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四章词汇(二)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常识

汉字简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同音代替的情况: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简化以后合并为一个字了。
目录分析
第一章什么是古代汉 语
读书笔记
虽然以前读过,这次又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很有收获。 希望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都能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通过这本书的学习, 我更加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识,激发对古汉语的兴趣,从而不断传承与发扬中华智慧。 前半部分很好,有重复的文章,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小册子。 第一次看王老的书,虽然不喜欢他的晚节不保,但其书却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有点收获!不虚此读!。 学习或教授古代汉语的宝贵经验汇聚于一本浅而易懂的集子中。 这本书很薄,仅7.7万字,是著名語言学家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讲话的结集(包括《古代汉语常识》 《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十篇)。 果然名家作品,字字珠玑。 比较浅,据说这是《古代汉语》的通论部分关于历法和天文学,我们大学的数学老师是研究天文考古学的, 据他所说,仅仅有点天文学知识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天象是变动的,而且不是周期变动的需要计算机模拟,才能 有一个符合当时的天象。
(一)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二)繁体字;(三)异体字;(四)古字通假。
〔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
封建社会的文人们喜欢仿古,汉代以前的文章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中古和近代的文人都学着运用上古的词 汇和语法,他们所写的文章脱离了当时的口语,尽可能做到跟古人的文章一样。这种文章叫作“古文”,后来又 叫作“文言文”(用文言写的诗叫作“文言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9 (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 (小学教育)课程名称:《古代汉语》总学时数:48学时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 .教学重点、难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 .教学方法与手段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主要参考书目: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2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3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5 .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6 .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7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9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3)集解体:汇集各家对本书的注解2.方法(1)形训:通过汉字字形分析解释词义(2)音训:用同源词作释以探其源,用本字破借字(3)义训:直训(同义作释)、义界(用语句描写或定义)三.古注的术语常用术语的用法:日、为、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日、读如、读假设、如字、当为、当作、衍、脱(夺)第四节今译一.今译的原那么:信、达、雅二.今译的要求1 .准确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务求符合原意。
【免费下载】古代汉语 修订本

古代汉语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 (1)一、古代汉语的定义 (1)二、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 (1)三、古代汉语的内容 (1)四、古代汉语历史分期 (1)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 (1)一、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1)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1)三、为从事语言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第三节课程性质和学习方法 (1)一、课程性质 (1)二、学习方法 (1)第四节课程教学安排 (1)一、古代汉语(上) (1)二、古代汉语(下) (1)三、说明 (1)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 (1)第一节字词典与辞书及其性质 (1)一、字词典与辞书 (1)二、字词典和辞书的性质 (2)第二节字词典的编排方式 (2)一、部首法 (2)二、音序法 (2)三、四角号码法 (2)四、义序法 (3)第三节字词典的主要内容 (3)一、注音 (3)二、释义 (3)第四节几部常用字词典简介 (3)一、《康熙字典》 (3)二、《辞源》《辞海》 (3)三、《经传释词》 (4)四、《词诠》 (4)第三章文字 (4)第一节传统六书与汉字结构 (4)一、传统六书概说 (4)二、汉字的结构 (5)第二节汉字的形体类别 (7)一、汉字形体释义 (7)二、汉字的形体类别 (8)三、汉字的形体演 (8)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9)一、古今字 (9)二、异体字 (9)三、繁简字 (10)第四章词汇 (11)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1)一、古今词义异同概况 (11)二、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 (11)三、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问题 (13)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3)一、词的本义 (13)二、词的引申义 (14)三、词义引申与字音字形变化 (15)第五章语法 (16)第一节词类活用 (16)一、实词特点与词类活用 (16)二、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16)三、活用与动宾语义关系 (16)四、名词充当状语 (18)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语法条件 (18)第二节古代汉语的词序 (20)一、词序概说 (20)二、宾语前置 (20)三、数词表数量的词序 (24)四、谓语前置 (25)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5)一、判断句及其特点 (25)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 (25)三、否定判断的构成及主语省略 (25)四、指示代词“是”与判断词“是” (25)五、动词“为”与判断词“为” (26)六、“乃、即、皆”等不是判断词 (26)七、判断句的非判断用法 (27)第四节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27)一、被动句的两种类型 (27)三、为字被动句 (27)四、见字被动句 (28)五、被字被动句 (28)第五节副词 (28)一、副词及其分类 (28)二、程度副词 (28)三、范围副词 (29)四、时间副词 (29)五、表数副词 (30)六、情态副词 (30)七、语气副词 (31)八、否定副词 (31)九、谦敬副词 (32)第六节代词 (32)一、代词及其分类 (32)二、人称代词 (33)三、指示代词 (34)四、疑问代词 (35)五、无定代词 (36)六、辅助性代词 (36)第七节介词 (37)一、介词与介词结构 (37)二、介词“于、於、乎”的用法 (37)三、介词“以”的来源和用法 (38)四、介词“为”的来源和用法 (38)五、介词“与”的来源和用法 (39)第八节连词 (39)一、古代汉语连词概况 (39)二、“与”的用法 (40)三、“而”的用法 (40)四、“以”的用法 (41)五、“则”、“然则”的用法 (41)六、“虽”、“虽然”的用法 (42)七、“然”、“然而”的用法 (42)八、“之”的用法 (42)第九节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43)一、语气词 (43)二、词头和词尾 (46)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46)第一节古书注解的意义和概况 (46)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46)第二节古书注解的类别和体例 (48)一、古书注解的类别 (48)二、古书注解的体例 (49)第三节古书的注解的方法 (49)一、解释词义 (49)二、串讲文意 (49)三、概括章指 (49)四、补充材料 (49)五、考释出典 (49)六、阐述哲理 (49)七、分析句读 (49)八、注释读音 (49)九、校勘文字 (49)十、其他 (50)第四节古书注解的术语 (50)一、释义术语 (50)二、声训术语 (50)三、注音术语 (50)四、校勘术语 (50)第七章古书的标点和古汉语今译 (51)第一节古书的标点 (51)一、句读与标点 (51)二、怎样标点古书 (52)三、错误断句和标点的原因 (52)四、句读的类型与区别 (53)第二节古汉语今译 (54)一、翻译与今译 (54)二、古汉语今译的意义 (54)三、古汉语今译的要求 (54)第八章古代汉语修辞 (55)第一节修辞概说 (55)一、“修辞”释义 (55)二、修辞的分类 (55)三、修辞的标准 (56)第二节古代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56)一、引用 (56)二、譬喻 (57)三、代称 (57)四、并提 (58)五、互文 (59)七、夸饰 (60)八、委婉 (60)第九章音韵 (60)第一节音韵学概述 (60)一、音韵与音韵学 (60)二、学习音韵学的意义 (61)三、音韵学的资料 (61)四、音韵学的术语 (62)五、四皆细,四等尤细。
第四章 词汇习题与答案.doc

第四章词汇习题与答案一、填空题1、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素;按音节划分,它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如山、水;双音节语素,如踌躇、琵琶;多音节语素,如哈尔滨、歇斯底里;按构词位置可分为不定位语素,如民、机;定位语素,如阿、初。
2、“蜘蛛”是单纯词中的双声联绵词,“蝙蝠”是非双声叠韵关系的联绵词,“从容”是叠韵联绵词。
3、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4、单纯词的特点是:不管它有多少音节,都是只有1语素。
5、双音节单纯词主要包括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三种。
6、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由词根加词根组成的合成词有复合式和重叠式两种形式。
二、判断题1、“中国要在2008年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句话里包括了18个语素。
(X) 2、“学问”和“答问”都是短语。
(X)3、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的形式相同,都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X)4、合成词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
(X )5、孩子的“子“和第一的“第”都是不定位语素。
(X)6、“爸爸”、“偏偏”、“星星”都是重叠式合成词。
(V)7、“老张”、“儿子”、“船头”中的“老”、“子”、“头”都是词缀。
(X)8、词义除包括概念意义之外,还包括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V)三、单项选择题1、语素是(C )。
A最小的语音单位B最小的意义单位C最小的语音语意结合单位D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2、沙发和沙子两个词(C )。
A都是单纯词B都是合成词C前者是单纯词,后者合成词D前者合成词,后者合成词3、“自来水管”、“管理”、“管你叫队长行吗”中三个“管”代表(C )。
A—个词B两个词C三个词D只代表音节,不代表词4、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是( A ) oA崎岖、吩咐、阑干、苗条、B悄悄、蟋蟀、枇杷、卢布、拮据C犹豫、乌托邦、详细、伶俐、朦胧D叮当、叮咛、摩托、喽罗、吩咐45、"忐忑"一词是(B )。
A叠加词B双声词C音译词D非双声叠韵词6、“鸳鸯”是(A )。
第四章 音韵学(二声母常识)概述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中古后产生的轻唇音是从 上古的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
2、古无舌上音,古多舌头音 清人钱大昕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这
组音上古不存在。上古舌音无舌上与舌头之分, 只有舌上音端透定泥。中古后才从舌头音中分化 出“知彻澄”。
传统三十六字母表及拟音
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旧名 (五音、七音)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全清
不送气 不带音 塞音、塞擦 音
次清
送气 不带音 塞音、塞擦 音
全浊
带音 塞音、塞 擦音
次浊
带音 鼻音、边音 和半元音
全清
不带音 擦音
全浊
带音 擦音
重唇音 双唇音 轻唇音 唇齿音 舌头音 舌尖中音 舌上音 舌面前音 齿头音 舌尖前音
精[ts]
庄[tʃ] 章[tɕ] 见[k] 影[o]
清[tsʰ]
初[tʃʰ] 昌[tɕʰ] 溪[kʰ]
从[dz]
崇[dʒ] 船[dʑ] 群[ɡ] 疑[ŋ]
心[s]
生[ʃ] 书[ɕ]
邪[z]
俟[ʒ] 禅[ʑ]
晓[x] 以[j]
匣[ɣ](云)
半舌
半齿
舌尖边音
舌面鼻擦音
来[l]
日[ȵʑ]
注意:ph 即 P‘,右上角小h和‘都是送气符号
声纽
章炳麟据【唐】孙缅《唐韵 序》中“纽其唇 齿喉牙部,仵而次之”一语,主张改称字母之名 为 “音纽”,或简称为“纽”。故曰:“慧琳 《一切经正义》……称梵文‘迦’ 等三十五文为 体文。”体文者,纽也。 ——罗常培《国故论衡》上《音理论》
