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王泽坤及其当代价值r n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以影像物/u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
法国著名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积”的转变。
与之相随,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主导到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变。
与马克思曾经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因此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
从实践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现代消费、传媒等进行批判性审视,同时也能为我们有效规避景观迷惑和消费陷阱提供指引。
I一'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拜物教批判理论当今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成为“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的世界”。
这一变化意味着景观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同时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分离。
基于此,德波提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一说。
他说:“工人并不生产自身,他只是生产出一种独立于自身的力量。
”而这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分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人劳动的异化,二是劳动产品异化,三是人类本质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
在《景观社会1书中,德波也对“分离”做了四点分述,而他提出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存在根本区别,但他的“分离”学说并不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简单复制。
比如,德波对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就有新的见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商品拜物教只是资本主义颠倒关系的初级表现,而更为隐蔽的则是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一观点。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自我殖民——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及其批判性
在 传 统 马克思 主义 那里 , 本 主义 社 会 的商 品 资
生 产是 以物 与物 之间 的关 系替代 了人 与人 之 间的社
会 关 系 , 被 商 品生 产 所 异 化 , 个 社 会 成 了一 种 人 整 “ 品拜 物教 ” 商 。德 波对 “ 观社会 ” 景 的批 判则 继 承 了 传 统 马克 思主 义对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批 判 , 只是 商 品
肖
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 自我殖民
居 伊 ・ 波 “ 观 社 会 。 论 及 其 批 判 性 德 景 。 理
王 士荣 , 成 才 2 刘
(. 1 安徽 师 范大 学政 法 学 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2 南通 大 学文学 院 江苏 南通 2 6 1 ) 2 0 9
摘
的 , 展就 是一 切 。 发 景观 的 目标 在 于它 自身 。 社会 中 ”
人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 在被异 化 为物与 物之 间关 系 的基 础上 , 再度 被异 化 为人与 影像 之 间的关 系 , 且成 为 并 了 当前 资 本主义 生产 方式 的 目标和 “ 实社会 非现 现 实 的核 心 ” .成 为 消 费 时代 人们 “ 导性 的生 活模 主
意 义有 三 个 方 面 : 、 少 数 人 ” 造 与操 控 演 出 而 一 “ 制 “ 数人 ” 多 默默 地 观赏 , 少数 人 ” 幕 后操 纵 的资本 “ 指 家 , 多数人 ” 被支 配 、 制 、 从 的普通 大众 。 波 “ 指 控 顺 是 德里亚 意 义上 的“ 默 的大 多数 ” 二 、景 观 ” 沉 ; “ 对大众 的控 制不 是 暴力 的政 治意 识 形 态 , 而是 具 有 深 刻奴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而分析了景观社会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
接着深入讨论了景观社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在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了未来景观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景观社会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影响、建设、启示、应对策略、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景观社会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影响的扩大,人们对于环境的审美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景观不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风景,而是包括了城市建筑、园林规划、道路交通等多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分析景观社会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思考,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
通过对景观社会的认识和探讨,建立起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景观社会的概念及特点景观社会是指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人们所接触到的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
居伊·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
居伊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刘莉【摘要】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的批判视阈出发,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幻化为影像化的外在形象的展示,商品虚化为广告中的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同时商品影像不断“死亡”和“复活”,呈现出一条交替变幻的商品影像“河流”,纵横扩展着人的消费欲望空间;在商品影像的幻象和幻变背后,是资本主义在经济生产上的“空间化”战略、政治统治上的景观意识形态策略的变化,以及实质不变的资本逻辑.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理论,对我们科学审视和批判当今人类的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12【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德波;景观社会;商品幻象;批判;消费文化【作者】刘莉【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在《资本论》开篇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1]114资本主义社会俨然是一个商品堆积的社会。
