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PT优秀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98686e580216fc700afd6b.png)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认识)
+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期) (1)政治: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 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封建经济。 (3)文化: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 流。 +消极作用:阻碍社会进步,落后于西方。(后期) (1)政治: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君主专制极易形成 暴政和腐败;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 政治无从发展; (2)经济: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阻碍商品经 济的更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新生产方式 的成长; (3)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 科学的产生,民主思想遭封杀,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 局面。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D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
皇帝制度
起止:前221年嬴政开创,后为历朝封建最高统治 者所沿用,1912年溥仪结束。 ②特点:A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 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 B 皇权至高,独揽全国政、经、军大权,直接任免
各级官吏;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C 终身制世袭制,权力不可转移;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D神化皇权,显示皇权神圣。 ③弊端:个人意志,独断性、随意性。君主个人的 品行、能力、性格等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6eba7848762caaedd33d460.png)
(09北京卷)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 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 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发展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 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两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元朝进一 步发展,明清时则空前强化,达到了顶点。 制度内部存在的两个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长城一带
陇西
东海
南海
秦都咸阳宫殿用砖
秦调兵虎符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 的形成
(907—960)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5.废行省,设“三司”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唐: 道、府(州)、县制 宋朝:路、府(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2007上海历史)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
三、选官用官制度
朝代 汉代
魏晋南北 朝 隋唐宋—
制度 察举制
方法 推荐征召
依据 孝悌 廉正
门第
九品中正制 选拔推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知识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 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文化教 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忽视了其他能力皇帝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财政
三司使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e81b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1.png)
来二交给、代外表在他需们要的:皇帝及其下属的各级官僚机构, 由皇 帝(通一过)其属具下体官时僚代机:构国代家表统整一个;地疆主域阶变级化来;行以使前政制治度权
力 ,用这种办法来统治农经民验教,其训中;包统括治自者耕个农人;也观用念这…种…
方(式二来)协调总地体主环之境间:的各种矛盾 。
巩固练习
1.(2017 南通质检)“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 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 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B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加强中央集权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围绕 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中央和地方
2、其演变的内在用意是什么?
强化中央集权
探材料究一:周制王度、演诸侯变、之卿因大夫的权力一层层逐次瓦解 ,
到了战国 ,终于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
地领一主地中制上、国经将内的济军在地相权主用适、…意应行…:的政不(专权可制加、能主司强像义法君西中权欧主巩央、庄专集固财园制权政统主和制权治那度中等样。集央,于集在一自权身己)。
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君主 的最后决定权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探究三:制度演变影响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 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 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 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 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 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张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张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8121aa8a1711cc7930b7162f.png)
学习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一、秦朝的统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 1、统一的原因
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 秦的都城,归纳出秦朝 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提供物 质基础和需要; 重要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兼并 战争实现局部统一,促进全国统一;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历史纵横
除了以上制度,你还知道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统一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等;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等; 法律:制订《秦律》。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法解律析 :】制从订材《料秦看律,》秦。明“不立朝尺思土之想封家”而代李之贽以“天:下“为郡始县”皇,可出判世定为,A。李斯相之,天崩地坼,
”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材料表明秦朝功采绩取的:措施是( ) 电 “天视子剧独《以还印珠称①格玺格结,》又束中独的长以小玉期燕,子的群在臣战皇莫宫乱敢中用纷嘻” 嘻争哈统哈、一疯中颠颠国地;闹着,剧中的皇帝也无可奈何。
实行皇权专制②、建建立立中央一集套权制完度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2000多年; ((21) )王祖绾国、疆李域③斯初巩对步地奠固方 定统管,理成一体为的制当的时措主的施张世各界有是大利什国么。于?统各自一的的理由多是民什么族?国家的形成。
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商鞅变秦法朝,秦从国实中力大央增到地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三公)
”从下图方中金我们字能够塔得到型的官信息僚有(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d1b3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8.png)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aa38170dd88d0d232d46a28.png)
精选PPT课件
20
外电对十七大报告的报道: 俄罗斯《专家》杂志说,“中国人已经开始仔细
思索,如何才能构建一个能让不同社会阶层都能对国 家决策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民主建设的确是中国自 身的需求,而非做给西方看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精选PPT课件
1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要扩大人民 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 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
精选PPT课件
8
知识梳理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
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
分大都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
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
部。
明
精选PPT课件
9
知识梳理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同民众沟通,听民意,聚民智 。