古代汉语之代词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语言文字体系所表达的文学作品。
2. 文言文的特点:采用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较为庄重、简练。
3. 鉴赏文言文的方法: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古代用词、用典和典故的意义。
4. 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注重语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辅助工具的运用(如辞典和注释),多进行背诵和默写练。
第二节: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古代文学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古代文学的分类: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曲等等。
4. 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楚辞》、《论语》、《史记》等等。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的特点:采用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3. 鉴赏现代文的方法:关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思想背景,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表达。
4. 阅读现代文的技巧:注重语段结构和逻辑的理解,注重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节: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学的特点: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现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现代文学的分类: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等。
4.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钱钟书的《围城》等等。
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
总字数:{字数} 字。
第4章 词汇的发展

第五十六节 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 一般了解) (一般了解)
• • • • 一、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3.五四运动。 . 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特点: • 1.尽量利用意译。 .尽量利用意译。 • 2.尽量利用日本译名。(现代汉语中的意译的词 .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现代汉语中的意译的词 大多数不是汉人自己创译的, 语,大多数不是汉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日本 人的原译。换句话说, 人的原译。换句话说,现代汉语吸收西洋词语是 通过日本语来吸收的。 通过日本语来吸收的。中国人介绍西洋文化在日 本人之后, 本人之后,因此有可能通过日本语来吸收西洋文 。)(第一种是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 第一种是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 化。)(第一种是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给 予新的涵义;第二种是利用两个汉字构成双音词, 予新的涵义;第二种是利用两个汉字构成双音词, 这些双音词按照汉语原义是讲得通的。) 这些双音词按照汉语原义是讲得通的。)
第五十五节 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 词和译词(重点) 词和译词(重点)
• 一、借词和译词 • 1.借词:连音带义 音译词。 .借词:连音带义——音译词。 音译词 • 2.译词: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 .译词: 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 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 意译词。 意译词。
• 二、来源: 来源: • 1.国内各族。(南北朝时期、元代、清代) 。(南北朝时期 .国内各族。(南北朝时期、元代、清代) • 2.国外。 .国外。
• 三、来自国外: 来自国外: • 梁晓红:“我国的翻译史表明:汉魏六朝 梁晓红: 我国的翻译史表明: 迄唐的佛典翻译与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和 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是旧时代的三次 翻译高潮,而其中佛典翻译,其规模之大, 翻译高潮,而其中佛典翻译,其规模之大, 气势之盛,历时之久,人数之多, 气势之盛,历时之久,人数之多,成果之 不仅居中国之冠, 巨,不仅居中国之冠,而且也是世界翻译 史上彪炳千古的不朽丰碑。”参《佛教词 史上彪炳千古的不朽丰碑。 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P129-130
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 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劝学》)
《孟子· 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 为听。‛ 2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复指。例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3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凝固结构
(1)“是之谓”“此之谓”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 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 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襄公二十四 年》
“是之谓”“此之谓”可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 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 《孟子· 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 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何如、如何、如之何、 若何、奈何、若之何、奈之何。
“何如、如何”先秦就成为凝固形式,作谓语时 表商量、询问,译“怎么样”。作状语时表询问 原因,带强烈反问语气,译“为什么”、“怎 么”。如: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 《战国策· 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与不穀同好,如何?
