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中国11世纪的改革高潮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其父王益做过几任州县长吏,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
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
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
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
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
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王安石变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319年。
然而,到了11世纪中叶,北宋政权陷入了危机。
由于外患和内乱的影响,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政府开始寻求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 财政改革: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财政改革。
他提出了“青苗法”和“免役法”等一系列措施。
其中,“青苗法”是指通过征收农民的耕地税,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免役法”则是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通过减少军役和强制劳动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2. 教育改革:王安石还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成立了官办的著名学校“太学”,并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
3.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宋的国防力量,王安石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提出了“兵田法”,即将一部分农田用于军队的军资供给,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
此外,他还推行了军队编制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 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还包括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他提倡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
他还推行了“市易法”,即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品交流和流通。
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来解决北宋政府面临的困境。
他的变法思想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
虽然王安石变法没有完全成功,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北宋两大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概述
北宋两⼤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变法概述宋朝阶级⽭盾和民族⽭盾⽇益严重,统治集团⾯临危机四伏的局⾯,⼠⼤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早在宋真宗初年,宝元⼆年(1039),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不⾜在于“三冗三费”。
“三冗”是全国有定官⽽⽆限员,各级官员⽐前增加五倍;⼏⼗万厢军坐耗⾐⾷;僧尼、道⼠⼈数⽇增⽽没有限额;“三费”是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粮;⼤⾂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公⽤钱。
他主张裁减官兵,节省经费。
所有这些⾜以说明,宋朝已经不能只率由旧章⽽⽆所作为地统治下去了。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富弼在《答⼿诏条陈⼗事》奏中认为,当时中⼼问题是整顿吏治。
他们提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朽、病患、贪污、⽆能的⼈应⼀律裁汰,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道诏令,规定:①改⾰⽂官三年⼀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
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提拔官员,淘汰⽼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特权,防⽌权贵⼦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贡举制。
令州县⽴学,⼠⼦必须在学校学习⼀定时间⽅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
④慎选各地长官。
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各州的长官,由各路、各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⑤改进职⽥法。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定数量的职⽥,以“责其廉节”,防⽌贪赃枉法。
⑥“减徭役”。
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河南府,以精简乡村役⼈。
范仲淹、富弼还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范仲淹的各项政策,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全国,号称庆历新政。
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范仲淹等⼈为朋党。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
它始于北宋末年,在北宋仁宗和神宗两位皇帝的支持下,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一、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改革思想和具有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说,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之前,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萎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则呈现停滞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也无计可施,税收不断增长,百姓的负担也愈加沉重。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政、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五个方面。
学政制度是指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新官,并允许选中士子跨地区执政,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掌控。
