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34
( 三 ) 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 完善花鼓剧团管理模式,增强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 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精简戏班成员,求精 不求多,考核戏班成员的出勤和表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增强戏班成员的工作意识。 ( 四 )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对继承和发展的支持,为花鼓舞的表演提供政策 和资金上的保障。做好花鼓戏传承及发展工作尤为重要,以便 能够改善花鼓戏存在的资金匮乏现状,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 到花鼓戏中来,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引导性作用,并邀请相关 的专家到当地为花鼓戏表演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并做好人才 培养工作,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对花鼓舞表演进行科学的管 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增加政府扶持力 度,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护花鼓舞,增加花鼓戏的投资力度, 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确保花鼓戏能够得到 更好的传承。 ( 五 ) 加大花鼓戏研究及创新 加大对花鼓戏进行研究,做好一系列的组织、创造、创新 工作,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促进历 史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时期 的花鼓戏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运用标准化的表演手法, 以老艺人演唱及舞台表演为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素材,花 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较大,并且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展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 性,应从中培育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目,以便能够 展现出花鼓戏的特色 [3]。 结论: 针对现阶段湖南花鼓戏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 寻找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创新花鼓戏的内容和形 式,加大湖南花鼓戏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花鼓戏传承人保护 机制,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花 鼓戏研究及创新,做好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确保能够将 历史悠久的花鼓艺术健康和持久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咏北 . 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 [J]. 音 乐天地,2018 (12):53-56. [2] 周勇 . 城市空间拓展与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传承 [J]. 城 市学刊,2017,38 (06):84-88. [3] 徐玉兰 . 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 [J]. 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 (04):68-70.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
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从宋代的花鼓到明清时期增添了故事情节及角色的变化,这与花鼓戏班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班社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聚集花鼓戏演员、承接演出,收徒传艺、训练艺人、排练剧目,有时也收集和创作一些剧本。
这与现在的剧团职能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为自由,更接近老百姓,起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但对于花鼓戏这样一种地方性小戏曲,常常也会遭到禁演和歧视。
所以,在演出时必须兼顾表演一些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很大程度上使花鼓戏与大戏剧目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与借鉴。
二、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在中国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深受老白姓喜爱的地方戏曲,不同的地域其风格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地域性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从明清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按其不同的特色发展来分类,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是指以长沙话为舞台语言的花鼓戏,主要流行在原来古长沙府所管辖的十二个县如湘潭、浏阳、醴陵益阳等地。
其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描写人们的劳动生产、四季景色、歌颂爱情、反应社会现实、描写生活小事、歌颂和讽刺人和物、传说神话故事等等。
通过小故事来反映社会现状或告诉人们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具有教化作用。
整部剧作通过选取民间生活中讨学钱这样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将当时的社会现象用诙谐的形式描写出来。
就人物角色的塑造来看,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1.没有真才实学的私塾先生(张先生),反映出旧式文人落魄和滑稽的形象;2.能言善辩、机灵聪慧的陈大嫂,这一点属于传统花鼓戏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 . . .关于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团队: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文化调研小组组员:曾潇2010级英语一班阳灿霞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蔡元2010级广告一班指导老师:罗兰容(讲师)调研地点:省市赫山区调研时间:2012年8月14日-2012年8月22日摘要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流派众多,更有“花鼓窝子”的美誉。
其中,花鼓戏闻名遐迩,是乡土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本土的花鼓戏,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
益路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晚期,以地花鼓和民间歌舞为基础的花鼓戏音乐便在一带迅猛发展。
