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花鼓戏

起源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

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

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

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

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

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以

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

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

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

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

“花灯”和“竹马灯”。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

逐渐流传开来。旧时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

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

“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

茶戏”,本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诸如得胜

班、土坝班、大兴班等。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脱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小戏”阶段。这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与丑、旦歌舞演

唱的“对子花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

阶段是“三小戏”阶段,这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阶段。时间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年)。“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生行当,使花鼓戏脱离了歌舞演唱的旧套。“多行当本戏”为第三阶段。“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而逐步变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戏。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剧目进一步扩大,角色行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

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

各尽其态”。“灯戏’’乃指花灯、地花鼓一类

的歌舞演唱形式。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

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走场牌子

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

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

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

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

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解放前,长沙花鼓戏被统治者视为淫戏,严令禁演。1909年(清宣统元年)长沙城曾贴有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艺人常被提锣毁箱或抓去坐牢游乡。尽管如此,花鼓戏不但屡禁不绝,反而愈禁愈炽。正如《醴陵县志》所载:“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导淫,悬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人们瞒过官府耳目,于夜深人静之时,深山野岭之处,铺4只扮桶,搭几块门板,以晒垫盖顶,缚草为台,尽情唱演,尽情观赏,所以演花鼓戏的班子曾一度被称为“草台班”。民国后禁令松弛,1920年有“义和班”进入长沙正式演出。1930~1940年又有“得胜班”在长演出,维持时间最长。

表现形式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湖南花鼓戏从劳动人民群众中来,丰富了劳动人民

群众的生活娱乐。

现状

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清朝嘉庆以来,就在湖南及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所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沙花鼓戏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禁演,艺人们经常被提锣毁籍或抓去坐牢游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沙花鼓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长沙更是地地道道的“花鼓戏窝子”,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50年代《刘海砍樵》唱遍全国。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赴日本演出,轰动东瀛。还有《小姑贤》、《讨学钱》、《访友》、《喜脉案》以及现代戏《姑嫂忙》、《打铜锣》、《补锅》、《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有《打铜锣》、《补锅》、《喜脉案》等。花鼓戏演员中还涌现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等。

说起花鼓戏《补锅》、《刘海砍樵》这些经典唱段,年纪较大的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来唱几段。现在长沙花鼓戏在乡镇上是民间红白喜事、乡场集会及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民俗内容。但现在很多年青人对这些经典的唱段不感兴趣。

文化内涵

长沙花鼓戏在表演艺术上变化多端,在题材内容上丰富多彩,是长沙等地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迄今为止,从文化和传播学、民俗和民间文学的视野而言,她不仅是民间红白喜事、乡场集会及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民俗内容,也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文学宝库.从人文内涵与民俗学内容等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花鼓的还没有。

经典名剧《刘海砍樵》

剧情为在天门山秀美群峰背景下,朴实善良的山民刘海与狐仙胡大姐上演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剧情以流传于世的湖南民间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刘海砍樵》情节为主线,用多元艺术形式表现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演绎民俗之美、爱情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刘海砍樵

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

花鼓戏《刘海砍樵》名段,由湖

南花鼓戏著名演员叶红饰胡秀

英,李左饰刘海,李晓嘉饰刘母。

刘海砍樵(比古调)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

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