青苗法实行“租禄赋役”制,将在地税赋中的赋税改为直接向较富裕的地主征收物质,以支持粮食农业发展。
免役制度则降低兵役负担,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市易制度允许私人经营商业,鼓励商品流通,并设立有关规章制度,保障市民的权益。
保甲制度则是在基层社区内设立“保甲”制度,强制性地规定每个人都要履行一定程度的自愿义务,从而加强基层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使得政府行政更加有序和稳定。
然而,新法信奉“务实”,而非“德治”,即强调实效,而非以道德约束社会。
由于新法的推行并不令人满意,加上旧派官员和地方势力的阻挠,新法不再得到支持,失去了先前的声势和政治基础,最终于庆历年间失败了。
结论作为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历史课上,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为今后的社会发展积累经验和智慧。
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
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宋徽宗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皇帝,而王安石则是宋徽宗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
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变革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以及结果。
一、变法的原因宋徽宗在位期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严重,贪污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朝政不清。
其次,当时的军队虽然庞大,但训练和装备相对落后,无法有效抵御来自辽国等外敌的侵袭。
此外,北宋时期的经济也遭遇了困境,财政收入不足以满足政府的需要,而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正是面对这些问题,宋徽宗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改革,以促进国家状况的好转。
二、变法的内容王安石作为宋徽宗的宰相,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首先,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并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其次,他实行了保甲法和均输法,以建立有效的军事防御和财政系统。
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文化改革,鼓励学习和创新,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
三、变法的结果和争议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果。
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财政收入逐渐增加,军队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些官员和贵族反对变法,认为这些改革破坏了他们的利益。
此外,农民也对变法表示不满,因为变法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的困境,甚至加剧了一些问题。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王安石最终辞去了宰相职务,而宋徽宗也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的控制。
四、总结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的状况,但其结果却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反对。
无论其成败如何,这一时期的变革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历史中的改革和变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轼也远方之鄙人,家居碌碌,无所称道,及来 京师,久不知名,将治行西归,不意执事擢在第二。 惟其素所蓄积,无以慰士大夫之心,是以群嘲而聚 骂者,动满千百,亦惟恃有执事之知,与众君子之 议论,故恬然不以动其心。犹幸御试不为有司之所 排,使得搢笏跪起,谢恩于门下。闻之古人,士无 贤愚,惟其所遇,盖乐毅去燕,不复一战,而范蠡 去越,亦终不能有所为。轼愿长在下风,与宾客之 末,使其区区之心,长有所发。夫岂惟轼之幸,亦 执事将有取一二焉。不宣。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从苏轼的科举历程说起
一、苏轼的科举之路 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苏轼都参加了,并成 功;常科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苏轼也悉数 过关。而且,苏轼参加的这一常科考试,很有特点: 一是欧阳修主持,是北宋科举变革、古文运动转折 的关键;二是主考官和被录取者都有一批文化巨人, 在宋代文化和政治史上影响极大;三是这一次的殿 试没有黜落,之后基本也不黜落了,具有典型性、 转折性。
考试风波: 这次考试对当时流行的“太学体”进行了毫不 留情的打击,去取非常严格,引起了一批考生的不 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载: 嘉祐二年春正月癸未,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 举。先是,进士益相习于奇僻,钩章棘句,寖失浑 淳。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严禁挟书者。及试 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 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 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 变。
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文天祥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感谢主考官
苏轼所写的感谢信包括:《谢欧阳内翰 书》、《谢梅龙图(挚)书》、《谢范舍人 (镇)书》,《谢王内翰(珪)启》、《谢 韩舍人(绛)启》、《谢秋赋试官启》, 《上韩太尉(琦)书》、《上梅直讲(尧臣) 书》。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中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大量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得当时的政府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政治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
洛阳亲王赵佶自宋仁宗去世后已经当了国王六年,宋徽宗自庙堂之上监督国政。
当时中国的税收随着国家人口增加而增多,土地过分集中在富人手中,贫富差距大。
从行政角度来看,官员腐败横行,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开始探讨改革的方向。
王安石在任职官员的时候,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成为了第一个尝试改革的人。
内容王安石变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节省开支。
为了解决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王安石提出了节省建筑费用,简化政府官员工作量和取消旧式赈济制度的方法。
