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

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

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

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

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读后感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2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

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

第一,做人要正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论语心得读后感(一):《于丹论语心得》透过乾坤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普通人非常难知道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并且也非常好地启示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一辈子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一辈子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开心地、幸福地日子。

下面我就说两点体味。

一、做一具有信仰的人书中说到对子贡咨询政一段的解读,子贡咨询政原文是如此的,子贡咨询孔子一具国家安定平稳需要啥孔子讲:脚食,脚兵,民信之矣。

脚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咨询: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别立。

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算是一死,自古而今谁别死,死亡别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具国家没有信仰往后的崩溃和涣散。

啥是政治政治并别必须让大伙儿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日子,他仅仅是一具标志,真正来自于心里的那种安定和关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基本上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脚矣把一具国家凝结起来。

事实上,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味到。

在中国,往常因为有XXX人信仰,才取得XXX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XXX,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别得别令人佩服。

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XXX、政府执法别严、商人金钞票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基本上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具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正如于丹所讲,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心里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算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XXX伍,惟独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清纯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养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论语》读后感2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

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

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

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

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杨家套中学刘志海《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它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

自从我校确定以‚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目标,就一直把《论语》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

《论语》中很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做人道理、精神品质值得中学生认真理解、揣摩、领悟。

第一种精神,是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之处非常之多,本文试就几处做一例证:其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第三十五)其二:‚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第十二) 其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第十三)其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十九)其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第二十)其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二十二)当然,这句话不仅体现的是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有他海纳百川的向别人学习的胸襟。

其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其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其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三十)………………上面只是择《论语》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要证明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怎样培养进取精神?我的策略是进行意志训练。

学生人生精神的培养,不是能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就能培养起来的。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教我做人与学习作文

论语教我做人与学习作文

论语教我做人与学习作文篇一:《论语》读后感寒假读《论语》七则有感论语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

今年寒假认真的拜读了一直认为是无聊的天书的《论语》,读后方知《论语》这本书讲的是“人生”。

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学习和教学。

一、如何做人:“仁义”待人“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

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

”在这里提到的“爱”,有个从“孝悌”到“泛爱”的过程。

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

“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

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

“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此外,为人还要能推己及人。

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不能见利益就自己上,有难处就推给别人。

应该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
2022《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 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1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
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许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教化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才智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学问时,能有新体会。新发觉, 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3页 共27页
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
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化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 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孔子还主见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 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学问、品德修养、忠诚 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 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 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德达到了“仁”的 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 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 的特长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擅长提出问题,很多伟人都喜 爱问个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 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学问,就 会有新的发觉、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意于一知半 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经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 讲完,我早已得意忘形地在心里说,这么简洁还用讲吗?可是做 题的时候才发觉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 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探讨作 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 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 爸爸笑话,他指责我读书不专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 实在令人惭愧。颜回“闻一知十”,擅长举一反三,将老师的学 说不断发展下去。

读《论语》的心得(精选10篇)

读《论语》的心得(精选10篇)

读《论语》的心得(精选10篇)读《论语》的心得(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读《论语》的心得(篇2)《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

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2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2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25篇)《论语十则》读后感篇1《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样能够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立刻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就应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就应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应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应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透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篇2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8篇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500字篇1《论语》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部文学著作。

《论语》是儒家的精学。

在书中,他用最简洁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些深奥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短短的9个字便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

它的主要意思是:在三个人行走的过程中,就肯定会有一个能当我老师的人。

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

其中,有擅长的跳舞的舞蹈天才,有喜欢绘画的画画大师,有爱好运动的体育健将,还有能言善辩的口语天才。

在我们的周围肯定有许多能但我们老师的人。

我们要虚心向身边的人学习。

学习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以长补短,才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虚心要他人请教,而且对待他人要仁慈,要宽容。

《论语》中有句话说得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大致意思是:子贡问曰“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需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正如《论语》中所说,这句话使我们一生都可以受用遵循的,对待身边的人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别人才能更好的和你交流。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能强加到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你不能代表他们任何人接受或拒绝你不想要的东西。

他们有说“不”的权利,不能剥夺他人权利。

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确实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有必要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500字篇2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

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

读完论语的心得10篇

读完论语的心得10篇

读完论语的心得10篇读完论语的心得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华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读完论语的心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子路的人品值得我学习,勇敢、乐于助人、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不言放弃这些都是仲由的优点,虽然仲由有很多缺点,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有谁没有缺点呢?所以,我觉得“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者,其由也与!不伎不求,何用不藏?”即是对仲由的表扬。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藏!”有谁能和穿衣服好的人站在一起不怕丢脸呢?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如果肉过了三天以后就不吃扔掉岂不是很浪费,普天之下又有多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而孔子却不食出三日之肉,由此可见孔子之浪费。

《论语》读后感2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

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

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论语》读后感3《论语》真是让人百读不厌,它优美洗练的句子,精辟的思想,既给人美感又给人启发,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读《论语》有感作文。

如学而第一的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闻、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问子贡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的读后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的读后感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

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

"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

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

"说完,还打了我。

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

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的读后感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论语心得》读后感1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执著,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学做人”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读《论语》,学做人”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读《论语》,学做人”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钱逊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

为什么要提倡读《论语》?我想从以下几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提倡读《论语》是当前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自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来,“国学热”兴起,民间学习国学的热情高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其中尤以近年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活动最为广泛,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但《弟子规》只是入门之初步。

在《弟子规》学习广泛开展的情况下,亟需对各种学习活动予以引导,以便学习活动的持久、深入和提高,否则停留在现阶段,将会失去前进方向,挫伤群众的热情。

我国教育,自古就有小学、大学之分。

朱熹曾指出: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

所学各有不同。

在回答弟子关于小学大学区别的问题时,又说: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

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

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

(《朱子语类》卷19)由此可见古人为学次第。

小学所学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忠信孝悌之类”;大学所学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正心、诚意之类”。

《弟子规》一书,本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全书以《论语》此章为纲,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诸项落实在具体行为规范上,主要教弟子依此力行,书名原为《训蒙文》,属于蒙学或小学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学做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学做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论语,做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帮助,论语,做人,导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论语》学做人,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论语》学做人五(4)班王个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

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
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

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

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

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