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件整理.ppt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课件
相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关
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
背
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时, 游览了石钟
景
山后, 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 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 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 名胜为内容, 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 者先描写自然景色, 然后再生发感慨,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云霄间;
又鸟有鸣若声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
)曰此鹳鹤也。有余人方( )心动
( 正 )欲还内, 而心大惊声恐发于水上, 噌吰(
)形如容钟钟鼓鼓不的绝声。音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裂深缝, 微波入焉, 涵澹
(
)澎湃(水波动荡 )而为此波也浪。相舟激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窟 窿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 先前)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 )之乎?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 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请概括段意:_____记__叙__实__地__考__察__石__钟__山__, _得__以__探__明__其__名__由__来__的__经__过_。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大概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浅陋 的人 )乃(竟, 竟然 )以斧斤考击( 敲打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石钟山记
探讨重点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小结
关注文章的选材和剪裁的意图; 揣摩作者对文中不同材料内容的情感倾向; 通过关联词、语气词等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 调动生活经验与文化积累……
作业
1.作者夜游石钟山,也如普通游记一般写了环境、景物,但从构思 的角度来看,却另有深意。对此进行分析。 2.《石钟山记》素来以行文曲折富于变化而为人称道。结合第一段 的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3.联系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和高中学过的《登泰山记》,依照 下面的表格,从多方面将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除了表格中提供的 比较项,你还能想到的比较项有什么?请补全表格。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余固笑而不信也徐而察之来自因笑谓迈曰结论
本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游有 何思)为线,实际上是以“生疑——解疑——明疑”为脉 ,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体现了“事须目见耳闻,不可 臆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究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究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究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究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 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 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 山记》而相得益彰。
侧景 夜景
正景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 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 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 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 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 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 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 [gàn]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 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 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同糊“至含”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第得一双段石于潭上旧,里址扣指、而所陈聆在迹之地,,。这
指石钟 山命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韵:指声音。 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徐:慢
的原因。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 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 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兼词 “于彼”
击、拍
把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石钟山记》ppt课件
01
诗歌散文
苏轼的诗歌和散文成就卓越,作品风格豪放、意境深远。他的诗歌注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散文则善于以生动的笔
触描绘生活琐事,展现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02
书法绘画
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被誉为“苏派”,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则以墨竹最为著名,开创
苏轼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 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主题思想: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主观臆断和盲目跟风。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核心, 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 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历史地位评价
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成就卓越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也赢得了后人的广 泛赞誉和尊敬。
05
《石钟山记》艺术特色探讨
Chapter
描绘手法运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
通过生动的笔触,将石钟山的自然风 光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山水之间。
03
石钟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描述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 口县,长江与鄱阳湖 交汇处
地形地貌独特,山石 多呈钟状,故名石钟 山
自然环境优美,山水 相依,景色秀丽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 代文人墨客游览胜地
山上有多处古代建筑和碑刻,反 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PPT课件
第14页/共21页
课堂小结
一、重点疏理文章思路。 二、翻译文章的同时掌握文言知识。 三、明确文章主题。
第15页/共21页
一、翻译画线的词语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 )
第11页/共21页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记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第12页/共21页
1、通假字
(1)莫---通“暮”
(2)识---通“志”
2、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2页/共21页
第3页/共21页
二、讲析课文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的观点 做了演示,文中在哪几句话中体现的?
第5页/共21页
4、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答:余方心动欲还
5、作者没有离开这种恐怖的环境,他怎 么做了?
答:徐而察之。
第6页/共21页
6、 “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 么?答: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课堂小结
一、重点疏理文章思路。 二、翻译文章的同时掌握文言知识。 三、明确文章主题。
第15页/共21页
一、翻译画线的词语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 )
第11页/共21页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记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第12页/共21页
1、通假字
(1)莫---通“暮”
(2)识---通“志”
2、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2页/共21页
第3页/共21页
二、讲析课文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的观点 做了演示,文中在哪几句话中体现的?
第5页/共21页
4、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答:余方心动欲还
5、作者没有离开这种恐怖的环境,他怎 么做了?
