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6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6篇)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教学难点: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a+b=b+a (a+b)+c=a+(b+c)2、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5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解答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25×4=101(人)4×25=101(人)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b 、负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25×2=50(人)2×25=50(人)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C 、每组要浇多少桶水?5×2=10(桶)2×5=10(桶)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25×4=4×2525×2=2×255×2=2×5(5)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他们最后的结果相等。
师: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小组谈论总结
生:(axb)xc=ax(bxc)
三 巩固练习
1.24x12=( )x( ) 15x( )=34x( )
8x57=( )x( ) (12x54)x( )=( )x(54x34)
生:(25x5)x2 25x(5x2)
=125x2 =25x10
=250(桶) =250(桶)
师:通过上面两个算式,你能有什么发现么?
引导学生比较出两种算式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25x5)x2 = 25x(5x2)
师:像这样的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他们的结果都相等么?
四.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b+a
(a+b)+c=a+(b+c)
师:很好,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简便运算,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乘法该如何进行简便运算。
二 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情境图,提出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种有多少人?会解答么?
生:4x25=100(人) 25x4=100(人)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式子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总结。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教师姓名单位观察课时1课时观察对象四年级授课内容乘法运算定律观察点教学过程客观描述教学实施优缺分析教学行为调整建议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2、同学抢答老师: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索乘法运算定律。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起到迁移作用。
学生能很快说出,正在学生兴奋之时,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1、学习例1。
1)思量: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2)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 25×4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板书:4×25=25×44)学生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b=b×a7)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这里应用了什么?2、学习例2.1)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2)计算的结果一样,可以写作:(25×5)×2=25×(5×2)写出类似的算式(学生举例)3)小结归纳。
(课件出示乘法结合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根据加法结合律和结合律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字母表达式。
律内容) 用字母表示。
(a×b)×c=a×(b×c)4)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108×75=---×----30×6×7=30×(---×---)125×(8×40)=(---×---)×---练习有梯度,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初学。
小学数学_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具准备:学习单,课件,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视频导入,师:看完这个视频,相信你们的心中也久久的回荡着这么一句话。
(师说学生回应):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换句话讲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
而利用我们语言的分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分为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呢?生:可以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你们猜是什么?(生:乘法分配律)(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提前预习了,你们真爱学习!)师: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二、探究新知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1:一共有二十五个小组生2:每个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生3: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评价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总结的非常全面),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师评价:(你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分别请两个同学上黑板进行演算。
师:123,学生:坐端正。
两名同学分别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算式提问题。
小老师1说:我的算式(4+2)×25 先算出一组中有多少人,再算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听明白了吗)你对我的表现满意吧?如果满意就请给我掌声吧!小老师2:我的算式4×25+2×25分别先算负责挖坑、种树和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师:你们对她们的表现满意吧?满意就夸夸他们吧!(学生鼓掌!)师:两位同学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算出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_乘法运算定律(推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单元运算定律
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小学数学_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具准备:学习单,课件,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视频导入,师:看完这个视频,相信你们的心中也久久的回荡着这么一句话。
(师说学生回应):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换句话讲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
而利用我们语言的分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分为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呢?生:可以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你们猜是什么?(生:乘法分配律)(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提前预习了,你们真爱学习!)师: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二、探究新知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1:一共有二十五个小组生2:每个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生3: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评价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总结的非常全面),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师评价:(你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分别请两个同学上黑板进行演算。
师:123,学生:坐端正。
两名同学分别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算式提问题。
小老师1说:我的算式(4+2)×25 先算出一组中有多少人,再算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听明白了吗)你对我的表现满意吧?如果满意就请给我掌声吧!小老师2:我的算式4×25+2×25分别先算负责挖坑、种树和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师:你们对她们的表现满意吧?满意就夸夸他们吧!(学生鼓掌!)师:两位同学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算出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
小学数学_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之乘法结合律(P25例6)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借助观察、比较、概括、迁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熟练运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知思想课件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2×5= 50×2=25×4= 25×40=125×8= 125×80=师:同学们踊跃抢答问题表现很棒!咱班的同学对乘法运算已经非常熟练了。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乘法运算的另一种性质。
