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及彰显意识形态路径
电视文化与意识形态

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是通过相应的图像传播 的方式来完成的,即电视是将所谓的“意识 形态”变成“意象形态”来完成自己的作用 的。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通过“选择性的画 面”、“具有倾向性的画面组接”、“画外 音的解释、评估”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灌 输;在电视剧中,电视通过画面的组接和叙 事塑造人物性格,以此感染观众,以达到控 制意识形态的目的;在电视广告中,电视通 过展示商品消费给人带来美好生活的感觉宣 扬一种消费意识形态。
3、电视成为意识形态的途径
“意象学比现实更强大(imagologie)……在巴黎 我的同楼邻居,白天在他的办公室里和坐在他对面 的另一位职工一起工作,随后他回到家里,打开了 电视机,收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节目主 持人在评论最近一次民意测验,他说,对大部分法 国人来说,法国是欧洲最安全的国家(我刚看过这 次民意测验)。我的邻居听了高兴得像发疯了一样, 开了一瓶香槟酒。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就在那一天, 就在他自己住的那条街上,发生了三期盗窃案和两 起谋杀案。” ——米兰· 昆德拉《不朽》
第九讲 电视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况和电视意识形态 电视意识形态的运作 接受与反拨:观众与电视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互动
一、意识形态概况和电视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 1、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意识形态(ideology): “ide”是“意、观念”的意 思,“ology”是“学问、学科”的意思。 “ideology”直接表述是“关于观念的科学”或 “观念学”。 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 德特拉· 西1796年提出, 描述他的一个新学科的计划—— “观念学”(对观 念和感知的系统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们思 想观念的影响和修正,进而达到一种理性的人类生 存状态和社会状态。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日益凸显,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作用机理,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产生,以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为手段,以广大消费者为对象的文化产品。
它具有普遍性、流行性、商业性等特点,如电影、电视、音乐、网络文化等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一)传播社会价值观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内容往往蕴含着特定的社会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而形成社会共识。
例如,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往往通过情节、人物形象等手段,传递出特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
(二)塑造社会心理大众文化不仅可以传播社会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其内容和形式塑造社会心理。
比如,一些流行的音乐、电影等作品,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
(三)维护社会稳定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大众文化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大众文化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途径,缓解社会压力,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四、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机制(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是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实现的。
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观,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将其传播给广大消费者。
(二)消费者的接受与认同消费者的接受与认同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关键。
消费者在接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产生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会进一步强化社会共识,实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五、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影响和作用(一)促进社会发展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台、 以人为本 , 营造和谐健康的校 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新媒体 ;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 类号: G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4) 0 3— 0 1 4 7— 0 6
众文化进 行政 治活动 的现象 比比皆是 , 例 如在 西方 , 形 形 色 色 的选 举 活 动 往 往 就 采 用 大 量 的
文 化 象 征符 号 , 和 文 化 活 动 连 在 一 起 。在 我 国 ,
层建筑 , 承载着强大 的意识形 态功能 , 在 推动社 会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众 文 化 最 先 产 生 于 西 方 社 会 , 兴盛 于 2 0 世纪 3 O年 代 的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 大 众 文 化 是 指
( 一) 政 治表 达功 能
大众 文化 中 的 民粹 主义 领 军 人 物 约 翰 ・费 斯克认为 , 大 众 文 化 实 际 上 总 是 政 治 性 的 。首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 2 C K S 0 3 6 )
青年歌手大奖赛 、 电视剧评 奖 、 电影 、 优秀 图书
等也 有 明显 的政 治含 义 。
作者简 介: 张
一, 女,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讲师 , 法学博士 , 主要从事意识 形态 理论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
随着现代大众 社会 的兴起 而形成 、 与 当代大 工 业生产密切相 关 的、 以 大 众 传 媒 为 主 要 传 播 手 段、 进 行大 批 量 文化 生 产 的 当代 文 化 形 态 。 _ l 中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承载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其如何影响社会、塑造价值观以及如何被社会所利用。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通过大众传媒流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
其特点包括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
大众文化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媒体、流行音乐、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1. 传播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
通过影视作品、广告等媒介,各种意识形态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 塑造社会价值观大众文化通过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
例如,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道德观念等,都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他们的价值观。
3. 反映与引导社会思潮大众文化不仅反映社会现状,同时也引导社会思潮。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大众文化可以引导公众关注某些问题,形成社会舆论,进而影响社会政策。
四、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机制1. 媒介的力量大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各种媒介。
媒介通过制造和传播信息,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
例如,广告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化,使消费者形成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
