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吐衄下血”的证治规律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概述1)病位:胃肠、脾、肾阳不足,肝胆病变。

2)病因病机相似。

3)方证互补。

2.概念呕吐:哕:胃气上逆,呃逆(寒呃、热呃、气呃、痰呃、郁呃、虚呃)下利:泄——大便溏泄(时作时止);泻——水样便;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下利赤白)。

3.病因病机呕:偏重于水饮多,实热少。

吐:虚寒偏多,实热偏少。

肝胃不和,积热所致胃反(特指虚寒和水饮所致):胃气不和,胃气不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溏泄:脾虚。

水泻:多属于湿热、实热为患,未及时治疗,然后转虚(脾胃虚弱),重者耗伤气阴。

利疾:初起多因湿热,久则转为脾胃虚弱(肝血、肺气失调,脾肾功能紊乱)。

原文分析呕吐成因及脉证第二条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原文分析:饮邪致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

虚寒呕吐虚寒胃反:第三条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原文分析:虚寒胃反。

客热——假热。

第五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原文分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寒脾燥,不磨),脉紧——胃寒(胃阳不足)、涩——津亏而燥。

趺阳脉浮而涩,浮——虚,胃阳不足;涩——伤脾,脾阴亏虚。

治法其病难治。

①初期:温养脾胃,降逆止呕。

——大半夏汤。

②后期:补养胃气,兼以滋脾润燥。

——大半夏汤。

良性(功能性病变):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证。

恶性(器质性病变):贲门癌;食道癌。

第十六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大半夏汤(半夏2升、人参3两、白蜜1升)分析:本方补脾和胃,降逆止呕。

泻心汤(《金匮要略》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并治第十六》

泻心汤(《金匮要略》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并治第十六》

泻心汤(《金匮要略》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并治第
十六》
【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条文】15.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读经笔记之一:以药解方,此方所用之药,均为寒凉除热之药,故可知其治热病也。

读经笔记之二:冯世纶说此方治吐血、衄血如神,但接着说吐血、衄血是因为热,才对证。

读经笔记之三:吐血,衄血,此为症,即发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吐血,衄血这些病症,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一之后,定性为热病,吐血、衄血则成为热病之证据。

如定性为寒病,吐血、衄血则定性为寒病之证据。

这就是“症”与“证”的区别。

简而言之,“症”是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症状,而“证”则是经过对“症”的分析后,上升为病性的证据。

所以冯老虽然说此方治吐血、衄血如神,但只有在热性病的大前提下才可用此方,寒性病则不可用,此亦遵循“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之原则。

读经笔记之四:所谓“心气不足”,就是心烦的意思,与吐血、衄血一样,均因热而出现。

读经笔记之五:这个药汤的用法与别的不同,要求“顿服之”,就是要一次喝完。

因为这个吐血、衄血,来势大猛了,所以要急治,要一次服完。

读经笔记之六:胡老认为,本方中的大黄,要先用水冲泡,然后再以浸泡之水煮芩、连,才不致大泻。

说得太准确了,可见胡老学识之高。

用浸泡大黄之水,则是轻取大黄之寒下之功效,以除人体内之热。

然此时之热,又尚求形成“胃家实”之大热,故轻取大黄寒下之功效即可。

读经笔记之七:胡老说本方临床可以治疗下血、高血压等,尤以
小儿鼻衄最佳,然亦均属热性病方可。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一、概述呕吐: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谓之呕吐。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哕:即呃逆,指胃气逆而上,咽喉中频频呃呃作声,谓之哕,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

下利:包括痢疾,泄泻。

痢疾指腹泄具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证。

泄泻指腹泻大便稀薄,呈水样,次数多。

泄多指溏泄,泻多指水泻。

联系:病皆属胃肠疾病,病机上均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

二、呕吐病(一)寒证肝胃虚寒证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9)病机: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或胃虚饮停,厥阴寒气犯胃。

主症:呕涎沫,脘痞喜温,干呕,巅顶头痛。

治则: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茱萸汤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大枣补中益气。

(二)热证胃肠实热证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7)病机:胃肠积热,失于通降。

主症:食已即吐,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黄。

治则:荡胃和胃。

方药:大黄甘草汤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安中和胃。

(三)寒热错杂证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0)病机: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

治则: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四)饮证1.寒饮呕吐证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2)病机: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呕吐清稀痰涎,得食则呕等。

治则:发散饮邪,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半夏开饮结降逆气;生姜散寒和胃止呕。

2.阳虚饮停证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0)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干呕,吐逆,吐涎沫,胃脘喜温畏寒,纳少等。

治疗: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干姜散半夏化痰开结降逆气;干姜温胃散寒。

3.寒饮博结胸胃证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那接下来呢我们看第十六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哦,那么多,惊悸,有吐有流鼻血,有下血,有胸满呐这种瘀血的症状,这一篇通通把它收录在里面。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开始呢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就是阳脉,哦,胸脉,这个动呢是左右跳动,受到惊吓,病人受到惊吓的时候你一摸他的脉呢是左右跳的,不是上下跳的,平常我们摸脉呢,这个是脉哦,我们摸上去是上下跳嘛,哦,那你摸到这惊脉它是左右跳,一下子跳这边一下子跳这边,乱跳的,这就是受到惊吓。

那如果是寸口脉呢太小太细,这就是悸。

哦,心悸,动悸,这是由脉诊来确定如何去区分它惊还是悸,哦,这是由脉来看。

一般来说,哦,这个悸呢是水饮,就是因为身上有水饮才会看到悸,所以我们讲心下悸,脐下悸,有没有?脐下动悸,所以说你看,我们肚脐以下呢,脐下有动悸,脐下悸的时候我们用茯苓,我们有介绍过茯苓嘛,就是脐下悸,为什么,就是水饮,水饮所致。

