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
园林景观学名词解释
21. 枯山水:在小空间内表现无边的大自然景观,是禅僧精神活动的创造物,也是高度的唯心主义的艺术22.群植:组成群植的单株树木数量一般在20-30株以上。
树群所表现的,主要为群体美,树群也像孤立树和树丛一样,是构图上的主景之一23.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多中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不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体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24.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建设图纸上划分出建筑用地与道理用地的界线。
倡议红色线条表示,故称之为红线。
25.行道树:有规律地在道路两侧种植用以遮荫的乔木而形成的绿带,是街道绿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最普遍的形式。
21. 设计概念: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22.景观营造:指人工地在园林绿地中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
23.花园林荫道:与道路平行而且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也可称为带状街头休息绿地。
24.意大利独特的园林风格——台地园,一般依山就势,分成数层,庄园别墅主体建筑常在中层或上层,下层为花草、灌木植坛,且多为规则式图案。
25.行道树绿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21. 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观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钱,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22.园林构图:在工程技术,生物,经济可能的条件下,组合园林物质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取得园林形式美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创作技法,也称规划布局。
23.主景:指风景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景点,景区。
在园林中起到控制作用的景,是整个园林的核心,重点,它有统率全局的性质,往往是空间序列的高潮24.韵律:是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有感情色彩的律动感,产生更深的情趣和抒情意味。
25.框景:就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而成的空隙,把远景范围起来,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这种造景方法称为框景。
景观生态学 景观的分类
景观生态学景观的分类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优化和管理景观,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
景观可以根据其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景观分类方式:
1. 自然景观vs 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指由自然因素塑造的景观,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人工景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景观,如城市、农田和公园等。
2. 开放景观vs 封闭景观:开放景观指没有明显边界或障碍物,可以自由流动和穿越的景观,如草原和海洋等;封闭景观有明显的边界和限制,如森林和山脉等。
3. 原生景观 vs 异质景观:原生景观指基本植被类型相对一致
的景观,如原始森林和草原等;异质景观由不同类型的植被或地貌组成,如混合林和农田等。
4. 城市景观 vs 农村景观:城市景观指由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景观,包括建筑物、交通网络和人造绿地等;农村景观指由农田、自然资源和农业设施组成的景观。
5. 自然保护区景观 vs 开发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指为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区域,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开发景观指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开发的景观,如工业
区和城市中心等。
这些景观分类方式可以根据研究需求和目的进行组合和细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不同类型的景观。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生态学七大原理
景观生态学七大原理1. 生态位原理(Niche Principle):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对资源的利用状况。
生态位原理指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其在生态位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位分化和特化的结果,而生态位的变化则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改变。
2. 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内个体数量的多寡。
生物多样性原理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是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3. 空间异质性原理(Spatial Heterogeneity Principle):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空间异质性原理指出,空间异质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也是生物群落演替和物种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4. 时间序列原理(Temporal Sequence Principle):时间序列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时间序列原理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时间上的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时间序列原理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具有重要价值。
5. 相互作用原理(Interaction Principle):相互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原理指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互作用原理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6.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Energy Flow and Matter Cycle Principle):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再生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耗散结构理论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1) .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 .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3) .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 ( hierarchy theory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
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
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展开,通过关键词引入,探讨其历史、现状、实践探索及未来展望。
一、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关键词与主题山地城市景观学主要涉及山地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研究。
关键词包括景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关键词体现了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涉及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二、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历史与现状自20世纪初以来,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逐渐发展壮大。
国外学者在理论体系、方法论及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然而,国内的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生态修复、风景名胜区规划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国内研究逐渐呈现出交叉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趋势。
三、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实践探索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生态修复方面,研究者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多种工程措施,恢复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在规划设计方面,研究者将山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元素融入规划设计中,营造了优美的山地城市景观。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GIS技术等方法,为山地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本文对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目前,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未来,该领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完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山地城市景观形成与演变规律,建立健全山地城市景观学理论体系。