2. 符号的运用大众文化通过符号的运用,将各种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这些符号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 社会的接受与认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还需要社会的接受与认同。
公众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
五、结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容忽视。
它通过传播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价值观、反映与引导社会思潮等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
同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媒介的力量、符号的运用以及社会的接受与认同。
影视文化分析

影视文化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对于社会和个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影视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影视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影视文化是指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等视听媒介传播的文化形式。
它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来传递文化信息。
影视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视听性:影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介,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传达信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2. 大众化:影视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 可塑性: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制片人可以通过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的选择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
4. 反映社会: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会反映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影视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影视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传递价值观: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往往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可以获取到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娱乐消遣: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
3. 文化交流: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增进了解和友谊。
4. 人才培养: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培养人才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观看和参与影视制作,年轻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影视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在当今社会,影视文化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商业化倾向:由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考虑,一些影视作品过于商业化,注重票房和收益,而忽视了对于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的关注。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二是影视过度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理性反思。
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常常滞后于大众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既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又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
一、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1、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随着影视节目娱乐功能的过度强调以及影视娱乐性节目内容的过度开发,影视过度娱乐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过度娱乐的内涵不能等同于娱乐的内涵,娱乐是对于娱乐对象的生理的心理反应,是生理的心理现象,娱乐对象则是具有娱乐因素及娱乐属性的对象。
过度娱乐则是一种病态的大众文化现象,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下,它把娱乐因素从娱乐对象中提炼出来,其中这些因素不仅来源于传统的娱乐内容,还可以来自于时尚、趋新及可以引起人快感与注意的、与时俱进的不同方面,简言之,时尚性、流行性、流变性是过度娱乐必不可少的属性。
此外,过度娱乐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在对娱乐因素的加工中努力使娱乐因素单一化、形式化,进而使娱乐因素具备最平民大众的外观与易于推广的娱乐效果,将之打造成娱乐载体,使传播的各种信息娱乐化,从而导致信息属性的改变,即走向大众化、感性化、平浅化与低俗化。
2、影视过度娱乐化的表现2.1、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概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娱乐业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的影视娱乐化进程虽晚于西方社会,却也逐步走向繁荣,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兴起期,主要是以央视的《综艺大观》及《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第二阶段是尝试期,主要是以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和1999年的《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第三阶段是多元期,娱乐开始尝试与其他因素的结合运用,主要是以央视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类;第四阶段是繁荣期,影视娱乐节目走向被观众热捧的高潮,主要是以《中国好声音》等“真人选秀”节目为代表的选秀类。
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如何看待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西方 意识形态
特定导向的思想 冷战时 宣传社会制度 世界 价值观 历史观 如今 社会普世价值 宗教观念等
影视文化
文学院2009级 文国华
东方
影视文化中意识形态发展时间线
电影诞生之初就有 表现意识形态的 《工厂大门》
如何看待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影视文化表现意识 形态达到顶峰,出 现了许多赤裸裸的 意识形态宣传作品
1895年 20世纪30年代
电影表达意识形态 开始成熟,出现了 真正意义上的意识 形态宣传作品。
20世纪50-90年代 90年代至今
影视文化中意识形 态开始淡化,表现 得更为隐蔽。宣传 内容上也以普世价 值为主。
文学院2009级 文国华
文学院2009级 文国华
电影中极力丑化资本家,同 情劳苦工人,揭露资本家剥 削的本质。这与三十年代在 美国乃至世界盛行的苏联社 会主义思潮是分不开的,正 是收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才 会出现《摩登时代》这样带 有思想导向性的意识形态电 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何看待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解说文学院2009级 文国华 :在美苏冷战时期,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如何看待影视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1895年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工厂的大门》 20世纪30年代 卓别林 《摩登时代》
影片展现发生在法国卢米埃尔工 厂大门前工人熙熙攘攘的片段, 以及年轻的女士们一边躲避车辆, 一边快步行走,表现出闲暇时光 的欢乐情绪。简短的电影鲜明的 表现出了法国工业文明的繁荣和 工人生活的幸福,从今天来看, 其实就是对工业文明的赞扬。
扩展知识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宣传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各种社会价值观念交锋的必然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的在意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的广度这样我们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体免疫力避免受到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