那惊呢的确是受到惊吓,受到惊吓。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师曰:尺脉浮,这个阴脉是我们尺的位置,浮起来。

尺脉应该是沉脉,结果它浮起来了,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这个条辩什么意思,当你在治一个病人的时候,如果病人是鼻子出血,常常流鼻血,哦,因下吐衄嘛,常常流鼻血,那你帮他治好了,血停掉了。

比如说这个病人现在挂急诊,哇,那两个鼻孔都出血。

在伤寒论有跟大家讲过,14岁以下小孩子呢因为先天纯阳之体,他抵抗力很强的时候,他流鼻血时烧会退,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子,14岁以下的小孩子呢是不会发高烧的,他只要准备发高烧之前呢他就流个鼻血,流个鼻血就把身体的热退掉了,哦,有地方宣泄掉,所以小朋友流鼻血不要去担心他。

那如果这个人28岁呢,那就要担心他了,哦,那流鼻血你帮他治的时候,一跑进来,鼻子那么多血,你帮他下针,中府,云门,天府穴,有没有?就在我们讲针灸的时候,哦,鼻头点个黑墨,往那一点,照那个黑点一针就下去,这是一个下针的手法,还有一拉,小老鼠跑起来,就是侠白穴,侠白穴呢可以止流鼻血,那你帮他治,包括你开处方治疗好了,好了呢,结果呢,目睛晕黄,这黑珠子在这边,旁边呢白的地方还是很黄,晕黄就代表这个人的衄病还没有好,还是会再犯,那你要继续跟他说吃药吃药,吃药到他,那天来看他黄的地方变成白的,没有黄了,代表好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
➢ 成因 二、虚寒胃反(原文3、4、5)
胃反
➢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 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 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 虚冷故也。
➢ 脉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 爲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脉反弦 ,故名曰虛。(3)
胃反
一、胃反病机(原文3、4)
虚寒呕吐-胃反
(原文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治则:补虚润燥,和胃降逆 方药:大半夏汤 半夏(重用):降逆止呕 人参、白蜜:润燥补虚
小结胃反
➢ 病因:误汗、误下 ➢ 病机:中焦虚寒,脾阴亏虚 ➢ 脉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大便干 结,脉微数或弦或趺阳脉浮涩 ➢ 治疗:大半夏汤 ➢ 预后:脉紧而涩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干呕:肝经有寒,侵犯于胃,胃气上逆 吐涎沫:胃虚寒饮上泛 头痛:寒邪循肝经上行至巅顶 治疗:温散寒饮,补虚降逆 临床症状:心下痞满、嘈杂吞酸、肢冷、脉弦、舌 淡红苔白腻
虚寒呕吐
原文8 原文9
病机 病位
症状
胃阳虚 寒饮上逆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胃 呕吐、胸满
肝胃 干呕、吐涎沫、 巅顶痛
饮邪致呕的辨证要点 :口渴否 ➢ 先呕却渴:胃有停饮所致呕吐,呕后水饮尽去,
胃阳恢复,津伤而口渴,提示病将 好转。 ➢ 先渴却呕:胃有停饮之征。这里的“渴”是由
于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气化受阻, 津液不能上承而致渴;渴而饮水, 致饮邪更盛,必上泛而呕吐。 ➢ 呕而不渴:由于水饮内盛所致,属于支饮。
呕吐-成因
总治则
呕吐 实热:“阳病属腑”实则阳明,胃肠, 和胃降逆

通腑去邪
下利 虚寒:“阴病属脏”虚则太阴,脾, 温中散寒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在前面的条辩中我们讲过痔疮也会造成便血的症状,外痔是大便前先出血,内痔是大便后再出血。

而这个条辩中的出血,应该是血也便混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便血,由于便与血结合的时间长短,会出现便血的不同颜色。

通过对不同颜色的判断来分析这个出血的节点是在哪。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十五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病人大便后会有血出来,而这个出血是先有大便,再出血的病症,这意味着是出血点离肛门口是比较远的,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使用黄土汤方。

黄土汤方处方: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各三两,炮)、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中黄土(半斤)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对于“远血”是指小肠或胃部出血,这个时候的大便应该是黑色的,血时间长了会变成黑色,特别是有一定温度的时候,更容易变成黑色,因此,对于远血的说法需要有黑色的大便来加以验证。

并不是有血就是远血。

上面我们也讲了有痔疮也会有出血,此时的大便应该是黄色的,黄色的大便才是正常的颜色。

如果大便是正常色,先出血再有大便,那么就是因为病人有外部痔疮,由于挤压的作用痔疮破裂出血,从而产生先出血再有大便。

如果是内部痔疮,也是因为挤压的问题,内部痔疮破裂的血随着大便出来。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1、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不要阻止病外越),脓尽自愈(愈者,呕止也,非病愈)。

2、先呕却渴者(津伤胃干),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3、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指发汗太过),令阳微(津伤),膈气虚(胃气虚),脉乃数(邪热)。

数为客热(非胃强也),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实际胃虚反生寒)。

脉弦者(另一层意思,弦者寒也),虚也,胃气无余(不足),朝食暮吐(食谷不化),变为胃反(胃反者,呕吐中重者也)。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4、寸口脉微而数(解释上段发汗后津虚脉微,数为客热),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浮而无力为虚),涩则伤脾(涩则血虚),脾伤则不磨(不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前已注)。

