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概说

合集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论贵粟疏》中心思想
针对汉初粮食积蓄少,商人夸富,农民贫
困,社会不安定的情况,提出重农贵粟, 重农抑商以及“务民于农桑”“开其资财 之道”的主张,指出只有“薄赋敛,广畜 积,实仓廪”,才能国富民安。
晁错奏疏性散文特点
晁错的奏疏性的政论散文,针对社会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切于实际,不尚虚谈。 观点鲜明,见识深刻, 论说着实,有较强的 逻辑论辩力量。 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 《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晁错的 政论散文
晁错(前200-前154)。年轻时学法家学
说,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 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 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 被景帝错杀。他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守 边备塞,劝民之本”。
他写下 《言守边备塞疏》 《削藩书》 《募民徏塞下书》 《论贵粟疏》 等疏牍文章。
参考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1-3章。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王伯祥《史记选》。 4.李镇淮《司马迁》。 5.班固《汉书· 艺文志》《汉书· 食货志》。 6.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7.郭茂倩《乐府诗集》。 8.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9.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10.黄节《汉魏乐府风笺》。


汉代社会概况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东
汉前期,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但中期以后, 豪强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 戚、宦官两大集团夺权斗争。公元184年爆 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189年,东汉王朝被摧毁,随之魏、蜀、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二节 汉代散文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 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 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 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 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 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 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 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 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 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 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 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 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 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 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 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王褒传》)。 王充《论衡.定贤篇》: “以敏于赋颂, 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 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 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 左思《三都赋序》:“夫玉卮无当,虽宝 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义”。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 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 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汉赋兴盛的原因
•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 统治者的提倡 • 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赋渊源
•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也。”(刘勰) • 最早——荀况《赋篇 》 • 语言形式(纵横恣肆 )——战国纵横家 的论辩 • 文采及艺术风格(驰骋想象 )——屈宋 为代表的楚辞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節 歷史背景
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稱 秦始皇。 前210年,始皇死,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 世。 前209年,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同年, 項梁、劉邦分別在吳和沛起義。 前206年,劉邦入關,秦滅。同年,楚漢戰 爭爆發。 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為 漢高祖。 前194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是為 漢惠帝。
第二節 秦漢文學的內容及分期
一、賦
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 二、詩歌 民歌——文人詩,樂府的問題 三、散文 歷史散文(史傳文學):史記、漢書、吳 越春秋 政論文:漢初——王充——王符
一、秦统一至汉景帝(前221——前141) 统一确立的过渡时期,尚有战国余风,骚 体赋和颇具纵横家文风的政论文流行。 二、汉武帝至汉宣帝(前140——前48) 汉代文学的全盛期,相应於政治、经济、 文化的全盛。思想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大赋、 《史记》。 三、汉元帝至东汉和帝(前48——106) 汉大赋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汉书》、五 言诗 四、安帝至建安元年(107——189) 抒情小赋和文人五言诗。社会的黑暗和动 荡。
前179年,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 前156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是為 漢景帝。 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劉徹即位,是為 漢武帝。 前87年,武帝去世,太子劉弗陵即位,是 為漢昭帝。 前73年,宣帝劉詢即位。 前48年,元帝劉奭即位。 前32年,成帝劉驁即位。 前6年,哀帝劉欣即位。 1年,平帝劉衎即位。
第三節 秦漢文學的特點
一、作家群體的形成 秦漢時期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先 秦時期作者不確定的情況基本上改變了。 由于政治上的統一,秦漢時期的文學家大多 在朝廷任職,多關心政治,許多作家具有文學侍 從的性質。 二、秦漢文學的基本題材與風格 1、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巨麗之美 2、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 3、歌頌與批判的交替 4、浪漫到現實的過程 5、雅俗的互動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谏逐客书》
三)艺术 1、严谨之结构 未来层面: 阐述逐客在未来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性。 正面:从一般事理引出五帝三王成就帝业的原 因在于“不却众庶”,正面论述“纳客”之是; 反面:再从逐客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反面论述 “逐客”之非。 效果: 作者围绕三个层面 —— 过去、现实、未 来,紧扣两个重点 ——逐客之非,纳客之是,抓 住一种心理 ——秦王希望建立帝业,展开论述, 结构既有严密的逻辑性,文章又纵横开阖,腾挪 跌宕。
《谏逐客书》
三)艺术
1、严谨之结构 总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历史层面: 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重用客卿 成就功业的史实。 正面:以史为证,层层推进; 反面:假设反证,点明错误。 现实层面:列举现实中秦王对外来物与人的迥异 态度 正面:从物的角度,正面暗示 “纳客”之是 反面:从重物轻人的角度,反面论述“却客” 之非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节 秦汉文学概述
一、秦代文学的荒凉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秦帝国文坛一片 荒凉,除李斯的碑铭以外,几乎没有文学可言。 1、《吕氏春秋》 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又称《吕览》。它以儒、道两家为主, 兼收先秦各家学说。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吕览》的文章短小精 悍,结构谨严,语言精炼。同时和其他诸子一样多 用故事、寓言和比喻来说理以增强文学性。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二、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三)桓灵之世,封建专制文化崩溃期
1、士大夫清流集团对现实批判,无意中动摇了 帝国政治文化体系; 2、党锢之祸的形成是皇权弱化的显现,党锢的 解禁,则是皇权衰落的标志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二、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成熟的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是指从秦朝建立到汉朝灭亡这一时期(前221年—220年)的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秦汉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秦汉文学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风格鲜明:秦汉文学的风格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种:雄浑壮丽: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诗经》中的《大雅·公刘》、《汉书》中的《陈汤传》等。