它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真实地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湘中湘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地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花鼓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表演、服装、风格都明显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80后90后对于花鼓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
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花鼓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被逐渐边缘化。
如何让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对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走访了赫山区文化局、市花鼓戏剧院工作者、乡镇普通群众等,通过实地考察、单独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目前花鼓戏的地方优势、制约因素、管理机制和外部因素等,探索有利于花鼓戏传承以及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字: 传统戏曲文化,花鼓戏,现状,发展,对策目录摘要 (2)第一章基本概况 (4)第二章发展现状 (5)2.1 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5)2.2 观众贫乏,市场疲软 (6)2.3 经费匮乏,入不敷出 (7)2.4 管理疏漏,制度老化 (8)第一章思考与对策 (11)3.1 政府层面 (11)3.2 行业层面 (12)3.3 自身层面 (12)3.4 各级学校及媒体层面 (14)第二章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17)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浅论民间表演艺术现状和保护措施
浅论民间表演艺术现状和保护措施我国各民族都有多姿多彩的的传统民问表演艺术,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存于其中的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表演艺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标签: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传承传承与发展是民间文化维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
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造型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几百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发展和积累而来的的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的寄托。
民间表演艺术不同于民俗造型艺术,他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特别是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收到排挤,很多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无人传承,一度濒临失传。
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表演艺术所依存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大量民间表演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没落和遗失。
当前我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发展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社会多元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今天,文化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冲击,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民间表演艺术植根于民间,作为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现在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多元化带来的消遣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融入并接触外界。
所以,随着老一辈民间表演艺术的人们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接觸、接受新的文化形式。
2、娱乐性严重随着时代的改变,大众审美和需求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民间艺术表演过于老套、过时,在节目中表演中加入有现代舞台艺术、舞美设计更能吸引观众眼球,这样的转变使民间表演的文化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本用于祭祀、祈福等场合的的民间表演形式,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逐渐变成娱乐化了。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摘要:花鼓戏是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流行一个戏剧模式,它大概在清朝中后期兴起,是我国地方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有地方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又因地区差异,分为益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等。
本文,以益阳花鼓戏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益阳花鼓戏的一些特点,分类,具体地来阐述,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湖南;益阳;花鼓戏;戏剧;作用Abstract :Flower Drum Opera is the rise of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spread in one of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here small oper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drama.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the territory of six kinds of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n general. Hunan Province,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operas where, becaus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divided Y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hangsha Flower Drum Opera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Yiyang Flower Drum Opera for the study, by introducing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Y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lassification, specifically, to illustrate, Flower Drum Opera Yiyang in Hunan, the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drama.Keywords: Hunan; Yiyang; Flower Drum Opera; drama; role目录前言 (4)1.