脉紧而涩(涩者血虚,紧者邪实,邪盛而正虚),其病难治。

6、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7、哕而腹满(里实之哕,当有拒按小腹),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8、呕而胸满者(水逆上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3、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虽急与,但应少少与)。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茯苓泽泻汤亦可)。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方:又治吐水。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下血,先血后便——近血:湿热蕴于大肠, 迫血下行 (病机)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行瘀 赤小豆——清利湿热 当归——活血行瘀 ❖四、瘀血 (一)成因
(二)证治 1、瘀血的脉证 [原文10] 2、瘀血的治法 [原文11] 如热壮~反无热——阴伏,是瘀血:热伏阴分,
瘀血郁热。
治法——当下之(下瘀法)
小结
本篇惊悸为临床常见有精神神经系统 病变及心与血脉病变,对瘀血病证论述及 血证代表方剂的创制对后世活血化瘀法奠 定了基础。
思考题
泻心汤中并无止血之品,为何能治吐、衄 血证?
比较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汤证与半夏 麻黄丸证异同?
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瘀血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的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 的脉症。
【熟悉】惊悸的成因及证治;吐、衄、下 血的成因及预后。
【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 证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背诵】条文:10、11、14、15、16、17。
目的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 症。

沉 - 主里,侯肾
肝肾阴虚,阳气 亢逆,血随气涌

弦 - 肝脉
脉浮弱,手按之绝——阴血亏损,阳气外浮, 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 下血
烦咳、吐血虚阳上扰心肺
(三) 治疗 1、吐血属虚寒的治法 [原文14] 吐血不止——失血过多,中气虚寒 (病机) 治法——温经止血 柏叶——止血 马通汁——止血,引血下行 干姜、艾叶——温经
2、吐、衄血属热的治法 [原文17]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阴不足,阴
不足则阳独盛,迫血妄行。 治法——苦寒清泄,降火止血。 连、芩、大黄——苦寒清泄 (四) 预后 1、辨脉证以决衄血预后 [原文2]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一、患呕病的人,若呕吐物中有脓,不可单纯治呕,待脓排尽了,呕就会自行全愈。

二、病人先呕吐,呕吐以后感到口渴的,这是病去正气将要恢复的现象;若病人先感口渴,饮水之后才呕吐的,这是水饮停蓄心下,属于饮病范围。

患呕病的人,呕吐之后本应口渴,现在反而不渴,这是因为心下原有支饮的缘故,这属于支饮病。

三、问:病人脉数,脉数为热象,应当消化水谷而能食,病人反而呕吐,这是什么道理?老师说:这是因为医生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损伤胃阳耗损胃气,使膈上胸中正气不足,这种数脉,是客热上浮,所以不能消化水谷,是胃中仍然虚冷的缘故。

病人出现弦脉的,是里虚的表现,胃中阳气所剩无几,不能腐熟水谷,便出现了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的症状,就变成了胃反病;病人寒邪本在上焦,医生反而采取攻下之法,必然会出现弦脉,所以说是虚证。

四、病人寸口脉微而数,脉微表示气虚,气虚则导致营虚,营虚就会引起血虚,血不足就会引起胸中寒冷。

五、病人趺阳脉浮而涩,脉浮说明胃阳虚弱,涩则是脾阴受损,胃阳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脾阴损伤不能运化精微,因此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就要吐出,胃中宿食不能消化的病证,叫胃反病。

日久失治脉象转为紧涩,这种病就很难治疗了。

六、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七、当病人表现为呃逆,并有腹部胀满时,应当注意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知道二便何部不通利之后,用通利之法即可痊愈。

八、病人表现为呕吐,并有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主治。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上四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待温服七合,日服三次。

九、当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有时吐出粘液和白沫,又有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

(方见上)十、病人表现为呕吐伴有肠鸣,胃脘部闭塞不通的,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_金匮要略_对吐血病辨证论治特点[1]

