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泻心汤(《金匮要略》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并治第十六》

泻心汤(《金匮要略》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并治第
十六》
【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条文】15.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读经笔记之一:以药解方,此方所用之药,均为寒凉除热之药,故可知其治热病也。
读经笔记之二:冯世纶说此方治吐血、衄血如神,但接着说吐血、衄血是因为热,才对证。
读经笔记之三:吐血,衄血,此为症,即发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吐血,衄血这些病症,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一之后,定性为热病,吐血、衄血则成为热病之证据。
如定性为寒病,吐血、衄血则定性为寒病之证据。
这就是“症”与“证”的区别。
简而言之,“症”是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症状,而“证”则是经过对“症”的分析后,上升为病性的证据。
所以冯老虽然说此方治吐血、衄血如神,但只有在热性病的大前提下才可用此方,寒性病则不可用,此亦遵循“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之原则。
读经笔记之四:所谓“心气不足”,就是心烦的意思,与吐血、衄血一样,均因热而出现。
读经笔记之五:这个药汤的用法与别的不同,要求“顿服之”,就是要一次喝完。
因为这个吐血、衄血,来势大猛了,所以要急治,要一次服完。
读经笔记之六:胡老认为,本方中的大黄,要先用水冲泡,然后再以浸泡之水煮芩、连,才不致大泻。
说得太准确了,可见胡老学识之高。
用浸泡大黄之水,则是轻取大黄之寒下之功效,以除人体内之热。
然此时之热,又尚求形成“胃家实”之大热,故轻取大黄寒下之功效即可。
读经笔记之七:胡老说本方临床可以治疗下血、高血压等,尤以
小儿鼻衄最佳,然亦均属热性病方可。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他这么几种病,惊就是惊慌的惊悸。
悸,心悸。
吐血衄血下血。
这就三种了,胸满瘀血,这四种病。
这章讲的不够细致,他主要的是在吐衄下血病,惊悸瘀血讲的都不完全。
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这是讲惊悸的脉。
惊则气乱,气乱则脉动,所以他说动即为惊。
这个动啊,不但脉动,胸腹也动。
人要发惊啊,人这个气就乱,是吧,所以这个脉也就是跳突不稳,就动。
动就脉上说,他主惊。
如果脉弱,我们讲很多了,他是个不足了,血虚脉弱,不足以养心,心气虚则悸,所以弱脉主悸,悸就是心跳了,咱们现在心悸就这个悸。
他头一段就是说惊、悸的脉应,他都一般说的,也有特殊的情形。
所以脉动主惊,脉弱主心悸。
2、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这个说衄之为病,他这个病之进退,一种证候的反映。
尺脉浮者是里有热,那么这个脉当然是浮沉,浮主表沉主里。
这个在三部上那个来说,寸、关、尺三部,关以前就是寸至关着部位,主表,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这也都是书上头一章里的。
浮者在后呢,其病在里。
这个浮主热,"尺脉浮"者是里有热。
"目睛晕黄",这个月亮咱们说的风圈,月晕而风嘛,这个是目睛,眼睛,这个晕就是沿着黑眼珠它那块发黄,就晕黄,就像月亮那个晕那个样子,他是形容。
他说目睛要有晕黄,这是瘀血之为候。
里气有热又浮有瘀,所以这个衄是未止的,就是瘀热还在嘛??3、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就是阳络有伤。
那么,从秋至冬要是衄呢,这是一个阳明之络有伤,这个也是一个约略之词,也不是一定的,而且这个话也不像是仲景的话,这个做个参考,这个在临床上是不可靠的。
这是在衄呀,有在阳明,有在太阳为候的不同。
那么春夏呢,春夏的时候常是太阳经之络伤;那么要是秋冬呢,常是阳明经之络伤。
络就是细血管,这个话在张仲景书里头呀不像他说的话。
17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问诊: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上承
无寒热――非外感因素 胸满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切诊:脉微大来迟―― 为涩滞迟缓之瘀血脉象
瘀血阻滞气机
瘀血化热脉证(11)
【提示】
阴伏概念:
因瘀血阻滞日久,郁而化热伏于血分所致, 以发热、烦满、口干燥而渴,但脉无热象 为临床特征。 治法:当下之――攻下瘀血法 【按语】 仲景对瘀血证的描述及其治法方药,为后世瘀血
方治:黄土汤――温脾摄血