湖南花鼓戏的特点 (4)2.益阳花鼓戏唱腔的分类和特点 (5)一、花鼓戏对湖南戏剧的影响 (6)二、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 (6)1.在民间的地位 (6)2.在艺术上的地位 (7)三、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价值 (7)1.增加了湖南传统戏剧的魅力 (7)2.对湖南戏剧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8)3.让湖南戏剧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8)结语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前言花鼓戏是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流行一个戏剧模式,它大概在清朝中后期兴起,是我国地方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
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摘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国之精粹,是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成果。
益阳花鼓戏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益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现代信息化新时代,经济为先的市场原则使得传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面临发展问题。
本文从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发展的困境分析出发,论述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实现活态的传承方式,通过创意使益阳花鼓戏变成动漫及动漫衍生产品,通过三维资源,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使益阳花鼓戏实现沉浸式观演。
利用文化资源效应,加强戏曲文化产业的关联,实现产业化开发等。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创意开发产业化益阳花鼓戏,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清代同治元年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
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
1959年,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生死牌》,进京演出于中南海,益阳花鼓戏是益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如其他传统地方戏曲一样,益阳花鼓戏的发展也存在困境,如受众老龄化,它从农村萌芽而来,起初演唱条件简陋,亦被称为草台班子戏,农村里红白喜事时常有演出。
益阳花鼓戏有了自己的班社之后,不仅只在农村演出,发展市场开始推向城市。
但是如今,益阳花鼓戏的观众越来越少,储备演艺人才也存在不足,大众文化挤压着传统戏曲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的手段在不断更新,大众可选的娱乐方式更多,一部分青少年们的业余时间更是被电子产品游戏类所占用,益阳花鼓戏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是对其传承保护的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生存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两种观点:保护性传承和产业化传承。
保护性传承强调原真性保护,忠实地复制文化基因。
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冲击下,益阳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并有效地开发是目前的难点和焦点,产业化开发是传承益阳花鼓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创意性开发,才能够推陈出新,生生不息,通过创意将其融入当代社会,实现活态的传承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场和晚场 。 花鼓戏 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 季 , 农历每年正 、 二、 三 然而 , 阻碍其传承发展壮大前景 的问题也不容小视 。 其突出的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 , 旺季跑乡镇。观众少则千人 , 多则 较简 陋; 排练场所 , 演 出条件差 , 没有 自己的流动舞台车。 剧团 市花鼓剧 团统计湖北公 安县城 的演 出情况 , 老年观众 占 6 0 %、 年占1 5 % ,其 他 各 团反 映大 多为 老 年 占 6 0 %,青壮 年 占
一
民间职业剧 团这朵花鼓戏的奇葩开得更加美丽鲜艳 。
4 0 %。 ,
青壮年 占 4 o %, 而岳 阳泪 罗老年观众 占 5 5 %、 中年 占 3 0 %、 青 供 同行参考 。
因此 , 就有少部分人认 为看 花鼓 戏只是老年人的最爱 , 但 是这个看法有些片面。如市区周立波故居 的大学毕业生谭 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国有私有经济并存 , 艺术表演 团体也
基本一样 , 公办 、 私办剧团都是 文化 艺术表演 团体 。 实践证明 ,
院, 他不仅连看了 1 0 多场, 而且还写了《 花鼓戏不只是长者的 民间职业剧 团也热切渴望文化部门去归 口领导他们 。 因此 , 我
精神家 园》 的观后感 , 引起了广大读者 的共 鸣。 们建议各级文化部 门都要把 民间职业剧 团的管理纳入议事 日 再如桃江黄泥 田青年花鼓戏剧 团成立 于 1 9 8 0年 , 那 时看 程 , 从宏 观上给予 指导 他们 , 从政治上 、 政策上 以及舆论 、 环境 戏 的老年人相信大多 已经作古 ,那么今天这批批 老年观众又 等方 面支持关心他们 , 从业务 上 、 艺术上去帮 助辅导他们 , 使 是从 哪里来的呢? 难道不是那时的青年吗? 这些剧 团还将 继续 演下去 , 还将有一代一代 的观众 出现 , 民间艺术就 是这样 , 把
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
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陈慧【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声腔独特、地方色彩浓厚,语言通俗、作风淳朴,凝聚了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小戏。
在20世纪中期深受湖南民众的喜爱,在南方地区影响力较大,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机、DVD等现代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直到现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断的冲击着花鼓戏的发展市场。
当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追随,逐渐冷落了花鼓戏艺术,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如果不制定科学的花鼓戏发展方案,其市场发展前景堪忧。