_金匮要略_对吐血病辨证论治特点[1]
_金匮要略_对吐血病辨证论治特点[1].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把虾米不当海鲜。·23!·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金匮要略》对吐血病辨证论治特点刘海英陈宇中图分类号:4!5%文献标识码:6文章编号:#""5 7 85$9:!"#";"$7"23!7"#【摘要】本文通过吐血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病证寒热虚实,分析和掌握《金匮要略》对吐血病辨病思路;再通过吐血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吐血病的辨证论治特点。【关键词】吐血病辨病思路论治特点吐血指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红,常夹有食物残渣,并可伴有大便色黑为主证的病证。《金匮》对吐血病辨证论治有以下特点。!《金匮要略》吐血病辨病思路#+#辨病因病机《金匮》吐血的病因有四个方面,一为嗜酒过度致湿热内蕴,酒毒湿热熏灼肺胃而致吐血。如原文第8条指出“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二为阴虚有热,虚热上扰熏灼心肺而致吐血,如原文第$条;三为中气虚寒,气不摄血。气虚则不能统摄阴血,血不归经而吐血者,如原文第#5条;四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如第原文#8条。#+!辨病性定虚实吐血首先辨清寒热虚实。原文第$条病属虚热;原文第2、#5条病属虚寒,为阴证;原文第#8条病属实热盛,为阳证。#+3据脉症鉴别疾病原文第$条“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指出衄血、下血和吐血的不同脉症。患者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即《灵枢·决气》篇谓之“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无寒热,是指没有外感病的恶寒发热症状。内伤出血者表现为吐、衄、下血等证候的不同。若病人脉见沉弦,沉以主里候肾,弦为肝脉,肝肾阴虚,阳气亢逆,血随气涌,故知衄血;若脉见浮弱,按之而绝,则为虚阳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故知下血;若脉浮弱,而症见心烦咳逆,是为虚热上扰熏灼心肺,故必吐血。#+5辨预后与治禁原文第<条“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熟,不得卧者,死”。论述了吐血的预后。本证吐血与咳逆并见,多由阴虚火旺,肺络损伤所致。吐血必致阴血亏虚,阴虚则火旺,虚火灼肺,肃降失常,不但吐血不止,反而加重咳逆上气;阴虚不敛阳,则见脉数而身热;虚火上浮,扰动心神,故虚烦不得眠。吐血不止,阴虚阳亢,终将导致气随血脱,其病难治,预后险恶,故云“死”。原文第%条“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而振”。告诫亡血禁用汗法及指出误汗伤阳的变证。亡血之人,气血大亏,易感受外邪,虽有表证,亦不可单用汗法解其表,因“血汗同源”,误汗既伤阴血,又伤阳气,阳虚周身失于温煦、筋脉亦得不到阴血的濡养,故寒栗而振。因此,亡血之人不可误用汗法,否则会出现多种变证。"吐血病论治特点!+#辨寒热虚实立补泻止血二法(#)虚寒吐血。原文第#5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论述吐血属于虚寒的治法。吐血日久不止,如证属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治以柏叶汤。取柏叶之清降,折其逆上之势而又能收敛以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阳气振奋而能摄血;马通汁即马粪加水过滤取其汁而成,性微温,引血下行以止血,四味合用,共奏温中止血之效。柏叶汤治虚寒吐血,用的是补虚止血法。(!)热盛吐衄。原文第#8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原文“心气不足”当为“心气不定”。若心火亢盛,内扰心神;邪热迫血妄行于上,故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治以泻心汤清热泻火而止血。方中黄连长于泻心火,黄芩泻上焦火,大黄苦寒降泄,三药合用,直折其热,使火降,血亦自止。本方特点是药味少而作用专一。药仅三味,即大黄、黄连、黄芩,均为苦寒泻火之品,三药合用,直折其热,使火降血止,使用的是泻火止血法。!+!注重煎服方法柏叶汤方后云“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无马通汁可以童便代替。“分温再服”是针对虚寒吐血证需保持持续药力所为。泻心汤方后云:“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顿服之”针对热盛吐衄,需集中药力,取其降火止血之功,不可不知。《伤寒论》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据宋·林亿方后注,可知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当有黄芩,与《金匮》泻心汤组成相同。但两方的煎服法不同,故作用有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不用煎煮是取其清淡之性味,以清心火,泄胃热,消痞满。《金匮要略》对吐血病的辨证施治对后世启发很大,特别脉症鉴别疾病,辨病寒热虚实并立补泻止血两法,辨证分虚寒吐血、热盛吐衄两个证型,创立温中止血的柏叶汤和清热泻火的泻心汤,并注重药物的煎服方法,是指导吐血病辨证施治的规矩准绳。今后要对吐血病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方药应用、煎服法等。并对柏叶汤和泻心汤进行拆方研究,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对两方进行现代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3!):收稿日期!""%7"%7!!;·医籍研习·

【《金匮要略》白话版】1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一、寸口的脉象动而弱,动是受了惊的表现,弱是心悸的表现。

二、老师说:尺脉呈浮脉,眼睛昏晕呈黄色,衄血还在出,如果眼睛不黄而清爽,就可知衄血已经停止了。

三、又说:从春季到夏季发生衄血的,为病在太阳之表,从秋季到冬季发生衄血的,为病在阳明之里。

四、患衄血的病人不能发汗,若发汗,会使额上肌肉塌陷不起,脉搏紧张拘急,眼睛直视,不能自由转动,而且不能安稳入睡。

五、病人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沉弦的是衄血;脉象浮弱,用手重按不应指的,主下血;心烦咳嗽的会吐血。

六、吐血的患者,并见咳嗽气喘,脉数,而身发热,不能平卧的,是一种死候。

七、平素嗜酒,发生咳嗽的,必导致吐血,这是因饮酒过度而引起。

八、寸口脉象弦而且大,弦主阳气减弱,大是中空如葱管,阳气减弱因于里寒,芤脉是因为血虚,里寒与血虚并存,脉弦弦而且大,这种脉象叫革脉,妇人见此脉,多系流产崩漏的结果,男子见此脉,多系亡血失精的缘故。

九,失血的患者,不可发汗解表,假使误发其汗,就要产生怕冷发抖而且全身振颤的病状。

十、患者胸胁胀满,口唇不华枯萎,舌质色青,口咽干燥,只想漱水又不想咽下,没有恶寒发热,脉象微弱无力,大而且迟,腹部并不胀满,而病人自诉腹满,这是有瘀血的证候。

十一、患瘀血的病人,好象有发热的征象,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其脉象反而无热象,这是热伏于阴,以瘀血为病,应当用攻下的方法来祛除瘀血。

十二、病人若被温针和火薰方法而感受热邪,应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主治。

【桂枝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以上各药研成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去二升,再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去掉渣滓,温服一升。