清新自然: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楚辞》中的《九歌》等。

哀怨缠绵: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如《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歌:秦汉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诗经》、《楚辞》等不朽之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作品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散文:秦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秦论》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疏,以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戒,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疏,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

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秦汉辞赋盛极一时,涌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等名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铺陈扬厉,极尽铺张之能事,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汉文学概说

1秦汉文学概说

特点为: 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 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 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稳 定统治秩序。 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不同, 是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思想。
2018/10/16
52
(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之说: 主要见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他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他 认为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的人格 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世上一切事物皆为上天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 密相关。同时,他认为上天给人间一个权威, 即天子,以此来论证皇权神授。大力宣扬孔孟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 “三纲五常”成为天意。 思想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 权,神、族、夫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初战国遗风盛行,士子张扬奔放,情怀 自由激荡。 汉武中期之后,中央集权的紧密化态势和 独尊儒术的思想风尚,士子只能在“仕与 隐”之间抉择,个性自由度被束缚。 东汉初期,经学盛行,士子更是被极大束 缚。
2018/10/16 29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 厄而作《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 不 韦迁蜀,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 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018/10/16
46
书信体散文:
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 乘《上书谏吴王》、司马迁《报任安 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朱浮 《与彭宠书》、李固《遗黄琼书》等。
2018/10/16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
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
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
汉儒:官方统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 分,又糅合阴阳、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 权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 一体的实用之学。
3、把读经与士人的求官谋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宗经成为社会 风气;另一方面使读书人成为儒生,有效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4、东汉时,太学生与“士”阶层壮大:为魏晋思想解放,学术 活跃提供基础。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时间前后约 400余年。
秦汉文学主要成就
——秦汉散文 ——汉大赋 ——汉乐府民歌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 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道,颁 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这 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进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 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 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 《长门赋》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音晃)而外淫。浮云郁 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 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音掺) 襜。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 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 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音千)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 席荃兰而茞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 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3、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侧重于咏
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弥衡的《鹦鹉赋》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二)作家群体、文化学术由藩国向宫廷集中,文学 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三)文学的浪漫性与经学的虚幻性。
(四)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振,文学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说: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的创作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
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代表作是《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 第三类:杂论
二、刘安与《淮南子》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重要文体。 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 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
二、汉赋的渊源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史
第二编 秦汉文学史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节 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一、秦--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二、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1.划定疆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 2.书同文(文字)。 3.车同轨(经济)。 4.行同伦(文化心理)。
秦朝全图
李斯泰山刻石
李斯峄山刻石
第二节 秦汉文学概述
一、秦代文坛的荒凉 二、汉代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 前冷落;加之秦朝统治的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 作品屈指可数。 秦代文学的成果: 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秦秋》、李斯的《谏 逐客书》及其刻石文。
1.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2.文学创作异常兴盛。 3.文人群体先后生成。 4.文学体式多种多样。
秦 《相 吕吕 氏不 春韦 秋门 》客 所 撰
西汉: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思想)。 2.北击匈奴,勾通西域(外交政策)。 3.广开乐府,兴办太学(文化发展)。 东汉: 1.士人兴起,争取权利(政治现状)。 2.政局动荡,门阀参政(统治秩序)。 3.今文式微,古文兴起(学术转向)。
西汉全图
1.王符的散文。 2.仲长统的散文。
本节结束! 请预习第三章《汉赋》及第四章《两汉诗歌》。
司马迁
班固
陆贾
贾谊
汉代的散文按内容分为政论散文、历史散文两类。 1.政论散文: (1)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历史教训和诸子 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 (2)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 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 代政论散文的主导风格; (3)东汉时代,政治积弊日多,以王充、王符为代 表的文人,其政论散文对现实的关注更为深刻。
2.历史散文: (1)《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 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历史反思的余绪, 又有沟通天人的尝试; (2)《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 生动记叙。不过《汉书》笔法精细而谨严,从而形成 和疏荡往复的《史记》不同的笔法。 (3)此外,还有《吴越春秋》、《越绝书》等。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代天下一统、政治专制、思想独尊的状况;秦汉文学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了解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汉赋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史传文学的卓越成就;汉代诗歌的新发展。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所谓秦汉文学,是指秦、汉两代四百余年间的文学。

