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

合集下载

开展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展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摘要:论述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与体会。

首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掌握本课题当前的最新进展与实验方法;其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最后要训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归纳和表达能力。

文中给出了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实践证明,探索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性化学人才是当前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高等教育步入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化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化学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笔者认为,开展探索性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开展探索性实验的重要意义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对于化学学科的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要充分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

开展探索性实验符合教指委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精神。

首先,探索性实验有别于课堂批量化实验教学,具有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个性发展,使自己在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有机会按自己拟订的方案开展实验,无疑对提高实验的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并且在探索性实验过程中将接触更多的、在课堂中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和实验技术,实验结果的多样性给改进实验方法提供了机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与实验方法。

这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及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教师的跟踪指导有利于将教师的科研经验和工作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探索性实验的开设方法我们设计的探索性实验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1.结合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拟定初步的实验方法;3.开展实际操作,取得实验数据;4.总结实验结果,写出(论文式)报告,开展讨论、交流。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专业类别:化工类(代码:02)专业名称: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代码:670207)专门化方向:工业产品检验、食品检验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劳动素养,掌握跨入化工行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以及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原料、中间体、产品、污染物等分析检验工作或实验室管理等一线工作,具备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规格(一)综合素质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具有社会责任感,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法守纪、履行公民道德规范和中职生行为规范。

3.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为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具有理性思维品质,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6.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文化成果,能够通过1~2项艺术爱好,展现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

7.具有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形成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为,在劳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

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

同时,《报告》对 如 何优化 调 整 相关专业 群 结 构、规模和内涵提出了建议。第一,适应行业发展态 势,动态调整专业培养规模。针对新兴行业或新业态 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增设新专业。第二,对接职业 岗位群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系统构建培养技术 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 提升,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 三,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特点,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 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第四,深 化产教融合,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共办专业机制。第五,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内 涵建设。加强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 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第六,优 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集教学、培 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 作型的实训基地。
各院校自主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各 培 训 评 价 组 织 应 结 合 区 域 实际,与省 级教 育行 政 部 门、试点院校具体协商确定考核费用标准,确保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稳妥推进。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畅通技能人才成长 通道
2020年1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 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 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选拔使 用、表彰激励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也能为技能人才成长 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张立新称,这项工作对技 能人才的发展是积极有利的。
★教育部:以新课标引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 改革
近日,教 育 部 发布了中等 职 业学 校 数 学、信息 技 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5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确定了中职公共基础 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 量要求,对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 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0.01.22•【文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施行日期】2020.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1月15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第1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肖亚庆2020年1月22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1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药品注册行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药品上市为目的,从事药品研制、注册及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药品注册是指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依照法定程序和相关要求提出药物临床试验、药品上市许可、再注册等申请以及补充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基于法律法规和现有科学认知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等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活动。

申请人取得药品注册证书后,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

第四条药品注册按照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进行分类注册管理。

中药注册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

化学药注册按照化学药创新药、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等进行分类。

生物制品注册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生物制品改良型新药、已上市生物制品(含生物类似药)等进行分类。

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药品的细化分类和相应的申报资料要求,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注册药品的产品特性、创新程度和审评管理需要组织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解读

《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解读

2020.32020年第3期总第126期教学标准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解读摘要《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适用于各类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研制中,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专业人才全面发展;坚持服务产业,明确专业人才规格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突出先进性与引领性。

在研制中,科学把握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兼顾了普适性与特色性。

全面有效贯彻落实《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适应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水平,制定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审视专业建设短板,优化配置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内容框架;特点;贯彻落实中图分类号G712;TE65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志恒,男,大庆职业学院院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高职石油化工技术类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于得水,男,大庆职业学院副院长,国家示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负责人,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应用于专业实践。

王彦伟,男,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副主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石油化工技术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田化学品开发应用。

白术波,女,大庆职业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化工类课程教学。

王志恒于得水王彦伟白术波(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大庆163254)《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职石油化工技术类专业委员会经过广泛调研、反复研讨完成。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与解读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与解读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与解读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作用、定位、研制原则与可行性,并解读了“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位;研制原则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国家为大学专业教学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化学教指委)成立了由主任委员郑兰荪院士领导的研制工作组,在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借鉴指导性专业规范和上届教指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起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质量标准”)。

