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认知心理学思考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考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考摘要: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是指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间、面向全体公众、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且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
作为不同权属空间之间的缓冲地带,常常具有土地功能混合和多义性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市民共享、促进和改善人际交往、培育社区认同和场所精神。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场所1.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与剧变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
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
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
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漫长的城市与聚落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用途的变化不是很大,它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足以承载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公共空间被用作为聚会的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公共空间一直是人们相聚、互致问候的场所;一个关于城市和社会信息的场所;一个演绎重大事件的舞台。
在西方,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被称为公共空间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户外生活、聚会、了解新闻、谈论时政或观察事态万象的场所,也是集市和庆典的场地,人们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并形成“公共生活”。
对中国而言,生活意义上的传统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
但是,在20世纪,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三种主要的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
新的交通、贸易和交流的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使用城市的传统。
19世纪末电车和自行车被引入城市,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并使市区迅速扩张。
20世纪初汽车的引进使交通模式发生了剧变。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心理学派,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以独特的方式看待视觉和认知,使得艺术空间设计更具层次感与立体感。
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们感知到的并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这种理论在艺术空间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
三、格式塔心理学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结合(一)整体性设计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指导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整体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各个元素、部分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需要设计师对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元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协调。
(二)层次性设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会产生层次性的认知。
因此,在艺术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空间元素的层次关系。
例如,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空间的远近、大小、高低等关系来形成层次感。
(三)平衡性设计平衡性是格式塔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艺术空间设计中,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色彩、形态、布局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形态构造和布局规划,使整个空间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感。
四、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实践应用(一)公园设计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公园的空间形态、色彩、材料等元素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的种植和布局来形成空间的层次感,利用色彩的搭配来营造舒适的氛围。
(二)广场设计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也需要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广场的空间形态、照明、座椅等元素相互协调,形成舒适的广场空间。
公共场所与个人内心:现代城市中的心理空间
公共场所与个人内心现代城市中的心理空间引言公共场所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广场、公园到咖啡馆、图书馆,这些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共场所对个人内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场所对个人内心的影响,如何在现代城市中找到个人空间,以及公共场所对社会和心理健康的意义。
公共场所的历史与演变公共场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广场、市场、浴场等都是人们进行社交、交易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广场(Agora)不仅是市民交流和政治讨论的地方,也是社会生活的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共场所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城市中,公共场所不仅包括传统的广场和公园,还延伸到购物中心、展览馆和公共交通设施等各种场所。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被认为是城市活力和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许多城市通过创造和优化公共空间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吸引力。
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和伦敦的海德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争相访问的著名景点。
公共场所对个人内心的影响心理健康与公共空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公共场所中的绿色空间,如公园和花园,通过提供自然景观和放松的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压力和焦虑水平。
例如,Shinichi&Miyazaki (2011)的研究发现,绿地中的散步能够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这是压力的生物标志之一。
此外,Kuo(2015)指出,绿地还可以改善情绪,提高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增加绿色空间对提高市民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互动与孤独感公共场所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这些场所中,人们可以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Oldenburg(1989)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指的是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社交场所,如咖啡馆、社区中心和图书馆等。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及公共空间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作为提升城市人文气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其核心理念在于研究事物如何被知觉的。
这一理论主张通过视觉来认识世界,认为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取决于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关系,而非简单的元素之和。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在空间设计、环境规划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格式塔心理学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1. 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强调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整体规划,使各元素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例如,在公园或广场的设计中,雕塑、喷泉、绿植等元素应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 视觉感知与空间感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感知并非简单地对元素进行捕捉和识别,而是对元素之间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应注重视觉引导和空间层次感的营造。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空间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3. 情感与认知的交互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应注重考虑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
例如,在公共空间的色彩运用上,应选择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色彩,如温暖、舒适的颜色;在空间布局上,应考虑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模式,使空间更加人性化、易于使用。
四、应用实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
公园整体布局合理,雕塑、喷泉、绿植等元素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视觉引导方面,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公园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 共空间 设 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 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 : 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为相似。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影响和指导设计实践,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带来的设计创新和优化。
二、格式塔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组织性。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感知和理解,而非孤立元素的简单组合。