具体来说,是指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6年,即秦统一全国至东汉献帝建安元年。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上古期文学的第二段。

二、秦汉文学发展概况秦世不文:刻石文大都出于李斯之手,用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秦代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两汉文学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1、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堪称“一代之文学”。

汉赋,可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形成、兴盛、转变三个时期:2、散文: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主要有政论散文、记事散文、抒情议理散文(或称为书信体散文)和史传散文等。

三汉代文学的特点众体皆备;文章经世,应用性与现实性;亦史亦文;骈俪之体。

附:《秦汉文学》阅读参考书目:《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出版。

《两汉诗选》,曹道衡选注,中华书局05年出版。

第二章汉代散文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概况;掌握贾谊的《过秦论》(上),晁错的《论贵粟疏》,《淮南子》、《论衡》等的文学特点。

继先秦散文之后,汉代散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文章经世,这是秦汉散文的共同特点。

两汉散文以贾谊、晁错、《淮南子》、董仲舒、刘向、扬雄、王充等为标志,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一、贾谊的散文贾谊具有思想家的深邃和诗人的激情,文章具有韩非子的严整峻峭和纵横家的雄豪恣肆。

其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过秦论》是史论与政论相结合的优秀散文作品。

其中尤以上篇最为精彩。

文章特点鲜明:将风云变幻的历史浓缩为鲜明具体的形象,这是一大特点,如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一段。

二、晁错的散文晁错的政论明晰透辟、平实而切于世用。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

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璩、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徒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秦王朝利用战国晚期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学说,即一种历史循环论,来解释它的统治的合理性,而实际执行商鞅以来一套极严酷的刑法统治。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