%Hunan Flower Drum Opera,having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unique tune,a strong lo-cal color,popular language,simplestyle,condense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folk artists,is the most influential local opera.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Hunan people’s favorit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especially after 1990s,TV,DVD and other modern electronicproducts’sprea-ding that making continuous impact on Flower Drum Opera market until the network era coming.However,with the following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Flower Drum Opera art is ignored by the youth and the number of audience is decreased.Therefore,carrying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cheme of the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make sure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发展症结;解决方案【作者】陈慧【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一)湖南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采茶戏、杨花柳、灯戏等剧种的统称,湖南花鼓戏是花鼓戏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民歌,是农村地区颇受喜爱的民间小曲,花鼓戏的内容源于生活,曲风淳朴,多数是关于百姓生活、爱意表达。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摘要:为了能够对于湖南的花鼓戏进行更好的传承,本文主要对于湖南花鼓戏目前在传承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并且从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健全保护机制和改进目前的管理模式等方式入手,有效的促进湖南花鼓戏未来的良好发展,促使湖南花鼓戏能够体现出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问题与发展引言湖南花鼓戏指的就是湖南民间的一些小戏的总称,主要的艺术表演形式就是载歌载舞,而且整体通俗明快,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这也是非常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一种地方剧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以及发展就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含着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以及现代化群众的审美出现了变化,包括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这样的条件下,湖南花鼓戏在传承时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不断的流失,也缺乏创作人员,同时整体的管理模式稍显滞后,戏曲的内容也比较陈旧,这些短板的出现也导致湖南花鼓戏的传承陷入了瓶颈期。
因此创造性的对于湖南花鼓戏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让湖南花鼓戏能够真正的体现出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了时代所发展的重要职责。
1、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花鼓戏跟其他的戏曲剧种一样,是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完整故事表演手段的,并且也有着一个比较稳定的演出模式,虽然说能够在演出的过程当中体现出古典的艺术美,但是目前所使用的表演形式毕竟是以古人的审美价值来作为取向的一种产物,难免会显得整体的表演形式过于的老套,如果我们只是传统的沿用以前的艺术手段的话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和现代化审美观的差距。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左右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戏曲往往并不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有一部分的作品都是以同样的题材作为演出的,并没有做到推陈出新,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花鼓戏的剧目就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跟当时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了连接,所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作者:易海良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湖南花鼓戏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人才创新力度不够、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资金严重短缺等现实问题。
要做好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直面花鼓戏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措施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花鼓戏;传承人;政府扶持前言:湖南花鼓戏是影响较大的花鼓戏之一,流传甚广。
湖南民族民间戏剧风格的传承是湖湘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湖南的風土人情和历史事件,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并且展现出了较强的地方特色,并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在表演过程中,花鼓戏的情节较为生动,舞蹈演员之间通过载歌载舞,将风趣的表演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深受广大戏剧爱好者的喜爱。
一、湖南花鼓戏传承存在的问题湖南花鼓戏经过近几代花鼓艺术家的努力,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仍然面临创作人才匮乏及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
由于花鼓戏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并且戏曲内容过于陈旧,在资金上也存在严重短缺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花鼓戏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创新能力较弱。
湖南花鼓戏继承者包括刘兆谦(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有《鹿林社》、《红娘军》、《炉香》等。
欧阳楚文,全国一级作曲家,代表作品《桃花泛滥》、将军歌谣《花鼓秋日》。
衡州花鼓戏主要分布在湖南南部的衡阳、衡山、衡南等地,其传承群体主要是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公司,其继承人杨晓兰(国家二级演员)。
现阶段花鼓戏在发展期间,存在发展滞后情况,在演奏和传承上均存在诸多的问题[1]。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思路(一)加大湖南花鼓戏宣传力度增加湖南花鼓戏的宣传力度,为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奠定了基础。
加强湖南花鼓戏宣传,花鼓戏的演奏水平及演奏效果直接关系到花鼓戏的继承和发展。