十三、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主治。

【半夏麻黄丸】方半夏麻黄(等分)以上两味药,研成末,与炼蜜混合制成小豆大小丸剂,每次用水送服三丸,每日服三次。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黑板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一、概述1.合篇意义2.概念二、原文分析第17条第10条一般瘀血脉证(1)唇痿舌青,萎(2)“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结(3)脉微大来迟──涩(4)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第11条瘀血化热脉证衃现在我要讲14条,柏叶汤证,这就提吐血不止,我已经告诉大家,从方测证,它应该是属于虚寒吐血,那么,虚寒吐血的临床见症,应该是什么?我想,就是来了病人,你不管他是吐血,还是妇女的崩漏,反正就是大失血以后,他一定得见有派的虚寒征象,首先,病人是面色?白无华,或者是萎黄了,血呢,你得问他血色,是鲜红的,还是比较淡的,肯定得是血色浅淡,另外,比方在精神头上,你一看,他精神萎靡不振,是个虚象,舌呢,有的表现得淡红,甚至于舌质是淡白,失血过多以后,舌质淡,或者是苔润,脉微弱,或者是虚细无力的,这才是柏叶汤证应该见到的,属于虚寒吐血,我说不拘泥它原文,就是指吐血的方,所有的失血属于虚寒的,可以用侧柏叶,干姜你可以把它换成炮姜,侧柏叶炒炭,干姜可以用炮姜,妇科病的失血,可以用炮姜炭、艾叶炭等,这个方里,对干姜和艾叶,大家都可以理解,是温性的药物,与虚寒证病机符合,侧柏叶,它偏凉,但是,你若炒炭以后,它寒凉之性就减了,特别用马通汁再佐制,它的药性是这样的。

临床的时候,比方说,血热的出血,我们一定得用侧柏炭,而且是30克~50克那么用,就是得这么大的量,它对于血热出血,特别是妇女的经血过多,甚至于崩中漏下,还有就是属于便血效佳,可侧柏炭配地榆炭,在中药里面,《中药学》讲侧柏叶,还有一个外用的作用,大家记得没有?《中药学》里面,比方说斑秃、脱发,民间都说“拿蒜、拿姜,涂汁”,那个病证,得是偏于凉性的,你才能用温性的姜和蒜,去反复摩擦,甚至让它表皮都红了,那他病人真是能长出头发来,茸茸毛就出来了,但是有一种,特别现在,是年轻人的脂溢性脱发,那就得用侧柏叶,侧柏叶怎么处理它呢?就是用清水洗干净以后,放到75%浓度的酒精里,浸泡一周以后,你就拿这个酒精药液(即酊剂),搽局部,我现在观察,确实是这样见效,所以,我让大家记住什么呢?侧伯叶的性质偏凉,但在这个方子里,侧柏叶炒炭,合着干姜炭和艾叶炭,一样来治虚寒的吐血,及其其它失血证,时间关系,说到这吧。

《金匮要略》卷八,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金匮要略》卷八,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金匮要略》卷八,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金匮悬解卷八
内伤杂病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十八章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虽不一,而原则无二。

惊悸之家,风木郁动,营血失敛,往往上溢而下泄,不溢不泄,则蓄结而内瘀,内瘀不去,久成痃癖,痃癖渐大,多至殒命而亡身。

故瘀血之病,由于吐衄,吐衄之病,根于惊悸,惊悸之病,起于虚劳,虚劳之病,根于中气之败。

盖水寒土湿,不能荣木,肝胆动摇,必生惊悸。

惊悸既作,风木疏泄,扰而不静。

经络堙郁,凝而不流。

以既凝之血,而得疏泄之令,未有不吐衄而便泻者也。

吐下不行,势必积聚,而为瘀血。

瘀血一成,是为心腹之疾,事如养虎矣。

惊悸、吐衄之法,全以中气为主,温养保固,不可凉泻。

及成瘀血,不得不下,但以下之后,病去而人不殒亡,人存而年不夭折,则善之善矣。

1虚劳之病,中气损伤,木陷郁冲,则生惊悸,若经络堙郁,凝而不流,以即凝之血而阻木冲之令,久必营血离经,而见吐衄下血瘀血也。

瘀血内结不去,久成痃癖。

痃癖渐大,则至殒命亡身。

论;《伤寒》奔豚证,是肾积寒而木邪奔冲也,《金匮》之惊悸者,也是木陷而冲悸也,二者,皆是木气之冲。

本篇吐衄下血,也因木气之冲。

先虚劳而病惊悸,后瘀之血,阻木冲之令,故血离经失敛,则发吐衄而外泄也,吐泻不利,必内积而更瘀也。

本卷治吐衄便血者,也是建中疏木之法,也是治惊悸之法。

木气畅达,则不冲不悸,则不吐衄下。

故师言吐血之病,起于虚劳,根于惊悸,木气之冲也。

购书加好友,感谢支持。

《金匮要略》卷八,衄血

《金匮要略》卷八,衄血

《金匮要略》卷八,衄血感恩黄元御,传世之德,造福后人!衄血三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1尺脉浮者,木陷于水,郁动欲升也,升而不能,则尺脉浮也;故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泄之令也。

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木气下陷,而贼脾土,土色为黄,则目睛晕黄,木行疏泄,肺金失敛,则衄未止;湿邪已退,木气上升,则晕黄去,云雾去而天光现,故目睛慧了,故知衄今止。

尺脉浮,是木陷于水之义,木陷疏泄,故衄未止。

木陷贼土,故目睛晕黄,脾陷不升,故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则知木气升达,而不陷泄,故知衄止。

