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五年级上册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环境对生物的形态构造及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具体概念“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秋冬季的生物”●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生存,生物要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动物的栖息地”●动物生活的环境叫做栖息地,它包括动物生活区域内的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建立栖息地”●建立某种动物的栖息地,要了解、满足这种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记录动物的特征”●特征是一种动物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别明显的标志,它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动物和人类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生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关联。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动物、植物、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都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
第二单元《在阳光下》核心概念●光沿直线传播,能被物体反射。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光强热量大,光弱热量低。
具体概念“我们知道的太阳”●太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与太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太阳是地球上光的主要来源,阳光下的不透明物体都有影子,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关。
●光是直线传播的。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借助物体可以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原理在我们生活中广泛运用。
“美丽的彩虹”●阳光穿过透明的棱镜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被分解为多种颜色。
“阳光下的物体”●我们看到的物体都会反射太阳光,物体反射太阳光和吸热的能力和物体的性质有关。
“光强与光弱”●阳光下的物体比背阴处的物体温度高。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米- 定义:分别表示长度的不同单位,1毫米=0.1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1.2 千米- 定义:表示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 换算: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测量长度2.1 直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垂直,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2 卷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保持卷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起始端、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单元质量单位3.1 克、千克、吨- 定义:分别表示质量的不同单位,1克=0.001千克,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
3.2 质量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 方法: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5.1 杠杆- 分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两端都活动的杠杆为等臂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两个力的杠杆为轮轴。
-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5.2 滑轮- 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第六单元地球与宇宙6.1 地球-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特点: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2 宇宙- 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 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航天器、望远镜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五年级科学概念姓名生物与环境1、绿豆芽发芽实验中,实验组受光照,对照组用不透明物罩住。
实验改变了的条件是光。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
3、绿豆种子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4、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5、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可以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6、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方向生长。
绿豆芽的向阳性:长出真叶的绿豆牙的茎会向光照强的地方长。
7、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由此可推测它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10、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
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兔→蛇类→猛禽→食腐动物。
草(生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食腐动物(分解者)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消费者一般指动物。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4、草、田鼠、老鹰等构成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草→田鼠→老鹰。
15、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田鼠、老鹰。
16、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
1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
18、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根据各自不同需要进行合理搭配,有条件的还要定期检测。
1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0、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百科1. 动物分类:- 哺乳动物:有乳腺哺育后代的动物,如斑马、老虎等。
- 鸟类:有羽毛和喙的动物,如鸽子、鸭子等。
- 爬行动物:用四肢爬行的动物,如蜥蜴、蛇等。
- 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和一对触角的动物,如蚂蚁、蝴蝶等。
2. 植物分类:- 草本植物:生长期较短,高度不高的植物,如小麦、草等。
- 乔木:生长期长,高度较高的植物,如松树、橡树等。
- 矮树:比乔木矮但比草本植物高的植物,如桃树、杏树等。
- 藤本植物: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植物,如葡萄、丝瓜等。
二、物质与能源1. 常见的物体:- 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
- 液体:无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的物质,如水、果汁等。
- 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2. 能源的运用:- 火能: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等,如蜡烛、木柴火等。
- 水能:用于发电、冲洗等,如水轮发电、洗衣机等。
- 电能:用于照明、运输和通信等,如电灯、电车等。
- 太阳能:用于发电、加热等,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等。
三、天体与地理1. 星球与宇宙:-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
- 太阳:地球的能源来源,中心星球。
- 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
2. 地理:- 大洲: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地区域,如亚洲、非洲等。
- 海洋:地球表面上覆盖较大面积的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 山脉:形成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高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以上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一、科学概念1.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
3. 橡皮筋、弹簧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4.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等都是借助反冲力运动的)6.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7.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8. 科学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9.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 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3.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4.自行车的车轮和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主要是为了将滑动变为滚动。
二、科学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我的猜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017年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2017年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基础知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光、温度和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但它们都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
二、解释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有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白杨树和橘子树。
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有候鸟、青蛙、企鹅、猫、狗、狼和天鹅等。
食物链的举例有草→兔子→鹰和落叶→蚯蚓→小鸟。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它们的栖息地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改写后的文章: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基础知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光、温度和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植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环境改变时,它们会尽力适应变化。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但它们都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
二、解释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五年级上册的所有科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的所有科学知识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和地理三个方面。
下面将具体介绍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
一、生物:生物主要包括动物和植物两个方面。
1.动物:(1)动物的分类:五年级上册学习了动物的基本分类,根据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将动物分为鸟类、鱼类、昆虫等。
(2)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习了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鱼类生活在水中,鸟类会飞行,昆虫具有六条腿等。
