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前提——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对话,激起语文课堂浪花朵朵

对话,激起语文课堂浪花朵朵作者:顾淑云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9期课堂如果缺少了对话,就缺少了生气,就缺少了灵动。
初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需要多角度去理解。
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与“阅读期待”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创造出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其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教师对文章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课堂上与学生不同的对话主题。
语文老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时,将文章缩写成短短的一段话,然后让学生填关键词。
这一环节真是别开生面。
围绕这段缩写,有了整体感知,有了思路梳理,也有了主旨概括。
我们在钦佩黄老师的教学智慧的同时,也深深地被他深厚的语文功底所折服。
南通一中的葛建芳老师执教朱自清的《绿》,在赏析梅雨潭的绿那小节时,她不断地鼓励学生,如果多角度地批注,就能发现文章多角度的美。
葛老师让学生摒弃掉常用的鉴赏方法,尝试着删掉第四节中的语气词和助词,再换掉叠词,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而且,葛老师在教本课时,居然提出朱自清的许多比喻都与有韵味的女人有关,并举了《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在《〈子恺画集〉跋》一文里的相关语句来佐证,这是我们许多听课者都未曾想到的。
这堂课,学生们对语言的品味,对立意的探究都非常到位,真正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积累,提高了语文的阅读素养。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备课充分,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给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笔者在执教《都市精灵》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让学生们在朗读6、11、12小节的基础上,试着用其中的一些词语,给文章添加一个能表现作者意图的副标题。
还话语权于学生 换课堂教学效率

一
汁总量 除以杯子数量得到每杯的容量。
小 结过 后 , 示例 1: 明-, 0 出 小 } 7 毫升 果 汁 倒 入 e2
6 小杯 和1 大杯 中, 个 个 正好都倒 满。 小杯 的容量是
l
下, 在不 同情境下该 如何 灵活运 用替换的策略 ,
因此 , 本课 又设计第三次的小组交流话题。
师 : 才我 们都 用 了替 换 的 策略 来 解 决例 题 和 刚
大 杯 的 。 小杯 和 大杯 的容 量 各 是 多 少毫 升 ?
上册 “ 解决 问题 的策 略— — 替换 ” 课 的教 学 , 一 谈
谈课 堂 教学 中如 何还 话 语权 于学 生 , 促进 学 生 的 “ , 学” 实现 有效教学 。
一
、
学 案 引 领 : 学生 说 话 有 底 让
课堂教学 中 , 学生话语权 的缺 失一般有两个原 因: ~是由于一 部分教 师的 “ 师本位 ” “ 和 知识本位 ” 思想严 重 , 把学生 看做一张 白纸 , 看做 懵懂 无知的 个体 , 因此独 霸课 堂话语权 的现 象时有 发生 , 这样
少毫 升 ” 吗? 什 么? 为
②你能想 办法解决这 个问题 吗? 在小组里说一
说你的思考过程。 根据课前 复习题 的情境 , 直接引入例 1 教学 , 然 后根据学 生课 前的预 习情况 , 出两个小组交流 的 抛 问题 , 在让学生说 清楚 替换的过 程, 意 掌握 替换 的
方 法 , 步体会 替换 策略 的价 值 , 初 为接下 来用替换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无棣县水湾中心小学王春霞课堂,学生学习之场所,师生互动之舞台!“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关注于课堂,对课堂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英语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英语课堂不应是“一言堂”的教学,英语课堂不应是优秀学生的交流场所,英语课堂应是“群言堂”、“彰显生本”理念的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充当了“复读机”的角色,学生只是机械操作,动脑太少,没有很好的融入课堂之中,没有达到语言的综合运用。
而我们的英语老师,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发现学生不会,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领读,语言繁琐,学生越听越迷茫,结果教师过多地抢夺了学生课堂上的“话语权”,变成了教师“秀”课堂,课堂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发展,没有了生命。
那么,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有生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各位同仁进行商榷:一、精炼教师课堂用语,为课堂节省的时间。
优美的语音语调是一名英语老师具备的基本条件,它能很好的展示一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40分钟的课堂,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如果,这时老师再滔滔不绝表演自己的优美语言,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就会变得沉默,课堂不再活跃,最后导致课堂的失败。
所以,我们要精炼自己的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
比如:“Let’s say it again! ”可以直接说成:“Again!”“Now student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her!”可以简化为“Attention, please!”“Are you ready?”可以简化为:“Ready?”……同时,由于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缺乏,比如,词汇的掌握量、语言的沟通等,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语言表达,这时老师一定不要着急,不要一遍遍的重复自己的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者是转化一下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加上肢体语言,让学生通过大脑思考来获得知识,并加以表达出来。
积极引导,培养“能说会道”的学生

