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章《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章《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乘法运算尚不熟悉。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可能会对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乘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乘法运算。
3.问题解决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生动的例题、练习题和游戏。
2.教学卡片:用于学生操练和巩固乘法运算。
3.教学游戏:如“乘法接力赛”、“乘法拼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有趣的乘法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运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巩固(10分钟)利用教学卡片,让学生进行乘法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乘法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乘法的引入、乘法算式的组成、乘法的运算规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的学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加法、减法、除法等基本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乘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的概念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乘法的运算规律和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乘法的概念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
3.练习: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应用: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组成、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乘法运算,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操作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乘法口诀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组成。
2.让学生学会使用乘法口诀,提高乘法计算的效率。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组成。
2.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3.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法运算,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乘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5.采用口诀教学法,引导学生记忆和运用乘法口诀。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乘法运算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乘法口诀的卡片或挂图。
3.准备乘法游戏的道具和材料。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分给了几个小朋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引出乘法运算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算式的组成,如“2×3”和“3×2”,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练习,如“1×2”、“2×3”、“3×4”等,引导学生掌握乘法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9 有趣的乘法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9 有趣的乘法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发现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 乘法计算中的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2. 教学难点: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计算的规律。
2. 探索新知(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尝试计算,总结计算方法。
(2)乘法计算中的规律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方法和规律。
5. 布置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注重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七、课后评价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新知”部分,特别是乘法计算中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解释和引导学生探索乘法计算中的规律,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补充和说明:在探索新知部分,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概念,以及乘法口诀的运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的基本原理。
2.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通过游戏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乘法口诀表。
2.乘法计算器。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籽,一共有几个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乘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的原理,如“3个2是多少?”,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同时,展示乘法口诀表,让学生初步记忆乘法口诀。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乘法计算,如3×4、4×5等,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记录每组的计算结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如“乘法接龙”、“乘法抢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记忆和巩固乘法口诀。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乘法口诀有用?”,“如何快速记住乘法口诀?”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乘法的概念和乘法口诀的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乘法计算的作业,如3×5、6×7等,让学生在家里练习和巩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有趣的乘法计算》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有趣的乘法计算》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乘法计算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计算,但对乘法计算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计算时,可能会对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乘法计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2.乘法计算的方法3.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法计算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乘法计算的过程,加深对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有趣的乘法计算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计算。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乘法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小棒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乘法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情境,如动物园、水果店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说说在这些情境中,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哪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如2×3、3×4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解析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解析
学生用竖式计算前,可以先让他们说说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知道它们都是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
由此启发学生: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存在一种有趣的规律,你能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这一规律吗?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可以引导他们先观察每题积的个位和百位上的数,再观察每题积的十位上的数,并把它们与原来的两位数分别进行比较,从而初步发现规律。
这里的规律也可以形象地说成“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23×11等三道乘法式题中,23×11可以直接应用上述规律填空,另外两题需要适当进行变式处理。
因为64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得10,所以64×11的积的十位上应写0,同时百位上应为6+1的和,即为7;59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得14,所以59~11积的十位上应写4,同时百位上应为5+1的和,即为6。
22×28、35×35、56×54这组算式的特点可以表达为:都是两个两位数相乘,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学生用竖式算出各题的得数后,首先要提醒他们接着完成相应的填空,然后启发:每题积的末两位各是多少?积的末两位各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每题积里末两位前面的数各是多少?它们又可看作哪两个数的乘积?