一、“质量标准”定位和研制原则“质量标准”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1)专业设置的依据。

学校在增设化学类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基本办学要求,如果达不到就不能开办。

(2)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

学校要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适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3)高校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

各专业必须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以保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持续改进。

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质量标准”需要对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做出必要的刚性规定,以确保基本教学条件。

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质量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灵活性,在确保基本办学质量的基础上,给学校留出特色发展的空间,努力避免因为过于刚性而导致整齐划一、千校一面。

而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质量标准”需要注重目标导向和过程考查,能够指导专业内部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因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是“质量标准”的必然特征。

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4篇)

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4篇)

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4篇)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1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1、执行学校实验教学计划,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各项实验教学任务。

2、熟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技能标准、工作原理和使用维修方法。

3、熟悉学科全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注意事项,能熟练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4、按照实验教学规划或实验通知单,准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器材。

实验完毕,整理、清洗、回收入柜。

5、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进行开放性实验。

6、加强和各科教师联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教学仪器研制和自制教具活动。

7、认真做好教学仪器的购置、验收、入库及登记、编号等工作。

8、合理安排教学仪器的存放,保持教学仪器的整洁,创造仪器室内的良好环境,确保安全和教学仪器使用寿命。

9、负责教学仪器的维修、维护、清点、检查、借出、回收以及安全急救等日常管理。

10、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技术改造,严格执行仪器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仪器室全面管理。

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2职责描述:1、依照配方、流程进行实验平台搭建,实验步骤生产;2、经培训能熟练操作设备;3、实验室及仪器的日常维护。

任职要求:1、大专及以上学历,化学、化学工程、或化工等相关专业优先;2、熟悉常见的化学设备操作经验,如:离心机,天平,手套箱,烘箱等;3、工作认真负责,细心专注,动手能力强;4、有微流控或化学合成实验室仪器搭建经验优先。

化学实验员岗位职责31、热爱本职工作,认真钻研业务,熟悉本科教材及各类仪器的性能和保管知识。

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修的基本技能。

2、对药品、仪器要分门别类,定橱定位,登记入册,做到物、账、卡相符。

努力做到常规管理制度化;仪器、药品存放规范化;仪器、药品保管科学化;各项记录经常化,档案资料系列化。

3、新到仪器设备、器材、药品应在两天内验收、登账入橱、发现质量、数量问题应及时与教务处协商处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
目建设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8.10.07
•【文号】教高司函[2008]207号
•【施行日期】2008.10.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
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8]207号)
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项目的安排,2008年,将继续委托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各专业参考规范的研究制订工作(名单附后)。

各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制订工作和项目经费管理。

请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的有关要求,严格管理和使用,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专业规范研制"的具体事宜可与高等教育司有关处室联系。

附件:2008年度专业规范研制项目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月七日附件:。

轻化工程(添加剂化学与工程方向)专业规范的研制

轻化工程(添加剂化学与工程方向)专业规范的研制
I u Xi ,Xi h n a i nZ o g
Ab t a t Add tv s a e a kid ofc e ias t a a m pr v n n e t o ry o ro m a e o sr c : iie r n h m c l h tc n i o e or e ha c he pr pe t r pe f r nc f
产和 应 用 是 制 约 轻化 工 业 现 代 化发 展 最 重 要 的 因 素之 一 , 化 工 程 ( 加 剂化 学 与 工 程 方 向) 此应 运 轻 添 由 而 生。 本 文介 绍 了轻 化 工 程 ( 添加 剂化 学与 工 程 方 向) 办 学历 史 和 现 状 , 专 业培 养 方 向的 认 识 , 业 的 对 专 规 范研 制过 程 中 的一 些 思考 , 以及 专业 核 心 课 程设 计 的依 据 。
a d d v l p n f L g tCh mia g n e ig ( d t e h mity a d E g n e ig a e d s r e . n e eo me to i h e c lEn i e rn Ad i v s C e s r n n ie rn ) r e c i d i b
S me t o g t b u h r fs in l t n a d a d t e s s e o o e c u s sa e p e e t d o h u h sa o tt ep o e so a a d r n h y tm fc r o r e r r s n e . s
Cor O s s e C ur e
轻化 工程 专业 是 1 9 9 8年教 育 部本科 专 业 目
的专业 规 范 。在 历 时 4年 的研 制过 程 中 , 我们 重 新 审视 了本方 向的内涵和 特色 , 办学历史 、 对 现状 以及社 会需求 进 行 了深 入调 查 研究 , 照 教育 部 按 高教 司提 出的“ 多样化 与规 范性 相统 一 、 拓宽专业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1. 概述本科化学类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学类(0703)所包含各专业的总称,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科化学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并经过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置。