那会是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一块儿来研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25页例6主题图①学生自己读题②师:你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答……③针对“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师:那我们一块来解决这个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 25×(5×2)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3、举例验证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类似的算式并验证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同。
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4、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小组同学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乘法结合律:(a×b)×c=a×(b×c)三、巩固练习1、根据什么来判断加法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根据什么来判断乘法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A、加数的位置换了B、因数的位置换了C、运算顺序变了2、根据什么来判断加法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根据什么来判断乘法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A、数的位置换了B、运算顺序变了3、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乘法定律。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2)例7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它是一种简算定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叫做分配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重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情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
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分析: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重要依据,可以使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简洁。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
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_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
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想知道吗?二、探究新知(一)、(课件出示例题7)1、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A、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B、汇报: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
板书:(4+2)×254×25+2×25(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4×25+2×25(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2、发现规律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
(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2×5+3×5(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2+3)×5=2×5+3×5(3)探索归纳特征。
验证发现:(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尝试写算式。
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学生的算式)(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3、归纳乘法分配律: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4、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5、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1)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练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听说同学们口算能力特强,老师这儿有几道题,咱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先依次出示:12×5= 35×2=25×4= 125×8=再依次出示:25×13×4= 15×97+15×3=师:这么复杂的题,你们也口算的这么快,怎么算得呀?生1:我是先算25乘4得100,再算100乘13得1300。
生2:我是先算97加3得100,再算15乘100得1500。
师:同学们的简算意识可真强,能够巧妙地利用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一个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 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同学们记得真熟练,你能灵活熟练运用它们吗?这儿有些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有快:示:基本练习(1)23×4×5 (2)8×(125+11)(3)5×289×2 (4)65×32+35×32师:请同学们直接写在练习纸上,开始。
大家都已经做完了,老师发现你是第一个做完的,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先说一说用了哪种运算定律?再说一说怎么算的?生1:第一题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4乘5结合得20,再用23乘20得460。
第二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8乘125得1000,8乘11得88,1000加88得1088。
第三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先算5乘2得10,再用10乘289得2890。
第四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先算65与35的和是100,再用100乘32得3200。
小学数学_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页例5、例6。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并能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结论”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老师出几道简单的加法运算题,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题目,直接指名学生口答)师:观察这四组加法算式,其中应用到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规律?那么加法运算定律谁还记得?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 + b)+c = a+(b + c))师:我们都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现在我们发现了加法中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大家有什么想法?(在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定律呢?)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
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乘法中有没有类似的定律?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呢?1:我觉着乘法中肯定有类似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你能像加法运算定律那样,用字母表示出你的猜测吗?生:a × b = b × a2:我觉着乘法中也有类似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那你的猜测怎样用字母表示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设计意图: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加法、乘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一1、猜想一种学习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难题和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猜想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
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联想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
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
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2、验证的过程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
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6×7,7×6它们都表示6个7相加是多少或7个6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
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3、缺乏深度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对两个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学生方面来说,缺乏挑战,没有难度.特别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没有能及时地进行总结,以至当出现于内容不是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对结合律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理解到结合律就是三(几)个数相乘,不管那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都一样.要使学生这样去理解。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过程1、问题创设,引发思考2、师: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
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
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出示教科书第34页的例题1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3、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固数相同)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4、板书:4X25=25X4。