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

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影文化学概论之大众文化杨猛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也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过程中又体现了一些具体文化现象。
同时电影中的内容也体现了很多大众文化,所以电影与大众文化关系非常紧密。
我下面主要是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来分析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联系。
这部电影跟老师放的《穿普拉达的恶魔》非常相似,所有分析起来也比较好分析,电影主要讲述杜拉拉在公司怎么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升职,职场中充满了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上司的压力等,但是她能不断克服困难,满足了看电影人的欲望,同时体现了大众文化。
其中徐静蕾所演的杜拉拉就是那个能够不断克服各种阻碍然后成功的人。
要了解电影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事大众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以工业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尤其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
它属于一种商品性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
它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很明显的阶层性,但又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自发性。
它的文化内核是欲望和快感,大众文化通过主体对欲望和快感的追求而自我复制,并且被当代资本当作资本增值的契机而利用。
它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既有好的文化又有不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吞噬性,对文化有冲击。
当代电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通过固定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策略,成功地满足所有期待填充的欲望空位,这些欲望被形象和故事修饰为各种各样的征容,以推动电影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通过肢解经典对符号进行拼贴和指涉,在文本间创造了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五花八门的文化形态,这些“集大成”的文本完全以制造快乐和趣味性为宗旨,不追求意义和深度,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唯快乐主义倾向,体现着对以往文化巨大破坏的力量。
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析与分析

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析与分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媒介,更是一种可以呈现社会现象和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
在电影群像中,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对人物、情节和象征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代表性的电影中,分析其所展示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探讨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以《绿皮书》为例来探讨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部电影通过描述一位黑人钢琴家和一位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南部之旅,反映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剧情和人物的设定上,更体现在情感、道德观和观众的思考上。
观众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深入了解到当时白人种族主义的残酷和黑人被歧视的痛苦。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促使观众认识到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社交网络》,这部电影以创造了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为主角,揭示了当代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影响。
电影通过描绘扎克伯格的个人决策和行为,反映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改变。
观众通过电影中对技术发展和网络世界的展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影片所传递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发了对科技进步、个人隐私和社交关系的思考。
此外,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公民凯恩》。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富有权势的新闻出版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生平和政治经历,反映了权力和媒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
电影中,凯恩通过自己创办的报纸,不仅仅影响了公众舆论,更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
观众通过电影中对权力与媒体关系的展示,思考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操控和塑造的影响。
这种电影所传递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发了对新闻自由、政治宣传和舆论监管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谈论一部来自亚洲的电影,《活着》。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市民社会的崛起而生产的,具有大规模传播和受众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受到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媒体发展的推动,扮演着社会统一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电影、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特征包括流行性、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但也容易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思维模式单一化。
未来,大众文化将继续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背景、重要性、起源、发展历程、特征、影响、未来发展、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人群中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是一种由大众群体创造、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包含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娱乐产品和消费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受众覆盖面,能够快速地传播和影响社会。
大众文化旨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娱乐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同的语言。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还具有易接受和易传播的特点,能够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创造者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于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众文化的背景大众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调作 为观 念形 态 的文化 中的意识 形态 是对 社会 政治 经济 的反 映 。意识 形 态作 为历 史 发 展 的 产物 , 系 是 统化 、 理论 化 了的 阶级意识 的文 化 。在一 个社会 中,
J n. 2 1 u e 。00
21 0 0年 6月
大 众 文 化 视 域 下 的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研 究
樊 瑞 科
( 中共 黑龙 江省委 党校
摘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教研 室, 尔滨 1 O 8 ) 哈 5 O O
要 : 识 形 态 作 为 社 会 意 识 的 内容 , 社 会 存 在 的反 映 , 且 以文 化 形 式 出现 ; 文 化 作 为 意 识 形 态 意 是 并 而
政 治和 经济 的反 映 , 给予 伟 大 影 响 和 作 用 于 一定 又
收 稿 日期 : 0 00 — 0 2 1 — 3 1
