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霸权理论_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
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读韩剧在国内热播现象

文化霸权也 可以称作文化领导权 , 是指在市 民社会 中, 某个 社会集 团文化 、 伦理 和意识形态上 的领导权 。 其核心就是国家和 市民社 会 , 它认为 国家并非是权力 的强制 机构 , 而是 “ 政治社会”
与“ 市民社会 ” 之 间的平衡统 一 , 就是说文 化霸权是政 治社会对
市 民社会 的意识形 态的平衡和统一 。市 民社会在 同意国家权力
的文 化统 治职 能 , 从而巩 固其文化霸权 。因此 , 无产 阶级 作为实
现共产 主义奋 斗 目标 的主体 , 更要有属于 自己的知识 分子 , 依靠 他们 去获得和掌握社会 意识形态 的领导权 ,引领全社会 向着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 二、 阐述韩剧在 国内热播 的现象及对国 内带来的影响
机关 制定和传播 领导阶级意识形态 的基础上 ,并服从其 意识文
化 的领导 ,这种构建 起的统治阶级对其从属 阶级 的意识形 态领
导权就是葛 兰西提出的文 化霸权 。
从 实质上定义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就是意识形态 的领导 权理论 。 不 同于马克思 的国家是统 治阶级 的暴力工具的认识 , 葛
它不能 以 自己的世界观为指南 ,而是 以另一个集团的世界观为 指南 。 就如何实现文化霸权 的问题 , 葛兰西提 出了有机知识分子
的概念 。 他认识到知识分子具有 阶级性 , 因此每个 阶级都有属于 自己的知识 分子 , “ 每个社会集 团既然产生 于经济社会原始的基
本职能领域 ,它也同时有机地制造 出一个 或者多个知识分子阶
一
生活 方向——统治集 团的威 信;其 次就是执行 国家机关 的强制 作用, 合法地对那 些不积极 或者消极 的群 体的集体 纪律 “ 认 同” 和“ 强制” 。当下西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就是通过知 识分子制定
从“霸权理论”浅析电视媒体的渗透性

意大 利 思想 家葛 兰西 于上 个 世纪 3 年 代 提 出 了文 化 与传 播研 客观 新 闻 的取材 角 度可 以偏 颇 甚至 扭 曲 ,只采 用对 于 自己有利 的 0 方 面进 行报 道 ;一 片轻 松欢 笑 的动 画 可 以不 时地 出现 民族偏 见 或 地域 歧 视 的片段 ;一部 冗 长 的电视 剧 也可 以不 停地 加入 对 本 国价 值观 的呈现 —— 以至于 ,几 乎所 有 的 电视节 目都不 可避 免地 带着
标 。这 些 电影 大 片在 各 国的播 放 ,不 仅仅 是 作为 一种 艺术 形态 出 现 ,在 影 片 中所 隐含 的关 于 国家 意识 形态 的 细节 则有 意无 意地 闪 烁 着 。而 最近 几年 ,一股 更 日常 化 的 “ 国流 ”开始 侵入 其他 国 美 家 ,这 就是 “ 一季 ,第 二季 ,第 三季 ,… …第 n ”的美 剧 。 第 季 的相互 交融 、渗 透 、甚 至冲 突 , 比人 类 历史 经历 的任 何 时期 都更 美 剧 比起 好 莱 坞 电 影似 乎 更 贴 近 人 们 的 心 理 , 因 为它 从 电视 而 深 入 。因此 ,一 个 国家 范 围 内所 呈现 的 文化 形式 不是 单 一 的 ,而 来 。丝 丝入 扣 的美 式剧 情 ,诙 谐特 别 的美式 幽 默 ,真 实动人 的 美 是多 元 的,并且 更 多地展现 着 “ 霸权 国家 ”的文化 形式 。 式 生活 全方 位展 示 ,精 致高 档 的美 式 电视制 作 ,这 些都 无不 深深 许 多发 达 国家 对 世 界 存 有 统 治 欲 望 ,或 者 企 图拉 拢 更 多 盟 打动 吸 引着 世界 其 他 国家 的人们 ,并无 声无 息地 改 变着 他们 脑 中
影视 与传 媒
从 “ 霸权理论 "浅析 电视媒体 的渗透性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析

[收稿日期]2007 10 20[作者简介]马静伟(1979-),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析马静伟(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是他提出的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对这一理论的概念、思想渊源、背景、内容、意义等的分析,达到较为全面的理解。
[关键字]葛兰西;文化霸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330(2007)06 0006 03 一、语言考证文化霸权这一概念里包含两个重要的子概念:文化和霸权。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 Colere ,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对应的英文culture (n.)一般来说,可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指人类的实践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 ture with a small c)是与物质领域相对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专指精神生产能力与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等。
葛兰西的 文化 概念基本上指 知识和道德 ,因此他说 文化领导权 也就是一种 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 。
霸权一词源出于古希腊,希腊文和拉丁文形式是ege mon 和egemonia,其对应的英文是 hegemony 。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年版,第四版,简化汉字本)中又解释为: leadership,esp byone state in agroup of states ,中文解释是: 领导权、支配权、霸权 。
所以有些国内学者将cul tural hegemony 译为文化领导权,这与文化霸权是同义的。
简述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简述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1)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是文化研究在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分天下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标志方法论转向的热点,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相互辉映,形成了“葛兰西转向”。
(2)理论渊源:①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受惠于伯明翰中心的研究成果。
②霍尔认为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是文化研究的枢纽所在,认为所谓霸权是指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通常不是通过直接强迫而是通过被认可的方式将权威加诸被统治阶级。