本科化学类专业依托化学学科开展人才培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基础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

化学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物质的合成与反应、分离与提纯、分析与鉴定、性质与功能、结构与形态、剪裁与组装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和经验性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化学工作者更加注重通过模拟、设计和控制合成,实现对物质功能的优化和调控,并将化学研究从原子、分子层次,逐步推进到分子聚集体层次。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各主干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域。

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淡化了化学各传统主干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站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思维。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

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同时在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化学与上述学科相互交叉,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化学是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而这些交叉学科又为化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化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工作,具有学科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

GBT1.1-2009标准

GBT1.1-2009标准

与前一版主要技术变化
6、术语和定义:①修改了引导语。②只规定非术语和 定义标准的编写。③增加术语和定义不应采用表的形 式编排的规定。
7、要求:删除了针对产品标准的规定。 8、标记:增加了标准化项目的标记的规定。(P78) 9、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抽样)、标志、标签和包装:
删除了该内容。 10、参考文献: ①每个参考文献应给出序号。②国际、
可以、允许 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所允许的行动或 无须、不需要 步骤。
能够 不能够
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种原因导 致的能力。
有可能 没有可能
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种原因导 致的可能性。
(三)条款内容的表述形式
标准中的要素是由条款构成,在表述条款内容时,
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
1、条文
条文是条款的文字表述形式,应使用规范的简化 汉字,标点符号应符合GB/T 15834《标点符号用法》 的规定。
内允许的行为或行动步骤。如:“一个层次中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条时才可设条”。又如:“与国际标准 无一致性程度的,不必标注一致性程度标识”。 ③利用助动词“能”或“不能”,表示由于某种原因 导致的能力。如:“在空载情况下,机车速度能达到 200km/h”。又如:“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不能避免使 用商品名,则应指明其性质”。
条款的表述
④利用助动词“可能”或“不可能”,表示由于某种 原因导致的可能性。如:“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被法 规引用”。又如:“只有在不可能引用5.1条给出的试 验方法时,才选用附录B给出的可选试验方法”。
2、推荐型条款的表述 推荐型条款通常用助动词“宜”或“不宜”表述。如: “每个表宜有表题”。又如:“温度不宜高于25℃”。
标准编写与制修订程序
(一) 预阶段: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制定项目建议。 (二) 立项阶段:对项目建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药事管理学归纳重点

药事管理学归纳重点

药事管理学1、药事:指与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广告、信息、监督等活动有关的事、2、药事管理:指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运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事活动进行研究,总结其规律,并用以指导药事工作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

4、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身体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5、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6、非处方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7、前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8、仿制药:指仿制国家已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品种9、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10、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11、药品质量监督检验:指国家药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对需要进行质量监督的药品进行抽样、检查、和验证并发出相关结果报告的药物分析活动77、进口药品分包装:指药品已在境外完成最终制剂的过程,在境内由大包装改为小包装;或者对已完成内包装的药品进行外包装,放置说明书、黏贴标签等78、药品技术转让:指药品技术的所有者按照《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要求,将药品生产技术装让给受让对方药品生产企业,由受让方药品生产企业申请药品注册的过程.61、辅料: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是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62、医疗机构制剂: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的使用具有依赖性或潜在性依赖性的药品,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需要无关,属于非医疗目的用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及答案B卷一、填空题(共计61题,每题1分)1. 实验操作性考试包括______操作.______的设计和实施。