作者 简 介 : 瑞 科 ( 93 ) 男 , 北 南 和 县人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化 。 樊 18 一 , 河 硕 研
第 1卷 8
第2 期
成 都理 工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OUR NALOFCHE DU UNI R I Y OF T C NG VE S T E HNO OG S c l c ne ) L Y[ oi i cs aS e
v l 8 N . o 1 o2 I
・
6 ・ 3
樊瑞 科 : 众 文 化 视 域 下 的 社 会 主义 意识 形 态 建 设 研 究 大
七、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而不是个人的事业。
• 电影中的母题不仅反映出大众欲望和大众心态,
而且可以成为社会某个时期历史进程与深层心
理的证据,克拉考尔本人的专著,就是这方面
的典型范例。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电影 与“深层集体心理”的直接关系。 •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反 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
女》、《湘女潇潇》、《青春祭》、《如意》、
《女儿楼》、《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第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代表作《天
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黑
炮事件》 第五,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反思。代表作《逆 光》、《夕照街》、《我们的田野》、《十六号 病房》、《给咖啡加点糖》
•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 转向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电影 也随着进入了百年历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 发展时期,即大众文化时代。
• 荣格认为,无意识具有两个层面:表层只关系
到个人,可称之为个体无意识;而深层无意识
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与“深层集体心理”之间
也有根本区别:
• 前者根源于原型,后者来源于社会; • 前者来自先天,后者却为养成; • 前者追溯至远古,后者却植根于现代。
•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创作始终与观众的 欣赏心理密切联系,并且不断受到这种
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 电影、电视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
产物,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电子声
像媒介,即同时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传播手段的
大众媒介,不仅给原有的文字与印刷媒介造成
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文
论电视文化审美价值及意识形态导向功能

论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及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摘要电视艺术的一切审美功能都通过创作者在对客观现实时空的观察中,将主体心理时空的情感需求投射到现实时空的物象上,达到心理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有机交融统一,最终形成独特的审美时空。
这一切显然和传统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本文着重探讨在当下语境中电视文化意识形态化功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切实提高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电视文化审美价值意识形态化导向功能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当下的中国经历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大变革,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模式等等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改变。
此时的电视更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推动,制作技术、媒体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方式等均呈现出质的飞跃,电视文化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主角。
但由文化转型带来的现实复杂化,也造成传统艺术观念的痛苦震荡,一切似乎都需要重新定义,如神圣与世俗、艺术与非艺术、美学与非美学、文本与非文本等等。
因此有必要探讨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化功能等问题,本论文将从以上两个角度来展开论析。
一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电视文化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形态:首先是自身大于人类自然力量的技术整合力,使它在文化的任何一个区域得以兼跨。
电视文化的出现,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王国。
电视文化宣告了一种全能思维方式的出现。
其次在大众文化的疆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
接下来笔者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文化的审美取向问题。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时空中,体现了浓烈的主体意识,电视艺术片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对感性物象的逼真描摹,而在于“畅神”。
古人总是在其艺术作品中强调现实时空中的感性活力对主体精神的感发。
如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映红了“人面”,“人面”因“桃花”的映衬而愈显美丽。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为个案

再解读的结果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再解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经典 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在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所承载的历 史记忆、文化观念、人性探索等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仍具有 重要意义,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拓宽我们的视野。其次,再解读也可以促进文 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基本内容
在《堂吉诃德》中,偶然性与必然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相互影 响的。堂吉诃德的冒险之旅,虽然充满了偶然性的插曲,但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 却体现了必然性的规律。这些偶然事件为故事增色不少,同时也引导着读者对故 事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堂吉诃德》无疑是一部探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经典之作。通过 对其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种种现象,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深 刻寓意。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影响着故事情节 的发展,还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两种因素相互、相互 作用,共同构建了《堂吉诃德》这一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日 益显著。与此对于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将 以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这一 案例,探讨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与偶然性相对,必然性在《堂吉诃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堂吉诃德与 桑丘的冒险之旅,虽然充满了滑稽与误解,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 难,实现了自我成长和价值观的升华。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塞万 提斯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理念。此外,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命运走向,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必然性的规律。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接受和喜爱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1、广泛普及性:大众文化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它覆盖着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一般文化娱乐到广告、宣传、音乐、电影、电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2、低门槛性:大众文化具有很低的门槛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和获得其中的娱乐和消费。
