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

17师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

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

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

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写作运用]适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求知”“长与短”等话题。

示例一: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

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地讲解着,细心地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度往来。

高中语文 4.17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7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课时作业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课时作业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基础运用层]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小学而大遗.遗: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学习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道理B [B项,遗:遗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D [D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

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

C项,第一个“也”,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吾从而..师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C.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D.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 [A、B、C三项全是古今异义。

D项中“专攻"不是古今异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A、B、C三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从师学习"。

]5.下列各句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D [题干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是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于”表被动,是被动句;C项,之字提宾,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 [“惑”应解释为“糊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惑而不从.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师说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师说Word版含答案

17师说诗海拾贝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光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新年都还没有芳香的鲜花,使得在漫漫隆冬中久盼春光的人们格外焦虑。

一个“都” 字,表露出这种急迫的心情。

“ 二月初惊见草芽”,“ 惊” 字写出了诗人在焦虑的期望中终于见到“ 春光”萌芽时的欣喜神态。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质感情倒是:人倒还可以等候来迟的春光,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季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居然纷繁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光。

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 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忧若有了人的美好梦想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仿佛也给人春的气味,为诗歌增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衬着了喧闹的愉悦氛围。

语林撷英韩愈名言集锦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不塞不流,不只不可以。

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金璧虽重宝,花费难贮储。

学识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7.师其意不师其辞。

8.多才自劳累,无用只因循。

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0.亲之割之不停,疏者属之不坚。

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怠者不可以修,而忌者畏人修。

13.念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

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 824朝代唐代字号称呼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又称韩文公籍贯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州 )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政治上,反对藩镇盘据;思想上,信奉儒学;文学上,破骈为散,有关资料主张文以载道。

与柳宗元同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倡议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表现唐朝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王孙公子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不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能够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doc

17 师说本课话题——尊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点评:一旦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往往会造成社会效应。

那就是不以学习为荣,反以学习为耻,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个社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有时重利不重知,这也是造成不尊师重教的原因之一。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题为“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国务院专题讲座,对这场为时不长的专题讲座,现场近百名“听众”先后报以4次热烈的掌声,主讲人卢秉恒老院士最后起身致谢时,坐在他正对面的李克强总理连连摊手示意老院士:“您请坐,您请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讲座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向我们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学长形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 ɡ) 老聃.(d ān) 李蟠.(pán) 贻.(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于某种有专门 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第15课劝学(节选)◎第16课过秦论◎第17课师说◎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7 师说》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7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与作者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关于“说”的文体知识②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实词、出现较多次的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能理解并翻译课文。

③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说理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①演绎拜师礼并播放视频,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讨论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及论证说理方法。

③教师适当引导及点拨,讲解关键知识点,总结本文论证方法,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韩愈写作的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的职责及重要性,从而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如“师”、“道”、“之”、“其”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说理过程,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尊师重道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①通过拜师礼及成语故事感受我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②了解韩愈及有关“说”的文体知识③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预习:生词注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特殊句式。

一.导入:1师生演绎拜师礼,让学生感受我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行拜师礼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第二步:行拜师礼:叩拜至圣先师孔子,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

第三步:赠送礼物: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肉条:表达弟子心意第四步:净手净心:在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手,然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含答案

◆17 师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超越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

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

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

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

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

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微感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秦·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唐·柳宗元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凹凸,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伴侣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头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敬重敬侍立一旁不愿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旧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有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概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提倡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哄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贵重的。

三、相关学问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 说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 说 含答案
(5)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
4.(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译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答: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文本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版)

17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5、背诵全文。

【课前预习】1.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题解“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其可怪也欤.()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李氏子蟠.()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作《师说》以贻.之()6.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主梳理课文。

(梳理时关注下列加点字,笔记写在书本上)第一段: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必有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难道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明白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解析:选C。

明:高明,聪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则.群聚而笑之D.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解析:选A。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教师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教师版)

17 师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的思想及创作背景2、疏通文意,了解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课前预习】1.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题解“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韩愈,字_退之______,世称_昌黎先生______,他是唐代“__古文运动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诗经》_______,__《尚书》_________,__《礼记》_________,____《周易》_______,__《乐经》_________,_《春秋》__________六部经书。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其可怪也欤.()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李氏子蟠.()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作《师说》以贻.之()6.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主梳理课文。