③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通过诸如家庭、教育、教会、传媒以及其他文化形式得以施行的,由于霸权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而总是必须主动争取且巩固,所以它也可能丧失。
(3)主要观点:①所谓霸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支配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
②霸权是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社会的特征,霸权观念的关键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力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的积极参与,被同化到支配集团的世界观或霸权中来。
③霸权的事实是领导集团会做出一些经济方面的牺牲,当然这些牺牲不会触动其本质性的根本基础。
霸权虽然是伦理、政治的,但同时也是经济的,其基础必然是领导集团在经济活动的关键内核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功能。
④霸权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而是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话语和实践盘根错节的纠结着社会权力,因此文化便是围绕意义的控制权的一块冲突斗争不断的领地。
⑤为此,葛兰西提出了“机制”的概念,机制历来被认为是不偏不斜的中性的,对人一视同仁并不特别偏向哪个阶级、种族和性别,这类机制具体表现为国家、法律、教育制度、传媒和家庭,它们大量生产着知识、感觉和意义。
⑥作为文化载体不但自我标举方方面面的功能,还同样作为个人和社会意识的组织者和生产者的身份而存在。
这些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组成它们的人在专业特征和意识形态特点上多有不同,但是却一起构成了霸权实施和推广的大本营。
“文化霸权“——葛兰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断生命与死亡的联系,劳动者永远失去了回馈剥削者生命的意识,因此资本对劳动就具有永久的权力。
另一方面资本把它的合理性建立在保存生命、驱逐死亡上,统治秩序通过掌握死亡而掌握生命,把生命完全安置在资本的再生产中。
这就使资本对社会所实行的是一种象征暴力,因此只有通过象征性的颠覆才能真正反抗社会的统治。
这种颠覆就是意外死亡,为什么只有意外死亡才能起到这种作用呢?因为,任何自然死亡,如老死、病死等,社会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养老金、治疗等,可以说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自然死亡回馈了相应的物品,所以社会并不亏欠什么,自然死亡被系统本身所吸收,不具备系统无法解释的意义。
只有意外死亡具有颠覆系统的意义,一方面,意外死亡作为一个事件、一个对社会的挑战,社会无法给它以回馈,已经死亡了,各种物质对它没有意义,死后再多的物质补偿也不能与死亡事件相等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交换的节奏不同。
社会只有用死亡才能回馈意外死亡本身,这是社会无法做到的,因此意外死亡打开了系统崩溃的缺口。
另一方面,死亡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所有意义、所有激情消失的分界点。
只有意外的死亡重新成为集体的事务,成为全体的焦点,唤起了人们的激情。
原始社会没有“自然”的死亡,他们通过仪式把死亡变成公共的、集体的事务,死亡成为另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
这种死亡的仪式有点类似于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制度,只不过在原始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象征性的死亡后,才有社会意义上的出生。
正是通过这种仪式,“人们从随机的、不可逆的自然死亡,过渡到一种馈赠与接受的死亡,因此这是可以在社会交换中逆转的、可以在交换中‘溶解’的死亡。
与此同时,生死的对立消失了:生死也可以通过象征可逆性的形式相互交换。
”[!"]现代社会不仅没有吸收死亡的有效仪式,而且驱逐了死亡,因此我们只有把意外死亡当作象征性事件来体验。
死亡作为对现代社会的颠覆,是波德里亚所说的唯一对符号社会起作用的反抗手段,也是波德里亚用象征交换原则来批判现代社会的逻辑结论。
第七章 文化霸权理论PPT课件

家民族文化——陈凯歌〈孩子王〉中的主体性》。 3、意识形态的再发现——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 霍尔的“建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观。
4、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
(1)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运行图
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一般模式 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
合法 统一化 分散化 具体化
转移、美化 标准化、统一化象征 分化、排他 自然化、永恒化
阅读书目:
1、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4、汤林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5、斯图亚特·霍尔:《表征》 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7、霍尔:《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我没有看过) 8、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北。
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 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
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 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
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 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 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 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
2、内容——“动态的统治”
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 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 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
