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德国金融业没有陷入向美国那样的动荡和危机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德国模式”及其解读
金 危 视 下 融 机 角 的 ‘国 " 解 ‘ 模式 及其 读 德
■ 贺长 年 副教授 ( 家庄 经济学院经 贸学院 石 石家庄 0 0)11 5 1 3
到 了 比较 重 要 的 作 用 。 而邻 国 法 国 因 其 国
内政 治等 原因无法做 到这一点 ,使 其竞争
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 国家,德 国 的发展道路可谓极不平坦。两次世界 大战 曾使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遭 受了重创 。二 力与德 国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但这决非德国超强竞争力的唯一原因。 如果说 法国政府对德国的指责考虑的主要 是法 国国际贸易赤字的话 ,法国左翼则从 德国劳动者的福利水平 ,德国经济对国外 需求的依 赖等方面来说明德国模式不可模
年德 国经济受金融 危机冲击而遇到负49 .% 的增长率的情况下 ,甚至把德国贬为 “ 欧 洲病 夫” ,一片对德 国模式的否定声。 十 分 引 人注 目的是 诺 贝 尔经 济 学奖
德国 2 1 0 0年的失业率是 67 ,这 在 %
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是最低 的。 即便是在 失 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原东德地 区,失业率 也在大幅下降。而最新统计资料显 示德 国 2 1 年 2月的失业率 为 63 01 %,仍 呈下 降 趋势。相 比之下 , 国2 1 年 的失业率 是 法 00 98 ,美国是 96 % %,西班牙高达 2 %。 01 欧盟 2 7国的平均值 为 96 .%。 德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大起 大落 ,
了巨大的; 击。 0 0 的经济 增长 率使 德 中 2 1年
国模式的优 越之处再一次显现 ,表现十分
浅谈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具有一枝独秀表现的原因
浅谈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具有一枝独秀表现的原因吴明奇【摘要】早在2003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就普遍衰退,但是我国的经济却还维持着世界上少有的繁荣.在那一年,我国的经济被称作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而这个词语在当今运用到金融危机中的德国经济上也再合适不过,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下,欧美大部分国家都不得不承受着严峻的考验,而德国经济却在2010年实现了3.6%的增长率,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可以称得上是欧盟经济中的“一枝独秀”.本文在对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表现作出简述的基础上,对德国能够展现出“一枝独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2页(P130-131)【关键词】德国经济;金融危机;危机拯救;一枝独秀【作者】吴明奇【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表现从当前欧盟许多成员国所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大多数欧盟国家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而与希腊等国家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相比较,德国作为欧盟中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其宏观经济只是在金融危机前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在短时间的经济下滑后又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在经济方面,由于德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德国GDP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达到最大跌幅,但是在2010年,德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20多年来是最快的一年,德国经济的复苏使德国经历了从超跌到超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德国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信心;从就业方面来看,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的失业率并没有出现急剧的波动,其失业率水平也低于欧盟国家失业率的平均水平;从国际收支方面来看,出口决定着德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情况,在金融危机中,德国的出口额在2009年出现下滑,但是从2010年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德国的出口额又实现了较好的增长,虽然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下滑,但是其绝对数值仍旧保持在10%以上的速增;从物价方面来看,德国的CPI与希腊等欧盟国家相比呈现出了较小的波动,2010年的CPI和2009年相比变化处于较低水准;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方面来看,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欧盟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而普遍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刺激政策,而这一政策成为了欧盟欧债危机产生的诱因。
对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考——浅析德国、美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及给中国的启迪
个法人的基础上拥有多张执照 , 办理多种业务。 从系统运行效率来看 , 由于
各领 域 客户 存 在 交叉 现 象 , 司 内部 各 个 部 门、 项业 务 可 以实 现 资 源共 公 各 享 ,信 息流 动 性 高 ,公 司通 过 开展 不 同 业务 实 现 收入 多 元化 , 降低 了 单一 业务 的经 营风 险 , 同金 融业 务协 调成 本 大大 降低 ,金融系 统运 行实 现 效率 不 提高 。 系 统运 行 风 险来 看 , 但从 一旦 某 一 部 门业务 发生 风 险 , 风 险可 能会 其 在整 个 银行 内迅 速传 递 , 风 险 放大 。同时全 能银 行模 式 对 银行 的 自有 资 使 金、 管理 能 力 和质 量 等都 有 很 高 的要 求 。 2美 国式 金融业 内实行 的 是混 业 经营 的金 融体 制 ,商 业银 行 0
具有法人资格 的联邦金融监管机构,直接对财政部负责。 金融监管局的职
人 类社 会 步入 2 世纪 , 融 业进 入 高 速发 展 的 鼎盛 时 期 。 O 纪三 十 O 金 2世
美林 证 券 也同 意 以约4 0 4 亿美 元的 价格 出 售给 美 国银 行 。 一系 列重 创使 得美
年代 的 大危机 后 , 国 金融 业一 直 坚持 采取 全 能银 行 的混 业经 营模 式 。 德 而为 了 应对 前 所未 有 的大 危 机 , 国则 颁 布 了 ( 9 3 美 ( 9 年银 行法 》[格 拉斯 一斯 1 《 蒂格 尔 法》 , 格 采取 了分业 经 营 的模 式 , 至 19 年克林 顿 总 统 签 发 了 ]严 直 99
义。
一
管局 监 管证 券 业 ; 联邦 保 险监 管局 则对 保 险 业进行 监 管 。 这样 ,在德 国 形成
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转型——美国与德国模式的比较
■博士论坛■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4期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转型—美国与德国模式的比较•丁玲摘要: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更有利于发掘新兴产业,也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平台。
发展资本市场对中 国宏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与美国、德国有根本性不同,但仍有相若之处。
文章研究了两国经济转 型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并总结出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资本市场;经济转型;模式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如今中国经济已由8.5%~11.5%的高 速增长区间步入6.5%~8.5%的中速增长区间,并呈现缓慢 探底的“L”型态势,产业环境、人口结构、资源条件发生了 较大变化,依靠出口和投资刺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 继。