积极引导,培养“能说会道”的学生作者:刁金朋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與、交流、合作意识。
”同时指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努力培养出“能说会道”的学生。
具体做法如下:一、教师要有“让学生说”的意识,增强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计划性平时工作中,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轻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重视问题的答案,轻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逻辑性的训练;重视个别学生的精彩发言,轻视全体学生的语言训练……往往到了要上公开课时,才向学生反复强调上课要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表现好的同学将会得到奖品,临时抱佛脚,缺乏计划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生本课堂”意识不强,“让学生说”的意识不强,牢牢霸占着课堂话语权,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把课堂上的学生当成剧场里的观众,只能听不能说。
1.避免“乒乓式”对话在课堂上,教师要增强“让学生说”的意识,增强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计划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同时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习惯问语或者用“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
2.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有的教师认为,三年级数学知识简单易懂,学生一学就会,不需要学生说,只要学生会做题就行。
其实不然,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例,书后有一组口算题,分别是4x2、40x2、400x2,部分教师没有用好这道题,只是简单交流一下答案就结束,没有充分发挥这道题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三道口算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样问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都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又能准确区分“4个一乘2得8个一,是8;4个十乘2得8个十,是80;4个百乘2得8个百,是800”。
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

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倾听权”和“言说权”还给学生,积极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新的学习态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由发言和指名发言相结合的形式,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由发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倾听权言说权学生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彻底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力图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完整人格。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表明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目标,而是将其视为探索的行动或创造过程。
基于这种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取向是“感受性阅读”。
“感受性阅读”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是十分紧要的举措。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其实很少有机会“阅读”,即使有机会阅读,面对的也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揣摩”教材编撰者(实际上主要是教参)对课文“分析”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
在缺少自主阅读机会和权利的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由评价的机会和权利。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的“分析”和“思考和练习”答案;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用学生的笔和口,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学生至多是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体会”,换句话说,只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话语权,在阅读中他们不能“言说”、也不被允许“言说”。
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

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又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
随着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开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永远都是教学改革“主阵地”上的主人,老师只是一节课的组织者而非主演者,只是一节课的策划者而非表现者,只是一节课的激趣设疑者而非答案呈现者。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老师应该真正“退居二线”,从而真正地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权利;“课堂话语权”即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下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看似很“平凡”的一种权利,实则大有文章可做。
是呀,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才40分钟的时间,多么宝贵呀,怎么能完全放手给学生们呢?就算放手给学生们,可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啊……其实,我倒觉得不必顾虑那么多,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是每一个学生,课堂话语权应该还给学生,而非只是那些爱说、能说、好说的学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不管他们能否说出令您满意的答案,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您都应该鼓励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毕竟他也是进行过积极思考的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作文讲评课,我所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写得不错的学生到讲台朗读自己的文章,以此与大家分享他的写作成果。
不曾料想,轮到鹏丽的时候,她竟然紧张得读不下去。
看着一脸窘态的鹏丽,再看看台下已开始有点躁动的学生,一时间我也不知该怎样处理才算最佳,但直觉告诉我,应该鼓励她把文章读完,毕竟她的作文写得非常棒!于是,我先让鹏丽回到座位上,然后鼓励她说:既然是自己的作品,肯定每字每句都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现在就请你在座位上把此文读给大家吧!令人惊喜的一幕发生了:鹏丽双手捧着作文本,低下头来,接着便很自然、流畅地读起了自己的作文,最后赢得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
自此之后,我有意识地培养鹏丽大胆发言的能力,现在,让她到别的班级中去交流自己的作文也都不怕了!当然,若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这需要老师能够提前根据每一节课型的不同而预设出不同程度与梯度的问题来,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
加强平等对话 走进学生心灵