与高个性化的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普及和消费性。
3、商业化:大众文化往往是以商业化的形式呈现的。
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出来的产物,商业化的运营方式让它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4、民众化:大众文化更符合人民的口味和需求,它代表了广大民众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体现。
民众化的特点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
5、可塑性: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独创性,它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会不段地催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和娱乐形式。
二、大众文化的成因1、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者对娱乐和文化的需求早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这就给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需求空间。
大众文化在商业市场中得以广泛流行和普及。
2、科技进步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
随着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的广泛应用,大众文化开始从有限的文化圈子中不断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拓展和渗透。
3、消费主义的崛起也推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市场竞争几乎完全围绕着消费活动展开,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消费主义的继续加强和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
4、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影视批评方法论3 意识形态批评_OK

[1]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
译.北京:三联书202店1/7/.42005,第217-21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在贬义的基础上使 用Ideologie概念的,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用 Ideologie 来概括“道德、 宗教、形而上学”等,把Ideologie 看作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的反映和回声, 并揭示了 Ideologie 歪曲、颠倒人们的现实关系的特征。他们以该词来讽称德 国那些不科学的、神秘化的、虚幻的社会意识。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也用Id eologie一词来表述一般精神过程或多少有些系统化的观点或理念,其中有虚假 的也有反映现实的东西,但在用该词来揭示在阶级利益的立场上有关思想和 观念时赋予贬义的场合较多。
三?症候式阅读?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就是要在?显在话语?的背后读出?无声话?症候式阅读?以文本自身是可疑的意识形态文本为前提打破了作家对文本意义的垄断性阐释地位也打破了某一种阐释独领风骚的局面使这种阅读式的批评更象是对充满多义性的文本的解读
第三讲 影视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意识形态批评是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的
意识形态的特性: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
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
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
体系;
2021/7/4
5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二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Althusser Louis,1918—)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 思主义”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克思:政治和历史》、 《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学》、《自我批评》等。 他运用“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等概念所体现的结构主义原则,对社 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影视文化传播小论文

影视文化传播小论文影视文化传播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递文化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审美趣味,塑造社会意识形态,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影视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
影视文化传播是指通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视频等形式将文化价值观念传递给观众。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泛,能够触及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二是媒体形式多样,可以适应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娱乐方式;三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视文化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视作品可以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现实与价值观念。
一部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通过具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我不是药神》通过剖析中国药价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与思考。
其次,影视作品可以引导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当观众反复接触到其中一种审美或价值观念时,很容易受到其影响并形成自己的喜好和态度。
所以,影视作品在传播时要注重塑造积极的角色形象和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
再次,影视作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相互了解,还有助于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然而,影视文化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一些商业化的影视作品过于迎合观众的消费需求,导致内容浅薄、商业化倾向明显。
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对观众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形成负面影响。
其次,一些片面夸大或宣传错误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可能引发社会争议和不良现象的出现。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影视作品故意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给观众带来消极的影响。
最后,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非法、盗版的影视作品泛滥成灾,损害了正版影视作品的权益,也对影视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影视艺术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趋势。
一、现代化1.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影视制作更加方便和高效,减少了传统影视制作中的繁琐程序和成本。
数字技术也使得电影的制作更加真实和精美,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2.网络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影视艺术的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影院、电视台等单一媒介扩展到网络平台。
网络化的传播方式为影视艺术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广的受众群体。