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精选PPT课件
3
知识梳理
战国
萌芽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 演变 过程
秦朝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明清 精选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f985fb7cc22bcd126ff0caf.png)
第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高考典例剖析
主讲:刘秀祥
2018年3月23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高考考纲要求
1、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2、列举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及演变的趋势 3、了解明朝内阁与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
高考真题典例剖析
视角1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 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 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 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 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 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解读】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方面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 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考题3】 (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 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cacb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1.png)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郡
汉末魏晋
州
县
郡
县
唐朝 宋朝
道
州
县
路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府
县
清朝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总复习PPT课件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总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2f9ad1f705cc1754270929.png)
秦 汉 隋唐 宋
郡县制 郡国制,设刺史 郡县制,藩镇(节度使) 郡县制,通判、文臣做地方官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收实权、制钱谷)
有效的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再没有 能力威胁中央。
皇权和相权相争 秦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丞相位高权重
西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形成尚书台—— 以丞相为核心的外 朝权势丧失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总复习
回忆: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按 时间线索是怎么样的顺序?
春秋
夏
商
西周
东周
战国
秦
隋 宋
西汉
唐 元 明
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清
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存在哪两对矛盾?
中央和地方
皇权和相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其最高原则是皇权至上;其根本目的就是要 确保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到中央,而集中到中 央的权力必须确保集中在皇帝手中。 自秦至清这个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着两个方 面(即两对基本矛盾)进行:一是地方权力 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权力集中到中央由 谁来专断独裁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轨迹——
1、秦朝:正式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西汉:巩固制度(汉景帝、汉武帝解决王国割据问 题,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418c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5.png)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西汉的刺史(专管)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取的重要教训是
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 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皇帝制、 九卿制等,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 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颁布了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元代的御史台 ①②③
D.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CB D B
明朝的厂卫制度 有利于出身不高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D.
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创立,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北宋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 务策; 明朝科举 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的文体一定要八股 文,从此八股取士成为明清两代的选官方式。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1905年,清末新政中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秦到清)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秦到清)](https://img.taocdn.com/s3/m/c11bbd8c284ac850ac02420c.png)
分封制和郡县制异同
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异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 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 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宗 法 制 毁 坏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 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 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篇》)。卿大 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 力的一种表现。
争 霸 开 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 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 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燕、秦、楚、齐( 田齐)、韩、赵、魏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制度的变化)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汉 武 帝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 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 了中央集权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隋唐:州、县两级制 宋朝:路、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d7a440e518964bcf847c46.png)
本课要点回顾
• 1、明朝通过废除 宰相制度 ,设立 • 内阁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 2、清朝通过设立 军机处 ,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 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 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 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 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仍无法处理好。
• 胡惟庸
中书省
丞相
六部
• 2、()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 明成祖
殿阁大学士
• 3、内阁中主持阁务的阁臣被称为()。
• 首辅
• 4、清初,奏章票拟由()负责,但军国机 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定夺,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课堂练习
• 5、康熙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与()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 权于皇帝。
2、设立内阁 (1)设立原因 (2)内阁地位的提高 (3)内阁的性质特点
•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1、背景:清初皇权极大受限 2、措施: (1)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C军机处设置的作用 •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复习参考题
• • • • • 1、本课要旨是什么? 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4、见 《本课测评》(教材19页) 5、见 《学习延伸》(教材19页)
