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____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____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一.导入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

另有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汉末常林带经耕锄,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顾炎武读破万卷书,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

二.疏通课文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

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zhuó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nân)昏塞不通,可惜!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已经)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方言)语百千,不可殚.(尽)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早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洪水)已过,六月方.(才能)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yì割)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己偕.(一起)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奇特的稻种)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睛,则汲.(jí)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育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也。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大学》节选同步学案2012____龚德国

《大学》节选同步学案2012____龚德国

《大学》节选同步学案第一课时一.课文疏通第一段大学之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明.(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德,在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坛经》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_龚德国

《坛经》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_龚德国

《坛经》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慧能受法五祖..(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

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唐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

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他因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佛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慧能接受禅法。

慧能,俗姓卢,新州人,为禅宗南宗的始祖。

也叫惠能。

)一闻,言下..(一言之下,顿时)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即顿悟法门,意思是不需要时间也不需要循序渐进,直接悟到真理的教法。

)及衣.(法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强调学禅者对..(信物,凭信),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禅法的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

),当令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此处,....(生命如同悬挂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

)。

若住.(停留)此间此地),有人害汝,汝即.(即刻)须速去.(离开)。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原为久住护..(原因,根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当阳县玉泉寺住持持佛法之意,禅宗兴起后,用为寺院主管僧的称呼。

这里指担任住持。

下文的“住”也是“担任住持”的意思。

)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担任住持)。

法即.(虽然)一宗,人.(指传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人的见性有迟有疾。

见....(为何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指见性,佛教用语。

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见迟即渐,见迟即顿。

法无间顿,人有利钝..(利,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即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故名渐顿。

二.填空题1. 佛教与、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佛教史上朝禅宗六祖弘法的《》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一、文本内容讲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老子五章学案

老子五章学案

老子五章第一章陈鼓应引述: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

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而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

本章只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

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

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些形容词。

第二章陈鼓应引述: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及价值判断,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

而对立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及价值判断,也不断在变动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再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人世间,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认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

有道的人却不恣意行事,不拨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世,以“不言”行教。

第十九章陈鼓应引述:上章是叙说社会的病相,本章是对于社会病相所开出的药方。

这里承前章所说“智慧出,有大伪”,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

老子指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

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自然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第七十八章陈鼓应引述:老子以水为例,说明柔克刚的道理。

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可的性格。

本章借水来说明柔弱的作用。

水性居下趋卑,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卑下屈辱乃是“不争”思想引申出来的。

而“不争”思想即是针对占有意欲而提出的。

第八十章陈鼓应引述:“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俄热爱当时散落在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序镇制力量来维持,但凭个人纯良的本能就可相安无事.。

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真质,文明的污染被隔绝。

老子五章 学案

老子五章  学案

《老子》五章学案【生字注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欲以观其徼()为()而不恃()见()素抱朴【知识积累】1.通假字见素抱朴()2.古今异义(1) 名可名,非常..名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很。

3.词类活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动用法,使……香甜、漂亮、安适、习惯)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的地方)4.文言句式(1)判断句道可道,非常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2)倒装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莫之能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课堂导学】1、概括各章主要内容:(1)(2)(3)(4)(5)2、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到的“道”?(2)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3)在对立项的列举中重视“柔”“弱”“贱”的一方,是朴素辩证法思想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3、名句填空:①故有无相生,,,,,。

②,,功成而弗居。

③甘其食,,,。

邻国相望,,。

④绝圣弃智,;,;,。

《孟子见梁惠王》学案1、注音庶()人万乘()弑()其君不夺不餍()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上下交征利()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5、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反对什么?试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6、下列各项中,对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解释或翻译《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二. 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老子五章》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无答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无答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道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3.了解道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老子思想,如“见素抱朴”“小国寡民”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4.熟读、背诵一些片段;5.初步理解儒道思想的互补性。

二.课前预习:1.了解老子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的美誉。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胠箧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胠箧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胠箧》同步学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胠箧庄子将为.(为了)胠.(qū打开)箧.(qiè箱子)、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之盗而为.(做)守备,则必摄.(shè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 绳索)、固扃.(jiōng 插闩shuān)鐍.(jué琐钥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举,扛着)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通“向”,先前)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网)罟.(gǔ各种网的总称)之所布,耒.(lěi)耨.(nîu 锄)之所刺.(插入),方二千余里。

阖.(hé全)四竟.(同“境”,疆界)之内,所以立宗庙..(本指土神和谷神,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治邑.、屋.、州.、闾.、乡.、曲.(古代行政区域名)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忽然有一天)杀齐君而盗其国,...(齐国大夫田常,鲁哀公十四年杀了齐简公,夺取了齐国政权)一旦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非议),大国不敢诛.(讨伐),专.(独占)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剖心)剖,苌弘..(周灵..(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斩,比干王时的贤臣)胣.(chǐ剖腹),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时被杀害)靡.(同“糜”,腐烂)。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lù)。

故跖(zhí)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这里指规矩、准绳)乎?”跖曰:“何适..((无论)到什么地方)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凭空推测)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学案

《老子》五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片段。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老子(约前600—前500),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又称《道德经》)。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整体感知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预习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属:依从C.见.素抱朴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解析:C项,见:显露、表现。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小.国寡民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B.绝学..无忧C.天下莫柔弱..于水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析: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学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经典原文 2《老子》五章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 ( 约前 580 年-前 500 年以后 )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首创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 ( 今河南鹿邑东 ) 厉乡曲仁里人 ( 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 。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须,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鼻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代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对比较,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期间,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身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髓是朴实的辩证法。

比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鼻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谋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中国哲学之父”的美名。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勤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慧,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册无所不习。

他的学问远近有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理智的境地为他供给了记录和评论时势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势的严酷杂乱与变迁,他作为周代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缺点,依靠超然的环境,远见高见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地,旷古之智与气势,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怀,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童心说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童心说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童心说》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龙洞山...农.(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叙.(“叙”通“序”名作动、作序)《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末语云:“知.(“知”通“智”)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认为)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无,没有)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假如、如果)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名作动、做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概括本段大意。

2.本段在阐述“童心”概念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jù立即))失也。

盖.(大概、大约)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动作名、听到看到的东西。

)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名作状、一天天地、渐渐)以.(连词,表修饰)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丑,古:厌恶、憎恨;今:丑陋。

)也,而务欲以.(连词,无实义)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像、如)学者反以.(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 zhàng )之也。

夫学.者.(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

)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通“现”)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dǐ);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1.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凭借)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连接上文、表原因)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word完整版)《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

(word完整版)《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文章来自:2010级高二(下)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12—3—1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一、自学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

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自学引导:作者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自学测评: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

2、《<老子>五章》导学案

2、《<老子>五章》导学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高二备课组·肖翌苗【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自学引导】1、阅读“非常学案”P9----助读资料,了解老子及其《老子》。

补充: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2、《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自读课文,把握字词,初步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

4、自学质疑。

【自学测评】1、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__名__,字伯阳,又称____,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____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有《老子》传世,《老子》又名_______。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____",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音观其徼.()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3.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
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解释或翻译《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三.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多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

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

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

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