加强平等对话走进学生心灵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和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观。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发展服务。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因此,加强师生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至关重要。
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一、以尊重为前提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
“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传统的师道尊严,不自觉地使得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自己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喜欢惟言是听、惟命是从的学生,喜欢让学生站着听。
究其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视学生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比如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
据有关心理学家指出,教师坐着说话学生站着听话,和教师与学生一起坐着谈话,其心理效应有着明显的不同。
师生有别,但不应有尊卑之分。
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得以真正的主动发展。
二、以感情为纽带“亲其师而信其道”。
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教育根植于爱时刻把学生当作我们的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就如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
这样,学生就会尊重你、亲近你,从而能接受你的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决策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和指令。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应该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和主导。
首先,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一言堂,学生被动回答问题或接受指令。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也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其次,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如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种参与感和获得感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
另外,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可以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和质疑所学内容。
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话语中来,他们将更容易产生思辨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从而培养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挑战。
这种转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和主导学习过程,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话语权,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和决策权,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主角,而非配角。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作者:常绍云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学生话语权能否回归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而话语权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本文即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角度,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敢说”、“能说”、“会说”,从而为学生的话语权回归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话语权;回归;做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3-001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说话的权利,即学生自主地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白,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
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多重对话”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仅仅需要一个对等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即在教学中要让其“敢说”、“能说”、“会说”。
从被动说到主动说,话语权才能在无形中得以回归。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让话语权回归学生身上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特定语场,鼓励学生“敢说”传统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讲课时,学生不许插言,发言必须举手。
这犹如一道紧箍咒,使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必须小心谨慎,步步设防。
久而久之,大胆、大声、大方的发言与我们的学生无缘。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领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课堂的严肃性,开放学生课堂言说的组织形式。
课堂上学生言说不必遵循一定的规则,可插言,可辩论,可站说也可坐说,不拘形式,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说,使学生言无不尽。
在学生说时,老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宽容学生言说的方式,鼓励学生言说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
同时,老师也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胆气,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口头即兴演讲、小组辩论比赛、美文荐读及赏评、周记展评、课内问题小组抢答等,让学生有说话的表现机会。
“说”出来的精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例谈

师: 读 到这里 , 你眼前 出现 了一 个怎样 的萧 言语智慧得 以发展 。
红呢?
二、 感情朗读 。 让 学生会说 师: 读 着萧红 的文 字, 一个活泼的 , 有一 点儿 淘 气, 有 一点儿顽皮 , 自由 自在 、 无拘无束玩 闹的
生 :我 眼 前 出现 了一 个 天 真 烂 漫 的 小姑 娘 ,
些 文 字 来说 ?
生: 她想造成一种 下雨的 感觉。
生: 她 就是想玩一玩儿呗 !
生: 第一段 可以学“ 花 开 了, 就像花 睡醒 了似
师: 是啊 , 只有一扬 , 这水 才会像 雨点一样 落 的。鸟飞 了, 就像 乌上 天 了似 的。虫子叫 了, 就像 下来 ; 只有一扬 , 萧红 的 自由快 乐才能淋 漓尽 致 虫子在说话似 的” 。
拘无束 )
何感想?
生: 我 感 觉她是 无忧无虑 的 , 想睡 觉就在 树
阴下 睡 着 了 。
生: 这萧红 够淘 气的 , 一把就 抢过 了祖 父浇
菜的水瓢 。
生: 萧红在园子里是很快活的, 像个神仙一样。 ( 依然有不 少人 高举双手。 )
师: 看来 , 读萧红的文字真让我们感触 良多。 咱们课后可 以再接 着说。( 在黑板上写省略 号) 种 白菜时溜土窝的瞎闹也好 , 爬 在地上乱勾
三、 训练引路 。 让学生说
师: 对呀 , 这才是“ 拼尽 了力气” 。请 坐。
师: 看看 , 老 师这 里有 两段说 话 练习 , 你可以
大 家听 。
生: 我觉得萧红好像有点 儿任性 、 顽皮 , 她抢 选择其 中一段 , 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 象 , 然后说 给
过来浇 菜, 是在跟祖父乱 闹。
“先学后教,互学互教,以学定教,学会再教,践学践教,教为不教”