课堂练习
•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 (),同时,裁撤()和(),以()分 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 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 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 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 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 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 权有利;
3·4课整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4课整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9877465aa26925c52cc5bff5.png)
三、北宋:中央集权的 强化
3、影响: 利: 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 集权;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 弱局面。
内阁:日常事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皇权受限
集权于皇 帝
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 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因: 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 作用:
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 中,君主专制加强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内景
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
朝代 西周
①相互牵制和补充, 分工明确,提高办事 效率。 ②分割相权,防止权 臣专权,加强皇权。
(负责执行)
尚书省
历史假说: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地区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三省六部制的 规定和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
有人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标 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深刻的 变化” ?你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兵
三、北宋:中央集权的 加强
在中央: 将相权一分为三: 中书门下 行政 权 参知政事 副丞
皇 帝
“二府三司”
枢密使
三司 财权
权
在地方:
军权
设通判(监察);文臣任州郡长官
三、宋:中央集权的加 强
钱
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 (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 京师)
想一想: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 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 与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acd1b64a45177232f60a2f6.png)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核心考点】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4.历史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5.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图示概览:演变过程:(1)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两汉: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3)魏晋南北朝: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4)隋唐时期①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朝代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秦朝(确立): 汉朝
隋唐 北宋
元
明清(顶峰)
(前221-前207年) 前202-220年) (581—907) (960—1127 (1271—1368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武帝: 三省六 频换丞相 部制 中外朝制 政事堂
汉初: 郡、国二制 并行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中书省
行省制 度
宣政院 (藏)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
正)
改土归流(西 南) 理藩院(蒙、 新、西)
监察体制
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 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宋代
皇帝
三司(财政)
分割宰相 财权
行政 枢密院(军事)
宰
分割宰相 军权
相
分割宰相 行政权
明代
皇帝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相!”
——《神宗实录》卷 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 的宰相吗?
材料三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答: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 断强化。
古代中国领土辽阔、 人口众多,中央如何有 效的对地方进行管辖?
行省就是郡县的发展。行省的全 称叫“行中书省”,意为代行中书省 权利统治地方。元统一后在中央设中 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设 行中书省,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 称“行中书省”。
统领中央机构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侍从咨询 (无决策权) 不能统率六部
发的奏常而有布不权来职行的(力源责命 同之阁事…令,臣;…而)甚宰而已宰参其至阁相宰相与…相制决职事具臣…度策务毕则有宰也之只执相只后行有与(是方权阁遵内皇侍无承上从臣,阁帝从决上奏还皇遇官信咨策启明有帝事权员任询下也的很都),是大旨可 意颁,行职范拟。权围 出具统体领办中央法机,构待皇不帝能批统准率后六方部可
汉武帝时代丞相的任职离职情形表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昭帝时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1年2月 2年(武帝时)
二、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 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
三、对国人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
三公
九卿
秦桧 南宋高宗时
任宰相
诸葛亮 蜀汉丞相
曹操 东汉末代皇帝汉献 帝(刘协)的丞相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 “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 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 上乃起去,贺不得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 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建的
B 消暑“夏宫”.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汉书·公孙贺传》 汉武帝任命公孙贺为丞相。他以首叩地,痛哭流涕 地恳求汉武帝说:“臣生长在边远的地方,出身低微, 又因长期在军队中任职,才能低下,实在不敢当丞相这 个职务。”汉武帝虽然被他的忠诚感动得流泪,但未接 受他的请求,命令手下人“扶起丞相”。公孙贺再三推 辞,长跪不起。汉武帝无奈起身拂袖而去,公孙贺迫不 得已,只得接受相印。出宫后,他对随行的幕僚说: “武帝太贤明了,我任丞相一定会有不称职之处,一旦 出现纰漏,必遭横祸。”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
君、相
中央集权
↘
中央、地方
如果你是君主你会从哪些方面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有哪些苦恼?
一、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 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对中央权力 的控制;
汉代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九卿
执行机构
唐代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 于加强皇权;②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 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内阁首辅==宰相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内阁官员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 参与决策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侍从咨询 (无决策权)
权力 来源
宰相 宰相制度
职责 参与决策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对影皇响─权─陈茂制约同皇《权中国历不代能选制官约制皇度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朝代
中央官制 北宋
元
明清(顶峰)
(前221-前207年) 前202-220年) (581—907) (960—1127 (1271—1368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汉武帝: 三省六 频换丞相 部制
中外朝制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中书省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
正)
监察体制
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 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 座位。
材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 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 帝面前议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