到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在“情境主义国际”组织的创始人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的视界里,资本主义俨然成为了一个“景观(spectacle)社会”。
“景观”是商品“普遍影像化的表达”,实物性的商品堆积已经幻变为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影像化的展示。
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思想,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使用价值理论,让我们能从“景观”视角洞悉资本主义一百多年间的变化脉络以及永恒不变的资本逻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反思和批判当前的视觉文化和媒介实践,提供了分析视角和批判武器。
“景观社会”是德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总体描绘,也就是这是一个过度装扮、展示、表演的图景式的社会。
德波认为,影像是构成景观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景观是对整个影像世界的系统化和总体化的概括。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景观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景观社会是指以景观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它突出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景观社会中,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或人工的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和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
景观社会的出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1. 突显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景观社会的出现是人类对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利用的产物。
在景观社会中,人们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打造城市景观和发展旅游景点,使得人类活动的痕迹遍布各个角落。
这种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也传达了一种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反映了人类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所具有的主导地位。
2. 营造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景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和精神的寄托。
在景观社会中,人们通过创造各种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的景观,来传递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古建筑、名胜古迹、城市雕塑等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形式和内涵,激发人们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认同和追求,进而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影响的意识形态。
3. 塑造社会认同和集体记忆景观社会不仅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样性,更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和记忆。
在景观社会中,人们通过创造各种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景观,来强化社会认同和集体记忆。
这些景观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传统的尊重,也能够凝聚社会的认同和团结,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
1. 塑造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景观社会的崛起使得景观成为了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景观,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等,我国不仅能够展示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优势,也能够提升国家的品牌形象和软实力,进而影响和塑造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城市发展: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
意识形态与城市发展: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意识形态与城市发展: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引言: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规划涉及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影响,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城市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1 对规划目标与价值观的影响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目标与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对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例,其强调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中可能会倾向于强调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改善社会福利等;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则会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可能会倾向于发展商业区域以及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
因此,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目标和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1.2 对城市功能与布局的影响意识形态还会对城市功能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对城市布局和功能区划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可能会倾向于划分生态保护区和绿地,以保护自然环境;而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则会更加注重产业区与商业区的规划和布局。
因此,城市功能和布局的设计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效益。
1.3 对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意识形态还会对城市规划实践产生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有所偏好,这会影响规划的实践过程和方法选择。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例,其倾向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实践,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则更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主体的参与。
因此,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决定了规划的方法和过程的选择,以及相关规划措施的实施与落地。