衄为上泄,而尺脉浮,知仍是下寒格阳,阳逆上盛而上泄,病是动气,而衄是血也。

按;对比学习脉象,尺脉浮者,是为木陷于水也,欲升而不能;尺脉弦者,是为木陷于水也,此为阳减阳陷之象。

尺脉沉而见一浮者,此为滑象,木气欲升,阳气来复之象。

354页脉法三十八,少阴脉微滑,紧之浮名也,沉则紧,升则浮,沉而欲升则脉见滑象。

2衄血之病,总由于土湿,土湿而阳明不降,则辛金上逆而失收敛,此就是阳气上泄,阳泄气动而衄血,衄是为血,而实为阳泄,阳气不降而上泄之义。

太阴不升,则木陷而行其疏泄。

此是下寒湿盛,木气不升,则血沉陷瘀而木疏泄也。

论;黄师言,其原总由于土湿,又言悉由中气之败,是一定之理。

这此是黄师总结出来的定理,依据这些定理,临证会有辩证准则。

从阴阳大论,又有总结出的定理,如火不敌水,阳不敌阴,又有阳贵阴贱,阳主阴从,阳易衰而阴易盛,还有阳明之燥永不敌太阴之湿,又有阳明腑实唯阳明伤寒有之,余下皆阳明之阳虚,故中虚必湿寒,作为中医的阴阳之定理,则伤寒辩证时,从阴阳大论,不在混乱,有理论可依,也就是这些病都是伤寒病,所以先师之经典之作以《伤寒》命名,我们最起码知道这些都是伤寒病,也会对阳浮假热有新的认识。

知道都是伤寒病理,以六经之理,从中气入手,则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点一点积累,就会解决更多亡血的病理与治法。

学完仲景,学完黄师,就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全科中医师。

《金匮要略》卷八,亡血之脉与瘀血之象

《金匮要略》卷八,亡血之脉与瘀血之象

《金匮要略》卷八,亡血之脉与瘀血之象吐衄下血瘀血十四章1吐衄下血者,是木郁之令冲,血离经而外溢也,内伤之血从吐衄下泻而外亡也。

血离经而不能外溢者,则内蓄积而瘀血也。

血离经而外溢者,从木冲而来。

或为虚劳,或痰阻经络。

吐衄下血一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1脉弦而大,弦为阳减而阳虚,大为脉空(芤)而亡血,弦而大者,外紧而内空,此名曰革。

革者,外紧而内空,如鼓之皮革。

妇人见此脉,则半产亡血,或漏下亡血,男子见此脉,则为亡血,或吐衄上亡,或利而下亡。

革脉为亡血也。

(如有金刃所伤,而致失血者,当浮而微涩。

观卷十九,疮痈三)2亡血之病,无不由于虚寒,虚寒之原,无不由于中气之败。

黄师一语而概括,深学黄师,则明此“伤寒”之理。

中气者,升降水火之枢轴,枢轴不转,则火浮而水沉,此亡血之原也。

脉象弦大外热,不显沉弦虚寒之形,所以后世方书,专事清凉,千手雷同,万不一生。

弦大者,阴寒格阳,阳不内交,阳外浮而不内秘也。

见阳浮外热则用清凉,而败中气也。

其阳浮之弦大,也因沉弦之阴格,总因中气之虚也。

只知弦大阳浮,不知阴亡而脉空,弦大阳浮,而非阳盛,也是极虚之脉。

3金逆于上而寸大者,火逆不降而上热,上热而非下热,此多吐衄(阳泄而衄血,气动则血亡),木陷于下而尺弦者,此清阳陷于下而不升也,此下热而非上热,此多泄下(阳陷而血下,气陷则血亡),弦大亡血,沉弦细滑之亡血,皆是中虚,虚寒亡血之义。

论;木陷于下而尺弦者,下热而非上热也,此木陷而有热,也有不热,此在温气虚与温气败之别,虽生下热,也因虚寒,不可以此虚热而为实热。

此理观淋沥根源则知,热清之后,在用附子。

亡血之病,中气虚寒,见热清热,中气更败,其血更亡。

吐衄下血二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烦咳者,必吐血,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

1病人面无血色,无表证之寒热,脉沉而弦者,此为阴寒之脉,衄,烦咳者,阴下寒不升,则阳上逆不降也。

《金匮要略》对吐衄下血的用药及论治

《金匮要略》对吐衄下血的用药及论治

《金匮要略》对吐衄下血的用药及论治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最早在《金匮要略》中系统的论述了“吐衄下血”的证治,包括病因、脉症、预后、辨证论治以及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对出血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介绍。

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均为血症范围。

因其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不同,故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有温凉补泻之异。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变动与四时有关,因此临床上辨证施治应考虑到这种关系,而仲景《金匮要略》条文“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就从四时气候论述衄血的病因病机。

手足太阳、阳明四经皆循行于鼻。

春夏阳气生化,如阳气升华太过,阳热扰动血脉则致衄血,故春夏衄血属太阳;秋冬阳气内藏,属于阳明里热居多,故秋冬衄血属阳明。

但我们又不可拘泥于此,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易变性,春夏衄亦有属阳明里热证,秋冬衄血亦有属太阳表热证。

造成人体病态的原因还有饮食方面,条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从饮食方面论述吐血的病因病机。

嗜酒日久过度,酒性湿热,积于胃中,蒸灼于肺,肺被热伤,气不得宣降,故咳;热伤肺络,肺络损伤而咳血,故曰“必致吐血”吐血之因,有气不摄者;又阴虚火旺者;此则为湿热熏蒸之吐血,当以泻热除湿为主,后市多主张用泻心汤。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论述内伤失血的总纲。

病人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如《灵枢·决气》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无寒热”指没有发热恶寒表证,失血并非由于外感,而是属于内伤。

