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
《老子》五章第一章:讲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老子》的开篇,讲的是很抽象的东西,比较难理解,所以历来对它都是众说纷纭。
对这些解释,我不敢说它们错,我只说我理解的和它们都不同。
下面我就把我理解的说出来。
当然我解释的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努力,互相取长补短,总有一天会把它搞懂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它就不是一般的道了。
这样解释的人认为,老子开篇就提出了他的思想核心--道。
我不同意这样的解释。
我认为这里面的三个“道”字统统是“说”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要说一些可以说的东西,这不是平常说的东西。
我认为,老子在开篇并没有提出他的思想核心--道。
当然,我的这个解释,还有一个漏洞,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有没有“说”的意思。
关于这个,我无从考证。
如果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多半就是正确的了,如果没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就不对了。
可是,不光我的这个解释不对,连现在流行的解释也不对,因为它也把第二个“道”字解释成“说”的意思了。
如果在老子那个时代“道”没有“说”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就可以解释为:道是可以遵循的,它不是我们平常见的道路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给需要起名字的东西起名字,但是这不平常物体的名字。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要先给我要说的这个特殊的东西起个名字。
为什么要先起名字呢?因为你要建立一门从来没有的学说,你就先得给你要讲的东西起名字。
比方说,你要建立几何学,那么你就得先给一些东西起名字,例如角、垂直、平行线,不然你就无法叙述。
所以开篇这一句,老子就象一个说书的先生一样,告诉大家:我现在要说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我要先给我要说的东西起名字。
我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呢?接着往下看。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_课件1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 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 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 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者能战胜强者, 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 没有人能实际实行。因此圣者说:能承受国家 耻辱的人,才能做国家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祸 难的人,才能做天下人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 听起来好像是反话。
【译文】: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也就知 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 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 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 传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 而不占有,做了事情而不倨傲,万物长成后并不占有, 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虞我诈、“率善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 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5.《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
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提示 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 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 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 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 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 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课时跟踪检测(二)《老子》五章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本.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奥妙.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掩饰.D.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持守.解析:选C C项,“文”的意思是“条文,原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垢,是谓社稷主⎪①受国之.⎨⎪②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③天下莫柔弱于.⎨⎪蓝⎩④青出于蓝,而胜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选D ①助词,的;②代词,代“水”;③④均为介词,表比较,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道可道,非常道..C.虽有甲兵,无所陈之..D.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解析:选B B项,非常:古义为“不是永恒的”,今义为“特殊的、十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国寡民.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选C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
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即《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B.声,简单的发音;音,特指单声,与合声相对。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社稷”为民族的象征。
D.结绳,古代没有文字,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情,传递信息。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过程:一、知识链接:方法: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关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老子以及《老子》的信息。
1、时代背景:2、介绍作者:3、介绍《老子》【翻译课文】要求:逐句翻译,重点字要落实。
并总结本章老子要表达的意思。
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老子的结论】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老子的结论】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老子的结论】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老子的结论】【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北京市高中语文 智者的训诫《老子五章》析读学案 新人
智者的训诫——《<老子>五章》析读一、《老子》难懂,更难讲二、大道何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小雅•大东》道士腰间两把刀,和尚口下有条巾。
本是平常两个字,难死多少读书人。
道的特性第一,终极性,道是万物的本源。
第二,模糊性,道不可言说。
第三,运动性,道的状态。
第四,周遍性,道无处不在。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老子》二十五章三、虚静无为:无吾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老子》十一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无为(统治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五章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老子》四十九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三章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国之德也。
——《老子》六十五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老子》四十九章无为(被统治者)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二章四、老羊曰老子生而皓首,是中国最伟大的智者。
《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成为了中国哲学的渊薮。
后世学者,论说动辄数万数十万言,号称著作等身又有何益?尔等岂不羡煞,能不愧煞!。
《老子》五章.上课ppt
水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 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 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 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 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上善若水
正言若反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 肯定。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等语中, 就是以“愚”“缺”“屈”“拙”“讷” 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 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 的意思。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Βιβλιοθήκη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顺应 自然规律来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 为其始原。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 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 永远不会失去。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Word版含解析
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初读强基·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生平: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成就: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代表作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南华真人”——庄子生平:庄子,名周,字子休。
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做过蒙城漆园吏。
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
成就: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老子降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
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
22《老子》五章高二语文课件
“现”,出现/名词,看见的东西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7.垢
藏污纳垢
() ()
答案:名词,耻辱/名词,污秽、尘土一样的脏东西
邻国相望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8.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德高望重
()
答案:动词,看/名词,念头/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
节选的《〈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章次
第一章 第二章
内容
本章开篇明义,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 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老子强 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 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
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 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他的哲 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了解经典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内涵评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人对 “美”的理解及追求成正比。文明程度越高,对“美”的理解 就越深刻,对“美”的追求就越执著。当人类走出蒙昧时代, 就有了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有求美、 羞恶之心,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而能将美与善发扬光 大者,就是圣人。黄帝、唐尧、虞舜、夏禹,这些中华民族的 祖先,都有仁、义、礼、智、信各方面的美德,所以被世世代 代称颂。人们敬仰圣人,就是人性崇尚美、追求善的反映。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一、文本内容讲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老子》五章课文详解
《老子》五章课文详解教学参考0525 2100《老子》五章课文详解一章【译文】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叫出的名称,就不是永恒的名称。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虚无,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存有,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都是同本质的玄妙之理。
