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应用的体会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作者:余艇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4期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而“控制变量法”作为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索分析问题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作为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日常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并且被研究对象往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密切联系之中,因此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首先,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运用特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哪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
这时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认为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认为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认为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论文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还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方法。
我在十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被广泛使用,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而且控制变量法的教学能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掌握这种方法,学生还可以终生使用,终生受益。
我就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及其应用谈一谈我自己的想法。
一、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引起某个事物变化的因素可能很多,我们想知道变化了事物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我们要把其它因素控制相同,只研究变化了的事物与某个单因素的关系,这样把多因数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数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中典型的应用有:压强、浮力、比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决定导体电阻的几个因素、焦耳定律等。
如何应用好控制变量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对实验完成和掌握情况。
1、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研究什么(被研究的物理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针对该实验的了解,根据自己已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较合理的提出初步的设想,便于下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逐个证明。
这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初步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环节,即猜想与假设。
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要应用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前,学生就应该明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所受的拉力大小,运动方向等。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
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作粗浅的探讨。
所谓控制变量,就是指适时地恰当地控制对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相关的或会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在众多会引起物理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只让要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看所要研究的物理量会如何随着这个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而让其它的暂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不变、保持相同。
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中,这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有多大,在这些变化中该因素到底占了多大的分量等。
研究完一个因素,再用同样的办法去研究另一个因素,直到用枚举法研究完所有的因素为止。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的要义与核心。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
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仅在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等都有控制变量法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在教学中,如果此法应用得当,将会非常地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而且能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减少那些无谓的且是艰辛的探索之路,收到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好效益。
本文就“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下面,就以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例说明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规律、定律等的教学中的妙用、巧用。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物理心得300字篇1初中物理自从教材用苏教版新课程以来,本人在教学中收获和感受很多,苏教版初中物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贯穿着初中物理课程的始终,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段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的问题,交流与合作。
这些步骤对于我们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是必需的。
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和理解。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国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
下面我举两例进行剖析。
例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那么就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那么,如何控制不变呢?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
那么,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呢?方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此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
再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巧用“控制变量法”,盘活初中物理教学

巧用“控制变量法”,盘活初中物理教学摘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更加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尤为重要。
而在初中教学阶段,控制变量法是最为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其次探索了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应用引言: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是一门难学习的科目,觉得物理知识很难理解,且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的理解产生误差,就会对往后的学习产生影响。
许多学者根据初中物理知识的特点,总结了一些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科学方法,而“控制变量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意义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指人为的对影响物理量的有关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
在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下,对要研究的特定因素进行控制,人为的只改变该因素,让其发生变化,同时保证其他因素不发生改变,然后观察所需探究的物理量的相关变化[1]。
初中物理教学阶段,许多的物理规律和理论都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推导和探索,教师进行分组实验和实验演示时也会用到该方法,它不但可以用来研究物理规律和理论,还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一)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研究物理规律的实验中,时常会有探究某个因素对某个物理量的影响的实验,一般来说,对于某个物理量的影响因素不会是单一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这时就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来人为的控制影响因素,将繁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
最后对所研究因素产生的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对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物理规律[2]。
