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精美ppt

合集下载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PPT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PPT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水经》中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 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 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 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 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 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 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 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 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 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 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 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目 01 录 02
03
04
作者简介 基本内容 诗词赏析 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作者简介
母丧居乡
五月,苏轼父子三人收到程氏在家中病逝的消息, 急忙回眉山老家奔丧。将程氏安葬于眉山安镇乡可 龙里老翁泉旁后,苏轼也在此为母守孝。在乡期间, 苏轼常与亲朋来往于眉山、青神,也曾拜访当时镇 守成都的龙图阁学士王素,并上书王素提出蓄兵、 赋民等问题。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来 判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 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 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 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 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 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 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 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 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 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石钟山记》课件

《石钟山记》课件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 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 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 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 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二、巩固自测
(一)字音识记。
1.正音
暮( mù )夜月明 磔磔( zhé )云霄间
钟磬( qìnɡ )
桴( fú )止响腾
栖鹘( hú )
鹳(ɡuàn )鹤
穴罅( xià )
无射( yì )钟
2.多音字
栖( qī )栖息
( xī )栖栖
当( dānɡ )螳臂当车 (dànɡ )安步当车
识( sh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慢。
.
⑫尤
更加。
.
⑬是
这样。
.
2.翻译下列句子。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命名是由于山)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如同大 钟一般。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够使它发出响声,更何况石头呢!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 话无疑是正确的。
他虽然后来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钟覆地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 为石钟山是因为“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 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 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 身考察的精神是一致的。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17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17 人教版

具体分析:第一小节
得 名 作者 由 来 态度
郦 下临深潭,微风
道 元
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 疑之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
余尤

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 腾,余韵徐歇。
疑之
作者 依据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石》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用原文)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巨大的山石在旁边 好像凶猛地 耸立着,高达千尺,野兽和奇异
的鬼怪,
阴森森地要 向人扑过来;
山上宿巢 的老鹰,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
听到人声也 在云霄中磔 受惊飞起来, 磔地鸣叫;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
(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动词)
(5)特殊句式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 古之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江城子(二)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 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 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 山记》而相得益彰。
侧景 夜景
正景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 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 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 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 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 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 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 [gàn]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 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 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同糊“至含”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第得一双段石于潭上旧,里址扣指、而所陈聆在迹之地,,。这
指石钟 山命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韵:指声音。 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徐:慢
的原因。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 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 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兼词 “于彼”
击、拍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 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讨
1.游因—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得名由来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 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 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 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 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 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 ( 上面 ) 可坐百来个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 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 ) 笑着对苏迈说:“你知 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 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因而,于是 能够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
信也。
敲,击
相当于“然”
本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
才 访求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3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3 人教版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 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 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 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 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 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 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 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事 理的一篇文章。
郦 元 ——言之不详 所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看法 ——因声命名
山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写作特色 议论 引入
核心
记叙
辅 助
生发 议论
重考察 反臆断
描写潭上夜景
讨论: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看法对不对呢?怎样理解本文的 价值和意义所在?
学习苏轼不迷信,不盲从,大 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 结论的精神。
关于石钟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 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 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 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 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 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 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
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石之铿然有声者,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窾坎(kuǎn)
无射(wúyì) 镗鞳(tānɡtà)
朗读第一段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泛舟赤壁
泛舟赤壁
石钟山上的古寺
背景介绍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 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 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 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 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 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 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 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 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 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 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苏轼(1037-11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 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 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 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 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说他的胡须似乎 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于是, 仔细端详起来,她终于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了无 峥嵘之感,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体结构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喜 孜孜地再吟诗一首: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临近 鼓:激荡、掀起
搏:撞击、拍打 洪:大
是:这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鸣:使动,使……发出声音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始:才 访:寻访 遗迹:旧址,陈迹。指所在地 得:找到 扣:敲打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这一段又写了几种说 法?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寺 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硿硿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
哉?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石钟山记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铁冠道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
走 近
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笑谓迈曰
苏 轼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非常自信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 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状语后置
水鸟
内心惊恐
形容钟鼓的声音
裂缝
水波动荡
疏通文意·第二段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江当河中水流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阻迈挡曰:“汝识之乎?中噌间吰是者空,的周景王 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6:如何看待与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
积极性:苏轼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表现 出他难能可贵的勇于质疑、不避艰险、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局限性: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 观察、细致考察,且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所以 后人考证后也认为苏轼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 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 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 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 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 黄庭坚 并称 “苏黄”,在词上,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
即使 使…发出声音
鼓槌 才
状语后置
同“含糊” 清脆悠扬 传播 声音
名作动,取名 更加
定语后置
表转折
译文·第一段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 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 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李渤才开 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然后 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 音慢慢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发出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 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59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59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 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虚词“而” 的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 3. 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朗读课文 疏通字词句 把 握 基 本 内容
蠡(lǐ)
郦(Lì )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 hú)
磔磔(zhé zhé) 噌吰(chēnɡ hónɡ)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所 以 不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始舍于其址
(当初、起初。副词)

至唐李渤始访 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动词)
是说也,人常疑之

是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这样
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判断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找到
得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
此余之所得
心得、体会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相处和睦,关系密切
至唐李渤始访起遗踪 遗留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 断。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镗鞳(tānɡ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义:

《石钟山记》公开课精品ppt教程文件

《石钟山记》公开课精品ppt教程文件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耳朵隐藏在鬓发中,看不
见耳朵的意思)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首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 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说他的胡须似乎 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于是, 仔细端详起来,她终于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了无 峥嵘之感,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体结构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喜 孜孜地再吟诗一首:
两山:上钟山和下钟山 港口:支流入口处 当:处在
中流:水流的中间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作:起,翻译为演奏
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 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 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 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 意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殆:大概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 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 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纪年法
❖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
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
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 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 干支纪年法 东汉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 (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 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7 人教版30页PPT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7 人教版30页PPT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7 人教版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6、要使整个人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0 人教版共70页文档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0 人教版共70页文档
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0 人教版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石钟山记ppt资料讲解34页PPT

石钟山记ppt资料讲解34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石钟山记ppt资料讲解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Hale Waihona Puk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 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 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的原因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 (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 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搏斗, 扑上去)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于)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者(介后),或曰此鹳鹤也。
侧:名词作状语 且:一边… …一边… …
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 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 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 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在山谷中像老人边 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魏庄子之歌钟
❖ 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 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磐,女 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 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 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 郑国人赠给晋悼公师悝、师触、师蠲三位乐师;配对 的攻车、守车各十五辆,盔甲武器齐备,和其他战车 一共一百辆;歌钟两架以及和它相配的鎛和磬等乐器; 女乐两列共十六人。
徐:慢
罅:裂缝
察:细看
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之:代发声之处 为:形成
译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
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 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 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 鼓不绝。
方:正要 心动:心惊 绝:停止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 (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声音洪亮像 (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
其浅深(偏义复词),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
为此也。 舟人:船夫 大恐:十分惊恐 则:同”乃”,原来是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 搏:撞击,拍
鼓:振动 洪:大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 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 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 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两山:上钟山和下钟山 空中:中间是空的
港口:支流入口处 当:正对着
窍:窟窿 作:起,翻译为演奏
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 块大石头正对着水中央,(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 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 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相互应和, 好像音乐演奏一样。
察 月丁丑日夜 苏迈
疑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 笑
重点描写对象: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人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栖鹘磔磔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若老人咳且笑声
微风鼓浪,
噌吰如钟鼓不绝声 水石相搏,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窾坎镗鞳之声
声如洪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苏轼画像
“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示并列、承 接、递进、转折、修饰、因果等多种关系。指出下列各句 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怎么翻译。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 乘小舟,至(于)绝壁下。
使:派 其:其中的
而:连词表修饰 莫:通“暮”,晚上
焉:形容词尾,同“然” 独:单独 固:仍旧,还是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
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 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 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一、(议论) 郦:水石相搏声 人常疑之

质疑
李:击石之声 余尤疑之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山 记
二、(记叙) 解疑
2、访问 寺僧 3、亲访之见闻 4、访之所得
三、(议论) 事必耳闻目见,
结论 不可臆断有无
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 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 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 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的观点,即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 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 一叹,一笑点明写作意图。
壁下泛舟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彭蠡(lǐ ) 郦(lì) 桴(fú)止响腾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 罅(xià) 识(zhì)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才
扣:敲打
访:寻访
而:连词表承接
得:找到
聆:仔细听
得…潭上:介词结构后置 函胡:通“含糊” 徐:慢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 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 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 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 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 殆:大概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 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 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名状)泊(于)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士大夫:有官职的人 终:终究 泊:停船 莫:没有谁
自:从 舟:乘船。名状 适:到……去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 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 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 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古代纪年法
❖ 王公年次纪年法:秦襄公八年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 庆历四年 元丰八年 ❖ 岁星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 东汉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是:这
虽:即使
以:介词,把
置:放
鸣:使……发出声音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 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 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钟磬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声音)响腾,余韵徐
与一般游记的区别
❖ 写作目的 借游释疑,探索石钟山的得名原因。
❖ 贯穿线索 以“疑”为线索,而不是游踪。
❖ 写作方法 以议论为主,理为主,游为宾。
“夜探石壁”,既释了开头之疑,又为文章结尾 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 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 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 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 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 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 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 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 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 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 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 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 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 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 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
❖ 晋悼公把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说:“您教寡人同各 部落戎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 侯,好像音乐的和谐,没有地方不协调,请和您一起 享用快乐。”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 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写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状形、摹 声、绘态。)
时间
人物
工具
元丰三年六 苏轼
小舟
周景王之无射
❖ 周景王铸无射钟一事,记载在《左传》鲁昭公二十一年,原文是: ❖ 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
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 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 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摦矣, 王心弗堪,其能久乎!” ❖ 这段话大意是说,周景王要铸无射钟,尺寸形制设计好以后,遭到深通乐理 乐官州鸠的批评。州鸠认为周景王将死于“心疾”,为什么呢?因为音乐有 移风易俗的作用,理应由天子所主掌。声音,是音乐的基础;钟磬,是发出 声音的乐器。天子要变易风俗,则制乐器、发声音即所谓制音作乐。音乐之 道在于“和”,细小的声音需饱满,宏大的声音需浑厚,这样就与物相和。 相和的乐声入于耳藏于心,内心舒展安宁。如果细小的声音尖利,宏大的声 音失去浑厚,心灵必受冲击,受冲击必生疾病;时间一久,不堪承受,就完 了。 ❖ 周景王才不听州鸠那一套,毅然铸造大钟“无射”,此钟果然霸气,敲起来 声势惊人。只可惜,无射钟铸成的次年,周景王即与世长辞。 ❖ 无射钟保存到隋朝时被销毁,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形容水石相击之声,有 句为“周景王之无射也”,突出了声音的宏大,至若是否雄浑优美,当可付 之不问不列。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 断)。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因:于是 识:知道
之:代下文典故 者:表语气停顿
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 (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 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 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