这种改革减少了政府的支出,并为改革后的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农业生产。
王安石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农业生产。
这些措施包括改良农具,推广新品种农作物,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3.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制。
王安石认为,商业和手工业令人分心,因为它们会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因此,他设置了一系列控制商业和手工业的条例,这些条例严格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权利和自由。
4.解决官员腐败。
为了解决官员腐败的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些措施。
他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考试制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落选。
同时,他下令检查官员的家庭背景和资产情况,并且为允许弱势群体的代表进入官员集团。
5.增加税收。
为了支持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王安石决定增加税收。
这些税收主要来自于对地主和商业的严格控制。
影响王安石变法不仅解决了宋朝的财政问题,还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王安石对农业的改革也使得恶劣的种植条件得到改进,让农民从中受益。
然而,王安石变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改革让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了一些特权阶层的手中,使社会贫富差距增大。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影响
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干强枝弱,地方行效率低下,出现冗官冗兵的现象,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一)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之法1、青苗法政府在每年正月和五月向农民提供贷款或谷物,按户等高下规定借贷数目,这种做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出资按当地居民户等高低分派,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灌溉,一程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免役钱,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要出钱,这种做于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发展农业生产;特权户也不得不缴纳役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市易法政府在开封设置市易务,收市场购滞销货,市场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解决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政府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按土地多少、好坏收税,增加了政府田赋收入;也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6、均输法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尊称为“王驾”,他的变法运动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讲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并分析其影响。
第一章王安石的背景与触发因素王安石生于北宋初年,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庭,他自小聪明好学,深受父亲的影响。
然而,他真正开始引起关注是在熙宁年间,当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后,他开始展现出其出众的才华和改革的决心。
第二章王安石变法的理念王安石变法的理念可以概括为"革本复始",即重建国家基础,恢复国家繁荣。
他主张通过改革税制、军制、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1. 举贤任能:王安石积极推动进士科举制度的改革,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使政府更加合理高效。
2. 能事利器:王安石发明了水运工具——悬索桥,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3. 私土充实:为了促进农田的开垦与耕作,王安石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度,让农民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4. 司农予权:王安石实行农田均税法,取消赋役差别,让农民的负担更加公平合理,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变法运动的影响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其积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改善民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让农民获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矛盾。
2. 增强国力:通过税制、军制等改革,王安石使国家能更有力地对外扩张,并且加强了对北方夷狄的防御。
3. 推动经济发展:王安石的水运工具和农田均税法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宋朝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第五章王安石变法与历史评价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不仅对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可估量的好处,他的改革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变法不够彻底,未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北宋新旧党争是怎么回事?代表人物都有谁
[键入文字]北宋新旧党争是怎么回事?代表人物都有谁北宋新旧党争是指在宋神宗年间围绕王安石变法所掀起一系列的党争。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启用了一批新官吏,包括苏轼、苏哲、韩琦等,这批人被称为新党。
与新党对应的是旧党,旧党反对改革,而且旧党中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司马光、欧阳修等。
北宋新旧党争最开始只是书生意气之争,王安石被宋神宗委以重任,实施变法以后,司马光等人攻击王安石的新政,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会造成国家的不稳定。
司马光还加入了地域偏见,他认为楚人和闽人是奸诈之人,而主导改革的首领正是这两个地方的人。
北宋新旧党争在宋神宗病逝后,斗争日加严峻。
宋哲宗继位后,旧党势力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掌握朝政,将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部废除,并且将一些改革派官员贬官至岭南地区。
宣仁太后病逝后,宋哲宗亲政,宋哲宗认同宋神宗期间的新法,任用章敦为相,支持其改革,新党势力开始掌权。