景观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249作者简介:刘雁霞,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通讯作者:王雪松,内蒙古工 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
景观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刘雁霞 王雪松*(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景观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关于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也随着理论本身在时代面前愈发生辉而变得的愈发富有生气。
为了使后继研究者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景观社会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景观社会 文献综述 资本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49-03居伊·恩斯特·德波,法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先锋实验电影大师、情景国际主义创始人以及后现代主义鼻祖。
如此诸多相异头衔背后,其实联结着相似点,那就是对现存时代的理性觉知与觉知后对不合理现状的人文控诉。
而最闪烁他批判性理性思考与人文依归的当属一经提出就令学界振聋发聩的景观社会理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景观社会理论提出仅50年间,便得到了国内外各个学科领域的莫大关注:文艺界将它作为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新视角;情景主义学派将它尊为创始祖师的先锋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更是惊叹它在继承资本主义批判传统后敏锐地捕捉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则沿着它的轨迹在抽象的符号表征中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
一、综述研究动态(1)研究时间分析。
国内对景观社会的研究时间较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降到2014年之间兴起一阵“小众”研究热潮,至今关于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正朝着越来越深入多元的方向迈进。
(2)研究人物分析。
国内对景观社会的研究有王昭风、张一兵、仰海峰、梁虹等。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景观社会理论解读,为景观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文献研究基础。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张涵摘要: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
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象统治一切;伪世界;总体策略法国哲学家德波(GuyErnestDobord, 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景观”及“景观社会”德波著作中的“景观”(spectacle)这个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这个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的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胡塞的考证,这个词大体在“景观”意义上使用,应该是源出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虽然德波本人没有专门直接界定他所重视的“景观”这个概念,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在其笔下对于“景观”有过方方面面的定义:其一,景观指“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观社会,指的是一个以景观为主导的社会,其中景观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景观社会的兴起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就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1. 价值观传递景观社会通过景观的呈现、宣传和传播,传递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
一座城市的城市景观规划,不但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更会塑造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规划,将传递出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居民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
2. 文化认同景观社会还可以通过景观的建设和营造,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感。
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将为居民提供一种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场所,进而塑造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精神寄托景观社会往往将景观打造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宏伟壮丽的广场雕塑等,都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1. 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随着景观社会的兴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环境的关注日益加强,这就需要我们更新视野、审美观和价值观。
景观社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在于,它正在塑造一种全新的时代价值观,即强调环保、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理念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成为主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传承历史文化在景观社会的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得到保护和修缮,更有许多新的历史文化景观得到创新和再造。
这一方面可以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播正能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试图宣告一种新的历史断代,即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一个视觉表象化并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景观之王国。
市政园林局意识形态存在的特色问题
市政园林局意识形态存在的特色问题
作为政府机构,市政园林局应该是中立、客观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和倾向可能存在,这可能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1. 环保意识较差。
市政园林局的职责是负责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但如果该局存在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
2. 植物选择不合理。
市政园林局在绿化城市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
