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要把握好时机
例谈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例谈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作者:华旦玲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4年第04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学习的必要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由于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认识模糊、理解偏颇,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动手操作的真正效能。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呢?一、“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费时又费力,只能在公开课中实施,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其实不然,课堂中适时、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想、说等能力得到发展。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此实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课始教师出示各种美丽的窗花,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嘴里发出赞叹的声音。
教师问:“这些窗花很漂亮,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一生说:“我发现每个窗花两边的图案是一样的。
” 教师说:“你们想不想也来剪一个小窗花?我们先来剪这棵小树。
”学生兴致勃勃地拿起剪刀开始操作,有的看着图样照着剪,有的在纸上画好图样后再剪,还有的把纸对折剪后再展开。
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一致赞同后一种剪法。
接着教师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
然后教师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图形也是两边一样的,那么它跟刚才的三个图形有区别吗?区别在哪儿?”此时学生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的不同,但又说不清道不明,急切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明白其中的奥秘。
学生把四个图形对折后,发现前三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而第四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该“动手”时就“动手”——把握动手实践的时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不仅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参 与 到 数 学 的 学 习 过 程,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从而加深 对 所 学 如 识 的 理 解,促 进知识的内化.但 是,在 新 课 程 改 革 持 续 推 进 的 背 景 下,我 们也发现不 少 教 师 过 于 追 求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 形 式,为 动 而 “动”,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降 低 了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怎样把握好动手实践的时机,提高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呢? 笔者通过查 阅 资 料、访 谈 一 线 教 师 等 方 式,并 结 合 自 己 多 年 的 教 学 经 验 ,谈 谈 自 己 的 看 法 . 一 、在 建 立 某 些 起 始 概 念 时 ,组 织 动 手 实 践
由于学生的知识起点、思维方式、情 感 体 验 等 各 不 相 同, 有些数学知识尽管老师重复强调,学 生 依 然 一 错 再 错,此 时,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有 利 于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问 题 本 质,区 别 易 错易混知识.例如,“面积”与“周长”作 为 同 时 存 在 于 封 闭 图 形中的两个量度,不管在概念形成时,还 是 在 应 用 阶 段,学 生 都容易混淆.根据 教 学 经 验,即 使 学 生 认 识 了 面 积,学 习 了 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时仍然会出 现 面 积 和 周 长 不 分 的现象.因此,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把 图 形 的 周 长 用 黑 色 的 笔描出来,然后用同 样 的 方 法,让 学 生 用 彩 笔 涂 出 图 形 的 面 积,让学生感受图形 的 面 积 是 整 个 图 形 面 的 大 小,用 一 条 线 是不能描绘出来的,从 而 直 观 感 受 到 面 积 与 周 长 的 区 别,这 样教学比老师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描述来 得 更 形 象,学 生 理 解 得更加深刻. 三 、在 理 解 较 难 的 数 学 知 识 时 ,组 织 动 手 实 践
如何有效地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点— — 这 就 是 顶 点 通 过 学 生 切 一 切 , 一 看 , 一 摸 , 动 手 以 内的 进 位 加 法 脱 口而 出 。 看 摸 在
从 生 活 中 寻 找 素材 , 妙 地 安 排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 学 生 手 脑 口 根 . 认 为 怎样 摆 ?有 多 少 种 摆法 ? 巧 让 你 等 多 种 感 官 协 同 参 与 到 学 习 活 动 中 , 活 动 中思 考 , 操 作 中 在 在 探新 。 自我 激 发 学 习兴 趣 。 究 知 识 间 的规 律 和 学 习 的乐 趣 。 探
过 操 作 学 具 学 习 数 学 的 实 践 来 看 ,加 强 动 手 操 作 时 小 学 数 学 引 导 学生 从 以 下几 个方 面 实施动 手操 作 。 就 以 9 5 1 + = 4为例 :
教 学 方法 改革 的发 展 趋 势 。因 此 ,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是优 化课 堂 让 ( ) 、 小 棒 要 和 几 根小 棒 才 能 凑 满 1 1 19根 0根 小棒 ? 、 一 2另 教 学 , 高 教 学 效 益 的 重 要 手 段 , 有 利 促 进 学 生 生 动 、 动 根 小 棒 应 从 那 里 来 ?怎 样摆 ?3 最 后 的 结 果 是 多 少 ?怎 样 摆 出 提 也 主 、
和技 能 的 提 高 , 而 达 到 智 慧 的生 长 和 创 造 力 的凸 现 。皮 亚 杰 操 作 , 脑 并 用 , 能 收 到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从 手 就 指 出 : 统 教 学 的 缺 点 , 于 往 往 是 用 I头 讲 解 , 是 从 实 际 传 在 : 1 不
例 如 :0以 内 的进 位 加 法 . 是 1 2 既 0以 内 加 法 的 延 伸 , 又是 正是 也 操 作 开 始 数 学 教 学 。可 以说 , 手 操 作 是 现代 的数 学 教 学 与 传 学 生 以后 学 习多 位 数加 法 的基 础 , 认 知 的 生 长处 , 是 教 学 动 统 的 数学 教学 的重 要 区 别 之 一 。从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引 导 学 生 通 中 的重 点 和 难 点 。我 在教 学 这一 内容 时 , 分利 用学 具 ( 充 木棒 ) ,
把握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时机

把握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时机作者:许丽质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要注意把握时机。