答:徐而察之。
第6页/共21页
6、 “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 么?答: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内容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石钟山记》ppt课件
质疑穷理,躬身笃行
——石钟山记
册 别:选必下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 养民之道
顺天致性
《石钟山记》 认知之道 ?
文之奇致,古今绝调。
——清·吕留良
学习活动一 :梳理感知,理“道”之径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质疑——提出石钟山两种得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①
如猛兽奇鬼
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②
磔磔、噌吰、窽坎镗鞳
③
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④
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⑤
心动、大恐
描绘出一幅
的石钟山
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
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中深意?
考证释疑
水石相搏说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三:“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真的如此吗?
“言”即“说”。 渔工水师尽管文化素养不一定高,但如果他们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口耳相 传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周围人的观点,但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寺 僧小童也未提及渔工水师的看法。同时,渔工水师也未必会像苏轼那样暮夜至绝壁 下游览石钟山。《石钟山记》有言,听到水上发出的噌吰声,“舟人大恐”,可见, 舟人也没有见过这仗势,惊恐万分。他们是不会有苏轼这样发现的。 综上所述,渔工水师不是知而不能言,是不知!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二:李渤真的陋吗?
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是唐代名臣,早年立志读书,并成功考取 功名。走上仕途之后,心忧天下苍生,为百姓殚精竭虑。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 人品,李渤并不“陋”。
——石钟山记
册 别:选必下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 养民之道
顺天致性
《石钟山记》 认知之道 ?
文之奇致,古今绝调。
——清·吕留良
学习活动一 :梳理感知,理“道”之径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质疑——提出石钟山两种得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①
如猛兽奇鬼
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②
磔磔、噌吰、窽坎镗鞳
③
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④
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⑤
心动、大恐
描绘出一幅
的石钟山
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
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中深意?
考证释疑
水石相搏说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三:“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真的如此吗?
“言”即“说”。 渔工水师尽管文化素养不一定高,但如果他们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口耳相 传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周围人的观点,但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寺 僧小童也未提及渔工水师的看法。同时,渔工水师也未必会像苏轼那样暮夜至绝壁 下游览石钟山。《石钟山记》有言,听到水上发出的噌吰声,“舟人大恐”,可见, 舟人也没有见过这仗势,惊恐万分。他们是不会有苏轼这样发现的。 综上所述,渔工水师不是知而不能言,是不知!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二:李渤真的陋吗?
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是唐代名臣,早年立志读书,并成功考取 功名。走上仕途之后,心忧天下苍生,为百姓殚精竭虑。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 人品,李渤并不“陋”。
(最新整理)《石钟山记》精品ppt
2021/7/26
39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殆:大概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
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
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2021/7/26
❖
并称“宋四家”。
❖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2021/7/26
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 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 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 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 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 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 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
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
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
平方米,是喀斯特岩溶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
扼湖,为“八省通衢”之地。集亭、台、楼、阁、塔、
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
2021/7/26
19
朗读第一段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2021/7/26
20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 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2021/7/26
21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4 人教版共32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石钟山记P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石钟山记》课件43张-2024鲜版
参与感。
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
一日游线路
游客可以上午游览石钟山核心景 区,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下午参观周边景点,体验当地民
俗文化;晚上返回酒店休息。
两日游线路
第一天游览石钟山核心景区及周 边景点,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气 息;第二天前往附近其他著名景 点游览,如庐山、龙虎山等;晚
上返回酒店休息。
多日游线路
14
04
石钟山旅游资源及特色
2024/3/27
15
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自然资源
石钟山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包 括奇峰异石、山涧溪流、森林植
被等。
2024/3/27
人文资源
石钟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众多的古建筑、碑刻、摩崖石 刻等人文景观。
活动资源
石钟山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和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铁花 等。
需求。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02
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稳定,影响游客体验
。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03
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
低下。
28
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措施与建议
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投入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 规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权 益。
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游 客体验和服务质量。
30
THANK YOU
2024/3/27
31
2024/3/27
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
一日游线路
游客可以上午游览石钟山核心景 区,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下午参观周边景点,体验当地民
俗文化;晚上返回酒店休息。
两日游线路
第一天游览石钟山核心景区及周 边景点,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气 息;第二天前往附近其他著名景 点游览,如庐山、龙虎山等;晚
上返回酒店休息。
多日游线路
14
04
石钟山旅游资源及特色
2024/3/27
15
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自然资源