3、 核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
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 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 导权。 4、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知 识分子”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 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 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 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 子。
论21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意识形态整合

探 索与争 鸣 ・
新 闻知识 (000 ) 21 . 8
论2 世纪中国电视剧 的多元意识形态整合 1
孙 莉
当今 ,电视俨 然 成为 了 中国现代 社 会 的第 一大 传媒 。而电视剧 ,作为 电视 内容的主要样态 ,更是 占 据着 中国老百姓 日常生活 的大部分 时间。每年 一万 多 集 的生产数 量,和数 以亿计的庞大收视群体 ,使得 电 视剧成 为最接近 中国人,且最富影响力 的现代文化载 体 。这一 点与强调媒 体宣传功能的 中国传统媒体管理 逻辑一 结合 ,就 出现 了中国 电视剧的鲜 明的主流意 识 形态性 。事 实上,2 世纪 以来 ,这种导 向性 非但没有 1
构导致 了多元释义。电视文化要流行,必须成为大众多
元化 口味的文本,多元文化是 电视机构的必然要求,一 个电视节 目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它的文本能否满足不同 的受众需求。所以,宰制化的意识形态外 ,还要有与之 相对 的意识形态存在,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提供更多 的文本解读空间。在全球化的背景 中,在中国电视官方 主管与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电视剧在保证主流 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外 ,还要有整合 “ 多元意识形
减 弱 , 反 而 越 发 地 突 出 , 尤 其 是 2 0 年 1 ,国 家 广 04 月 电总 局 非 常 清 楚地 把 “ 持 正 确 方 向 ”列 为 广 播 影 视 坚
实际效果 。但是这种看法在上世纪8 年代后 即受到 了 O
广大学者的强烈质疑。
另一种是 以曼海姆为代表 的看法 。在他 那里,除 了维护特定利益集团的带有欺骗性 的 “ 特殊 ”意识形态
此种 含义 ,结 果在 相 当长 时 间 内 ,宰制 论 ( 宰 ) 思想 主 占据 主 导 ,即 认为 电视体 现 统 治阶 级 的意 志具 有 强大 的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葛兰西与阿尔都塞两位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他们对于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解与阐释。
葛兰西和阿尔都塞都是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进行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化霸权如何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本文首先将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阐述他们对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以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本定义和核心观点。
随后,文章将对比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分析他们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对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应对文化霸权问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霸权问题。
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作为20世纪初的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狱中札记》等著作中,葛兰西详细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理论。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观念的上层建筑,而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力量。
他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一个“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
这种领导权并非简单的政治统治,而是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使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在葛兰西的理论中,“文化霸权”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文化霸权并非简单的文化优势或文化统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文化霸权意味着一个阶级或集团通过文化手段,如教育、媒体、艺术等,来塑造和影响其他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诠释性典范_霍尔模式

一个诠释性典范:霍尔模式明 铭内容提要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影响巨大的传播学者,国内学术界缺乏对他的梳理研究。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霍尔模式作了梳理:一、霍尔模式的来源:帕金模式;二、霍尔模式的基本内涵:解码立场;三、霍尔模式的检验:民族志研究;四、对霍尔模式的评价。
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制码/解码》(Encode/Decode)一文中提出了观众解读电视讯息时可能出现三种立场,他称之为“三个假想的解码立场”(又译“解码地位”),分别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由此三种解码立场而来的信息解读方式相应称为:“优势解读”(又译“优先解读”或“偏好式解读”)、“协商解读”(又译“妥协解读”)与“对抗解读”(又译“对立解读”、“抵抗解读”)。
这就是“霍尔模式”(Hall m odel)。