中国低成本、高能耗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面临瓶颈,经 济转型、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转型要实现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重要力量,形成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撑,以服务业和新型工 业为驱动的经济结构。
这个过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0各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
生产要 素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问题(廖士光 等,2014),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 键。
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优势对 于推动国家顺利实现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即使是发 达国家,其金融体系也各不相同,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所 不同。
本文将结合中国目前具体的转型路径,有针对性的 选择美国、德国作为比较对象,重点研究两国资本市场的 差异性及其对不同阶段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指出不同模 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二、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如前所述,我国经济转型需要依托资本市场实现两方 面的内容,5卩增量创新与存量改造。
增量指面向未来布局的 新兴产业,存量指目前已经饱和的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的繁 荣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意味着需求和资源的转移,以及落后 技术的淘汰。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与借鉴征询经验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这一点上,德国是非常有成就的。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优点和挑战,以及其他国家应对挑战的方法。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被成功地实践了。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公平、竞争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市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制定有利于市场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和保护消费者的法规和政策。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得益于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 合理的市场规则德国的市场规则旨在维护自由市场、消费者保护和公平竞争。
这种规则既不会过于限制市场力量,也不会给个人或企业留下太多的差距。
在德国,政府会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市场行为的法规,以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例如,当一家公司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时,政府就会采取措施,以避免对其他公司的垄断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 德国式的工资协商德国的工资协商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模式有所不同。
在德国,工资由工会和雇主协商确定。
这种模式确保了有利于工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二者之间的平衡,因为过高的工资增长会导致价格上涨和失业率的增加。
由于此模式需要两个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意见的组织,因此也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工人和雇主之间的长期关系。
3. 创新和可持续性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常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
德国具有世界最著名的制造业,特别注重优秀产品的研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和企业也在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以保护环境和未来的生存条件。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下是其重要的优点:1. 社会公平德国的经济模式非常注重社会公平。
通过法规和政策,德国政府在为市场提供必要的自由和支持的同时,也为最弱势的群体提供保护。
例如,在德国,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被忽视和较薄资产的人能够进入经济的主流。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德国模式”及其解读
⾦融危机视⾓下的“德国模式”及其解读2019-06-12内容摘要:⾦融危机下德国经济先遭重创,⽽后强劲反弹,出⼝⼤增,失业率甚⾄持续下降,这使“德国模式”成为热门话题,也引起了西⽅学术界和政界⼀贯带有政治倾向的争议。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特别是其出⼝成就,谨慎⽽⼜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式以及个⼈、企业和国家,特别是在⾦融危机下的合作机制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另外,西⽅特别是法国左翼对“德国模式”从不同⽅⾯提出了批评,本⽂对此进⾏了解读。
关键词:德国模式出⼝导向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发展道路可谓极不平坦。
两次世界⼤战曾使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遭受了重创。
⼆战后,联邦德国与⽇本在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中取得的巨⼤成就甚⾄被称为“奇迹”。
德国的独特发展⽅式被称为“德国模式”。
冷战结束后的两个⼗年,⾯对国家统⼀和代表新古典⾃由主义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冲击,德国经济受到很⼤影响,失业率增加,竞争⼒下降。
随之⽽来的是各种批评。
然⽽,这次⾦融危机下德国经济迅速摆脱2009年因外部需求不⾜⽽陷⼊的困境,表现出极⼤的活⼒。
德国为什么能做得如此好?这⼀切⽆疑与德国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本⽂旨在简要介绍德国模式在⾦融危机下的表现并对其进⾏⼀个初步的解读。
围绕“德国模式”的争议2010年3⽉,时任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克利斯蒂娜·拉加德在接受英国《⾦融时报》采访时,以⼀种法国媒体认为打破“禁忌”的⽅式直接批评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欧元区内部各国国际收⽀不平衡时,拉加得说:“这实际上是⼀个竞争⼒的问题。
德国在近⼗年中为增强其竞争⼒作出了令⼈⽣畏的努⼒。
从单位劳动成本看,他们对其施加了巨⼤的下降的压⼒”。
她还明确表⽰她不认为这是⼀种可持续的模式。
这种态度表⾯上看起来似乎和法国执政党不同。
法国执政党的议会多数派负责⼈考拜不久前曾在德国的⼀次演讲中公开表⽰法国应该向德国学习,特别是其出⼝导向的政策。
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
2020中国发展观察世界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文 娉 王天宇长期以来,德国坚持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发挥全能银行作用,合理分配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本文希望通过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的总结和分析,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金融体系及其主要特征(一)金融混业经营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金融系统用15年时间完成重建,推进德国经济较快恢复。
十多年前,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欧盟国家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再次得到检验。
2010年后德国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速达到3.6%,创下自1992年两德统一以来最快经济增速,成为此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实现经济复苏的欧盟国家。