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

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说

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去。‛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 ‚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 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 斶前为慕
君臣之间的对等和平衡关系;列国诸侯
的多样选择。孟、荀为王者之师的姿态。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 也?‛王曰:‚卿何不同乎?‛曰: ‚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 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问异 姓
(一)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散体大赋,骚
体赋、四言体赋。 (二)由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化。《诗 经》的影响;乐府的作用。 (三)《史记》、《汉书》与政论、哲 理散文。
《汉书艺文志》所载诗赋两家,凡一百零 六位作家,一千三百多篇作品,其中歌 诗仅二十多位作家,三百余篇作品,而 汉赋则有作家七十余人,作品九百多篇。 汉代士人将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辞赋的 创作中去,辞赋也集中反映了汉代士人 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
杨恽《报孙会宗书》:‚夫人情所不能
止者, 圣人弗禁。 故君父至尊亲, 送 其终也, 有时而既。 臣之得罪, 已 三年矣。 田家作苦, 岁时伏腊, 亨 羊炰羔, 斗酒自劳。 家本秦也, 能 为秦声。 妇, 赵女也, 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数人, 酒后耳热, 仰天拊缶 而呼乌乌。 其诗曰:‘田彼南山, 芜 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人生 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是日也, 拂 衣而喜, 奋袖低昂, 顿足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要形式。虽然铺张 扬厉、词藻华丽,但是最后却要以讽谏 结尾。反映了汉代士人的政治热情。 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主要表现了汉代士 人遭受政治力量压迫之后产生的各种情 绪,包括愤懑、失意、遁世等。 而四言体赋则多是咏物赋。 散体小赋在形式上是散体大赋的缩化, 以抒情为主。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祚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

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

昭、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

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但已无济于事。

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以后各期也各有发展,但总体上成就不及汉初。

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其叙事写人,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西汉(公元前 西汉(公元前202 公元9年),又 年~公元 年),又 称前汉, 称前汉,与东汉 后汉)合称汉朝。 (后汉)合称汉朝。 是中国古代秦朝之 后的大一统封建王 公元前202年2 朝。公元前 年 月28日,刘邦称皇 日 国号汉, 帝,国号汉,史称 西汉, 西汉,刘邦即汉太 祖高皇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 —395年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1)汉初,废除秦“挟书律”,大规模收 )汉初,废除秦“挟书律” 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 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 无为”的黄老之说。 无为”的黄老之说。
泰 山 刻 石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 年 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 献帝建安初年(公元 年 时间前后约400余年。 余年。 学,时间前后约 余年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文学概论PPT课件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代 表,体现了战国末期雄辩恣肆的风格 。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以《诗经》、《楚辞》为基 础,发展出了赋、乐府、古诗等文学 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等。
秦汉文学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先秦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文学的历史价值
秦汉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秦汉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 述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学的 社会价值。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
秦汉文学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情感 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含蓄。这一时 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抒 发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来展现人性的 复杂和丰富。同时,秦汉文学在抒情 上还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 艺术感染力。
VS
秦汉文学在抒情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 特点是语言的含蓄美。这一时期的文 学作品在表达情感时不过分直露,而 是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情感表 达更加委婉、含蓄。这种含蓄美的语 言风格不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 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

秦汉文学大纲

秦汉文学大纲

第二编秦汉文学(16学时)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1、本章主要内容:汉代文学的主要体式、汉代文学的分期。

2、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赋、叙事散文、五言诗;汉代文学分期。

本章概述汉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样式——赋、楚辞体、叙事散文、政论文、乐府诗、五言诗,列举其代表性作品。

介绍汉代文学的分期:自高祖至景帝,为初创期;自武帝至宣帝,为全盛期;从元帝到东汉和帝,为中兴期。

从安帝到灵帝,是转变期。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2学时)1、本章主要内容:西汉政论文、子部散文和史传散文的发展及风格。

2、本章重点与难点:贾谊政论文、《淮南子》、《史记》的文学成就。

3、重点掌握的作品:秦及西汉政论文名篇、《史记》名篇。

第一节秦代散文本节主要讲解《吕氏春秋》和李斯政论文的风格。

关于《吕氏春秋》,介绍其成书过程、体例和思想倾向,重点分析其平实畅达的文风,以及在寓言创作上的成就。

李斯政论文的主要风貌,则是尚铺陈、骈偶化。

第二节西汉散文本节主要讲解西汉政论文的发展及其风格。

以“罢黜百家”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散文尚气尚情,虽是政论,却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如贾谊、晁错等。

后期散文态度从容,遣辞弘奥典雅,以温柔敦厚为美,如董仲舒和刘向。

第三节《淮南子》介绍《淮南子》的成书过程和思想倾向。

《淮南子》文风的特点,一是排比铺张、雄奇宏放,二是多有讲究骈偶的文章。

后世追溯骈文的起源,多从陆贾、贾谊、《淮南子》说起。

《淮南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它的寓言。

第四节《史记》《史记》的成书过程和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倾向。

《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史记》的文学成就,一是其叙事艺术,表现在:传记体例、顺序的安排,以及叙事的详略的安排。