霍尔模式是传播批判学派的一种受众视角,它是一个“诠释性典范”(Interpre2 tive Paradigm)。
一、霍尔模式的来源:帕金模式霍尔模式并非一个原创性的模式,他显然极大地受到了社会学家法兰克・帕金(Parkin,又译“巴尔金”)的启迪。
对此,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J・费斯克(Fiske)与J・哈特利(Hart2 ly)合著的《解读电视》(Reading T elevision)和大卫・莫利著的《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T eleision,Audience&Cultural Studies)两本影响巨大的专著中都作了交代。
帕金在《阶级不平等与政治秩序》(Class Inequality and P olitical Order)一书中认为,就西方社会而言,不同社会阶级的众多成员必然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体系”(meaning system,又译“意义系统”)或意识形态架构。
他认为,根据不同社会来源和“阶级不平等的不同道德诠释”可以区分出三个相当有用的意义体系。
对于三种意义体系,费斯克与哈特利的叙述与莫利的叙述略有差别,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传播学 考研 文化霸权理论

一、统治方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政治社会的)暴力,而是通过(市民社会的)宣传,让人民接受他们的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所展现的统治模式,不是一种静止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
霸权不是汉语中蛮不讲理的意思,而是以服从和同意为基础的统治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又受制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即政治社会决定市民社会)葛兰西则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上层建筑内部,市民社会,即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即政治社会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葛兰西认为马克思对于操纵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二,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的理论核心是葛兰西指出统治者借助文化来统治。
,文化的意识形态职能凸显出来,即统治者借助于文化手段影响并塑造大众的世界观,使其服从于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籍此,葛兰西将某一社会集团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所取得的领导权,称之为“文化霸权”。
然而,葛兰西又指出,这种文化霸权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压迫手段来进行的。
而是一个交融着斗争与谈判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这种文化也并非是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纯粹体现,而是在对被统治者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和包容基础上实现的。
当然,这种妥协不会对统治阶级的利益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这种观念直接左右了葛兰西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视,他始终把大众文化置于中心的位置。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既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纯粹体现,同时也并不仅仅具有被统治阶级单纯的文化抵抗性质。
其中,差异、矛盾、斗争和谈判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
葛兰西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重要性,文化在革命中的作用。
三,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文化霸权的实现场所和用武之地,文化霸权控制正是通过市民社会这些机构渗透向整个社会。
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

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相关推荐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
二战后,文化霸权作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作为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日益普及,凭借信息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变得越来越便利。
西方文化霸权在媒体和新闻掩盖下日益扩张,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但却不容易被社会大众察觉,这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文化扩张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本文初步探索了西方文化霸权在新闻媒体中的体现。
一、文化霸权:对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古希腊文中,“hegemony”原本的意思是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但是在马其顿征服之后,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征服”的含义,有了这两个外延意义,“hegemony”就被理解为霸权沿用至今。
“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
其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文化掩盖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饱含发达国家力争向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控制的企图。