仲景主张辩证和脉证合参,以便开方治病。

条文“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论述衄血、下血、吐血三种失血证的不同脉象。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论述虚寒导致前阴下血的脉象。

彰显仲景严谨的行医方式和原则,为后世提供了典范参考。

《金匮要略》中不仅阐述了吐衄下血的病因、辩证还附方多首。

金匮要略病脉证治第十六——吐衄下血的诊断治疗

金匮要略病脉证治第十六——吐衄下血的诊断治疗

金匮要略病脉证治第十六——吐衄下血的诊断治疗本部分说了三种出血现象,吐、衄、下血,这三者的原因是什么呢?衄血有5条,衄血属于虚火上炎引起,衄血可以是由表热也可以是里热,衄血可以是心火引起,用泻心汤治疗。

总的来说衄属于热症引起,需要清热泻火,凉血滋阴;吐血有虚寒、有实热;下血有湿热、有虚寒,虚寒都来自于脾肾阳虚,湿热多属于胃肠湿热。

2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脉本沉,现在变浮,属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目睛晕黄说明虚火乘肝,鼻衄说明虚火犯肺,如果目睛晕黄消失,说明虚火上炎现象消失,鼻衄也随之消失。

3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春天到夏天,阳气外越,出现鼻衄多是因为太阳病有热引起,秋天到冬天到鼻衄,阳气在内,多是由于里热引起,属于多属于阳明病。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4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经常鼻衄不可以发汗,多有血虚,发汗后津液更亏,津血同源,发汗后血虚加重,出现血管拘挛,目光呆滞,睡不好觉。

这些都是阴血亏虚的表现。

5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

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

烦咳者,必吐血。

患者面无血色,没有寒热说明没有外感,是由于失血造成没有血色,脉沉弦衄不太好解释,因为大多是上火引起的鼻出血,无论是虚火还是实火。

脉浮弱,按之无脉,说明阴虚阳浮,失血过多引起,烦躁是热扰心神,或者血不养心,上焦阴虚亏虚,这里要说明一下,失血过多都会出现烦躁、脉浮弱,面无血色,是否吐血、下血不好说。

6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血后阴虚火旺,影响肺则肺气上逆出现咳嗽上气,脉数说明有虚火,阴虚则热扰心神,神失所养,所以虚烦不眠,难治。

7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长期饮酒的人咳嗽容易伤及胃络而吐血,这是长期过度饮酒导致胃络受伤,咳嗽引起振动而胃络破裂出血。

8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中“吐衄下血”的证治规律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田朝晖张钦哲葛舰何金锋熊超朋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最早在《金匮要略》中系统的论述了“吐衄下血”的证治,包括病因、脉症、预后、辨证论治以及治疗禁忌。

本文对其略作浅析,并论述其对现代的影响。

关键词:《金匮要略》;吐血;衄血;下血
吐血是指血随呕吐而出,但应区别于咳血,《症因脉治》云: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明确地指出了吐血与咳血的差别。

衄血则主要指鼻出血。

下血分为便血和前阴下血,便血又分为远血和近血。

1吐衄的病因病机
1.1 四时气候致衄血
条文“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从四时气候论述衄血的病因病机。

手足太阳、阳明四经皆循行于鼻。

春夏阳气生化,如阳气升华太过,阳热扰动血脉则致衄血,故春夏衄血属太阳;秋冬阳气内藏,属于阳明里热居多,故秋冬衄血属阳明。

1.2湿热蒸灼致吐血
条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从饮食方面论述吐血的病因病机。

嗜酒日久过度,酒性湿热,积于胃中,蒸灼于肺,肺被热伤,气不得宣降,故咳;热伤肺络,肺络损伤而咳血,故曰“必致吐血”。

2吐衄下血的脉症表现
2.1内伤失血的主症
条文“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论述内伤失血的总纲。

病人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如《灵枢·决气》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无寒热”指没有发热恶寒表证,失血并非由于外感,而是属于内伤。

2.2吐衄下血的不同脉象
条文“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论述衄血、下血、吐血三种失血证的不同脉象。

病人脉见沉弦,沉以候肾,弦为肝脉,由于肾虚不能涵养肝木,肝旺气升,血从上逆,则为衄血;若脉见浮弱而按之绝者,夫浮为阳浮,弱为血虚,按之绝而不起,则主虚阳浮动,不能固摄下焦阴血,故见下血;如不见下血,而烦咳为甚者,是为虚阳上扰熏灼心肺,故必吐血。

2.3虚寒亡血的脉象
条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论述虚寒导致前阴下血的脉象。

革脉包括弦与大两种,一般弦脉桉之不移,而革脉的弦重按则减,故曰“弦则为减”。

一般的大脉洪大有力,而革脉的大为大而中空,故曰“大则为芤”。

弦而按之减弱,是为阳虚内寒,故曰“减则为寒”。

大而中空主精虚,故曰“芤则为虚”。

“寒虚相击,此名为革”说明了革脉形成的机理。

3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3.1虚寒吐血的证治
条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中气虚寒,气不
摄血,血不归经而致上溢吐血。

“吐血不止”乃指吐血时多时少,时吐时停,持久不止,顽固不愈之意。

治当温中止血,方用柏叶汤,方中柏叶止血,其性清凉而降,折其上逆之势而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温经摄血,且散虚寒;马通汁微温,引血下行而止血。

四药共奏温中摄血之效。

3.2热盛吐衄的证治
条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

心中阴气不中,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上溢,故见吐血、衄血。

治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降火,泻心经之热,心血自宁;大黄苦泻,引血下行,使气火下降,则血静而不妄行。

