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叙事学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
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
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
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
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
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
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
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
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
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
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
本文探讨了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的现状。
同时探讨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对中国叙事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学者通过对叙事的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Todorov,1969)。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Prince:1987:P3)。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
索绪尔(1857~913)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引言叙事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故事和叙述,我们能够传递和分享知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经典叙事学是研究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叙事结构和技巧的学科,关注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构建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尝试解构传统叙事的界限和规则,以更加宽泛和包容的视野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共存与发展。
经典叙事学的特点经典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故事的线性结构和纵向发展。
通过分析传统叙事范式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等要素,经典叙事学试图探究叙事内在的秩序和哲学意义。
在经典叙事学的视角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其中每个角色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并服务于故事的整体目的。
同时,经典叙事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危机,并通过剧情高潮与分寸穷尽的结束来传递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后经典叙事学的突破虽然经典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来理解叙事,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中,叙事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巧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后经典叙事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后经典叙事学在个体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目的。
它不再把叙事当作是一种线性和单一的结构,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交际和互动的过程。
后经典叙事学强调了读者和观众的主观参与和解释,以及叙事与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与共存的关系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虽然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事实上,它们在现代叙事研究领域内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提供了对古代和传统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认识古代和经典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和意义提供了框架。
后经典叙事学则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基础,探索更广泛和多样化的叙事现象,并开拓新的理论和方法。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
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
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
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
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
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
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
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
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
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
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
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
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经典叙事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围绕该理论展开综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并评价其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
本文将指出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概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者的身份和故事情节的功能等方面。
它旨在分析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如何共同构建意义,以及不同叙事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结构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其中,时间、空间、情节等是叙事作品结构的关键要素。
2、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叙述者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叙述者的身份、视角和声音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3、故事情节的意义:故事情节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经典叙事学理论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情节如何与叙述者、人物形象等元素相互影响。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布斯:作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斯提出了“叙事修辞学”理论。
他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通过修辞手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悬念、惊奇、重复等。
同时,布斯还提出了“叙述者与人物关系”的理论,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作品的意义。
2、热奈特:热奈特是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叙事情境”理论。
他认为,叙事情境包括时间、空间、文本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叙事作品的意义。
热奈特还提出了“聚焦”和“声音”两个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申丹:申丹是近年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叙述结构主义”理论。
她认为,叙述结构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申丹还提出了“多重视角”和“意识形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交融探讨一、引言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叙述结构、叙述方式、叙述技巧等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创作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叙事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经典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批评领域,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叙述技巧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文学领域,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经典叙事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过于强调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忽略了文化、社会等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同时,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它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将文化、社会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对叙述与读者、叙述与文化等关系的探讨,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在研究方法上,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尽管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基础。
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鉴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分析文本内部结构。
同时,后经典叙事学也需要在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
其次,经典叙事学也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中汲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这为经典叙事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托多罗夫叙事学视角解读
从托多罗夫叙事学视角解读
从托多罗夫叙事学视角来看,《孔乙己》是一个关于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诚实但却穷困潦倒的人。
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家庭和社会地位,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然而,他却有着一颗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心,喜欢读书、写字,并常常与人争论文学和哲学问题。
托多罗夫认为,叙事中的人物是通过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现的。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他与酒客们的交往显示了他在社会上的孤立和被排斥的状态;而他与小孩子们的交往则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纯真。
托多罗夫还提出了“叙事时间”的概念,认为叙事中的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
在《《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回忆和倒叙的方式,将孔乙己的故事逐渐展现出来。
这种叙事时间的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和情感张力,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从托多罗夫叙事学视角解读《孔乙己》,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命运,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叙事学相关书籍
叙事学相关书籍
关于叙事学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和前沿的推荐:
《小说美学》:阿米斯、万·梅特尔著,傅志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当代叙事学》:马丁、华莱士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语言学与小说》:福勒、罗杰著,重庆出版社,1991年。
《小说的艺术》:洛奇、戴维著,作家出版社,1998年。
《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略萨著,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克默德、弗兰克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瓦特莱、贝尔纳著,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年。
《新小说新电影》:托马塞、克洛德著,李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诗学——文学形式通论》:方丹、达维德著,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互文性研究》:萨摩瓦约、蒂费纳著,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为修辞的叙事》:费伦、詹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这些书籍涵盖了叙事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小说美学、语言学与小说、小说的艺术等。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叙事学的理论和实践。
有哪些关于叙事学的经典理论或学者可以分享?