文化霸权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的马克思理论家Antonio Gramsci在他的Selections from thePrison Notebook中首先提出来。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研究意义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研究意义摘要:文化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他的文化霸权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权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选择。
关键词:文化霸权葛兰西研究意义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社会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它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冲突。
文化霸权观念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葛兰西强调文化霸权是通过取得统治权和领导权得以维持的。
他说:“文化霸权的事实是假定采取步骤照顾到了蒙受文化霸权集团的利益和倾向,假定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平衡。
他指出,文化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被支配地位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是一个以抵抗和融合为标志的过程。
2.葛兰西提出了以争夺市民社会为核心的文化革命观。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产生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就在于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
他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
”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社会则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
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同市民社会并列,构成了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葛兰西才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革命重心应该从暴力夺取政权转向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其中核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文化霸权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摘要】葛兰西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理论的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三大核心内容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简介了文化霸权概念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最后从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三方面深入剖析了文化霸权理论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启示【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概述文化霸权概念。
文化霸权是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宰,通过这种意识形态使被主宰的阶级形成与上一阶级一样的意见,这是一种无形的统治,因而又被称作文化霸权。
雷蒙德?威廉斯曾就“文化霸权”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文化霸权”由希腊文演变而来的观点,当时希腊人用它来表示统治其他国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词语于19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主要表示某国在政治方面全面掌管其他某国。
后来,这个词语概念有了新的发展,用于指代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这个词语所指代的支配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控制,而是趋向于普遍的控制,这是一种新的含义。
①所以这种领导权不仅表达的是一种政治关系,更重要是指意识已经深入地侵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
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市民社会”成为该理论体系逻辑思考起点。
葛兰西把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作为文化霸权理论体系逻辑分析的起点,虽然它与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共同点,但是两者仍然存在区别,葛兰西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意识的高层产物,它与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的基础不一样。
即使这样,葛兰西所说的“市民社会”也与普通民众一般情况下所认识的观念上层建筑不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还包含有思想成果与生产、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葛兰西对“市民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后,认识到在西方国家实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意识能够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随之发展成文化霸权理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读美剧在当今中国的流行

雕 英雄 传 》 ,不 再 陶醉 于琼瑶 阿姨 的 《 一帘 幽梦 》,而 《 越狱 》
( r o e k)这部在美 国收视 率并 不在前2 名 的电视剧 在中国却 们 的谈 资 。里面 的男 主角温特 沃什 ・ 米 需要依赖 被统治者某 种 自愿 的赞 同,依 赖某种一致 的舆论 和意 见的
季档美刷 回归 的时候 ;另一 个美剧论坛 謦灵风软 的注册人数 已达到 3 8 8 人 ,最 多时有6 0 人同时在线 ,发生 在2 0 年 1 1 244 36 0 8 月 7日,也 是 当年冬 季档美剧 回归 的时候 ;另一个新兴 的美剧论坛 一 破烂熊乐 务和物质 财富所构成 的惊人 的消费和 丰盛现象 。它 构成人类 自然环 境 中的一 种根本变 化……人们 不再像过 去那样受 到人的包 嗣,而是 受到 物的包 同 。”这就 是让 ・ 鲍德 里亚 称为 “ 向色 弥撒 ”的消 费社