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格式塔心理学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关联1. 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认为事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整体结构。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区划上,使得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构成完整的空间结构。
2. 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简化的趋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处理简单的事物。
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简化设计元素和结构,可以降低人们的认知负担,提高空间的易用性和舒适度。
3.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知觉组织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应遵循知觉组织的规律,通过合理的布局、色彩、材质等设计元素,引导人们的视觉流向,营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空间效果。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 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使得广场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简化设计元素和结构,降低人们的认知负担,提高广场的易用性和舒适度。
2. 公园绿地设计: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休闲空间,其设计应注重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氛围。
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利用地形、植被、水体等元素,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绿色空间,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是指为居住区内的居民提供集体使用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广场、步道、休闲娱乐设施等。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的需求、社交互动、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
首先,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的需求包括身体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
身体上的需求包括休息、活动、交通等;心理上的需求包括情感表达、社交活动、观赏欣赏等。
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居住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合理规划和设置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布局,例如提供休息区、运动设施、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促进社交互动。
公共空间是居民进行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人们的社交需求,设置合适的座椅、休息区和聚会区,提供景观和照明等设施,以吸引居民在公共空间中停留和互动。
第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一段时间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增强情绪和注意力。
因此,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自然元素,如绿植、水体和景观,创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放松和愉悦的场所。
最后,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是一个社区的独特标识,与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密切相关。
因此,设计师应该通过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装饰,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等,以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需求,促进社交互动,注重自然环境和融入文化历史。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对整体性、完整性的追求。
这种理念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人的认知和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人的知觉是一个不断形成、组织和理解的过程,人们通过感知、认知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来理解和解释周围的世界。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性、相似性、接近性、连续性和闭合性等原则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基础。
三、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原则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人们社交、休闲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因此,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整体性原则: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应与城市整体风貌、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相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 互动性原则:设计应考虑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出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 艺术性原则: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艺术元素的运用和表达。
4. 功能性原则: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如社交、休闲和娱乐等。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 整体性原则的应用:在设计中,应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性出发,考虑空间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和材料运用等因素,使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2. 互动性原则的体现:在设计中,应考虑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设施设置,营造出具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公共空间,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3. 艺术性原则的实践:在设计中,应注重艺术元素的运用和表达。
通过引入雕塑、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丰富空间的艺术内涵,提升空间的审美价值。
同时,应考虑艺术与空间的融合,使艺术成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强调整体和组织的视觉现象而闻名。
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是展示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需考虑到艺术、文化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整体的、组织的视觉印象。
这一理论在视觉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格式塔心理学为设计师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指导原则。
三、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现状当前,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设计理念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以及实际使用需求的不同,导致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部分空间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实用性,部分空间则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等。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具指导性的理论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进步。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一)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认为,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将空间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布置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时,应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感,使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组织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性原则认为,人们会自然地形成一种组织的视觉印象。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合理组织空间元素,使空间呈现出一种有序、有层次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色彩搭配、灯光设计等手段,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具有层次感和深度的效果。
(三)视觉感知与情感表达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感知与情感表达理论认为,人们的视觉感知和情感表达是相互关联的。
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关于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它还涉及到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创造更宜居、更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首先,心理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对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评价不同的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例如,在城市街道的设计中,如果街道过于狭窄、阴暗和嘈杂,人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安,从而减少在该区域的活动。
相反,如果街道宽敞、明亮、绿化良好,并且有足够的休憩空间,人们更愿意停留、交流和进行各种活动。
因此,城市规划师可以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舒适性的街道,促进社区的活力和人际交往。
其次,认知心理学也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作用。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们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这意味着要考虑人们如何获取和理解城市环境中的信息。
例如,城市的标识系统和导航设计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帮助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