石钟山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包 括奇峰异石、山涧溪流、森林植
被等。
2024/3/27
人文资源
石钟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众多的古建筑、碑刻、摩崖石 刻等人文景观。
活动资源
石钟山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和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铁花 等。
需求。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02
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稳定,影响游客体验
。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03
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
低下。
28
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措施与建议
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投入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 规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权 益。
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游 客体验和服务质量。
30
THANK YOU
2024/3/27
31
2024/3/27
《石钟山记》ppt课件
补充
3、地理位置独特: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 之岸,鄱阳湖之滨,不仅风景雄奇秀丽,而且自 古即为军事要塞,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 号称“江湖锁钥”。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钟山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 也是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北宋大文学家苏 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 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此外,石钟山的古建筑与石 碑、石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综上所述,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 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断 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研读文本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棱镜的角度探讨《石钟山记》中可能折射出的不同意义。
研读文本
活动二、多角度解读课文。 1、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如“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
这些拟声词不仅使得石钟山的声音更加逼真,而且韵律和谐,让人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整体与细节的描绘、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衬 静的手法以及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使得读 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 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
研读文本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 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临近 鼓:激荡、掀起
搏:撞击、拍打 洪:大
是:这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鸣:使动,使……发出声音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始:才 访:寻访 遗迹:旧址,陈迹。指所在地 得:找到 扣:敲打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这一段又写了几种说 法?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寺 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硿硿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
哉?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石钟山记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铁冠道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
走 近
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轼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笑谓迈曰
苏 轼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非常自信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 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状语后置
水鸟
内心惊恐
形容钟鼓的声音
裂缝
水波动荡
疏通文意·第二段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江当河中水流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阻迈挡曰:“汝识之乎?中噌间吰是者空,的周景王 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笑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6:如何看待与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
积极性:苏轼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表现 出他难能可贵的勇于质疑、不避艰险、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局限性: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 观察、细致考察,且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所以 后人考证后也认为苏轼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 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 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 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 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 黄庭坚 并称 “苏黄”,在词上,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
即使 使…发出声音
鼓槌 才
状语后置
同“含糊” 清脆悠扬 传播 声音
名作动,取名 更加
定语后置
表转折
译文·第一段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 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 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李渤才开 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然后 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 音慢慢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发出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 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课件(共42张PPT)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 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 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 写了这篇文章。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方:正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 钟鼓:名作动,敲钟击鼓 绝:停止 舟人:船夫
译文: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 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声音洪亮像敲钟击鼓一样连 续不停,船夫非常害怕。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徐:慢慢地 察:细看,观察 之:代发声处
则:同乃,原来是 罅:裂缝 焉:兼词“于此”
涵澹澎湃: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形成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 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县城北的叫下钟山。 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石钟山 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 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 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 “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使:派
而:连词,表修饰
扣:同叩,敲击,敲打 独:单独,独自
硿硿焉:硿硿地响
绝:陡峭
