧典》中的志倾向于思想抱负。

庄子中则是抒发自己意愿情感。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里的诗就是志的外在体现形式。

诗言志中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社会地位的制约。

所以通过诗可以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礼记·王制》里就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古人在“诗言志”这个认识上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采诗观志”并将采诗作为一种制度。

诗言志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诗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就必须具有在思想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上的规范的作用。

从孔子主张“诗无邪”到“发乎情,止乎礼义”一系列的努力都集中在对诗的道德教化的规范上。

由于古代过分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因而将诗言志片面地理解为合乎礼义,所以导致“言志”和“缘情”说的对立。

其实,诗言志里已经有表达情感的因素,只是这种情感不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诗言志在当时更侧重集体意志和情感的表达,这些集体的思想都寄托一人。

2、“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所谓“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是“引譬取类”,“兴”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诗(艺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的、主动的引起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泛的联想,并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论语》是先秦文论重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是注意,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2、道家文化3、佛家文化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1、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觉妙悟式思维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1、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

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墨家对礼乐完全持否定态度。

墨家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反对礼乐,提出“非乐”的主张。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

三、先秦文论概况文学观念的起源:第一、最早“文”的含义是修饰之义。

第二、由广义的“文”过度到文化之“文”的关键式人物是孔子。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古代文论选读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价值,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下面是一些关于古代文论选读的相关参考内容:一、《论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对诗歌的定义、审美标准以及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陶渊明提出了“兴贤示教,治安弭乱”的创作宗旨,认为诗歌应该以表达高尚情感、美化社会风气为目的。

此外,陶渊明还对诗歌的形式、内容、修辞手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是古代文论中的经典之作。

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重和尊重,并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点。

韩愈认为,师德的高尚与不高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论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论述了文学对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陶冶的重要性。

欧阳修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教育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同时,他还强调了文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原则和价值,提出了“文学要学习民间的语言、情感和生活经验”的主张。

四、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杂纂》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

他在这部著作中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它们进行了批评和评价。

杨慎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规律和原则。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同时注意形式的美感和趣味性。

此外,他还强调了文学创作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敏感和关注。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选读是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代文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从中获取创作和研究的启发和借鉴。

古代文论,考试资料,

古代文论,考试资料,
1、兴观群怨说:出自孔子《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兴:激起或启发,这里指对个人修养的 启发意义。观:观看,观察,这里指对民风民俗社会状况的了解。 群:众人相处,这里指诗歌联络 感情,沟通思想的作用。 怨:抒发不满,泄导人情,这里指对执政者表达不满情绪。兴观群怨说能 够体现孔子对诗歌功能的确认:修身、言辞、交往、政治。 2、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 之。”“意”,是作者之意(另有观点:读者之意),即在理解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个别辞句,歪曲 作者的本意,还要注意作品的夸张等修辞的运用。孟子提出推求作者本意的方法,是对我国古代文 学批评史的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3、知言养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之心,则馁 矣。’”知言,善于分析言辞,特别是善于分析那些片面的、过分的、不合正道的、闪烁其辞的言 辞,并合理地理解。养气,即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且要配义以道,要按照儒家的仁义道德的信条 去加强修养。“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属于文学理论批评,但对后 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后代的一些文论家特别重视养气。 4、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 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 ”)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诗歌解释学 ”角度理解“知人论世”,即为了真正理解一首诗,就必须了解作者的情况,而要了解作者的情况 又必须了解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情况。从“对话解释学”角度来理解则是:对于古人,只有将他们视 为朋友而不是认识对象,才能以体认的态度来与之对话。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准则。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逐步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文心雕龙是东晋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气质”,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气质,这是作者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他强调作品中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

二、唐代文论的代表性观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文论研究的重要时期。

唐代文论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

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以兴为主”,也就是说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唐代文论也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三、宋代文论的核心理念宋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和讨论上,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宋代文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理性思考的深度,又要有感性表达的情感力量。

他们强调修辞的简练、语言的准确,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表达。

此外,宋代文论还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明代文论的特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文论方面也有其特点。