如果该局存在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倾向,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一些不合适的植物,影响城市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市政园林局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如果该局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导致城市规划不合理,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职务安排不公。
如果市政园林局存在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可能会导致该局在职务安排时存在不公平现象,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社会概念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概述,深入探讨了景观社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景观社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思想觉醒和社会和谐的提升。
景观社会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文化认同,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总结了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强调了景观社会在引领人们潜移默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景观社会已成为塑造和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社会和谐,思想觉醒,影响,概念,结论。
1. 引言1.1 概述景观社会概念景观社会是指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呈现出一种“景观化”的趋势。
人们的生活被日益丰富多彩的景观所包围,视觉成为主导感官,让人们更多地通过观看和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景观社会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多样性大、媒介化深,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社会状态。
在景观社会中,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受到各种景观的影响,不再仅仅通过文字和符号来传达意义,而是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
景观社会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景观社会的崛起,不仅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观社会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日益受到重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其所蕴含的意义和影响。
1.2 说明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是指人们根据特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社会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意识形态功能产生着深远影响。
景观社会的存在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
景观社会中《星际穿越》的意识形态分析
收稿日期:2019-04-06作者简介:欧阳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及媒介文化研究;刘哲,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景观社会中《星际穿越》的意识形态分析欧阳照 刘 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0044)摘 要: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是好莱坞太空题材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为全球观众展现了一场令人耳晕目眩的景观秀。
“景观”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景观已经成为了“现实社会非现实核心”并且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星际穿越》在科技景观掩盖下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进行表达,同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全球观众在景观意识形态控制下形成无意识的社会认同。
关键词:《星际穿越》;景观;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103-04 一、引 言从某种程度上看,太空题材的科幻影片从孕育到发展为当今阶段,离不开人们对广袤宇宙的好奇以及人类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随着现实中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题材科幻电影从对太空好奇式的幻想到星际开拓与殖民,影片在令人炫目的宇宙奇观中为观众呈现出各种可能。
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票房。
电影通过对奇观化太空场景的建构及史诗般的太空探索行动在更深刻的层面实现了科学技术和商品影像,对人以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控制。
将这种控制置于景观社会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
“景观”(Spectacle)是法国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核心关键词。
“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1],在德波看来当前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景观积聚而成的,现实存在的事物只有转化为一种表象才能获得足够多的“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景观是对社会本真的遮蔽,换句话说,各种堆积的、庞大的景观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我们通过景观接触到的只是表象化的生活,真实的存在已经被景观遮蔽。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试图宣告一种新的历史断代,即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一个视觉表象化并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景观之王国。
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弱化对策
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弱化对策摘要: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意识是一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一种可见的否定设计本原的体现高科技幻影般虚假的设计意识,如何消除这些虚假意识,变革所谓“景观”意识文化,本文尝试性的从公众参与和重新整合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解决。
目的是将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意识进行弱化,进而在人类生存空间重建新的自然景观,是园林设计中进行思维拓展与优化的新思考,并作为专业的园林工作者自我结构模式的转型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意识;自然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城市园林设计目标是体现人类生存空间中的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统一。