在什么时候操作才有效?在什么时候操作是无效?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经常困惑的问题。
本文针对我区“与浙江名师同行”活动的两节同课异构数学课,不同的动手操作安排进行比较、论述,试图寻找课堂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动手操作把握时机学生困惑发散思维【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51-01一、缘起与思考本学年,有幸参与区举行的“与浙江名师同行”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
本人与浙江特级教师何老师同课异构《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个地区的不同教学理念。
两节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但侧重点不同。
研讨会上,与会的老师提出了“这节课有没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如何把握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时机?”“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老师们提出的这类问题,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
在课堂适当创设条件给学生动手操作,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又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校本教研中,我也有所发现,有些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变成一种摆设,走走过场,华而不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出现了低效、无效的动手操作。
那么数学课堂,教师应如何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二、动手操作的时机1.于教学难点之处,实施动手操作——“有的放矢”。
打靶打靶心,做到“有的放矢”。
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这时恰恰需要有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作者:郭献花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4期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而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应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要抓住合适时机,并需要教师适时指导,需要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等,如此才可以提高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课堂;操作;注意;事项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而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一、动手操作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抽象的新知识构建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它关系学生主动探索的新知欲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 [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动手操作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只有建立在小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能力水平之上,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稍微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學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组织五年级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意识以及数学符号意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数学理解、解决问题等能力。
实践操作教学中时机的把握

1 / 2 实践操作教学中时机的把握 作者:xxxx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7年第10期 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要把握合理的操作时机,那么,怎样选择与确定操作的时机呢?我们的体会是:
1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时,组织实践操作。 所谓起始概念,是指很难找到与其相适应的旧知识的新概念。例如,第一次学习乘法、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及第一次建立面积、面积单位等概念时,最好都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
如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可设计三个层次进行动手操作: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把8个五角星任意分成2份,对各种不同分法的结果进行观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进行操作,即把8个五角星分成4份,每份要求分得同样多,由此揭示平均分的概念,认识平均分的本质特点。第三个层次,是平均分概念的应用。通过操作,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且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打下基础。这样的实践操作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也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实践操作。 例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历来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难点:学习时,学生思维比较狭隘,往往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这个学习难点。如:(1)第一排请摆出4个圆片,第二排摆的圆片比第一排多2个。(2)第一排请摆出7个圆片,第二排摆的圆片比第一排少2个。(3)把圆片和三角形片摆两排,要求圆片比三角形片多3个。摆后要求学生说出:你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是怎么想的?通过实践操作,从动作到表象,学生自然会晤出谁是较大的数,谁是较小的数。 2 / 2
3在推导抽象公式和法则时。组织实践操作。
恰当把握操作时机 实现课堂有效操作

一 、 在认知 的生长处操作
例 如 , 在 教 学 “ 认 识 几 分 之 几 ” 时 学 , 生 已 经 有 了
均 分 分 平 “
几 ”
“
、
之一
” 的知识作为基 础 ,揭 示课 时我就
问学 生 ,看到课题 你想 知 道些 什 么 ?
生 几 ,: 分 之 几 表 示 什 么 ?
’
生 几 :: 分 之 几 怎 样 写 ?
测量 吗? 请你们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可 以利用
老 师给你们 的工 具 。
3 学 . 生 动 手 操 作 用 , 自己 的方 法 测量 出卡 片 的 实 际
面积 。 (教师巡视指导 )
学生用 了三 种方法测量长方形 的面积 , 结果 都是
40平方厘米 :
生 用 .: 透 明 方 格 纸 盖 在 卡 片 上 面 , 然 后 数 一 数 , 每 排 有 8 个 1 平 方 厘 米 的 小 正 方 形 , 有 5 排 所 , 以 卡 片 的 面
—一 1 画 一 .