据分 别为 :人人影视 美剧论坛 的注册会员数达  ̄ 6 2 6 人 ,在线 会 它 自身 的现实合理性 。不管我们 是否愿 意 ,也不管 我们是否相信 , 175 9 ] 员数最多 的时候为2 0 年 1 l 日, 4 6 人 同时在线 ,当时是 冬 事实上 , “ 09 月 2 有 61 今天 ,在我们 的周 同 ,存在 着一种 由不 断增长 的物 、服
先是经济全球 化 ,其次 ,经济的全球 化必然伴 随着 文化 的全球 化 。 而文化 的全球 化对人们思 想观念 的影 响远 比经 济深 入得多 。传 统习
俗与现代信仰 ,东方文 明与西方文 明 ,民族性 与世 界性都成 为了学 的真 正胜利 。也 就是说 ,社 会革命 的首要条件 和主要 内容 是文化革
勒 ( nwot l r We t r Mie )也 一夜 成名 ,成为了 中国青少年新 的偶 像。 h l
霸权 传播学理论梳理

法西斯的监狱并没有阻止这个头脑思考。尽管健康状况极差,监狱生活条件也极糟糕,葛兰西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的思想记录下来。他共写下了2848页笔记,后来从他逝世的医院中被转移出意大利,而“英语世界”(English-speaking world)对这些笔记的接受成为“1970年代知识界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Eley,2002,p.28)。费米阿(Femia,2002)对此总结说:“对于葛兰西的解释和重新解释过去只是局限于意大利,而在1970年代则成了国际性的现象”(p.116)。
在葛兰西看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是通过两方面实现的,一方面是通过文化霸权使得被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上同意他们的被统治地位,而这种文化霸权又是由国家机器的力量给予保证的。他论述道:“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阶级的‘代理人’行使社会霸权和政治统治的功能。这包括:1、使大众对于统治阶级强加在他们头上的社会生活的观念‘自动自发’地赞同;这种赞同是由于统治阶级在生产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功能而享有的威信(从而得到信任)所‘历史性地’造成的。2、使用国家机关的强制性力量‘合法地’惩戒那些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地不‘赞同’的群体。这些国家机关是为全社会而建立的,以期在自发的赞同失败而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提供领导和方向”(Gramsci,1971,p.12)。
《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栏目——感动背后的思考

《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栏目——感动背后的思考王照乾;杨晓峰【摘要】《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作为甘肃省推出的一个年度人物评选的特色品牌栏目,从2006年开播以来,为社会引导主流价值观,营造积极有爱的社会环境.本文以《陇人娇子》栏目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栏目本身的剖析,总结栏目十余年来取得的成果、形成的模式以及暴露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栏目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陇人骄子;栏目特点;发展对策【作者】王照乾;杨晓峰【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2每年年末,甘肃电视台都为全省人民送上一份足以温暖一年的感动。
这份感动源自于一台朴实无华又光彩夺目的晚会,没有耀眼的明星,没有华美的特效,短短的时间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催人泪下,时而振奋人心。
与其说这是一台晚会,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台精神的盛宴。
十余年来,从崭露头角到风生水起,不遗余力地带给陇原大地无数感动、鼓励和回味。
《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既是甘肃省的一个品牌节目,也是那些为甘肃省做过杰出贡献的优秀个人的荣誉平台,这项评选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明办、甘肃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甘肃网共同协办。
每年都从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评选出十人进行表彰。
十余年来,陇人骄子们用具体行动诠释了甘肃精神,用先进事迹鼓舞了数以万计的甘肃人。
在电视泛娱乐化的今天,各类综艺节目占据荧屏。
虽然《陇人骄子》这样一档主旋律的节目在传统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但是在这十余年传播感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人文关怀的考量和节目制作的模式等方面逐渐浮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陈 龙内容提要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作为电视文化批评中的一种主流理论受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影响较大,霸权理论中核心的观点是支配权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它也体现这一特点,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认为,电视是制造优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所传达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识形态;电视文本中宰制意识形态格局的形成,与电视媒体和优势阶级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密切的关联;作为传达意识形态的媒介,电视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意识形态宰制论在80年代中期渐渐失去其市场,80年代以来的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和讨论,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另一主流理论———多元释义论的诞生。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是70年代以来西方电视研究中,特别是批评研究中的主流理论之一。
电视意识形态宰制理论(dominant ideology thesis)的产生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