2.强化跨学科合作:促进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3.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和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4.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山地城市景观研究的效率和精准度。
景观工程专业课程
景观工程专业课程1. 简介景观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
该专业培养具备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够为城市和社会环境提供美化、绿化和改善的解决方案。
2. 课程设置景观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内容:2.1 景观规划与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城市环境,评估场地条件,并根据需求制定景观规划方案。
同时,还将学习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要素与技术手段,如植物配置、水体处理、材料选择等。
2.2 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学是景观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园林植物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学生将了解各类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
同时,还将学习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技术,以确保景观的健康和美观。
2.3 景观工程材料与构造该课程主要介绍景观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与构造技术。
学生将学习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构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景观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技能,并了解不同材料与构造对景观效果产生的影响。
2.4 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该课程主要介绍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学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机械操作、质量控制等内容,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同时,还将学习景观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进度计划、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
2.5 景点规划与开发该课程主要介绍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景点的潜力和可行性,制定开发方案,并进行市场营销和管理。
同时,还将学习旅游景点的规划原则、设计方法和环境保护等内容,以确保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教学与实地考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景观工程专业课程通常会安排实践教学和实地考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践教学内容:3.1 设计实训通过设计实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或模拟的景观设计问题。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1.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各种指数,对景观的面积、形状、分布和连通性等进行描述。
常用的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数量指数、边缘密度指数、形状复杂度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的整体特征,并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比较。
2.分级分析法
分级分析法是一种将景观格局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能够揭示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
通过对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和形状等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景观格局数据。
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的影响。
3.空间模型分析法
空间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斑块扩散模型、斑块连接模型和斑块生长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景观格局对种群扩散、基因流动和景观连通性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
4.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它将景观格局与其他环境变量进行集成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GIS软件对景观格局数据进行处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景观格局与环境
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GIS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之,景观生态学的四种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法、分级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共同揭示了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观学》课件
生态价值
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能够维护良好的生态 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旅游景观的分类
自然景观
包括山水、动植物、气象等自 然要素,如黄山、九寨沟等。
人文景观
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建 筑风格等人文要素,如故宫、 丽江古城等。
复合景观
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融合形成 的旅游景观,如桂林山水等。
规划设计案例
01 02
案例一
黄山风景区规划:通过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规划,将黄山风景区划分 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 理利用。
案例二
九寨沟景区规划: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通 过景观要素的优化设计,突出了九寨沟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
03
案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展望
旅游景观将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未来旅游景观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满足游客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
旅游景观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未来旅游景观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旅游景观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科技化
未来旅游景观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科技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体验和管 理水平。
生态旅游与景观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与景观保护相辅相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 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5
旅游景观的审美与文化意 义
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是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它关注旅游景观的形态 、色彩、质感、空间等方面的美感,以及这些美感如何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情 感共鸣。
景观美学强调旅游景观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通过深入分析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和审美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旅游景观,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六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尺度上推(scaling up)和尺度下推(scaling down)
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 大尺度上的过程。
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 小尺度上的过程。
2.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
渗透理论最初是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 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介 质中运动的理论基础,一直用于研究流体 在介质中的扩散行为。其中的临界阈值现 象也常常可以在景观生态过程中被发现, 例如,种群动态、水土流失过程、干扰蔓 延、动物的运动和传播等
空间内插值(spatial interpolation): 当涉及的空间数据 不能覆盖整个研究区域时,需要用已测点的信息来估计未 测点的数值,这一过程称为空间内插值。
5、尺度推绎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种方法:简单聚合法(lumping)
通过同时增加模型的粒度和幅度,利用小尺度 上的变量或参数的平均值来推出大尺度上的变 量或参数平均特征。
渗透阈值:在渗透理论中,允许连通斑块出现的 最小生境面积百分比称为渗透阀值或临界密度, 或临界概率。
对于二维栅格景观,渗透阈值(Pc)的四邻 规则为0.5928,八邻规则为0.4072。
渗透阈值(Pc)的影响因素
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
由少数很大的和许多很小的生境缀 块所组成。