明代文论主要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与独创性,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明代文人认为作品要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明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规范也有详细的论述,如章法的运用、叙事结构的把握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从文心雕龙到明代文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但都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文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文言文的古代文论与文学思想

文言文的古代文论与文学思想

文言文的古代文论与文学思想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也是重要的文学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古代文论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

一、文言文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特点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用表达规范的文体来书写。

它强调规范的用词和句式结构,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在古代文论中,文言文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表达方式,常被用于撰写经典文学作品。

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和辞章等。

其中,诗歌是文言文的重要体裁之一,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常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散文则以散述事实和抒发议论为主,可表达各种主题;而辞章则是为特定场合撰写的演讲文稿,其语言通常较为雄辩。

二、文言文的古代文论在古代中国,文言文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论体系。

这些文论涉及文学创作的艺术原则、修辞技巧和文风格律等方面。

1. 文风格律文风格律是指用于创作文言文的规范。

其中包括谨慎节制、严整紧密、古雅凝练等要求。

谨慎节制指在表达内容时要注意思考每个字词的选择,并避免冗长的表达方式;严整紧密要求文章的结构和句子的连贯性,使文言文显得有条不紊;古雅凝练强调用字和句子要具备古代的气息和简练的风格。

2. 修辞技巧在文言文创作中,修辞技巧被广泛应用。

修辞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双关等手法,用于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双关则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从而产生意义的多层次。

3. 文学思想文言文的古代文论也涉及到文学思想的讨论。

在古代中国,文学被认为是一种体现人的情感、思想和品格的艺术形式。

文言文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之道,以达到超越人生的境界;佛家思想则关注人的修行和解脱,倡导超越尘世的追求。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一、文化诗学:为了能够真正把握古代诗学的意义与价值,进入古人精神世界,就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这就是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这个概念是为了倡导一种阐释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将阐释对象置于更大的文化学术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文论概观:(一)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1.这派文论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

(原因:西周文化之遗存;主要原因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意识)。

2.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的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二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

(二)以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系统;(三)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内容:1.文体论;2.创作技巧、技法;3.关于诗文发展源流的观点。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话语权力,政文合一,文化话语系统从贵族被传播于平民社会,私学大兴,士人阶层兴起,这种变化的意义有:1.政治权力与话语权力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直接的,而是出现了许多中介因素;2.政治权力由此而成为文化话语系统可能的批判对象;3.私学培养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即士人阶层。

三、士人阶层的主体意识:1.在社会身份上极力扮演全社会的教育者角色;2.自我规范意识;3.以天下为己任;4.以道自任。

四、先秦文论概观:1.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2.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3.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五、孔子的文学观念:1.注重社会实用;2.出发点主要是文学和社会人生的关系;3.在乎文学的外部规律。

六、孔子的文学批评:孔子的文学批评是伦理道德批评,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止乎礼仪”和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

七、《论语·为政》:“思无邪”:提倡“中和”之美。

“思无邪”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衰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左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周易》观物取象2、孔子兴观群怨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庄子心斋坐忘5、汉代文论1、孔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

‛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总的看来,孔子把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是一种素朴的说法,带有很大的相对性,暂不必一一地去确定四者的界限,重要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它,抓住孔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

这可说是孔子所开创的中国美学的一贯传统。

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孟子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孟子在自己‚仁政‛思想基础上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能否要看到‚与民同乐‛。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6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二、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
---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178、“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 A )
A、刘熙载《艺概》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179、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D )
23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24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清空 ”和“意趣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25、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7、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18、《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19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 )、(反对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21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2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
A、《告小说家》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外交欤?内政欤》 D、《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180、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B )
A清代的金圣叹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近代的王国维
---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29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93、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94、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痕迹。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6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7、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8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 D ) A、王夫之 B、沈德鸿 C、袁 枚 D、王士禛
四、问答题
1】、简述《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
答:《尚书?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6、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 B)。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177、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C )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173、“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74、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D) A.《宋元戏曲史》B.《人间诗话》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
175、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 )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 “格调”说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