例如: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中,对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作用面积相关”及“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大小相关”进行探究时,首先控制压力小桌的大小形状重量不变,先将其正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状况,然后将压力小桌倒过来放在海绵上,再次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情况,此时再往桌上加一个砝码(应重于压力小桌),最后一次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情况。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与论文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物理问题方法。
在物理学中当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时,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使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单因素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综合解决。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现在就我在教学中有关“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探究活动的开展谈几点认识。
我认为以“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加强在教学中研究问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把“控制变量法”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探究性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1 利用“控制变量法”导入抽象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教学中,概念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有时能感觉到,但不一定能理解,如速度、密度、功率、压强、比热容、热值、电功率等。
若采用“控制变量法”则可以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能理解和掌握。
例如:“速度”教学导人:教师:同学们都上过体育课,跑100米,甲同学用了15秒,而乙同学用了17秒,谁跑得快呢?学生:甲同学快。
教师: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运动越快!a、b二位同学放学时,同时从校门口出发,a在前,b在后,谁运动得快呢?学生:a同学快。
教师:相同的时间,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那百米选手和万米冠军谁运动得快呢?学生: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怎么比较呢?教师:可以采用前面类似的方法。
又如:“比热容”概念的导人: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一种情况下加热时间长?学生:一壶水。
教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吸热多少与质量有关。
教师: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又是哪一种情况下加热时间长呢?学生:开水。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文 仅就最典 型且最常 用的控制变 量法结合
物 理 教学 实 际再 次 作 粗 浅 的探 讨 。 所 谓 控 制 变 量 , 是 指适 时地 恰 当地 控 就
否 随便找两杯温 度不同的液体来 , 观察一下
哪 杯 液体 蒸 发快 就 行吗 ? 如 果 这 样 , 也许 会 得 到 的 结 论 会 是温 度 低 的那 杯 液 体 蒸 发 快 , 这 显 然 不 对 。 在 哪 里 ? 原 因 就 在 于 影 响 液 错 体 蒸 发 快 慢 的 因 素 不 只 一个 ,而 是 多个 ,如
制 对我们所 要研究的 物理量相关 的或会有 影响的因素、条件 , 在众多的会引起我们 的
物理 量 发 生 变化 的 因素 中 , 让要 研 究 的 因 只
法是一种最常用的 、 常有效 的探索 客观物 非
理 规 律 的科 学方 法 。 例 如 , 究 “ 响 液体 蒸发 快 慢 的 因 素” 探 影
实 验, 教材是通过晒衣服的生活经验 总结 出
影 响液 体 的蒸 发 快 慢 因 素 的 , 生活 经 验 告 诉 我 们 ,衣 服 要 晒 在 通 风 、温 度 高 的 地 方 , 并 且 要 展开 才 能使 衣 服 更 容 易干 , 是 得 出影 于 响 液体 蒸 发快 慢 的 因素 有 三 个 : 液体 表 面 的 气 流 速度 , 液体 温 度 和 液 体 表 面 积 。那 么 , 这 些因素 是怎样影 响液体蒸发快 慢的呢 ? 要 通 过 实 验 来探 究 , 如 要 探 究 液体 的温 度 比 对 液 体蒸 发 快慢 的影 响时 , 怎 样 实 验 ? 是 该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实践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实践控制变量法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来探究物理规律。
通过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我们可以准确地分析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探究物理规律中发挥的作用。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通常会有多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我们可以改变,有些则需要保持恒定。
控制变量法就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他变量都保持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我们所改变的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被广泛应用于探究各种物理规律。
例如,当我们想要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物体质量不变,只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准确地分析摩擦力和物体质量之间的规律,而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
另外,控制变量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实验误差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通过控制变量法,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尽可能地减少这些误差,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
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实践案例。
假设我们要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实验:1.准备一根长度恒定的弹簧振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测量振子质量,作为实验中的一个变量。
3.将振子质量固定在一个恒定值,开始观察振子的振动周期。
4.通过改变振子质量,我们可以观察到振动周期的变化。
5.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其他因素,如振子长度、振幅等恒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控制变量法,我们排除了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
结论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变量法再初中物理规律教案的应用的体会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案中常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初中物理规律教案常常用到。
粤沪教版《神奇的压强》教案时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因素时我就用过。
上课学生坐下,我说请世界上最差的歌唱家(我本人)为大家唱歌,大家同意鼓掌。
学生高兴鼓掌。
“我有一条件听完后你们要回答问题”。
大家说好。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我的校园,漫步走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一片片,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有的浅……为什么有的深有的浅?大家猜。
”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回答。
“因为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胖有人瘦”“有人穿高跟鞋”。
我接过说:“高矮问题,胖瘦问题归结为一个因素?什么因素?”“压力因素”“高跟鞋与平底鞋是一个什么因素?”“面积”。
上面我们猜测,科学探究猜测后做什么?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评估。
请同学们完成。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评估。
我把海绵和红砖放在台上,分钟后请同学说“制定计划”并请一位小老师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评估。
实验活动一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因素与压力大小关系:
三次实验受力面积不变。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一块红砖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二块红砖叠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三块红砖叠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实验活动一的结论:在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大。
实验活动二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因素与受力面积关系:
三次实验压力大小不变。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一块红砖平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一块红砖侧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在水平台上放置海绵,把一块红砖竖放在上面,请大家观察海绵的形状改变程度。
实验二的结果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是: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大,效果小;受力面积小时,作用效果大。
这样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有了感性认识为我们引入压强的概念打了基础,这个实验中我们成功运用了控制变量思维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