德国金融体系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得益于较为成熟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融合为一体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大量钢铁、煤炭、机械企业迅速扩张,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
以全能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混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银行在提供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参与到企业自身的融资行为中,例如:帮助企业发债、发股甚至直接对其进行投资。
由此,德国开启金融混业经营时代。
(二)德国银行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德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2019年,德国拥有1578家商业银行(见图1),包括1529家全能银行和49家专业银行。
银行业总资产达到8.2万亿欧元,占德国金融业总资产比重达到60%。
全能银行是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载体,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法人主体,从事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几乎所有类型金融业务以及工商企业直接投资业务,形成“单一法人、多块牌照、多种业务”的体系框架。
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别,全能银行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类。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单独因素的整体效应让德国与众不同,在这种充满活力的生态体系中,大小企业都可不断壮大。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的表现令人惊讶!它不但是少数几个保持增长且存在贸易盈余的国家,而且在就业、财政状况和股票市场等方面表现出色。
这一切到底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三大原因,即德国的社会政治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以及全球领先的企业。
自由与平等结合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逐渐形成了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这种制度在享受自由市场带来好处的同时,仍要对自由市场加以限制。
限制是为了造福整个社会,尤其是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
这种追求社会共识的制度,在保持企业和劳工利益同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10年里,德国罢工数量与劳动力成本增加都相对较低。
此外,在1999-2005年,德国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改革。
在此期间,政府虽然降低了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数额,但同时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加强解雇保护,使得德国可以保留更多低薪工作。
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还要归功于德国双轨制的教育培训和教育体系,它为我们带来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劳动力。
这种体系成功的原因在于,企业参与培训的每一步,从设定技能与课程,到将受训人融入其生产过程。
这意味着学员从一开始就与企业接触,那么之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很高,离职率也就大幅降低。
员工的稳定和技术的积累,将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创新通常来自车间。
中国可参考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将市场的相对自由性与社会平等性结合在一起。
对于中国而言,采取这一模式将能引入更多竞争,并能逐渐改善其社保福利体系。
同时,对于企业和员工而言,在薪资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及更开放的教育体系,让更多人可以获得专业或学术培训。
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数年前发达国家开始“去制造化”时,德国就一直在积极发展制造业。
因为德国人相信,有了制造业才能够带动创新和直接投资,并且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和高薪的工作。
德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监管机制
德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监管机制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监管机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德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及监管机制进行探讨。
一、德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1.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德国的金融市场依托于稳定的金融机构。
德国银行业经历过一系列改革和整合,以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此外,德国有严格的法规来保护储蓄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进一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和稳定性。
2.经济实力和贸易平衡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实力和贸易平衡也是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德国的强大经济基础和国内外市场的充分开放,使得德国金融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金流入,从而提升了市场的稳定性。
3.政府的金融政策支持德国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来监管金融市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此外,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措施来鼓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二、德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1.金融监管机构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分为联邦机构和州机构两级。
联邦金融监管机构包括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和德国联邦银行(Bundesbank)。
BaFin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而Bundesbank则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监管。
2.法律法规与准则德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准则来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
例如,德国证券交易法(WpHG)规定了证券交易的相关规则;德国银行业监管法(KWG)则规定了银行业的监管要求。
另外,德国还参与了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并积极落实国际准则,如巴塞尔协议等。
3.危机管理和预防德国政府设立了金融危机应对小组,负责协调金融危机的应对和管理。
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政府可以通过注资、担保等方式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此外,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危机管理措施,如制定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压力测试等,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德国何以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
德国何以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在欧债危机阴霾下,诸多南欧重债国家经济难现增长动力。