4.湿热便血(16) 近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多位于大肠、直肠,因距肛门较近故名) 主症:先血后便(血量少,色鲜红,或兼脓液,神不衰 面如常,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方治: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瘀血
瘀血脉证(10) 【提示】 望诊:唇痿舌青――瘀血征象
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 惊悸、远血、近血、阴伏 2.柏叶汤与泻心汤证治比较 3.试比较远血、近血及二者主症、方治。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治第十六
概述
合篇意义: 1.因所论病证均与心和血脉密切相关。 2.血证的病机与病位不同,其证治为后
世发展启悟。
惊 悸
概 念 (1) 惊――发于外,有所触,指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 悸――在于内,无所触,指自觉心中跳动 惊悸――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 病因病机(1) 惊――“寸口脉……动则为惊”大惊卒恐,血气逆 乱 辨证施治(12、13) 悸――“寸口脉……弱则为悸”气血不足,心失所 养火劫致惊,心阳不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通阳镇惊安神 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蠲饮降逆,宣通阳气
吐衄下血辨证施治
1.虚寒吐血(14)
主症:吐血不止
(血色浅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舌淡 而润,脉微弱或虚弱无力) 方治:柏叶汤――温中止血 2.热盛吐衄(17)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那接下来呢我们看第十六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哦,那么多,惊悸,有吐有流鼻血,有下血,有胸满呐这种瘀血的症状,这一篇通通把它收录在里面。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开始呢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就是阳脉,哦,胸脉,这个动呢是左右跳动,受到惊吓,病人受到惊吓的时候你一摸他的脉呢是左右跳的,不是上下跳的,平常我们摸脉呢,这个是脉哦,我们摸上去是上下跳嘛,哦,那你摸到这惊脉它是左右跳,一下子跳这边一下子跳这边,乱跳的,这就是受到惊吓。
那如果是寸口脉呢太小太细,这就是悸。
哦,心悸,动悸,这是由脉诊来确定如何去区分它惊还是悸,哦,这是由脉来看。
一般来说,哦,这个悸呢是水饮,就是因为身上有水饮才会看到悸,所以我们讲心下悸,脐下悸,有没有?脐下动悸,所以说你看,我们肚脐以下呢,脐下有动悸,脐下悸的时候我们用茯苓,我们有介绍过茯苓嘛,就是脐下悸,为什么,就是水饮,水饮所致。
那惊呢的确是受到惊吓,受到惊吓。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师曰:尺脉浮,这个阴脉是我们尺的位置,浮起来。
尺脉应该是沉脉,结果它浮起来了,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这个条辩什么意思,当你在治一个病人的时候,如果病人是鼻子出血,常常流鼻血,哦,因下吐衄嘛,常常流鼻血,那你帮他治好了,血停掉了。
比如说这个病人现在挂急诊,哇,那两个鼻孔都出血。
在伤寒论有跟大家讲过,14岁以下小孩子呢因为先天纯阳之体,他抵抗力很强的时候,他流鼻血时烧会退,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子,14岁以下的小孩子呢是不会发高烧的,他只要准备发高烧之前呢他就流个鼻血,流个鼻血就把身体的热退掉了,哦,有地方宣泄掉,所以小朋友流鼻血不要去担心他。
那如果这个人28岁呢,那就要担心他了,哦,那流鼻血你帮他治的时候,一跑进来,鼻子那么多血,你帮他下针,中府,云门,天府穴,有没有?就在我们讲针灸的时候,哦,鼻头点个黑墨,往那一点,照那个黑点一针就下去,这是一个下针的手法,还有一拉,小老鼠跑起来,就是侠白穴,侠白穴呢可以止流鼻血,那你帮他治,包括你开处方治疗好了,好了呢,结果呢,目睛晕黄,这黑珠子在这边,旁边呢白的地方还是很黄,晕黄就代表这个人的衄病还没有好,还是会再犯,那你要继续跟他说吃药吃药,吃药到他,那天来看他黄的地方变成白的,没有黄了,代表好了。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 课件

【讨论】本篇对瘀血症状与病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同时也提出了治法,但尚未指出具体治疗方药。
《金匮要略》有关瘀血病证与治疗广泛贯穿全书各个篇章,尤其妇人病三篇涉及内容更为全面。
在症状方面本篇提出的典型症状有:唇痿舌青(紫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自觉胸满、或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脉微大来迟。