对当前戏曲音乐文化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戏曲音乐文化现状的思考作者:王月明廖文奇来源:《艺海》2011年第05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文化的到来,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如何生存、发展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益阳花鼓戏音乐文化现状为调查,强调继承和发扬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戏曲音乐现状发展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风行,加之城乡人口大流动,人们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
老一辈戏曲艺人以及热衷戏曲的观众相继辞世,戏曲对于青年人却越来越陌生。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戏曲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戏曲音乐艺术的现状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但地方戏曲及音乐传承的断代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如何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使地方戏曲得到传承和发展,让地方戏曲音乐能在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已成为戏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曾到湖南益阳市作实地考察。
现以益阳花鼓戏剧团为研究对象,对地方戏曲音乐的传承、现状和发展等问题,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益阳花鼓戏音乐文化的初步形成益阳位于湘中,吞资江水,饮洞庭波,古为“荆楚要塞、吴蜀门户”,是丰沃的鱼米之乡,素有“竹都、蛋市”及“银益阳”之美誉。
益阳民风淳朴,楚文化底蕴深厚,巫风繁盛。
至今,益阳所辖的桃江县和安化县的农村中,还有巫师举行的傩祭的活动。
时而可见巫师脸戴面具、手执师刀,进行傩戏表演,当地人称之为“冲傩”。
益阳地区的宗教文化有复杂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除楚文化外,古越文化、巴文化也有一定的地位。
据《安化县志》载,宋熙宁五年(1072)前,安化长期被“瑶蛮”统治,首领即是信奉巫教的梅山王。
故旧时安化的道场锣鼓,从乐器到锣鼓点子均与广西壮剧锣鼓相似。
除此,益阳的巫、道早已合流,当地巫、道演出的“老君戏”即以道教始祖命名。
旧时安化大户人家丧,多有七天八夜的道场,焚屋烧纸,并于空旷地坪筑一高台,师公抛掷斋粑,道士笙箫管笛俱全,不仅唱腔动听,而且还行巫教踩火砖、攀刀梯等巫术表演,场面壮观。
他们在普及传承花鼓戏艺术——益阳民间职业剧团调查报告
民间职 业剧 团 人 员编制 一般 为 4 0人 左 右 , 中 乐 其
民 间 职 业 剧 团 的 分 配 也 有 三 种 情 况 :第 一 种 是 工
资 制 , 般 是 “ 年 班 ”采 取 “ 分 活值 ” 办 法 , 将 一 常 , 死 的 即 收入 扣 除百 分之 十 或百 分之 十五 作 为 公积 金 。其 余按 底 分 高 低 分 配 , 如 桃 江 黄 泥 田青 年 花 鼓 戏 剧 团 月 工 资 为 5 0~4 0 元 不 等 , 均 为 月 工 资 2 0 0 50 平 4 0元 。第 二 种
年 演 出 。剧 团 有 保 班 底 的 人 员 , 他 人 员 可 流 动 。如 桃 其
剧 团 都 借 用 他 们 的 演 员 。通 过 这 次 汇 演 , 些 青 年 演 员 这
出 于 对 蔡 建 安 的 感 , , 一 致 要 求 蔡 牵 头 组 成 股 分 制 的 隋
江 黄泥 田青年 花鼓 戏剧 团 , 1 8 自 9 0年 成 立 至 今 尚 存 。
是 分 红 制 , 主 要 是 “ 分 班 ” 分 配 制 度 , 将 收 入 的 这 股 的 即
百 " 之 十 提 作 公 积 金 以 外 , 余 按 股 分 红 , 春 桃 花 鼓 h- - 其 如
益阳花鼓戏.doc
益阳花鼓戏花鼓戏形成与发展益阳花鼓戏是湖南比较有名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前亦称楚剧。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
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
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
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
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
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
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
至此,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益阳地区花鼓戏对于促进“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清末时期,由南县王三乐领衔的“新太班”,首次赴长沙演出,此乃全省第一个进入省城的花鼓戏班社。
民国19年至29年(1930-1940),南县的“得胜班”又在长沙演出一段时间。
民国35年(1946)秋,南县“宝华班”、“胜利班”双双进入省城演出。
当时的演员中,即包括后来享誉全省的花鼓戏艺人何冬保、胡华松、蔡教章、赵长生、杨保生等人在内,此次演出时间长达数月,当时人称“西湖班”。
此后,该班社与长沙一部分艺人合流,联合组成“楚剧改进社”。
益阳花鼓戏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出现鼎盛时期,剧团、剧作者、戏剧作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地、县花鼓剧团和桃江县黄泥田剧团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剧团,有彭铁生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有《风暴过洞庭》、《啼笑姻缘》等一批获奖剧目和《扯萝卜菜》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
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益阳花鼓戏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1986年原地区花鼓剧团解散,益阳开始了全市仅两个县级花鼓剧团(资阳、赫山)的历史,花鼓戏创作人员严重老化,演员行当不齐,观众群体日趋缩小。
在中央提出“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后,益阳也开始重振花鼓戏雄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文结合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也评价了益阳花鼓戏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方面的贡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益阳花鼓戏进行全面的研究,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独特魅力、评价、研究成果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益阳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渊源悠久。
益阳花鼓戏源自当地的民俗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益阳花鼓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对益阳花鼓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表演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特色戏曲形式之一,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益阳花鼓戏融合了花鼓、舞蹈、歌唱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研究出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摘要:花鼓戏作为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就以湖南花鼓戏最负盛名,因此当下花鼓戏多指湖南一带的花鼓戏剧种。