此外,建筑物的外观和布局应该具有独特性和可识别性,以便人们能够轻松地在城市中定位和记忆不同的区域。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城市规划可以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认知效率和方向感,减少迷路和困惑的情况。
再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至关重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行为。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们的社交需求和行为模式。
例如,公园和广场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的需求。
同时,座椅的布置应该鼓励人们面对面交流,而不是背靠背。
此外,公共空间的大小和密度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
过大或过小的空间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孤独或拥挤,从而影响社交互动的质量。
通过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城市规划师可以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互动性的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区的发展。
另外,心理学中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也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_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伊利尔 沙里宁曾经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或许正是看了这句话,使我产生了写写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念头。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体现着城市风貌,也反映着市民的文化素养。
1.以往对待公共空间观念上的误区及其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北京的城市设计主要是以政治为本,公共空间的设计也主要侧重于为政治集会设置中心广场,或在一些重要建筑物的外部设置广场。
由于这种设计思想忽略了广大市居民的心理和生活行为的需求,未能设置位于街头巷尾的纯休闲性的公共场所,从而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缺乏。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缺乏,不仅使大部分市民的公共活动只能在狭窄的人行道上进行,而且造成城市风貌单调,使人感觉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随之变化。
人们不仅对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且希望有更多、更优美的公共休闲场所,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体现。
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不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味追求建筑容积率,增加建筑占地面积,使公共空间用地减少。
二是只注重建筑本身的设计,而对其外部空间的设计在思想上缺乏重视。
三是注重室内的建设,忽视对外部环境的投资,造成公共空间设施少、质量差。
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观念落后和对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表现。
这种现象与一个大都市是极不相称的。
2.良好公共空间的作用及应具备的要素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更重要的是对陶冶情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其表现很可能是不同的。
环境恶劣,人会放纵自己;环境优美,人会约束自己,言谈举止也向高雅看齐。
所以说,城市设计师也可以起到灵魂设计师的作用。
当然,同样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所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如在东直门立交桥路边有一小块空地,每天晚上总有一些扭秧歌的老人在此活动,彩扇飞舞,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引得路人伫足观看。
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应用
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应用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公共空间作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其设计不仅在于美观与实用,还需要考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其应用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使公共空间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首先,公共空间的色彩选择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人们特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功能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比如,在休闲娱乐区域,选择明亮、活泼的色彩,能够提升人们的活力和兴奋感;而在工作或学习区域,则应选择柔和、稳重的色彩,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够创造出符合情境需求的舒适氛围,增进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好感度。
其次,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形状对环境心理学也有很大影响。
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常常是直线型布局,而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弧线形状的布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加入曲线和弧线形状的元素,比如弯曲的长椅、曲线形状的步行道等,这样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此外,公共空间的大小和开放程度也需要考虑。
适当的开放空间能够给人一种宽敞和自由的感觉,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而过于拥挤或封闭的空间则容易导致人们的压抑和焦虑情绪。
公共空间的照明设计也是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应用之一。
不同的照明方式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明亮的照明能够提升人们的警觉性和活力感,适用于休闲娱乐区域;而柔和的照明则能够营造出温馨和放松的氛围,适用于学习和休息区域。
此外,照明的颜色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来选择。
比如,在舒适休息区域,选择温暖色调的照明能够带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而在功能性区域,选择冷色调的照明能够增强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最后,公共空间的声音环境也是环境心理学需要关注的方面。
嘈杂的环境声音容易造成人们的压力和疲劳,而宁静和舒适的声音环境则有助于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人类行为与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人类行为与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已经变得日益重要。
而在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一、人类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人类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会根据公共空间的设计来决定是否愿意前往和使用这个空间。
因此,设计师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了解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需求和行为,以此来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
在理解人类行为的基础上,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的布局和设计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些常见的方法包括增加公共休息区和座位,设置自行车道和步行人行道,以及创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策略可以更加尖锐地了解和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例如,安装便利设施,提供下雨天避雨的遮阳伞或有盖的休息区,增加垃圾桶的数量,以及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等等。
这些改变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方便和舒适地使用公共空间,并且从而更好地享受城市的美好。
二、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除了人类行为之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公共空间的感觉和体验。
它考虑如何通过颜色、纹理、光线和音乐等元素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感。
由于公共空间的存在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城市的噪音和污染,设计师们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改进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公共空间的植物绿化和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过程也需要被考虑。
此外,设计师也应该考虑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了解人们如何相互作用,了解社交距离和个人空间的概念。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提供不同类型的座位和为不同人群设计的公共空间,以便人们可以参与和留下来使用。
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城市空间设计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愈发显著。
一个精心规划和设计的城市空间可以为居民带来愉悦和安宁,提升生活质量;反之,不合理的城市空间设计则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城市空间设计能够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
比如,规划合理的公园、广场和步行街,为人们的相遇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与他人互动,从而减轻孤独感和社交隔离。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交互动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足的自然元素也是城市空间设计中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绿色植被、清澈的水体和清新的空气,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当人们身处自然环境中,大脑会分泌出更多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例如,在城市中拥有大片绿地的区域,居民往往更能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然而,现实中一些城市空间设计却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和狭窄的街道,容易给人带来压抑和束缚感。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产生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严重的区域,也会对居民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噪音会干扰人们的注意力和睡眠,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疲劳感增加。