在此进程中,“景观”意识严重影响到园林设计方向和设计价值观,如何消除这些虚假意识,变革所谓“景观”意识文化,在人类生存空间建构新的自然景观,是在园林设计中进行思维拓展与优化的新思考,下面建议性的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公共参与性设计城市园林环境的改善,往往多注重于纠正技术与都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忽视了“景观”意识所产生的视觉垃圾及负面影响,严重割断了园林造景与人的心理感情的联系。
通过公共参与设计进行园林空间游移来拉近人与空间的情感距离,去除人们旧有的“景观”意识在头脑中的画面,还原园林本有的真实美感,使人们从日常琐碎生活状态的无聊和迷茫中解脱出来,大胆感知城市园林的鲜活亮丽,最大可能地还原自我,重归人性的文化与生活。
依靠公共参与设计是人们进行地理空间探索和情感上交流、结合的过程,通过公共聚集进行精神抚慰,人们脑海里旧有的高科技的“景观”意识影像不再存在,一切都是印证自身鲜活的真实场景,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多,这种游移渐渐壮大,成为融众多学科为一体的实践性强的公共活动体系。
具体方法有下面两种:1.1人群参与设计通过设定一定路线和提供地形上的起伏变化或者特殊有趣的游移,去除人们日常生活的孤独、无聊、纠结等情节,进行有益身心健康地相互交流,有效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感,基本符合人体工效学中提倡人与环境交互中生理和心理健康最优化要求。
景观社会的双重异化
景观社会的双重异化作者:彭柏林来源:《创新》2020年第02期[摘要] 当前社会无疑是一个景观社会,媒介时代才刚刚开始。
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居伊·德波在分析景观社会和媒介时代的新异化时,着重强调了“分离”的作用方式和表现形态。
从马克思等人那里继承而来的“分离”概念,是德波在《景观社会》第一章中描述“景观”的产生和运作机制的基础。
分离作为景观的运动机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双重异化,有效批判了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碎片化、量化、单向化、颠倒化、媒介化等特征。
通过分析分离的作用方式及表现形态,德波揭露了被景观和影像笼罩着的虚假的统一世界,这又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分离;异化;统一[中图分类号] B5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2-0050-1220世纪初,列宁写作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政治经济学论著。
他论断了当时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的,这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澄清了基本的现实经济背景。
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欧洲革命的相继失败,欧洲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
他们考察了大量帝国主义的经验材料,如大机器生产、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垄断、福利社会和休假制度、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像化转型等,其代表人物如卢卡奇、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纷纷著述,对大工业机器生产时代的这些特征进行理论总结。
此后,包括《审美文化》《启蒙辩证法》《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一大批著作的相继问世,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批判的传统,也宣告了一个“景观社会”的到来。
在法国60年代的政治风暴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居伊·德波最早明确提出“景观社会”这一概念,用以与20世纪初大工业机器生产兴起以前的时代即“前景观社会”相区分。
在1967年完成的《景观社会》一书中,他高超地化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分离”学说。
景观社会中景象意识形态功能探析
收稿日期:2020—01—13作者简介:张骞(1997—),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景观社会中景象意识形态功能探析张骞(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要:现代社会已经呈现出景观社会的典型特征,景观已成为了一种物质化的意识形态。
景象意识形态具有表达话语权、遮蔽社会现实、强化犬儒心态的意识形态功能,景象意识形态功能的生成是历史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景象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可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景观社会;景象;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0)01—0025—03景观社会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重要概念。
他指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超越了生产阶段而发展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即进入到了景观社会之中。
景观已成为一种物质化的意识形态,即景观也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根据德波的理解,景观社会中的景观是一个多元的概念,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物质存在都已成为景观。
其中,景象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狭义的景观形式,同时也深刻蕴含着景观的典型特征,但目前对景象的研究大都是从其视觉形象出发,分析其意识形态功能的相对较少。
因此,对景象中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对我们理解景观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景象意识形态功能剖析随着景观社会的到来,意识形态也随之寻找视觉载体,景象因其自身特点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一种优质载体,在景象的建造—被观看过程之中意识形态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在景象的建造过程中表达着话语权,在被观看的过程中遮蔽社会现实和矛盾,强化人们的犬儒心态,充分展现了景象意识形态的典型功能。
(一)表达话语权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先探讨过话语权的概念,他指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
在现代社会中,话语权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权力,“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1〕。
“人类世”的颠覆式创新:重新认识风景园林的形式主义
“人类世”的颠覆式创新:重新认识风景园林的形式主义苏安•维尔;张安(译)【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82-85)【作者】苏安•维尔;张安(译)【作者单位】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建筑学院;香港大学风景园林学【正文语种】中文19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代初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围绕风景园林学科及其学科覆盖范围的讨论再一次兴起(Corner, ed 1999;Berger, 2007;Waldheim, ed2006)。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及其后续的影响,人们开始讨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各执己见,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层出不穷(Stohred, 2006; Fuad-Luke, 2009; Hester, 2010;Bell,Herlin& Stiles eds 2012)。