相比之下,德国经济却依旧活跃,形势趋好。
德国何以能在此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一枝独秀?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发达的实体经济功不可没。
实体经济德国抵御欧债危机冲击的中流砥柱在欧债危机“兵临城下”之际,德国依靠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强劲发展,形成了抗击金融风险的坚固屏障。
就在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诸国愁云惨淡之际,德国经济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强势复苏,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外贸市场不断拓展扩大,失业减少,物价稳定。
一是实体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领头羊”。
有关资料显示,德国经济仅在2009年GDP短暂下滑后,便得益于实体产业优势迅速恢复,在市场外需回暖之际较欧洲其他诸国得到了更快更好的恢复,2010年全年同比增长3.6%,创17年来最高增速,2011年继续保持了3.0%的增速。
据美通社报道,2012年德国机械制造业营业额创历史新高,达2090亿欧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预计2013年该行业的生产仍将保持2%的增长。
二是实体产业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国民经济贡献持续上升。
在欧债危机肆虐欧美之时,大众、西门子、奔驰、宝马、博世、阿迪达斯、巴斯夫等德国品牌产品,非但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反而因为其过硬的品质和口碑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德国电器与电子工业协会(ZVEI)称,德国生产的家电2010年出口总价值6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6.26亿元),同比增长5%;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客车产量近590万辆,出口450万辆,均创下纪录。
三是坚实的实体产业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当英国、希腊等国甚至因为就业危机发生示威、骚扰之时,得益于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德国的失业率反而持续下降。
从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1月10.2%的失业率,逐月下降到2011年的5.7%,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
德国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变革及其启示
兼 得多样化经济 与专业化经 济 ; 具有 内在稳 定性 , 使银 行和 整 个金 融制度更趋 于稳定 , 多样化 的经 营使银行 内部形成了
别 ,逐渐成 为了一些重要 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 的选 择, 如 英 国、 国、 韩 加拿大 、 日本等 , 中德 国实行一体化模 式犹为 其
引人注 目。 在改革前 , 国实行 的是全能银行模式 , 德 而监管上
代, 由于德 国近代 资本 主义发展滞 后 , 自有资本率较低 的工 商企业 在短期资金与 中长期资金上都高度依赖于银行 , 这种
特殊的市场需求与结构 客观上要求银 行必须提供多样化 的 金融服务 ; 同时德 国政府为振兴 德 国产业 , 允许银行 经营包 括证券 在内的各种金融业 务 , 以证券形式对企业进行长期 并 投、 融资 。 这种全能银行体 制 , 为德 国经济 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作用。当大多数国家采用 了业务范 围受 限 的专业银行 制度 时, 德国以其独树一帜 的全能银行体制取得了一席之地。其 主要原 因在 于 。 能银 行体制具有独 特优势 : 全 能为客户提供 全面金融服务 ; 增强 了银行 对金融 市场变化 的适应性 ; 于 利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 0 0 8年 第 4期
德国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变革及其启示
李长春
( 广东金融学院 ,广州 5 0 2 ) 15 0
摘要 : 近年 , 融监 管一体 化模 式 , 渐成 为 了一 些重要 国 家金 融监 管体制 变革 的选择 , 中包括 曾以全 金 逐 其 能银行模 式与分 业监 管并行 闻名 的德 国。 国一体化监 管模 式变革 , 与 英 国等 国模 式的 共性 , 德 既有 也在 组织架
闻名于世 , 国的金融体 系也成 为与美 国迥异而又运转 良好 德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
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
第三,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
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
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
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
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一、德国混业经营制度发展历程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影响力
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业在国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成为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德国金融业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影响力进行探讨。
一、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背景与特点德国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业的国际化始于上世纪末。
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化势不可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业的国际化成为趋势。
德国作为经济强国,其金融业必然跟随全球化发展趋势。
其次,欧洲一体化推动了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欧盟成员国内金融市场的融合和金融自由化使得德国金融业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
再次,德国作为出口大国,其金融业国际化能够更好地支持德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
德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为德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交易和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有:1. 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德国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银行业等,各个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2. 强大的金融机构:德国拥有众多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金融业务,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3. 先进的金融技术:德国金融业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特别是在电子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德国金融业的全球影响力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其带来了全球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欧洲金融秩序的塑造影响: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对欧洲金融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欧洲央行和欧盟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德国金融机构的实力使其能够在欧洲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2. 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贡献: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
案例正文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摘要: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分别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