除此,其他篇章还涉及以下特征,如刺痛、肿块、出血、肌肤甲错、身痛如被杖等。
有关《金匮》其有代表性活血化瘀方补之于后,以供临床参考:⑴温经活血法:温经汤;⑵行气活血法:旋覆花汤、枳实芍药散;
⑶补气活血法:黄芪桂枝五物汤;⑷破瘀逐水法:大黄甘遂汤;⑸活血利湿法:当归芍药散;⑹化瘀消癥法: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⑺活血止血法:王不留行散;⑻活血祛风法:红蓝花酒方;⑼解毒、活血、散瘀法:升麻鳖甲汤、大黄牡丹汤;⑽攻逐瘀血法:抵当汤、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精讲一 概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精讲一   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今天的内容,要用两个学时把第十六篇讲完,首先我来讲一下十六篇,它的篇名叫做,《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本篇讲了几个病,“惊”是一个证,“悸”也是一个证,合起来是惊悸病。
有吐血、衄血、下血,这是有关出血倾向的一类疾病。
瘀血,这也属血证范畴,而胸满是属于瘀血病的一个兼症,实际上,合篇的意义,显而易见,惊悸病可以是功能性的,也有是器质性的病变,这是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认识的,再看其临床表现,提出了什么证治。
再一类,就是因为不管是吐血、衄血、下血,还是瘀血,又和血脉相关,所以,合篇的意义,就出于这些疾病与心和血脉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合篇论述。
下面我来说一下概念,什么叫“惊”,咱们结合原文来说,第1条,叫做:“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类)讲“惊”是什么?“悸”是什么?我想从原文分析,什么叫“动脉”,我们在讲《虚劳》篇的时候,曾经讲过,动脉象豆一样,但是,它属于虚劳的一种范畴,若寸口脉象出现豆粒转动的形状,这种动脉,称之为惊证临床可见脉,惊证,一般来说,是发于外,有所触,往往是有外因刺激,他(病人)马上就表现得惊恐,神志不安,伴发有心悸,这是一种情况,故所表现的“惊”,可以说与从外触发有关,它表现的症状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为精神症状,作为“悸”,那就是指的心悸了,这个弱脉一定是按起来虚软无力,咱们也是在《虚劳》篇讲过,大脉和极虚的脉都属于虚劳范围,这里是觉得脉虚软无力,或者是脉细软无力,重按的时候才能摸清楚,因此,属于弱,还是属于虚劳范畴,出现以心悸,为主要特征的主症,这就是源于内,属于内伤杂病范畴了,特别是他无所触,没有外因刺激,自己就感觉悸动不宁,心跳加快,在我们学的《金匮》的原文里面,有关“悸”的问题,我曾经说过,“筑筑然而跳动”,就是说心悸不安的症状,其中,我们原文中有“心中悸”,包括“心下悸”,还有就是“脐下悸”,原文里面,我们至今学了这么几种情况,在病机上,比方“心中悸”也好,“心下悸”也好,一般属于虚证,特别我说和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脐下悸”我们学过两个条文,一个是五苓散证,《痰饮》篇里面讲的“脐下悸”,《奔豚气病》篇里面,有苓桂甘枣汤证,都是讲的下焦有水饮,水饮上犯的时候,出现“脐下悸”,但是,苓桂甘枣汤证,必须伴有奔豚气病的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得有冲气上逆的感觉,而五苓散证,条文讲因有水是癫眩,病人伴有眩晕,这两个尽管是都叫“脐下悸”,我给大家举的是两种情况,都是下焦的水饮上犯,但是,一类是奔豚气病,用苓桂甘枣汤,五苓散证,是《痰饮》篇里面我们讲的,算在狭义痰饮范围内,伴有癫眩症,同时应该有小便不利症,才能用五苓散,我这是说了两个情况,1.前者血虚,从病机上来分析,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见心悸。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6讲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授课章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3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症。
【熟悉】惊悸的成因及证治;吐、衄、下血的成因及预后。
【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证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导言
本篇对惊悸病及血证的病因病机、症候、治疗及预后做了较为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现在血证的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问:血证的定义是什么?