《孟子· 梁惠王上》
《左传· 齐桓公伐楚》
“如何”是“如之何”这种结构的紧缩而凝固的 形式。 “如何”同“何如”的来源不一致,在 发展过程中汇合在一起了。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五、词汇

沃 自上浇下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战国策· 齐策》) 《说文》:沃,溉灌也。段注:自上浇下 曰沃。 潮汕话浇水是“沃水”,被雨淋是“沃雨”, 说“衫分雨沃湿去。”(衣服被雨淋湿了) 也有谚语说: 云盖中秋月,雨沃元宵灯。 日曝清明纸,雨沃谷雨田。
鼎 鼎簋十有二。《周礼· 秋官· 掌客》注: “鼎,牲器也。”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大概是煮肉的锅。 后来专指传国的重器。 潮汕话把锅说成“鼎”:耙鼎采囤,做粿送 神。
大雪》)
显名于凤阁之中,画影向麟台之上。(《变文
集》卷五)
见僧说泗洲大圣近在扬州出现,有设问曰: “既是泗州大圣,为甚么却向扬州出现?”
(《五灯会元》卷十五)
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水浒传》第
六十四回)
“向”的这个意义后来在普通话里消失了, 却保留在广州话的口语里。因为在口语 里“向”音变读成“响”,所以本地人 就写成了同音字“响”。(黄小娅《响 边度吖》,羊城晚报2010.3.28.b3)
著(着) 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 君庭。(《晏子春秋》) 素香听罢,答曰:“……次日梢子饮酒 大醉,妾遂着先夫衣冠,脱身奔逃,偶 然至此。” (《喻世明言》第23卷)
广东都说着衫裤,着鞋袜,但不说 着帽子。 现代将古今替代的不同单音动词合成 双音的固定结构:穿着打扮。
卵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若以卵投石也。
包 保证,统揽 包你没事便了。(《元曲选· 陈州粜粮》) 粤语和客家话也把保证说成“包”:我包 你无事。
2 保留了古义的方言词 完全保留古义而显得跟现代汉语有差别, 常被认为是方言词。如: 行 走 脚 拍 丈夫 屋 企 恶 牙 面 吮 舐 粤语说:慢慢行,快啲走。我个脚痛死。 每次见到哥你,我块面都热辣辣呗。(《疍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4.譬况法: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5.读若法: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1)《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主要参考书目一、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二、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三、钟明立《段注同义词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汉语4古今词义的异同

宫 :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 宫 ” 。 《 说文·宀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 “ 说文 宀
室也。 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 部》:“宫,室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 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 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 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 “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 的地方, 文化宫” 少年宫” 科技宫” 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困卦》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经典 周易 困卦 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 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 释文 尔雅音义》 尔雅音义 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古义: 瓦 : 古义 : 陶器 说文·瓦部 瓦部》 《 说文 瓦部 》 : “ 土器已烧之总
(BACK)
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目部 目部》 坐寐也。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 目部》:“坐寐也。”今 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 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 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史记 商君列传 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 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 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 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秋声赋》 童子莫对, 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秋声赋》:“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 古之“睡觉” 论语》 垂头而睡。”古之“睡觉”作“寐”作“寝”。《论语》:“宰 予昼寝。 予昼寝。”
其它: 耒耜、 其它:俑、笏、媵、耒耜、 耦 、 薨。(G源自)(二)古今传承词 古今义同词
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 、父、母、妻、子、兄、 弟、马、牛、羊、农、牧、土…… 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古人认为雷是“天鼓” 司雷之神是“雷公” 雷有意志,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 惩恶。 惩恶。 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甲骨文中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古代汉语(下)

