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衬托 (1)

合集下载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3、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步骤三>
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 1、以乐景衬哀情
• 2、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 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 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灿烂!春末夏初 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 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 3、以乐景反衬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 诗人归心殷切。
• 1、“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 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天荒地老, 痛剧恨深,见于言外。
2、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 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 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yīn :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lù]:帝王所乘的车驾。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用正衬的地方用烘托也可以,但是术语的选用还是以衬 托 (正衬)为主,只在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时可说烘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乐景哀情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 渔阳。—唐代 张仲素《春闺思》
以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
正衬
乐景 —— 乐情
哀景 —— 哀情
反衬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以动衬静
乐景乐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春夜喜雨》
哀景哀情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 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 司马》
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年级组 付亚静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意 象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歌鉴赏方法
1、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2、积累文化常识,知人论世。
3、寻找重要信息,抓关键字词。
衬托和烘托
同: 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 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异:
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
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 出主要事物。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
衬托是一对一的映衬。
•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 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 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 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上课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上课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 (2) 分析双方关系
3、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区别一: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 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 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4、
(1)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2)将农民 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 的场景形成对比,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 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3)寄 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 怒,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结束
正衬 用次要内容从正面 衬托主要内容
以乐景衬乐情 以哀景衬哀情

……

分 类
反衬
用次要内容从反面 衬托主要内容
以动衬静
以乐景衬哀情
……
例1、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 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 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 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 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 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例2、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写白梅?
(1)找出双方 甲方:首句中“冰雪”,第二句“混芳尘”的桃李。乙 方:白梅 (2)确定关系: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冰雪”写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 格和坚韧风骨;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 的高洁性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衬托 (1)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衬托 (1)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 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 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对比衬托之区别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 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湖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 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 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对比衬托解答思路归纳
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点明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2、结合诗句阐释:用什么和什么做对比,用
什么正衬(或反衬)什么。 3、通过对比或是衬托,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练习巩固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五篇)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五篇)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五篇)第一篇: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籍《入若耶溪》)(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艺术手法之对比衬托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艺术手法之对比衬托

赌?老远来猛、气锐还意轩举进,取人、间多老少闲狐兔!月
答旷黑注掠问简沙:要:地:的黄词分① 飞当怀衬大,的析堵过益此上。才: 。托地际片壮座不③,、偏主、。酬遇轩思要用澄猛汝用举②。、。什壁碧:气削壮么意立的犹碎志手气中存法的秋难飞原来、寒空扬路写。鹰山等:的形、场?容请空景鹰,
衬托鹰矫健、刚劲、高傲、威
武形象。
精练3: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答::最衬后托一(句运反用衬了)什,么表用现船手尾法鱼? 儿跳跃发出声响反衬夜的宁静, 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平和生 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 的热爱。
精练4: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之大这一主题。一白、居从易 “衾枕冷”写,
用被已子、讶枕衾头枕的冷冷,,复衬见托窗雪户之明大。。从触 觉的夜角度深来知写雪;重二,、时从闻“折窗竹户声明”。来写,
这是视觉所见,用窗户的亮衬托雪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从听觉角度去 写。用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衬托雪
精练2: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古山。几醉诗堵袒,貂人风裘形低,象削略碎记:中寻志原呼存路处。。高秋男空儿一身碧手无和今谁
衬托的答题模式
1.点手法
2.用…衬托(或反衬)…
3.突出地表达了….情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课件
• ——从描写层面讲,这三个例句是心理与言语的描写,当然也可以视 为议论。
• 下面是衬托的例子。 • ①首先正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 江与鸟,山与花,各是两个事物。这种碧与白、青与红的对比并不强
烈,但也是对比。但写江碧与山青,是为了突出鸟白与花红的,因而 是衬托。
• ②其次反衬: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 天地广阔,沙鸥一点,两相对比,更衬沙鸥之渺小。
• 一般情况下,对比与衬托是比较好分辨的。但有时对诗歌理解的角度 不同,也会对是对比还是衬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从读的角度来看。
• 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诗人写诗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比与衬 托的不分。
的鞭挞。这两句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两个方面各自的特征。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都是。 • 以上的例是同一时间不同对象的对比。
• ②“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自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两句是“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
尽锦衣”。 • 诗人站在旧时越宫前,眼下是一片残破,而脑海中却是如花的繁
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Hale Waihona Puke • 二、描写手法不同 • (1)对比:用于论述。 • 例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反衬:用于描写 • 例句: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变成了一大片,她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 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 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 衬托:诗句中形成衬托关系的两个事物是主次关系,突出主体。如 果诗句里面有“不如”“不及”等等这样明显有主次比较关系的, 一般就是衬托。常见的有动静、情景等等。

上课——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细区分——对比与衬托[1]

上课——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细区分——对比与衬托[1]
壁立的寒山、空旷 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 场景,衬托出雄劲勇猛 的猎鹰形象 。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写白梅?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白梅。首句中 “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 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第二句用“混 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的高洁性情; 三四句写梅的报春,体现其奉献精神。诗人 通过衬托,塑造白梅这一形象,表现了自己 坚持理想操守,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 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 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 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 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 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 同:对比、衬托 都有两种事物 • 异:两种事物地 位不同 衬托是以次要 事物为陪衬突出 主要事物,两者 主次分明。 对比是通过双 方强烈的反差, 共同突出主题或 思想,两者不分 主次。
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 法: 1、找出用于对比 (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 不分主次,造成强烈 反差的是对比。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衬托
图片来源——唐伯虎点秋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 凄凉景象 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湖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 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 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
质,给人深刻启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 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 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检测表达技巧 16
07(安徽卷)12.阅读……(8分)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 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答题是应包括“以…… 正(反)衬出……,其作用 (目的/动机)是为了突出 (突显)……”。反衬手法运 用的同时自然就包括对比手法 了.
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变式提问: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②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 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 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心情,心境)。
练习巩固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 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 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 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 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 算对) 17 检测表达技巧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 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 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 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 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 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 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一种来 说明。
表述
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 答: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 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词人早年陶醉于梅花;“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 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 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 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 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 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 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 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 情绪.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昔日游上苑时的热 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 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 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 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 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 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 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 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 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 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 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比如说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等。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 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对比衬托之区别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 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对比衬托解答思路归纳
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点明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2、结合诗句阐释:用什么和什么做对比,用 什么正衬(或反衬)什么。 3、通过对比或是衬托,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 对比与衬托
这两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对比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 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 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 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 (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 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 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 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 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 叹王朝兴衰 )
需要重点辨析的手法
•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 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 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练习巩固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 (步骤一)前两 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 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步 骤二)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 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步骤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