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下第四课的课本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下第四课的课本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下第四课的课本笔记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肆意妄为。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③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①利--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弊--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设内阁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发展过程:①确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出现:(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发展:(明宣宗)地位提高,授予阁臣票拟权。

④大权尽归内阁(神宗时张居正)。

★内阁的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和阁臣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疑难解惑】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

①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②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

③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时)(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职能: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阶段(五)课时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阶段(五)课时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点一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清代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补充] 明代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

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

[史料论点] 军机处的运行机制及特点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核心论点:(1)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纲要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 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 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 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 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 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皇权的加强,相权的衰落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 黄宗羲《明夷 待访录》 黄宗羲提到明朝的高皇 帝(朱元璋)做了一件 什么事?
明初废除丞相
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 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 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 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 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 责。皇权极大加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 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 训· 祖训首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 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 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 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 (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现 不 同发 展 趋 势 的 治 制度 发展 的 主 流 , 内阁 的作 用 在 皇 权 专 制 西方 : 工业 革命 的开 展 , 资本 主义经 济 的 札记》 中的观点作为情境 来设置 , 利玛窦认 迅速 发展 ; 新航 路 开辟 后 的殖 民 扩 张积 累资 为 : “ 虽 然 我 们 已经 说 过 中 国 的政 府 形 式 是
但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王朝初期封建社会的前期
0 - 一 辫≮ 黪迦 旁 患 通祝l l
_ _ _
① 政 治上 : 专制 统治 决策 具 有个 人 独断 和 随 科技 的缓 慢 。 意 性 的特点 , 易形 成暴 政 与腐败 , 使社 会 矛盾
后 于 世界 潮流 。③ 文化 上 : 文 化专 制 阻 碍科 时 , 容 易让 人误 以为 内阁 首 辅 就 是 丞 相 。实 学 的发展 , 反封 建 的民 主思想 被压 制 。
际上 , 中 国的 内 阁始 终 不 是法 定 的 中 央一 级
但在复 习过程 中 , 同学们 还要注意辩证 地 的行政 或决 策机 构 , 只是封 建君 主专 制下 : 为
【 解析】 本题 是对教材 内容 的补
不 断加 强 , 而本 题 却从 内阁存 在 的 价 值 这 一
对外 , 世 界市 场雏 形 出现与 拓展 , 新航 路开 辟 充和 拓展 。教 材 中主要反 映 的是 皇权 专制 的
强调 内 阁对 皇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的 中国 : 政治 上 , 君 主专 制 空 前强 化 、 封 建 角度 切入 ,
侵略。② 经济上: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 ③ 文化上 : 推动先进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 使中 华 文 明长期 领先于世界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 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内阁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
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过程: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阅读) 1.背景:中西方历史的逆转
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
东方: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 。 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英国国会
清朝军机处
2.清末政治改良:
①原因及目的: 清政府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②改良表现:
设外务部;设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等; 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
③评价:
(1)客观上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2)改良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本课小结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密折制
基本原则; 理藩院; 重视边疆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强化的弊端: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一、专题内容1、制度基础韩非思想(中史七上9课)2、秦朝建立(中史七上10课)3、西汉巩固(中史七上12课)4、隋唐完善(中史七下2、4课)5、宋元加强(中史七下9、12课)6、明清强化(中史七下15、17课)7、制度废除辛亥革命(中史八上8课)二、知识网络三、专题练习内容1、纵横联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历程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

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⑦废除:辛亥革命:4)发展趋势: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入关前是决定国家大事的机
构是什么?影响怎样?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入关前是如何决定国家大事
的?影响是什么? 清入关后,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 些措施?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大臣有何特点? 2、军机处的职权是什么? 3、其处理政事的特点什么? 4、军机处的设置怎样加强 了皇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促进民族乊间的融合。

蒙古 东北 西藏

西藏
新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消极:
1 、君权的高度集中,昐造成决策失误, 阻碍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朝皇帝对大臣不满,就在 朝廷上对其痛打,名曰“廷杖”。 武宗将大臣168人罚跪5天,还 不解恨,又实行“廷杖”,打 死15人;世宗一次“廷杖”大 臣134人,其中17人被打死。

议政
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
明太祖时,中央机构有何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影响是什么? 内阁的职权是什么? 后又出现什么变化? 如何认识内阁制?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荒废政 事,从宪宗到熹宗,竟有160多年 没有召见大臣.
请问: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从表面看是由于昏君荒政,根源是君 权的高度集中
第四课 明清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 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 制制度的加强的高度加强
明太祖时,中央机构有何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影响是什么? 内阁的职权是什么?

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 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皇 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 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 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二:观点——悲歌 理由: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 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思想:思想文化落后。 (4分)(只答出观
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观点——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理由:繁荣的理由参见答案一,悲歌的理由参见答 案二。(7分)(应明确答出“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 多得 6 分)
【课堂检测】
1、(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 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选A。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 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 展到顶峰。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A
探究问题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教材研究作者:高三历史备课组肖明发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古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古代两大社会转型时期简介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

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

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

这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实行。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历代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

历代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

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内容:〔1〕皇帝制。

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

“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

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

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阔劳动人民的工具。

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稳固统一,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对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①原因:
②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
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央
三司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
—— ·

训 改成无我
问题:⑴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
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 ⑵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⑶这则材料反应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形成过程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序 》
明 太 祖
易 。
之 法 ,
作 聪 明
子 孙 ,
《 一,钦
皇 字乱承
明 不我朕
祖 可已命

以 训 处将文下并后 首明 死犯武敢不子 章太 。人群有许孙 》祖 凌臣奏立做
《 迟即请丞皇 皇 ,时立相帝 明 全劾者,时 祖 家奏,臣,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 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 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 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 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 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 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 一落千丈。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形成过程
2、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过程
雍正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集 中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郡Biblioteka 制地方分权单项选择题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发展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②削夺相权,加强君权
③皇权日益加强
④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精简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请思考: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 生原因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强化)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皇帝
元(新发展)
中央:一省二院 地方:省、路、府(州)县
宋(加强)
中央:二府三司 地方:路、州县
集 中
中央:三省六部
中央集权
隋唐(完善)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 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格外安土重迁。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 侵蚀,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 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 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 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 在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 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康熙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皇太极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2、影响: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 驰;
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 意性,易出现失误;
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 因循守旧之风;
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 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极大妨碍中国社会 的进步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发展开始大 大落后于西方。
资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 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
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 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 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