花鼓戏本身剧目丰富,从最初的一丑发展至三小戏和生活小戏,本身有深厚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基础,在湖南民间多称之为灯戏、咔咔戏、杨打子等,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多分布于常德、澧县、临澧、桃源、津市、汉寿、石门,流行于沅水,澧水一带,是我国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花鼓戏;地方剧种;文化传承1.花鼓戏历史形成与发展脉络花鼓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根据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浏阳县志》记载,当地已有元宵时节万龙灯的民间表演形式“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一记载说明一丑一旦的花鼓戏早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的花鼓戏多为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后经打锣腔、川调等的传入,花鼓戏才有了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输题材剧目,并且花鼓戏在后续持续吸收湘剧、阳戏、苗剧、巴陵戏等多剧种表现形式后,逐步形成了现有的湖南花鼓戏。
过去的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多为半职业性班社,即农家子弟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自光绪年间开始这种班社发展快速,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数十副行箱,艺人总量接近200人。
但过去基于花鼓戏长期受到歧视和打压,各地的花鼓戏班社不得不以当地大曲目为掩护兼演花鼓戏,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半台戏、阴阳班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重视对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形成了专业的花鼓戏剧团,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能够实现在城市乡村等公共场所公开演出,发展至今湖南花鼓戏已经有多个专业剧团并成立有专门的花鼓戏剧院和戏曲院校专业课程,在曲目上也基于各传统戏的整合和新剧种的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迹象,已经成为在湖南当地乃至于国内外均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剧种。
2.花鼓戏的艺术特色2.1花鼓戏表演特色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注重行当、动作和角色的搭配,现阶段的花鼓戏表演形式依然有传统花鼓戏的一旦一丑形式,也有改良发展后的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的表演模式,而基于花鼓戏的发展,当下的花鼓戏表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程式,例如花旦表演中的小碎步、小跳步、一字步云步等动作要求,小丑表演中烂布丑、短衫丑、长衫丑不同丑角的不同表演要求等,都是当下花鼓戏戏剧正规化程式化发展下的动作规定和表演要求,总的来说当下的花鼓戏表演注重服装、动作、装扮的不同规定,通过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展现不同剧目的不同角色性格特征,力求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益阳花鼓戏的起源、艺术风格、表演特征、曲目舞蹈形式以及传承发展情况,探讨了益阳花鼓戏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特色魅力。
益阳花鼓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多样的剧情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未来,益阳花鼓戏应积极传承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不断推动其艺术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
益阳花鼓戏将继续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魅力。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起源、曲目、舞蹈形式、传承、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特色、魅力、未来发展、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湖南省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这一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底蕴。
益阳花鼓戏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分析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起源、曲目与舞蹈形式、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揭示其在戏曲演艺领域中的特色和意义。
此次研究旨在为益阳花鼓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推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作者:朱咏北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湖南花鼓戏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包括专业表演人才流失、创作人员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传承方式落后、资金严重短缺等。
要做好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有必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改进剧团的管理模式、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鼓励研究、整理与创作、创新等方面着手,促进湖南花鼓戏向好发展,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生命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赓续。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16-03[收稿日期]2018-09-25[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2017年重点项目(16ZDB007)。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总称,以其载歌载舞、通俗明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最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产品消费方式的转变等等。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湖南花鼓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突出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流失、创作人员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传承方式落后、资金严重短缺等方面。
创造性地将湖南花鼓戏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转换,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生命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赓续是我们要肩负的时代职责。
一、湖南花鼓戏的简要历史脉络湖南花鼓戏兴起于清代中叶,起初为形式单一的“对子花鼓”,后逐渐发展为一生一旦一丑的“三小戏”,至今,已成为多行当、多声腔、艺术性厚重、表现力丰富的地方戏曲剧种。