叙事学是研究叙述和叙述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一、经典理论1.弗洛伊德的“叙事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叙述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通过叙述,人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他将这种自我表达称为“叙事自我”,并认为它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普罗斯特的“时间回溯”普罗斯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时间回溯的过程,通过叙述,人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回溯的叙述。
3.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巴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就是对叙事结构的深入研究。
二、学者1.约瑟夫·坎贝尔坎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比较神话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千面英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2.弗兰克·凯尔泰凯尔泰是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故事的结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3.罗兰·巴特巴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论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叙事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事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055[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爵士时代”作品的代名词。
小说通过叙述者尼克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前繁荣的经济发展,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对人类心灵的腐蚀,科技发展带来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著名诗人兼评论家T.S.Eliot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后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叙事学的几个方面来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首先是叙事者视角(focalization),其次是人物塑造理论(characterization)。
[关 键 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聚焦模式;人物塑造叙事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高甜甜一、聚焦模式(一)外聚焦外聚焦(external focalization),指叙事者所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可以用“叙事者<人物”这个公式表达。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里有多处运用了第一人称外聚焦模式。
申丹在《视角》一文中指出“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一般都为回顾性叙述,这一类型包括两个类别:一是叙事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昔;二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的某件事情” 。
前者多为外聚焦,后者为内聚焦。
作品开头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即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昔,“‘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这便是第一人称叙述外聚焦。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故事情节,就像在聆听一个老朋友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往昔,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尼克初次受邀去酒会听到很多关于盖茨比的传言后想到“至少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乡下人认为他们不可能在长岛湾买下一座宫殿般的别墅”,说明尼克并不了解盖茨比的发家和身世。
有些关于盖茨比的过去要通过他人来完成说明。
例如,乔丹告诉尼克盖茨比之所以将别墅买在长岛是为了和黛西住在一起。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出现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
这一新的理论范式,既继承了原有的相关理论资源,又使叙事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时期。
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者之间,相互间的关联、继承、互补与共存是十分明显的。
后经典叙事学不是要摒弃经典叙事学,取代经典叙事学,开展一个与经典叙事学理论毫无关系的新方向,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换。
这一范式调整是叙事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其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就研究范围而言,后经典叙事学实际上将其范围延伸至文化意义上的叙事作品,无论这种叙事作品是以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出现的。
这就意味着,众多具有叙述性的文化产品均可进入研究的视野之内。
除了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作品,如小说、戏剧、叙事诗、神话、史诗、童话、民间故事等,还可以包括诸如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电视剧、民歌、舞蹈等文化产品,只要在这些作品中包含有“讲述故事”的意义。
当然,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以语言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免不了仍会在研究对象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对文学艺术对象进行研究时,不应该回避对叙述文本的审美价值判断,而且还应该有意探索叙述文本中所存在的这种审美价值意义,以及透过形式意义之外的诸如心理的、意识的、思想的、社会的意义,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意义。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坚持叙事学研究视野的基础下,使这种研究变得更为深入、透彻,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具有更大范围内审美文化上的意义。
这样的研究可以在叙事学的构架下,从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去对对象加以把握;同时,将这些相互关联的层面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以从诸如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文化积淀层面等方面去对对象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
比如,就文本与社会历史层面的关联来说,任何叙述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存活在人类所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中,它既是由人所创作也是为了人而创作、为了人而存在的,而人是历史地存在的。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一、引言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作品及其结构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谓是曲折而丰富。
从早期的经典叙事学,到后来的后经典叙事学,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都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叙事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特点经典叙事学,也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
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故事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上,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1.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熟期和巩固期。
在形成期,经典叙事学主要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以及叙述者的角色等基本问题。
在成熟期,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开始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进行深入研究。