(3)动物的繁殖: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
(4)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了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植物:(1)植物的分类: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等不同类型。
(2)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习了不同类型植物的生活习性,如一年生植物只活一年,多年生植物可以活多年等。
(3)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了植物主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根、茎、叶等。
二、物理:物理主要介绍了与力、光、声等相关的知识。
1.力:(1)力的分类:学习了力的分类,包括推力、拉力、重力等。
(2)力的作用:学习了力的作用,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速度和形状等。
2.光和视觉:(1)光的传播和反射: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现象。
(2)视觉的形成:学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进入眼睛、经过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的作用。
3.声和听觉:(1)声的产生和传播:学习了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声音是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2)听觉的形成: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声音进入耳朵、经过耳膜和内耳等的作用。
三、地理:地理主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1.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的球形和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2)陆地和水域:学习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气候:(1)气温和降水:了解气温和降水对气候的影响,如高温多雨的地区气候湿热。
(2)气候带和气候分布:学习了气候带的划分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
五年级上册科学基础概念整理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1.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二、1.实验计划:三、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四、1.蚯蚓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
2.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雨水、温度、光照等)。
当环境改变时动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五、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2.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4.食物链、食物网是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六、1.生态系统是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生物群落+非生物)七、1.生态瓶中的水要河水,动植物数量适当,减少水和改变动植物数量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八、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第二单元光一、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萤火虫、太阳、点亮的灯。
2.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3.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红绿灯、指示牌都应用了投影。
二、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早晚太阳光斜射,影子长;中午太阳在正上方照射,影子短。
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来测时间。
三、1.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物体会有影子产生,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四、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2.凸面镜、凹面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五、1.热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太阳光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和光源。
六、1.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与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2.物体吸热本领与受光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倾斜吸热慢。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记录和分析。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客观性、合作精神。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植物的生长: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
4.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动物的发育过程、动物的迁徙和冬眠。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物态变化的过程。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溶解性、酸碱性。
3.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4.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和楔子的原理。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形成、昼夜更替。
3.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4. 宇宙的探索:太阳系的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概述、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科技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能源的利用。
3. 科技与健康: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科学锻炼的方法。
4. 科技与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
六、科学实践1.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
2. 科学项目设计:项目选题、计划制定、实施步骤、成果展示。
3.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 科学伦理:科研诚信、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要求。
请注意,上述内容是一个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准备和复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生物1. 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部分及其功能。
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部分及其功能。
2. 植物的生长: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因素和生长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的生长: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因素和生长对环境的适应。
3. 动物的特征: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动物的特征: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4.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掌握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掌握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5. 人体和健康: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保持健康的基本知识。
人体和健康: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保持健康的基本知识。
物理1. 物体的属性: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等属性。
物体的属性: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等属性。
2. 物体的分解和组合:了解物体的分解和组合过程,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物体的分解和组合:了解物体的分解和组合过程,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3. 物体的运动:理解物体的运动类型,研究基本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物体的运动:理解物体的运动类型,学习基本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4. 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5. 光的传播:认识光的来源和传播规律,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传播:认识光的来源和传播规律,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化学1. 物质和材料:认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物质和材料:认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2. 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3. 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研究空气和水的成分及其对生命的作用。
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重要性,学习空气和水的成分及其对生命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1、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4、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7、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8、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9、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0、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1、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3、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4、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5、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光》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gui)。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
2. 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 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预测。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
-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收集数据。
- 得出结论:分析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 表达和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他人分享。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水质等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状态变化是物质分子间距离和能量的变化。
2.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但在转换过程中总量守恒。
3. 能源的分类: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层。