章敦掌权后,将以元祐为首的旧党官员贬官至岭南地区。
章敦还废除了司马光的谥号。
宋徽宗当政后,将章敦免官,为了化解党争,宋徽宗任用蔡京、童贯等没有党争背景的人作宰相。
这些人虽然没有党争背景,但是他们却不以国家为己任,而是大搞贪污腐败,宋朝的新旧党争虽然在宋徽宗时期结束了,但是宋朝的朝廷却越来越黑暗。
新旧党争背景是宋神宗时期的国情,在宋神宗时期,宋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弊病,这些弊病影响到了国家。
王安石对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认为国本不可轻易改变,否则会引发国家震动。
代表新势力的王安石与代表旧势力的司马光掀起了朝堂斗争。
新旧党政背景中,地域之争也是一个方面。
王安石是南方人,司马光是北方人,南方与北方的学术略有不同,因此二人有着争执。
司马光曾公开指责南方人狡诈,不可以担当大任。
而以苏轼、苏哲为代表的蜀地势力也是新旧党争中的一方势力。
1。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主要源于 social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政权稳定的时期之一,这为士大夫政治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与此宋代的程朱理学也对士大夫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政治对于宋朝政权的维稳和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大夫政治的兴起与宋代社会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
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文风鼎盛,士人文化繁荣。
自唐末宋初开始,士人开始通过考试入仕的方式来获取官位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士大夫政治的雏形。
士人们追求文化知识的积累,注重言谈举止的修养,以及对诗词歌赋和礼仪规范的关注,都为他们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优势。
随着富商阶层的崛起,士人们也与富商有了更多的交往,这使得士大夫阶层的政治资源得到了扩大。
宋代政治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士大夫政治的兴起。
北宋初年,王安石变法,改革了官制和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士大夫政治不再局限于世袭贵族,任何有才能和学历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政治。
这为士大夫政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举制度专注于士人的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进一步加强了士大夫政治的地位和影响力。
程朱理学对于士大夫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
士人们积极追随程朱理学,使得士大夫政治更加紧密地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程朱理学注重道德品质和经典学习,倡导仁德和忠信。
士大夫们通过学习经典,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程朱理学的推崇也使得士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想化追求达到了顶峰,进一步巩固了士大夫政治的地位。
士大夫政治对于宋朝政权的维稳和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大夫们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府机构,成为官僚精英,主导了政府决策和官员选拔。
士大夫政治强调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提供了稳定且有规定的标准。
这使得政府机构更加有序和高效,有助于政权的巩固。
士大夫政治还加强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通过地方士绅居间调和,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统一。
王安石的变法北宋改革的开创者
王安石的变法北宋改革的开创者王安石的变法:北宋改革的开创者引言: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其出色的政治才华和勤政廉洁的形象,成为了一代名臣。
他所推行的变法,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机、具体措施,以及对北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王安石的政治背景王安石担任宰相之前,北宋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贵族士大夫阶层享有特权,而广大民众生活贫困。
王安石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决心要通过改革来挽救北宋。
二、变法的动机和目标1. 解决财政问题北宋时期,因战争、兵员薪饷和赋税制度等原因,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赤字。
王安石认识到,只有解决财政问题,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2.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了解决边疆的军事困境,王安石提出了“兵田并举”的政策,通过将部分军队编制转为国家的职业军队,提高了军事力量的效能和战斗力。
3. 推行新法以改善民生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针对农业、货币、工商业等方面的新法,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减轻商业税负,以改善民生状况。
三、王安石的具体措施1. 将军队编制转为国家职业军队王安石通过“募兵法”将部分军队编制转为国家的职业军队,使士兵不再以土地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是直接从国家领取薪饷,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效能。
2. 实行青苗法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之一。
它通过统一农民的纳税标准和改变税收征收方式,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这项政策对于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推行“均输法”与“方田均税法”王安石提出了均输法和方田均税法,以平衡土地的利用和赋税。
通过这些措施,他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分散、赋税不公等问题,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发展工商业以促进经济发展王安石注重发展工商业,鼓励商人创业和创新。
他推行了“钱法”和“市易法”,通过改善货币制度和商业交易方式,提高了商人的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 经济繁荣王安石的变法推动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