2、主要内容
(1)病名含义、合篇意义。
(2)惊悸的脉因证治。
(3)吐衄、下血的成因、脉症、治禁及证治。
(4)瘀血的脉症。
3、小结
本篇惊悸为临床常见有精神神经系统病变及心与血脉病变,对瘀血病证论述及血证代表方剂的创制对后世活血化瘀法奠定了基础。
复习思考题
1、泻心汤中并无止血之品,为何能治吐、衄血证?
2、比较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汤证与半夏麻黄丸证异同?
3、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4、瘀血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参考书籍
或网址
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
课后分析与小结
2、瘀血的脉证。
教学难点
1、第十七条中“心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新进展或补充教学内容
强调本篇与《伤寒论》之间的联系性学习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惊悸(Convulsions);吐衄下血(Hematemesis,Epistaxia,Hematochezia);瘀血(Blood Stasis);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Guizhi qu Shaoyao jia Shuqi Muli Longgu Jiuni Tang)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下血,先血后便——近血:湿热蕴于大肠, 迫血下行 (病机)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行瘀 赤小豆——清利湿热 当归——活血行瘀 ❖四、瘀血 (一)成因
(二)证治 1、瘀血的脉证 [原文10] 2、瘀血的治法 [原文11] 如热壮~反无热——阴伏,是瘀血:热伏阴分,
瘀血郁热。
治法——当下之(下瘀法)
小结
本篇惊悸为临床常见有精神神经系统 病变及心与血脉病变,对瘀血病证论述及 血证代表方剂的创制对后世活血化瘀法奠 定了基础。
思考题
泻心汤中并无止血之品,为何能治吐、衄 血证?
比较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汤证与半夏 麻黄丸证异同?
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瘀血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的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 的脉症。
【熟悉】惊悸的成因及证治;吐、衄、下 血的成因及预后。
【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 证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背诵】条文:10、11、14、15、16、17。
目的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 症。
脉
沉 - 主里,侯肾
肝肾阴虚,阳气 亢逆,血随气涌
衄
弦 - 肝脉
脉浮弱,手按之绝——阴血亏损,阳气外浮, 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 下血
烦咳、吐血虚阳上扰心肺
(三) 治疗 1、吐血属虚寒的治法 [原文14] 吐血不止——失血过多,中气虚寒 (病机) 治法——温经止血 柏叶——止血 马通汁——止血,引血下行 干姜、艾叶——温经
2、吐、衄血属热的治法 [原文17]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阴不足,阴
不足则阳独盛,迫血妄行。 治法——苦寒清泄,降火止血。 连、芩、大黄——苦寒清泄 (四) 预后 1、辨脉证以决衄血预后 [原文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吐衄下血
试验研究:
灶心黄土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氧化铝,是不溶 于水的矿物质,服用后可在胃肠内壁形成不吸 收的保护层,从而避免胃酸等对粘膜的刺激与 损害,并具有对胃肠末梢神经镇痛和麻醉作用, 因此可产生止痛、止血及降逆止呕的疗效。尤 其是阿胶与灶心土同煎,不仅提高了灶心土崩 解物在药液中的悬浮程度,又可增强在胃粘膜 的附着力,这与西药氢氧化铝凝胶的药理性质 极为相似。
柏叶汤 侧柏叶—收敛止血,清降上逆之势。 干姜—温中止血 艾叶—温经止血 马通汁(亦用童便)—引血下行,亦善
止血。
吐衄下血
(原文十七)论述吐衄血属热的 治法。
并见:心烦不安,面赤舌红,烦渴便秘, 脉数有力。
病机:心火亢盛,邪热迫血妄行 治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
吐衄下血
方药释义:
泻心汤 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上焦火,除邪以安正 大黄—引火邪下行,推陈出新,止血消
瘀血
(原文十)论述瘀血的主要脉证。
胸满——瘀血阻滞,气机壅塞 唇痿舌青——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口燥——瘀血内阻,阴津不布 脉微大——脉大不甚,脉势不足 脉迟——往来涩滞迟缓
瘀血
瘀血
(原文十一)论述瘀血化热的脉证 及治法。
阴伏—①瘀血久郁化热,热伏于血分 ②阴血内伏的脉象 ③血瘀于内
治法——“当下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教研室 关彤
教学目标
1、掌握惊、悸、吐血、衄血、下血、 瘀血的含义。
2、熟悉吐衄下血的成因和脉证。 3、掌握吐衄下血的证治。 4、掌握瘀血的主要脉证及治法。 5、背诵:14、15、16、17。
概说