2.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其运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4. 宇宙的探索:人类通过望远镜和其他科学仪器对宇宙进行观测和研究,发现了许多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从古代的简单工具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概念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概念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本教材。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有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本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 昆虫的生活习性: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将学会观察昆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不同昆虫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对自然的兴趣。
2. 天文学知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学生将学会观察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和太阳,并了解它们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日晷、制作星盘等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天文学知识。
3. 电的基本知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基本概念。
学生将学会通过简单的电路实验,探索电流的传输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并通过计算和观察探索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4. 植物繁殖: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不同方式的植物繁殖。
学生将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通过种子、块茎、分蘖等方式进行繁殖的过程。
通过实地种植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原理,并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5. 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将学会认识不同种类的垃圾,并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地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上册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源泉,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这也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也将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探索一系列有趣的科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知识点的总结:1. 物质的性质:学生们学习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
他们了解到物质的性质,如密度、硬度、弹性和导电性,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2. 力和运动:在这部分,学生们探索了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他们学习了牛顿的运动定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定律来预测和解释物体的运动。
3. 简单机械:学生们了解了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和齿轮,以及它们是如何使工作变得更容易的。
他们还学习了机械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学生们研究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根、茎和叶的发展,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他们还学习了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5. 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孵化或出生、成长和死亡。
他们还探讨了动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6. 地球和宇宙:在这部分,学生们学习了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和火山爆发。
他们还探索了太阳系和其他天体,如行星、恒星和星系。
7. 环境和可持续性:学生们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
他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浪费、回收和保护自然资源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8. 科学探究方法:整个学期,学生们被鼓励使用科学探究方法来探索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收集数据和得出结论。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第一单元1.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份、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6.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校园花园食物链: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生产者:蔷薇花;消费者:蚜虫、瓢虫、小鸟。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食物网。
12.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个海洋。
1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螳螂、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6、草→蝗虫→蛇→鹰说说如果人类破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后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7.受国家保护的动物:猎隼、大熊猫、扬子鳄、藏羚羊植物:甘草、发菜、水杉、珙桐18、设计题:绿豆芽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作业本P1)例: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关系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5.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6.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7.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30万千米。
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汽车反光镜、医生戴的额镜、激光的反射器测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山区公路急弯处的反光镜。
9.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1.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2.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3.汇聚太阳光方法有凹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
点燃奥运圣火利用的是凹面镜。
14.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5.一天之中太阳下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从早到中午,影子由长变短,影子向西北方向.从中午到晚上,影子由短变长,影子向东北方向。
16.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色的衣服,冬天穿深色的衣服?深色的衣服吸收阳光,能在冬天感到更暖一些。
而夏天浅色衣服反射阳光,可以凉快。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宁波的地形:全市山地面积占陆域的24.9%,丘陵占25.2%,台地占1.5%,谷(盆)地占8.1%,平原占40.3%。
3、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1)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和地震;(2)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风化、侵蚀和沉积。
5、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7、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岩石风化流程图:风化继续风化9、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0、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的混合物。
土壤中颗粒由大到小排列:沙砾、沙、粉沙、黏土。
(黏不要写错了)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改变。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13、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5、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6、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17、除了河流之外,冰川、风、波浪也会对土地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18、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19、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0、探索侵蚀实验研究题目:土地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不同条件:一个塑料盒的土壤用草皮覆盖;另一个没有草皮。
相同条件:地形坡度、降雨量大小、多少。
你如何保证“降雨量大小、多少”相同?:两次降雨用同一个饮料瓶装同样多的水,从同一高度“降雨”2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会发生“5。
12”汶川大地震?答:汶川地震,时间20XX年5月12日,地点:四川汶川,级数:8级。
地球外壳由六大板块组成,大板块中又分成很多小板块,青藏高原板块与四川盆地板块相互碰撞,形成龙门山地震带,汶川位于这个地震带中,所以会发生汶川地震。
22、认识地震的危害,谈谈遇到地震时应怎样正确保护自己。
保持冷静,就近躲到桌子下,用双手或书包保护头部。
躲避地点:家具下、墙角、厨房、厕所,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
保护头颈部、眼、口、鼻。
延长生存时间:坚定生存信念、不哭不叫、注意休息、保存体力、找一切可能的水、食物、自救、求救。
会使用求救信号“SO S”。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松紧带、票夹、弓箭、拍皮球、打乒乓球、拉力器、弹簧。
4、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火箭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生活中一般称“弹簧秤”。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1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1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5、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6、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
应用:飞机在空中飞行,不存在摩擦力。
(×)17、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如“防滑链”是为了增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机械与机械之间的摩擦力。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8、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19、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少摩擦力?(各举两例)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花纹,自行车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冰雪天在马路撒沙子等。
减小摩擦力的如自行车上滚珠轴承;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锁孔里加点油等。
20、连线重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弹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反冲力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摩擦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