早在清同治年间,戏曲作家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对湖南花鼓戏的行当角色、故事情节以及演出形式就有过相关记载,说明湖南花鼓戏在当时已经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作者:吴穗刘晓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
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现状;传承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63-01
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为此,本文重点阐述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一、应接不暇的演出市场
民间职业剧团因为其规模较小、行动方便、舞台场地要求不高、包场价格比较低,所以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
在益阳境内、周边县市以及毗邻的湖北和江西等地的县城、乡镇,他们的市场非常广阔、演出十分活跃,大多数剧团应接不暇。
他们虽然在政策上没有专业剧团那么多照顾,但是民间剧团凭借其顽强的草根性,把花鼓戏这一“下里巴人”文化演唱得红红火火。
除正规剧院演出外,有的剧团还由个人举办红白喜事包场,包场费每场也不得少于5000元,如南县文化馆花鼓戏剧团这样的包场每月有20多天。
不少剧团一天要演两场,即日场和晚场。
花鼓戏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季,农历每年正、二、三月是旺季,四、五、六月是淡季,中秋以后又是旺季。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旺季跑乡镇。
观众少则千人,多则上万(草台),呈现老年、壮年和青年同场共享的局面。
据沅江市花鼓剧团统计湖北公安县城的演出情况,老年观众占60%、青壮年占40%,而岳阳汨罗老年观众占55%、中年占30%、青年占15% ,其他各团反映大多为老年占60%,青壮年占40%。
因此,就有少部分人认为看花鼓戏只是老年人的最爱,但是这个看法有些片面。
如市区周立波故居的大学毕业生谭书院,他不仅连看了10多场,而且还写了《花鼓戏不只是长者的精神家园》的观后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再如桃江黄泥田青年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80年,那时看戏的老年人相信大多已经作古,那么今天这批批老年观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不是那时的青年吗?这些剧团还将继续演下去,还将有一代一代的观众出现,民间艺术就是这样,把一代一代的人给唱老了,这便是民间艺术的魅力。
同时,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也有名人效应。
如春桃花鼓戏剧团每到一处,只要挂牌有周春桃的戏,即观众纷至沓来,人流如潮,门票如洛阳纸贵,很难买到当场的门票。
例如去年11月举办的益阳市第三届花鼓戏汇演剧目,春桃花鼓戏剧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反响非常好,观看的群众人数也是最多的。
为应付市场的需要,民间职业剧团各团的保留剧目少的有40出,多的达80多出。
他们每到一处,根据观众的喜好或调查前面剧团所演的剧目,随时拿出自己有特色的剧目以赢观众。
总之,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的花鼓戏是有市场的,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
沅江花鼓戏剧团段乐生曾说,有一次,我们在湖北公安县演出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堵住剧团不准走,要求继续演出。
同样的情况,在春桃花鼓戏剧团与桃花江花鼓剧团等民间职业剧团中,也时有发生。
二、探讨传承发展的建议
多年来,民间职业剧团一直呈现出常盛不衰的大好景象。
然而,阻碍其传承发展壮大前景的问题也不容小视。
其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剧团的装备和办公、演出设施等硬件设施还较简陋;排练场所,演出条件差,没有自己的流动舞台车。
剧团在现代花鼓戏创作与编排方面,更缺乏创新型人才。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关于传承发展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在行业管理方面,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归口领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私有经济并存,艺术表演团体也基本一样,公办、私办剧团都是文化艺术表演团体。
实践证明,民间职业剧团也热切渴望文化部门去归口领导他们。
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文化部门都要把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上给予指导他们,从政治上、政策上以及舆论、环境等方面支持关心他们,从业务上、艺术上去帮助辅导他们,使民间职业剧团这朵花鼓戏的奇葩开得更加美丽鲜艳。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文化部门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种传统戏曲的传承,一个剧团的兴旺,无可厚非,人才是关键。
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益阳花鼓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艺术创造,为花鼓戏这一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多渠道培养花鼓戏人才和专业人才。
同时,还可以让花鼓戏走进课堂,与本土高校如湖南城市学院联合办班,培养高层次的花鼓戏人才。
(三)在发展方向方面,民间职业剧团自身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回顾益阳花鼓戏走过1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反映其不断开拓创新精神的发展史。
我们的前辈花鼓戏艺人为使花鼓戏艺术发展壮大,从不为传统所束缚,而是海纳百川,不断为己所用,才使花鼓戏走向成熟,不断完善,成为独特的花鼓戏剧种。
作为常年深入在城市社区和乡镇基层演出的民间职业剧团自身,只有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制造品牌优势,打造拳头产品,不断拓宽演出市场领域,注重提升票房价值,才能使自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多年来,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深深扎根于基层民众之中,为群众喜闻乐见,以其神奇的魅力和艺术的张力,正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益阳花鼓戏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受到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和感染,对人世间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精神享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也将进一步开放。
这样,必将为益阳花鼓戏的繁荣兴盛提供更加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此。
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抓住机遇,继承传统,结合实际,多出新作,使花鼓戏艺术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发展壮大。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18号);2011年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YS033)
参考文献:
[1]益阳市戏剧工作室.他们在普及传承花鼓戏艺术[J].艺海,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