二是人物刻画的成功,表现在:把握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行动,加以突出的渲染;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对话语言生动传神,符合人物个性;抒情、叙事富有表现力。

以“互见法”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倾向。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肖旭所谓秦汉文学,包括秦代和两汉文学的内容,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一、秦汉文学都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秦代文学,由于秦王朝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秦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代文学,实际上是指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末期的作家作品。

秦代唯一的作家李斯,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荀子的学生,他学成后去了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在秦灭六国的斗争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秦王出谋划策,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不少作用。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被夭斩于咸阳。

李斯的散文是在秦统一以前写的。

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奏章。

当时韩国有一人在秦国做客卿,他劝说秦王修一条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但却给秦国进攻韩国带来不利。

秦国大臣们认为这是上了韩国的当,于是上书秦王,一切到秦国做事的外国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在秦国挑拨离间,要求秦王下令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因此事写了《谏逐客书》。

他从各方面分析客卿对秦国的作用,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排比铺陈,富于文采,文体趋向骈偶化,被人认为是“骈体初祖”。

秦代另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也是出现在秦统一以前,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

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已近尾声,在思想上趋于走向调和、折衷、统一的道路。

编书目的是想采众说之长,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

这部书语言朴素、简练,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秦代文学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可以了。

2、汉代文学样式多,作家作品也多,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

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1﹞汉初,政论散文得到发展,贾谊的《过秦论》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晁错的《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一)、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实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矣。

”(二)、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朝暴政下的文学:中华民族的凝聚融合,在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血与火的战争兼并双重力量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虽然这个王朝只存在了十余年,但它的历史事业和政治制度,却由取而代之的汉王朝继承下来;虽然西汉初一度出现诸侯势力膨胀的苗头,但历史的大潮已无可逆转,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西汉、东汉总共四百多年的统治,在多方面奠定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础。

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措施来维护和加强它的统治,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状态,是不能继续下去了。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法令、衣冠建制的同时,又下令进行思想控制:各国史书,除《秦纪》外一律烧毁;除官方博士所掌管的书籍,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一律交公焚烧;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概处以死刑。

他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他试图把愚民政策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二、西汉王朝建立后的文学:在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则采取较为简约宽松的政策。

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收罗文籍,并允许各家学说流行。

主张“清静无为”即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所加干涉的黄老思想,一度非常兴盛。

但这显然不是最适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学说。

秦始皇控制社会思想文化的设想,对汉王朝仍然是有用的,不过需要采取比较合理可行的方式去实现。

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密切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从而有效地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

但汉代的儒学,已经截然不同于先秦的儒学。

本来意义上的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所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吸收了孔孟思想中若干有用的成分,又糅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

当然应该看到,这是顺应着当时历史需要的产物。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据《史记·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向外开拓。

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

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世界舞台。

通过“独尊儒术”建立思想统治,自然会极大地束缚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特别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方面,再也看不到战国时代自由活泼的气氛。

但儒学本身又包涵以文化手段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意识;统治阶级也需要总结历史经验,需要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在受到严重束缚的情况下,仍然取得很多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史记》这样宏伟的著作,也只有在汉武帝那样壮丽的时代才能产生。

此外,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

到西汉末,乐府规模更发展到八百多人。

通过以上一些简单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西汉文化的盛况。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势力,并利用农民起义军,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保持了兴旺的势头。

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力结构显示不稳定的趋势。

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发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而加以否定。

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东汉中期以后权力结构不稳定,其直接原因是连续出现几个幼年登位的皇帝,造成权力真空,但根本的原因,却是皇权和士人集团之间的不协调。

这一点在东汉末尤其突出。

所谓“士人”,就是地主阶级中的读书人,其中最活跃的,是京都的太学生。

从理论上说,他们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以此为人生出路,而一些世代官宦的大士族,和士人出身的朝廷大僚,则是他们的代表。