为了改善城市空间设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增加公共空间的比例。
这些公共空间应当分布均匀,方便居民到达。
同时,要确保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人活动区等。
其次,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和绿化带,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在设计这些绿色空间时,要注重生态多样性,创造出更接近自然的环境。
再者,优化城市的交通规划。
减少拥堵,降低噪音污染,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比如,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让人们在出行过程中既能享受便捷,又能减少交通带来的压力。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一、介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城市发展历程的各个环节,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可能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进行探讨。
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仅仅关注技术标准以及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社会需求的整合。
如今,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和人流需求,还需要考虑环保、舒适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还需要将科技和文化创新结合在一起,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价值。
三、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1.借鉴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国际上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经验表明,特色街区和活力社区的建立有助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
这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段不仅是建筑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一种革新。
2.融入自然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元素,如绿色植被和氧气的释放,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
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自然要素的融入。
3.运用比较优势原则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充分挖掘区域空间的潜力,提高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优化整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组合,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4.改善贫民区的公共空间贫民区的公共空间质量较差,这也成为了影响整个城市形象的关键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对贫民区公共空间的投资力度,以丰富区域空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增加居民对该区域的关注度与归属感。
5.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借助数字化技术给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数据建模、仿真,有助于提高公共空间的效率、可持续性和可达性。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空间设计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空间设计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设计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心理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空间设计,从社会互动、情感需求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设计的原则和实践。
一、社会互动的影响社会互动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城市中的互动活动对于社会联系和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 创造社交空间: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和社区中心等地方应该被设计成社交的场所,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休闲座椅和户外咖啡厅,为人们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机会。
2. 提供多样性的空间: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社交需求,因此城市空间设计应该提供多样性的空间选择。
例如,在公共场所设置不同大小的座位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强调可达性:城市中的社交空间应该易于到达,方便人们之间的互动。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步行友好的设计都是提高可达性的关键因素。
二、情感需求的满足城市空间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愉悦的环境。
以下是几个需要考虑的方面:1. 自然元素的融入:绿色植物和自然景观的融入可以提供人们情感上的满足感。
例如,在城市中设置公园和花园,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环境。
2. 色彩和光线的运用:色彩和光线对于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设计应该运用适当的色彩和光线,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3. 噪音和污染的控制:城市中的噪音和污染对人们的情感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空间设计应该考虑噪音和污染的控制措施,创造宁静和清洁的环境。
三、身份认同的建立城市空间设计应该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身份认同感,让他们对城市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以下是几个需要考虑的原则:1. 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空间设计应该保护和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对城市的传统和独特性有更深的认同感。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公共空间规划方案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公共空间规划方案引言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相互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场所。
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和设计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探讨公共空间规划方案,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一、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会共享和凝聚力的平台。
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等。
因此,在规划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二、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1. 社交需求人是社交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因此,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提供机会和场所,让人们可以轻松地结识新朋友、参与社交活动。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休闲座位、咖啡厅或活动区域,以吸引人们在此聚集、交流。
2. 安全感需求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也需要感到安全和舒适。
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考虑到人们的安全感需求。
例如,可以增加照明设施、安装监控摄像头等,以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3. 自我表达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允许人们进行自我表达。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艺术装置、墙壁涂鸦区域等,让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三、社会心理学在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应用1. 空间布局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更喜欢有序、开放的环境。
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应该避免过于拥挤和封闭的布局,而是提供宽敞、通透的空间。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景观、绿化等元素,增加空间的美感和舒适度。
2. 活动设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活动需求。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运动设施、游乐区域等,以满足人们的娱乐和运动需求。
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社区活动,以增加人们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案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变得越发重要。
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进而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与发展。
而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方案和策略。
一、人类行为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人类行为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和活动,往往受到其心理需求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有利于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环境。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
人们在城市中寻求休闲、放松和社交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如公园、广场、咖啡馆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的规划还应该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感受,如舒适度、安全感等。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和绿植,可以增加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鼓励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
社交互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注重创造社交的场所和机会,如休闲广场、公共活动区等。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应该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如艺术展览、音乐表演等,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案,我们可以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1. 巴塞罗那超级区块巴塞罗那超级区块是一个基于社会心理学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项目。