从理中寻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评析】第一章阐释和描述“道”,“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是其的两个方面,说明“道”的特性:天地初生时,除了自然法则的“道”什么也没有,故“无”;万物萌发于“道”,故“有”。
“玄之又玄”强调“道”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不能被人们直接和用理性思维去感受的性质,“众妙之门”强调“道”是一切玄妙之理的渊薮(薮,sǒu;比喻人或事物的集中的地方),一切道理由“道”生发而出。
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有与无相生,难与易相成,长与短相对,高与低相向,音节与旋律相和,前与后相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顺应自然施行教化。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阻碍原始状态。
任其生长而不占有,做了事情也不自恃,万事成功也不居功。
因为不居功,因此才永远不失去。
【评析】本章先说明“美”与“丑”、“善”与“不善”的观念相反相成,后六句说明观念的相互依存。
接下来,老子从这些观念出发推论他的治国之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出总的要求;“万物……功成而弗居”,具体陈述如何做;“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讲效果,“圣人”自己不居功,万物也一是不到“圣人”之力。
十九章【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会有百倍之利;放弃仁和义,百姓会回归上孝下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抛弃)这三种东西,把它作为文治法度还不够,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要坚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抛弃学问就没有忧患。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
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
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五章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一、入境生趣“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让学生说说对老子的认识: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展示提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达标检测1.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编号:3 学科:初一传统文化编制人:赵新华审定人:赵新华班级姓名小组组别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徼________音声相和________..为而不恃________见素抱朴________..什伯之器________远徙________..二、解释词义以故荆轲逐秦王.故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业惠文、武、昭襄蒙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其无以易之.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属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予作文以记之.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得其尤绝者家焉.绝仁弃义.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故令有所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望先达德隆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名可名,非常名____________.长短相形____________.绝圣弃智____________..民复孝慈____________..绝巧弃利____________..弱之胜强,柔之胜刚____________..使民重死而不远徙____________.甘其食____________.美其服____________.安其居____________.邻国相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乐其俗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莫之能胜____________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____________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解释或翻译《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二. 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老子》五章ppt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
• 上德者遵循道,这里的道指上德,“後德”中的德 指下德。在是否顺应自然和是否作为上,上面列举了五 种不同的态度,相应五个层次: • 失上德而后有下德,失下德而后後有仁,失仁而后後 有义,失义而后後有礼。遵循道的人是上德的人,有德 的人不考虑仁,守仁的人不考虑义,守义的人不守礼。 • 什么是“礼”?“礼”指不遵循自然规律,没有德,而 且,既没有仁,也没有义,想作些事而不知道怎么作, 虚张声势,扬臂而挥之。因此遵循道的人不守礼,不拘 礼节,不拘传统,不保守,最开放,最顺应历史潮流。 在五个层次中,礼最差。为什么礼最差呢?
• 【简 注】 • [1]上德:最高层次的德。不德:不自恃有德。 • [2]不失德:不离失德,自恃有德,执守形式上的德。 • [3]无以为:无心作为。无以:固定词组,是“没什 么……”的意思。 • [4]上仁:最高层次的仁。 • [5]上义:最高层次的义。 • [6]莫之应:即“莫应之”,意思是没有谁响应他、 跟从他。 • [7]攘臂:扬着胳臂。扔之:招引他。扔:招引。 • [8]“夫礼者”句: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 薄:浇薄。 • [9]前识:先知先觉。华:光华,这里指“虚华”。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 经》,或称《老子》 《老子五千文》。 原 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 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唐代尊为《道 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含答案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
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
“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
“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
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
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
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
“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
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
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
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
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
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而不 用,使 民 重 死 而不远徙。
虽 有舟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迁移。
虽然有船舆, 无所 乘之; 虽有 甲 兵, 无所 陈 之。
和车,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各种兵器,却没有人去使用。
⎣⎢⎡⎦⎥⎤什伯之器:各式各样的器具。
一说,兵器。
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徙:迁移。
虽:虽然。
舆:车。
陈:陈列,引申为“使用”。
使 民 复 结绳 而用之。
甘 其 食,美 其使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安 其 居, 乐 其 俗。
邻 国服装,安于他们的居处,高兴他们的习俗。
毗邻的国家能相 望, 鸡犬 之 声 相 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互望见,鸡狗的叫声能相互听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结绳:古代没有文字,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情、传递信息。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练习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天道、地道的短时失衡,总会给人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然而人道的和谐,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乐章。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天道、地道、人道和谐的理论,能够给予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以重大启示。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
20世纪国学泰斗、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自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
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
这是确然无疑的。
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
道家老家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思路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天人合一”的规律性【课内挖掘】孔子于水,兴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老子于水,则富有理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一滴小小的水,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你对水有怎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角度]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课外运用】示例: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
无色,无声。
一会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
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
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朴素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老子》五章完美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学案本校用
《<老子>五章》学案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2、《道德经》又名,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下篇为,合称《道德经》。
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
纪晓岚对道家的学术,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3、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是世界的本源。
4、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时期宋国人。
著名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5、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 ”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己,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二、文本内容初读掌握,用原文填空1、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一、文本内容讲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评析: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评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
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评析: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这些论述体现出老子不争、无私及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来。
评析:这一章。
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
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二.文言知识积累1.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2.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3.《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 “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前后相随: 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
对应于“绝圣弃智”。
以柔克刚: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三. 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B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B (A 抱持守C 法律条文,原则D 占有)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C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 均为定语后置句)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A(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③④①②)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四.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