在巩固期,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
2. 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特点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特点包括重视结构、逻辑和分析。
其认为,故事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组成的结构系统,只有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深入揭示故事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意义。
此外,经典叙事学还强调叙述者的作用,认为叙述者的立场和态度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具有重要影响。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与特点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逐渐崭露头角。
与经典叙事学相比,后经典叙事学更加关注作品的语境、读者和跨文化因素等多元因素对故事的影响。
1. 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背景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非线性思维,这些观念对传统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
因此,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试图从新的角度和方法来探讨叙事的本质和功能。
叙事学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 of view” 这 代替了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 零聚焦
人物) (叙述者 >人物) 人物
“聚焦” 聚焦” 内聚焦 (视角 视角) 视角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人物)
外聚焦
2)内视角: 内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视角
主人公“ 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
3)第一人称外视角: 第一人称外视角:
见证人叙述中“ 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 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
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叙事视角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距离” 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 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战败就更糟糕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 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 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教士: 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 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叙事学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叙事学的书籍推荐:1. "叙事的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 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这本书介绍了叙事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涵盖了叙事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影、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2. "叙事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Narratology)- 米克·巴尔(Mieke Bal)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叙事学导论,涵盖了叙事的核心概念、分类和理论框架,以及叙事与文化、社会和心理学的关系。
3. "时间与叙事"(Time and Narrative)- 保罗·里科尔(Paul Ricoeur)这部三卷本的著作探讨了时间在叙事中的作用和叙事对时间的塑造,涵盖了叙事的哲学、历史、伦理等多个方面。
4. "故事之学"(The Storytelling Animal)- 乔纳森·戴克斯特拉(Jonathan Gottschall)这本书从进化角度探讨了人类为何喜欢叙事,以及叙事对我们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涵盖了心理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内容。
5. "叙事与人类经验"(Narrative and Experience)- 戴纳·波勒(Dana Polan)这本书从文化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叙事对于我们理解和经验世界的重要性,涉及电影、电视、文学等多个领域。
6. "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 吉奥尔·布鲁纳、贝特·范克-德维尔特(Giuliana Bruno, Bert van den Broek)这本书介绍了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叙事对于个体和群体心理健康、身份认同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适合学术研究人员、教师和对叙事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叙事学——精选推荐
叙事学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虽然叙事学确立只有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多元叙事学。
应该看到,不同研究范式中同时存在着研究层面和研究方法的显著差别。
以下为两个不同的研究层面:一、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结构主义为基础)行为因素为重点,忽略了对人物和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1.俄国形式主义: 区分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sjuzet)和“故事”(fabula)2.叙事学中区分的话语(discourse)和故事(story)。
3.托多罗夫(T.Todorov)创造了“叙事学”一词,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附:代表研究学家1.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a)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个普遍结构,这就是叙事中所谓的“深层结构”2.形式主义者-普罗普(Propp)a)对叙事文本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b)把人物分成31种功能,7种叙事结构3.格雷马斯(Greimas)a)提出与行动相关的三对共六种“行动元”概念:i.与愿望、探求和目标相对应的主体和客体ii.与交流相对应的发送者和接收者iii.与辅助支持或阻碍相对应的帮助者和阻挠者b)把人物功能归入三种序列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i. e.g. 契约型结构两种模式:契约——违背契约——惩罚缺乏契约(秩序)——重建契约4.布雷蒙(Bremond)a)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下列三个功能组合而成:i.表示可能发生变化的功能ii.表示是否实施这种变化的功能iii.表示变化是否实现的功能b)由这三个功能组成的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复合序列:i. e.g.“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5.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a)两种功能:i.“核心”: 以其依据的行为为故事“打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ii.“催化”: 行为只起连接作用6.托多罗夫(T.Todorov)a)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b)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i.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c)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二、以话语为对象的研究层面故事的表述方式:1.叙事时态a)分为i.现在时态1.故事现在时态2.话语现在时态ii.过去时b)根据话语和故事之间的时态关系,可将叙述分为三类(各自不同的时态、体式和情态系统):i.回顾叙述、ii.同步叙述、iii.预示叙述2.叙事时间a)三个子系统:i.时序1.叙事话语中的时序&故事中的时序不同 出现“时间倒错”现象2.“时间倒错” E.g. 倒叙、预叙、中间叙ii.时距1.故事时距和话语时距的关系:a)等距(如对话体的场景叙事)b)故事时距大于话语时距(如概述或全景式叙事、省略或停顿)c)故事时距小于话语时距(比较少见,主要用于主观心理叙事)iii.频率1.用来比较故事发生的次数和话语中发生的次数2.类型:a)单一叙述(故事中发生n次,话语中也讲述n次)b)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一次,话语中讲述n次)c)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n次,话语中讲述一次)3.叙事语态a)解决叙事中谁说和谁看的问题b)叙述者i.指叙事话语的发出者(或“声音”)。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一、引言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自其诞生以来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类对故事和叙述的深入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共存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期为叙事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特点经典叙事学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关注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其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经典叙事学强调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叙述视角等要素的分析,注重揭示作品内部的深层结构。