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休闲、社交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规划者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
他们在超级区块中设置了多个公园、广场和休闲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认知心理学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厅,是供城市呼吸的肺,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它让人们逃离了都市的喧嚣。
一、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与喜爱。
因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景观,不仅能够使市民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够陶冶市民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然而,在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许多盲目的景观规划设计。
1、传统景观消失,古迹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
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令人遗憾地看到城市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事件频繁发生。
某些城市为了扩路,而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生机的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环境、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只有千篇一律的面孔。
2.“大树进城”、“草坪热”“模仿风”植树绿化需要较长的过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但是现在的许多城市为了使城市景观环境速成,增加环境景观的“历史文化感”,通常的作法就是从外地或国外直接进口百年老树、名贵植物,建成“百年古树一条街”或“名贵花卉一条街”,似乎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美丽的城市环境景观,忽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特性,结果只能变成死树一条街,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
草坪热在一段时期内“风行”南北,许多城市不顾气候差异及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在绿地设计上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开阔”绿色视野。
不否认绿色草坪对环境景观的美化作用,但是,草坪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需要大笔维护费用,尤其在北方缺水的城市,草坪又有冬季的枯黄期,就更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草坪。
而且草坪的调温吸热效果并不显著,一棵大树昼夜调温效果相当于五、六台空调机的作用,这是草坪所不能达到的。
在夏季酷热的阳光下,市民对草坪的使用率又是非常低的。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
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枫丹白露”,营造“法国的塞纳河”等等。
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味。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一些新风格、不同国家民族特色的景观可以使市民产生新奇感,可以丰富环境景观式样,但是,出现潮流般的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3.对存在的问题的根本性剖析当人们用近现代科学来分析客观世界的同时,现代人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和参与意识。
4.新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位随着中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市民休闲纳凉、沟通交往、散步闲谈、修身养性的场所,近代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已变得多样化起来,集聚会、休闲、锻炼、娱乐等于一体,公共开放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趋多样化,广场、商业街、街边绿地、小游园等等都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典型例子。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要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
二、从“认知心理”角度探析公共空间的设计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
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现代城市、建筑超时空的纯粹空间脱离了城市的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人文品质,必须摒弃大尺度设计的空洞,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认知心理学认为,公共场所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C·诺伯格-舒尔茨,1976)。
任何场所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联系。
在城市环境中,不同地区、时代有着不同的界定街道、广场、园林、院落等基本城市元素边界的语言,正是这些语言的组织使不同的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品质。
城市不同场所类型在城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的组织下形成城市可识别的整体环境特色。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标志性城市公共空间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可以很好地指导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开放空间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
例如,北京利用城市各种现有空地搞的全民健身场所的建设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它既为居民提供了兼容性很强的活动场所,又大大提高了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此外,现象学的规划设计途径(“城市印象”途径和“认知心理”)强调直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找回失去的场所的整体和实在性,找回失去的归属和认同感,使生活重新具有意义。
以综合及交叉为特征的现代系统科学(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在人们认识和寻找“场所精神”“认知心理”的努力中也发挥了科学的作用。
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过程的系统的分析,达到人地关系的最适状态。
1.具体的几点做法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认为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我们需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认知心理、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公共空间。
2.“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认知心理及生理的需要。
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3.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建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文属性极其重要。
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有内涵的作品能使其所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好去处,寓教于娱乐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任何带有人文主题的公共开放空间总是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是沉思冥想的好场所。
能够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意象中,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
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这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文化长期沉积的形式反映,对于研究该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可以巧妙地将文物古迹设计其中,合理布局,在不影响城市建设的情况下,尽量保护文物古迹免遭破坏。
例如北京有重点保护文物古迹46处,已与公园景观结合的就有16处,这些文物古迹已成为环境景观的重要部分,即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使景观设计富有文化内涵。
青岛、大连以海滨广场为景观特色;苏州、杭州以传统园林为景观特色;西安以古树遮日为街道特色;深圳以宽敞、优美的深南大道绿色景观形成特色等等。
4.用绿化创造高档次的公共生态空间植树、种草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防风减尘、吸纳有害气体、减弱噪声等作用;城市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减少裸露地面又是排除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
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重要方法。
城市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创造宜人、生态的绿色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在植物绿化时,还可以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植物,使市民产生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级的人类需求。
三、实例分析1.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因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得名。
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11公顷。
广场的方案设计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
同时,设计始终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把唤起广场的人性放在第一位。
广场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用需要,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聚会的场所。
为观演式交流、集体自由交流、小群体交流提供了不同的空间。
在人性化的体现上也做了很多设计。
比如,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设计了树阵提供阴凉;提供“嘹望”与“庇护”的机会;避免光滑的地面等。
在11公顷超人尺度的广场进行了尺度转换,积极创造亲切、宜人的小空间。
水景的多样性和可戏性是都江堰广场设计的有一特色。
玩水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广场进行了可亲可玩的水景设计,把水的亲切与缠绵带给每一个流连与广场的人。
都江堰广场的形式语言、空间语言都从当地的历史和地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使市民有很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