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word文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内容预览:23《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刘杏林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问题探究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四、拓展延伸“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

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六、中考真题演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课题:23愚公移山主备:罗有志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 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3 课《愚公移山》教案内容预览:23《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人:刘杏林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一直不渝的精神。

-- 伏尔泰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研究文章的内涵,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对照、烘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学习过程:一、文学知识1、作者:列子,名寇(别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先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消散,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收集的相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留了许多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类体裁的特色是寄望必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假的短小故事中,常常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留。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依据说明提示,借助工具书,疏导词句,圈点勾勒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陡峭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别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叹息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了然。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人。

三、问题研究1.愚公信心移山要战胜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了然什么?4、为何用这个神话结尾?四、拓展延长“愚公”精神在我们今日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讲堂小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对寓言的理解要经过故事表达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而不要纠葛这个故事能否“真切”,神话故事能否与迷信相关,甚至用现代的目光审察愚公的形象等。

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意有违反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⑤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⑥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愚公移山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4:第23课 愚公移山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4:第23课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导学生自由发表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能吟唱自如吧。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寓意明显。

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最值得品味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注意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今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以君之力帝感其诚其妻献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

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新人教版

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课题《愚公移山》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前几节课的学习做习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过程方法通过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愚公移山的精神的内化。

教学重点通过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难点结合前几节课的学习做习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学设计备注第一部分: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⑵聚室而谋。

而: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教学活动设计备注⑴指通豫南通,意为⑵始一反焉通为。

⑶汝之不惠通,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读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扬州试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语言,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优秀寓言之一。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将近。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塞(sè):阻塞。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汉阴,汉水南岸。

以——凭借。

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

曾(céng):连……都……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

孀妻(shuāng):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学案2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学案2

23 愚公移山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

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愚公移山学习内容第六单元第 23 课愚公移山(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程二、预习展示《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停滞不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文学常识三、梳理式练习1.字音太行(háng)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g)塞(sè), 迂(yū)汝(rǔ) 魁父(kuí)荷担(hè)叩石(kòu)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智叟(sǒu)固不可彻(chè)亡以应(wú) 一厝(cuò) 陇断(lǒng)2.重点实词①年且九十(将近)②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③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④聚室而谋曰(家)⑤吾与汝毕力平险(你)⑥杂然相许(赞同)⑦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⑧以君之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削减;小山)⑩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⑪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疑问代词,哪里)⑫投诸渤海之尾(之于)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挑;成年男子)⑭叩石垦壤(敲,凿)⑮始龀(换牙)⑯寒暑易节(交换;季节)⑰固不可彻(通)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3.通假字①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②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③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④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⑤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⑥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4.一词多义(1)方:①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②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①固不可彻(顽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④固若金汤(坚固)(3)穷: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③蝉则千转不穷(尽)④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⑤穷凶极恶(极端)(4)如:①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②如鸣佩环(好像)③自以为不如(及)④如法炮制(依照)⑤如意算盘(符合)(5)通:①指通豫南(通向)②初极狭,才通人(通过)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④政通人和(顺利)⑤通计一舟(全,整个)5.古今异义①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②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③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乃,并今义:曾经)⑤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负荷今义:荷花)⑦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⑧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⑨何苦而不平(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6.词类活用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②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③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⑤惩山北之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⑥聚室而谋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7.特殊句式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②帝感其诚被动句③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8.文句翻译(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

(8)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面,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9)杂然相许翻译:纷纷地表示赞成。

(10)投诸渤海之尾翻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翻译:凿石头铲土,用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冬夏交换季节,一年才往返一次。

(1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翻译:凭着你这点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

四、整体感知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2.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

”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

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色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

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的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三、结构图解【语段阅读】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

②睨:斜着眼睛看。

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④纵:放开。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咳嗽不绝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B.陷入尺许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C.老人寂然无声然胡不已乎?(《公输》)D.叟能如是乎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断”“隔绝”;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大约”“认可”;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这样”“但是”;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这”;故选D。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

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

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

”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

”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

”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