关于风景园林学科,尤其是有关生态都市主义的讨论,正在逐渐挑战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丰富风景园林学科的语汇,并促使我们逐步考虑如何在以视觉和空间设计为主导的传统风景园林设计层面以外,引入已经初步形成、并将继续不断衍生的有关社会生态学、生物生态学层面的议题及其它相关考虑因素(Bowring and Swaffield, 2013; Girot, 2013; Waldheim,2013)。
对于景观而言,其本质是以过程为主导的,不断变化乃属常态。
除此之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经常出现因应用实际而需要变更用途的情况,设计建议的用途往往与结果不同。
尤其面对某些公共机构的客户时,他们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经常提出较为平常和四平八稳的设计要求,这自然会引发人们的争论甚至悖论,更遑论客户为增加设计的可预测性和规避设计风险所提出的某些要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以“颠覆式创新”的模式或方法,研究和探索的风景园林的表现方式。
作者期望可以将“颠覆式创新”这一关键概念,用于思考风景园林的未来和其他相关命题,并重新提出关于风景园林形式主义的辩论。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
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浅析【摘要】资本刻意构建的景观社会是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度异化,是基于“商品拜物教”形成的一种“景观拜物教”。
景观充分实现了自身的意识形态功能,人在景观社会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殖民与奴役。
现今必须探究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加强景观社会视域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维护,赢得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支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识形态;商品拜物教;主流意识形态景观抹杀了人的创造性和革命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是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新的方式。
人们在对虚假需要无休止追逐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理性批判分析能力,逐步顺从、维护景观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目前我国社会也出现了景观社会的诸多特征,景观社会所倡导的消费心理观念和时尚体系导致了我国整体环境的的世俗化、肤浅化,人们不断向往代表资本主义的那种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
现今加强景观社会视域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维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景观导致了消费层面对人的异化,在这种异化过程中,人们对景观所代表的物质和金钱盲目崇拜,进而被逐渐控制,逐渐失去了理智的批判性,越来越认同资本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方法,这是一种思维和心理深层次的奴役与控制,是景觀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是对人更加深刻的奴役与殖民。
首先,景观是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新方式。
“伪造现实的景观不过是这一现实的真正产物,反之,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景观所侵蚀”。
①景观是一种无意识的但却是强制式的意识形态控制新方式,我们直接肯定着现存资本主义的逻辑体制,更好的服务于商品的增值。
其次,景观通过让人成为欲望主体的方式来达到意识形态控制目的。
“真正的消费者就这样变成了幻想的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张一兵【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6年01期【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5年05期第67~72页【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内容提要】本文集中讨论了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景观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情境主义用以反对和拒绝景观的革命策略。
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这种景观通过对人的欲望的制造和对象性诱惑,实现了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直接控制。
所以,人们颠覆景观的最有效的革命途径已经从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
【关键词】德波/《景观社会》/景观意识形态/日常生活革命/情境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 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
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是他发表于1967年的《景观社会》一书。
(注: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的中译本,已经由王昭风博士翻译完成,即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在《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一书中,德波明确指认景观为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认为,景观是布尔乔亚经济关系拜物教的具象化实现,如果说原来拜物教只是一种神秘的观念,而今天它却成为一种可见的影像控制。
所不同的是,人们是在拥戴这种天堂般的景观中臣服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
当然,作为一名激进的左派革命家,德波也初步讨论了景观意识形态的颠覆问题。
这是一种十分另类的革命。
在德波眼里,景观罪莫大焉!它既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也是其实现统治最直接的帮凶。
该书的最后一章中,德波以“物化意识形态”为题,并且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文字为引语。
该段文字的大意约为:自我意识确立的本质是为他之在,即为了获得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和认可。
德波引用此语的理论意图颇为显明,他希望借此引出意识形态的本质为一种虚假的社会认同,并且重点说明景观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物性强化。
在充满冲突的历史过程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思想的基础。
意识形态的表达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虚构,它代表了一种现实的扭曲意识,并且它同样是依次产生实际扭曲影响的真实因素。
这种相互联系随着景观的来临被强化。
景观——由一种经济生产的自动化体系的具体成功所导致的意识形态物质化——事实上,它将社会现实认同为在它自己的影像中改铸全部现实的意识形态。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意识形态并非幻觉,而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的观念性扭曲,这是曼海姆-阿尔都塞以来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位,而德波在此却想指证意识形态存在的一种新形式:景观是整个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直接物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媒介时代,在不由分说汹涌而来的各种影像之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那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通过制造人之欲望、通过向我们施以无处不在的对象性诱惑,景观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在深层无意识层面上对人的直接控制。