古汉语实词多兼类,多活用的特点,给 古文阅读者提出了辨析词性的问题。判断具 体词性有个基本原则——根据词在语言环境 中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来判断词性。 所谓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看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即 看词的句法功能;其二是看词与其他词的结 合情况,即词的搭配功能。
我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重点分析词类 活用现象及其语法特点、词义变化的规律。
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
“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例
如: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秦论》)
句中“席、包、囊”分别作动词“卷、
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象席子一样,象包一样,象口袋一样”。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名词状语表处所,实际上表达了一个介 宾短语的内容,均可译为“在……”或 “从……”。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的“廷”作“朝堂”讲,作动 词的“叱”的状语,表示“怒斥”的处所是 在秦朝的朝堂上。 5.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趋向,可译为 “向(往、从)……”例如: ①而琮已降,备南走。(《赤壁之战》)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 纪》) “兄”是名词,作“事”状语,表示“事” 的方法和态度。可译为“用待兄长的礼节去 对待他。”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 变化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年年、月月、日 日”或“每年、每月、每日”,有进也可译 为“一天天”或“……比……”。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日、月”均为时间名词,分别作动词 “削、割”的状语,表示“每天(天天)”、 “每月(月月)”都在“削弱”和“割让”。
古代汉语翻译

第三章词汇P99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颖考叔(郑大夫)是颖谷(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听到这件事,有东西献给郑庄公。
庄公赏赐给他酒肉,(颖考叔)进食时把肉放在一边。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不曾品尝过君王宫中带汁的肉食,请允许我带回去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偏偏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答道:“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达到泉水,从隧道中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既可母子相见,又不算违背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大隧道之中相见,那快乐啊!真是暖融融的。
”姜氏走出隧道进而赋诗:“大隧道之外相见,多么快乐啊!”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像当初一样。
P10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地对唱,栖息在黄河上面的小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望无垠的落叶树木萧萧地落下。
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子天上飞翔,参差舒展翅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又走,不停地走,和你活生生地离别。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2.连绵词今闽越王狼戾不仁。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第” 始见于汉代,用在数次之前,表次序:
第一、第二、第三……
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史记·陈丞相世家》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7
上古语言于动词前加“爰、曰、言、薄、于、 聿 。”等,尤以《诗经》最为多用。如:
冉冉(柔弱)孤竹生。 《古诗十九首》
仓庚喈喈。
《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
《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
《诗·小雅·鼓钟》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1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例如: 双声复合词:亲戚 将军 股肱 叠韵复合词:刚强 人伦 中庸
上面的词都可以拆分为两个语素,是合成词。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22
学习联绵词应注意的问题
2、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 准。例如:
蟋蟀, 古音同为“心”母字,现在已经变 得
不是双声了。
芣苢, 上古音同为“之”部字,现在也已 经
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
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刀。”后造“舠”字表小船。吴均《赠王桂 阳》:
“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
夫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②指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 夫
长铗归来者也。” 17.01.2020
第四章__词汇

剩余法
他又来送信了。 她们发现了几只美丽的蝴蝶。 阿里是美国人,但他的汉语说得好极了。 天气很冷,他冻得直哆嗦。
自由语素 与 自由语素 (不对号入座) 摔打、山水、美好、开放、信件、举报
自由语素 与 半自由语素 人民、逃逸、美丽、友好
复合式 合成词
联合式 偏正式 补充式 动宾式 主谓式
附加式
词缀+词根 词根+词缀 词根+中缀+词根
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成。 ?与叠音词的区别 星星—— 猩猩
next
(1)联合式
语言、群众、道路、改革 矛盾、开关、领袖、骨肉
国家、质量、人物、忘记
保留原义 产生新义 偏义词