1、病名含义 惊—惊恐,精神不定,坐卧不安。 悸—自觉心中躁动不安。 吐血—其血从肺胃而来,从口吐出。 衄血—无外伤而出血。 下血—便血。 瘀血—离经而未外溢出。 胸满—仅作为瘀血证中一个兼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教学内容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授课形式理论课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症。
【熟悉】惊悸的成因及证治;吐、衄、下血的成因及预后。
【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证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背诵】条文:10、11、14、15、16、17。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
1、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2、瘀血的脉证。
教学难点
1、第十七条中“心气不足”一句的理解。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
教具多媒体
教材
与参考书: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ppt。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一条:受到惊吓脉跳得很快且不规则,而且还会心慌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一条:受到惊吓脉跳得很快且不规则,而且还会心慌
人受到惊吓一般来说都会感觉心跳得非常厉害,甚至会听到心脏“咚咚”地跳动声,特别的情况下还有人因为受到惊吓而发狂,也有受到惊吓而死亡。
受到到惊吓主要是心神受到惊吓,神不守则心慌。
但是心慌并不全是惊吓的问题,病人生病也会造成一起心神不宁,或者说人的心神不定。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一条: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的脉象是动且弱的,
脉像动则意味着病人受到惊吓了,
脉像弱则意味着病人身体有水饮等情况。
寸口脉一般是指心、肺的脉,
心主脉、肺主气,
人受到惊吓后,
气乱且加速,
对于这个就是要恢复心神,
服用一些安神的药物或食物。
如果出现脉像弱,
那是因为身体中有水饮的问题,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
处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三十枚、擘)、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洗)
用法:上九味,以清洒攻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具体还要根据具体病症,
辅助使用酸枣仁、雄黄、朱砂类的安心药。
对于雄黄、朱砂类的需要慎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目的要求】1.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和胸满合篇的意义。
2.了解惊悸的成因和证治。
3.熟悉吐衄、下血的成因及预后。
4.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证。
【主要内容】本篇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等病,而胸满则仅是瘀血的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由于上述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故合为一篇讨论。
惊指惊恐,是神志受惊而引起的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恐慌不宁的病证;悸是自觉心中跳动,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一般认为,惊之证发于外,悸之证在于内。
但惊与悸又可互相影响,同时存在,所以临床上每多并称。
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发病的原因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变的部位又有上、中、下之别,故其治法也应随证而异。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 │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1条【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释义】人之心气素虚,则心神内怯,猝遇非常之变,而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血气逆乱,因而寸口脉动乱失序,并见恐惧惊骇之状,故曰:动则为惊。
如果心之气血两亏,心失充养,以致神虚怵惕,则寸口脉弱无力,故曰:弱则为悸。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
【教学参考】[按语]惊与悸虽是两证,又有因外而发,自内而生之分,但从实质上讲,惊与悸都是由于气血虚衰所致,不过有轻重不同而已。
所以,受惊之后可发生心悸,心悸之时易发惊恐。
由此,在临床上两者常可并见。
第2条【原文】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词解】目睛晕黄:有两种情况,一为病人目睛之色晕黄不亮;二为目睛视物晕黄不明。
目睛慧了:谓目睛清明,视物亦清晰。
【释义】尺脉以候肝肾。