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作者:李华瑞来源:《史学集刊》2006年第01期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这场运动涉及面十分广泛,本人在这里不拟对王安石变法作全面的评价,只是想就这场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谈几点看法。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评王安石变法以来,传统的观点多是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的角度探讨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兴起,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学说已退出历史评价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把王安石变法作为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仍然是现今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然而仔细认真考量这个观点,就会发现它带有很浓的按照矛盾激化必然导致改革或革命的理论范式演绎的痕迹,与史实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王安石变法的时期并不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尖锐、激化的时期,如果要讲社会矛盾尖锐激化也是在宋仁宗庆历新政前后和宋徽宗统治后期,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之时恰恰是北宋社会矛盾相对较为平静的时期。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在这里只能点到而已。
其实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个观点,邓广铭先生在四写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时已不再坚持,但邓先生没有具体论述。
既然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矛盾的发展看作是王安石变法兴起的必然结果,那么就可以转换一个视角,从北宋士大夫的崛起来探讨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可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扩大科举选官范围、大兴学校教育等政策,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并成为北宋政治势力中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重要力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毋庸多言。
美国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讨论唐宋变革,特别关注士人集团的政治动向、价值观的变化,但他们的讨论多限于思想文化领域,实际上,北宋士大夫崛起有两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自中唐以降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加快,至北宋中叶南方经济已开始超越北方。
浅谈“王安石变法”
浅谈“王安石变法”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在北宋中叶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多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改革也势在必行。
该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本文的内容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王安石变法在针对宋朝当时的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情,但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变法还是失败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历史事件,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时代背景;措施;影响1.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我们首先来谈谈变法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上,百姓对土地的占有比例不一,大部分的土地往往掌握在地主阶级中,尤其是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仅仅占有了一小部分的土地。
这导致了中小阶层的地主阶级以及广大农民较大的不满。
北宋中叶不仅存在着农民阶层与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当时的赋税也是十分繁重的。
可见,当时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改革十分必要,一方面,统治者要缓和阶级矛盾来巩固自己统治;另一方面,中小地主阶层也希望通过改革遏制大地主阶层的势力,从而稳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农民也希望通过改革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扩大了科举选官的范围、增加了科举名额,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还提高了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因此士大夫阶层也就迅速的崛起。
然而在北宋的中叶,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该阶层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开始对皇权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开始成为和皇权共治天下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由于宋朝非常重视文人,对文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政治地位非常高,这种社会背景也鼓励了许多仁人志士提出改革的要求。
王 安石变法历史背景
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而王安石变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避免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的局面再次出现,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并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收归中央。
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局,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官僚机构日益臃肿,官员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一职多官”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官员只领俸禄却不做事,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同时,由于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制度存在缺陷,使得一些庸碌无能之辈占据了重要职位,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难以得到重用。
军事上,北宋实行“更戍法”,使得军队经常换防,将领难以熟悉士兵,士兵也难以熟悉将领,这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为了防范外敌入侵,北宋长期保持着庞大的军队数量,军费开支巨大。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而地主阶级则凭借土地优势,隐瞒土地和人口,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税收减少。