经典叙事学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规范性和抽象性。
它通过对大量文本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叙事规律和模式,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然而,经典叙事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结构而忽视语境、忽视读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作用等。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后经典叙事学逐渐崭露头角。
后经典叙事学不再局限于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对叙事作品的影响上。
它强调读者在叙事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注重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特点和规律。
后经典叙事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它不仅借鉴了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分析中。
此外,后经典叙事学还关注跨文化、跨媒体的叙事现象,为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四、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
一方面,经典叙事学为后经典叙事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后经典叙事学在继承和发展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上,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为经典叙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整word版)叙事学
第一章叙述第一节视角一、视角与声音二、视角的承担者与构成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述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
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构成。
三、视角的基本类型:(一)非聚焦型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
总之,在非聚焦型中,叙述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
传统的叙事文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二)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
叙述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1)固定内聚焦型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
(2)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
(3)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
(三) 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四、视角的变异理论上互相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
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一定一成不变地贯穿于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
视角变异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又称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换句话说,叙述者或人物知道而故意向读者隐瞒。
省叙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非聚焦型视角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叙事学
我选择了《批评性报道的叙事学分析》和《凶杀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2019-2019)》,两篇用经典叙事学分析文本的论文进行比较。
首先这两篇文章题目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南方周末报刊报道性的文章,其次作者
都是暨南大学的新闻专业研究生。
第一篇发表于2019年,第二篇发表于2019年,这两
篇文章分别针对《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和凶杀案报道的文章进行了叙事学分析。
论文内容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第一篇文章,首先阐述了用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介绍了叙事学的起源,发展,主要学者及其著作,
重点介绍了热内特对叙事学发展的贡献,然后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时序,时距,),叙事角度,叙事原型,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的方面分析了《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并
以个案分析进行结尾。
文章读起来十分有调理,论据论点充分,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
例子。
热耐特之前的学者比较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语法,侧重于叙事文本“内容的形式”
的研究。
而热奈特,除了从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外,还侧重研究叙事文本“表达
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如时序、时距、频率、视角、人称等。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主要运用
了热耐特的叙事学理论对报道性文章进行了叙事分析。
与第一篇相比较,第二篇与第一篇开篇类似,也是介绍了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然后
主要分析凶杀案报道性文章,时间限制在2019-2019十年之间,作者不仅分析了凶杀案报
道的叙事方法,并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评,作者提出了凶
杀案报道的意义,及其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并用经典叙事学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也列
举了大量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读者产生共鸣,如,《反思马加爵》,《杀师案》,
《冷血青春》等,广为人知的案例。
选择《南方周末》的文本进行叙事分析,有以下优点: 1,《南方周末》是国内知名
的刊物,读者一般都有接触了解,同时作者取材很方便。
2,报道类文章较
短,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材料,进行举例说明。
3,新闻报道性文章语言简洁,叙事角度、方法多样,有利于作者进行叙事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南方周末》的文章尤其具有这
些叙事特色。
这两篇文章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
第一篇文章主要从叙事者,叙事
时间,叙事视角,叙事原型,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并一一展开,角度全面,
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严谨,用词恰当,文章的理论性强。
第二篇论文把材料的时间限制在2019到2019之间,文章类型定在凶杀案报道上面,文章思路范围更加清晰,较第一篇论
文作者严谨,合理。
此外,第二篇文章不仅分析了凶杀案报道了叙事特色,并且用经典
叙事学的理论分析了凶杀案报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比较而言第二篇的选题
更加合理,叙事学分析角度,延展的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