肝肾阴虚,虚火浮动,故见尺脉浮;肝热血浊上充于目睛,故目睛晕黄;肝热上蒸,迫血妄行;或有热浊之气从督脉经风府贯顶下鼻中而出,故见衄血;衄血更伤阴血,血少肝热更盛,晕黄就不去,此仍有迫血妄行之势,故知衄血不止;反之,晕黄消除者,知其肝肾虚火已降,火靖血宁,故知衄血今止。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论述衄血的预后。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中“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结合临床,此时脉亦平静,而无虚浮躁动之象。
第5条【原文】病人面无色,无寒热。
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词解】寒热:恶寒,发热。
【释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本条总纲,概括衄血、下血、吐血等证候而言的。
“面无血色”是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以致面色白;“无寒热”是指没有发热恶寒表证,说明失血并非由于外感,而是属于内伤。
衄血、下血、吐血三种失血证,病机不同,脉象亦有所不同。
病人脉见沉弦,沉以候肾,弦为肝脉,由于肾虚不能涵养肝木,肝旺气升,血从上逆,则为衄血;若脉见浮弱而按之绝者,夫浮为阳浮,弱为血虚,按之绝而不起,则主虚阳浮动,不能固摄下焦阴血,故见下血;如不见下血,而烦咳为甚者,是为虚阳上扰熏灼心肺,故必吐血。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内伤出血的几种脉证。
【教学参考】[按语]内伤失血有虚实之分,联系《血痹虚劳病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以及“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两条所论,与本条之失血相似,故本条失血亦属虚劳所致。
第6条【原文】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释义】阴虚火旺,热迫血妄行,故可吐血。
吐血之后,阴血耗损,虚阳独盛,故脉数而有热;假如虚热熏灼肺金,肺津枯竭,故咳逆上气;阳盛于上,不入于阴,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得卧;如此,吐血之后,阴血更虚,虚火更旺,形成阴越虚而阳越亢的恶性因果,预后险恶,故曰:死。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吐血的预后。
【教学参考】[按语]对于此证治疗,据陈修园所说,可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阿胶,愈者颇多。
第7条【原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释义】嗜酒日久过度,酒性湿热,积于胃中,蒸灼于肺,肺被热伤,气不得宣降,故咳;热伤肺络,肺络损伤而咳血,故曰:必致吐血。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酒客吐血的病机。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实质是论湿热蒸灼所致的吐血之证,故在治疗时不可专治其血,当以清除湿热为主。
根据陈念祖的主张,可用泻心汤及猪苓汤,或五苓散去桂加知母石膏竹茹治之。
第10条【原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词解】言我满:自觉腹满。
【释义】瘀血留滞,血不外荣,故唇痿;血瘀而色应于舌,故舌青;血瘀阻碍气血化津,不能上润,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大者主热,迟者主寒,今无寒热之证,乃因瘀血壅滞于下,气机堵塞于上,故脉微大,胸满;瘀血内结于腹部深处,血行不畅,脉涩不利,故脉来见迟;瘀血结于腹部深处,所以外形不满,病人却感觉胀满,故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瘀血的脉证。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脉微大来迟”,实质上是指脉象虽大,但脉来势不足,往来涩滞,即涩脉形象的具体化。
第11条【原文】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词解】阴伏:邪伏阴分。
【释义】瘀血不化,瘀郁化热,故病者如热状;热伏阴分,气机不畅,上扰心胸,故烦满;瘀血不行,郁热伤阴,津少不润,故口干燥而渴;瘀血化热,内伏阴分,故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为瘀血所致,故曰:当下之。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瘀血化热当用下法的脉证。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虽言当下之,但未出治方,吴谦等认为,宜用桃仁承气或抵当汤、丸之类治之。
第12条【原文】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火邪:是指火劫,如用艾灸、烧针发汗之法。
【释义】太阳伤寒,医以火法迫劫出汗,以致损伤心阳,阳气不化津液而成痰,迷于心宫,故见烦躁、惊悸、卧起不安,甚者发狂等证。
治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通阳镇惊,祛痰安神。
方中桂枝、甘草扶助心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蜀漆除痰化饮;牡蛎、龙骨收敛神气,安定神志,以治惊狂。
诸药相合,使心阳奋起,痰浊消除,则惊止而神定。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火劫致惊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本方所主证候紧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