从金融功能的研究视角,这两种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利弊,难以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
通过具体比较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差异,可以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
本案例分别简述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历史演进,详细列示两国金融中介的结构数据,在此基础上比较德美两国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结构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看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发展0引言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包含了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及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单位中的分布以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等。
按照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表述,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
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
本案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
1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1.1德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德国的银行按照从事的业务种类,分为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
由于德国实行混业经营政策,故全能银行除可以从事典型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业务等外,还可以经营有价证券、客户理财以及保险等业务。
1.1.1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相对其他国家,德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2010年,德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
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金融危机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引起严重的经济衰退,德国当然不能幸免。
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2008年德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7.2%。
所以德国遭受的打击尤其惨重。
2009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这是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德国经历到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出口下降了14.3%,统计失业人数增加了164000人,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
一般认为,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有时滞,因此,危机爆发时,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和德国联邦银行预测2010年德国的失业率将增至10%左右,失业人数比2009年增加100万,达到440万。
重要经济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现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日子已经过去,可是连最乐观的经济预测机构都未能料到德国经济不但很快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而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2010年,德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失业率不但没有上升,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就业的高潮,登记失业率由7.8%下降到7.2%。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经济五贤人”的预测,这种经济增长的势头今年还会继续。
他们预测,2011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2%,出口将继续增长6.5%;而失业率将降至7%,登记失业人数为294万,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降到300万以下的水平。
而且,这样的增长率和就业率还是在极低的通胀率水平上取得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制度稳定器的作用。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②了解一点德国金融史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②了解一点德国金融史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我们系统描述了德国金融体系的几个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强企业、弱金融”、“物价水平能在数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等特点。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①关于德国金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都不是悬空而立的,其往往是具体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产物,德国也是如此。
自19世纪以来的2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德国金融体系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变迁,才形成了具有鲜明德国特色的金融模式。
要想对德国金融业的现状有更深入的理解,首先需要对德国金融的发展史有所了解。
但两百年的德国金融史很难在一篇文章描述清楚,本篇读书笔记中,我们只能对德国金融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梳理,对德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以便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德国金融体系为何是这样”。
一战前,德国金融业大发展时期时间回到151年前,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已成功统一德国,全球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德国金融业正式迎来了大发展时代。
之后的四十年间,德国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特征的民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产业高度关联的股份银行不断壮大。
由于法国巨额战争赔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1870年的公司法降低了股份公司的设立门槛和银行发行债券的门槛,股份银行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比较有代表性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都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这些银行致力于为产业发展提供信贷,因此也被称为产业银行,这些产业银行的壮大也被认为是德国快速工业化和实现经济赶超的秘诀。
与此同时,随着股份银行的不断扩张,行业内部不断兼并重组,从而催生了一批大银行。
二是在股份银行不断壮大的同时,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就形成了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三支柱的银行体系。
三是股票市场大发展。
很多人印象中,德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股票市场一直不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同样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德国金融业没有陷入向美国那样的动荡和危机?