电视发明于20世纪初,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它一出现就被资本主义商业所看好。
收看电视是一种“低参与行为”,这成为广泛群众性的基础,人们在观看活动中分享电视节目中的共有文化,与此同时在久而久之的观看活动中建立起共同的社会意识框架。
资本主义商业化操作与电视接受的大众化一拍即合,形成20世纪大众文化的新格局,电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最有渗透力的媒介。
电视在统一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逐步被认清,此时文化研究派试图从结构主义那里借鉴方法,来解释电视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而结构主义重“结构的整体”,重视整体的决定作用,忽视对人的意识和经验内容的构成,忽视人的意识经验构成过程的复杂性,形成了当时学术界的所谓“阿尔杜塞倾向”,把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夸大到十分绝对的程度,难怪后来的汤普森批评说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质是一种新的神学,它把文化批评导向了一种死胡同。
于是,人们从葛兰西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
葛兰西与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学说不同点在于它未把意识形态与人类的主观意图截然分开,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
在葛兰西的学说中,对电视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霸权理论”,而他的媒介霸权论的核心观点是,媒介不断炮制强大的具有霸权地位的意识,但同时亦允许较为弱势的多种多样的意识出现。
葛兰西的理论十分有利于媒介分析,因为他认为媒介意识形态可以生产和再造,同时他也抛弃了古典马克思主义中的媒介工具论和经济决定论。
班尼特在总结葛兰西“霸权论”的影响时指出,一、它否认一切文化都是阶级性体现的阶级本质主义;二、它超越了精英主义完全批判的立场和平民主义完全无批判的立场;三、它强调“文化实践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阐述”的多种可能性,使人们认识到某文化实践并不恒久地负载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含义。
四、葛兰西对阶级决定论的摒弃使文化研究能够将视野扩展到文化斗争的其他领域,如阶级以外的性别、种族乃至年龄压迫等。
[1]在葛兰西的影响下,霍尔对媒介意识形态的研究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他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是如何生产出这种“普遍赞同”的“一致舆论”的。
霍尔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致的舆论是由媒介或部分由媒介生产出来的。
当然他也认为这种生产过程是异常复杂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一般是独立于公开的压制和限制的,也不会赤裸裸地去鼓吹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霸权。
霍尔也指出,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结构关系,它使传播媒介既能保持某种独立,又能遵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规则。
“它不会围着权力的指挥棒转,也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对世界的描述符合占统治地位的规定,但它必须是对之敏感的,而且只能在其中才能合法地生存下来,它必须在普遍的范围之内或‘大家却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内生存下来,它使自己适应于这种一致的舆论,传媒成了生产‘普遍赞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2]所以,在霍尔看来,传媒中某些看似具有个性特征的不同声音,实际上不过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框架内部形成的,它本身已受了这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影响。
从霍尔的研究中,不难看出葛兰西的影子。
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传播,按照葛兰西的理论,必须从社会秩序或国家形成及维系的过程来了解。
葛兰西的霸权论对媒介批判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启发:第一,必须弄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须了解媒介生产的基本结构;第三,必须认识媒介意识形态的社会功效。
很显然,电视研究作为媒介研究,这些理论都很适用,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那么,受意识形态理论影响,特别是受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影响,电视的意识形态宰制论都包含了哪些内涵呢?从70年代至90年代文化研究的有关论述来看,它包含了这样一些命题:一、电视是制造优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所传达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识形态 电视是通过其文本形式来传达意识形态的。
英国学者A ・克拉克在他1992年发表的《“你被捕了!”警察电视剧和法律与秩序的虚构表征》一文中,来解释电视是如何传达优势阶级的霸权意识的。
他所谈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流行的警察与匪徒斗争的电视系列剧,他认为这些片子可以看出社会上的优势集团是处心积虑、别有用心地通过制造一种“法律和秩序”的道德恐慌,来重建他们的霸权地位。
克拉克指出,英国社会优势集团的流行霸权,是建立在一种社会民主改良主义上面,随着阶级、种族和产业冲突的不断尖锐化,它已经摇摇欲坠,实际上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在这一背景之下,优势集团不遗余力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施展手段,以恢复他们的霸权,是很自然的事。
克拉克指出,问题在于优势阶级重建霸权的种种努力,都被表现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
那么,电视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意识形态的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文本的建构,其二是文本的省略。
所谓文本的建构(textual construction )是指优势阶级在其传播和接受16“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26新闻与传播研究过程中,在电视文本中建构意义系统和理解框架,然后再透过电视节目的输出而达到控制效果。