学生按规律直接写出15×15等各题的得数后,也要提醒他们用竖式再算一算,以进一步确认规律。
教材最后的三组算式,其共同特点可以表达为:每组第一题的两个乘数,分别比第二题的乘数少1、多1;而每组两道题的乘积都相差1。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说说各自的体会时,一要突出猜想、验证、表达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线索;二要突出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乘法计算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乘法计算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数学中“有趣的乘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能力,但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可能会对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产生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教学PPT或者黑板。
3.练习题和答案。
4.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讲述一个商人卖水果的故事,商人通过乘法计算,快速准确的给出了顾客的购物总价。
激发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用具体的例子,解释乘法的意义。
例如,3个2相加的结果,可以用乘法2×3来表示。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乘法计算练习。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1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1,主要围绕乘法计算展开。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的乐趣,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计算,对于乘法计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讨论,从而理解和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乘法计算的乐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要掌握加减法计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规律,发现图片中的事物都是成组出现的。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法计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法计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计算。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计算,让学生亲身体验乘法计算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乘法计算的心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有趣的乘法计算》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有趣的乘法计算》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有趣的乘法计算》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探索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法和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学习乘法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乘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乘法的意义,总结乘法口诀。
3.演示: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卡片,展示乘法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
4.练习: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2=2 3×4=12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
本章内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的意义,理解乘法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乘法计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比如不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不熟练乘法计算的方法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乘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趣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乘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熟练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乘法计算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乘法计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计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乘法计算的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有趣的乘法计算》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有趣的乘法计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乘法运算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可能会对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乘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乘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乘法运算的过程,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乘法运算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总结提升:对乘法运算进行总结,强调乘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乘法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乘法运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可以采用图示和的形式,展示乘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
探索规律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两位数乘坐两位数里的一些特定情况,乘积就是有规律的。
使学生研究这些乘法,辨认出内积的规律,能享用数学积极探索的艰苦、细致和顺利的欢欣,在科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索、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这次探索规律研究的特殊乘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任意两位数与11相乘,如,24×11、11×67等;另一种是两个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数的和是10(简称“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如35×35、53×57等。
这次积极探索规律分后两段展开,先精心安排两位数乘11,再精心安排两个“头同尾迁调”的两位数相加。
每一段教材都按“辨识对象”“辨认出规律”“抒发规律”“检验规律”四块撰写。
(一)认识对象,了解其特征“规律”就是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人们把握住规律,首先必须重新认识该类对象,介绍它的特点,时能把它与其他类别的对象二者区分,就可以把特有的对象与特有的规律对应联系出来。
所以,教材先得出若干个算式,使学生辨识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看作同一类算式。
第一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十分明显,一个乘数是两位数,另一个乘数是11。
教材直接指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给出如下的三个乘法竖式,学生很容易了解这一类乘法算式特点。
24×1153×1162×11第二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注意。
为此,教材一边给出三个乘法算式22×28、35×35、56×54,一边提示学生“你能找出每题中乘数的共同特点吗?”引导他们去注意各道算式中的两个乘数,看出每题中两个乘数分别是二十几、三十几、五十几,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二)观测算式的积与两个乘数,在比较中初步辨认出规律这次探索规律,主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是一次探索规律的活动。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材分四段编排。
第一段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
教材先让学生分别用竖式计算出24×11、53×11、62×11的积,再引导他们分别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较,在比较中初步发现: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积的个位就是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的百位就是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而积的十位是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