皇帝和皇室成员,往往从“家天下”意识出发,完全把国家视为私产,重用其私奴——宦官,甚至通过宦官直接出卖官爵以积累私人财富;宦官则乘机把持权力,凌驾于朝官之上,有时甚至控制皇帝。

这些不仅破坏了封建国家机器有规则的运转,而且大大侵害了士人的利益。

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特别是豪门士族力量的壮大,士人的集团意识日益强烈。

他们要求与皇权达成某种平衡,强调“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和权力,坚决反对宦官擅政。

而摇摆于两者之间的,又有外戚的政治集团。

桓帝、灵帝之世,宦官对士人集团的残酷压迫到了极端,士人的反抗也愈益激烈,使国家机器处于瘫痪。

终于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王朝土崩瓦解。

以后到魏晋时代,豪门士族得到最大的收获,形成皇权与门阀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责任的儒学,渐渐为士人所轻视,从东汉末到魏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发展的局面。

汉代的儒学,一开始就分成今、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学偏重于政治上的实用性,多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是官方的学说;古文经学注意经书的政治和伦理原则,穿凿附会的成分相对要少,但地位一直不高。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进一步滑落为“谶纬之学”,脱离经书,专门伪造和推究神秘妖异的预言。

它的愚昧,繁琐,导致古文经学的兴起。

东汉覆灭后,儒学整体上衰微,其中今文派趋于灭绝,古文派则保持着虽非统治性的却仍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重新改造利用。

在叙述汉代文学概况之前,我们首先对秦代文学作一简略交代。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一部《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又称《吕览》。

它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而涉及广泛,故一向列为杂家。

全书由一百数十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短文组成,大都先立论,而后引证史实或寓言故事,文字简明,条理清楚,有一定形象性。

李斯原是楚人,入秦官至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谏逐客书》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士而作。

李斯本是战国游士一类人物,文章也有明显的纵横辞说的习气,文辞华丽而铺张,气势奔放,说理透彻,是传诵的名作。

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久已失传。

汉王朝统一强盛的局面,为汉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基础。

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学则一方面具有从维护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原则的实用功能上肯定文学的一面,又有从上述立场忽视乃至反对文学的审美与娱乐功能的一面。

它既可以被文学家用来作为一面幌子,又可能被严格的正统派用来作为扼杀文学的根据。

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代文学形成许多自身的特点,并构成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

以下我们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这一点需要同先秦时代相对照来看。

在本书第一编《先秦文学》部分中,我们列述了许多作品。

但这些作品,除《诗经》和《楚辞》外,本身都不是文学作品;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述政见、记载历史或探讨社会生活法则,而不是追求文学的美感。

只不过后人可以从中分析出文学因素和文学价值来。

而《诗经》,虽然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典籍,但人们却又不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而是重视它在礼仪和人伦教化方面的作用。

《诗经》的命运就是:它的地位越高,离作品本来所具有的文学意义越远。

《楚辞》是用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抒情诗,这表明生长于南方文化土壤上的屈原等诗人,已经率先认识到文学的价值;《楚辞》也正是对汉代文学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品。

但必须注意到《楚辞》只是局部地区和少数作家的作品。

而且,就诗人创作目的而言,其政治因素恐怕还是高于艺术因素。

再说,先秦时代的文化人,可以分成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没有一个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人。

屈原就创作成就来说是伟大的诗人,但社会身份是政治家。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没有人能够单单或主要凭藉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所以从总体上说,先秦还不是文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

汉代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文学的地位即使不如政治、哲学那样显要,至少已经被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了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

虽然由于它的堆砌辞藻的习惯加深了文字的隔阂,对于今人来说已经很难欣赏,但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却绝不能忽视。

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

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现。

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意识得到确立。

具体表现之二,是文学创作的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家。

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

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辞赋创作的情况。

这在先秦是无法想象的。

具体表现之三,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常态。

汉代这一种文人群的出现,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汉初,中央集权与分封制同时并存,战国时代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士人;那些士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靠诸侯的宫廷,以自己的一技一能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

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汉初的诸侯王已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