并且,德波认为,这种控制业已成形为一种自动化体制,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像物化的角色。
故而,德波进一步指认景观是被强化了的意识形态——在自己的布展中,景观成功地实现了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认同,从而肯定现存的社会统治——这,就是强暴式的意识形态。
德波说,“景观是意识形态的顶点,因为它充分曝光和证明了全部意识形态体系的本质:真实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贫乏”。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这算是德波的肺腑之言。
匍匐在景观的统治之下,人们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生命存在,我们所周遭实际的现实生活,其实只是景观操控的玩物而已。
德波发现,在我们已经遭遇的景观操控之中:当意识形态——普遍抽象意志和与普遍抽象意志联合的幻想被盛行于现代社会的普遍抽象和幻想的有效专制合法化时,它不再是断断续续的唯意志主义的斗争,而是它的胜利。
意识形态的要求获得了一种单调的实证主义的正确性:它们不再代表历史的选择而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意识形态的特殊名称趋于消失。
甚至特定意识形态劳动的作用在对制度的服务中也只不过是对简化为“认识论基础”的认可,这一认识论基础自认为已超越了所有意识形态现象。
物化的意识形态没有名称,正如它没有可表达的历史议程。
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历史已经终结的另一种说法。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人们常说,马克思的年代,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资产阶级观念时常表现为一种强加于劳动阶级的“唯意志主义”式的入侵,那么在今天的景观意识形态阶段上,布尔乔亚的幻想已经嚣张成一种“单调的实证主义的正确性”,我们忙着一刻不停地欣赏景观,再没有人有功夫、有闲情去怀疑影像传输给我们的生活价值和科学观念是否为真。
毋庸置疑,景观意识形态彻底取代了过去那些需要争论的政治意识形态。
贝斯特曾经评论道,“景观是一种绥靖和去政治化的工具,它是一种‘永久的鸦片战争’,这一战争麻痹了社会主体,并使它们脱离真实社会生活的最急迫的任务”。
(注: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鲍德里亚、德波和后现代理论》,载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处,恰好就是被景观物化了的意识形态开始之时,景观意识形态没有明确的政治意向(“历史议程”),然而这种貌似善良的匿名性,恰恰正是景观过人的阴险之处。
接着,德波进一步将景观意识形态的几个特征上升到更抽象的形上层面上加以说明:首先,从存在论意义上说,景观意识形态是人生命存在的异化。
德波说,“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真正哲学》中将金钱描述为‘无生命东西的自动的生命’的特性,现在已经被景观扩展延伸至全部社会生活中”。
德波终于又想到异化了,不过他对异化逻辑是不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并不在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他没有先引述青年马克思,而是选择直接求助作为赫斯和青年马克思老师的黑格尔,并且还是早期的青年黑格尔。
德波的宣告多多少少让异化这个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概念平添了几分耸人听闻的寒意,在它的笔下,景观将人自己创造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生活中处处不停地自动发生并且取代我们的生命、支配我们的存在的力量!用哲学的话来说,这就是异化了。
更进一步,景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分离和疏远的实质性表达。
”集中于景观的“欺骗的新权力”以“作为物的大量增加”的生产制度为基础,“同样人也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
”这是一种需要与生活为敌的扩张的最高的阶段。
“对金钱的需要因而是被政治经济学所创造的真正的需要,并且是它创造的唯一的需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不难看出,德波此处的表述几乎就是引文的叠加,但从总体逻辑上看,这段话显然是对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异化逻辑的直接挪用。
可惜的是,德波未能正确区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异质性,他无法理解,即使是面对今天的景观,单一的人本主义价值批判依然显得单薄无力,仅靠这个,并不能实现对景观的科学透视。
在此,德波理论基础上的薄弱无力已经一览无余了!其次,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说,景观意识形态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复活。
德波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通过实践,超越了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可是景观却保持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并将他们强加在它的世界伪具体(pseudo-concreteness)之中。
旧唯物主义的静观的一面设想世界为一种表象而不是活动——并最终理想化物质——在景观中被完成,在那里具体的物,自动地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相反,唯心主义理想的活动(imaginary activity)也同样在景观中被完成,通过符号和信号的技术媒介——最终物质化了抽象的理想。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令我十分吃惊的是,德波竟然能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作出如此深刻的解读和运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同时批评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对象存在和黑格尔的观念能动性,而德波在这一轮解读和运用时却将这两个向度的批评都移置到对景观的批判上来了。
一是说在景观存在之中,旧唯物主义那种感性直观的表象世界再度得到实现,不过这一次不再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观来直面自然对象,而是指人们只能被动消极地面对被制造出来的影像世界,景观则成了社会生活背后真正的支配者;二是说唯心主义的虚幻的能动性在景观之中被具象化了,通过“符号和信号的技术媒介”,景观化身为观念统治的物性化身。
其三,在社会存在的层面上,景观意识形态成功遮蔽了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德波认为,在景观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被强迫去服从景观——这一屈从系统地毁灭了“冲突能力”并以一种社会的幻觉取代了它:一种冲突的虚假意识,一种“冲突的幻想”。
在一个没有任何人再被其他人所认识的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变得不可能认识他自己的实在。
意识形态当家作主;分离建立了它自己的世界。
(注: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7、127、127、128、128、128、128、69、69、73、77、79、87、88、207、209、194、200页。
)迷入景观制造的世界中,疯狂追逐着景观幻象之时,人们对真实社会存在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总是视而不见,自然无法把握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