同时,商业的发展虽然繁荣,但由于政府对商业的管制和税收政策不合理,也影响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入不敷出。
到了宋神宗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宋神宗即位后,年轻有为的他渴望改变国家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就在这时,王安石进入了他的视野。
王安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精神的政治家,他向宋神宗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这些措施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减轻农民的负担。
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例子
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例子
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例子有以下几个:
1. 宋太宗赵匡胤实行“靖康之耻、启用英才”的政策,重用各地的文人士大夫,建立了以文治为主导的政治体系。
他招募了一大批有才学的士人,让他们参与吏部选官,以保证政治的清明和公正。
2. 王安石变法运动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王安石以士大夫身份担任官职,他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北宋面临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财政和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政策的实施不仅依赖于王安石个人的政治理念,也需要得到其他士大夫的支持和参与。
3. 文人政治家苏轼是北宋士大夫政治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才学和文学作品著称,但也深受政治影响。
苏轼曾多次被贬官,但他不断提出改革建议,力图改善社会政治状况。
他通过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政治圈,对北宋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秘书省是北宋士大夫政治机构中的重要部门。
这个部门负责起草、审核和保存皇帝的政令和御书,由士大夫担任要职。
通过控制这个机构,士大夫们可以对政治和国家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秘书省也成为了士大夫政治家争夺权力、表达理念和影响政治的舞台。
王安石变法
• “三冗”危机
•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
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
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 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 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保障农业生产, 限制高利贷剥削, 打破大商人垄断, 增加了财政收入
强兵 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 面,巩固封建统治 秩序和整顿加强军 队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 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增加了武器 装备
取士 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 改革科举制度、整 培养人才,发挥
培养和使用,为 顿太学、惟才用人 才干,为变法
第 2 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温故
知新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 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 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变法危机
• 三大矛盾
•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
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
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农民起义不断。
•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2、起用的标志是什么?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改革了。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改革是怎样的。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
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
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
”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
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
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
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
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
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
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
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
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典故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典故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xū)即位。
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岁,很想有所作为。
早在即位以前,他就听人讲到王安石,说这人很有才能。
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在今南京)府知府。
没几个月,他又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就爱好读书。
他读书很认真,读过的书终身不忘。
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
曾巩把他的文章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非常赞赏。
王安石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地方上做官。
他在担任县(yín,今浙江宁波)知县的时候,组织农民兴修水利,修筑堤岸,疏通河道;又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把官府仓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让他们秋收以后加少量利息,归还官府,使农民少受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
这样做,农民得到了不少好处。