5、2、启发探索,获得规律6、(1)探索采法交换律师:同学们,刚才的两个算式的因数相同,虽然位置交换了但结果是相同的。
7、师:同学们,你们试验的结果是否也都成立呢?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呢? 一起浏览其他同学所举的例子,全班合起来有一百多个符合我们猜想的等式。
大量的例子验证了,在乘法中只要两个因数相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
8、师:你会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这个乘法运算的规律吗?9、板书:aXb=bXa。
10、师:谁能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表述这个规律呢?(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在乘法运算中称为乘法交换律。
板书:乘法交换律。
师:在以往的学习中,你曾经运用过乘法交换律吗?(乘法的笔算和验算)在上述情况使用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运用乘法交换律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如12X12545在笔算写竖式时,如果运用乘法交换律调整因数位置,就会使计算变得更简便)11、师:同学们,你可曾见过类似的等式’(加法交换律)请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探索乘法结合律12、师:我们已经知道在加法和乘法中都有交换律。
那么,加法有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学生先大胆进行猜测)那么让我们仿照刚才研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把加法结合律的运算符号替换成乘号举出例子进行试验。
精选数学小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学习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的学习反思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列的算式,从中发现乘法运算定律。
让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做一做等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分别用了哪些乘法定律,难度逐渐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的让学生应用乘法运算定律,感受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重要作用。
乘法分配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多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掌握乘法分配律方法的应用,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学生都能够理解意义,但课本练习以及课堂练习都是典型题目,题量缺乏。
学生缺乏训练,未能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的巧妙,很少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在计算中,使综合算式变换成心算。
既要正确,又快速的解决计算问题,并能够联系到问题解决中的解决思路。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已知a、b是有理数,且a>b,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a﹣1>b﹣1 B.1﹣a>1﹣b C.a≈1<b﹣1 D.﹣a>﹣ b2.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以上都不是3.下面是甲、乙两个班男、女生人数分布统计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班的人数一样多 B.乙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40%C.甲班的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D.甲班的女生人数一定比乙班的女生多4.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m,第二段占全长的,两段绳子相比较,( )。
A.两段一样长 B.第一段长C.第二段长 D.无法确定哪段长5.当m=5、n=4时,mn+13的值是()。
A.5+4+13=22 B.54+13=67 C.5×4+13=33 D.45+13=586.一袋土豆,吃了它的,吃了30千克,这袋土豆原有()千克.A.20 B.50 C.187.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9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6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第25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分别描述-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挺好。
那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猜猜看,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植村节快别了。
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
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的内容。
(2)教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块。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X25= 100(人) 25X4= 100(人)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4X25= 25X4
(3)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4)教师:谁能总结归纳出这个规律?并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乘法交换律。
(5)教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 aXb=bXa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先计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25X5)X2= 125X2= 250 (桶)
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多少桶水,
25X (5X2)= 25X10=250 (桶)
(2)教师:那么(25X5)x2O25x(5X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得出中间要填等号。
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3)教师: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互相说一说。
教师指名汇报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乘法结合律。
(4)教师: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xb)Xc =ax(bxc)
三.巩固练习
1.配桌椅
75x25 16x30 27x(4x25) 88x125x2
4x27x25 25x75 88x(125x2) 30x16
2.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定律。
45x16=16x
)x
)
3.怎样使算式计算简便?
125x(8x14)
4x16x25
四.巩固应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情分析: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
算打下了基础。
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趣味性强,加之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能使计算更加
简使,因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逻徘思维能力并不很强,在简便计算时,容易将方法混淆
或错用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材中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
生的思维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效果分析: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部分:复习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既是对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也为本节课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供了新的依托。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教师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
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巩固新知部分: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
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
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
教材分析: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是按照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初步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性质和意义,并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好乘法运算定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评测练习:
一.强化新知的练习:
1.配桌椅
75x25 16x30 27x(4x25) 88x125x2
4x27x25 25x75 88x(125x2) 30x16
2.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定律。
45x16=16x
5x(14x9)=(5x )x
x )
3.怎样使算式计算简便?
125x(8x14)
4x16x25
课后反思: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进行回顾,大致了解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巩固加法的运算定律,从而自然地引出“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计算规律的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探索数学规律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数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秉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标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构特点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非常相似,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