接着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组两位数乘11的计算,并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
由于这组计算中有两题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后满10了,所以相应的积的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就有了一些变化。
通过这组式题的计算以及相应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对两位数乘11计算规律的认识。
第二段引导学生探索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教材先出示22×28、35×35、56×54这一组式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再引导他们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填空、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O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积的末两位是两个乘数个位上数相乘的积;而末两位前面则是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有趣的乘法计算(7)-苏教版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
材
分
析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三年级“探究规律”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的思考题中。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2.理解规律。
3.根据规律进行计算。
达
标
检
测
阶
段
五、检测达标,拓展深化
1.一星级:
17×11 42×11 53×11
2.二星级:
46×11 39×11 11×58
3.三星级
97×11
4.四星级:
□×11=528
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七、课堂评价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规律
四个梯度练习题的设计,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规律的提升。
一、情景导学 揭示主题
1.师生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PK大赛。(三局比赛)
2.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
《有趣的乘法计算》
师生进行比赛
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规律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活动一: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合
作
交
流
阶
段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探究问题:
任务二:
同桌互出:□×11=□
小组合作要求:
1.一个同学计算得出。
2.另一个同学按照规律写出。
3.先静静的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交流。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9 有趣的乘法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9 有趣的乘法计算(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简单的乘法口诀表;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乘法法则求解;3.能够通过探索规律,找到乘法计算的规律;4.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乘法法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探索乘法计算的规律;2.通过课外生活实际应用乘法法则。
难点1.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乘法法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到的内容,引入今天的课题。
2. 乘法口诀表教师通过板书和口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2~9乘法口诀表,并让学生跟随去背诵。
3. 游戏环节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运用口诀表算出10以内的乘法,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游戏规则如下:•把十块卡片扣好,放在教室的一角;•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5块组成的卡片和2块组成的卡片,把它们粘在小白板上,然后用乘法口诀算出5乘2的结果;•学生按照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排名,排名前三的学生获得奖励。
4. 乘法计算的规律通过实际例子,探索乘法计算的规律。
例如:桌子上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10元,问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这5个苹果。
在展示了如何用乘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并触类旁通,探讨乘法的规律是什么,为学生打下思考基础。
5. 课内实践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选取实际例子,运用乘法法则计算获得正确的答案,并将过程呈现出来,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6. 课外实践在课后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例子进行乘法计算,并在下节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作业和小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所讲的有关乘法计算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乘法计算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但是课程结束前,时间有点紧张,下节课要在备课时注意安排好时间。
1.9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带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9课时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目标: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1 1 × 1 12 4 5 32 4 5 32 6 4 5 8 3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有趣的乘法计算(19)-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有趣的乘法计算(19)-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第19课,题目为“有趣的乘法计算”。
该课程本节主要介绍了有趣的乘法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乘法计算方法来发掘一个数的运算规律。
2. 教材重点难点•乘以9、99、999、9999、……的秘诀;•精心编织乘法表;•数字的奇思妙想。
3. 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有趣的乘法计算引导学生发掘问题的运算规律。
同时,通过数字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乘法计算中乘以9、99、999、9999、……的秘诀;•灵活编制乘法表;•了解数字的奇思妙想。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计算中的数学奥妙及计算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在一年级我们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中,为什么每次进位都要乘以10呢?2. 操作演示接下来,教师应该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示,讲解乘以9、99、999、9999、……的秘诀,教授编制乘法表的技巧,和数字的奇思妙想。
例如,在乘以9的时候,只要把被乘数的个位数减1,再将十位数变成9,这样的结果就是被乘数的数码总之减1的数。
3. 课堂练习接下来,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并互相进行评价和纠错。
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地出一些自己编写的习题,让学生感受到乘法计算的乐趣。
4. 课后作业最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琢磨中发现一些乘法计算的规律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有趣的乘法计算方法,从而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乘法计算的规律,并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13.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13.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13.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乘法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与加减法混淆;计算方法不熟练,容易出错;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乘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有趣的乘法计算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学具:小卡片、小棒等。