或由少数质量很好的和许多质量很 差的生境缀块组成的复合体或虽然 没有特大缀块,但缀块大小的变异 程度很大的生境系统。
主要特点:
特征为“源---汇”动态种群系统。 大缀块起到“大陆库”的作用,基 本上不经历局部绝灭现象,小缀块 种群频繁消失,来自大缀块的个体 或繁殖体不断再定居,使其得以持 续。
同济大学景观学原理1复习(刘滨谊)
08级景观学原理(一)复习提纲考试时间: 08.1.7. 上午8:00-10:00 地点:南楼110教室这份复习提纲来自助教,(助教说:由于时间紧迫,很多问题来不及详细考证比对了,如果有明显错误,还请大家自己根据教材更正!刘老师上课为大家讲解过的问题,如跟教材有小出入,请以刘老师上课的内容为准。
祝大家考试顺利。
)另外:所有的参考答案都是我自己找的有的来自学姐有的来自我自己的笔记,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只供参考;因为有些同学急,所以先发上来,大家相互转发吧,我晚上会印出来发给大家。
最后如果发现问题或找到更好答案,立刻马上通知我哦(上届学姐的题我分享在了我的分享里)景观学基本概念1.LA与LS两个专业名词的含义及关联LA:1858年由olmsted提出,通常译为“景观建筑学”,是一门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程应用性学科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学、管理学、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心理等。
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重点是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范围从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
LS:景观学是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
21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LA)正在迅速扩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多方面、新领域的应用,致使传统意义上的LA已不再限于景观的规划与景观的设计。
以现代LA为基础,一个更为扩展而贴近现代这一学科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学科观念和名称正在酝酿形成,这就是酝酿提出的“景观学”(LS)概念。
2.景观的三层次含义1)第一层次(landscape):是广义的环境,指遍及全球的大环境,如地球表面、外太空等;2)第二层次(scenery):是指第一层面的大环境中形象优美、环境质量良好,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3)第三层次(garden):是第二层次景观环境的递进,此时的景观不仅仅在视觉形象和环境质量方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反映寄托了人类精神的追求,表达人类梦想中的情境,这一层次的景观通常都是经过人为再加工或者完全是人造的。
景观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景观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具备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设景观教学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景观人才。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景观设计的起源、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技能目标:使学生熟练运用景观设计软件进行景观设计,具备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景观设计基本理论(1)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景观设计的起源、发展、现状和趋势(3)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2. 景观设计软件应用(1)AutoCAD、SketchUp等软件的基本操作(2)景观设计软件的应用技巧3. 景观设计实践(1)景观设计案例分析(2)景观设计项目实践4. 景观设计评价与赏析(1)景观设计评价方法(2)景观设计赏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景观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5. 作业法:布置景观设计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时间等。
3. 景观设计项目实践:包括项目设计质量、团队合作能力等。
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景观设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的景观设计教材。
2. 软件资源:提供AutoCAD、SketchUp等景观设计软件。
3. 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景观生态学复习考点知识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考点知识点名词解释1.景观:指以类似方式反复出现的视觉异质性。
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18(中度干扰)组成的异质土地可以维持最大的景观异质性。
该区域的空间尺度从几公里到几十米不等,这是干扰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干扰可以改变景观网格,并限制景观格局)。
2.景观要素:景观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20个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背景)。
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21斑块的遗传机制是(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旱生态系统被称为景观要素)或(人类干扰)。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关注22个(环境资源)斑块稳定性最强,(介绍景观的结构、功能、变化和景观的科学区块)稳定性最差。
规划和有效管理是一门宏观生态学学科。
23个引入的斑块可分为(种植斑块)和(定居点)。
4.等级:它是一个由几个层次组成的有序系统,24走廊的功能(传输通道功能)(过滤和阻塞,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由抑制功能)(栖息地功能)(物种源库功能)(资源或产品功能)(审美观赏功能)。
5.景观格局:主要指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景观点25种类型的廊道(干扰廊道)(残留廊道)(种子块的空间排列,是实现景观异质性的种植廊道)(环境资源廊道)。
该方程也是不同尺度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函数。
根据宽度将走廊分为(线性走廊)(带状走廊)。
后果27.判断背景(相对面积)的三个标准(连通性6.尺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测量)(动态控制)。
7.交错带: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过渡28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8.景观连接性: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异质性分为(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之间的连接性度量。
定性)(功能异质性)。
9.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不连续性30景观异质性(资源和环境的空间分异)(生态演替)(干扰)的形成机制。
10.斑块:在景观格局的基本类型中,它是一个外观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斑块,foreman可分为五种表面积类型,它们相对均匀。
景观设计专业学习与总结
景观设计专业学习与总结一、引言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及空间美学的学科。
在我进入景观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我在景观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基础知识学习1. 景观设计概论在景观设计概论课程中,我学习了景观设计的基本定义和理论框架,了解了景观规划、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这门课程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2. 环境学环境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环境要素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我学习了环境评价和分析的方法,为今后的项目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植物学和园艺学植物学和园艺学是景观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科目。
通过学习植物学,我了解了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护需求和景观应用;园艺学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植物繁殖和管理的技能。
4. 建筑学基础景观设计与建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建筑学基础,我对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与建筑师进行合作,并将景观与建筑有机地融合。
三、实践案例分析1. 城市公园设计在城市公园设计的实践中,我学会了进一步了解项目背景和需求,并能够根据景观规划和设计原则进行方案设计。
我了解了人流、绿地布局、景观元素选择等因素对公园设计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2. 居住小区景观规划在居住小区景观规划的实践中,我学会了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考虑社区的功能和氛围,综合运用景观元素、植物和材料进行设计。
我进一步了解了景观规划与社区建设、环保要求等的关系,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3. 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商业广场景观设计的实践让我熟悉了解商业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学会了运用色彩、光影、水景等手法创造吸引人的空间氛围。
我学习了商业广场的标识设计、人流组织和商业活动布局等方面的知识,为商业项目提供专业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案。
四、研究课题探索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学习中,我积极参与了相关研究课题的探索。
景观设计学知识点
景观设计学知识点景观设计学是一门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和艺术美学的学科,旨在创造美丽、舒适和功能完善的室外空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重要的景观设计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景观设计的艺术和科学。