固:仍旧,还是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 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硿硿地响,我仍旧笑笑, 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 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 写了这篇文章。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方:正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 钟鼓:名作动,敲钟击鼓 绝:停止 舟人:船夫
译文: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 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声音洪亮像敲钟击鼓一样连 续不停,船夫非常害怕。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徐:慢慢地 察:细看,观察 之:代发声处
则:同乃,原来是 罅:裂缝 焉:兼词“于此”
涵澹澎湃: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形成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 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县城北的叫下钟山。 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石钟山 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 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 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 “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使:派
而:连词,表修饰
扣:同叩,敲击,敲打 独:单独,独自
硿硿焉:硿硿地响
绝:陡峭
固:仍旧,还是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 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硿硿地响,我仍旧笑笑, 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 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12.《石钟山记》课件 (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贰 游历——解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 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贰 游历——解疑 第二段文意疏通(1)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 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始:才
访:访寻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得:找到
而:连词表承接
函胡:通“含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fú,鼓槌 腾:传播
韵:声音
徐歇:慢慢消失
得:找到
之:代“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
尤:更加
而:却
名:命名
壹 游因——质疑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郦 道
心动:内心惊恐 绝:停止 则:同“乃”,就是,原来是 罅: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为:形成 中流:水流中央
噌吰:钟声洪亮 之:代发声之处
焉:于此
此:代这种声音 当:挡
空中:中间是空的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窾坎:击物声 向:从前,先前 作:兴起,翻译为演奏 识:通“志”,记住,知道 之:代下文典故
心动:内心惊恐 绝:停止 则:同“乃”,就是,原来是 罅: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为:形成 中流:水流中央
噌吰:钟声洪亮 之:代发声之处
焉:于此
此:代这种声音 当:挡
空中:中间是空的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窾坎:击物声 向:从前,先前 作:兴起,翻译为演奏 识:通“志”,记住,知道 之:代下文典故
《石钟山记》PPT课件
3、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思考◎: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是?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郦什元么态—度—? 言之不详
(叹)
所 士大 —— 不肯夜泊绝壁下
以夫
(惜)
不 渔工水师 —— 知而不能言
传
陋者(李渤)—— 考击以求之 (笑)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五四三二一
文
言
一古词文通
知 识
词今类言假
积
多异活句字
累
义义用式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
通“叩”,敲打
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通“叩”,敲打
4、至莫夜月明
通“暮”,晚上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二、文言句式
置
而 表承接
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 徐 歇。 自 以为 得之矣。
聆
“含糊” 清脆高扬 传播 剩余的 慢慢 消失 自己 找到
听
然是说也,余
然而
我
更尤加疑之。石之…铿的然样有子声者,所在都皆这是样也,而唯此独独以命钟名名,何哉?
(名作动)
定语后置
思◎此考处:文《字请水在经母注版》处修是改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此第处文一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的”
兼词,在那里 在下面 对着
鼓动
(名作状)
(名作动)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思考◎: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是?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郦什元么态—度—? 言之不详
(叹)
所 士大 —— 不肯夜泊绝壁下
以夫
(惜)
不 渔工水师 —— 知而不能言
传
陋者(李渤)—— 考击以求之 (笑)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五四三二一
文
言
一古词文通
知 识
词今类言假
积
多异活句字
累
义义用式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
通“叩”,敲打
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通“叩”,敲打
4、至莫夜月明
通“暮”,晚上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二、文言句式
置
而 表承接
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 徐 歇。 自 以为 得之矣。
聆
“含糊” 清脆高扬 传播 剩余的 慢慢 消失 自己 找到
听
然是说也,余
然而
我
更尤加疑之。石之…铿的然样有子声者,所在都皆这是样也,而唯此独独以命钟名名,何哉?
(名作动)
定语后置
思◎此考处:文《字请水在经母注版》处修是改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此第处文一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的”
兼词,在那里 在下面 对着
鼓动
(名作状)
(名作动)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 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 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 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 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
有若老人亥欠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微波入焉
(代词,指石洞 石缝)
搏
水石相搏 (击,拍。动词)
森然欲搏人 (抓,扑。动词)
莫
至莫夜月明 (通“暮”,名词)
故莫能知 (不。否定性副词)
得
得双石于潭上 (发现,找到。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鼓
如钟鼓不绝 (一种乐器。名词)
微风鼓浪 (拍。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 而大声发于水上。
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 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 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
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省略句: 今以钟磬置水中。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作业:
1、整理《石钟山记》一课的笔记 本。 2、做《主题探究导学》中,《石 钟山记》一课“双基巩固”1-6题 (131页)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
的使动用法. ⑶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
作状语. 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
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 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 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 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 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
词类活用
语音小测:
蠡(lǐ) 郦(Lì) 桴(fú)
铿(kēnɡ) 莫(mù)夜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 噌吰( chēnɡhónɡ )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词)。 2.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特殊句式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