答: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制度,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是德国无法避免的。
德国的银行业也是倍受冲击。
不过,与美国不同,德国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全国性、统一性的金融监管。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银行业一直运行平稳,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再比如,1974年夏,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特别是赫尔斯塔特(Herstatt)银行被迫倒闭,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对全能制经营模式进行了批评和指责。
对这一事件,德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美国在30年代大危机时的做法,而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并采取严格保障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全能制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克服弊端,保证其正面绩效的发挥。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银行监管制度较完善,监管效果较理想的国家之一。
严格的金融监管,保证了德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德国金融业的成功原因:
1.德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
德国法律属大陆法系,以法典为基础,这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有很大不同。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
《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进行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几大金融业务,包括信托、证券、存贷、外汇及之间业务等。
因此,仅这个法律就规定了德国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法律规则。
1961年7月10日通过的《银行法》进一步明确:凡是从事银行业务并且这种业务的规模已达到商业化、有组织水平的企业都是信用机构。
可见在德国,通过立法,已将银行与信用机构视为一体。
从而为银行的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在所有国家关于银行业务的法律定义中,如此明确地规定了包括众多非银行业务领域,德国最为典型。
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
2.德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
(1)金融监管的特点
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即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与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相结合。
自我监管以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
社会监管则通过一些银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银行资产营运做出结论,并将其审计报告报送联邦金融监管局。
这些社会性质的审计机构要对其审计结果负相关责任。
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大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
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
德国的大型全能银行大多是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明确,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健全。
另外,以法律为准绳进行金融监管,把全部金融活动都纳入法律范畴,制定一套严格而慎密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这是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2)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
完备、严格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
德国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思想最初源于1874年起草的帝国银行法。
1934年帝国银行法开始生效。
这部法律在制定后曾作过多次修改,它对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德国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
1961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2年修改的《信用制度法》(KWG)建立了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
根据德国《信用制度法》(KWG)的规定,对德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督与调节,主要来自两方面,即联邦金融监管局(BAK)和德国联邦银行。
联邦银行必须与金融监管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而在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监管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职能界定:主管权属于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制定有关条规和做出重大决策(如对大银行业务的处理意见)之前,监管局必须同联邦中央银行协商并取得一致认识;联邦银行必须对信用机构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监督,并对信用机构的年报和其他报告进行分析:在中央银行研究设计监管局业务的事项时,监管局局长有权参加联邦中央银行的中央理事会;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共同合作,相互间信息共享,除涉及内部人事变动情况外的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
(3)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联邦银行、银行业监管局、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和保险监管局。
德国的银行监管由政府和私人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联邦银行监管局(FBSO)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中央银行)。
这两个联邦机构与外部审计师和私人银行协会共同承担了监督管理的职责。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
德意志银行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风险的控制,其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股东重视风险管理。
股票市场的“用脚投票”、董事会决定等形式,是德意志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动力和压力。
在内部体制上,德意志银行各个业务部门的决策互相独立,总部风险控制首席执行官对风险控制的权利大于任何一个部门的决策者。
在总部级别,银行集团风险控制委员会下,设信贷及操作风险首席控制部门和市场风险控制部门。
比如,股票和债券自营的业务,与全球商业银行部的运行完全独立,因而自营业务无法向商业银行部的资金管理部门直接要求流动性贷款。
另外,自营部门与代客理财的基金管理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的运作在行政上也完全分开。
(2)使用全面风险控制的数量指标。
对信贷风险,银行使用的数量指标包括对各种信贷风险(包括普通贷款、衍生工具、或有信贷等)的暴露程度(riskexposure)、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包括违约率、损失率等指标)等。
对市场风险,银行使用的数量指标包括所有业务(主要是自营业务)对股价、债券价格、外汇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指标(sensitivity),比如,对股票自营使用净做多仓位等指标。
(3)设定对各项业务的风险上限(exPosurelimits)。
在控制贷款风险方面,根据银行对各种宏观风险指标的判断和客户风险评级,设定对国家、行业、单个客户的信贷风险上限。
在控制市场风险方面,根据整个银行资产配置的战略和每个自营投寸来设定风险上限。
总之,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混业经营制度,并对本国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充分利用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德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特点以及严格的监管体系使得德国的金融业稳步发展,即使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时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