65学业水平命题原则是依据______,坚持______立意,保证______性和______性。

答案:实验基本;探究实验;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科学;规范2. 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______功能,整体规划______的课程目标,构建______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______的化学教学,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______。

答案:育人;素养立意;大概念;核心素养导向;评价3. 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学习______.______的实验设计方法。

答案:控制变量;对比实验4. 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答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______发展为导向,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答案:核心素养6.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______层次认识物质,通过______变化创造物质;______和______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_____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答案: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分子;化学;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化学实验7. 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应对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能源危机;环境污染8. 校本教研倡导建立研究.______.实践的学科______模式。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专业名称:制药工程专业代码:081102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5年12月30日目录1本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1 本专业的历史沿革1.2本专业教育现状1.3本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 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2.1本专业培养目标2.2 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3.本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3.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3.1.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3.1.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3.2 知识体系3.2.1本专业知识体系3.2.2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知识领域3.2.3 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及应选修的知识单元3.2.4每个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及其所需的最少学时 3课程体系3.1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3.1.1本专业的课程体系:3.1.2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3.1.3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选修课程3.2各课程的最少学时数或实验时间3.3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数的分配比例3.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4本专业的教学条件4.1师资力量4.2教材4.3图书资料4.4实验室4.5实习基地4.6教学经费5制定本专业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6 主要参考资料1本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1 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

本专业名称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是1998年。

根据国家教委教高[1996]14号文件,《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研究和修订》课题组对当时的工科本科专业进行了较大调整,近1/2的工科专业被合并或撤消,同时也新设了一些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专业很多的化工大类,改名为化工与制药大类,仅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化学专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1.萌芽时期(1865—1910)在化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我们的祖先在陶瓷、冶金、酿造、炼丹、医药、火药、造纸、纺织等方面就创造了灿烂的化学文明,然而近代化学则是在雅片战争先后从欧洲传入我国的。

我国近代化学教育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京师同文馆(北京)、江南创造局(上海)开创了近代化学的教学活动,并翻译了一批化学教材。

1903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教育第一个新学制的政府法规(“癸卯学制”) ,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制,大学堂制 3~4 年,分 8 科,化学是必修课。

格致科 (即理科) 设有化学门,工科设有应用化学门,农科设有农艺化学门,各门设有相应的化学课程。

1897 年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开设格致(物理及化学)课,拉开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

1902 年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馆”,开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立了独立的师范学制。

2.开创时期(1910—1937)1910 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化学门,这是我国最早的正规高等化学教育机构,至 1930 年全国有近 40 所大学设立化学系,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理论及物理化学课程,并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

这一时期基本体制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我国的化学专门人材开始成长时,他们普通在国内接受基本的化学教育,然后出国深造,在回国后对我国化学工业及化学教育发挥了先驱者作用。

这一时期留学回国的化学家都从事化学基础课教学,提出“重视理论和实验教学,重视能力培养”(戴安邦)。

提出“国内已有若干学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在化学教育上的物质设备较之西洋之第二流大学已无愧色,在研究精神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并认为“赶上日本不是难事了。

”(曾经昭抡)存在问题是全国没有统一的要求,彻底取决于任课教授,不同学校之间教学水平相差较大;招生规模小,师生比约为1∶6,有限的师资力量没有充分利用。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08-02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一、化学类专业学科基础1.化学类专业主干学科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在通过化肥、纤维、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做出巨大贡献,取得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成就的同时,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的主要手段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

1661年,波义耳在其著名论文"怀疑派的化学家"中提出元素的概念,从而把化学确立为一门学科。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1860年康尼查罗提出原子-分子论,1870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奠定了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到19世纪末,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相继建立。

无机化学是研究单质及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分支学科。

20世纪以来,无机化学从宏观到介观和微观、从合成到结构和性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配位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核化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原子团簇化学、纳米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等分支学科。