1. 空间规划与组织空间规划和组织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如何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室外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景观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功能和关系,如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交通空间等,并合理组织它们,以创造出流畅、有序的室外环境。
2. 植物选择与配置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师需要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使用需求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植物,并将它们合理地配置在空间中。
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能够影响到空间的气氛和观感,例如,花卉的色彩和形态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美感。
3. 地形和水体设计地形和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地设计地势和水体,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室外环境。
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变化来创造出层次感和景深感,而水体的设计则可以增加空间的变化和动态感。
4. 材料选择和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景观设计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观设计师应该根据设计的需要、材料的特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合理地运用它们。
例如,不同种类的石材可以用于铺装和构建,木材可以用于景观家具和搭建结构,而金属材料可以用于雕塑和装饰等。
5. 色彩和光线设计色彩和光线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知。
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例如,明亮的色彩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欢快感,而柔和的光线则可以营造出温馨和舒适的氛围。
6. 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趋势。
它强调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供人们良好的生活环境。
景观设计师需要注重节能、环保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 景观学
“Landscape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一文发展以后。他倡导景观作为人的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1910年阿?彭克提出气候在景观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假说,柯本采用按可见景观现象来进行气候分类的建议,1918年他用温度和雨量指标修改了他的气候分类。帕萨格(S.Passarge)在1913年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此后在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 、 《比较景观学》等巨著,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提出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多数德国学者同意施吕特尔的意见,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但是,景观概念始终不很明确,在地理学界引起争议。赫特纳并不赞成景观学说,认为帕萨格的景观学只是地志学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但他还是提出景观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哈特向认为景观最好解释为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1925年发表《景观形态学》,倡导文化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景观学再次在欧洲兴起,马祖尔(E.Mazur)1983年指出:“直到近代为止,地理学还是唯一明确地把景观看作主题的科学”。苏联许多地理学家一般偏重于自然景观研究,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景观调查和制图。1931年贝尔格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 ,阐述景观学说原理。苏联地理学者强调景观学起源于道库恰也夫的土壤地带学说;它渊源于洪堡的类似的自然综合体概念。苏卡乔夫(V.N.Sukachov)将其生物地理群落学说确定为景观学的一个单独分科,是景观的最小结构单位。波雷诺夫(B.B.Polenov)提出景观的地球化学特性。卡列斯尼克(S.V.Ka-lesnik)提出了景观学的精确定义和景观分类、类型、结构等概念。索恰瓦(V.Sochava)认为景观是地理系统。
然而,一些学者并没有正视这种由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差距,没有正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也没有正视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因素对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所造成的限制,相反为了宣传LA理念的优越性和学术的先进性,有意把风景园林说成是已经落伍和不合时宜的事物,将其归为传统农业社会与小农经济的产物;有意压缩风景园林的空间,将它的作用和功能仅定位在视觉审美的层面;有意将它形容为只会做装点门面的风雅之事,而无视风景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与进步。 虽然风景园林和景观规划(即LA)不过都是一个名称、一种符号而已,但在特定的文化下,特定的民族中,它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种符号了,中国“风景园林”当属此种情形。它虽不是“祖宗之法”,但却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坚持使用造园学和造景学的名称,意在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自己学科的特色,我们能说人家是抱残守缺和水平低下吗?显然不能。所以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没有必要改穿“景观规划”这件所谓的新衣。
景观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景观学 英文名称:landscape science 定义:研究景观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目录
历史沿革
研究价值
专业简介
更名必要性
概念比较
差异认知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研究景观的地理学综合性分支学科。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F.Razel)注意到人为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普遍承认为地理学术语是在1906年施吕特尔(O.Schlter)的《人的地理学目标》 景观学
2.专业技能: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景观规划设计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各类课程中统一规定9门课为核心课程。核心课为各院校必设课程,并满足所规定的最低学时要求。 专业基础课:制图、美术、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学概论、城市规划概论、区域规划、建筑设计概论、景观设计初步、资源与环境保护、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景观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城市社会学、环境行为学、游憩学、景观与文化、景观植物、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政策与法规。 专业课: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等)、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 核心课程: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学概论、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景观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 学制:五年 学位:工学 就业方向:专业毕业生的王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又化等政府王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部分构成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了解土地与环境伦理知识,了解艺术史和艺术原理、景观美学,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与气候、植被、土壤、自然区划,了解人文地理学知识。,掌握生态学基础,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与区域生态学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学知识,包括植物、动物等生物学基础,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经济学基础,了解测量学和地图学,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掌握一门外语。 专业知识:了解中外景观发展史,了解地域景观,了解中国山水美学知识,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与评价方法,掌握场地分析与规划设计方法,掌握景观工程技术知识,包括道路、竖向、景观构筑物设计,了解景观施工、维护和管理知识,掌握种植设计原理,了解公共管理与法律法规,掌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恢复和管理理论与方法,掌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公路景观学
编辑本段概念比较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编辑本段差异认知
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 景观学研讨会
编辑本段研究价值
6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学中的瞩目问题, 城市景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