“先学后教,互学互教,以学定教,学会再教,践学践教,教为不教”“先学后教,互学互教”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用3/4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不怕学生七嘴八舌,就怕万马齐喑,让学生个体自动,生生互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释疑、激励。
“先学后教,互学互教”的基本要点是:1、老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先感知内容,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努力来获取知识。
2、学生自己学不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3、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同学辨析,点评,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评价激励。
“以学定教,学会再教”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学情设计教学。
“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理解水平,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因材施学,因材施导,因材施教,“学会再教”是在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理解掌握了,消化吸收了,化为自己的知识之后,再行下一步教学。
“践学践教,教为不教”的“践”是实践,是做,是亲自动手,通过做来学习,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一定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一定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一定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完成的一定让学生完成。
老师不包办,不代替,只起到一个参与者,引导者,陪练者的作用。
“教为不教”既是教的要求,又是教的目的,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达到了“教为不教”的境界,学生的素质也就形成了。
能够说,做到“教为不教”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老师提一块小黑板,写好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3点,上课时表现给学生,老师读,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并标出重难点,后来做成卡片让学生上课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
最初老师课下备课时,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尽量简单的做成填空题,大约30—50个,自己往黑板上抄写,后来,也做成几张卡片,在课间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抄在黑板上。
初中思品课中有效实施对话教学的探讨

初中思品课中有效实施对话教学的探讨摘要: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
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师生间的人格对话,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发学生心智,构建学生独立完满的人格。
关键词:思品课堂;对话教学;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41-1一、对话教学的几种形式1.辩论式对话教学。
通过辩论形式开展互动过程,展示互动风采。
可以由教师为正方,学生为反方,或学生为正方,教师为反方,开展辩论赛,通过面对面的不断辩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科知识得以巩固提高。
2.融合式对话教学。
①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融合于某一个组,加入同学间相互交流与讨论,与学生平起平坐,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真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参加多个小组的互动探讨,与学生一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调查,去访问,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互换式对话教学。
通过转换角色,生为师,师为生,师生互换角色进行研究,探讨,相互交流。
学生分组从熟悉教材,查阅资料开始,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这种互动形式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实现有效地对话和互动,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理解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
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知道教师自己的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所以,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态度和蔼,举止大方,语言可亲。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话语权的回归

如何 让学生学好英 语 , 达到激发他们 的好奇 心 , 引导他们 的兴趣 , 带他们掌握 “ 说” 的基本方法 , 并让这种方法 培养成一 种习惯 , 从而达到大纲 的 目的 , 是从教 者一直 以来都 在探索 的 问题 。然而任何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 , 学生从接受英 语到学好是一个艰辛 的过程 , 笔者从教 以来感触最深 的就是保
说、 怕说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病 ,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学生 的创新能 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只能遗憾地“ 夭折” 。 如今 的新教法提倡学生在课堂上 、在学习 中要大胆说 、 勇
持他们的兴趣 , 培养他们 的习惯 , 让他们 做 自己喜 欢做 的事 , 快
乐地学习 , 而 不 是 只 为 了一 种 任 务 。 学 生 接 受学 习最 主 要 的是 在课 堂 , 四十 分 钟 不 长 的 时 间 ,
一
、
让 学 生 成 为 课 堂 的主 人
级, 由于 对 学 生 情况 摸 不透 、 不了解 , 只能 在 前 进 中摸 索 。在 这
英语 这门语言早在多年前 已经列入小学生的学习科 目, 并 成为需要 重点考核 的学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 笔者发现学生
个过程 中笔者 发现 , 在说、 读、 写的作业 中 , 学生 的进 度参差不 齐。 比如 : 写出一句英文长句要求朗读时 , 一些学生可以流利 朗 读, 一些学生磕磕 巴巴勉 强跟得上 , 还 有一些学生干脆 哑 口无 声。 这让笔者有种顾此失彼 的挫败感。抱着对每一个学 生都要 负责的想法 , 笔者决定要 以最快 的速度 了解班级所有学生 的情
设计轻松快乐的课堂活动至关重要 。笔者在三年级 He l l o 一课
中用 了这样 的方 法 , 收 到 了不 错 的效 果 。 在课 堂活 动 中 , 笔者 分
读《24字教学模式》的感悟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如何。简言之,就是关 注学生的学,创造一切条件与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 之中。教师的教不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 的是倡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 权利还给学生。
---读《“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的感悟
油田小学
彭秋平
感
悟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把握高效课堂的一个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快乐为根本
感悟一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课堂?
1、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的追求上发生了变化。 2、新课程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新型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翼也无力”。我们及一线教师都需要不断做“学习型”的人, 我们都需要让自己成为充满智慧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充 满智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智慧”。有视野才有思路,有思 路才有出路,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能够仰望星空的人,心中拥有浩 瀚宇宙的人。有学问才有作为,有作为才会有影响力,愿我们能 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躬耕在希望的田野上。
感悟三
把握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 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 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 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 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
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事业,因为它是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也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人类未来的路还很 长,需要我们进一步实践、学习、创新。追求有效、实效、高效 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我们当前在实施新课程中 艰苦探索的一项前瞻性工作。我们期待自主高校课堂能真正成为 学生成长的摇篮,成为他们放飞梦想的长空。
对话,让课堂碰撞出和谐之花——浅谈课堂对话的操控策略