本条应与《伤寒论》有关火劫病变的条文互参。
临证时,用本方可不必拘泥于火邪致病,凡属心阳不足,痰扰心神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应用。
第13条【原文】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半夏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释义】脾不健运,寒饮内停心下,水气上凌于心,故心下动悸。
同时,寒饮上凌可影响到肺,或停于胃中影响到脾胃,故又可兼见喘息短气、头晕目眩、呕吐、心下痞等证。
治以半夏麻黄丸,一宣一降,以蠲饮邪。
方中用麻黄宣通肺气,以散水邪;半夏和胃降逆,以蠲寒饮。
阳通饮除,动悸则愈。
然而,阳气不能过分发散,停水不易速消,故以丸剂缓缓图之。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饮致悸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饮邪致悸一般多采用桂枝、茯苓通阳利水。
本病为寒饮内盛,阳气闭郁之证,且应有喘、呕等肺气闭郁,胃失和降的表现,故用半夏麻黄丸宣阳蠲饮。
本条还说明,悸证不只是气血亏损引起,其中也有寒饮之为患。
第14条【原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释义】中气虚寒,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而致上溢吐血。
“吐血不止”乃指吐血时多时少,时吐时停,持久不止,顽固不愈之意。
治以柏叶汤,温经止血。
方中柏叶止血,其性清凉而降,折其上逆之势而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温经摄血,且散虚寒;马通汁微温,引血下行而止血。
四药共奏温中摄血之效。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吐血属虚寒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临床上如无马通汁,可用童便代替。
[临床应用]柏叶汤治虚寒吐血,以方测证,当见面色萎黄,或苍白,血色淡红或暗红,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为加强止血之功,可将柏叶、干姜、艾叶炒炭应用。
目前临床,多用童便取代马通汁,其效亦佳。
本方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肺结核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中虚气寒失于统摄者。
第15条【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竈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释义】中气虚寒,脾阳不足,气不摄血,大便下行,气亦下泄,血随之而下,故为先便后血之远血证。
中气虚寒,气血来源不足,故兼有面色白,恶寒体倦,腹痛喜按,舌淡脉弱等证。
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
方中灶中黄土,又名伏龙肝,配白术、附子、甘草温中祛寒,健脾统血;阿胶、生地养血止血;黄芩清热凉血坚阴,防止温药动血。
诸药相合,振奋脾阳,统血循行脉中,则便血自止。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下血属虚寒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本条与前条均为中气虚寒的出血证,但有轻重不同。
柏叶汤证,虚寒较轻,虽出血不止,但未伤正气,故仅用干姜温中阳,其它则温经止血;黄土汤证,虚寒较重,出血已伤正气,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补气,以生地、阿胶滋养阴血,加伏龙肝以达到护正而止血的目的。
若无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临床效果亦佳。
第16条【原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方见狐惑中。
【释义】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故为先血后便之近血证。
治以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排脓消肿,活血行瘀,使热除湿祛,下血之证可自止。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下血属湿热迫血下行的证治。
【教学参考】[按语]本证出血多兼带脓液,血色鲜红,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后世亦称此病肠风、脏毒。
关于远血近血,本篇提出辨便血的远近以血便排出的先后为依据,但后世医家皆认为是出血部位距离肛门的远近。
需注意,在临床上,即使血便排出的先后相同,出血的部位相同,辨证却可不尽相同。
所以,不能局限于近血远血,必须从出血的性状,舌脉,全身症状加以考虑。
第17条【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释义】心中阴气不中,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上溢,故见吐血、衄血。
治以泻心汤,清热泻火。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降火,泻心经之热,心血自宁;大黄苦泻,引血下行,使气火下降,则血静而不妄行。
此即前人所说:“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