此即“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之意。

3.3虚寒便血的证治
条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论述了虚寒便血的证治。

中气虚寒,脾阳不足,气不摄血,大便下行,气亦下泄,血随之而下,故为先便后血之远血证。

中气虚寒,气血来源不足,故兼有面色恍白,恶寒体倦,腹痛喜按,舌淡脉弱等证。

治当温脾摄血,方用黄土汤,方中灶心黄土配白术、附子、甘草温中祛寒,健脾统血;阿胶、生地养血止血;黄芩清热凉血坚阴,防止温药动血。

诸药相合,振奋脾阳,统血循行脉中,则便血自止。

3.4湿热便血的证治
条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论述了湿热便血的证治。

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故为先血后便之近血证。

治当清利湿热,活血止血,方用赤小豆当归散,方中赤小豆利水湿,解热毒;当归活血止血;浆水清凉解毒。

诸药相合,下血之证可自止。

4吐衄下血的治疗禁忌
4.1衄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条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论述衄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素有衄血的病人,阴血亏少,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汗则阴血重伤,经脉、目睛和心神失其濡养,故出现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转动,不得眠等症。

4.2亡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条文“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论述亡血禁汗及误汗伤阳的变证。

亡血之人,气血大亏,易感外邪,虽有表证,亦不可单用汗法,津血同源,亡血已伤其阴,若在发汗,不仅阴血更伤,而且阳气亦随津液外泄,出现血少阳虚之变,阳虚周身失于温煦,筋脉亦得不到阴液濡养,故“寒栗而振”。

5吐衄下血的预后判断
5.1一般判断
条文“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从望诊和脉诊判断衄血的预后。

尺脉候肝肾,肝肾阴虚,虚火浮动,故见尺脉浮;肝热血浊上充于目睛,故目睛晕黄;肝热上蒸,迫血妄行;或有热浊之气从督脉经风府贯顶下鼻中而出,故见衄血;衄血更伤阴血,血少肝热更盛,晕黄就不去,此仍有迫血妄行之势,故知衄血不止;反之,晕黄消除者,知其肝肾虚火已降,火静血宁,故知衄血今止。

5.2恶候判断
条文“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从脉象判断吐血
的险恶预后。

阴虚火旺,热迫血妄行,故可吐血。

吐血之后,阴血耗损,虚阳独盛,故脉数而有热;假如虚热熏灼肺金,肺津枯竭,故咳逆上气;阳盛于上,不入于阴,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得卧;如此,吐血之后,阴血更虚,虚火更旺,形成阴越虚而阳越亢的恶性因果,预后险恶,故曰“死”。

6对现代的影响
《金匮要略》中“吐衄下血”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禁忌,对后世血证治疗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对现代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柏叶汤、泻心汤和黄土汤的临床应用。

6.1柏叶汤的临床应用
冯桂玲[1]等用柏叶散加减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慢性子宫内膜炎。

孙运倬用柏叶止血汤治疗崩漏。

王晓云[2]自拟侧柏叶汤用于治疗汗疱疹。

罗苏群在柏叶汤及其拆方对小鼠虚寒性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表明,柏叶汤能缩短凝血时间,提升血小板计数及减轻溃疡形成,抑制溃疡出血。

而且他们的实验还表明:对于虚寒性的出血证,其止血之效与性属寒凉的柏叶正相关,甚至单味柏叶时也同样有效。

由此可见,崩漏、慢性子宫内膜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汗疱疹等证属中气虚寒,失于统摄者均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为加强止血之功,可将柏叶、干姜、艾叶炒炭应用。

6.2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吕永赟[3]等认为泻心汤有止血、通便、降压、镇静、降脂、抗感染的功效,所治疾病排在前8位的是: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肺结核咯血,细菌性痢疾,精神分裂症,复发性口疮。

内服汤剂常用的三组剂量配伍为:大黄6 g,黄连3 g,黄芩6 g;大黄10 g,黄连6 g,黄芩10 g;大黄15 g,黄连10 g,黄芩15 g。

赵雷[4]等认为泻心汤具有抑菌、抗炎、增强免疫、耐缺氧、抗疲劳、改善微循环及调节血脂异常等作用。

由此可见,上述各种疾病证属三焦热盛者,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6.3黄土汤的临床应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黄土汤具有镇静止呕、收敛止血、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降糖、护肝等作用。

苑述刚[5]用黄土汤治疗久泻、紫癜和带下。

田颖、王中良用黄土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方秀梅[6]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介焕陕等用黄土汤治疗产后呕吐。

应颖用黄土汤加减治疗月经期便血久痔。

孔文清等用黄土汤加味治疗崩漏。

李仲连用黄土汤治疗烧伤后消化道出血。

刘光国用黄土汤治疗血友病臀部巨大血肿。

李永贵用黄土汤治疗吐涎不止。

杨水根等用黄土汤配合西药治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治疗疾病虽多,但总结起来,无一证不含脾阳虚这一基本病机,因此,临床上述疾病,证属于脾阳不足、统摄失职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桂玲、周小琳.柏叶散加减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慢性子宫内膜70例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6(5):80
[2] 王晓云、张承杰.自拟侧柏叶汤治疗汗疱疹20例[J].陕西中医,2008,29(5):
568
[3] 吕永赟、张薛光.《金匮要略》泻心汤方证研究[J].河南中医,2008,28(5):
7—9
[4] 赵雷、朱亮等.泻心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炎性指标变
化的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7):17
[5] 苑述刚.黄土汤新用3则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31
[6] 方秀梅.黄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