一
话, 而人说的都是假话。” 话音落地, 全班哗然, 有
的认为说得对, 有的认为说得不对。 这时教师非常 “ 和学生“ 平等对话” 就是要尊重学生, , 珍视学 认真地说:你有 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能说 出自己 非常棒。 大家可以对这个 问题做 生的独特感受。 学生认真地阅读 了课文, 了自己 有 与众不同的看法, ” 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虽然这 些“ 自然感受” 可能是 进一步的思考。 于是引发 了学生对课文的更深入 试想 , 当其他同学还在思考或观 很小, 可能很肤浅, 还可能很“ 怪异” 但是 学生敢 的多角度的讨论 。 ,
一
有一位教 师在讲授 宋定伯提鬼 让学生 时,
致的认识: 课文表现 了宋定伯 的机智 勇敢 , 表现 了人的智慧, 明鬼是愚蠢的。归纳过后, 说 教师又
倾听是一种情感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耳朵能 对课文发表各 自的看法,最后师生对课文达成 了
你很想听他说话的感觉,因此我们说倾听是一种 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 时,一位 学生站起来说: “ 我认为课文说明 了‘ 比人好’ 因为鬼说的是真 鬼 。 情感活动, 在倾听时应该给对方充分的尊重、 情感
师平等对话的权利。 了对话, 有 语文课堂变得鲜活 位难得的知 己。” 于无声处巧妙化解 了 矛盾。 整个 热闹起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 了。 课堂对话也在宽松 、 民主、 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以 面对学生主体 的对话参与, 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 , 展 开 。 如何有效弓导学生呢? l 听到相应的声音。 倾听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 肢体 的语言, 还有用语言来 回应对方 , 传递给对方一种
学也会用由衷的掌声来表达他们 的钦佩 ,因为他 似乎偏离 了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并没有强行把
2024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探索如何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聚焦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应“以人为本”,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提出“三会,四基四能,六核”,“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人人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核是指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所以,数学课堂既要重视数学学科特有的数学核心素养,又要重视培养“全人”的综合素养。
章建跃说:“教好数学就是落实核心素养”。
什么是好的数学教学,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抓住学科本质的,好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一、抓住数学本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章建跃说:“教好数学就是落实核心素养”。
什么是好的数学教学,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抓住学科本质的,好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一)在“概念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抽象概括”,应着力还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所以,概念教学要强调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教学中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
如在“平移”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共同特点的平移图案,让学生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发现其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觉得“平移”的两个要素的规定是合理的,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平移图形,从而实现正确理解平移的定义。
让学生成为对话主人

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人摘要: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人谈了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对话;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人,让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诚地感悟、真实地感受呢?现结合几则案例,加以分析。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对话教学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专注地倾听文本,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而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对文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作上记号以便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呢?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阅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激起阅读的兴趣。
2.朗读体味,触发联想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已有知识去读课文,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自己的经历,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现象,并且多问“为什么”,这样才会体味到作者的真义。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
而且,借助对话,学生由课堂的“边缘人”被拉回到中心地位,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1.构建自由的交流平台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还不全面、不成熟,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
教师须警惕自身引发的“课堂恐惧”