分析化学是研究并运用各种原理、方法和仪器,获得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分布、变化等信息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仪器分析原理、方法、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分析化学在时空维度上的分辨能力,促进了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生化分析、材料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等分支学科。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与分离、反应与转化、功能与应用的科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机化学在合成方法学、反应机理、结构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和合成了约2000万种化合物,逐步形成了有机合成化学、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与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功能材料等分支学科,并成为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新兴学科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国化学类专业多年教学改革成果所研制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已于去年初步成稿。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规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阶段。

教育部针对新的形势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中心建设、开展教学评估等系列工程,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由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部2007年要求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研制各专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规范”是对相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规定本科学生应该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

“规范”是最低要求,是底线和门槛,是一个刚性的要求,达不到就不合格。

因此,“规范”制定之后,所有学校的相关专业都必须达到这个要求。

但是这个最低要求,并不意味着就是低水平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因此,我们所研制的化学类专业指导性规范一方面上不封顶,为各校的相关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各校完全可以在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内容和提高要求,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规范”并没有迎合各校相关专业目前的水平,对于一些起步较晚或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所定的要求可能还是比较高、甚至是很高的,必须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够达到。

“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主要包含以下六方面内容:
1、化学类专业学科基础
对化学类专业主干学科、相关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历史做了介绍和叙述。

2、化学类专业培养目标
化学类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人才。

3、化学类专业培养规格
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能力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具有交流、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知识要求——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4、化学类专业教学内容
“规范”规定了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

在此介绍一下我们的制定思路。

(1)强调基础。

本科教育肯定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

因此本科教学强调的应是最基础的内容。

主要规定本科生应该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本科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并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要更新,非本科教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不纳入基本内容。

(4)充分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

基本内容中列出了化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操作、实验方法、仪器使用方法。

(5)基本内容上不封顶,下必须保底,也就是说基本内容所列的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是每个化学类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这个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特色适当增加要求,制订出高于基本内容要求的本校教学质量标准。

(6)基本内容所列的知识点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例如文件中Ⅰ、Ⅱ、Ⅲ,不应该理解为三门基础课),也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更不是教学顺序。

(7)倡导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完成基本教学内容。

5、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1)总原则。

课程设置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保证。

因此我们不规定具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和每门课程对应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学时和学分。

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各高校依据“基本内容”,结合学校的特色,构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元化课程体系,制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学分和学时。

总学分160左右,总学时以2800学时左右为宜(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3)专业课程体系要求。

前2学年内完成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原则上前3学年内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2~4年级可根据自身的优势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各高校根据基本要求制订出具体实验,构建“基础实验一综合实验一研究性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制定的“规范”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和每门课程对应的教学内容,也不规定每门课程的具体学时和学分。

“规范”中仅以“知识点”的形式规定了必须教授的专业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点”组合成课程体系的自主权,则完全留给了各校的相关专业。

也就是说,“规范”只指定了“炒菜”的基本“原料”,如何将这些“原料”添加各种“作料”加工成不同口味的“菜肴”,则完全由各校的教师自己去发挥。

因此,“规范”的制定实施并不会造成不同学校教学内容的趋同化,而将积极鼓励各校通过教学改革,创建显示本校特色、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6、化学类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规范”详尽规定了化学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教材、图书资料、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环境设施、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的具体要求。

有些规定稍高于少数学校当前的实际条件,但这有利于引导学校增加对化学类专业的投入,改善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的编写过程充分发挥了民主,凝聚了全国化学专业教师的才智。

编写采取大小会议结合的方式,小会大改,大会小改,逐字逐句进行推敲。

参加编写会议的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以外,也包括了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有校长,有院士,也有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

但是在“规范”的编写工作中人人平等,都能充分发表意见,经常在会上争执得面红耳赤,但是经过充分讨论后都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规范”在制定的过程中也通过各种教学会议、教师培训班以及召开分片会议、分发到各校等方式,充分征求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
人员的意见。

因此,这份“规范”的编写凝聚了全国高校广大化学教师的心血,我们衷心地希望它能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完善,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