从构词语素类型看,联合型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性质相同:
在史诗时代的《薄伽梵歌》中,保存了印度文献中 有关“阿凡达”理论的最早的阐述
梵语“阿凡达”(avatar),是由前缀“ava”和 词根“tar”组成,“tar”的意思是“横越”、 “穿过”,“ava”意为“向下”或“离开 ”(此 处到彼处),网上有关“阿凡达”一词的汉语解释 多为“化身”,但准确地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从 天国到地上、从神到人的“下凡”,它本来是印 度教毗湿奴教派特有的宗教概念,后来被湿婆教 派以及佛教等印度其他教派所吸收,具有了较为 宽泛的“化身”的意义。在电影中,虽然是通过 基因合成等“科学”手段使杰克变成了阿凡达, 但从“文明人”到“土著人”,也不失“下凡” 的基本意义。
3400左右
离合词主要的扩展方式: 1.用“了、着、过”扩展 2. 插入数量短语 3. 其他成分 什么、点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说文》 土器已烧之总名。 小雅·斯干 乃生女子, 《诗经·小雅 斯干》:“乃生女子,载 诗经 小雅 斯干》 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臭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系辞》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如恶恶臭。
(3)词义转移 ) 古 今
暂
突然、 突然、一下子
暂时
释诂》 猝也。 《广雅·释诂》:“暂,猝也。” 广雅 释诂 《说文》:“默,犬暂逐人也。” 说文》 犬暂逐人也。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说文》 犬从穴中暂出也。
汤
热水
汁多的食物
告子上》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 告子上 庄子·大宗师 大宗师》 其母死,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涕 《庄子 大宗师》:“其母死,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பைடு நூலகம்
谤 《战国策 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战国策·齐策 齐策》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诽谤 《左传 襄公十四年》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 杜预注: 庶人不与政, 襄公十四年》
过则诽谤。 过则诽谤。”
古中今褒 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未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未敢加也。
感激《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异苑》卷五: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饿 《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韩非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病 《韩非子》:“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韩非子》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古 今 富国》 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 《荀子·富国》:“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 荀子 富国 杨倞: 辛菜也。 郝懿行: 荤菜, 杨倞:“荤,辛菜也。”郝懿行:“荤菜, 亦蔬耳。 亦蔬耳。”
脸
《韵会》:“脸,目下颊上。” 韵会》 目下颊上。 《昭君怨》:“满面胡沙满 昭君怨》 面风,眉消残黛脸消红。 面风,眉消残黛脸消红。”
锻炼《汉书 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汉书·路温舒传 路温舒传》 则锻炼而周纳之。
韦彪传》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 韦彪传
玩弄法律来罗织别人罪名的狱吏,他们的心是非常刻薄险毒的。 玩弄法律来罗织别人罪名的狱吏,他们的心是非常刻薄险毒的。
古中今贬
2、色彩上的差异
(1)褒贬色彩不同 ) 古褒今贬 明史·王骥传 王骥传》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复辟 《明史 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 爪牙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 喽罗 《新五代史 刘铢传》:“诸君可谓喽罗儿矣。” 新五代史·刘铢传 刘铢传》 诸君可谓喽罗儿矣。 古贬今褒
客
卢纶《送李瑞》 卢纶《送李瑞》:“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2)轻重色彩不同 ) 古轻今重 论语·公冶长 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 诛 《论语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 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说文》 懑也。 愤 《说文》:“愤,懑也。” 论语》 不愤不启。 《论语》:“不愤不启。” 古重今轻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 今 词 汇 的 变 化
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 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词义的变化 词义范围的差异
扩大;缩小; 扩大;缩小;转移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 感情色彩的差异 词义轻重的差异
1、范围上的差异 、 (1)词义扩大 )
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说文》 草之可食者。
皮
徐锴《说文系传》 徐锴《说文系传》:“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 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 《左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词义缩小 )
宫
今 古 《说文》:“宫,室也。” 说文》 室也。 豳风·七月 上入执宫功。 《诗·豳风 七月》:“上入执宫功。” 豳风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