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案例
一、内容提要: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并不经常参加实践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又不多,且对于实践欠缺认识,因此学生对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就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关系的。
二、知识准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师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三、课堂探究
例题示范——吸毛器的发明
怎样才能使洗衣机洗后的衣服上不沾事实小面团之类的东西?这曾经是一个令科技人员大感棘手的难题。日本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这个问题所缠绕时,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农村山冈上用小网捕捉蜻蜓的情景,既然可以用小网网住蜻蜓,那在洗衣机中放一个小网是不是也可以网住小面团一类的杂物呢?许多科技人员认为她这种想法太缺乏
科学头脑了,对此没加理睬。这位家庭妇女没有被权威所吓倒,经过三年的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发明出了现在洗衣机上的吸毛器,专利期限为15年,取得的专利费高达1、5亿日元。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为手段,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日本的一位家庭妇女发明了洗衣机上的吸毛器,解决了连科技人员也大感棘手的难题,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分四小组从四个方面分别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小组:走进文学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第二小组:走进科学
我国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该成果被评为“2012年国际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第三小组:走进真理
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几种: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检验;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用客观事物来检验;用实践来检验。
第四小组:走进生活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对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的认识,人类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提出探究问题:用实践决定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四个镜头。
学生小组探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之后得出结论。
第一小组小结: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小组小结: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小组小结:前三观点错误,最后一观点正确,说明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第四小组小结: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师: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的都很好。
几点特别提醒: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亲自参见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提出了新课题,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二是实践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三是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不能说是标准之一。
4、盲目的实践不是指没有意识指导,而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
的实践。
课堂模拟练习:
据医学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血,奇迹般的挽救了这个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从而使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此茨痰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规律,从而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师问: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生一回答: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二回答: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师小结: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课后准备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政治课要上得好,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活
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使政治课常教常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本课成功的方面是:
1、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讨论等方面显示了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和积极性。
2、突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机械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3、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封闭”的课堂单一的教科书内容因为注入社会课堂的新鲜内容而显得更加生动鲜明,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观察、分析、解决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
1、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要求上还要周密思考,以求能够获得更好的实效。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去例举生活中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会更好。
2、本课探究问题的深度还不够,所以,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问题设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4、未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这一节课的失误。
参考文献:
①谢建胜.高中政治必修四教学案例一
②孙国良、管延霞. 顶尖教案思想政治必修四.延边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