(梳理时关注下列加点字,笔记写在书本上)第一段: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必有师。

师者,所以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师之。

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说 学案

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说 学案

师说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预习检测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文章第4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师者, 。

(2)是故无贵无贱, ,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课后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句读.( ) ②近谀.( ) ③郯.子( )④苌.弘( ) ⑤老聃.( ) ⑥经传.( )⑦贻.之( ) ⑧巫.医( ) ⑨师襄.( )⑩李氏子蟠.( )2.重点实词(1)师说.(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3.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4.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小学而大遗( )5.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 ( )(2)小学而大遗 ( )(3)吾从而师之 (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吾未见其明也 ( )6.重点虚词(1)于①而耻学于.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2)乎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郯子之.徒(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优选)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优选)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师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超越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

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

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

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

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

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微感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秦·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唐·柳宗元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宋·司马光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宋·程颐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清·唐甄一、作者视窗敢于直谏的韩愈唐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

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实是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进行了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澜,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

因此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也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叙》、《杂说》、《进学解》、《原毁》等。

二、写作背景我国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靠特权当官。

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句读.( ) (2)或不.焉( ) (3)官盛则近谀.( ) (4)郯.子( ) (5)苌.弘( ) (6)老聃.( ) (7)李蟠.( ) (8)六艺经传.( ) (9)以贻.之( ) 答案 (1)dòu (2)fǒu (3)yú (4)Tán (5)Chán ɡ (6)dān (7)pán (8)zhuàn(9)yí2.辨形组词(1)⎩⎨⎧遗 遣 (2)⎩⎨⎧襄 镶(3)⎩⎨⎧郯 谈 (4)⎩⎨⎧聃 蚺答案 (1)遗留 派遣 (2)襄理 镶牙 (3)郯城 谈话 (4)老聃 蚺蛇3.词义理解(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无.贵无贱: (3)圣益.圣: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小学而大遗.: (6)术业有专攻.: (7)皆通.习之: (8)余嘉.其能行古道: (9)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 (1)知道,懂得。

(2)无论,不分。

(3)更加。

(4)糊涂。

(5)遗漏。

(6)学习,研究。

(7)普遍。

(8)赞许。

(9)赠送。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①通“授”,传授。

②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或师.焉,或不焉( )②传⎩⎪⎨⎪⎧传.道受业解惑也( )父子相传.,汉之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③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 )策之不以其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答案 ①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跟从老师学习 ②动词,传授/动词,继承/动词,流传/zhuàn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 ③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 ④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3)虚词归纳①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②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可怪也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④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答案 ①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 ②句末语气词/代词,之/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兼词,于何,在哪里/疑问副词,何,怎么 ③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代词,指书/语气词,表感叹/代词,他们的 ④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四、文白对译古之 学者 必 有师。

师者,所以 传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 道 受业 解惑也。

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受:通“授”,传授。

人非 生 而 知之者, 孰能无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惑? 疑难(的问题)?⎣⎢⎡⎦⎥⎤知之: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惑 而不从(有了)疑惑,却不 师,其 为 惑也 终 不 解矣。

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了。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其:那,指示代词。

生乎吾 前, 其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闻 道 也固先乎吾, 吾 从 而师 之; 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随(他),拜他为老师;⎣⎢⎡⎦⎥⎤乎:相当于“于”。

闻:知道,懂得。

师之:以之为师。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为……为师”。

生乎吾 后, 其闻 道 也亦先乎吾, 吾 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从 而师 之:吾 师① 道也,应该)跟随(他),拜他为老师: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啊,夫庸知 其 年 之先后 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庸:岂,哪。

是故 无 贵 无贱、无 长 无少, 道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知识、道理之 所存, 师之 所 存也。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嗟乎, 师道 之不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久矣, 欲 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 圣人,已经很久了,要想让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其 出 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拜师求学;现在的普通人,其 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 于师。

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出:这里指超出。

犹且:尚且,还。

下:低于。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 圣 益圣, 愚 益 愚, 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益:更加,越发。

圣人之所以 为 圣, 愚人之所以 为 愚, 聪明人之所以(能)成为聪明人,愚蠢的人之所以成为愚蠢的人,其 皆出于此乎? (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爱 其 子, 择 师 而教之; 于其 (人)爱他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身也,则 耻 师 焉; 惑矣! 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真)糊涂啊!⎣⎢⎡身: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