个长方形 :
用 … 1 表 ’ 示 ;
{ ■口 的 出长 画 2 .
方 形 1 ‘‘ ’’
:
用 “ 1×i 1 ” 表示 ;
二
‘
{ { 器 3 . 画 出长 方 形 的 :
fi
t
“
1 百
1 ×i
表 示 ,’ 。
二
)
二
J
作 图 后 让 , 学 生 分 组 观 察 图形 , 讨 论 分 数 乘 法 的 意
怎 么办 ?
学生对于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 都适 合 用 “ 长 × 宽 ” 来 计 算 这 个 问 题 非 常 感 兴 趣 纷 , 纷 动 手 操
充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时机

在学生 的记忆深处 中,印象最深 的并不是书
本 上看 到 的知 识 ,也 不 是 别 人 的思 想 ,而 是 本 人
— —
指 尖 上 的 智 慧
用手工折纸培养学 生的综合 思维 能力
动手操作 、思考创造 的产物 。所 以在教学 中要经 常设计一些富有乐趣 的、充满挑 战性 的动手操作
活动 , 促 进 学生 思维 个性 的充分 张扬 , 挖 掘 潜能 ,
是幼 儿 手工 的代 名 词 ,它 可 以分为 很 多 的阶段 ,有不 同的形
有 学 生 通 过 操作 ,围 了一 个 梯 形 ,面 积 正 好也 是 l 8 平方 米 。小 操 作 ,大道 理 ,学生 通过 动 手操 作 , “
பைடு நூலகம்
得 出平面图形 的面积计算有一定 的规律性 ,而且 不 同的图形之间也存在相同 的一定的内在关系 。 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他们最终把平 面 图形的面积公式归纳 出一个共同的性质 :平面 图 形 的面积公式都是有关联的图形 的两个长度的乘
在 已有 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比如:某教 师在学生学 习完梯形面积知识后 ,给学生布置了 这样 的一个题 目:自制一个硬纸板 ,借助 图钉和
线 团 ,在 硬 纸 板 上 围 出 一 个 1 8 平方米 的图形 。
四川 i 省绵 阳南 山中学双语学校
吴滨岑
学生们边思考边动手操作 ,得出一些有价值 的结
学生 的综 合 思维 能 力 ,我想 把 几年 来 的认 识和 理解 和 大家 一 起分享。 学 生 的综 合 思维 能 力培 养 ,我 认为 要从 注 意 力 、创造 力 和形 象思维 能 力入 手 。
步追 问: 同学们 , 你们 围出的图形有很多种 , 但是 , 你们能围出正方形 吗7学生顿 时炸开 了锅 ,都表 示不能。教师接着提 问:那 么,如果我们要想 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操作要把握好时机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王伟英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理念,自然也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摆、画、折、摸等方式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操作的时机,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
一、操作在新知生长处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自然内化的过程。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知识生长点处有序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形成不是机械性记忆,而是自我内化与和谐的发展,在自然生成过程中不断扩充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既是原来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两位数除法的基础。
首先,将10根小棒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个人?结合分小棒过程讨论算式10÷2=5各部分的含义,达到巩固复习旧知的目的。
接
着,变换每人分得的小棒数,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剩下1根还能分给1人吗?引导学生写出算式:10÷3=3……1,结合小棒图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自然生成1就是刚才不能再分的那根小棒,在算式中是余数,从而理解余数的含义。
最后,把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情况又是怎样的?分一分后,再结合分小棒的结果,尝试写算式并理解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学生通过操作,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余下的小棒就不能再分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了除法算式中余数的表象,为抽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一步感悟余数的含义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操作在理解疑难处
传统教学中,教师碰到疑难问题往往会反复讲解,重复练习。
动手操作实践正是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它能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脉络,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操作活动也促使认识活动由停滞走向活跃,由浅显趋向深入,疑难因操作而豁然开朗。
例如,第一筐是10个,第二筐是4个,从第一筐里拿给第二筐多少个,两筐苹果就同样多。
学生往往会列出10-4=6这样的算式,认为6就是最终结果。
究其原因,学生对从第一筐里拿出的苹果放到第二筐后产生的结果缺乏感性认识。
此时,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内在含义。
三、操作在思维发散处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
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想象,剪去一个角后可能剩下什么图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之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等,体会到思维的开放性和多种结果的奇妙。
总之,动手操作能够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实施操作的内容很多,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位,认真挖掘,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自行探究提出的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动手探究问题,用创造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实践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的分析与把握好时机,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会学习的一代新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