教师须警惕自身引发的“课堂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整体气氛沉闷,学生小心翼翼,不敢主动发言,面对老师的提问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带着诚惶诚恐的神情,没有那种充满好奇、求知渴望的眼神。
当教师表现出不满或责备时,课堂气氛就变得更加压抑、拘谨了……这多是由于学生内心的恐惧引起的。
教师须反思,学生的这种恐惧来自哪里?曾有这样的事例:某班的几个学生每每到数学课就想方设法请假或者逃学。
后来得知,原因在于任课教师——学生稍有分心或出错,就会被他批评、挖苦,这让一些上课不那么专心的学生紧张害怕,以至于一想到数学课心里就有莫名的恐惧感。
教师的初衷也许是让他们勤奋学习,争取进步,但他不曾想到,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造成了不安和恐惧。
这种“好心却办了坏事”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越发细致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孩子在校园里接受了太多的规训——课堂纪律、行为准则、各种资源的使用规则等。
这在让校园更有秩序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禁锢,带给他们一定的心理压力。
如果教师再“严厉”地增加一些主观的、“个性化”的要求,学生的紧张、压抑与恐惧就更不可避免了。
课堂上的恐惧很多源于教师的“霸权主义”,教师没能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内心的声音。
比如,有些老师喜欢表面的热闹活跃,而忽视是否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考;关注考试的分数,而不关心学生是否学有所获;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没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句话,就是教育中没有学生。
有的只是教师的“想当然”,教师的武断与管制。
正因为如此,当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某些老师不会反思自己,反而随心所欲地对学生进行“修剪”。
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说了算的课堂。
这种没有学生或者忽视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教育,注定是贫瘠的。
当学生丧失了话语权,自己的主人地位得不到保障时,他们学习过程中“战战兢兢”也就不可避免了。
小学五一假期学生心理健康温馨提示三篇范文