王安石当了二十年地方官,做了不少对农民有利的事。
宋仁宗把他调到京城,让他管理财政。
这时,他向仁宗呈上了一篇上万字的奏疏,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可是,宋仁宗并不重视,把它搁起来了。
王安石见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再加上自己和执政大臣又意见不合,因此就在母亲去世时辞职回乡了。
这一次,宋神宗命他去江宁府做官,他听说新皇帝年轻有为,就离开家乡,到江宁府上任。
不久,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进京城。
他到京以后,宋神宗就召见他,问他:“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要从哪儿下手?”王安石毫不迟疑地说:“变风俗,立法度,这是当务之急。
”宋神宗连连点头称是,并说:“希望你好好帮助我变革朝政。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宰相。
当时,朝廷中的宰相和副宰相有好几个,有的年老怕事,有的反对变法。
王安石知道,要跟这些人一起实行变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一担任副宰相,就经过神宗批准,马上建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任用了一批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脱钩是新做法,但把礼法文化的承担者与士大夫挂钩是南北朝的老规矩,把官爵与士大夫挂钩则是旧瓶装新酒的亦新亦老的规矩。
士大夫或者士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指门阀士族,并不指官员,南朝中书舍人王宏应该属于文官,但并不是士大夫。
可见士族与官爵不构成必然联系,只是那个时候的士族都有官爵,才构成了二者的相关性。
唐太宗强调官爵对于士族的意义,一方面是北朝门阀的老规矩。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南北朝的旧士族失去官爵之后的情况而发的。
所以是旧瓶(北朝士族门阀重官爵)装新酒(新王朝无门阀可依的显贵)。
于是,士大夫概念的内涵就在逐渐演变,到宋代就是泛指士人做官者,其独特的门阀内涵已经完全消失了。
以上关于士大夫概念内涵变化的考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实际所进行的分析,不是用简单的贵族制崩溃和平民社会兴起所能概括的。
后者不仅有比附西方社会之嫌,而且把历史的复杂内容过于简单化了。
过去虽然人们也都谈中古士族的变化,但是,只是从士族被庶族所取代来讨论,而我则认为要从士族所承担的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去讨论。
这是根本的区别所在。
总之,唐宋变革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次阶段性变化。
具体说来,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
汉代通过独尊儒术,把经学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
东汉末年,世代读经、世代做官的名士世家,逐渐成为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法和门风,号称士大夫。
他们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家法门风。
他们是礼法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正是通过他们才使儒家伦理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
只是到了唐宋之际,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门阀士族不再独占文化上的优势,实际上是士族把文化传递给了社会其他阶层,所有文人官僚都可以成为士大夫了。
可以这样说,汉唐时代,是儒家伦理通过士族的化身变成社会的实践的伦理的时期;唐宋以后,是这种实践的社会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时期。
前者是从社会到思想的时期,后者是从思想到社会的时期。
这就是唐宋变革的分水岭所在。
参考文献:[1][日]宇都宫清吉.《东洋中世史的领域》[A]1《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Z]1北京:中华书局,19931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3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这场运动涉及面十分广泛,本人在这里不拟对王安石变法作全面的评价,只是想就这场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谈几点看法。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评王安石变法以来,传统的观点多是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的角度探讨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兴起,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学说已退出历史评价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把王安石变法作为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仍然是现今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然而仔细认真考量这个观点,就会发现它带有很浓的按照矛盾激化必然导致改革或革命的理论范式演绎的痕迹,与史实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王安石变法的时期并不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尖锐、激化的时期,如果要讲社会矛盾尖锐激化也是在宋仁宗庆历新政前后和宋徽宗统治后期,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之时恰恰是北宋社会矛盾相对较为平静的时期。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在这里只能点到而已。
其实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个观点,邓广铭先生在四写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时已不再坚持,但邓先生没有具体论述。
既然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矛盾的发展看作是王安石变法兴起的必然结果,那么就可以转换一个视角,从北宋士大夫的崛起01来探讨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可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扩大科举选官范围、大兴学校教育等政策,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并成为北宋政治势力中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重要力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毋庸多言。
美国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讨论唐宋变革,特别关注士人集团的政治动向、价值观的变化,但他们的讨论多限于思想文化领域,实际上,北宋士大夫崛起有两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自中唐以降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加快,至北宋中叶南方经济已开始超越北方。
由于经济的发《元丰九域志》的统计,展与工商业的发达,南方新兴的中小社会阶层势力日益扩大。