观众可以通过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实现了影片的即时传播和全球观看。
3.国际化:国际化是当代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不仅是好莱坞大片在国内走俏,中国电影也逐渐受到国际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国际化的传播形式让观众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和风格的影片,丰富了视野和文化体验。
4.跨界合作:现代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无处不在,影视艺术也通过跨界合作得以发展和传播。
电影与音乐、时尚、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不仅拓宽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提高了影片的品质和观赏性。
二、大众化1.群众观影:现代社会人口数量庞大,观影人群也更加广泛。
影视艺术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群众观影的普及。
现代影院的数量和地域覆盖面不断扩大,观影票价也得到了相应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影院观影的乐趣。
移动观影设备的普及也使得观影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观看影片。
2.多元化内容:大众化传播要求影视作品具有吸引人并能为大众主流观众接受的内容。
现代影视作品的类型、题材、风格也更加多元化,从商业大片到小众独立电影,从传统叙事到实验性影像,从爱情故事到科幻奇幻,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和风格。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来传递和强化意识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满足大众审美、娱乐、信息等需求的流行文化。
其特点包括普遍性、流行性、商业性、娱乐性等。
大众文化以电影、电视、网络、音乐、书籍等为载体,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1. 传递主流价值观:大众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语言等载体,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2. 塑造社会观念:大众文化通过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能够塑造社会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会对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元素,如政治口号、英雄形象等,能够强化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四、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其广泛的影响力,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传递给人们。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和主流媒体会通过大众文化来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以电影为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电影进行分析,发现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人物形象等元素对观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网络语言、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及彰显意识形态路径【摘要】本文论述大众影视文化具有趋利性、迎合性、广泛性等特征,认为这会导致大?影视文化出现假媚俗等现象,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严重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指向,提出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旨趣、深化大众影视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发展的阶级属性等路径,促进大众影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彰显意识形态路径【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42-03大众影视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大众影视文化则是借助电影和电视两种传播媒介传播、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态势。
随着影视产品普及化,影视文化传播已广泛深刻地影响社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
大众影视文化因其有口头和印刷品为媒介的传统文化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批判、弘扬、引领、抹黑等影响。
因此,探析大众影视文化的特征,探讨大众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审视和建设、提升人的意识形态审辨能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社会共同理想基础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一、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大众影视文化时代,也被称为商业文化时代或文化工业时代,即一切文化活动都已进入商业市场、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简言之即大众影视文化活动都始终紧绕票房和收益。
从商业维度看,大众影视文化产品与音乐创作、文学创作相比,投入的资金、人力更多,耗费的时间更长。
因此,大众影视产品对商业价值的关注度一般置于艺术价值之上。
美国的丹尼尔?切特罗姆曾如此评价电影的作用:电影巧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隔绝于传统的文化精英,形成了新的文化标志性转点。
相较于传统文化传播而言,大众影视文化趋利性、迎合性、广泛性凸显。
(一)趋利性。
趋利性是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本质特征和与生俱来的秉性,大众影视文化从创作到传播、推广的过程,就是资金持续性花费的过程。
大众认可、接受和消费,是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确保随后的文化创作、传播和推广的前提。
大众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和资金循环链圈,都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规律。
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趋利性,符合文化经济化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重视智力、才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彰显了文化对社会经济的拢聚和撬动的威力及潜力。
大众影视文化的趋利性的隐患亦明显:大腕级明星或大腕级导演在大众影视文化市场中独占鳌头的现象与趋势,会隐性压制小字辈明星或小字辈导演所创作的影视文化产品,导致优秀的大众影视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公众视野;植入式、嫁接式、嵌入式的广告充斥大众影视文化作品,降低大众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如冯小刚导演的《手机》《天下无贼》等电影,甚至央视春晚的一些小品等节目,隐性植入广告极多,究其缘由皆为趋利性所致。
(二)迎合性。
受众或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大众影视文化生命力和影响面的关键,迎合性是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显著特征。
大众影视文化从剧本、场景、制作、宣传、推广等,皆围绕大众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精神渴求、价值取向等精心考虑和筹备,以能迎合大众和为大众所接受而获取高收视率和高票房,获得巨额商业利润。
大众影视作品的迎合性也反映了大众对现实问题的沉重思考和对破解现实难题的愿景,体现了大众影视作品唤起大众社会责任意识的艺术使命。
《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路上》等反映真实教育现实、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能给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感和使人引起更多的思考,促使人们对改变乡村落后的教育面貌、促进教育公平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迎合性因各地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人文历史、经济水平等因素而具有差异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如《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深受北方人的喜爱;《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则备受西南一带民众的青睐。
(三)广泛性。
大众影视文化摆脱了影视文化是少数知识精英和艺术人员专属的阴霾,“使影视文化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思索深奥问题的专利品,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为大众所接受,丰富了大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文化生活内容”。