3.题目:有关乘法计算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课件,展示有趣的乘法计算的相关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如:3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2×3等于多少?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可以是口算,也可以是笔算。
如:1×1、1×2、2×2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里的一些特殊情况,乘积是有规律的。
让学生研究这些乘法,发现积的规律,能够品尝数学探索的艰辛、严谨和成功的喜悦,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这次探索规律研究的特殊乘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任意两位数与11相乘,如,24×11、11×67等;另一种是两个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数的和是10(简称“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如35×35、53×57等。
这次探索规律分两段进行,先安排两位数乘11,再安排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
每一段教材都按“识别对象”“发现规律”“表达规律”“验证规律”四块编写。
(一)认识对象,了解其特征
“规律”是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人们把握规律,首先要认识该类对象,了解它的特点,并能把它与其他类别的对象相区分,才能把特有的对象与特有的规律对应联系起来。
所以,教材先给出若干个算式,让学生识别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看成同一类算式。
第一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十分明显,一个乘数是两位数,另一个乘数是11。
教材直接指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给出如下的三个乘法竖式,学生很容易了解这一类乘法算式特点。
24×1153×1162×11
第二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注意。
为此,教材一边给出三个乘法算式22×28、35×35、56×54,一边提示学生“你能找出每题中乘数的共同特点吗?”引导他们去注意各道算式中的两个乘数,看出每题中两个乘数分别是二十几、三十几、五十几,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二)观察算式的积与两个乘数,在比较中初步发现规律
这次探索规律,主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规律。
即观察每一道乘法算式的积和两个乘数,比较积里的数与乘数里的数,研究其中的某些对应联系,初步发现一类乘法算式的积的规律。
探索规律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现在探索某些两位数乘法的规律,可以从笔算入手,借助竖式算出的得数,研究规律。
两位数乘11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如果两位数大于90,它与11的乘积是四位数;如果两位数是90或者小于90,它与11的乘积是三位数。
如果两位
数乘11的积是三位数,积个位上的数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积十位上的数是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而当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是10或十几时,积的十位上是0或几;积百位上的数或者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或者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加1。
积的这些规律似乎很复杂,其实只要在竖式上算一算,就能体会到。
教材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4×11、53×11、62×11,这些乘法的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不满10,发现积的规律不是太难。
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的积,不是三位数就是四位数,大多数是四位数。
积的末两位上的数,刚好是两个两位数个位上数的乘积(如果两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得数不满10,那么这两个两位数乘积的末两位上的数是“零几”);积的前一、两位上的数,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
教材让学生先笔算出22×28、35×35、56×54的积,比较积里的数和两个乘数里的数,看出一些规律。
如:22×28=6 16→2×8的得数
↓2×(2+1)的得数
35×35=12 25→5×5的得数
↓3×(3+1)的得数
56×54=30 24→6×4的得数
↓5×(5+1)的得数
(三)交流发现,口头描述规律
表达规律是探索规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把发现的规律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是探索活动的成果结晶,是思维的一次抽象与概括。
数学模型是表达规律的最好方式,然而小学生一般达不到使用数学模型的水平,比较适宜的方式是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个人的想法。
教材鼓励学生说说“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他们分别说出积的个位上是怎样的数、百位上是怎样的数、十位是上怎样的数。
这就是对规律的初步提炼和表达。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教学必须注意,探索规律的主体是学生,总结和表达规律的主体仍然是学生。
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发现并说出规律,但不宜把规律讲给学生听,更不能把总结好的规律交给学生。
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教材设计《探索规律》的
初衷。
即使数学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也要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了解规律,而不要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规律。
(四)列举同类的其他乘法题,按规律写出乘积,并用竖式计算验证规律
从前面一些乘法算式得出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适用于同类的其他算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验证第一种情况的规律,教材让学生“根据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23×11=2□3 64×11=□□4 59×11=□□9
第一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里应该写“5”,这题完全可以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竖式计算也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10,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百位上还是写6吗?第三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14,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百位上应该写几?教材鼓励学生自己处理遇到的新情况,想办法解决新矛盾。
通过猜想、尝试和验证,补充与发展原来的规律。
验证第二种情况的规律,教材让学生“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按初步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并不难,通过笔算能够证明前面的规律完全适用于这些算式。
教材还给出下面这样的三组乘法算式,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新的发现。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这些乘法算式都具有“头同尾补”特点,都可以按这类算式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结果。
同组两道算式,乘数十位上的数都相同,个位上的数是4与6,或者是5,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差1。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后中学数学还能证明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列举同类的其他算式验证规律,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通过仿照既有的规律,再写出几道算式的得数,能进一步熟悉规律的内容;二是尽管现在的探索规律只能不完全归纳,但让学生经历“初步发现——继续验证——最终确认”的过程,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体会和经验
这次探索活动的最后,要求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相互交流收获。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关于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如研究了有怎样特点的乘法计算,发现了哪些规律,怎样按规律直接写出乘积……二是关于过程和方法的收获,如经历了哪些过程,进行了哪些活动,尤其要体验“检验”在探索规律里的作用。
三是关于情感和态度的收获,如对探索规律有什么感受,碰到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获得成功以后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