从文化研究的范围角度来看,体现在阶级、性别、种族三方面的情况是,正面的主要角色均由优势的阶级、性别、种族担任,而出身弱势阶级、种族、性别的人只能担任次要角色甚至反面角色。
优势阶级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在电视的场景、人物行动、言语中不知不觉地透露出来。
在娱乐片、广告等节目中,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与电视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就真理性、真实性而言,是非判断的参照系也往往有所偏倚,这在新闻节目中表现尤为明显,新闻经过采编播三个程序的加工之后,其思想倾向一般都有主流思想的影子。
而所谓文本的省略(textual omission)是指优势阶级的立场、观点总是占据电视传播的主导地位,在突出某些内容的同时,必须忽略了某些内容,这种省略,久而久之有利于优势阶级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
例如在新闻节目中,电视的报道手法有很大的不平衡倾向,将报道集中于个人而不是整体;以局部代替整体,将局部的灾难或将局部的成就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从而使观众在接受中产生某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
在娱乐节目中,电视画面在黄金时间里出现的往往都是暴力、色情及权力,而平民下层社会的境况及其利益,往往在黄金时间内得不到体现,这种省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在突出某些观点、意见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对立意见的发展,就算有相对意见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巩固现有制度而作出的一种姿态而已。
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会有一些批评主流意见的电视节目出现,但总体而言属于“小骂大帮忙”,不会伤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这种批判主流意见的相对意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多见的,原因在于它常常被“省略”,而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又表现得十分自然。
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
二、电视文本中宰制意识形态格局的形成,与电视媒体和优势阶级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密切的关联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媒体的私有化使得电视这一媒介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然而在没有任何外来强制力量的情况下,为何电视却乐意把优势阶级的意见作为自己的主流意见来对待呢?原来电视媒体的经营,其运作形式与资本主义的企业形式相差无几,融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电视,自然而然就体现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
霍尔指出,“媒介机构是没有受到直接的胁迫或限制的,然而却很乐意去迎合主流权力。
”[3]确定电视媒介是否传达优势阶级的意志,有两个主要的指标:其一是媒介与优势阶级的关联程度,其二是媒介中从业人员在媒介机构中享有多大的自由度。
先看第一个指标。
在专制集权的社会中,媒介直接体现统治集团的意志,这并不足怪。
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介与优势阶级的关系又怎样呢?从简单的政治经济学角度看,电视媒介拥有权与电视节目中所体现的节目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很多研究显示,在商业社会中,电视媒体是一种营利机构,有着很明显的利益取向,他们的广告收入来自大企业、大资本家,资本家的利益与电视台的利益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这样,电视媒体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当儿戏,为了真正的民主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为了体现优势阶级的意志,必须“省略”普通民众的声音;另一方面,电视是靠购买观众注意力即收视率而生存的,这样就必须在节目中以捍卫民权的面目出现。
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中,媒介常要把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的利益取向隐藏起来,采取中性立场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所能认同而优势阶级也无伤毫毛的言辞,以达到两头都讨好的一种境界。
电视媒介迅猛发展,形成许多很不相同的复杂关系,长此以往,就会自然形成关系网络,使电视媒介机构与其他商业、政治利益联系起来。
媒介与优势阶级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那么直接。
优势阶级在表面上并未控制媒介,是否存在电视传递优势阶级的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宰制论学者认为电视有三种间接联系优势阶级的形态。
11政党或政府对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介实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接受意识形态的间接联系。
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
不管是何种传播体系,一般都要受到一些控制,“至少是在频率分配、保护听众和观众不受诽谤性或猥亵性材料之害的法律、保护材料所有者的版权不受侵犯的法律以及保护政府不受煽动性广播之害的法律等方面。
除频率分配而外,报纸不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也都受到同样的控制。
这就是说,所有的制度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媒介加以管理和控制。
”[4]由于政党或政府在频率、电波发布信息等资源方面具有控制权,同时还拥有许可证、税收等方面的法规,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介自主性及自由度是在国家及政府体系中存在的,例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1947年的报告在谈到让报刊负起责任来的时候,曾经强硬地说道:“如果报刊不自动地负起责任,政府的权力将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强制它实行这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