小学五一假期学生心理健康温馨提示(家长篇)尊敬的各位家长:您好!为了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健康、平安的假期,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假期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在假期我们如何才能与孩子相处得更好呢?请关注以下几点:一、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1.用真心来彼此沟通,有效进行亲子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沟通的时候以诚相待,鼓励孩子的表达,少一些唠叨和说教。
2.学会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好好听孩子说话,把话语权交还给孩子。
一段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我要让你成为什么样,而是我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误区一:一味地讲大道理、说教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出现错误的认知或者行为,就需要跟孩子讲道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
这里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善而坚定。
和善就是“尊重”,父母以尊重的态度,用尊重的行为和言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接受孩子的感受。
坚定,就是父母对原则、规则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会做到有原则的坚持。
误区二:只要有对话就是沟通对话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沟通、深层次的沟通。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把沟通由浅入深分为五个层次:打招呼、讲事实、谈想法、谈感受、敞开心扉。
比如:当孩子在述说某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期待和需求,这时需要父母看得到孩子的感受,才能做到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二、对孩子多一些倾听、高质量的陪伴。
1.什么是倾听?倾听是一种疗愈,倾听的时候不轻易对他人的感受做出负面的猜测和评判,默默地听就能让对方的情绪流出,获得疏解。
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听孩子说话,尽力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去理解他,他就能感到自己被理解,被看见了,情感的联结就发生了。
2.陪伴,是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爱的直观的行为方式。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家长们做到“身心同在”。
孩子在写作业、画画、弹琴等独自活动时,或者与其他同学、朋友玩耍时,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家长的陪伴了,而只是陪伴的方式需要发生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的前提——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基于此,要实现课堂中的“多重对话”,要激发“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火花,教师必须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抛出一个预设好的问题,然后苦苦地等待学生回答这么简单,要让学生有话说、有胆说、有激情说,要真正地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说、鼓励学生说、提供机会让学生说、创设平台让学生说,话语权才能在无形中回到学生身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让话语权回归学生身上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找“话”说
教学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课文无论是篇幅的长度,还是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小学课文无法比拟的。
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和生活阅历的简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深度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教师不能指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对课文有通透的认识,而应该未雨绸缪,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为上课有话说做好准备。
学生的预习能力有强有弱,在起始年级如初一和高一,教师应给予细心的指导,预习表格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是上课发言的“脚本”。
预习表格的设计可繁可简,但笔者认为以下内容是必有的,如:
“质疑问难”部分,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来思考,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
“个性解读”部分,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用其他方式来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爱画画的同学可画一幅画,爱唱歌的同学用一首歌来表达,爱表演的同学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等等,各施所长,各展所好。
有了预习表格这个“脚本”,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变得跃跃欲试,想说的欲望让他们主动抓住了话语权。
此外,课前预习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给课文注入“活水”,学生自然会抓住话语权。
如上《咬文嚼字》一课,可要求学生在生活巾搜集类似的例子,拿到课堂上一起“嚼”,教师就不用担心话语权不出去了。
二、鼓励学生大胆说
有了课前的准备,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大胆地说。
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爱面子,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却不敢说,于是在沉默中话语权又回到了教师手里。
要想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在课的起始阶段就得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而最好的办法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导入课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抢着“说”
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效。
1.巧妙设问。
如上《窦娥冤》一课,可以这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被冤枉过,被冤枉后有什么感受”?这么一问,学生就会有倾诉满腹委屈的欲望,通过讲述自己的小委屈,学生很自然地为理解窦娥天大的冤屈做好了情感上的准备,这不正是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吗?2.多媒体辅助。
如上《琵琶行》一课,可以先问问学生是否听过琵琶曲,然后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领会了“银瓶作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境界后,自然会评论及思考琵琶女的悲惨身世。
上《林黛玉进贾府》《雷雨》等戏剧类课文,不妨给学生观看一些精彩片断,看后再让他们“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角色转换。
对于一些必定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课文,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做等于封住了学生想说话的嘴巴。
教师应当让学生转换角色,把学生请到讲台上去介绍作者,介绍课文背景,自己甘当倾听者。
一个学生讲述不够全面,再让别的学生上去补充,只有等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摆出来了,教师才能视欠缺的情况进行补充。
角色的转换在课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尝到了当“主角”的甜头,那么学生对话语权的渴望就可以持续下去。
三、创设说的氛围,提供说的机会
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发言的时间、次数、人数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很多教师干脆独霸话语权,课堂教学要
么是“一言堂”,要么是少数几个学生的“几言堂”,其他学生似乎成了课堂中的多余人。
人本主义教学重视个体交住,情感交流和艺术创造等活动,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健康、创造力激发等为教学的宗旨。
“一言堂”和“几言堂”的课无法实现人本主义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打破“僧多粥少”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以下两个办法最能顾及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拥有话语权。
1.“开火车”轮流说。
“开火车”发言不是什么新颖的做法,中学语文老师容易忽略它,但这却是大班教学中最能让全体学生都有话语权的做法。
“开火车”发言可以运用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如导入环节让学生轮流谈感受,质疑环节让学生轮流提问题,解疑环节让学生轮流谈看法,朗读环节让学生轮流读课文等等,每次让3—7个学生发言,一节课有几次这样的安排,大部分的学生就有了话语权。
为了省时间,学生不必举手也不必站起来,“火车”可以横着开,可以竖着开,也可以斜着开,还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形式多变。
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很珍惜“开火车”这样的发言机会,“开火车”前他们会很认真地思考和准备,“开火车”时努力展现自我。
经过长期训练,最木讷的学生也会抬起头来大胆发言。
老师在备课时应处处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说的环节,才能够逐步完成话语权的转让。
2.鼓励学生上台板书。
各种课型的教学都应鼓励学生上台板书,练习课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讲读课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观
点,作文课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新颖的题目,新颖的写作等等。
教师可视学习内容的多少,把黑板划分为4到6个区域,每次请4到6个学生,或请4到6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板书。
如上《登泰由记》一课,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课文,并画出登泰山示意图,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画出登山示意图,最后全班评价,给各组打分。
5分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抓住了活语权,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何乐而不为?板书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无声的发言,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无声的体现。
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思考不愿发言,根本原因是长期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从而养成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因此,教师尽可能多地让一些学生发言和上台板书,并组织全班学生对多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不仅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精神,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了对话语权的把握。
四、尊重差异,营造和谐的发言氛围
十个指头有长短,人的禀赋、智慧、能力和体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语文教学在素质、知识、能力和实践等方面,可以制定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鼓励所有的学生达标,但是不能用划一的标准、划一的内容和划一的练习去削弱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差异在理解课堂言语、领悟题旨、评价人物和审美欣赏时,都会有棱有角地显露出来,教师不应该用划一的答案去磨平它,而是鼓励其呈现,使人人感受到这是“我的见解”,不是最好的,至少是唯一的“这一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上《长亭送别》一课,谈到莺莺看淡功名利禄时,总会有学生说:“她家那么富有,当然可能抛弃功名利禄,单纯追求爱情了。
”这样的观点显然偏离了教学的方向,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努力做到: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提出的看法孰优孰劣,严禁武断地否定。
此外,对产生的标新立异的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偶然失误持宽容态度;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评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
青春期的学生有着一颗极敏感的心,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敢于发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尊重差异,引导全班学生营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勇敢地抓住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