据《太平寰宇记》、宋初东南地区主户约占总户数的五分之三,到宋神宗的元丰时期则增加为五分之四,这说明当时东南人口的阶级结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是占优势的,反之,北方的京东、京西等路,从宋初主户约占总户数的五分之三左右,到宋神宗元丰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占五分之三左右。
随着南方经济力量在全国经济地位中的日益提高,代表南方经济利益特别是南方新兴的中小社会阶层利益的士人也渐次开始主导和掌控北宋政治的话语权。
据研究,宋神宗朝是执政官员由北方胜于南方而转为南方胜于北方的分水岭,北宋前期在执政官员中南方人所占不足百分之十二,到北宋中期以后,约占百分之三十七,而到神宗朝以后南方人士所占比重则达到百分之六十二。
再譬如翰林学士的地域分布也有类似的变化,宋仁宗以前的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翰林学士中北方士人占绝对多数,分别为当时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九、七十二、七十。
仁宗朝情况大变,南方士人大幅度增长,其百分比从前朝的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猛增到近百分之六十,以后的各朝保持了这一趋向。
[1](P69)二是自中唐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中叶达到高潮,形成了王安石学派(荆公学派)、司马光学派(温公学派)、苏氏蜀学派和以洛阳二程、关中张载为代表的理学派。
用融会贯通的儒佛道三家学说思想重新诠释儒家经典,高扬内圣外王的大旗,重建社会秩序,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的共同理想。
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宋儒们通过成德立功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就更具有时代特征,他们把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济用之学。
早在儒学复兴运动初起之时,士大夫们就不是单纯的从理论上探索经学,而是重实际、讲实效,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所实施的“湖州学法”,就极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学以致用的特征。
二程对张载关学学风的赞誉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儒学复兴时期重实践的学风,“关中之士,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庶几善学者。
”[2](P1196)再从儒学复兴时期,儒学《周礼》受到特别重视成为显学来看,亦是适应变革政治的需要,宋儒借《易经》《春秋》、经典中的《易经》、发挥哲理,以论证现实的社会秩序;借《春秋》倡导尊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借《周礼》以申述改革积弊的政见,因而经学逐渐从哲学和政治学说两个方面求得新的发展。
至于发动和领导庆历新政、熙丰变法的范仲淹、王安石更是摆脱前此旧注疏,径直从经典中寻找变革的根据。
王安石未执政之前,潜心究读儒家经典“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
[3](卷四下)至嘉 、治平年《洪范传》等畅谈道德性命之理的理论著作,一方面则在《上仁宗皇帝万言间,一方面撰著《淮南杂说》、书》中提出了一整套纲领性的变革政治的方案,可见王安石通经致变的目的十分明确。
这两个特点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均有集中的表现,首先,从宋仁宗后期到宋神宗即位之初,要求变革是当时士大夫们共同的呼声,譬如朱熹就认为熙宁变法“只当时非独荆公要如此,诸贤都有变更意。
”[4] (P3111)“新法之行,诸公实共谋之,虽明道先生(即程颢)不以为不是,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
”[4](P3097)陈亮亦说“方庆历、嘉 ,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
”[5](卷12,P134)而王安石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王安石字)不起而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6](卷60)其次,新法诸项措施对南方较为有利,譬如青苗法、免役法(募役法)的颁行,就受到南方中小地主和上层农民的普遍欢迎。
李定称南方之民对青苗法“皆便之,无不善者”,[7](卷210,熙宁三年夏四月已卯)陈舜俞在记述山阴县青苗钱之事时说:“方今小民匮乏,十室八九。
应募之人,不召而至,何可胜计!”[8](卷5)毕仲游在《青苗议》中描述农民到州县借贷青苗钱的情况时说:“自散青苗以来,非请即纳,非纳即请,农民憧憧来往于州县。
”[9](卷5)王安石变革宋初以来实行的差役法之前,即在宋仁宗后期,南方许多地区便已出现了变差为雇的现象。
两浙转运使李复圭因“浙民以给衙前役,多破产”,“悉罢遣归农,令出钱助长名人承募,民便之”。
[10](卷291)韩绛在江南一带“创为五则以均衙前役”。
[11](卷10)郑民度、张宪任越州地11方官时或根据财产厚薄均役,或以差人钱为雇人充等,对差役弊政做了局部改革。
是故王安石颁行免役法后,“吴、蜀之民以雇役为便,秦、晋之民以差役为便。
”[12](卷11,P119)其三,王安石以法“先王之政”、摧抑兼并作为富国强兵的施政理念,正是当时士大夫门高扬内圣外王大旗、重建社会秩序理想的具体实践。
宋仁宗时期“回归三代”的意识颇为盛行,不少士大夫开始在“三代”理想的号召下,提出了对文化、政治和社会进行大规模革新的要求,这是神宗熙宁变法的思想背景。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则可看作是这一思潮的最后结晶。
对此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第一章“回向三代”中有较为详细地论述。
不复赘言。
参考文献:[1]杨果1中国翰林制度研究[M ]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2]程颢、程颐1二程集:下册[Z]1北京:中华书局,20041[3]晁公武1郡斋读书志[Z]1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1[4]朱熹1朱子语类:第8册[Z]1北京:中华书局,19941[5]陈亮集(增订本)[Z]1北京:中华书局,19871[6]司马光1传家集[Z]1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1[7]李焘1续资治通鉴长编[Z]1北京:中华书局,19791[8]陈舜俞1都官集[Z]1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1[9]毕仲游1西台集[Z]1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1[10]脱脱1宋史[Z]1北京:中华书局,19771[11]杜大?1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集[Z]1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1[12]邵伯温1邵氏闻见录[Z]1北京:中华书局,19831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陈 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118) 在宋代历史上,士大夫集团无疑担当了政治精英的角色。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宋代士大夫影响力的增强对皇权产生限制,出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现象。
①宋代士大夫地位之所以提高,学界以往更多地侧重在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等具体“重文”方面的原因,而于宋朝在政治上对士大夫阶层的选择,特别是其相关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所产生的作用仍然探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