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影视文化作品,是大众影视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标尺。
但当前很多大众影视文化为而来追求广泛性,不惜模仿、盲目跟风。
如一部“宫廷戏”若创下空前高收视率和高票房,诸多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剧竞相粉墨登场。
古代帝王将相的儿女情长、风流轶事成大众影视文化的噱头。
某些导演不惜歪曲历史、违背基本的法律常识或制度常识,出现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如《至高利益》中市委书记直接任命公安局局长就是典型的低级错误。
二、大众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审视高尚、健康的文化格调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和血脉,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E时代社会里,大众影视文化作品触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已经成为传播意识形态、宣扬道德文明、传递政治思想、提升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重视和利用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既是与时俱进巩固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国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更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路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影视文化逐步广泛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各种意识形态亦随着大众影视文化的泛滥而无处不在。
诸多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和制作者基于跟国际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力创最高收视率和最高票房的偏执想法,背离大众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指向,致使大众影视文化传播出现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俗、媚、假等现象。
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俗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大众影视文化作品偏离正常的伦理价值取向,宣扬实用主义、个人主义、金钱主义思想;宣扬以黑制黑、以暴制暴、甚至突出黑社会老大的“英雄”形象;宣扬格调低俗的题材、暗示以非正常途径获取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俗现象,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发展指向,搅乱正常的社会评判标准、混淆人们的荣辱廉耻观念、挑战着社会的良知底线。
媚则表现在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胭脂味太浓,以迎合人性中的低级趣味取向。
从当前情况看,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后宫戏”“历史戏”“谍战戏”媚相十足,很多媚戏彰显荒诞离奇的艺术手法背离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形成极大的杀伤力。
某些导演为了媚人眼球以及体现所谓的现代气息,肆意编造情节和曲解历史,全然不顾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引领和导向功能,违背了“双为”方向。
诸多歪曲历史、肆意捏造的媚戏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一时的轰动,但其对人固有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却是颠覆性地伤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基点和灵魂,对此应引以为戒和引以为耻,而不应像“《秦颂》的导演周晓文自豪地称,他不懂历史,正好像司马迁之不懂历史,因此他可以大胆地演绎历史”,如此荒谬、违背伦理和常理的媚戏,对辨别能力低者、情趣低级者,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塑造完成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完全脱离了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陶冶功能、引领功能的向度要求,理应遭到批判和拒斥。
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假,主要表现为缺乏创造性、模仿风日盛、题材狭隘,从创作情节、台词、场景等都可发现诸多雷同的地方。
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素材毫无疑问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但是现实社会的物欲和浮华泛滥不能遮蔽大众影视文化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使命。
如曹禺名著《雷雨》原本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揭示了为封建制度以及官僚资本制度服务的意识形态的荒诞性。
但被改编成长篇累牍的电视连续剧后,原著作所具有的揭露人性贪婪、凶残,揭示人性弱点以及贯穿阶级仇恨的悲剧色彩,被置换成暗无天日的虚假乱伦剧,原著作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被极大消解,整个电视剧看不到半点真实性,充斥着导演的肆意捏造。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旗帜。
”大众影视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弘扬其意识形态属性,才能发挥陶冶、警示、引领和调控等的艺术价值意蕴。
大众影视文化作品存在的俗媚假现象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指向,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遭到抑制,其维护和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遭到空前消解。
因此,必须直面大众影视文化俗媚假的严重现象,高度重视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价值,积极探索大众影视文化提升和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
三、大众影视文化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大?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大众影视文化对引领大众健康的精神生活、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促进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探索大众影视文化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旨趣。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
大众影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坚持“双为”“双百”的基础上,立足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地着力挖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底层情感态势和高端精神追求。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与天地日益分离,天人地合一和谐圆融的追求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展的趋势下已日甚日远。
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动和激剧转型,使“人面对的是无信仰、无信念,无本无根的人生”,“人在精神上愈来愈缺乏值得奉献的理由与长远的精神目标,空虚与无聊成为当代人主导的精神生活”。
渐行渐远的田园生活和日趋急骤的现代生活,使人普遍处于疲惫不堪的精神困境,多数人皆有消解压抑、回归精神田园的情感需求。
大众影视文化应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风格,以人性的诚善美作为价值导向,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人本性的价值意蕴和指向,让大众影视文化凭借逼真的影响、优美的声乐和美好的情景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享受精神的驰骋和人性的解放、自觉塑造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方式上,即用受众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大众影视文化作品,以提高传播的有效性,更高效地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
(二)深化大众影视文化体制改革。
大众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启迪智慧、凝心聚力、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的重要武器,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